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的从两个小孩辩论可以看出什么?全面的哦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22:38:26
两小儿辩日的从两个小孩辩论可以看出什么?全面的哦
x\NcI~YHgִvdVcn)0;>J_ }ccҎv궏dFF勈J6ٿp?)<>y ϽZǤ[2ΰ㿘hetx+V񷟿2q9z=:hΰ_tΖwջ!n=0Gg=m9<ݺW2 Ѱ2wH-LgT32}g280]<ΖWo-;ӐvaS_ǼxCL: @;;qrt~P2S-y~zA4.b&cUc2SʅL|n{ag۽|N=dCN#WBN<7w -i؉3Ig_ÇKd\nT/cY&weԂ4NB7 yH6FwrPw7N$MrsV ypS='<t`2Ia ܹu,kVΆL<>L飩Ž ϼѰS.*H?]v]6]F u\;Zl<@f(<0p-@}ϰ2{.x!H~쟌N\4i @0oc` V1.Hsnf3ȫ&V>d0Dxύ%Odǫ@nFak&N˷B-Lʁ[6C -o Һ^PEl(汳YJ^޴0W>ңX]mbū':oQ\׺DXYv9 8Na1ٸ~GX u.Fn vP!u9:ם=Z"d;b6Ywm R.|Oa~v7( G% 1, p+0R5[]Z ߞnn:ǙaWu0܍l{k.F:vT~9/ˊ2C*$6;'ݤ߆6\w ]m^QjИ. _^>(J:) ii4M~IŜIIאRgq m =F0w-O!lLOIO{+n2B[ NvU KCsScpPY 61f7AoMUGg>%|vn/煣t'42H K;C:=ntHK\KT- pLk}L !{/d-s2q:Q}t=ZePGE!&tBOPksLrp+<iMts>t :~]Ha Gnu743^bᠠ`ҫ^x-3|3n?4<Ch2)ѠoKm#0#Rt,fOx$V#yxsT%_Ӥq)3||.b5Tƺ%H%L%Z-h"tjm;`vŞJ5I }O GkaJ  d)L 5-0$S!N8S{jH.KSh;pY%1/rIxdkўĚb=ziuI,~<Aql ~.y`dU^y+'Lݞ|aAq ԣRy9ٔ$jk-E^_EkJ4yp1VUu}_H5\8 ݇; V%# fJ/] wJ>}[ϕoB<(DM]O-^j9gъiI`z j.9UإD/@ -N ]Pg+jonj^u_h PE I4O4›%퍮#\$cE>q"ԯ-@5d _4N0@(*n-k vOA&ܕңwd2ԙs[Kp&@@ #voP}*Ȩ (q1z6 Rg~ Zhjz~lSh2ro? (hidgi1<4 v㞛7D~`4 QCup 9d:D5D[*Ą/TJ~juȟ?¶t+[ReS]pӜ!2%z |6fe ߛΥz q;p_~$@f n?# zU=3Ct3k&z׼|!<(y":y;eb'. *.!* {phAew aɸ>Ax°:O9F3M䇿>/7ƚ:N!/8L>c] t!gƈOBV Db-iiAF=M` 5<"Ot>;'#2E_VhHT}OM9 mτa<̺!u>$DY,y>?+'O&ayyyX1gz-kX`jmc/994t㾗El*Ac:US;#(K&gςT"3>֙M-fjy 1$m_ݫ'ҿ%q"cp3brqb&ّ9E4&TEbS2'I'Se5Ç75j* 4'S8AfCV9PAA ca $[89ZlGL]@\UMXҤ7 Z-] @ X|!ĺK 6 6Ct1xW&@ +@  <=<"qHb,4UG1`Hw~01&dᏦ%hAYx0 f'ma7հVOYz[x|e^ jD{́M?TNt%w-#ƥ5*N4 qsi^NMX.Uj=m 2i%DT/cgH3B%XL~VXi&/5IP-6JӼ'rZO+oiȵ`gg* Mm){.b[K4.d ?e VP,}ѹMHvjqȂ rx$l1Dd)ăVERH# /S/VO݈@zЫ"B$ʸBLn(39\X4$&J.582JgWLRR%FglAx~qчlg2rE.#+v+6 @]3VqƊ 4tVlrE umaEx٢٩WǯM ұbKt+\y ]Vlbf9/׸փg)Aܵ m)}@-CbQb`s,t@ٛ:T{y>N9/bM9j^Es)s(A_[2l!$X9"TB 5ۓ4ݑJ&Oǚ}BfTK/lf!U#ֵLEӴ4Np2DkNWC7RmzY)aA{R#RQ 0m%ϗƚVpNB.ϜxoP0IaVצm@;ޤ*&iBbJ+HXVGJ:BD TLʚWj}`qXdi;w]^[g.֚T_ GugJz;ևr0z`?"%\E Č9b.}.Z$zb#4~Ӕk7+ B}&Ngg-JW-ʍ &tEr;kkE5>p\*B؉FRڃR}vYLtWd ܨ: =ln٘D|<5uK?A $d'85)N{2st{%VhaeM<(ʥ|Zu1I!$hH2}m"( nůCPz$yK8w YIgJ9)$&(v싄j#0zJ8̈́B E8i]a5$6KeD=c$B3(}jnoNh.6&7UB׾$U2uriqx:9Q,m./u\亀( xy;{皦^x|mg23O0u`.bV 5]c2-'O%z试ݦpv){{=  v===============================$nfjpnF~a3_:v=|S_2E[_>|[*,x/O`>WToj+yɯ$\~ѯVI_4i\t_K3W83﯄}+ :W|ΤԿ׻< VHq vKZ:i <.|3ؚ`w~C`zOvּ{]7v`-sVV_W0,9~Y_eۚ s0MzSڤ{0u? =g'OlN_;7k'ۙj0HxSSa–,v%q2Y ״Wmt,Tbt-V̛_u;

