堇的右边加个包耳旁读什么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7 06:52:35
堇的右边加个包耳旁读什么字
x|r#W!Td&KYgwY/j݋^vzV@@A &$10" 1J@0T]]f2 w}{RW;UgP&賮r)5?7rpz_uwޙVܟ;U6Mߢ:_zVcj_t.~zh^y/NzW ̊y0+ֽ[dqc㪍Uw{3}T+ﱧ >*W܇b-5yzvfU.s|7T}1gꬎm|R%^Y k;LMnvn^wk0vr<='=zU]U-OXnV5aows g *&C^~aL?ߩC TVj&<у#[7yTnzn߿BjԫܫUA\TkIݨ8T1է*59*{#yCO _uy9u}0We]\[^ӻEיVJ;/T]pϑϛXWKM4ǟ~ y,W:sPM9jDW e?#&RBP{FqHA~xU.AOmf^ǯO㔟)˄gf7v+ ؝qD>|m#KF.fDTacFcti zPF^LiULa2ṽؑc8K@)Tgaz#u2OndץX v? ͱk^0W]fι0MYL{(5菦Ij 5C2KB.cYm?ꝣ+[G=c(: Ҋ@ jl\p.D1q\_N 4X81<=D! .kx۱#t6 \nÇ ̄W]AcǙ'lYvG:UFVR TH/~9X[KlpRPRK1+Vm4 'ŵnqmعrqթa^}s?C`p7:S/v#=U9Lm|v\?a"[hg3=;ÏAF^6G2̆O89;}TMf7h wy yLEu_/2 PP4QLw]](á-x'ݠi^vŞk:u]lj^\WLV@=͗PV:ݪ顛:UT u0蛆&\ qc5z'DfHL0D}6S] 0VM{ Ƅ\ sTΞwۦwY}$x]5yz5jx)p;}=TS7 DُK]豁ʫX23f[uF gI2`πYX /B5KN?Uՠ-yn~幟NPOc=v D `ԃ$E Wc s[!a%\Ubƕd!!*tƦXYaNJS0}.Ǻ2)N`?CoxNJ2eQYOAPAyt6 Z!Cـ㊭gגa> m+$Z,]y' WŊrZR2L)OQ+o|X,gqʱ\z/y}n7PGzX3ߋ}%NR]Z_11rς$4]fOQ=K/V'_ HVarr'B 0_]yިΧ|C3 8ٰԒz!GIKv{mq !ϙ.' ! K_ _bY=F< TG~q ՔfRgc2_K`>-9q *uPjm'BRrU:01 H"e< L ||)pAhGxщ\SAտ\{p/zG&F+'-L]f*V:Hz= Bn5VnP=gD(u$N㮈I {,+n'ǴoZjc8 EPG. G+m?0w 5ܶ^fӬuk^0>kX&b~o7C/He?\lTZ5ؿman{c55I8 -lknu3Jˇch^b ǚ78+ckHיHGsgMJhDǰ-};AiT^h \EĄ_!Wz@/_{ cx?U[yH]Ubzx Cn_.7:7XQHĮ(1s*Т UVf}82tfqD6"{ !`BDut2oRMZ]zg#q2oAnWs/39CG1$ *XWxO.dDZL^#F/^> K;rXԂe'ibɷ-Xa=3" !81, P TqwUR:63vHS?9ˆIQFQ{3Wgh$Fms6V*bTe{$l'aڂsQb!1c%G, TtdW otjh oC܁[0PPo\9Q.N\w ?d!D' !1"{^sf౯啿HGެF6"*:gUz$I~jU0\I(<N}fp|8c& ~03G{9)9|cR|?V"Pw.ꌁ _*|܈}g97_o8B%$AC~Dke6t$a$ $ ˦J Ҋ M!эF" v!7^\UaN ݝcB^[˚ЮutHKljܥ !J ?D J"ӞAk0Y'y,@ 4%cS=}YTPMni+:czS&K1w!-4A-t_׸I[Ll0+i\) R\&OMM̀13I˯`pLL\Qڸ%N+28kgL &úUӖW LNź&?b`LDuf ^v*^;&j0NJu"%鄲Bd/Dz? ܃~A}mBhح LR]6ñ^݂>>{WV-aـ-B Bs= wU~1TKM+j,ʬ頂80v{lJQ!cA(yYiY,fó˯|穅pёX杹a (ZûG|:af.