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天文学家有哪些,各有什么突出贡献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9 04:14:28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天文学家有哪些,各有什么突出贡献
x}n#]ޫԝ=@6`<a$")Q;7wtr/"TRL@*y8qb8<1٘=)4se.n샸i\3_·ec>  6bC{l7_{ ?+w1;E:4qfwҖv٘CڡP2Ӟe'JjڣSx\6+5#,?4uS/8㯓㵏kbw/3Of|➞_1|\3WMuɾ=F?Lhv.&0wϮgo|Tg|XQڮfޣwEN^D3Bm0~=FrO8+/0طo~+|R~Oy`!s 55q[2Yٲ#TfE36];G.[Y0ݚkx'K K缳 ^.4i_mݏhfvN wnf4=g]&UD7&lڎlh/l8w^G]ʾ9M־|%a}j'M©q_2H?J )=c^+e_t (8;~oHk_ۻ5[&f_d{~grɶߗ]{ ߾q*:js_#(|8Lnc:;/c:Q텓u\աWݵSw7 a<^CAT:=V'w=dGf%5\|4 :.&O /d.8sذom"藯7Oiw{çt~Za>vOSYW} ҥn<$3]qby#<m|p3+QfNdB7ɞqWp\/gVb?t2WF[e=ȅ4^ڏgh6@^@e={1|S0r O0uQF92g+` ·A_UN~*Фʿ +y&=`+jݩ-4¦~u>8J2+3C7Q&y.wM~Jۇ-!kXf6/rA>a)ś6"k惚647N惨rgO_̣I8k]*h|5|^cf(PcE&I]?Hd&D|N'K?_<mn oGfAeh'Dcn&Џg[>]̇.R?p㷦AS=aJ!ic5ioAp&!S>5xLnǝNxlvk/؍siٽU7S@Lzf()bn}mm0إ0C~xD v&;%DpfjYnv"0F+ӂnbCGC@B $Z8w' l(7X%~R6cPhp~s@5ڛhi.상W='6y>cF9KUI[쇑>+F$>͆%Av ?!},0h/q/#\o5_8B _ ⿄3Wfȃv=MDL e];CpRW(9 ˔>x3M62Ǵ)͇&g{B:79b0v#فOŽJB!^JNa&Až?SyP] ,K#$u)8)1:,a~< p )lyYA[&P,Ɍv?OUҝ4Ե;`w~lW~ގEVxq  ^xP&0 #27ۄhAl;'w)D\#SBogU<@<Cl I^'7,ei2P9C{qˈNTހLk,[y1gQ%2}F FFWzr.n銛lQR6ˈm١>`ܷK@wȶIrwƋEjNNM= lG۝|FOb=xe7=DTZݜ@c<T*}g NdjUa {u=vTdI擘8J`!sLoUЇU0U)*ayMJm,??E& idqu2_=K#b mI2D z{7J>2f;5db]V) r[uN<QM#qFo;qhDaTtx,[5suԪM. !6=dv )$b̅5 "C&Ur7 1i, s3q9[j>>d+~̑0H |[H azhNǔdWm&#|MNa:QSv (`wʄ,4Y 70 1\ЌaCԐi!gPYRc>ͨPs;E$& c1{vg;HmKTdUrA ͢c ,|)CE:Ų~Ҳ ޮM_R~L䈚K 0lRA<ڕOJBMMvdZgX/CKcŢiHck>.;>h&?|^E>1cU@bኁ@2"7W |zś$sb(Y Վhb0-s@c'6KFUe7RzS9on(J30kv :-Wr,an&w=ԅ<5*xV%W~\^4Fkߜ6BU]JַŊ{-dҔ,aSX9Wm߈:5ĶPU|өWlJl8=@VC/NgGUG;@T -"{tORY= D>MH6蘒91^@SXa(l*DcY 8@80/TDrC}QhI$pa6ߟ >}Ե+ ])ؕ2?>s Q5'VZEϨձWd% ca.|l&C /_C_>cc+4qF]sB'ath9X@_؂cܭܚN#-8E>;h \Laž9</ko|:r'tBTjOvxC!xo梢茮anhhߚaB!J I&qn.yc3aP217JO_Ih2ދV?WV_j+J\]pc9*iN]'@fӖ7r#\OTiD0_ "iX"dĬ%"04ݕmE703E$O§O v[9 ki`R>DtHa־m^4w +R_WxEFE)И8Os]X ОC້=§TEƁq2!Kٗm_ UI#GGVuFՐ6+Of>&][]_+VvG\^3mJf\C -}A!MVΔ~08N3Q Su^<콌wBV}3j3v<Uٛ5.