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罗马两次政体转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十二铜表法是怎样产生的?3、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的概念是什么?4、唐代后期分裂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5、汉唐宋元明清的权力中枢机构分别是什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5 21:45:44
1、罗马两次政体转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十二铜表法是怎样产生的?3、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的概念是什么?4、唐代后期分裂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5、汉唐宋元明清的权力中枢机构分别是什
x[Ms#q+=f5+?o:Irú 'H $8$_fQݧ ~/]ٖ"u"ب|2Tڟ5б{l7}0'exs9Wiujgpw_%SM/J :a_Ԗ={^z=~3ZzncXY߿ R{?{1yq޽rza[uj "cF}n5K/Q~d7g9{{Ô=9-Ϟlb>SWͿ/^@v"cțEm}3wnùbT`(I]Sx,vڃ;S:3/^lSm`bo){Wne;Jqlx6^7A{'^ ?FT䁒Na/4^q]McmӜi=ln]NvfA0H몝v֣tjn𵯒6jnUlcZЀj7g,'-.z.Ǟ-/ .^p7wօ?Zx2z3M?Om?1/hd| Ur!Ǵ?=*y~ߘS϶>p GɃWtW8zcd?@   єxR[3=`>ϛ⽭ =KerԶۇ עn[=Z\Ҕi0צefrχ;d]4f9[/Զqy|?ѩToqZ.'mS]@5^>.qy Uظ^,G!)to{Tx{t*HS:Kof 7Lz#X+.Z7 ^6Tߍ"n=xVhzx$! Y#׌w œ~]Ga^U"t%ꨟ]Bӿ-#.H*өOL$3g<~xB/?.).]=GTugK%?-@UOtu55hn숹9>GEe f{ʓ/.Ҏ qXtOhA# -¼0/VnuB^ ;Bmfz\wJns NIX?n^3ӂ=0U큋=>3m+`/' VPR[ qT >$[, ד8oɵ_,$%Hy<_Ht^p\z_-^Ad %džou%=%xR+`sva'"lTV% `[E[lteH CE]QڗWPD+c+ T1Qʶav'̗L#f[RQ;:ҵΐg;zxxoYHȋU&XL Wmfs֏k?iT:r뀒`'֤nٴ+ "`ү+?yRS< -'$JDW{wfvUPeEղ ^W^ nJwaʪy+c[@SX6 W~GP9 kIc/܄B{آﱜ>?Xg >ڃk}t[Iڿ5EPs80<3ϣpNvƔ,g:DjFY=Y8ɎF$IAPB*əP[$e֫{Ƕ!%Xڡ$'/GViz%(O RS? sgu8ni0{}܍k5sXG@餧ґTAUFjBpjO) i~>Z.3Lz .QUn,[0&4b؍*unB֍Ҵ\!ZDIuJDE0WKl6Th1>93C {p_0$ >K0iќiY[!SV'N0?>RMkh* #u6,V`mؽa,96[V10H(x]\GJM~i\Uyh3^qeI&u dR3B R RUzm%j=$,Asw'0TJdk:,WIނN4-r{g^ &qInӪYXܻ; 3tHN;=+TBڻ++5 LFUv9UNVNOl: ؈.QurQl: rLxu% #{{T/i űѿl>츊 +Jrԩr&;A)=!3{>k0_ cuAHuU01> ʥN)ۉ?3ºG1s&}/LbC$cjL"E21l!x8N5)ϩ\k:l+gNFo s;&L%j#)6.gGG+8JD"tSO?)v^:^DXN[+]Ԏ'B΢&WeXS8誚䫗~U~~"҃O>㌒A3+ ӧlU 6r"YrDlXMϳø^tnU_krOO( сǹŊ2u Xc.#0\pR=7(>I\ CASO/Z<'1 i6f9/%7c[<#QwxxEM/JXs噎iY ꪹLFqB){ 񿦒u[P p1*OOU6 E/HWPO@{2k65E-FW%k~[7hcO;Q;S`N >ւAWO7lsKn''jS=Fy.If&(0&iۅ [=-J;ޗ$31b<gM&͕s+DvFx#\% bK~%hpo.*F5 :֍=ilku^7/'C휭Kw5{J{Յʼ>i bsbyUS뾝9d/Kg܂!Q 7Z@r0x6%嘾?Qhk%ɝEsII$U'>|V0/#<+:n 㗙 G-͕kkW4(b#NpT%i\S#i S]<в^riXo9!IMmUz;RLIz5Ir͡/ۉ9?RT/N1G fș!blsB'l_\!}vM} RYԮy#XnHI ġ"y ND ɪJ$QiIIÚ*Y0vzC=]K!t9Hn“,Ex\Nlt*AGIRkWJrΦ 4͓b9YF*~>Q_\A:>9'a,H KeyR k9tԽ0@ZF/DRF'?3o1F:d$'3$j1|ƶt `m*eg^8Nk/4XN{JAݞ bɻXW|\YE faF26x|˜A'ѡWz#3kIFLcO/AMPXg`UEG&eWB%6ߡ'LH)(P% #OVQu ~E9Cp\Rt19(~?mjWwPbIdQJ'VjF`Y@&c@YGp82H>yQǎc3LmKmO{WfiZ3qdIfy c?futD4қJĐ𰖡-a>qhHr(!֞oI?4yM*X,gA2*S0D ` |RpuӞ?úac/ 4Sqf1}TY9ZrȝHwS8mf!g/ei̒ٿQ;vf29\\˻rcH]i)V㓶cz7)kF'_տ*VQg:*[f]0;AbeZ7k3MҥY#zm !6_ ˏx!i unH)+WW!Vr/gOl 6y$o$ZMsF\8biMޭkDشv'9v9"Hx摵V\ϒn69[* ~4'X 9_\/**gyWW_OeS]L:Ү?o5e& k~;ş1ʅƻ\5MIfC!![oxDW

