能不能把余秋雨先生的作品发给我么,我很想了解余秋雨先生的作品.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16:41:32
能不能把余秋雨先生的作品发给我么,我很想了解余秋雨先生的作品.
x\ir"I @[Yf06s}X!&ŬR{D+ BJUfYgY<ܟ{?Ͽod;O{u~ܵeTˮԩqڧIxû_뿻])ʛԮjӶqmѝyØ ~՗G,tu.r^=_F}L_u5ϋ=U{ʾtv^qx/CxS幏1j́D~/4S5ЍN}#!ݘѝZ~ћ"]O;h O;yyQUȩ홪eq㶌&ڿ{6*,CjH9V!km!qݞ >.*meBVI[kUHWvT%X軱uG!:b*򈧏q)R_T3t[cLbFtmfa~ѝJ҂qx˸̨ZۇmƏF5V9UM[uKct&j|%M Z"y? 5.U2}~::F=;*5sH_u)T1BώsjsA 9?2q5R3U <]LI&"Qox]C*Ν40ݸ|Qe6/I?Zj638fAo 8wQE3*멥O>t}{s\Վ9\E^A^vl>S+z3>7IDEG̋Wyz嫡 «?/UH⫙+}]T1d]Wg.nwn,>`Sfu-68:?Ҽ.'R[Pǵa^O*X]BJ8>-5>x3Ul@Z(++0LL?R#?v'|䵰U4 d(Cc|RIﲾSL0 ӈǯ>)f jUxםb;w0o) {^IՓ[:62 6X4~ we4й;:9\__/:).10l"@_>s.?!VmigϏ"~2Oy]]PQ*`f" PeDU3*_vk+pС:A4 f]sыkyoxrxYv(~ͳopW~coA^jtD#~QK4s) +U¬MUsw{Inf#p[v^X8SAI 0zR^hGEbz fn q`2^{"-"N eQ4nc᝼Ic:ۻ{%LV^%!\kdeXL[ Sqݣ=?A HSp*R0 ǝ-yFVQz1j-zK8 hKhpoj+Gqi} Xr22qeH<B>mY{1"cq az C;xN˭> '0944rz'e\4v\!ς  ""k-Tf1 !@<{SLKO@ZTWxg}!Ӄ߇,Es`J;- C0T*(0_Ofpz~K6Aa{B$fT8gf@>~6S^xQEҎEwcƭ2i c`,L=}M#?kRZ_U<˖eKV-nոL`U-0l&tggu{i%oI;7ş MI![5\mDEzRWqw\ӲY {D%ii]tTdC` (EOU1gH|;:ý0Mn炡u 3-GCmJqK.Lcy{T4B{2 rҰ'q.&W2o&r_1+'[!7ݡp%Ɯ< eGQﯮS l(+SC#,)ql*}&4dB4q&K&06\ #Z asy <1y%hsWE@#5A31i{6d&腟94\!r,WϙsAA؉ΕE%bEì7fbG."|m0fȣ0N|W!E~ kYkG||'tjT%P\:4ap+$%; ) Le)Ov&DVa8ns8V{"Q̾t#ԨOI#6QkSqw=tUR2F@TYaH@0 9V^f\1z-T"}X쇩tILNMӧ"t)DP1'=tBrCnH'"0 4-<> dLRhxt^o|I%5pՀH(a9(:" 坯 #jnPT#`IV0O='dNY/~*CjR*._7)*iV ͞iJ{Z6-t>T1 -sZk%g=\2I./MGaSSw%An&K$Pzp¡+{fYO4\[{r;6C\/~f+TΛF lHq[7@ԳX2+Yucn#tGx8h•}`/2oEsD\FA d ~27xO~k;m V:[lPR7 +5䆼r7s zuZ#ʓb,,||dI]Y2͍r7U愌\<h@N O$-xvngS5V\5{`!Yf({0Mx` |FZI?cI%=򺚩z0b/EnY 3Zh"{9wun[ -EG@NBZr,91J*ԀDj:~#juqpي ⒯DN*qȴv 8@#Ԏ0Zy;O#9]Q^ƤmۘX_ܸi& 4y\֤FҍAV9g-9-`s͝b*?VMpY$_isi.+#J L"_Z]/sHT(8jѯ)IxI é`$ ~3ě& `aPA|n= %8уsKY+<;tY^} SF߂W%txf%(R:TټקT:`B81#𣒷 Xj - d0]MXeiW7+7ۀ/j[ 1܃ɝ i~fBmdNڎk щ:ϝ$ʱ^1ne;lulx2®/=2_)RX-CBho~鵠s5oe%p@Dm#&k$齉Ss@p2bna/I"4υjxKes/샋SpAHgZdzhZʣduj95=r|pqDF zgy] Jkk5Y˙T>EC լ?