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中,为什么只讲这六件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9 14:35:40
在《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中,为什么只讲这六件事?
x[N3I}rJ]230jͼ1`c>wʈU0MJݭ;32{ȟ7ո53{U3H9KlqA~fqײS{')Uw{OT%՞fOLG~E*ѶS}r7|S*uG~WWn(>+u?EÍ&^ԞeCdG%񻪾p 8g7|S_ŀ{XU<@_1Օ?jO=Ic7S It#Y U9K|aR;EmީVǞ94qZ 3ro+/eL֪Sfl:Lӿ'3q=Msh #m=P:nl~`{V>lm'6 Vng nNuo1[|պ~]?C py|yE VSupE>·vԪjSML?tJ,{ZYMFF]m~JUEa}@TO>>1ȷ?~Cлg5(bsvb4*Tb,UG9bɫS9u%\;[s=Yj~⾼ٳ~TTOX<U*qU#TsV+;r4w;Y-9q\HQ G% .1ŵ0T٢Yhܞ69Џ]IЦ>d#fmɕSߡG&V<˱Y&F0S%ڂV}{w4sfq ztOU~."Y9{ui|'+\޽~Ս_dįx+r3 NGK CΓ'{ .@4mXld٘5_̒m :g3U90!u!p]j T쾌بV3 wU1U>RH4ڃp*2gT =,%jzI\H"=uNrIN@k8t1KL`2Ƌٍ7TꋱfŐ>[#bk<tzRf%&^^[WCBnOƴa|~]^bTX&p+ABﴖ5!'no/K*1a &bH0ߣq{G7EMtύ1?2s]n%qũbJDm K9ɰ^c"*$D~/U:C~68 <"E,:Ե>%܋=1{rv{E\Eqg;Lf7PG^1n.Wqx՟k}(Hd}prMx{7hə)ĈS%GIDs_otFGaFIGb L- nx8q3=SsZs{UP rT-wGe~ёRgl&ɹGYj;m-ER8c"P'SDb#4`q K)>!48{sfҹe]I(' 2!4SgAF7P.l@ۥ4Sδ^aq\: V{.$l,s(>Η7Z]Dh}pwJQ' a3CY ]gaLSs'!4xW{2| :Kgue,_ٓZ6R=T;OK}\:O=(^0Z缉e oXcfsF|Т{/N' #{yCzqB~"kX79 Rĸ԰Gs2w fթB/U;g:ԨnaBϚ\xo:ÇME~'βtmFhY:Dw̎a`!YF|MH1'5axU?5i,{Qo-mz! &)[?[Q3ƶ7Chf$&tq8=`^ܘU Ϻ/+DT`ڸs_. :p=`!w=>@K0l<\R`NaȞVq9 YBDEӣ!؁dcyey|`59 ?x5< PU#N^?ː$u/j0tW`Z|)g-sb^W2JXsHjn,%ًcbs걲o IJ>8Wd4RS"1H?ӬsҶH@j?-~ނc׊aaM)ŒX-s:3}SGJχSY5gQb]F\7keP% 5>+|ɆjxEi=Zrhp*Lg ݽF: R}qb_ETafQ)+5LFe0@ {L-tՑ̕^D-1-g Q$و}- P[`ƌ*@#<䶩T>ΌF[eꈯ;a#ށ ڻ$Ϳ].ïF#G[{?1 ddrp팮$SHM+o}:zSm~⠦ |i༄U{kR,++ G>?*Dp2cř)sl5)K@ƒK׮ı%ZKDkr& -Ta&\ Õ@.W䝲߰yFf|pƈ󒩫N6=8%3٦y?MچJ>NtC>n+gsEX6ݑ,c hY'" Y W{vL&}^ufqKrGZs^z ȍV[K$$ARnxbX$SiU&ww~;vɏE[vV,>0Md$'A>d67>"`Pd D$R$E9Gg:"Q NȬ+fǩfلJjuMGֳJqiuG34,FDft:*Wu唹 Ƣ` _q!4"wP{sbMEֶMCr%\~0q8 ',yw-BPܖJT$܌z^Y*3'ajMZ}YfA9C> T9UrmA0/2qWC H 6+AEQL >C `(:JܬӌMoܐub Y!^%::ඍd 3f-/ =iIO#-1:9 V|ECVz35sd3o/2p K=ޘ8, jPA4aP "~ći%˱Q(*U [PxWi˿\Rgm$슧{kNKA8fO.\%>*LB"~ݙ=+jP)X{zgGOmtnfU/f5nً-+3uVs0ex/A{HjP9:J`Z\rKOٛQ:2HXgf/2&G{SS*iIوkwEޅ<$Bbp ;j7 }dMRfß3+JucA/ʸSALaos$vG7,?{@ }D3Oj$RZO}o4%aB$%}TGfJ1B_]ǝ؋XL;+d9-fG5䇕ShW:|ީq="ᢀIDld`kbjP0m8i"3V[_zŀtz`pݸW2=f4w=57z~:匸3.3po}_#]x)ӾDd6N: -4 X")9Kڡ -eמ9Xlܓ1_'XPw =n}pď7SP11.B譑lEB|SΪ_6XIeWf/֜ !v|˒|.y\L&kX5oOTXrxT72]y>Ug+$ GR:ĆuvK74"0ɯd-J̮v҄~r0ؖ cI8 r0\C-,p' \~u|zi3[b<3pZ1 HZ)1eDJ5*Uݺ'^lTn!lOg9d֮y_P-A0}e.zҕ8Voؼ#bE Ea33-s,[AAQBIrxV ؜=XtN=Sm/{jv(.#Q;8T޵ꗪ?E+? O-CmE>?-?o6?s1y]%?*O;Ğo9B 1 L|u2&ЦIbgܮ5}q 1c|Y4B(ec'?:+ v*?"hSY|Ĭe?{hjvk֧%VV<_zΖy-'o)IG`@=~[Fw<ӧ$@pyϠ#C~RE$6#۳}MP1λ$u1?& `(KvfiD6Ӗ \SY1OjgS 廍}ݕ)ɇ(mu_lBY/雪;6M"aa4&~M4-G9H(b{Q\m{q"M^xq>lAps u]5=*>Aؓ+; $Ųg|i./Tq7%#vCL'@ sC=vduMg;B?WRb( Չ{K/M`};/9++"M^$/x=%}ЛT+ 2d+[g‹{n4t@_ Q!?l ƘQ IGW5$Ӝ6Ǘ-n $_uo$蓜_IG1=Xn%oG lVZF&͑TkWc257}ܸ c/TbO¿FG7{q8-ӟp

在《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中,为什么只讲这六件事?
