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理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0/04 18:50:45
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理论?
x}rD%wOtx.&b^`q;ܞ`%P )nIĻ+ Wz99YY=1wp\N;KbtpNZzs6TiKuas_}Ig?/o+p]S+n ^?[ WPMU^WsI< ZiE¿r[%qZU}U7&k:Yk4K.}&ݡGS׷cޢdO_ꍏdUAm|˽b%H[jV fj^%T)k[];Eys?7s7\.ޯO4Tͯڒj1Mμڧ5ЊAIjz2f; UPo ?bm{v߮Qltü:{1y Xykg-HغWdrzK+URnZ;Mľ9UۇODO~ٌ=z FNz2 D͂ tYb#he շWv]'c,Qդ?*6ە%J ?A/7t9={*X֛샻*oXz.qz> ҪZܤiy$cz$?tumV4SτhjK"d/KwΗ̾WAK+i]4ў_r&=ު||rz4ݙMbYsw4SU&Y}BU;g'<"MuSbET'%(05˴;}wL)+]AD W:.:®zJ蘘4<'5:'F g[RXWWuopNԨ}I}IrwǺiYi1uL}U%D#UpܭEeJ/yâK"5zyJ<0;uY:D=\YbJ9q_l/YfzaI˘Im0GG@bs`<Wze"/o{Q€ )m:&3MP1",O+V>##OJb"**]T{7ʝ DLgqFZE($Ӄ2uSoNol +R8~]d(ۢ(jLלF&I&$1+>'.4Ny%Ě?[W)F|Yc2"<"ƤHi+M}+XzgSOuN$Kp0Ԯt%R#d!IILB5 F{J>0\9Wle<@VGo(;9Vo@}5(=}؅T:{¤ZHtF Yq;dSHDCoxmh"K^oWcklsJ'z{f޸kr'2xgOY#uK0k(}/2DJopJ9t<&x3=Mz Ee-6 pj4Mq< ~-IHdy.đB7{A lm]{2F_͎NŵTb$+gNW^?=V ; v^aI '*L4'H: #x6ܙ)ao=s)뵔Jaʪ=ڞ|oW)fz8'V )*h}C|RW[8=]H^Rhx(= epC$ _< tvWF%Aĸ:E>8^ #cI4tv `p=!#6`Zr QQ](nĕu 1^E~NTRmq\k 22]$2bHטOB/Thf)*Q+ i_~ #[E`YQ 6eWUdx6 c qhn: &],[{|f]l%7J/ t+aUzbнV'$4/kOh7x'agδ湴>(9z<"&FkmՏ “xejst^ğH!h$ [xo8Fj s&=pɺCIſڀϒF*EBڹW0ŻAjםa.8D)>.BRkE -օ'z8qmDGd LgAIfw5'$X4Fg^o~Ïkfg1#C$_ߠGں%+#B8 7ܝN}j1=y$"dXDln.}¿! }hM;+ZII Ŝ -OH@(c$,/cb sJPgw9 Pauď@QHD*hB%rkn4lJm[ RJ ^qڷ #2%7ΒڥΊI"ͻ90Asoڐoi 5>Yx(K C᐀ }0?o6xjf3yf%\rS45^ oŊo4%#~}bozV)J䅄]| YC⌒NMB.j*]ܐ$9+8{?c =!8/_8a!K=i]rhuC u$i(FR3 &U5IH(0#"UFRLv3 b|a9aXLȄ⤐Dt~u-H( ?MD!<|ά#Hxvs쓛GR;\kV/ o/JDيd)ޣZ,3Klީ*$'P0> 9tҮ?ѷ'iNbd!_-dH,? O8>m75,hzDUPpPEވxM&5X֎mjS)%'A\w3!K.?l.ؖ4)6rӕR!)VU 4VdCfnbgўչ FRA e5"Njm]"֕?'-Ayv,1آ-ng7UyLWrCu^/IM]њĖ3 qPP,XE`\o9itj`FI*O/CdpN>0޴LV>Vʸi%5x2{SaDŢ}7!/XeyNV?+0C0zo]$Q$J Up'LOӨgxCBīO Q9iʌP;a&c;S؏i֜ќhW_LG6`+ NŀP.IRN|.tL+_Ĕ2 wn,sF/^!٩ &,B|DF{9NoXpoH2Aܩ F>Wz::E] ˇԗhDuWл ϐ>$`덢5{U)a9'MR&~g2Ɖѝ;IZD4cFmKS-i87gMIp(T<ө*۸ipʶ4OxC%o1P rsR*GQC Rw IuH6lpJJrQ9R\+\_r`ιMHVFJfl8h681_!J8֭k,-22Yf,&k]ɻۏ6bgbeTt|!1fU;fFXcZQ59FR-^0a)|sеcOS* S;G ӳHpb!$%Y6L5T4>b_bFм1% 2~@sz? ѬY/yXg&vŠ-(qO-R!ԕkCaw6e>t)ylo&Ǧ*^(6M9m CO@ {hq)|Ѫ__zK76uuUғr=9oU:ηR7mLO\-aSծ8μg1-0s4ur>]k!_ "x3$fc>S~Xqcy կ 5`?Y'NqeK&*p\XDN_Me}y}zҏ:ϐh޾>` ?A q-}B)9Ń`_  ihǡdĚ£.YP,9g 4]V]Ob8Iqਲ਼|B< sqeYiM\NC̆"]!8 fwO of=T>4gEny9MXo<4׼p-^KO@|=TӃA͒.gɛAKh{Yx0.Tc,t/#d+M@OLΙC|P `9CGuV+|MT -=7Q{᛻Tƕ*Rr< [_TBpq賏 n)Lf0&4p@Wt뉊(AnD; lw Z<ZШs!F$s9fK3K FAz~Y7f2cv5M#o.ț ybw9Ɩ@2ycOf]zbW[\5LI\GI/'P\'F9R~E\F#u$ɉS3?:"iW9ۅgU&. $⶗*|˭@h|OZM\%s F@\AߕS8{̩'rHD/s\gGb(j/ZpbVBvu, \㢕,,r\:zZiEQ2GzsƁkDڤEA׈kP!A A۸G5>`Ժ%ȼq$SVc5٪"?/ 3>RC,&\]&9N88G=)H\. v(\GL 8̉dӕ.p4V(gɜ "QPiW9qC Ni>O6{WOErjXZ;sIqEYL,* JǥrI9eb)4mye `mS:I3/.^#3f-|_&k?u!)rXe✓# q\{8,55; HWkDOm,$:ojea?] vč6onY77Ebˏ4%Rц2HC]˅/F=\Ut.