݋ME{/d\tFf8&dp amA'Ov %ͮڜsPe@\4-@!PZH2T+ ^1haxPSyQ!nmjy(Lxa¦^һHĈI-guw'Z]FW8"[d~gsEنD"4J@$[)T0. ܎2lwѯ9C@  ?$8eߔL-eSj$ cV K,f tSR\4Ls\N֝:}oEQXu=aAu \#4?/C װpp77j ĀkJZWrGYt^v_x540CvKo)wƃ舯bE4%@Gb{PIVt> Lbt # |ͳGb<~+zAϴsvюQ@J2g K4My.Nт.Rݢ o)W7N uw2 8Sk`8ԕi!)ebca7|C?($.! JwM<.&}_oWƳSl"8B ;i|g$+3׫L6p`kԝ7kٝ ?R$Ԇ/~*F߲!D^uc3Y:?FӴ m#XTEPH"'Ϯ9j"^1Y>TM2QD 3~!z$m,Qz?8Z"Z''29KoE^ m:>\Ɂxp*8'o.2NܣT|3G7o˰#A,<({gsO%eJA`ˀ t'lO6d^Y$ݕG2n?Hnd Lܥ-dzT{x,2.Zfh+@.! 3Ri, y0V$u#1jvr:R ZQvvI~A?x%vHKH\}vD 52P3u[,UaJŎj9KBi}CtMXdf۸BWFIHZnh<:~\r>0D`b <ƖD!1R~e h:xHb ?W["BLScDn8l&D/~YWYʝ?!>k^8iכ]<3Kƨhp瀊Hb/X|Ԇ 7"*/5]%*ׯ,6"@Y. ;0; Hi!ZòX͂ i綶H}ĤK$HۋyW,u9>:CZm CP<'R6[']&&mm3Υo,qA" L$_>-?lEm_kiZ&[sIPb/63,ZCdg俟Hc3*mIk䳚BH C]\U,@8|xZC MF#ƖFa]PTgGAg QLv4 :Qȯ!lQJ(—JX֔Ki,AReV㫬Vx")U5?b+M@8&\cZ ƀ˺"2I d2w7L7?NF긊D@TnɆrSFFGpM+!03:Dsp[Ȩ%f-4MXJJ+CmLӗe $ WJ)T腏qN_JdxfJ=)x!_ &bK|֖ E='4rL-~=S CIOIAT)ve3y#L$m\IzP! &=)a +Uq-f'Sa\敤nZes> 낑FѲRRK!rXv֎+EC1ώzپ8?`!w}گ-6#8ki| iyuIM',]A6m#hϚNޠkiSV|*m'~1ȮWsr"34;ݝҲ4brKu:7\0)ڒS3d?*RjߟMCZVfbg}OKl~s.g\e(Pbr)GMqtZrl{!&ϖ`E˹2 =szM9 Ŗ~f> rȤݕT9̘[92ɅTMuiLl5s˙L#,HP:11>ӆ$C =\XEo3"Knl ;L#b|YAU:KBIfxAċ[lb+YEN XUg.D{"Q fe_*PVae_U8CSB^ B d%_󚍱, VLNZ&a+c'I`^o?miQ]I0e|qDY𩫞׫+p;Ԉ"ihoˁ8 QZE 7{pNvY9O3v湡FHK}f6aM9tj^T6Ԡ+ _l=3\Ϲ-bSz{o/9 #J>e:T-2շpgy-gX}Eg1QmJaiw%%v,[s=j\!FtOx!:Z5׿zMLZy !AXfΜioy=O{B -qH((ه~Òb Gr"'9.7(+` $~s^9>NIoByalhf|jONYJ4wc# htYlͯmZ?NjY8DɮX2wEM?N=Vmg֑zVKW }{" Bu2%3֑adPkXgUGA\{AQ~8+`)9ےNNJH;Zr:TO{FaB+Q*䜘i(bu?L"OBChBlUOVk,c[rkH3Wu.GAiٳdRHs3fbf|r'M=*Kj]Ƚ$UXl`M0 ɠ7&f/KLy3, r@Z\,QN YB'në鶓RbiD+4W+u:Lm)Bef»B|@uBT9zG4Ztq>0uǐ޼/޾ q[եEIIlX٢Dk%  _>~;N.mKIS"E»Rv,N o3=3l=αPLJ-T)RW)]aItX>TTtA8BA*ͨ=m]:gTL3mU1/{O`k>zL\`;_ 9sցݬ.HBR"*'fЗU9`]:r3EjnfT#WKNHIPi*3i 04 }X&!tA%i`2__>nY{><ͧ ,[ni_B.J%&)RxEт}^k/ސfhEDɉ BXˡ"!Glg>wTHϜ!t=a, ڛ4`АS_v\֋#}>d:KʁFy$"le^-O"U,A9r߮Y(^9%y,?0.?