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历史背景是宋朝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1 01:46:29
红楼梦的历史背景是宋朝吗?
x}r*˖ޫ{~G H H%1idm_}kevB[P5|k׿y3wo곟.gt`Eyaj????Gz5{Z?-Y[tWj^n8ћ[ꯦ9v&"dӝ['/gOfL50I^9 S}0O^3xOs8_2{zcd*j~~{5baYr5ɡ'̗]JAo&n<Ë &'u[+XgITڞa8ݓuHsrнYfw7]$Mۼ>F1::14~C/qv”_VKKݭ5^iahӿpdUL2ьl1=ώ >WbGd՝WMv^tq1qj%tt,^R -HlW9d ߒLe5T Z 4}*'ҫy/xw0ٶ13 W&U]*J/WLLvs{W3Ww~^i|)y|+.uǘY{.ܤ`O'!~{w^r}iopt1-eM?Y% -m6Ynf0[lcRByêCib:h&oyn 0x]oʯf}f`N%ڙ'K:S7xnsqek$N%Yo_nY94QZva̦эѿ 2q$ԒjԨ7'-ܣ r7t Ӿ3{F XF U$4%tP xb\Kt(Fj GlJ*9?}w] ˾>}>yjRA30wjrװx{FdLr1K A57cFT&uݛԽI-޳)ݓgإ_[ bK_4|л5jvy}xcTj|ޭw$\^U; a Zf\Z5`T^/j AW3(ȵ4T$Z]9|4Pջ+o9{³?j9XJȌ%`[0իx=ya7 sP7^Qҩ ?OiF!W;(a|"Sߚ'EKۛRLCAMg$-t(>]cO Ǘݗ 7d&g%5S0螄rc wU9!Ct_g40bcļAɱ a>n0'Xp^0$:GPzUgM-eLiVQ)ruo!'`4mt|`>g`2Ğ>ϔâ@? ͵ʼ9Q̫4Zm 6^ O:|ٓ(RIh>ED ;j3?᮫@8Dak@ <^f*f1H %6<:/.a_Mz?..ހ܁E&x[fh4JhG֨ י7e"H&We_} cڎ`UYdīhVη+fs-Z:6Ds %-j$y JΚ J~;~,q#H=h4ʲ| @T;,D:t܋ _6L>9@=5rX ؟o&b5n:J25茦˂+/`Ѡ,nnɗ17tCn;ZijN#%hJs*舂σ rfCmٻ7 ,-wMX(!lp?5>"o,E_[]1`vÝltkOVKeH:vK6Gt Sq{] ߯{gwdpa.8(цօV2{g2 +` "F⎻TajX$ZZkVoT`ZJԭst$se\ҳj=^՗$Z Ln- nvٚW=*AhZf渋L4tMrqpl  U J6S z4K7C3_&hW C[}^e~bD4CS^,1Ps eP?F&VYdaA4$"~,HUL +VzĘ,b]D   n4m@ JTT8=5 bϔ;e5w@"/=%Wj^$p r12LEҪPjy*2-WLKL/H3@1!uv@0{5ZI}/ba#f-~Eehk!dvx=O S$C22w" Cxjc="tb[wuHqn֘iaI~%ΖQck7DA]rixS9Rd^d~|%P{Da2o*j:߁p.M9k&/xpp$KSTA%+3d I˞j?]4` s͖/*Dm֊//c/OݪN(b5?GP6҂m >xGP+@䎨H02@ '9{~vTR0GBRSʸŧ 侗ҹѹ̣l{\y%?T3tP=+POg9[ NtLW~RL?/7~@.oE'Lg"q` &ΕN Q1}9E}KO?*ޢ"]5?Lh6jհ`ퟅ轧'[ДT٩oi˭VWgYp1Y%3% >kR-<< C_?xs6n{5Q<9ڱ,p28lp>^|H)^>H TB?Ͽ@J+Ճ3Pq 1"lN_Ereip/Rl &DԌ/W0a*\:tJ/ܦq.nc4DvA3P@pr1͓% Ёbm\JP(Is_b0Ӹn&jBzf<\i. 7\b^'t 'Xg yٚ]1fshs8v?-q3=B>A`ID_7ؾ{b! x?9à?y=+Z/Us~w[/ߊ;F\mG/bhq KYILAgw&AcR=.z)\ 9)Gx< ) -{]Z!'a0b6, O~R`+?{(ҍm4 zUq5'ݱ qV]T.S+FEpo৛P+V9D6? 4Y 4P.:T0.$I2>5+Mp=ͤ7WeI j ؟aJNXuh =SOF~wAFR$m"o18Y`_; Na1j҂r0M֏cfp\1,R.ͯE%.Wu*]S;ɻMaa`@5<N@T9P"=J=z "r)U,D`F{&y+/tng8 ML-=&0?