ҿ &F#46*}[@ ]K+H.jMFDܲt[a#M"/bTB853˵~7،H["83^j[x[^XlFio(lVf!b ֵ7 0sp=dd<]̩|O{ { #`+ŤJDz|rRIIͿTVVM{˦ 240i")f8%\SbL絧A3]?eY퍋C(u*Io S086qfC4F~#دI2z.rJ<ۤu$ !e(P/d34[6JU( ^1RR+[9Yn׏i΋W"+H>BzÕn]$rF^Qf43 PxލW|/8n.m|6z7+% ~|}Gd4Ba(”Bߨc$?H KL\nSǐ:lNۺYtoI>YtqܞdA|8dYg pLNAn#38ѸG ^oAt'Bm|vKIt[1ׄꋠ1rdX7vYOd*7cs yK;os2d2fZΈ8(h q$AZATs+=#d\|a:/x+7 6m/CywjxgZ<*:gDYªbBX, bDKFzsXuY.a1U6Yg!w# flk7͖-æZp Ĉ'U +6{yOcN2:8 xZMډO24okSX%X @&&@<0ejZz:r_ۅMr xX^-N(jncc9lmƼcLj,:cK֘V1/!=]IRZr5|aAGm5]gCS:v˙¬<tnu"\ lHOu 'R% 1,?E㨻0B.l*k<=wuLQ1W MMdLƃ$ R8'0":Ft&O&~=7sY/S ؘ#A tE$qp)ݲ?bޣ׳tm;rb,aԒdS=;H$ iDjcuCt^.HHKotϠ:[jI8OBRl9 _~9w0CLKl,BmREeNgY3yO#ƅbSM!O0o6#Ȃҙ2vD[t.R P1!-YP_ʍ$DBX91ix[4|{lS G TҘ! sRW~*T\=F+ "_gjhRTYONeG?ɥC?/ 5]S3a%k "zMO)ѯqZ'5(O2 dB#I$dS#>K S,<0PD`5(4) S<0Haz`U/1̞= ~e /ҎL F~}-FW:tl-S|Ұg[ֹCV(JQ Vȡa)F L!IYvхz͘=}a琵[&=q-;y)'KgZI8ơN.I51X1a$Ug/ӎ1ԙ$>\LR!F#m^,KW}中=zz`;mhmPcv.H)-8vߘ2]˰G䒠,AF2) U*b,wB TAB$'1 N!R}?Ч}oWwmCJM&RTRpo_6a4M_ɤ?YٍH}Z&ag1A cҥoJI{#|yb1uSϏ8k-@KqADX<RX`LFIӣ۹2]Mmo[FJRWxD KF$,mAx`Ι]}&W$igb pyLiF[AzKWņ7"o“DK؝ltŽqC[ǰ\I c&!i$A' +~2j`SewX|LBK]B݆ * __QwGXD I9"v}ޥnWO}VWQg/=PMҳݲ%qmn6q X$sV0æv-TMef\3-M+^4qؐ+LT@1&z0{ *w K#%գ ؗ3L)/zxLfE6/|z\ pd 8pݢ-2W( z]FP֝法@L5X%er?=K1˂XfH*+~& Yf -<9b# եN/ #mݼƏoC'59%a˅ԵlEbTJG)3. :$^5Ƶ# `kk`#j5Cb ٷ*?HGOҍI|30ߔvkf޽.1 3?BFidS^ }$H֨&9Ke-oDP/Z% #S}Ip,ՖH |}I|w͜W{^":TE7Џ:uEuo^{#R1)kvR|BKbHF 56 1`/젠\3MiTa3'DmK $3ҏ9uF}av5IO(/ Xv-zJ'\1GШ) ,ou4: *M8EV/셛3XHOy7mMX2;sdvعɧ5׈A藞"m38SP&9ˈ lpMzO`>3Y 'QÊJ]@ucA/, zAes5<CA,iNDRFg60w/y{ /P݂i/" k><(p4m -}^$L%PuȖbR/Ne5';"Bb<4>a[~!'+1o鰱ϰ擤F,C:6,[q@ͷDW͔Ha{e \ٓ{Lw՚+HhUbYīC4xiaڳ=-`~-c#PVa,.ٿ,

堇的右边加个包耳旁读什么字
堇的右边加个包耳旁读什么字

堇的右边加个包耳旁读什么字
鄞 yín
<名>
古地名
通“垠”
鄞县,在浙江省.