+Nd'KZ7ըnS LQ=$#4*]V є .~+%݉,B? 3Zλ~;Iä̃nq` \Id|g"FX 1D%/uMRdJ8yК_TF7 cRZ+$ڜO kZ\N/0\ 7`eԙ.Q#o̲L͸eN '#bm~9z i:MF=at^Ty BO7`Y]&n.,,F J8 fU9ĆytΦn'vC[lMb*7؃,vu nJ8){q: JxR8 0&$6>f mKi>PXVk,Vx |:!+g,m삩' M$3=h5.[ց#+^'x=K4|xKm:J∖y|Mr{3vrpg68 mzsDW;ĈP1mAKHG#,+}F'P!ODHzL,A%yER NEp> 3O&'^It-tC$Ɣg!uR|i"Lq;bImxL6Ǚliwӄu["V/)i.2c uDRmhr{ܘaL2wa|,$ ,4o`]FX{u~ĂHƃ!-;-O~~qmج&>K :$[Hu7խAhHvM T-̑EMB>Y#=, 5>;uFΤg 2AdƁ9kH&<{(>+͚ #dS w,jb$i'qaYݔ 7a]WkfTu)ֈ7jRZ}Ns(96`A^gA\>Xt{+%V*fEr 2y8 Ro.oS\A@Xg^z3ۄK##̓WU?X6moe@Y:z!JLY賩 Ӱpٍ;֫~)$ J®,=i-oP''`c1I5a_tdSX _^"25 )B\ζ΅\@( ڢ?.~ͬ-WXbgc,b"K}vZbt C؂a^Z+G,IrD.81b9sfYn1~_>JmyJj|| Vwxfr`L;%Fo32G7|gPU &n.$XmH+mzÇUXiQ5QL_Rk=lm 䡗ZqG )c)KТnkȻ"_K:O*5R`PGT=O-4온Bc,_淙lyG`yӓ'r(yzXP%\bL', </,8A[-DxrOdF%鴼0E_G?\x\ʅޕACT{j/uWk/xr!޻^;/l/{b{K'lXyWrv(PÌADo=޻@;Lu ;X=7.v؃!_Ⱦ\[w{ٗ *>?Bv{{vwh~@?}eK:yvӋWꝛ孻r;㯼Y[YOqϿ&-~q`|> ot;4?=wuonvW߽ݝ\78Ŀw%}Pzҟ4?{ ]xvzo}5RB\Ym:>R'_28RsYs^jٛz館v~ÿdKOT;JrW+(C;+H 8%j!%.ht}G2iO Zozz;ͅUx0u<%U(T&2blͿѝabp ;} ]4RqV׉H.;~ Bh\%rf\ddoGDua#gTzϿK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天文学家有哪些,各有什么突出贡献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天文学家有哪些,各有什么突出贡献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天文学家有哪些,各有什么突出贡献
中国古代著名天文学家
羲和,中国远古时代天文历法学家.
甘德,战国时代天文学家.
石申,战国时期魏国天文学家.
贾逵(30~101),东汉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
张衡(78~139),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
刘洪,东汉末天文学家.
何承天(370~447),南北朝时代天文学家.
祖冲之(429~500),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刘焯(544~610),隋朝天文学家.
李淳风(602~670),唐代初期天文学家、数学家.
一行(本名张燧,683~727),唐代著名天文学家和佛学家.
曹士为(生卒年不详),历法家,活动于唐德宗建中年间.
梁令瓒(),唐代天文仪器制造家.
苏颂(1020~1101),宋代天文学家、数学家.
杨忠辅(生卒年不祥),宋代天文学家.
郭守敬(1231~1316),元代天文学家.
王恂(1235~1281),元代天文学家、数学家.
邢云路(),明代天文学家.