*= 噽I4jMH$I0"p+`?"ÒFƏUεE9}W71}dh 9,ŋ3pZ7闺ES hp3"[b{/x)&3i9=HUrKn^/l$[f1a)| UQPY?ؔRVpzU}.U{C4%Q!YI2±3ii\57l`olV[bb,qVu::Pt#Q{%5B8 ~F{uW/X0+jx7xFjXz/[4ۖھJ˅h8+5[jojɤ=@$[Bw |NܥX5D,M3x[,ӛW\ eh)ٰ?T4*{]XrdkzľXz޽R~P| C]ra%t*&AL%R4r1)W>M i|X=:Ʊ3 Y P&A:LqlR=dӨN%{y"bͷ- ,%m> ~tORK&l KLKFϡMX19[31]-#`zd7#W(f\nȶN2tbW1A|LX| g CȈZ,Z@ ~rhHŋ_3+btyax o^.T$]t.Lf$dA($Yj䐨NWP2 "urtcFp>ֹIʮ9,K'r4Y "`^ \݂bѱ\2P|KHÍ.ƷZ'laBqXŪ gB XfP'䇷Ei6,23M{ƞٸ3'bH@CwM7BNo*) iFGR"}hY r/s:=_FHv;x\qF,bTi@1WV6&'(4wl{%u4 w-޵m?;)(WAZՅ?4AsZvukVsa$ͅD|A9Yx-W|>jiVWnH[׊̖v%M̺,*` W렧r^.Yzɽkӵ1gGq੅VBfvqvnnm-A$2kȋ-dٰ`7IG=F8G|*:'x!4P>OSzpj+'v[˟KU*/z{=5$S_֑Ϭ&u DV}6BZSX'|{n!rXH]3F H1+SJϱB" $'ޢ6;eqBu6yp䮵B#V~}bnҜ@j*+zmss, `BЫ9M?;Cj:.s=H㴤{n h.7l٫ByF ; g{I=ckx?1+ ahVI3D"`$T"Qmȭ8ҕ|6M$)%cfz.)ڦ*M1 `hBiQ&cP?*Kؼr&wnA @DTFe8Dڂ>H})Qf!v"Ƚi.S\R8f !7q3t$̈́7v/#UTAS o\!"ۇwFq7(*{8[Q9{7)V=Dd^$eOb4U @N:ckf|$ak , TupU5fj 9 o 1l2N\P9(;v(tXo ,[ lUE-;BA#q RRf!*w }QAcV''wۑ#23bF0EXi.Fl} ڈk,ɰ ƸY ~PjLR]۫9UdOQ6M@>Bʶ566UE7Q<6f%!C{3'?DggVt6d豍eC ΕolN=lF?[RenAdcCr~KZ^yQrH/N pyhjNCxzj.0 v j ;3G2!6?U÷&щE3U2ʕL;5 g~(> O +&v=9+x?̩d}TMtc )C#Xi9nnkwL1Ys RDQLm̂O||;2xJ[\̗fTͿE Lr8 E֧/P%oѳ4fou͡L3_50Tn!q 5)L0/

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理论?
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理论?

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定义,但其基本含义和核心思想是一致的,这就是江泽民同志概括的:“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它有两个基本点:一是必须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否则他们就无法生存;二是今天的发展不能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1.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在具体内容方面,可持续发展涉及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的协调统一,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和谐和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这表明,可持续发展虽然缘起于环境保护问题,但作为一个指导人类走向21世纪的发展理论,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环境保护.它将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已经成为一个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性战略.具体地说:
(1)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而不是以环境保护为名取消经济增长,因为经济发展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基础.但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可持续发展要求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以提高经济活动中的效益、节约资源和减少废物.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说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就是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方面的体现.