#HEHIH8Sy$lscI;Le6ĶЀM_zɵBR  /C7RX_&xm՗kHs%Y& :ihW qpbp,'--lw-99^BM0>U$R2ߧ萗{*|t:EQu@HN4 *j8Obf:, Wf~\ }̛CWthSuT&1i=Ը.YdR Z`YϤ<"o6D `{{f\qBId| + hd`NXaeRP#q4[ SXiǰJKXCHU_:,_=Ma~3tU C0aG G ^< Ԡ.t1a \"ol?f:}7d*IGueH2( "`II۟؍_䒠ygw1iعZ >рUZRB% W 9{J(&+B#= MS5DB"/?H! 3 cDV@6M6gp(}|`oF^fY93/6`r:O:pb24Fiboţ .”nQwq0~%V%x?)zHY#)5v%^"A|Vf2o|b>PQ6b.n#MuM0Ă55fQ*'d%,ZaI 20v }!yWW/JS}_@Ua3U[K! ${\]7ۧPwDNf| V C1tO=z)Ux,T,ymVT%O<'ӕCfmDb [*֑FXd $[Q+PN.:n0An`6 eK kk=3 h  E-޸ ݮsu_f~o8 rӃrf!_Nt67eW̆JǽΡ޽+xo$seXZUT7.vc9]3'Aru?a?Rj}e=!Е w՜^C%qn(V{C~( w-ߌ\_tMB=le=z=~h6c=UOGۯeؽŪ44N4xOLKn%J>!G n侶qD\)ֽT>jH533Ar*kҢٌjjbQpōLiwrA/׍Oc6Ƥ8Qd`psFu :-TNlg"[

能不能把余秋雨先生的作品发给我么,我很想了解余秋雨先生的作品.
能不能把余秋雨先生的作品发给我么,我很想了解余秋雨先生的作品.

能不能把余秋雨先生的作品发给我么,我很想了解余秋雨先生的作品.
余秋雨经典语录
  什么季节观什么景,什么时令赏什么花,这才完整和自然.如果故意地大颠大倒,就会把两头的况味都损害了.“暖冬”和“寒春”都不是正常的天象.
  ——《关于年龄》
  人们在厌弃喋喋不休的道德说教之后,曾经热情地呼吁过真实性,以为艺术的要旨就是真实;当真实所展示的画面过于狞厉露骨、冷酷阴森,人们回过头来又呼吁过道德的光亮,以为抑恶扬善才是艺术的目的.其实,这两方面的理解都太局限.杰出的艺术,必须超越对真实的追索(让科学沉浸在那里吧),也必须超越对善恶的裁定(让伦理学和法学去完成这个任务吧),而达到足以鸟瞰和包容两者的高度.在这个高度上,中心命题就是人生的况味.
  ——《艺术创造论》
  中国古代绘画中无论是萧瑟的荒江、丛山中的苦旅,还是春光中的飞鸟、危崖上的雏鹰,只要是传世佳品,都会包藏着深厚的人生意识.贝多芬的交响曲,都是人生交响曲.
  ——《艺术创造论》
  历史,也可获得人生化的处理.把人类的早期称作人类的童年,把原始文明的发祥地称作人类文化的摇篮,开始可能只是一种比喻,但渐渐人们在其中看到了更深刻的意义.个体生命史是可以体察的,因此,一旦把历史作人生化处理,它也就变得生气勃勃,易于为人们所体察了.把历史看得如同人生,这在人生观和历史观两方面来说都是超逸的,艺术化的.
  ——《艺术创造论》
  自然与人生的一体化,很容易带来诱人的神秘色彩.人类原始艺术的神秘感,大多也出自这种自然与人生的初次遭遇.时代的发展使这种神秘感大为减损,但是,只要让自然与人生真切相对,这种神秘感又会出现.自然的奥秘穷尽不了,人生与自然的复杂关系也穷尽不了,因此,神秘感也荡涤不了.
  ——《艺术创造论》
  如果每宗学问的弘扬都要以生命的枯萎为代价,那么世间学问的最终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如果辉煌的知识文明总是给人们带来如此沉重的身心负担,那么再过千百年,人类不就要被自己创造的精神成果压得喘不过气来?如果精神和体魄总是矛盾,深邃和青春总是无缘,学识和游戏总是对立,那么何时才能问津人类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
  ——《文化苦旅·自序》
  我们对这个世界,知道得还实在太少.无数的未知包围着我们,才使人生保留迸发的乐趣.当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明确解释了,这个世界也就变得十分无聊.人生,就会成为一种简单的轨迹,一种沉闷的重复.
