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共产党宣言》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0 07:11:18
读《共产党宣言》读后感
x\Yr#Irtuj61CүL6&] ; ;2L|^xdd`qJ#j6:? T@σM:>b:y$ ЫMoN;δcLL='|u<)7@tiϹq@*8w `aVkb+٤N6  o(}I5+niE  ['<> /x߸#:^ `ìk}XrdY/ Ty.nάҢZgBnMϯ]{flݏ6\6.*6ZD΢sO6%z!&6oy` qπK7l`$hH?xTpA0$Qfg#7yE{Ӓ$]L-"??|ҹUIC#Dot%Ns\WCO`|½lrhE@ +?]E|"h N 'Gᝑ-o q~:Sws3'{[>Dr](ؠwKkW<ѳ1|MH`茹@/Ɉ.&HF#xza!IAI8 !ՎtWpuXVFP',;j&,Aٽ PhQiaQ.%;}lM r}{RgLm3E5!z` ({V˄}ܼ5Le&:F0c CUjj*w ӏw}&`x!b.:/ݬN `ھN?0!Ta<58Ij_h/uh6O ;_I enI!NA}1&Hl\&˫[=(,*W~c|>vb59'2>@d,s{P8<1D͎'~$gy+A&q↡a_V OL~HܽO܅IYy6g7H ILΎhkU}UT&˙x08LCi`eD1E= 2}+&#fDC!7ɂl$?`|!zro4i宝\e '?̓I/جmHR+ʞ,lK fvU$FI/lNQTcb܁'9< MA^I,`Rr~!_H@.da\ }ǑӍ=.DX{S݈VRA~w~#"Os.ҥ^ޭKH4 Ѹ)>r0Cd~X$asL$ I]a9yB䁘b#J՟O_մR_15 o q\8m щMMOWV-u10].|k},p1I0N D Wpy}aʈMF|p={N1с1K6[fRX~7ڛ <nsQt!#5$-uu$oQͶ#H6$MqlôGʖ$ba)^f@}1WBZ,n堵Mz?)^KIl8֭s`; K{=5ȅ}v:c{K3MNa;@j8*`t^0B):j+5} 嚫ܭGx6|Qt0pozQ% sH(iϬ\HBtR[L4Xta.驱$0hBg2H/z2V0vtB8I!L6;V}X~ rv$.-) b.# f1iW-鰣NN18awϖM꓍W+DHꞫ׳a[$%/cZ'5zk9Mw|i`6Z&z%,bguF~x *??ĭuFE63 OCh6=4V^9! bob"2LOL{UO0@a4y^ "HR&5_aVzQ*sbyxnZ*mۗv8 Gޏg9>Ż3cgɋJ^Ki2gt%Xv˪s#d +#B a~?ܳ+S$0VO/&aAyqPb.p<HqhbL$ g֦XY6d!Y[ ;?;:$"h`)Qgiվ o(ؼ'aq)/׼xaz#vynl^5) RY}Cr0{KN3Г28%ۊN%z†;۬/q</C%@[J v$M_|5L@*Ga…-Ƴ4Bך޸gL!Wl`xS:L ͺJq뛾'@z-I!~H_];7mLjosh+o؃Uɥ{(Մ`kHK87SI{Kr7#M%Gyf7"wUHߪjҎsֺʤy[*/yb'tJpNǬ֮,?.d Y?&U*Qa̞pm,9;oB`^i;{}f_%1LϖbA5Gdr,;&#^BP>F;drK )h  ~&^+' Ztb,v,)͐Pq]I;RDM{d޸^.('=s73l*K_>*nxuReJU:h{j- 5fSRW*xsIϬ%IOAe? `oUno-(&zEݨGڪ }a:t~dSrD)f &yN>h8XnraZ/W~lN8uqâԜTOqv>8!m!# iy2G,%+% $W ܶ3O/+U Kw0fkOIwrJXg u| 5ϋ|7eʺ;*$&~6:بLpoJd/z?u-A@Z*HVY]g+սbZ)JM'I\|dEKAK*$ƓKP)O4\*8L2 iC&Κm0cQRÂȲp"Ʉ?=~{*9#}J#,6KGң[IŻop^mu)cu1LHP%7֍Fs`@fRrM}:qVw"#<1I{JsK|v;)ւs{0ö.G/Y*Z7Lmq&gpҁ T74j LI[QB:h΄7? +d;ŵn؍ {{rQ%HUDK]ODJS^Q/b4,D gI; AjpaY*eqqw6sق ݯ`l7-OߴÕ޿!|~uoZ*lum{X=jm̓y}4?%{<~pxΝO { we~2*{爻6r|'Vņj<y? ~}UpB"¼owq!FMS)âcW;Y@2cn6f|_Fyu੏9C]O2T&Dk]bѥ“m٤Ӫtؓ6a S.ϹWajQDg4|%~H Mf

读《共产党宣言》读后感
读《共产党宣言》读后感

读《共产党宣言》读后感
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重读《共产党宣言》
作者:陈明凡
《探索》2007年2期
《共产党宣言》通篇体现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宣言》不仅全面系统地剖析了资本主义诞生、发展到必然灭亡的历史过程,而且也预测了未来社会的本质特征.我党倡导的科学发展观是结合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运用、创新和发展.今天我们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重读《共产党宣言》,仍会获得颇多教益.