#Ylgf/X'Ɔ$5"~umPw\+ڏJKhk]h4èD/S2z{OG|2teէGj`Ê[8ʴf[JHAD _{foicBl+nڍh!ܬƫ2SuSpsbG,T#8} iFBQF'N=5\q(k ʛ~iX"T֬8]{t؛_A0Ev1ql`dlʐQk E6u|OY7"%wƬjKgojց5Cp gL f);9l?hAIՉjgk. k[g]n[^փ' rf-33c [\nʪ_r?^K*T[D?{>}߿pȰBo iOP ~ڳUlnx7D #ncKiK- n=Q ^4rwC1\&d-.#~ e})c)x< GxETEoW jJ]r;,@f{ڧ^feyIjX9k%LT2:CT@ʃY"fq28Ϙs1n 3)me/uOIE tёZ[nh /k~(brqca`mϿe61SEsLZ)[\Qbbarf1 PӮ 5`<6#Kh*N ְ]I3X ¹ Cw~ƺF ,26=,# `Ok&i4~1^)&j( wxGP6oa pO3G0R RZK|R]07; נ2skM3i8صg04Uw$\QFU+;}96}AV0a RMfv(W4 \6y4/%ErS CL“JuZDCE=OlAY GZ-"ָJlzȱj4NK>A2}wɒZͯtXo LuPRoKfQWXkɐqxTZi[*f/Cq ӿHfuU 5M06#jf6x0=2 ,W:O? GQ val(.B&FdcJ}9$]W2R}22~c'mE kMg(|LwE./n-Ȗ&gĭi)<[@2K"Z:Z&SN+8ZD?xv/t%5uh:a *'E5ˁFpM^G0LՍ%l)IUZ/G@bUz szKW5,>-aHzwtbͽuǩ &@ [ԯ~Ϳ/Cwܗ0.X;&RY_)ﶔb9vto|m7wJAِ.G` w* .0[)v T`H,9tg㑛;1{s+Ғ9S|5h57qONZ*c9 R075аٶ\yM`DtJLRCM{g bz^A]}1 hJ Vb|PDg"sԁ?u`P^-g?/SJdXHZkOx.Grt…@cob|X?)9@?*QeU_߷(9΋WU~n+5J: o͝ל;oQ &{{WN^}IU;4c(~k~%(fk-)tV5|nf'$vt_L`oXgkLEI,*.e;W9#傶ר{ݠgK6WO)DqneOϱ*26aYVnϪuh;5!î3nV'>FV4XjvPw<&Ej ,Bqb1'7v!ZH>Op~gH`'U5B;,+WSvyT%'|?l^wuqZ2=*6n*T,(|/`e4hֈ[?gLޛ]N)cHy-ˬw/HU}uޅٗ#AIs+[/26 qK-sNrܮ6päH[3 sc{4 >l@dJ[ǝ/xug UUt:xMҹS&g|o2*XauGtD"=o΂=c Ep2+rHEݦò[JŕJ&`B6]Q0%4& !+m 59kO,-e~J FR詚)9&ے#r|LQnw ʹ'/ב^B0~)]vj*3R {<5utg_l2[@~,tiN`j dP 4ʇ:W>'g:TQ`%vm7?s~==0̚ZTh Oо6yNT͵!LOx6 w56o03-w;cS &fNBSZvAK9O2v%EśN7Ku ~)p< fQnj:GGl^͋@cRyog^ l}xܥ4݋}8EoFF'?{gP.ZhrV/)/8=;tx¦K7[` pT×glۇ7viy ÚJQ2A,};^UMw:bݝ0n#t7H6a]dn~%Fu6&a=]-M+乧0 j'MEב }%|,9>l^+ x6cr̳Is証{b,Gt4cC* [E*{ iQ.:&yj-=>s-<3/Y f#;\(IOҸ oF+E}oaҁ`[ా; H=ѫnZV ii\` [Ei{ƒ\VXK-Be3Y>ѰtF!Sɽe1]V%o)\Jɭ կ_jQ aH2ȜFamHN#%tr#DˁyG\b9ϙkS9>=gpYO$Ogc8nhqsT2\tW#ݗ#" ʦ`A)1O4Ǧ.N_16-#E+oЁ0Z1?pG~rG8[wS.U ?bXN5)&'nT֡+zþ;GѾTڎֽ?鵧( :3򀗍QW槎F-@"A(˽=7F{S5^ŝ}KwI9I3$LF ^x>T}(xc╙4Yy ^ d NW/@|Ll Cpbh|FhzOG^'eg/vqY&GmKt3[37 xҌ[M`BaLn3yFTm֮6Aњ/mINttÒG/))n6T8zٴԓ6eEۭGJhQT78ѹ|VGx2*~՞ Nk5ݴw;%+Sr0ϘP| PΦPVb^]ދ ]z`pk wcҬ]¤WGLI zGZ'Ct|Ji2Nmu[ڀV)[Yv.ñO[3K ۏ<4 ͊[{EG}!