  ——《洞庭一角》
  长江的流程也像人的一生,在起始阶段总是充满着奇瑰和险峻,到了即将了结一生的晚年,怎么也得走向平缓和实在.
  ——《狼山脚下》
  人有多种活法,活着的文明等级也不相同,住在五层楼上的人完全不必去批评三层楼的低下,何况你是否在五层楼还缺少科学论证.
  ——《书海茫茫》
  诸般人生况味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异乡体验与故乡意识的深刻交糅,漂泊欲念与回归意识的相辅相成.这一况味,跨国界而越古今,作为一个永远充满魅力的人生悖论而让人品咂不尽.
  ——《乡关何处》
  人生的道路也就是从出生地出发,越走越远.一出生便是自己,由此开始的人生就是要让自己与种种异己的一切打交道.打交道的结果可能丧失自己,也可能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把自己找回.
  ——《山居笔记·小引》
  不管你今后如何重要,总会有一天从热闹中逃亡,孤舟单骑,只想与高山流水对晤.走得远了,也许会遇到一个人,像樵夫,像路人,出现在你与高山流水之间,短短几句话,使你大惊失色,引为终生莫逆.但是,天道容不下如此至善至美,你注定会失去他,同时也就失去了你的大半生命.
  ——《关于友情》
  至今记得初读比利时作家梅特林克《卑微者的财宝》时所受到的震动.他认为,一个人突然在镜前发现了自己的第一根白发,其间所蕴含的悲剧性远远超过莎士比亚的决斗、毒药和暗杀.这种说法是不是有点危言耸听?开始我深表怀疑,但在想了两天之后终于领悟,确实如此.第一根白发人人都会遇到,谁也无法讳避,因此这个悲剧似小实大,简直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而决斗、毒药和暗杀只是偶发性事件,这种偶发性事件能快速置人于死地,但第一根白发却把生命的起点和终点连成了一条绵长的逻辑线,人生的任何一段都与它相连.
  ——《关于年龄》
  谁也不要躲避和掩盖一些最质朴、最自然的人生课题如年龄问题.再高的职位,再多的财富,再大灾难,比之于韶华流逝、岁月沧桑、长幼对视、生死交错,都成了皮相.北雁长鸣,年迈的帝王和年迈的乞丐一起都听到了;寒山扫墓,长辈的泪滴和晚辈的泪滴却有不同的重量.
  ——《关于年龄》
  人类最爱歌颂和赞美的是初恋,但在那个说不清算是少年还是青年的年岁,连自己是谁还没有搞清,怎能完成一种关及终身的情感选择?因此,那种选择基本上是不正确的,而人类明知如此却不吝赞美,赞美那种因为不正确而必然导致的两相糟践;在这种赞美和糟践中,人们会渐渐成熟,结识各种异性,而大抵在中年,终于会发现那个“唯一”的出现.但这种发现多半已经没有意义,因为他们肩上压着无法卸除的重担,再准确的发现往往也无法实现.既然无法实现,就不要太在乎发现,即使是“唯一”也只能淡然颔首、随手挥别.此间情景,只要能平静地表述出来,也已经是人类对自身的嘲谑.
  ——《关于年龄》
  我不赞成太多地歌颂青年,而坚持认为那是一个充满陷阱的年代.陷阱一生都会遇到,但青年时代的陷阱最多、最大、最险.
  ——《关于年龄》
  老人歌颂青年时代,大多着眼于青年时代拥有无限的可能性.但他们忘了,这种可能性落实在一个具体个人身上,往往是窄路一条.错选了一种可能,也便失落了其他可能.说起来青年人日子还长,还可不断地重新选择,但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是由种种社会关系和客观条件限定在那里,重新选择的自由度并不是很大.“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悲剧处处发生,只不过多数失足看起来不像失足而已.
  ——《关于年龄》
  一个横贯终生的品德基本上都是在青年时代形成的,可惜在那个至关重要的时代,青年人受到的正面的鼓动永远是为成功而搏斗,而一般所谓的成功总是打有排他性、自私性的印记.结果,脸颊上还没有皱纹的他们,却在品德上挖下了一个个看不见的黑洞.
  ——《关于年龄》
  历史上也有一些深刻的哲人,以歌颂青年来弘扬社会的生命力.但这里显然横亘着一种二律背反:越是坚固的对象越需要鼓动青年去对付,但他们恰恰因为年轻,无法与真正的坚持相斡旋.
