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CO3(s)=(可逆号)CaO(s)+CO3,增大压强时化学反应速率增大参考书说:这句话是对的.因为增大压强,逆反应速率加快,正反应速率随之加快.可逆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是指正逆反应速率么?它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4 10:36:55
xNP_Ž
$x| CdoP*7FSb3WpN F7mg93d:Z*-I@L, p|P)elxR۩s<5zv7 rjf8͵:T786;`_ L=F&Fy5
1 65pV0#@ur3kLuTRGW #^LS@#3 _hпk
*K9}4+t
PlԬpK[cƭBu;xtΟ`WIm3f*'յdjnFg3DI?|i3xt 7-(7|̃R~ǹCK^6}qꭈ2?ދ)?cjǼqƩ8b4^Һ5߭yP
CaCO3(s)=(可逆号)CaO(s)+CO3,增大压强时化学反应速率增大参考书说:这句话是对的.因为增大压强,逆反应速率加快,正反应速率随之加快.可逆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是指正逆反应速率么?它
CaCO3(s)=(可逆号)CaO(s)+CO3,增大压强时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参考书说:这句话是对的.因为增大压强,逆反应速率加快,正反应速率随之加快.
可逆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是指正逆反应速率么?它不应该是,实际实验中浓度的变化量和时间的比值么
CaCO3(s)=(可逆号)CaO(s)+CO3,增大压强时化学反应速率增大参考书说:这句话是对的.因为增大压强,逆反应速率加快,正反应速率随之加快.可逆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是指正逆反应速率么?它
增大压强就使得化学反应速率增大的,只不过是因为气体分子数逆反应大于正反应的才使得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的~顺便说一下 生成的是CO2
可逆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就是指正逆反应速率
你是对的
由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正反应是气体分子数增多的反应,增大压强,逆反应速率加快,正反应速率随之加快。
可逆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既有正反应速率,也有逆反应速率,在平衡,两者相等。
CaCO3(s)=CaO(s)+CO2(g) 写出标准平衡常数表达式
对于反应:CaCO3(S)可逆符号CaO(s)+CO2(g) K(平衡常数)=C(co2)相同温度下 由于二氧化碳的浓度可以改变 是不是意味着相同温度下 K也可以改变呢?
CaCO3(s)=(可逆号)CaO(s)+CO3,增大压强时化学反应速率增大参考书说:这句话是对的.因为增大压强,逆反应速率加快,正反应速率随之加快.可逆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是指正逆反应速率么?它
CaCO3(s)=CaO+CO2 写出标准平衡常数表达式
CaCO3(s)=CaO+CO2 写出标准平衡常数!
CaCO3.CaO.Ca(OH)2俗称
高温煅烧CaCO3生成什么CaCO3=(高温)CaO+CO2 这时的 CaO时固体还是液体
关于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CaCO3(s)→CaO(s)+CO2(g) (中间是可逆符号,打不出来)如果增大压强,书上是这样解释的:由于逆反应速率增加,所以正反应速率也会增加.但老师解释的是:只有
烧制石灰时发生反应:CaCO3(s)=CaO(s)+CO2(g)1、计算298.15k时的反应ΔrHmO、ΔrSmO、ΔrGmO2、计算说明要控制的温度条件
CaO里含杂质(CaCO3,SiO2),应该如何检验?
CaCO3(s)==CaO(s)+CO2(g) ΔH=+178.5 KJ·mol-1 的意义是
估计标准态下,碳酸钙分解的温度范围CaCO3(s)===CaO(s)+CO2(g)
若850℃时,反应CaCO3(s) CaO(s) + CO2(g) = 0.498,则平衡时CO2分压为
化学与生活习题已知某种煤的含硫量为1%(质量分数),进行煤的脱硫处理时,1t煤中至少应加入多少千克石灰石?反应后可得到硫酸钙多少千克?CaCo3===(条件是 高温)CaO+Co2↑S+O2===SO2 CaO+SO2===CaSO32
CaCO3+H2O=CaO+Ca(OH)2+CO2(上箭头)成立吗?
CaCO3(s)与其分解产物CaO(s)、CO2(g)成平衡,求系统的组分数C、相数P和自由度F组分数C=S-R-R',CaO和CO2之间有约束的比例1:1,那么R'应该为1,那么组分数就是C=3-1-1=1,相数P=3自由度F=C-P+2=1-3+2=0?可
3、煅烧石灰石制生石灰,设用焦炭为燃料,煅烧石灰石制生石灰,设用焦炭为燃料,热化学方程式为:CaCO3(s)=CaO(s)+CO2(g);△H= +159KJ/mol C(s)+O2(g) =CO2(g);△H= —393.5KJ/mol 设 热能的
1.试通过计算说明在1000 K条件下,在敞口石灰窑中煅烧石灰石(CaCO3)时,能否自发分解.已知此时空气压力等于p = 100 kPa,空气中CO2 的体积数j (CO2) = 0.0003及下表热力学数据:CaCO3(g) CaO(s) CO2(g)DfG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