(2)在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地球生态环境,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因此,可持续发展强调了发展是有限制的,没有限制就没有发展的持续.生态可持续发展同样强调环境保护,但不同于以往将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对立的做法,可持续发展要求通过转变发展模式,从人类发展的源头、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3)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公平是环境保护得以实现的机制和目标.可持续发展指出世界各国的发展阶段可以不同,发展的具体目标也各不相同,但发展的本质应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这就是说,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可持续是基础,生态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才是目的.下一世纪人类应该共同追求的是以人为本位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作为一个具有强大综合性和交叉性的研究领域,可持续发展涉及到众多的学科,可以有不同重点的展开.例如,生态学家着重从自然方面把握可持续发展,理解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人类社会的发展;经济学家着重从经济方面把握可持续发展,理解可持续发展是在保持自然资源质量和其持久供应能力的前提下,使经济增长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社会学家从社会角度把握可持续发展,理解可持续发展是在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科技工作者则更多地从技术角度把握可持续发展,把可持续发展理解为是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绿色工艺或技术系统.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人类生存方式.这种生存方式不但要求体现在以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为主的环境生活领域,更要求体现到作为发展源头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去.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遵从一些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Fairness).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应该追求两方面的公平:一是本代人的公平即代内平等.可持续发展要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当今世界的现实是一部分人富足,而占世界1/5的人口处于贫困状态;占全球人口26%的发达国家耗用了占全球80%的能源、钢铁和纸张等.这种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世界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要给世界以公平的分配和公平的发展权,要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特别优先的问题来考虑.二是代际间的公平即世代平等.要认识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本代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满足需求的条件——自然资源与环境.要给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
(2)持续性原则(Sustainability).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思想是指人类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这意味着,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人与人之间的公平,还要顾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离开了资源和环境,就无从谈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可持续发展主张建立在保护地球自然系统基础上的发展,因此发展必须有一定的限制因素.人类发展对自然资源的耗竭速率应充分顾及资源的临界性,应以不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大气、水、土壤、生物等自然系统为前提.换句话说,人类需要根据持续性原则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而不是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发展一旦破坏了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发展本身也就衰退了.