两小儿辩日的从两个小孩辩论可以看出什么?全面的哦
两小儿辩日的从两个小孩辩论可以看出什么?
全面的哦

两小儿辩日的从两个小孩辩论可以看出什么?全面的哦
一、这两篇短文都可以当作故事略读,粗知其意即可,不必深究.
按:《两小儿辩日》属于寓言体裁,盖庄子-列子之文常假托孔子言事说理,非真有其事,而所寄寓之理又较深(张湛注《列子》,对此节的注文是:“所谓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二童子毁笑,未必不达此旨,或互相起予(启发)也.”)不宜讲给学生听.《乐羊子妻》是史传,乃实有其人,课文节选的是本传的前半部,记此人以正言规劝丈夫;其后,有盗欲犯妻而劫其姑,妻引刀自裁,太守赐以“贞义”二字,内容比较复杂,也不宜讲.总之,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避难择易.
二、虽略读,诵读仍当照常进行,只是无须从头到尾字字照读,可以有选择地读.这两篇短文的精彩部分是人物对话:《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的对话(含转述)共87字,《乐羊子妻》中妻的两段共94字,合计181字,都宜于诵读,用一节课可以背下来,不会增加学生负担.
三、教师讲解的重点可以放在词语上.
生僻字较多,古今义不同这是本课的难点.解决这个难点可分两步走:
(1)在读课文的过程中粗讲几句,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
(2)读完两篇短文后带领学生整理词语,该补讲的再补讲.
四、课文内容用不着详细分析,学生能多少说出一点体会就行,不必归纳主旨,不必把某些观念强行灌输给学生.写作方法也不用专门讲,但《乐羊子妻》的两段话都是说理,讲讲说理的方式(援引和比喻)可能有助于记诵.
教学内容和步骤
A(适用于一般水平)
可根据B式略加改变.要点是:
1.学生诵读前加教师领读;
2.只背诵《乐羊子妻》的两段话,指导诵读可从简;
3.“积累词语”一项内容可适当减少,解词无须征引.
B(适用于较高水平) 两小儿辩日 《列子》
一、解题.
此题系编者所加.“辩日”,意思是关于太阳(距地远近)的辩论.按这类命题须观文而后会意,例如,屈原对自然界、历史传说等提出170多个问题命名为《天问》;柳宗元对这些问题逐个作了回答,命名为《天对》.这仅供教师参考.
二、教师范读并疏通文义.
可以先读后讲,也可以边读边讲.下面是讲解要点:
①“而日中时远也”,如果完整地说,该怎么说?(“远”前加“去人”二字.)文言文中常有这种省略方式,被省略的字眼可从上下文去找.
②“一儿以日初远”中,也有省略,“初”后省“出时去人”四字.按:好几位专家都认为此句当作“一儿曰:‘我以日……’”’,才跟上下文协调一致,且有文献资料可证.这不要讲给学生听.
③“远者小而近者大”,说的是视觉印象,即远的看起来小,近的看起来大.
④“及其日中”,许多文献资料证明,“其”是传写中窜人之字,“其”指“日”,“其日”一义重出.这要讲,不讲学生可能难解文义,指出“其”字多余即可.
⑤“近者热而远者凉”,这是就触觉而言,近的觉得热,远的觉得凉.
三、诵读练习.(含背诵) 先齐读全文两遍,然后指导学生背诵两小儿对话部分.
前两句说的是两种相反的观点,都用肯定的语气读;后两句说的是根据,有为自己辩护兼驳斥对方的意思,都用反问的语气读.
“我以”“一儿以”“此不为”之后,须作停顿.
“大如车盖”重读,“则如盘盂”轻读----使有对比色调.
“沧沧凉凉”轻读,“如探汤”重读----同上.
自由练习诵读,能大体成诵即止.
四、说启示.(略讲)
1.从两小儿的辩论可以看出什么?(注意观察周围事物并思索其中的道理)
2.“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天下之理,人不能尽知,应当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强不知以为知.)