1、罗马两次政体转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十二铜表法是怎样产生的?3、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的概念是什么?4、唐代后期分裂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5、汉唐宋元明清的权力中枢机构分别是什
1、罗马两次政体转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十二铜表法是怎样产生的?
3、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的概念是什么?
4、唐代后期分裂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5、汉唐宋元明清的权力中枢机构分别是什么?有何影响?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是如何体现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的?
6、各朝对待丞相的态度有何变化?明朝内阁大臣与丞相有何区别?

1、罗马两次政体转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十二铜表法是怎样产生的?3、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的概念是什么?4、唐代后期分裂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5、汉唐宋元明清的权力中枢机构分别是什
1 贵族和平民之间的斗争.罗马帝国的扩大.
2 贵族任意曲解法律,人民不满.人民与贵族的斗争.
3 "人民主权" 掌握在人民手中的国家主权,也可以理解为人民掌握主权的政治制度,与中国古代“民贵君轻”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
"轮番而治" 是轮流统治与被统治,基本原则是平等的原则,每个公民可以是统治者也可以是被统治者.
4 地方的藩镇割据极大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控制力 ;
中央政府内部宦官干政和朝臣党争相互交织,使中央政权无力重整江山.
5 汉三公九卿制
唐三省六部制
宋设置“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是最高行政机构,其长官为宰相,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这两个机构合称“二府”.相权被分割为三部分.财政归度支、盐铁、户部三司掌管.
元设中书省和枢密院、宣政院.
明 废宰相.后设内阁.
清 设军机处.
影响:分割相权 加强皇权.
6 宰相由秦创立君主制度后出现.起初权力很大,有协助处理事务等作用、
后来皇帝为了争夺宰相拥有的很小的决策权,不断分割相权.直至取消宰相.设立内阁.相权的削弱使得君主专制加强,使得的个人决策失误的几率加大.
明朝的内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内阁制度代替了宰相制度.但是内阁大臣没有决策权,只是给皇帝提供参考意见.

1、王政时代因为塔昆为王时无道,强暴一贵族女子鲁克丽丝导致王朝覆灭,从此罗马转型为贵族共和国。屋大维掌握政权后,改为实际的独裁专制统治,但披共和国外衣。戴克里先时代正式称帝。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成为哥特人统治下的王国,东罗马帝国曾经一度收复原首都罗马,但终究被外族驱逐。后来整个意大利陷入混乱局面,贵族诸侯割据,教皇以罗马为中心通过丕平献土成立教皇国。一直到19世纪下半期,意大利都处在分裂局面之中,几...

全部展开

1、王政时代因为塔昆为王时无道,强暴一贵族女子鲁克丽丝导致王朝覆灭,从此罗马转型为贵族共和国。屋大维掌握政权后,改为实际的独裁专制统治,但披共和国外衣。戴克里先时代正式称帝。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成为哥特人统治下的王国,东罗马帝国曾经一度收复原首都罗马,但终究被外族驱逐。后来整个意大利陷入混乱局面,贵族诸侯割据,教皇以罗马为中心通过丕平献土成立教皇国。一直到19世纪下半期,意大利都处在分裂局面之中,几个比较大的国家都是帝王专制下的封建国家。后来北方撒丁王国势力强大,终于实现统一。统一后仍然为君主政治,原撒丁国王担任意大利国王。一直存在到二战时期,墨索里尼虽然曾经实际掌握政权,可是国王仍为国家元首。战后盟军占领意大利,进行民主改革,根据1947年12月22日由立宪大会通过的宪法,意大利现在是一个建立在劳动基础上的民主共和国。总统对外代表国家,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总理由总统任命,对议会负责。议会是最高立法和监督机构,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两院具有同等权力,各自可通过决议,但两院决议相互关联
2、十二铜表法(Law of the Twelve Tables ),公元前452—451年,在平民保民官的强烈要求和平民的努力下,古罗马编订出十个法表,镌刻在十块青铜板上,公布于罗马广场。但他主要由贵族编制并为贵族利益服务,引起平民不满。公元前450年,又增两表,这就是著名的《十二铜表法》
3、古雅典的.雅典的民主之所以被后世所传颂和延用是因为其有两大特点,即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轮番而治就是轮流统治与被统治,基本原则是平等的原则,每个公民可以是统治者也可以是被统治者.
4、藩镇割据,中央权力削弱
5、
①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相当于宰相.相互牵制和制约.避免宰相的专权.又一定程度上牵制君主专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②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北宋
采取[杯酒释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
元朝
在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保证了中央统一政令的实行.在地方设[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对后也影响深远.