  他们刚刚放下历史课本,又何曾体察过历史苍凉的内涵?他们随口谈论社会,又何曾了解过民众的质朴需求?他们得意地炫示文化,又何曾思考过文化的原始使命?把学生的历史使命压在他的肩上,不太公平.如果对他们一边加压一边怂恿,只能使他们变成一堆扭曲的形体和尖利的声音,这是我们在“文革”初期早就看到了的.
  ——《关于年龄》
  青年时代的正常状态是什么,我想一切还是从真诚的谦虚开始.青年人应该懂得,在我们出生之前,这个世界已经精精彩彩、复复杂杂地存在过无数年,我们什么也不懂,能够站筝脚下的一角建设一点什么,已是万幸.如果刻苦数年,居然从脚下扎下根去,与世界的整体血脉相连,那也就使自己单薄的生命接通了人类.应该为这种接通而惊喜,试想区区五尺之躯,接通于千年之前,接通于万里之外,正是这种接通使自己领略崇高,问津壮丽,体验多元,哪能值得骤然变脸,扯断这些接通,不分青红皂白,你死我活地批判起来?这种谦然安然的生态,也可免除青春生命的无谓浪费,让青年人有可能欢天喜地地活得像青年. ——《关于年龄》
  中年是对青年的延伸,又是对青年的告别.这种告别不仅仅是一系列观念的变异,而是一个终于自立的成熟者对于能够随心所欲处置各种问题的自信.
  ——《关于年龄》
  中年人的当家体验是最后一次精神断奶.你突然感觉到终于摆脱了父母、兄长、老师的某种依赖,而这种依赖在青年时代总是依稀犹在的;对于领导和组织,似乎更贴近了,却又显示出自己的独立存在,你成了社会结构网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点;因此你在热闹中品尝了有生以来真正的孤立无援,空前的脆弱和空前的强大集于一身.于是,青年时代的多元体验也就有了明确的定位和选择.
  ——《关于年龄》
  中年人一旦有了当家体验,就会明白教科书式的人生教条十分可笑.当家管着这么一个大摊子,每个角落每时每刻都在涌现着新问题,除了敏锐而又细致地体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解开每一个症结,简直没有高谈阔论、把玩概念的余地.这时人生变得很空灵,除了隐隐然几条人生大原则,再也记不得更多的条令.我认为这是一种极好的人生状态,既有很大的幅度,又有很大的弹性.
  ——《关于年龄》
  中年人的坚守,已从观点上升到人格,而人格难以言表,他们变得似乎已经没有顶在脑门上的观点.他们知道,只要坚守着自身的人格原则,很多看似对立的观点都可相容相依,一一点化成合理的存在.于是,在中年人眼前,大批的对峙消解了,早年的对手找不到了,昨天的敌人也没有太多仇恨了,更多的是把老老少少各色人等照顾在自己身边.请不要小看这“照顾”二字,中年人的魅力至少有一半与此相关.
  ——《关于年龄》
  中年人最可怕的是失去方寸.这比青年人和老年人的失态有更大的危害.中年人失去方寸的主要特征是忘记自己的年龄.一会儿要别人像对待青年那样关爱自己,一会儿又要别人像对待老人那样尊敬自己,他永远活在中年之外的两端,偏偏不肯在自己的年龄里落脚.
  ——《关于年龄》
  某个时期,某个社会,即使所有的青年人和老年人都中魔一般荒唐了,只要中年人不荒唐,事情就坏不到哪里去.最怕的是中年人的荒唐,而中年人最大的荒唐,就是忘记了自己是中年.
  ——《关于年龄》
  老年是如诗的年岁……
  中年太实际、太繁忙,在整体上算不得诗,想来难理解;青年时代常常被诗化,但青年时代的诗太多激情而缺少意境,按我的标准,缺少意境就算不得好诗.
  只有到了老年,沉重的人生使命已经卸除,生活的甘苦也已了然,万丈红尘已移到远处,宁静下来了的周际环境和逐渐放慢了的生命节奏构成了一种总结性、归纳性的轻微和声,诗的意境出现了.
  ——《关于年龄》
  一般情况下,老年岁月总是比较悠闲,总是能够没有功利而重新面对自然,总是漫步在回忆的原野,而这一切,都是诗和文学的特质所在.老年人可能不会写诗或已经不再写诗,但他们却以诗的方式生存着.看街市忙碌,看后辈来去,看庭花凋零,看春草又绿,而思绪则时断时续,时喜时悲,时真时幻.