徐光启(1562~1633),明末杰出科学家、天文学家.
薛凤祚(1600~1680),明末清初数学家、天文学家.
王锡阐(1628~1682),明清之际民间天文学家.
梅文鼎(1633~1721),清代天文学家、数学家.
李善兰(1811~1882),清代天文学家、数学家.
中国近现代著名天文学家
高鲁(1877~1947),现代天文学家,中国天文学会创始人,参与紫金山天文台选址;
余青松(1892~1978),现代天文学家、紫金山天文台创建人;
张云(1897~1958),现代天文学家;
李珩(1898~1989),现代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首任台长,名誉台长.
陈遵妫(1901~?),现代天文学家;
张钰哲(1902~1986),现代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首任台长.
程茂兰(1905~1978),现代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首任台长.
戴文赛(1911~1979),现代天文学家;著名天文教育学家,南京大学首任系主任.
黄授书(1915~1977),美籍华人,天体物理学家;
林家翘(1916~ ),美籍华人,现代天文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星系密度波理论创始人之一.
王绶馆(1923~ ),现代天文学家,中国射电天文学开创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第二任台长.
叶叔华(1927~ ),现代天文学家,中国天文地球动力学开创者之一,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第二任台长.
从中国天文与历法史籍来看,从黄帝作甲子,尧命羲和,舜齐七政,周公测景等故事中,咸认我国天文及历法起源甚早.而外国天文学者,也推崇我国天文的历史悠久,诸如荷兰人Schlegel即利用中国星象命名的意义,来推测中国天文之起源,远在五、六千年之前.法国天文家拉伯拉斯(Laplace)亦曾说纪元前1100年,中国周公在洛阳所测日影,用以推算当时黄赤交角,与他自己用天体力学精密公式所推算的得数,所差不过2'弧度有余.因此对中国天文学发达之早而且正确,深感惊人.
张衡
张衡,别号平子,南阳西鄂人,(就是现今河南省南阳县人),县城之北,有一鄂城寺,就是汉朝西鄂的故址.他出生于汉章帝建初三年,也就是民前1834年.
他的学术思想是多方面的,从他的著作中来看,有哲学、有政治、有历史、有地理、有数学、有训诂,还有文学等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两篇天文著作,一是「浑仪」,一是「灵宪」.而成为我国古代千余年中「宇宙观」的正宗学派.
张衡的家世,出于春秋时代晋国大夫的张老,他的曾祖父及祖父都很富有,到了他的父亲却很贫穷.张衡自幼聪颖好学,多才多艺,且善绘画,尤其喜欢天文阴阳历算,后来也引起皇帝对他才华的注意.派他当一名「郎中」.他的创作天才,逐渐开展.制造「三轮自动车」、「自飞木雕」、「指南车」、「土圭」等器具.他对于天文历数的嗜好,也有心得,进而研究天文、历法、数学等之自然科学.他的成绩为当代的人所钦佩.四年后升为「太史令」.掌管「天时」、「星历」.凡岁之将终之时,启奏新历.国家祭祀丧娶之事,掌拜良日及时节禁忌.这就是后代「钦天监」的职务.直到清朝采用外国官员担任钦天监时,如南怀仁之辈也不例外.他虽然不懂中国星相这一套,可也不能推辞不干,至于纪录瑞应灾异,在普通的见解,也许认为无聊.但国史上却是一份异常宝贵的资料. 我国古代保有最古的日食纪录.以及最丰富的流星陨石纪录,这些都是科学史上重要的资料.
六年后出任「公车司马令」,这个职位作用现代语解释,应该是管理「人事」或「公共关系」的官员.他对这职位甚感头痛,他的朋友还讥笑他不长进.他扼要答复数句是「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可见他是个多么宁静淡泊的人.
后来又恢复太史令工作,居八年之久,在这期间创造「候风地动仪」,就是近代的地震仪,为中国史上,最科学化的仪器.这时顺帝终于把他调为「侍中」,这是皇帝的机要秘书,从此就被宦官嫉忌,终于在五十九岁离开了机要重地,出任「河间相」,张衡到任后,严整法度,收擒奸党,上下肃然.做了三年之后,大家都佩服他的政绩.张衡辞去支河间相后,改官为「尚书」,但不久就与世长辞,享年六十二岁.