明朝废丞相.形成君主独裁的局面.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还遍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这是专制主义强化的突出表现.

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君权空前加强.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
6、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宰相制度居于核心地位,是连结政治制度各部分的中心环节。
从宰相制度的兴废看,其起源甚早,而且复杂多变。其演变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即萌芽期、创立期、鼎盛期、调整期、衰落期。
黄帝至西周时期为萌芽期。在史书中,这一时期已有宰相名称如“相”、“百揆”、“宰”的记载。这些职位实际已有辅助君王处理政务的职责,但尚未作为正式官称,所以也还谈不上建立宰相制度。西周是典型的分封制国家,天子分封他的宗族成员后,天子与诸侯国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天子只管辖王畿地区,诸侯国对天子没有交税的义务,中央的财政开支靠王畿地区提供,诸侯国只是上贡,交一些土特产品;再就是军事义务,遇有战争,天子可以借用诸侯国的军队,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关系。在西周以前那种政治形态下,不可能产生宰相制度,所谓国家实际上是大家族,天子就是大家族的首领,身边只需要少量家族重要成员和近亲帮助处理事务即可,真正核心的行政运转体系在卿大夫那里,具体权力是在家臣手中,家臣是处理家族事务的总管。虽然在当时的社会政治形态下,不需要也不可能产生一个很系统的中央管理体系,更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宰相制度,但行政权力的萌芽和后来的中央政府的萌芽都可以追溯到这一时期的家臣制度。
春秋至秦为创立期。这一时期,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其中与政治体制密切相关的变化有:(1)世卿世禄体系被官僚体制冲击,形成了以官僚体制为主、世卿世禄为辅的政治体制。(2)血缘关系被地缘关系所冲击,乡里制度、郡县制开始建立,形成了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并重的体制。(3)中央集权开始形成。因为政事繁多,国君一人难以应付,就出现了以宰相为首的朝官集团。为适应这种政治体制变化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已普遍设立相职,建立起各自的宰相制度。各国招贤纳士,选贤用能,一批贤相名宰应运而生,活跃在周秦之际社会剧变的历史舞台上。经过几百年的实践,到秦始皇统一天下时,完整成熟的宰相制度便水到渠成,正式创立,成为后世沿袭相承的定制。春秋时期,以世卿、世大夫执政,当时所称的相,逐渐成为一个固定官名。到了战国,世卿制度被打破,相职在诸侯国内普遍设置。丞相作为官称,始于秦国,后来也被他国采用。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宰相制度的普遍实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对政治制度进行改革时,便确立宰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使之成为正式官制。秦朝的宰相仍沿袭统一前的叫法,称“丞相”。秦朝开始实行一相制,也曾置左右丞相。
汉初至武帝时为鼎盛期。在秦统一中国、实行丞相制度后,相权日强。到西汉初期,宰相的权力更是迅速膨胀,并很快达到鼎盛时期。丞相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所不管,与当时的皇权基本上处于平等状态。萧何、曹参等一批名相出现,在西汉的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就在君相“坐而论道”之时,相权和皇权之间的矛盾开始暴露出来。由于相权的膨胀使皇权受到威胁,皇帝便想办法制约相权,宰相也就很快迎来厄运。仅西汉初期到汉武帝时期的百余年间,相权虽然很大,但宰相被杀的也达30多人。而且在汉武帝之后,由于加强了皇权,抑制了相权,相权就再也没有翻过身来。可见,宰相制度的萌芽和创立时期虽然很长,但它的鼎盛时期却很短暂,不足百年。在宰相制度走向鼎盛的汉朝,宰相已从一相发展到三公。其演变的特点是:(1)宰相人数多变。从西汉前期1人,到西汉后期和东汉时三公皆为宰相。(2)办事机构庞大。汉朝设丞相府(相国府),三公并相时期,宰相办公处称为“三府”:丞相府、大司马府、大司空府。最后改定为太尉府、司徒府和司空府。西汉丞相府属员多达300多人。(3)职责权限大。西汉时期宰相的职责无所不统、无所不包,几乎参与所有国家重大事务的决策,还掌握选用官吏、总领百官朝议和奏事、执行诛罚、主管郡国上计与考课、封驳与谏诤等权,还有一定的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在两汉时期,宰相涉权之广、职权之重,是后代宰相无法比拟的。(4)出身杂。由于两汉选官途径广泛,宰相出身也杂,从布衣到宗室,各种出身都有。(5)相权开始受到皇权的制约,其主要措施就是提高尚书台地位。