一、考察社会发展问题的哲学基础
恩格斯在《宣言》的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指出:“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因此人类的全部历史(从土地公有的原始氏族社会解体以来)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既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这个阶级斗争的历史包括有一系列发展阶段,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一切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这是《宣言》作者对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精辟概括.它包含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动力的原理;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的原理,等等.历史唯物主义是《宣言》的灵魂,《宣言》对资本主义的剖析和对未来社会的预测为我们树立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考察社会发展问题的典范.
早在《宣言》发表之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就已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做了全面的清晰的表述,并且从根本上划清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界限.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的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1]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考察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指导线索,也是我党倡导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石.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是活的机体,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正是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结构及其矛盾运动的原理,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原动力,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良性互动,形成合力,从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本身是他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基础,也是他进行的其他各种生产的基础”.〔2〕历史就是追求目的的人的活动.所以,考察历史的前提是人,“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l〕作为科学发展观指导原则的“以人为本”正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观点,与资产阶级人本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不是从抽象的人出发,而是从现实的人出发;不是“实现人的本质”的无谓思辨,而是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彻底解放的不懈追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早在《宣言》发表前的1844年,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一书中就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陶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人,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3〕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体论.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民群众为本.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作为科学发展观指导原则的“以人为本”,决不是唯意志论,决不是说人无论怎样任意活动都能创造历史,人的活动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发展观要求把经济社会的发展纳人科学轨道,就是要求把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结合起来.
二、资本主义发展史给我们的启示
《宣言》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做了生动的论述,对其发展的规律做了深刻的揭示,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做了科学的评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具有历史联系的两种性质不同的社会制度.由于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实现现代化尚需很长的一个历史过程,在这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先行者,因此作为后发型国家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应当也可以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宣言》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进样的生产力呢?”[1〕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比以前的任何社会的生产力发展都要快.人类社会正是在生产力的推动下,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所以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是决定社会制度优劣的根本标准.社会主义要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必须使生产力得到进一步的大解放,创造出使资本主义文明黯然失色的辉煌成就.只有这样,才能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所以《宣言》指出:元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在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进行改造的同时,必须“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在《宣言》作者的预想中,社会主义国家最先应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产生,而事实是,现实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立的.因此,发展生产力就成了这些国家极其迫切的任务.邓小平有一句名言:“发展是硬道理”.他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4」我党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指出:“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宣言》指出:资产阶级“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上的进展”.《宣言》还指出:资产阶级关于自由、教育、法等等的观念“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资本主义的教育是由资产阶级“进行教育时所处的那种社会关系决定的”.〔1〕任何社会的发展都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的发展,这是一个客观的规律.社会主义和以前社会的区别在于人们能够认识这个规律,自觉地按照这个规律行事.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是我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一贯方针.从邓小平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反映出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拓展和深化.如果只是把经济搞上去,政治腐败、社会道德沦丧、社会风气败坏,那就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就会走到邪路上去.
《宣言》指出:“资产阶级除非使生产工具,从而使生产关系,从而使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革命化,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这个特点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恩格斯说: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5〕所不同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带有对抗性,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所以资本主义社会的变革往往会引起社会的动荡,社会主义改革不会破坏反而会促进社会的稳定.2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中国的改革是在社会稳定的条件下进行的.但是,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在改革过程中如果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其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也会由非对抗性转化为对抗性,甚至出现社会大动荡、大倒退,苏联东欧剧变就是活生生的例证.