郑码:EACY,U:911E,GBK:DBB4
笔画数:13,部首:阝
“鄞”字之谜
■古老的地理文化符号
公元前222年,也就是秦王嬴政二十五年,秦国的将军王翦等率兵平定了属于楚国的江南一带,降百越之君,以吴、越地为会稽郡,设郡治于吴,也就是今江苏省的苏州;在现在宁波市境内设置了鄞、鄮、句章三个县.由此,鄞县作为一个县级行政建制正式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此后直到公元8-23年,东汉王莽“改鄞曰谨,鄮曰海治”(《汉书·地理志》),这段时间计15年左右.隋文帝开皇九年?穴589?雪的时候,“平陈,并馀姚、鄞、鄮三县入句章”(《隋书·地理志》),直至隋终,先后隶属吴州、越州、会稽郡,计31年左右.唐武德四年至武德七年,析故句章县置鄞州.至唐朝终,都称鄮县,先后隶属越州、明州,计283年左右.从五代梁太祖开平三年始,改鄮县为鄞县,并一直沿袭不变.1958年12月至1961年12月鄞县建制撤消,归宁波市,计3年.以后恢复鄞县建制,直到2002年撤县建立鄞州区至今.可见,鄞地没有以“鄞”命名的年代合计仅约332年.秦王嬴政设置鄞县时,大致包括现今的奉化、宁海、象山三县全境,及鄞县南部,现在奉化市的白杜是县治.故宋宝庆年间纂修的《四明志》说:“奉化,会稽郡鄞县地.今县东白杜里有鄞城山,山下有广福院,旧云鄞城院,即古鄞县治所也.”鄞县的地域范围后来时有调整变更,但基本区域稳定在今宁波市境内.综上所述,至今,鄞县建县历史长达2230年,而以“鄞”名县(州)的年代合计约1898年.所以鄞县是我国最古老的建制县之一,“鄞”字作为一个独特的地理文化符号,是鄞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根”和“线”,是鄞人两千多年相互认同、识别的标记.
“鄞”字因其古老而独特,也常常使外地人产生语音和识别上的混淆和错误,通常是以“勤”误作“鄞”,当然也为鄞州的对外形象带来了认知上的一些困惑.所以5年前撤县设区时,也有人提议,借此机会把鄞县改为明州区、四明区,甚或是东钱湖区,以方便识别,但主政鄞县的首长们力排众议,达成共识,认为如果没有了“鄞”字,后人对鄞地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会产生认知上的更多困难,所以果断地选用“鄞州”为区名,坚决保留了“鄞”字这个人文符号,着实难能可贵.
■众说纷纭释得名
人类总喜欢探究生养自己家乡的过去.也因为如此,由古及今,试图诠释“鄞”县得名由来的亦为数不寡.宋以来四明(鄞县)诸方志多有解释,鄞籍著名学者如王应麟、袁桷、全祖望等均颇有钻研.民国时编著的《鄞县通志·文献志九》汇集了历代释鄞各说.鄞籍著名书法家沙孟海亦于上世纪50年代撰有《鄞字说》.因详见于旧方志、新县志,这些都恕不赘述,兹综述概括如下:一是“赤堇山”说.成书于东汉的《吴越春秋》云:“县有赤堇山,故加邑为鄞”.这里的赤堇山历来也有两种指称:沙孟海先生认为是指现在鄞县塘溪镇原赤堇乡的赤堇山,俗称银山冈;今人所编著的《奉邑文化集锦》等又指古鄞县县治白杜的赤堇山.上述或简称为“堇山”.二是“赤堇草”说.清代史家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云:“夏有堇子国,以赤堇山为名.堇,草名也,加邑为鄞.”用作草名的“堇”字,早已简化了.赤堇草今名紫花堇菜,俗称紫花地丁.三是“王鄞”说.元朝曾坚等编的《四明洞天丹山图咏集》云,秦始皇派王鄞来甬东驱鬼移山塞海,遂以王鄞之名命名县.此说发轫于宋,流行于元朝.上述说法,以第一种为甚,民国《鄞县通志》等均持此说.