(3)共同性原则(Common).鉴于世界各国历史、文化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政策和实施步骤不可能是唯一的.但是,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所体现的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则是应该共同遵从的.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就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认识到我们的家园——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赖性.从根本上说,贯彻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如果每个人都能真诚地按“共同性原则”办事,那么人类内部及人与自然之间就能保持互惠共生的关系,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
如果说,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内容的协调发展构成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体系,那么,管理、法制、科技、教育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就构成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支撑体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得以实现的必要保证,即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个国家的政府和人民通过技术的、观念的、体制的因素表现出来的能力.具体地说,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包括决策、管理、法制、政策、科技、教育、人力资源、公众参与等内容.
(1)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有一个非常有效的管理体系.历史与现实表明,环境与发展不协调的许多问题是由于决策与管理的不当造成的.因此,提高决策与管理能力就构成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要求培养高素质的决策人员与管理人员,综合运用规划、法制、行政、经济等手段,建立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的组织结构,形成综合决策与协调管理的机制.
(2)可持续发展的法制体系.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立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具体化、法制化的途径,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立法的实施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付诸实现的重要保障.因此,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法制体系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要求通过法制体系的建立与实施,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使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得到控制,保障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的科技系统.科学技术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础之一.没有较高水平的科学技术支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不能实现.科学技术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可以有效地为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提供依据与手段,促进可持续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加深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扩大自然资源的可供给范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提供保护生态环境和控制环境污染的有效手段.
(4)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系统.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有高度的知识水平,明白人的活动对自然和社会的长远影响与后果,要求人们有高度的道德水平,认识自己对子孙后代的崇高责任,自觉地为人类社会的长远利益而牺牲一些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这就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中大力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精神的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应该不仅使人们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知识,也使人们具备可持续发展的道德水平.这种教育既包括学校教育这种主要形式,也包括广泛的潜移默化的社会教育.
(5)可持续发展的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因此也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主要方面.这是因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行动,必须依靠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最大限度的认同、支持和参与.公众,团体和组织的参与方式和参与程度,将决定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进程.公众对可持续发展的参与应该是全面的.公众和社会团体不但要参与有关环境与发展的决策,特别是那些可能影响到他们生活和工作的决策,而且更需要参与对决策执行过程的监督.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原则和指导思想,是深化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重要原则,...

全部展开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原则和指导思想,是深化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重要原则,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深刻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发展观,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发展是当今时代的鲜明主题。牢固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保持健康的发展势头,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确立什么样的发展观,不仅是我国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当今世界,人们对发展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增长理论到发展理论、再到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不断深化过程。党的十六大强调“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里讲的“发展”,不只是经济增长,而是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实现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样的发展观,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是同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紧密联系的,经济发展决定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也反过来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产生决定性作用。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必须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努力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促进发展、加快发展,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社会发展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不仅要增加促进经济增长的投入,而且要增加促进社会发展的投入,增加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投入。从发展的内容上看,要注重“全面”,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需要全面发展,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也需要全面发展;从发展的内在机制上看,要注重“协调”,既要统筹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也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从发展的长远目标上看,要注重“可持续”,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加快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动力。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建设,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进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立足我国现实,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整体推进,坚持以生产发展为基础,以生活富裕为目标,以生态良好为条件,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和谐统一,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既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又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生命健康和安全的需要,还要着眼于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素质的不断提高。
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就要认真分析和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正确把握各项改革的出台时机和推行力度,把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真正实现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正确处理增长的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在促进发展、加快发展的同时,既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又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既重视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又重视增加就业、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和保持社会稳定;既加快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的步伐,又切实维护我国的经济利益和经济安全;既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又高度重视研究和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为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收起

浅论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一.前言
人口、资源和环境这三方面,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但就中国的国情而言,人口问题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中国人口数量众多、增长量大,给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可以说,中国的社会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问题的解决,包括人口数量问题、人口素质问题和人口...