在《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中,为什么只讲这六件事?

在《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中,为什么只讲这六件事?
选入人教2001版初中语文课本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臧克家,中国现当代杰出诗人,著名作家、编辑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第三届理事、顾问,第四届顾问,第五、六届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委员,第六、七届荣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名誉会长臧克家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4年2月5日20时3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臧克家,诗人.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并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深切的同情,这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初步奠定了基础.1926年秋到武汉,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大革命失败后,受国民党当局迫害,四处逃亡.1929年还乡,入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和喜爱.1934年大学毕业后到中学任教,发表了长诗《自己的写照》.抗战爆发后,诗人热情地奔赴抗日前线,从事进步文化工作,出版了《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1942年秋到重庆,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出版《十年诗选》及长诗《古树的花朵》等.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主编《文讯》,写了许多揭露、批判国民党统治的政治讽刺诗.1948年由于国民党的迫害,逃亡香港.1949年3月回到解放后的北平,历任人民出版社编审、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主编等职.解放后出版的诗集有《春风集》《欢呼集》《臧克家诗选》和长诗《李大钊》等.粉碎"四人帮"后,诗人又写了不少作品,并任复刊后的《诗刊》顾问.
  [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此文选自1980年2月12日《人民日报》,原题为“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有改动.】
  [编辑本段]整体把握
  一、整体把握
  1.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
  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是闻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这在这篇文章中充分表现出来了.文章的后半部分,着力写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
  然而,闻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身份是学者、诗人.因此,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
  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于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这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2.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1)结构严谨.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2)选材精当.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3)精于剪裁.对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比如,闻先生的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了哪些书籍,发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救国;“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这样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从详略上说,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的侧重点与前面又有不同.闻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及其被害经过,是人们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对事实经过作过多的记述,而只是反复强调“凶多吉少”的紧急形势,撷取“演讲”中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3.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
  (1)生动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2)精练含蓄.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一个“说”字,竟然表达这么多的意思!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
  (3)富于感情.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夜间睡得很少”,“惜寸阴”,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犹未尽的“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了.
  (4)富于音乐美.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4.夹叙夹议的写法.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二、问题研究
  1.这篇文章为什么取标题“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这篇文章的原标题为“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断”,经作者臧克家先生同意,改成现在这个标题.现标题与原标题没有本质不同.问题是,说话和行动,人人都有,天天都有,太一般化了,放在标题上不是太不醒目、新颖了吗?如果写一般人,确是如此.然而,闻一多先生与众不同.请问:谁发表过“最后一次演讲”?这样的演讲惊天地、泣鬼神,岂是平常的什么说话所能相提并论的?再请问:“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做出这样行动的人全国有几个?这样的行动震惊了国内外亿万民众,岂是一般的什么行为所能比拟的?由此而见,这个标题用来写闻一多先生是适当的,是不一般的.
  2.有的同志认为,这篇文章的语言大呼小叫,用大词、文言词,不朴实.到底应该怎样看?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诗人,应该看到,他是用诗化的语言写的.精练、生动、形象,有跳跃性,有气势,这是文章的语言风格.我们不能强求一律,说朴实的风格就好,诗化的风格就不好.应该说各有特点,各有妙处.
  用文言词,适当用一点,用得好,能使文章精练,增加语言的味道,是好的.要吸取文言中有生命力的成分,这是大家都赞同的.
  至于文章气势盛,好像大呼小叫,这用来写闻一多先生正合适.闻先生是一个刚性人物,富于阳刚之美.
  [编辑本段]练习说明
  一、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把握课文大意和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的主要特点,并提高把握关键语句的能力、复述的能力和概括的能力.
  参考答案:
  闻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你去问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