~dՒ\L֔lG6kk{:O՗]nc)kW䀖摃դItZjkCiCTDg+nÌ^ںSӠy"GvƬLh3 rEڮX+#%"v7؝u^ܢop`xGf3Pr͍JJM[޼BOWյb }.J m]W= Ǡ>rպV1c17Z7]y gv^ġpiʅ'A^aK?9-iIX4; Wy\? ˔<0 L|{e%,JJ"Faph%FHDZ2 zWR~e)C`h<4bu3tw~ҜH^p!C6zv0Rם/ꉨ`~fyM4^gVɈLgރ](nZVNkz RrN3^#yx1쯘g.gMx̞u<k>[MA\bhF.zm&I5^}gtTA'P|F帮~B@aY+~7 %.DyYnKJ3D2JV8u{ ~"XəUX&:zxYىS.}2?|Fi`'2g&Ea/XwVc6TM5iw;eܧc@zj? yu&Y<4}±Xm"9oMLT_Rn%`ABW$Rŏ~kJz`$HwQÛC~ki?q+n\F-s\ɵ{i<+~IK-OL3<мZ/8kE%~2&DWSYL\msBu +۸Qy(cވB9C@7q߹Prhg&at /=vXen+vzyOrb

红楼梦的历史背景是宋朝吗?
红楼梦的历史背景是宋朝吗?

红楼梦的历史背景是宋朝吗?
南明
《红楼梦》书中交代,故事的时间地点均“湮没无考”,作者又不肯“假借汉唐”,只好让故事的时间地点蒙蒙笼笼,完全凭读者自己去体会,你认为是什么时代的故事都行.其实,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必然打着创作时期的深深印记,时代背景都不可能完全“湮没无考”,《红楼梦》也是如此.即使作者刻意隐藏作品的背景,但背景就像一幅画的底色,怎样隐藏也要或隐或现地透漏出来.下面,我们不妨根据书中的交代,尝试一下对作品历史背景的考证.
1、 关于“末世”
《红楼梦》书中明确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一个“末世”.凤姐是“凡鸟偏从末世来”,探春是“生于末世运偏消”,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也明确说当时的贾府是处在末世环境.这个所谓的末世究竟是家族的末世还是社会的末世呢?有人说是指宁荣二府百年望族的末世,这是不准确、不全面的.书中贾氏家族确实是末世光景,但书中所说的末世,却决不仅仅指一个家族,而是指整个社会;或者说家族的末世与社会的末世是同时的处境,社会的没落直接决定着家族的没落.
在封建社会,所谓末世,实际上就是一个封建王朝的没落时期,或者说,就是改朝换代的社会大动荡时期.证明这一点,最好的证据就是书中的《好了歌》与《好了歌解》,朋友们不妨再仔细品读一遍:“金满箱银满箱”的贵族,转眼之间变成了“人皆谤”的乞丐;“训有方”的公子哥儿,谁能想到落草为寇,居然做了“强梁”;“择膏粱”的千斤小姐,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昨日黄土垄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等等,这些骤贵骤贱、暴富暴贫的场面,只有改朝换代时期才会集中出现,这种天翻地覆的景象,不正是典型的封建王朝灭亡史么?《红楼梦曲子——好事终》中说的更为典型:“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改朝换代时期是社会算总帐的时期,这首《好事终》所描述的,就是一幅活生生的社会算总帐情景!“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如果只是一个家族、或者一个地方的残破,都不会被称为“茫茫白地”,只有一个王朝彻底覆灭了,方才会出现食尽鸟飞、茫茫白地的“干净”局面
问题是,《红楼梦》的末世背景,是指哪个末世?其实这根本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红楼梦》与秦汉唐宋诸朝代无关,有关系的,只有明清两个时代.明清两个朝代,只有两个末世:一个是清朝的末世,一个是明朝的末世,非此即彼,二者必居其一.清朝末世就是宣统皇帝退位,中华民国建立时期.《红楼梦》的诞生,比这个末世要早二百年,所以《红楼梦》书中的末世不可能是指清朝末世.那么,只有一种可能,《红楼梦》作品的社会背景,是大明王朝的末世!《红楼梦》书中交代,这个社会末世,是处在一个“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时代.