我们注意到,由于历史分析方法运用的缺失,古越语文献和研究的欠缺,以及缺少从音韵学、训诂学、文字字源学、姓名学等多学科对“鄞”字的钻研,从而导致对“鄞”字本义理解上的偏颇,导致上述对鄞县得名解释中的牵强附会.199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鄞县志》,在第一编“政区”第二节“县名”中,独辟蹊径,别出心裁地提出了“鄞,越语地名,本义无考”的观点,但至今尚无学者对此作进一步的解释,以至于使得鄞县得名的“赤堇山”说风行多时,且以讹传讹,流布极广,几成定论.
■人群聚居的黄土地
据查,“鄞”字最早出现的文献典籍是大约春秋时著的史书《国语·越语上》,距今已有近2500年的历史,有“句践之地,南至于句无(今诸暨一带),北至于御儿(今嘉兴一带),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今太湖一带).”“东鄞”之地,春秋时属古越,在会稽之东.“鄞”作为一个形声组合而成的地名,它的产生在“鄞”这个县名出现之前,所以“鄞”字本义和初始引申义的发生和演绎地,应当在中原.许慎《说文解字》土部曰:“堇,粘土也,从土,从黄省”.段玉裁注:“从黄者,黄土多黏也.会意.”《说文解字》堇部曰:“堇,黏土地.”所以黄土为堇,是本义,许慎训为粘土,便是引申义.沙孟海曾在《鄞字说》中引用这个观点,无疑十分恰当而准确.因此“堇”字的本义可直译作“黄土地”;“鄞”字是“堇+邑”,则会意而可以解释为“人群聚居的黄土地”.
至于以“堇”字为古鄞县名的本义,用以代称之说,则值得斟酌.“堇”有多个读音,几种释义,除作“黄土”解外,名词作草名、菜名、颜色名,假借作“仅”、“槿”、“土堇”,其他还有解释为“涂”、“时”、“诚”等的.《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等语言工具书中,“堇”与“鄞”截然不同.《说文解字》邑部曰:“鄞,会稽县,从邑,堇声”,段玉裁注:“鄞,其字初作堇,后乃加邑.”段注只说明形声的“鄞”字是由会意的“堇”字演变过来,当时中原地区的人们创造的,后来用以命名鄞地的这个“鄞”字,是从“堇”字发展而成的.但“堇”是否就可以等同于县名“鄞”呢,是否就可以直接把“鄞地、鄞山、鄞水”写作“堇地、堇山、堇水”呢,本义为“人群聚居的黄土地”的“鄞”字,难道就是鄞县得名的由来吗?
■音译的古越语地名
其实,后来命名鄞地和用作县名的“鄞”字本义为何,跟“勾无、御儿、姑蔑”和古“句章”县名一样其实难详,都是古越语的音译而已.这正如浙江大学教授陈桥驿在《萧山方言趣谈》(方志出版社2004年版)序中说:“古代越人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部族,现在留下的古代越词越语,都是越音汉译.”当然这个汉译要加引号,古越人时华夏民族尚无汉人之说.
的确,鄞地一带,其时被文明开化的中原视为遥不可及的“东夷”、“南蛮”,好像现在的原始人类或一些没有自己文字的少数民族.“yin”只是一个古越人对自己居住地的语音认知,由于无文字的记载可以查证,现在已难以弄清它的原意了.而当时有文化的中原人用已有的“鄞”字把它记录下来了,所以这是个注音字.不然,那个时候鄞地的文明史已经跟中原同步,鄞地与中原的人文沟通,已经有书面的交流而无障碍,岂不谬哉?陈桥驿又说:“正是因为越语汉译,所以后来进入这个地区的汉人,往往望文生义,用汉义解释越语.例如以汉人传说中的尧释馀姚、舜释上虞之类.”后人囿于学识和爱乡情结,以及民俗的因素等,往往以“汉”义释古越语的音译字,这种望文生义的结果,便会产生种种本土化的自圆其说.沙孟海先生的《鄞字说》不厌其烦地论证“鄞”县的得名源自他的家乡“赤堇山”的观点,当属此类.东汉袁康辑录的《越绝书》记薛烛为越王句践说剑,有“赤堇之山破而出锡,若耶之溪涸而出铜”,以及《战国策》、《吴越春秋》提到的赤堇之锡,在绍兴县,我国古代历史文化中有一些影响,当然不是鄞县得名的原因.但古鄞县(包含现在的奉化)的几处赤堇山,除宋朝的鄞县方志外,东汉以前我国重要的历史文献中并无涉及,亦无佐证,远在中原的王朝焉能得知,且以此命名?此外,赤堇乃草,因草以命山,因山以命县,恐怕也是望文生义罢了.