科学的道路是无止境的.

要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求学要实事求是。

第二个对。
忽略地球公转,只考虑自转,从太阳中心点到地球表面上的一个固定点来说,肯定是早上距离长、中午距离短。只不过这点距离的变化并不足以导致中午热早上凉,中午热早上凉是太阳入射角度引起的,不是“两小儿辩日”中讲的那个道理。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

全部展开

第二个对。
忽略地球公转,只考虑自转,从太阳中心点到地球表面上的一个固定点来说,肯定是早上距离长、中午距离短。只不过这点距离的变化并不足以导致中午热早上凉,中午热早上凉是太阳入射角度引起的,不是“两小儿辩日”中讲的那个道理。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斗,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两小儿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接着写两小儿凭借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体会的直觉(视觉、触觉)阐明所持观点,以反驳对方观点。最后写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无法裁决而引起两小儿的“笑”。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初步感悟古文的语言特点,同时认识到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字、词古今含义不同是学习本文的难点。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去”为“距离”之意,与现代常用义不同。另外,“孰”“汝”等在现代汉语中很少出现,诸如此类的字词要让学生理解。
下面的译文仅供参考。
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
1.课前,教师可查阅课文中涉及的科学常识。也可布置学生课前就“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一天之中有无变化?为什么早晨太阳看起来大些,中午却看起来小?为什么早晨感觉凉些,中午热些”等问题自己搜集资料。
2.本文虽行文简洁,但古今字义不同仍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如在现代文中很少出现的“乎”这一语气词,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解决这一难点建议分三步。(1)学生在读通课文后,根据注释初步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对于学生不懂的,教师可稍作点拨,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2)反复诵读,理解故事的内容。(3)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这个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一下读了这篇课文想到些什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从多种角度有所感悟。如,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儿提出的问题,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
对于文章结尾,孔子“不能决也”,应让学生知道,许多自然现象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些普通的科学常识,但在古代由于科技不发达是难以解开的谜,所以孔子“不能决”是可以理解的。可见宇宙之大,知识之广,上下纵横,虽智者也不能事事尽知。孔子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因此,教学时不要把两小儿笑话孔子作为主旨去理解。
4.初学文言文,反复诵读是最主要的方法。学习本文仍应注重指导朗读。朗读本文可按以下提示读好句中的停顿。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的语言、对话描写是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重点。
第二自然段,两小儿针对太阳在不同时间与地球距离的远近摆出截然不同的观点,应该指导学生用肯定的语气读出两小儿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的态度。
第三、四自然段两小儿根据各自的感觉、体验提出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两段句式、结构一致,都以反问句式结束,应注意反问句的读法。其中“大如车盖”“如探汤”应重读,“如盘盂”“沧沧凉凉”应轻读,使之读起来有对比的语调,这样才会形成两峰对峙,争辩不下,亟待解决的高潮。
第五自然段两小儿见孔圣人不能裁决,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也采用反问句式,这里应明确两小儿的笑并无讥讽之意,应指导学生读出活泼、轻松的语调,以表现小儿的天真可爱。
指导学生朗读文言文应注意范读、领读。在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力争达到当堂背诵。
5.课后扩展。建议安排一次语文实践活动,表演《新编两小儿辩日》。活动前,教师提供活动构想:一现代少年穿越时空来到遥远的古代,遇到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请少年裁决。活动中,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编表演,然后在班上交流。
四、参考资料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约公元前450—公元前375)所著,其中保存了许多先秦时代优秀的寓言故事、民间故事。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留传于世。
3.有关《两小儿辩日》中的科学知识。
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这是视觉的差误、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其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是否此时的太阳较早晨离我们近些呢?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