  ——《关于年龄》
  老人的年龄也有积极的缓释功能,为中青年的社会减轻负担.不负责任的中青年用不正当的宠溺败坏了老人的年龄,但老人中毕竟还有冷静的智者,默默固守着年岁给予的淡然的尊严.
  ——《关于年龄》
  年龄本不该被太多利用的,因为它带有天然的不公平性和无法辩驳性,但一旦真被利用了,出现了霉气十足的年龄霸权,那也不要怕,不知什么地方银发一闪,冷不丁地出现一个能够降伏它们的高神.烟尘散去,只剩下这位高神的笑容隐约在天际,而此时天下,早已月白风清.一双即将握别世界的手,向我指点了一种诗化的神圣.
  ——《关于年龄》
  中青年的世界再强悍,也经常需要一些苍老的手来救助.平时不容易见到,一旦有事则及时伸出,救助过后又立即消失,神龙见首不见尾.这是一种早已退出社会主体的隐性文化和柔性文化,隐柔中沉积着岁月的硬度,能使后人一时启悟,如与天人对晤.老年的魅力,理应在这样的高位上偶尔显露.不要驱使,不要强求,不要哄抬,只让它们成为人生的写意笔墨,似淡似浓,似有似无.
  ——《关于年龄》
  以平常态,做普通人,是最有滋味的人生.
  ——《灯下回信》
  人生不要光做加法.在人际交往上,经常减肥、排毒,才会轻轻松松地走以后的路.
  ——《灯下回信》
  人生的过程虽然会受到社会和时代的很大影响,但贯穿首尾的基本线索总离不开自己的个体生命.个体生命的完整性、连贯性会构成一种巨大的力量,使人生的任何一个小点都指点着整体价值.
  ——《收藏昨天》
  如果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投身再大的事业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当做一个事业,聆听再好的故事也不如把自己的人生当做一个故事,我们一定会动手动笔,做一点有意思的事情.不妨把这样的故事称之为“收藏人生的游戏”.让今天收藏昨天,让明天收藏今天,在一截一截的收藏中,原先的断片连成了长线,原先的水潭连成了大河,而大河,就不会再有腐臭和干涸的危险.
  ——《收藏昨天》
  希望世间能有更多的人珍视自己的每一步脚印,勤于记录,乐于重温,敢于自嘲,善于修正,让人生的前前后后能够互相灌溉,互相滋润.
  ——《收藏昨天》
  杰出之所以杰出,是因为罕见,我们把自己连接于罕见,岂不冒险?既然大家都很普通,那么就不要鄙视世俗岁月、庸常岁序.不孤注一掷,不赌咒发誓,不祈求奇迹,不想入非非,只是平缓而负责地一天天走下去,走在记忆和向往的双向路途上,这样,平常中也就出现了滋味,出现了境界.珠穆朗玛峰的山顶上寒冷透骨,已经无所谓境界,世上第一等的境界都在平实的山河间.秋风起了,芦苇白了,渔舟远了,炊烟斜了,那里,便是我们生命的起点和终点.
  ——《收藏昨天》
  有人把生命局促于互窥互监、互猜互损,有人则把生命释放于大地长天、远山沧海.
  ——《流浪的本义》
  就人生而言,应平衡于山、水之间.水边给人喜悦,山地给人安慰.水边让我们感知世界无常,山地让我们领悟天地恒昌.水边让我们享受脱离长辈怀抱的远行刺激,山地让我们体验回归祖先居所的悠悠厚味.水边的哲学是不舍昼夜,山地的哲学是不知日月.
  ——《仁者乐山》
  极权主义下的平均、中庸、共贫、互贬,养成了一般民众对杰出物象的超常关注和超常警惕.这种心理习惯在本世纪经历了长久的“大一统”、“大锅饭”之后更成为一种天然公理,因此也必然地延伸到了新时期.几乎每一个改革探索者都遇到过嫉妒的侵扰,更不要说其中的成功者了.人们很容易对高出自己视线的一切存在投去不信任,在别人快速成功的背后寻找投机取巧的秘密.
  ——《关于嫉妒》
  文明的人类总是热衷于考古,就是想把压缩在泥土里的历史扒剔出来,舒展开来,窥探自己先辈的种种真相.那么,考古也就是回乡,也就是探家.探视地面上的家乡往往会有岁月的唏嘘、难言的失落,使无数游子欲往而退;探视地底下的家乡就没有那么多心理障碍了,整个儿洋溢着历史的诗情、想像的愉悦.
  ——《乡关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