越语“汉”译为后人创造不少生动形象的神话故事提供了想象的素材,鄞县得名的“王鄞”说也是一例,《四明洞天丹山图咏集》见于道藏,乃宋以后道士所妄作,已是公论.明人乃有夏禹时堇子国之说,钱大昕认为:“俗语不实,流为丹青.”(《潜研堂集》卷十九《鄞县志辨证》)越语“汉”译衍生的种种绘声绘色的神话、故事和传说,让历代好事者在当地也附庸、制造了形形色色的地名、庙宇和所谓的印迹,并激发了不少文人墨客的文情诗性,从而创造了众多且有一定影响的历史文献和文艺作品,如绍兴县王坛镇的舜王庙、上虞县的舜井,鄮县的县治现在五乡镇宝幢的同岙被说成是秦汉时的商贸重镇等等,都是这类情形.尽管如此,上述这些物质、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因为相对于今人而言,已经是古人、古事和古迹、古籍,而且传播已久,有一定的影响,古往今来已经深深地融入到当地的经济、社会和历史文化的长河,所以在历史学、地理学、地名学、社会学和民俗学乃至文学等方面有其一定的价值.
清朝学者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同治八年七月十三日)中也说:“姚、暨、虞、剡,亦不过以方言名县,其义无得而详.”以“鄞”名县何尝不是如此,所以1996年版《鄞县志》的解释显然是正确的,即是由音译的古越语地名套用,而成为专有县名的.作为县名的“鄞”字,其得名的明确表述应该是:“鄞,古越语地名的音译,本义无考”.
■“垠”的同音通假字
《汉语大词典》曰:“鄞”通“垠”,如:鄞鄂,同“垠堮”、“垠锷”.汉朝时魏伯阳编撰的周易《参同契》卷上曰:“混沌相交接,权舆树根基.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躯.”又卷下曰“性主处内,立置鄞鄂.情主营外,筑垣城郭.城郭完全,人物乃安.”汉朝张衡《西京赋》:“在彼灵囿之中,前后无有垠锷.”这里的“鄞鄂”等,义作边际、界限解释,引申指形状,又后起解释为神气之类的.按照道教的说法,“鄞鄂”即命蒂,“养鄞鄂”就是修炼自己的心性,使得有神气和无尽生机,这是一种养生处世之道.明朝画家董其昌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鄞鄂,随手写来,皆为山水传神.”这阐述了心中有气神,所绘山水画才会形中有神的道理.
那么,“鄞”何以同音通假作“垠”,作“边际”解释呢?《国语》中的“东至于鄞”,古代文献里不乏概称作“东鄞”的,后人诗文虽多有“鄞东”之释,而史浩著《贸峰真隐漫录·宴明守高大卿致语》里有”部符复镇于东鄞,既密拱于皇都”,这里直接指代“明州”.但是考虑到在《国语》编撰的春秋战国时代,古鄞人和其他古越人一样被中原人视为舌的“南蛮”(《孟子·滕文公上》和“东夷”,而且鄞地远在东鄙,达于巨海(东海),那么中原人之所以用“鄞”来同音通假“垠”,并且以“东至于鄞”指称“句践之地”的地理方位,是否就是“东至于边”之意呢?也就是说,古越人自谓居住之地为“鄞”,是否寓有“边”的含义.当然这仅仅是无稽之谈,臆度而已,似属于那种本土化的自圆其说之类.古越语有语言无文字记录流传的状况,使得古越人自称所居“鄞”地的本义,有可能成为永远的不解之谜.