这又具体指什么时代呢?大家知道,李自成进北京,大明王朝被推翻后,确实有一个“死而不僵”的时期,这就是“南明小朝廷”.这个小朝廷,还扛的是明朝正统旗号,前后经历了福王政权、桂王政权、唐王政权和鲁王政权,“三帝一监国”一共延续了二十年时间.《红楼梦》书中所说的“二十年来辩是非”,辩的就是这段是非.南明小朝廷灭亡之后,江南知识分子中普遍热中辩论这一段时间的是是非非,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孔尚任等大学问家,以此为题写过好多政论或文学作品.《红楼梦》书中反复交代:“好象有几百年熬煎似的”,“千里搭凉棚——没有不散的宴席”,其实也是说南明时期,人们早已预见到小朝廷短命的结果.最后“呼啦啦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正是南明小朝廷覆灭场景的真实写照!
2、 关于“金陵”、“石头城”和“老宅子”
当你知道了《红楼梦》作品的“末世”背景,书中交代的“金陵”、“石头城”地名,便十分清楚其正确含义了.朱元璋推翻元朝政权后,定都地点是在南京.南京古称金陵,别名石头城.朱元璋死后,他的四儿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夺取了侄儿朱允汶的政权,登上了皇帝宝座,是为明成祖.登基后把明朝的首都迁往北京,但仍保留了南京的“陪都”地位,保留了南京“六部”建制.后来南明小朝廷的建立,就是以南京“六部”为基础建立的.
《红楼梦》书中交代,冷子兴从“石头城”“老宅子”旁边经过,看见的是仍然一派葱郁繁华的景象,其实这并非是交代一个官僚家族的“老宅子”景象,实际上是交代大明王朝的“老宅子”——南京故宫的景象!末世的福王政权就建立在这里.当时的南明小朝廷,正所谓“英雄气少,儿女情多”,大清军队与李自成残军两支大兵压境,依旧过着歌舞升平的太平日子.《红楼梦》书中交代的富贵人家在大厦将倾的危难时刻,依然昼夜不停地沉溺在灯红酒绿之中,正是对这段历史的真实刻画!
《红楼梦》书中特意交代“金陵”、“石头城”,其实还有一个用意,就是交代“金陵十二钗”的背景.南京的秦淮河畔,从六朝以后,就一直是全国青楼楚馆最集中、最发达的地方.明朝末年,包括南明时期,这里涌现出“秦淮八艳”等一大批著名的高级妓女,如柳如是、陈圆圆、董小宛、李香君、卞玉京、顾横波、寇白门、王微等.她们与“江南四公子”等文人政客,在秦淮河畔演出了一幕幕英雄美人的凄婉故事.这些妓女不仅貌美,而且多才,并且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比起莫泊桑笔下的羊脂球来,要高尚得多.她们的故事,在明末清初,是文人笔下创作最多的题材.《红楼梦》同《桃花扇》一样,也应是以“秦淮八艳”的生活实际为基本素材创作的.其实,《红楼梦》、《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书名,都非常清楚地表达了该书是记载金陵城“风月”故事的.何谓 “风月”?说得雅一点,不过是青楼楚馆这个风月场中发生的故事罢了,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3、 关于“国初”的“四王”“八公”
《红楼梦》第十四回秦可卿大出殡场面描写中,亲来送殡的有“八公”,即镇国公牛清,理国公柳彪,齐国公陈翼,治国公马魁,修国公侯晓明,缮国公名字未表,加上宁荣二公,即“当日所称的八公便是”.路祭的有“四王”,即东平王,南安王,西宁王,北静王.并且交代,四王中“当日惟北静王公高”.
红学界关于“四王”、“八公”的考证,真难坏了诸多红学大师.按照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推论,这“四王”、“八公”必然是清朝的王公,可是在大清王朝建立之初,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什么“四王”、“八公”,只好葫芦提了事.但是,当你否定了曹雪芹的作者地位,把考证目光由清朝转向明朝时,“国初”的“四王”、“八公”便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明太祖朱元璋共有二十六个儿子,俱封为王,其中嫡生儿子被封为四大亲王,就是秦王朱爽(有木旁),晋王朱桐,周王朱肃(有木旁)和燕王朱棣.燕王朱棣封地在今天的北京,所谓“北静王”,指的应该是他的子孙;朱棣后来当上了皇帝,所以功劳在四王中当然最高.
所谓“国初八公”,指的是朱元璋平定天下之后,于洪武三年大封功臣,当时被封为“国公”的有魏国公徐达,鄂国公常遇春,韩国公李善长,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信国公汤和,共七个公爵.其中鄂国公常遇春已于洪武二年卒于军中,当时封公的实为六人,加上宁荣二公,共八人,是为“八公”.