全部展开

浅论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一.前言
人口、资源和环境这三方面,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但就中国的国情而言,人口问题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中国人口数量众多、增长量大,给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可以说,中国的社会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问题的解决,包括人口数量问题、人口素质问题和人口结构问题。
二.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讨论总是和两个根本性的问题纠缠在一起:一个是环境问题,另一个就是人口问题。从环境问题本身来看,它的产生似乎同人口增长没有什么直接的和必然的联系。但是,自从8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和经济几乎以同样的速度增长,加上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给我们这个地球增加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这同样是摆在人类眼前的事实。发达国家作为世界环境污染的主要出口商,他们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产、生活垃圾和废物的处理不当造成的,人口增长在其中的影响微乎其微。与发达国家截然相反,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则是以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在增加,这使本来已经相当脆弱的生存环境受到更加严重的破坏。在这些国家中,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好似一对苦难的孪生兄弟,而这两者的关系实际上又相当复杂。
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确定了新的发展目标模式。实现这一目标模式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但是,为了确保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不致遭受根本性的破坏,人类的选择又显得十分有限。促进经济发展既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涵,同时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但有必要明确一点,为了实现经济的增长,人类目前所采取的某些方式是不可取的,是有背于人类和地球的长远发展目标的。意识到这一点的意义在于,人类已经开始努力改进以往的不利做法,并力图去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克服种种阻力,人口问题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为此,发展中国家已经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妥善地处理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这使今后的种种努力显得更为艰巨,也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一)人口与土地与粮食
中国在不到全球7%的耕地上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工程,同时它也说明了中国人口对土地和粮食的压力。中国陆地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国家之一。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被农林牧副渔业和城乡建设利用的土地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其他三分之一则是沙漠、戈壁、冰川、石山或荒漠,利用难度很高,成本极大。1952年,中国耕地面积为16.2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为2.8亩。当时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是5.5 亩。虽然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一倍,却是中国50多年的最高水平。1997年,中国的耕地面积约为14.3亿亩,人均只有1.15亩,比1952年下降了一倍多。1952-1997年间,耕地面积减少了近2亿亩,人口却增长了6亿5千万,人多地少的矛盾大大加剧。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耕地面积的减少,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还将进一步下降。预计15年后,人均耕地面积将下降到1亩以下。由于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加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目前,中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约为1.5亿,到本世纪末,很可能突破2亿。人口与土地之间的关系不仅表现在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而且表现在对土地环境的污染破坏和人均粮食产量的徘徊不前。由于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需求压力,迫使农民高强度地使用耕地,使耕地的污染和退化严重。目前,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办法是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这使土地的结构遭到破坏、肥力下降、板结贫脊。耕地资源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已经成为中国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中国的粮食生产在过去的50多年里有惊人的提高。1949年,中国粮食产量为 2264亿斤,人均产量416斤;1997年总产量增长到9883亿斤,人均产量约为800斤。在这期间,粮食总产量增长了3倍,但是由于同期人口总数从 5.4亿增长到12.36亿,使人均产量增长不到1倍。目前,农业生产是困扰中国政府的一大问题。政府年年强调粮食播种面积,但我们仍然感到粮食供给处于紧张状态。中国的粮食亩产现已接近世界最高水平,进一步提高的潜力已远不如过去,因此,为支持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就必须降低人口的增长速度。