收起

第二个对。
忽略地球公转,只考虑自转,从太阳中心点到地球表面上的一个固定点来说,肯定是早上距离长、中午距离短。只不过这点距离的变化并不足以导致中午热早上凉,中午热早上凉是太阳入射角度引起的,不是“两小儿辩日”中讲的那个道理。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

全部展开

第二个对。
忽略地球公转,只考虑自转,从太阳中心点到地球表面上的一个固定点来说,肯定是早上距离长、中午距离短。只不过这点距离的变化并不足以导致中午热早上凉,中午热早上凉是太阳入射角度引起的,不是“两小儿辩日”中讲的那个道理。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斗,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两小儿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接着写两小儿凭借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体会的直觉(视觉、触觉)阐明所持观点,以反驳对方观点。最后写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无法裁决而引起两小儿的“笑”。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初步感悟古文的语言特点,同时认识到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字、词古今含义不同是学习本文的难点。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去”为“距离”之意,与现代常用义不同。另外,“孰”“汝”等在现代汉语中很少出现,诸如此类的字词要让学生理解。
下面的译文仅供参考。
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
1.课前,教师可查阅课文中涉及的科学常识。也可布置学生课前就“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一天之中有无变化?为什么早晨太阳看起来大些,中午却看起来小?为什么早晨感觉凉些,中午热些”等问题自己搜集资料。
2.本文虽行文简洁,但古今字义不同仍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如在现代文中很少出现的“乎”这一语气词,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解决这一难点建议分三步。(1)学生在读通课文后,根据注释初步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对于学生不懂的,教师可稍作点拨,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2)反复诵读,理解故事的内容。(3)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这个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一下读了这篇课文想到些什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从多种角度有所感悟。如,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儿提出的问题,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
对于文章结尾,孔子“不能决也”,应让学生知道,许多自然现象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些普通的科学常识,但在古代由于科技不发达是难以解开的谜,所以孔子“不能决”是可以理解的。可见宇宙之大,知识之广,上下纵横,虽智者也不能事事尽知。孔子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因此,教学时不要把两小儿笑话孔子作为主旨去理解。
4.初学文言文,反复诵读是最主要的方法。学习本文仍应注重指导朗读。朗读本文可按以下提示读好句中的停顿。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的语言、对话描写是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重点。
第二自然段,两小儿针对太阳在不同时间与地球距离的远近摆出截然不同的观点,应该指导学生用肯定的语气读出两小儿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的态度。
第三、四自然段两小儿根据各自的感觉、体验提出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两段句式、结构一致,都以反问句式结束,应注意反问句的读法。其中“大如车盖”“如探汤”应重读,“如盘盂”“沧沧凉凉”应轻读,使之读起来有对比的语调,这样才会形成两峰对峙,争辩不下,亟待解决的高潮。
第五自然段两小儿见孔圣人不能裁决,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也采用反问句式,这里应明确两小儿的笑并无讥讽之意,应指导学生读出活泼、轻松的语调,以表现小儿的天真可爱。