这么说,“宁荣二公”难道真的有生活原型么?是的!不过不是国初洪武三年封的公爵,而是明成祖朱棣夺取政权后封的公爵.宁国公王真是朱棣“靖难”起兵的大将,后死于战阵,生前被封为金乡侯,洪熙三年被追封为“宁国公”.荣国公张玉是追随朱棣起兵的另一员大将,“靖难”之役中在东昌战死,他的儿子张辅也因军功被封为英国公.张玉和王真,都是战功赫赫的猛将,是朱棣夺取天下的大功臣.《红楼梦》中借用“宁荣二公”的名分,主要目的似乎就是为了交代明朝的特殊背景.
如果《红楼梦》描写的是南明末世的南京故事,那么,“四王”与“八公”此时有可能齐集南京么?是的.朱元璋封的“六公”,本来就是在南京封的,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他们也没有随同进北京.直到南明政权向清军豫亲王多铎投降时,魏国公徐达的十二世孙徐延龄就是领衔投降的重臣之一.
所谓“四王”,其中燕王的直系子孙南明监国的福王,当时是从洛阳逃往南京的,秦王、晋王、周王的子孙,在他们的封地被李自成起义军占领之后,也纷纷逃来南京.南明时期的金陵,可谓冠盖云集,不止“四王”、“八公”.这么多王公齐集南京,也是南明时期的特有现象,是《红楼梦》作品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的铁证!
4、 关于“日月双悬”
《红楼梦》书中姐妹们行酒令时,那个英豪阔大、心直口快的史湘云,居然顺口说出了一句“日月双悬照乾坤”;潇湘妃子林黛玉,也顺口说了一句“双瞻御座引朝仪”.周汝昌大师见到这两句奇怪的“酒令”后,忽发奇想,说什么乾隆朝初期,曹家参与了弘皙发动的政变,当时朝廷出现了两个“皇帝”,所以曹雪芹写这句酒令,实际上是隐写曹家二次被朝廷抄家的历史.
且不说乾隆朝两个“皇帝”并存、曹家参与宫廷政变等事情子虚乌有,于史无征,就是从字面上也说不过去!“日月双悬”本身隐写的就是一个“明”字,无论如何与清朝乾隆年间挨不上边.所以,周老先生这次的学问确实是做走眼了,犯了“猜笨谜”的大忌.其实,“日月双悬”这个词,在南明小朝廷时期,是江南士大夫阶层常用的一句话!
抗清志士陈子龙诗中曾说:“日月双飞驱神骏,乾坤半壁待女娲”,抗清明将张煌言诗中说:“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抗清义士夏完淳诗中也曾说:“日月双悬”就是“天南定鼎,浙右龙腾”.当时这些著名文人交口说 “日月双悬”,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当时文人说“日月双悬”有两重意思:一是代表故国情怀,表示不忘大明王朝,誓死捍卫大明江山;从字面上讲,“日月双悬”就是代表一个“明”字!二是代表对两个并存的南明政权的承认,所谓“天南定鼎”,代表的是在福建登基的唐王政权;所谓“浙右龙腾”,代表的是在浙江绍兴盘踞的鲁王监国政权.南京的福王政权灭亡后,唐王、鲁王二个政权都继续扛着明朝的旗号,在东南一隅坚持抗清斗争,当时江南的士大夫阶层,对这两个残存的南明政权,往往用“日月双悬”来指代称呼.分析至此,“双瞻御座引朝仪”便很好理解了.张煌言、陈子龙等抗清义士,当时为了顾全抗清大局,对同时存在的两个南明政权都采取承认的态度,并且经常奔走于两个朝廷之间,在两个“御座”面前都曾经痛陈抗清复国大计.
由此看来,《红楼梦》书中出现“日月双悬照乾坤”、“双瞻御座引朝仪”酒令,正是该书以南明时期为时代背景的铁证!我们的红学家们,研究《红楼梦》往往先入为主,心目中先执定一个曹雪芹,然后带着结论到乾隆朝去搜寻证据,这是历史考据学的大忌,同文革中“带着问题学毛着”的方法差不多,看来文革遗风在红学界还有廓清之必要.
5、 关于“林四娘”
《红楼梦》中最能代表时代背景的典型人物,就是那个“姽婳将军”林四娘的故事,与乾隆朝和曹雪芹可是一点关系也没有,这是个发生在山东青州的真实故事,在明末清初曾广为流传.《红楼梦》书中交代,贾政和他的清客们,得了一个“新题目”,就是林四娘的事迹,然后把宝玉、贾环、贾兰找来作诗.