(二)人口与森林和草原
尽管中国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资源,但是由于历史条件和自然条件的限制,目前,中国的生态环境仍比较脆弱,森林资源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中国的人口增长对木材产生了巨大的需求,一方面是对木材制品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对薪柴的需求。这种需求驱使人们对森林的大量坎伐。据统计,在全国140个森林局中,已有61个局处于过度采伐状态,25个局的森林资源已经基本枯竭(曲格平,李金昌,1991年)。目前,中国的用材、薪柴、纸浆和其他林业经济产品的供应都很紧张。与此同时崐,由于人口增长对粮食和耕地的需求,加剧了开荒毁林的过程。随着牧区人口的快速增长,中国的草原出现了超载放牧和过度开垦的现象,其后果是草原的沙漠化。中国的沙漠专家警告:如果不采取措施,到本世纪末,将有8万平方公里土地沙漠化。由于森林和草原的破坏,使水土流失严重。中国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多达50多亿吨,涉及11个省区,主要在黄土高原和南方的丘陵地区。黄河每立方米水含沙量在37公斤以上,为世界第一。长江每立方米水含沙量也达到了1公斤以上,为世界第四。长江上游多为红色土壤,土层最薄的地区只有4厘米,土层下则是坚硬的岩石。森林的开采、草原的沙化和水土的流失与人口增长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控制人口增长,减少牧业和林业人口,实现人口的产业结构转变,是缓解森林和草原生态环境危机的一项根本性的措施。
(三)人口与矿产和能源
中国是世界上能源储藏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各种矿产资源种类比较齐全。有不少矿产资源储量在世界上居前列。但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并不高。由于人口迅速增长,高耗能工业广泛建立及能源价格长期偏低,使中国的能源供给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各种预测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能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激化,能源利用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将进一步加剧。近年来,中国农民滥采矿藏的问题十分严重,这无疑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对自然环境的直接冲击。为保证矿产能源的长期和有效供给,提高开采效率和减少开采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之一。
(四)人口与水资源
中国陆地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虽然水资源的总量不少,但利用难度较大。原因在于:一是时间分布不均匀,水资源东南多、西北少;二是时间分配不尽人意,大部分降水量集中在夏季,而且年际变化大。人口的增长对水资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人口的增长使水资源短缺现象更为突出。1949年以来,中国人口增加了一倍多,相当于人均水资源减少了一倍多;与此同时,生活、生产用水量急速增长,逐步出现了大片的缺水现象。以北京市为例,1962年前,北京市的水资源是供过于求,此后,随着人口的增加,生产的发展,使用水量急剧上升, 1970年基本上处于供需平衡状态,此后,水资源危机开始出现,目前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北京市生产和生活的一个重要问题。
2、 人口的增长间接地使水资源总量下降。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增长对耕地的需求导致“围湖造田”,破坏了地表水;二是人口增长导致对地下水的超量开采,减少了地下水的总储量。由于超采地下水,一些城市发生了地面下沉,一些沿海城市还出现了海水侵入,影响了地下水的质量。
3、 人口经济活动导致了水体的严重污染。目前,中国每年的废水排放量约为350-400亿吨,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工业废水平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或间接地排入水体。地下水的情况也与此类似,大部分城市地下水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别是北方城市地下水的硬度逐年上升。
四.总结
就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各方面而言,中国已经制定了各自的发展战略,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总体上的协调。但是,要使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共进,必须改变就人口论人口、就资源论资源、就环境论环境、就经济论经济的单一倾向。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考虑到人口增长的长期需要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必须有利于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同时,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的本身也应该以保护和促进长期发展为主要目标。这就要求中国政府建立起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多因素综合治理的总体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人口和计划生育是关键问题。
参考资料:http://blog.donews.com/wwcs/archive/2006/05/12/866053.aspx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