《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1]《宣言》在这里虽然没有使用全球化的概念,但已经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本质做了深刻的揭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全球化就是资本的扩张,就是靠火与剑实施对落后民族的侵略和掠夺.所以按照资产阶级面貌创造出来的世界不可能是和谐的世界,只能是霸权的世界、两极分化的世界、动荡不安的世界.我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发展决不能走侵略和扩张的道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属性决定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利益和全世界人民的利益是相一致的.胡锦涛同志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向世界宣告:“中国将是始终不渝地把自身的发展与人类共同进步联系在一起.”〔6〕所以,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发出建立和谐世界的呼声.我党提出的“对内建设和谐社会,对外推进和谐世界”的战略体现了我国内政和外交政策的高度统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越来越需要中国.我们党站在时代发展和中国振兴的战略高度,将国内执政理念与外交理念相统一,这不仅是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只要资本主义、霸权主义存在,建立和谐世界的美好愿望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但是,从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利益出发,我们必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做出应有的贡献.
《宣言》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l〕不同阶级的运动是如此,不同社会的建设也是如此.资本主义生产目的不是为人民谋利益,而是为少数人谋取暴利.正如马克思所说∫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7〕这样的生产目的必然会产生两极分化,人和社会都畸形发展,在阶级对立和斗争中陷入不可调和的危机.而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这既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奋斗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表现.因此,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必然要求生产的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成果共享正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8〕
《宣言》指出:“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1]共产党人在革命运动中必须坚持的这条原则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同样适用.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决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走的是一条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资本家为谋取高额利润而破坏生态环境,《宣言》发表前,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不仅揭露了资产阶级对工人进行的残酷剥削,而且也揭露了由于资本主义发展而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给工人带来的灾难.我国的工业化绝不能走资本主义的这条老路,必须走一条发展生产,同时保护环境,降低资源消耗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党中央倡导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正是从广大人民群众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出发的.
《宣言》指出:“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因此,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现在支配过去.”[1]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失去了独立性和个性,只是资产阶级增殖资本的工具.“人为物役”,资本主义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物为本,以金钱为本.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人民已经当家作主,劳动者不再成为增殖资本的工具.我党倡导“以人为本”,就是以做了国家主人的人民为本.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现在支配过去”将会越来越充分地实现.
三、社会和谐的最高境界
《宣言》对未来社会的本质特征做了经典性概括:“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宣言》的作者在其他著作中对这一思想也多次作过大体相似的表述.尤其值得注意是,1894年瑞士准备出版《新纪元》周刊,请恩格斯找一段题词,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述未来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以别于但丁曾说的“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的旧纪元.恩格斯答复说:“除了《共产党宣言》中的下面这句话,……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1]接着,恩格斯抄录了上面我们所引用的《宣言》中的那个经典论断.这件事表明,《宣言》中的这个论断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社会主义新社会区别于资本主义及一切旧社会的根本性标志.资本主义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金钱关系,淹没在利己主义的冰水之中.19世纪初的社会主义空想家傅立叶曾经以辛辣的笔触描述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利害冲突的讽刺画:“医生希望自己的同胞患寒热病;律师则希望每个家庭都发生诉讼;建筑师需要一场大火把一个城市的四分之一化为灰烬;安装玻璃的工人希望下一场大冰雹把所有的玻璃打碎……”.[10]既然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获取最大利润,因此少数人的幸福必然建立在多数人的痛苦之上,损人利己,唯利是图也就成了天经地义.

要充分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伟大目标,不仅要消灭一切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而且要消灭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还要使社会的每个成员都能受到良好教育,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都极大提高.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人与整个社会之间的利益才能达到高度一致,社会和谐才能达到最高境界.那时,“让别人的生活由于你的生存而更美好”,将会成为每个人的生活信条,成为普遍的社会现实.
实现《宣言》提出的这个伟大目标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我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朝着这个伟大目标前进的现实步骤.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比较落后,改革给我国的发展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必须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
新世纪新阶段,重读《共产党宣言》,立足当前,放眼未来,使我们更加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
参考文献:
〔l〕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l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想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恩恩格斯全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C〕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7.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6〕《人民日报》2005-9-16,第l版.
〔7〕马克恩,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光明日报》,2004-4-5,第l版.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傅立叶.立叶选集:第1卷〔c〕.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22.
作者简介:陈明凡(1972年一)女,哈尔滨人,清华大学马思主义研究中心博士后,法学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