■受姓年代模糊的稀姓
“鄞”也是一个姓氏,就我们鄞县人来说还是最近六年才得知的事.曾任鄞县县长的金海腾先生在接待台湾客商时首先发现,然后当时的县委书记程刚先生让鄞县日报、文化局的徐剑飞、包坚军和徐明去采访考查,《寻找姓鄞的人》一文发表后轰动了鄞县乃至甬城.去年,鄞州职业高级中学任教的郑传杰老师,撰写了一篇《漫话鄞外鄞》,更加翔实有据地介绍了福建、广东以及台湾的鄞氏以及相关风物.他们了解的这一姓氏,基本上囿于当地鄞氏的介绍和借鉴网上搜索所得的相关资料.如《潮州府志》关于“鄞仁”的记载:字见山,元至元年间任潮州府海防同知,落户于广东潮州龙溪都,原任官于浙江宁波府.《南安县志》的记载,明朝有“鄞平山”,福建南安后井村人,育有四男一女,该女即是颇有传奇色彩的“鄞仙姑”.此外,认为明朝《三国演义》中的“鄞祥”,虽是小说中的人物,但作者以“鄞”为姓应该不会是空穴来风、捕风捉影的.鄞姓一说是由靳姓改过来的,后人因耻于楚国大夫靳尚陷害屈原而改姓,《三国演义》后来的版本把“鄞祥”改成了“靳祥”,恐怕是认同了此说,但也属无稽之改动.
经笔者查证,明朝凌迪知编撰的《万姓统谱》里有“鄞姓,见《姓苑》”的条目.查考《姓苑》,共10卷,其作者历来普遍认为是南北朝时代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东海郯(山东郯城)人何承天(370年-447年).《姓苑》一书现在只有清朝王仁俊辑佚的 1卷(见上海古籍出版社《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三种》).但该书并不见于隋志唐志,仅称何氏所撰,宋人多认为出自何承天,只有陈振孙书录解题,以《姓苑》之书首列李姓,认为出自唐人,或者是唐以前之传本.这说明鄞姓的出现时间,至少在唐朝或者南北朝,也有可能在魏晋甚至以前.这样,鄞氏的受姓历史就在1500年以上了.此外,鄞氏又属稀姓,至少直到何承天编完此书时尚无名人望族可以记录.所以查阅现有的文献资料,相对有知名度的鄞氏首先出现在福建及广东,最早是在宋朝.清乾隆二年编撰的《福建通志》记有鄞氏,即福建省剑浦县的“鄞康成”.《越缦堂读书记》有他注闾师的记录,《律闾精义·内篇卷四》认为,鄞康成宗刘歆、班固之说.所以因其年长但学问渊博,而给与进士的待遇,即成为宋淳熙十一年卫泾榜特奏名,后任福建连城县知县.
《姓苑》记载,“鄞,县名,以地为氏”.鄞氏,是以鄞这一县名为氏,如同“贸”氏和“句章”氏.宋朝邓名世所撰《古今姓氏书辩证》云,“贸,越人以郡为姓,明州贸县是也.东汉有贸孜.”“句章氏,《战国策》越句章昧,以邑为氏.”说明鄞姓跟同一区域的这两姓受姓的年代都同样久远.同时,也有可能是某先人有隐衷隐名改为鄞姓,或离乡背井,为纪念故乡鄞地改姓,或为曾在鄞地为官的重要经历而改姓,这些至今不得其详,因为尚未发现文献对鄞地有过鄞氏的记录.这个富有地理文化意义的姓氏的诞生,其确切的年代至今仍不得而知.
福建宋朝时有鄞江,后改名汀江,这一时代鄞江以及鄞坑、鄞河坊等鄞字系列地名的出现,跟鄞氏、鄞县肯定会有一种因果联系.广东深圳鄞氏发祥地的堂号为“南阳堂”,表明当地鄞氏认为给自己带来荣光的先人居于南阳.而广东潮安县庵埠镇仙溪村旧有”鄞公祠”,门楼后有“汴梁旧家”,表明鄞氏的先人始祖可追溯到今河南.据1990年版的《庵埠志》,鄞姓自宋朝入居庵埠文里沙池,以后广为创居,成为盛族,有溪头鄞、陇仔鄞、仙溪鄞、官里鄞,且都建有祠堂,还在沙池建大宗祠“四德堂”.又据《凤廓郭氏族谱》等,明万历初庵埠的鄞怀镜,已成为当地巨富.福建、广东的鄞氏都相信同出一脉,都认为鄞县是自己的根,但至今还未找到文献上的有力旁证.现在福建、广东、台湾、香港、东南亚都有不少鄞氏,初步估算约10多万人,显赫的虽不多,但对鄞县都有别样的感觉,他们很想到鄞县寻根访祖.这值得我们鄞县人欣慰和关心,也需要加强对鄞字和鄞氏的研究,以圆他们的寻根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