魏晋至宋为调整期。两汉时期,由于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迅速暴露,宰相制度很快便进入调整期。调整的核心是,皇权不断集中,相权不断被分割。但不同的君王有不同的特点和喜好,控制相权也就有不同的办法,因而宰相权力时而强化,时而又被弱化。第一次调整开始于汉武帝时期内外朝的设立,皇帝开始靠身边的心腹办事机构控制相权,但心腹办事机构日渐坐大后,又形成一个实际的行政中心,分割甚至取代了相权,最后形成了互相消长的内外朝。在进入调整期后,宰相制也屡有变化,最重要的是多相并存、三省出现。曹魏时,凡任录尚书事、尚书令及尚书仆射者,便成为宰相,执掌政柄,但这时的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在名义上仍不失为宰相之号。至两晋时期,中书监、令便取代了宰相的职位。宋齐梁陈并相沿袭。这时所谓宰相,除录尚书事、尚书令、仆射及中书监、令外,还有侍中。北魏、北齐时,因魏晋以来的门下省逐渐发展起来,侍中权柄尤重。后周改制,以大冢宰为宰相,不久又置左右丞相。隋朝废三公,三省长官为相,称为“真宰相”。唐朝前期确立三省制,中后期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制。唐朝是宰相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宰相机构之变化与宰相名称之多变均较复杂。三省制度是在魏晋南北朝和隋朝时期逐渐形成的,到唐朝才真正得以确立。在唐代的中枢机构中,真正握有实权的是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尚书省是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其长官称尚书令,左、右仆射为之副。中书省是秉承皇帝意旨掌管国家机要大事、发布政令的机构,其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其长官称侍中。凡朝廷有军国大事,则中书出令(决策),门下封驳(审议),尚书受而行之(执行)。所以人们也简称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机构。又因尚书省下设有六部,故习称“三省六部制”。唐初右仆射加“知政事”身份,参加政事堂会议,也是宰相。中书令迁右仆射,不加“知政事”亦为宰相。李世民继位后,尚书省的左、右仆射与侍中、中书令均成为宰相。从贞观元年起,以他官预宰相事便经常出现。一是以资格较浅的官员加“参议朝政”、“参知机务”、“参知政事”、“专典机密”、“参议得失”等名号而预宰相事;二是给一些资格较老的元勋功臣加“平章事”或“同三品”名号,使其可以继续预闻宰相事务。宋朝正副宰相同设,多相并行,编制也不固定,目的是分散相权。北宋沿袭唐代后期制度,设置中书门下省。在北宋前期,中书门下的长官为正宰相,亦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宰相称“参知政事”。后来参知政事与正宰相基本无差别,使正宰相事权更为分散。宋太宗后,一相四参或二相二参是常事。
元至清末为衰落期。因为宰相制度无论怎样调整,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都无法得到彻底解决,所以从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衰亡期。金朝罢中书、门下两省,实行一省制,以尚书省总揽政务。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明洪武元年设左、右丞相,丞相之下设左丞、右丞、参知政事等职,为其属员。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擅权挠政为名,杀中书省丞相胡惟庸,废丞相,使六部直隶于皇帝。废除宰相制后,相权被分于六部,国柄则集于皇帝一身。明成祖时,在洪武年间设立殿阁的基础上正式设立内阁。阁臣权力虽比宰相权力小得多,但人们还是习惯把阁臣看成宰相。清朝从三院长官到内阁大学士,再到军机大臣、总理大臣、内阁政务大臣,宰相权力日趋淡化,皇帝集权则达到极点。而随着清王朝的灭亡,中国古代的宰相制也终于走到它的历史尽头。
明朝的内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内阁制度代替了宰相制度

收起

1、第一次是平民政体建立,起因是平民和贵族的斗争 分离运动
第二次是帝国政体 凯撒也就是 罗马帝国的扩大 出于稳定社会的需要
2、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贵族依靠成文法曲解法律
3、是希腊的 公民掌握国家权利是民主 如公民大会

4.随着开元盛世的到来,统治者开始怠慢朝政,各路节度使的权利逐渐壮大,皇权开始削弱。
5.汉承秦制,唐采用三省六部制,宋元明清开始削弱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