指导学生朗读文言文应注意范读、领读。在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力争达到当堂背诵。
5.课后扩展。建议安排一次语文实践活动,表演《新编两小儿辩日》。活动前,教师提供活动构想:一现代少年穿越时空来到遥远的古代,遇到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请少年裁决。活动中,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编表演,然后在班上交流。
四、参考资料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约公元前450—公元前375)所著,其中保存了许多先秦时代优秀的寓言故事、民间故事。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留传于世。
3.有关《两小儿辩日》中的科学知识。
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这是视觉的差误、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其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是否此时的太阳较早晨离我们近些呢?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一、这两篇短文都可以当作故事略读,粗知其意即可,不必深究。
按:《两小儿辩日》属于寓言体裁,盖庄子-列子之文常假托孔子言事说理,非真有其事,而所寄寓之理又较深(张湛注《列子》,对此节的注文是:“所谓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二童子毁笑,未必不达此旨,或互相起予(启发)也。”)不宜讲给学生听。《乐羊子妻》是史传,乃实有其人,课文节选的是本传的前半部,记此人以正言规劝丈夫;其后,有盗欲犯妻而劫其姑,妻引刀自裁,太守赐以“贞义”二字,内容比较复杂,也不宜讲。总之,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避难择易。
二、虽略读,诵读仍当照常进行,只是无须从头到尾字字照读,可以有选择地读。这两篇短文的精彩部分是人物对话:《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的对话(含转述)共87字,《乐羊子妻》中妻的两段共94字,合计181字,都宜于诵读,用一节课可以背下来,不会增加学生负担。
三、教师讲解的重点可以放在词语上。
生僻字较多,古今义不同这是本课的难点。解决这个难点可分两步走:
(1)在读课文的过程中粗讲几句,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
(2)读完两篇短文后带领学生整理词语,该补讲的再补讲。
四、课文内容用不着详细分析,学生能多少说出一点体会就行,不必归纳主旨,不必把某些观念强行灌输给学生。写作方法也不用专门讲,但《乐羊子妻》的两段话都是说理,讲讲说理的方式(援引和比喻)可能有助于记诵。
教学内容和步骤
A(适用于一般水平)
可根据B式略加改变。要点是:
1.学生诵读前加教师领读;
2.只背诵《乐羊子妻》的两段话,指导诵读可从简;
3.“积累词语”一项内容可适当减少,解词无须征引。
B(适用于较高水平) 两小儿辩日 《列子》
一、解题。
此题系编者所加。“辩日”,意思是关于太阳(距地远近)的辩论。按这类命题须观文而后会意,例如,屈原对自然界、历史传说等提出170多个问题命名为《天问》;柳宗元对这些问题逐个作了回答,命名为《天对》。这仅供教师参考。
二、教师范读并疏通文义。
可以先读后讲,也可以边读边讲。下面是讲解要点:
①“而日中时远也”,如果完整地说,该怎么说?(“远”前加“去人”二字。)文言文中常有这种省略方式,被省略的字眼可从上下文去找。
②“一儿以日初远”中,也有省略,“初”后省“出时去人”四字。按:好几位专家都认为此句当作“一儿曰:‘我以日……’”’,才跟上下文协调一致,且有文献资料可证。这不要讲给学生听。
③“远者小而近者大”,说的是视觉印象,即远的看起来小,近的看起来大。
④“及其日中”,许多文献资料证明,“其”是传写中窜人之字,“其”指“日”,“其日”一义重出。这要讲,不讲学生可能难解文义,指出“其”字多余即可。
⑤“近者热而远者凉”,这是就触觉而言,近的觉得热,远的觉得凉。
三、诵读练习。(含背诵) 先齐读全文两遍,然后指导学生背诵两小儿对话部分。
前两句说的是两种相反的观点,都用肯定的语气读;后两句说的是根据,有为自己辩护兼驳斥对方的意思,都用反问的语气读。
“我以”“一儿以”“此不为”之后,须作停顿。
“大如车盖”重读,“则如盘盂”轻读----使有对比色调。
“沧沧凉凉”轻读,“如探汤”重读----同上。
自由练习诵读,能大体成诵即止。
四、说启示。(略讲)
1.从两小儿的辩论可以看出什么?(注意观察周围事物并思索其中的道理)
2.“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天下之理,人不能尽知,应当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强不知以为知。)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