落下闳
落下闳,中国西汉民间天文学家.生卒年不详,活动在公元前100年前后.字长公,巴郡阆中(今四川阆中)人.汉武帝元封年间(公元前110~前104年)为了改革历法,征聘天文学家,经同乡谯隆推荐,落下闳由故乡到京城长安.他和邓平、唐都等合作创制的历法,优于同时提出的其他17种历法.
汉武帝采用新历,于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颁行,改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新历因而被称为《太初历》.汉武帝请落下闳担任侍中(顾问),他辞而未受.
落下闳是浑天说的创始人之一,经他改进的赤道式浑天仪,在中国用了两千年.他测定的二十八宿赤道距度(赤经差),一直用到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才由一行重新测过.落下闳第一次提出交食周期,以135个月为“朔望之会”,即认为11年应发生23次日食. 他知道《太初历》存在缺点:所用回归年数值(356.2502日)太大,有预见地指出“后八百年,此历差一日,当有圣人定之.”(事实上,每125年即差一日,到公元85年就实行改历.)
虞喜
虞喜(公元281--356年),字仲,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东晋天文学家,宣夜说的继承和发展者.
虞喜于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出生于刚刚亡国的孙吴官宦世家.父亲虞察,是孙吴的征虏将军.族曾祖虞翻,是吴国的名士,训注《易》、《老子》、《论语》、《国语》.族祖虞耸,在吴国曾任越骑校尉、河间太守,入晋以后,为河间相,著有《穹大论》.胞弟虞预,在东晋成帝(公元326--342年在位)、康帝(公元343--344年在位)、穆帝(公元345--361年在位)时曾任著作郎、散骑常待等官,进爵平康县侯,好经史,著有《晋书》、《会稽典录》等.
虞喜博学好古,少年老成,年轻时就有很高的声望,受到人们的赞扬.西晋帝(公元307—313年在位)诏他出任官职,他坚辞.东晋元帝(公元317--323年在位)时,诸葛恢任会稽太守,强迫虞喜充任他手下的功曹,对他刺激很大,下决心以后终生不仕.东晋明帝(公元323--326年在位)和成帝都多次诏他做官,都被一一拒绝.成帝时,内使何充曾称赞虞喜“博闻强识,钻坚研微,有弗及之勤”,成帝则下诏嘉奖他“守道清贞,不营世务,耽学高尚,操拟古人”.可见虞喜安贫乐道,一生惟做学问而已.
虞喜不愿做官,便在家中做学问,他“释《毛诗略》,注《孝经》,为《志林》三十篇”,主要还是偏重于对经典著作的阐释和训注,但他从古代史志书中,发现汉代最初沿用古历,以冬至起于牵牛初度,太初历制定时根据实测,以牵牛西斗宿中央附近的建星为冬至点,刘款对冬至点西遇的现象甚为疑,最后犹豫其辞,认为“冬至进退牛前四度五分”,贾逵才明白他说冬至在斗.不过,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们对于冬至点移动的记录都存而不论,没有把“周天”(恒星年)和“周岁”(回归年)区分开来.
事实上,由于月球、太阳和行星的引力影响,使赤道部分比较突出的椭形地球的自转轴绕黄作缓慢的移动,相应的春分点治黄道以每年50.24分速度西退,差不多71年西移1度,大约26000年移动一周.
虞喜当时虽然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上述道理,但是他从古代冬至点位置的实测数据发生西退现象的分析中,得出了太阳一周天并非冬至一周岁的结论,即天自为天,岁自为岁.冬至一周岁要比太阳一周天差一小段,虞喜将之命名为“岁差”,这就发现了回归年同恒星年的区别.
更进一步,虞喜根据《尧典》记载“冬至日短星昴”,而当时实测冬至点在“东壁中”,即壁宿九度.从昴宿经胃宿十四度、娄宿十二度、奎宿十六度,至壁宿九度,合计退行五十多度,虞喜估计唐尧时代相距“二千七百余年”,由此可求得岁差值为约“五十年退一度”.
岁差的发现,是中国天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虞喜发现岁差,虽然比古希腊的依巴谷晚,但却比依巴谷每百年差一度的数值精确.而且自南北朝祖冲之将岁差引进《大明历》后,隋刘悼《皇历》、宋杨忠辅《统天历》和元郭守敬《授时历》的岁差值日趋精确.而当时的欧洲,制历家们还在墨守成规地沿用百年差一度的差数据.两相比较,相形见绌.