贾兰写了一首七绝,贾环写了一首五律,宝玉独出心裁,写下一首长篇古风《姽婳》,林四娘赞颂备至.所谓“新题目”,应就是刚刚发生的可资歌咏的新故事.既然是新发生的事情,只能是近年发生的、刚刚传到贾政耳朵里的故事,总不能一百多年后传到曹雪芹耳朵里,还是“新题目”吧?事实上,清朝初年的蒲松龄和王士祯,就分别在《聊斋志异》和《池北偶谈》中,分别记述了林四娘的故事,也确实是按照 “新题目”来歌颂的.仅仅根据这一点,我们也完全有理由推断《红楼梦》与《聊斋志异》是同一时期的文学作品.
顺治二年(1645),也就是南明弘光元年,当时清军占领了北京,但势力尚未向南发展;南明政权自顾不暇,也没有北进的愿望,山东一带,成了四不管的地方.进入北京的李自成军队,被吴三桂和清军联合击败后,大队伍向西溃退,其中一支农民军脱离了大部队,退向山东.
山东青州,是明朝衡王的封地.这支农民军占领青州后,衡王落入了农民军手中.农民军此时正处于孤立无依的状态,于是便欲拥戴衡王登基,继续与清军对抗.哪知这个衡王是个扶不上壁的烂泥,究竟是否顺从农民军,已不可考,反正无所作为就是了.后来,清军进入山东,在交战中,衡王不知是被农民军杀死了,还是被清军处决了,反正是不明不白地死了.衡王死后,据说衡府旧址经常发生妃嫔或宫娥冤魂出没的事情.
衡王与林四娘的故事,在当时南明的首都南京流传很广,南明君臣曾经为衡王的遭遇叹息不止.《红楼梦》、《聊斋志异》、《池北偶谈》等作品,都是根据这一传说写成的林四娘故事,由于传闻的差异,所以记载也大同小异.《红楼梦》中写这个衡王,用的是“恒王”二字,这个“恒王”并非另有其人,只是衡王的同音讹转罢了;林四娘三个字,在所有记述中都是一致的,没有异议.
6、 关于“真真国女孩子”
《红楼梦》中宝琴向姐妹们说,有一个“真真国女孩子”,金发碧眼,能用汉语作诗,诗中有“岛云蒸大海,岚气接丛林”字样.红学界好多专家推断这个 “真真国”是隐指台湾,这个“真真国女孩子”是在台湾的荷兰人.这是很有道理的.问题是这个“真真国”究竟代指的是什么时期的台湾.大家知道,明朝后期,台湾被荷兰殖民者占领;南明时期,郑成功收复了台湾,作为抗清基地;清朝康熙中叶,施琅收复了台湾,从此正式将台湾纳入清朝版图.直到甲午战争清朝割让台湾,1945年台湾再次回到祖国怀抱.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时,盘踞台湾的荷兰人投降后,便乘船离开了台湾,从此再没有返回.从《红楼梦》中描写的“真真国女孩子”形象看,金发碧眼,熟悉汉语,只能是曾经长期居住在台湾的荷兰人.台湾有荷兰人,也只能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前后一段时间的事情,其他时期台湾都不会有西方白人形象的女孩子.曹雪芹所处的乾隆中叶,台湾根本就不会有什么“真真国女孩子”,只有南明时期,才会有对“汉南春历历,焉得不关心”的“真真国女子”这一点看,《红楼梦》作品的南明背景也是不容置疑的!
7、 关于“选淑女”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是为了应征“选淑女”才进京的.什么是“选淑女”?就是封建社会为皇帝征选民间女孩子,充斥后宫,或者为妃嫔,或者做宫娥,总之,是做那个皇帝发泄兽欲的工具.不知朋友们注意没有,《红楼梦》中描写的“选淑女”,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不了了之.宝钗为“选淑女”而进京,进京后却从来没人再提起这件事情,照常谈情说爱,谈婚论嫁,这是绝对不可想象的事情!在封建社会,为皇帝备选的女人,绝对是禁脔,哪个父母敢遣嫁?哪个男人敢迎娶?
对《红楼梦》中这种不了了之的“选淑女”现象,红学界迄今没有人能说得清.好多红学专家根据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推断,书中的宝钗是什么“上三旗小妞妞”,因为清朝只有上三旗出身的女孩子,才有备位后宫的资格.但是,即使是“上三旗小妞妞”,难道“选淑女”就可以不了了之么?就可以在备选期间谈婚论嫁么?绝对是不可以的!出现这中“选淑女”不了了之现象,只有一种情况才有可能,就是这个“选淑女”的朝廷在“选淑女”过程中灭亡了,这个“选淑女”的皇帝在“选淑女”过程中呜呼哀哉尚飨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在明清两朝六百年间只有一次,就是南明小朝廷为福王“选淑女”!
李自成军队攻陷洛阳后,老福王被农民军点了天灯,据说烧了好几天.小福王孤身一人逃出洛阳,妃嫔宫娥都陷身乱军中.小福王在南京登基后,金陵礼部衙门便忙着为新皇帝征选“淑女”,备位后宫.当时操持这件事情的是礼部尚书钱潜谦益和宫中田姓李姓两个太监.“选淑女”令一经公布,在民间引起了极大恐慌,凡是家中有待嫁女儿的家庭,不论贫富贵贱,都忙着把女儿嫁出去,在苏州、杭州等地甚至出现一些贫苦无力嫁女的家庭,全家上吊自杀的惨剧!
据南明史料记载,征选到的淑女前后共两批:第一批只选到三名,弘光皇帝大怒,命令继续征选,第二批又选到六名,皇帝仍不满意,继续在民间搜罗.不知朋友们注意到没有,《红楼梦》大观园中,第一次进来的姐妹是宝钗、黛玉、湘云三人,第二次进来的是李纹、李绮、刑岫烟等六人,难道仅仅是数量上的偶合么?南明小朝廷的“选淑女”闹剧还没有收场,清朝大军便兵临南京城下了.弘光皇帝逃跑前夜,亲自宣布把选来的“淑女”放归,让父母前来认领.“选淑女”就这样不了了之了.后来,没等这些可伶的女孩子回家,清军就进入了南京.这些“淑女”,都被投降的南明官僚奉献给了清军将帅,其下场之悲惨不言可知.
《红楼梦》作者隐隐约约地用不了了之的“选淑女”情节,来隐写南明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作品背景,是有独到眼光的.因为任何正常的封建王朝,“选淑女”也不会不了了之;只有此时此地发生的“选淑女”,才会出现这种奇特的不了了之现象.《红楼梦》虽然表面隐去了“朝代年纪”,实际上交代的清清楚楚,只不过我们的红学家们心中执定一个曹雪芹,看不出来作品的南明背景而已.
8、 关于“护官符”和“葫芦庙”
《红楼梦》中“葫芦庙”的小“门子”,向刚刚当上知府的贾雨村,介绍了著名的“护官符”.符上写道:“贾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我们的红学家,心中认定一个曹雪芹,便异口同声说“护官符”是隐写江南三大织造.其实,这是绝对说不通的.其一,江南三大织造是三个家族,不能称为“四大家族”;其二,三大织造分别居住在南京、苏州、杭州三地,也不能说是“金陵”的四大家族.
我劝朋友们再认真品读一下“护官符”,最好是翻过来倒过去地读.请朋友们注意一下这四句话的最后四个字是什么?是“马、史、王、铁”四个大字!什么是“马史王铁”?就是南明小朝廷的四个权臣:马士英,史可法,王铎,钱谦益!
马士英拥立福王有功,当时权倾朝野;史可法是原来南京六部的兵部尚书,资格最老,位置最尊;王铎号称不倒翁,左右逢源,掌握着朝廷实权;钱谦益是东林党领袖,名气最大.这四个大臣,在南明政权中都身居大学士(宰相)高位,互相之间确实是沆瀣一气、狼狈为奸、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他们勾结起来,卖官鬻爵,把南明政权搞得乌烟瘴气!当时如果谁想当官,不走这四个人的门路是绝对不成的,所以《红楼梦》中的“护官符”要写这四个姓氏.其中“马、史、王”三人,都是直接写的本姓,只有那个“铁”,写的不是本姓,而是钱姓,但“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表述,也清楚地表示出该家族之“钱”大气粗!
由“四大家族”联想到“葫芦庙”,庙者,庙堂也,朝廷也.《红楼梦》中明确交代,葫芦庙是因为地方狭小而得名,地方狭小的庙堂,就是南明小朝廷的代指.北方丢了,中原丢了,西北丢了,西南丢了,只剩东南一隅苟延残喘,正是葫芦那么一点的庙堂!“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葫芦庙失火,被烧成一片白地,也正是清朝大军下江南,南明政权土崩瓦解、顷刻覆亡的代名词!
《红楼梦》书中,描写这个葫芦庙一样的地方狭窄的小朝廷覆亡后,甄士隐出家了.“甄士隐”者,“真仕隐”也,这正是隐写南明小朝廷覆亡后,具有强烈遗民思想的真正士大夫纷纷出家入道的现实!这个甄士隐出家前口中唱的《好了歌解》,正是悼念明朝“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从此“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9、 关于“以金代玉”
《红楼梦》一书作者,在“金玉”二字上做足了文章,宝钗代表着金,黛玉象征着玉,在“金玉姻缘”上,以“紧”代替“玉”,主人公宝玉虽然念念不忘心中的“玉”,但又不得不面对“金”的现实.作者如此不吝惜笔墨描写“金玉”二字,难道有什么良苦用心么?是的,如果你认为《红楼梦》的历史背景是清代乾隆朝,你当然看不出“金玉”背景;当你把《红楼梦》的历史背景转向南明时期的金陵,《红楼梦》作者的良苦用心,一下子便昭然若揭了.