虞喜对宇宙理论也颇有研究.他对汉代以来的盖天说、张衡的浑天说、郗萌的宣夜说三家进行分析比较,认为盖天说“天象盖笠,地法复盘”(大意:天像个斗笠,地像反盖的盘子)太粗疏;浑天说“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大意:整个宇宙就像个鸡蛋,大地就像是蛋中的黄.天大地小,天的表面和内部都有水,天和地的关系就像蛋壳和蛋黄一样.天和地都是由气组成的,且都是飘浮在水上.)虽比盖天说先进,但仍非至善;于是在成帝咸康中(约公元340年)乃著《安天论》.
虞喜说:“天高穷于无穷,地深测于不测.天确乎在上,有常安之形;地魄焉在下,有居静之体.当相覆冒,方则俱方,圆则俱圆;无方圆不同之义也.其光耀布列,各自运行,犹江海之有潮汐,万品之有行藏也.”(大意:宇宙是无边无际的,却也相对安定;天和地无方圆木同之理;所有天体都有自己的运动周期,以自己的轨道运行,并不是附着在一个固定的球壳上.) 《晋书·天文志》称:“虞喜因‘宣夜’之说作《安天论》.”的确,虞喜的《安天论》既否定了天圆地方的盖天说,又批判了天球具有固体壳层的浑天说.他信仰主张宇宙无限的宣夜说,并予以继承和发展,这在天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英国著名的研究中国科学史的李约瑟博士,这就样评价过“宣夜说”:“这是宇宙观的开明进步,同希腊的任何说法相比,都毫不逊色.”
张遂(法号一行)
和尚天文家张遂,生于唐代高宗弘道元年(即公元683年),是唐初张公谨的曾孙,原藉甘肃省敦煌,后迁河南省南乐县,这里就是张遂的诞生地.生后不久,遭遇武后政变,唐朝几乎灭亡.他的父亲,也做过几任县令,很早就去世.留下遗孤,过着贫苦的生活.他自幼至长,好学不倦,最喜欢研究历象及阴阳五行之说,再进而研究有关天文、历法的学问.
有一天他去元都观借书,认识元都观中的一位道士,名叫伊崇.伊祟一见张遂,就和他交上朋友,两人过从甚密.伊崇借给他「太玄经」,是一本很难了解的书,张遂却很快读完,并且把所绘的图,所写的书,通通交给伊崇看,伊祟看后,惊为天才.于是到处对人传说.他的名声传遍了长安城.不幸被武后的侄子武三思知道,就多方设法拉拢,张遂无计可施,而有遁世出家的打算,入嵩山崇阳寺(河南省登封县)削发为僧,改名敬贤,法号一行法师,从此张遂的名字,渐渐埋没.后世人只知一行,不知张遂.
张遂出家之后,除了研究佛学外,又研究天文、历算.并且游行各地,实现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想.到了天台山国清寺(即今浙江省天台县)修行多年,直到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才回到嵩山崇阳寺,就在那一年,朝廷派员到嵩山征召张遂出山为国服务,他托病谢辞,后来又作第二次出游,到了荆州当阳县玉泉山(今湖北省当阳县)就在那里研究佛学及其它学识不再回嵩山了.
唐玄宗时,政治复上轨道,社会繁荣,史称「开元之治」.就在这个时期,皇帝下诏求贤,派礼部郎中张洽(张洽是张遂的族叔)力邀张遂回京,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回到长安,皇帝立即召见,安排在光太殿居住.不久让他在华严寺和印度来华的僧侣,翻译多部佛经,传导密宗的教义.皇帝时常召见.垂询安国抚民之道,深得玄宗信任,张遂由和尚而变为皇帝御前最高顾问.
自唐玄宗开元九(公元721年)开始,接受天文科学工作任务,建议改革历法,创造天文仪器为开端,我国古代农耕与历象、节气关系密切,因此历代帝王无不重视天文.唐开元初年,还沿用「麟德历」逐年发生误差.预测日月食多不准确.张遂奉旨改革历法工作,从实测天文着手.可是那时太史监所存天文仪器,都已破旧,不堪使用,只好重新计画制造.就在皇宫丽正殿当作工场,制造黄道游仪的最初模型,然后奏请皇帝用铜铁铸造.于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制造成功.第二年制造水运浑仪的结构,再用铜铸造成功.该仪结构复杂,而且奇巧,可以反映日、月、五星运行规律的浑天仪.又是一个自动定时器,利用水力推动,每时辰自动击鼓,每一刻自动撞钟.可以说是全世界最早的第一台天文时钟.