崇祯政权在北京灭亡后,大明王朝的传国玉玺落入了李自成义军手中.南明政权建立时,是没有传国玉玺的.为了政权的合法性,必须重新刻一方代表皇权的玉玺.南明政权建立仓促,一时很难找到合适的玉料,于是,南明君臣便首先刻了一方“金玺”,暂时代替玉玺;后来找到玉料后,方重新刻成一方玉玺,将金玺取代下来.这段有趣的史实,在《南渡录》、《甲乙事案》等史料中都有明确记载.不知朋友们注意没有,《红楼梦》中宝玉“奇缘识金锁”一节中,作者不厌其烦地描写了玉和锁的形状,并且勾画了玉和锁的图案.其真实用意,应该就是影射这段奇特的“金玺代玉玺”的史实.“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刻词,都明显是在影射“受命于天,即受永昌”的传国玉玺的刻词!
10、 关于“三春去后诸芳尽”
《红楼梦》中多次使用“三春”的提法,什么“三春争即初春景”,“三春去后诸芳尽”,很少有红学家对此提出异议.其实,这里面还是有好多奥妙的.
首先,“三春”的提法本身就有问题,贾府中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姐妹,合称贾府“四艳”,应该是“四春”,作者为什么偏偏要说成“三春”?其次,“初春”是元春,是皇妃,探春预示可能做王妃,说她“争即初春景”还可以理解,可是迎春、惜春决没有“争即初春景”啊,作者为什么把“三春”一网打尽啊?要搞清这个问题,在曹雪芹身上恐怕还是找不到答案,作者的真实意图恐怕还必须到南明历史背景中去搜寻才行.读过《春秋》的学者都知道,孔夫子是用“春王正月”来表示王族的正统身份的,《红楼梦》作者让元春取名用“春”字,并且说她生在“正月初一”,“命大”,目的不外乎暗示她代表着正统王朝.
南明时期的江南,先后出现了福王政权、唐王政权、桂王政权,这三个政权都先后称帝,可以影射为“三春”.除掉“三春”外,当时还有一个鲁王监国政权.所谓“监国”,就是以太子的身份管理国家大事,并未当皇帝,所以名字虽然也有春字,但不入“三春”之列.
《红楼梦》中的元春,影射的是福王政权.元春的判词是“二十年来辩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即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南明时期的抗清英雄夏完淳有这样一首诗:“二十年来事已非,不开画阁锁芳菲,那堪两院无人到,独对三春有飞燕”.看了夏诗,你自然就知道元春判词的出处了.
《红楼梦》书中迎春影射的是桂王政权,“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影射的是桂王政权的猖狂权臣孙可望;“子系”二字合起来便是孙字.孙可望原来是张献忠的部将,后来拥立桂王,但极其骄横跋扈,桂王在孙可望营中的身份地位,还不如一个受气的小媳妇.
《红楼梦》中的老三探春,影射的应是福建的唐王政权.当时福建的交通极其不便,进入福建的最便捷通道,就是在海上航行奔福州厦门,所以《红楼梦》作者让探春“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唐王是个立志有一番作为的皇帝,在富国强兵上很想有一番作为.但受制于郑芝龙,“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根本不可能挽回南明政权覆亡的命运.加之他在帝王谱系中,血缘关系较远,受封建正统观念影响,威望有限,所以《红楼梦》中让她的身份是“庶出”,自己必须时时为改变庶出地位而痛苦挣扎.
《红楼梦》中的老四惜春影射的是鲁王监国政权.鲁王在浙东的抗清事业失败后,不得不南下投奔郑成功,又受到郑氏军事集团的排挤,最后孤家寡人流落到金门岛上,整天以吃斋念佛消磨时光,最后病死在金门岛,至今坟墓仍然在这里.《红楼梦》中让惜春“堪破”三春命运,最后“独卧青灯古佛旁”,正是鲁王命运的真实写照.
关于“三春”“四艳”的命运解读至此,《红楼梦》中所说的“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的含义,就不难理解了.南明三帝一监国政权先后灭亡之后,江南抗清势力基本土崩瓦解,烟消云散了.南明四个政权先后延续了二十年,《红楼梦》所说的“二十年来辩是非”,辩的就是这段历史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