张遂发动大规模观测队,先于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召集测量人员于丽正殿书院开会,分配工作,校正尺度,取黄河之南北平原为中心,曾在阳城建立一座八尺日规,并立一个石表(即石柱)上刻周公测景台,成为我国科学史上一个光荣古迹.测量二分、二至正午时日影的长度,而定回归年的长度,张遂自己坐镇京师,各地测量按时报告结果,向京城奏报,由于观测队所发生的作用,主要有下列成果:
(一)提供编着新历法最可靠资料.
(二)证明日影差数,和地面距离的关系.
(三)测定子午线每度弧长.
张遂制造天文仪器,进行大规模观测之后,开元十二年开始编写新历法,尽量参考从前历法优点,从上古六历,汉代太初历,甚至唐朝麟德历,又经四年长时间过滤,才告成功,名为「大衍历」.他于脱稿的同年九月,就病倒华严寺,十月初稍愈,力疾随侍玄宗皇帝往新丰镇,这时他的精神已颓丧,不欲说话,就在那天晚上,溘然归西,享年四十五岁.
祖冲之
祖冲之(429-500)的祖父名叫祖昌,在宋朝做了一个管理朝廷建筑的长官.祖冲之长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就读了不少书,人家都称赞他是个博学的青年.他特别爱好研究数学,也喜欢研究天文历法,经常观测太阳和星球运行的情况,并且做了详细记录.
宋孝武帝听到他的名气,派他到一个专门研究学术的官署“华林学省”工作.他对做官并没有兴趣,但是在那里,可以更加专心研究数学、天文了.
我国历代都有研究天文的官,并且根据研究天文的结果来制定历法.到了宋朝的时候,历法已经有很大进步,但是祖冲之认为还不够精确.他根据他长期观察的结果,创制出一部新的历法,叫做“大明历”(“大明”是宋孝武帝的年号).这种历法测定的每一回归年(也就是两年冬至点之间的时间)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只有五十秒;测定月亮环行一周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不到一秒,可见它的精确程度了.
公元462年,祖冲之请求宋孝武帝颁布新历,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议.那时候,有一个皇帝宠幸的大臣戴法兴出来反对,认为祖冲之擅自改变古历,是离经叛道的行为. 祖冲之当场用他研究的数据回驳了戴法兴.戴法兴依仗皇帝宠幸他,蛮横地说:“历法是古人制定的,后代的人不应该改动.”祖冲之一点也不害怕.他严肃地说:“你如果有事实根据,就只管拿出来辩论.不要拿空话吓唬人嘛.”宋孝武帝想帮助戴法兴,找了一些懂得历法的人跟祖冲之辩论,也一个个被祖冲之驳倒了.但是宋孝武帝还是不肯颁布新历.直到祖冲之死了十年之后,他创制的大明历才得到推行.
尽管当时社会十分动乱不安,但是祖冲之还是孜孜不倦地研究科学.他更大的成就是在数学方面.他曾经对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作了注释,又编写一本《缀术》.他的最杰出贡献是求得相当精确的圆周率.经过长期的苦研究,他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七位数字以上的科学家.
祖冲之在科学发明上是个多面手,他造过一种指南车,随便车子怎样转弯,车上的铜人总是指着南方;他又造过“千里船”,在新亭江(在今南京市西南)上试航过,一天可以航行一百多里.他还利用水力转动石磨,舂米碾谷子,叫做“水碓磨”.
郭守敬
郭守敬,字若思,元朝邢台人.他的父亲敦荣,精通五经,尤善算术以及水利之学.守敬承受父亲家业,并且师事刘秉忠学有专长,元世祖对他非常器重.他曾经修复西夏、滨河、五洲这几条河流.然后复命其修治历法,如是参考诸历,昼夜测验,推算极为精确,修成历法后,授予太史官.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太史郭守敬奉命制造天文仪器有十三件.有简仪,高表,候极仪,浑天象,玲珑仪,仰仪,立运仪,证理仪,景符,窥几,日月食仪,星晷,定时仪等十三器.到了明朝定都燕京(北京),将这一批仪器迁往江南,陈列于鸡鸣山观象台.清康熙七年钦天监请修浑仪,找到元郭守敬所制仪器于江南,康熙五十二年至五十三年之间,尚见观象台下所遗仪器甚多,刻有王恂、郭守敬监造人姓名.康熙五十四年,西人纪利安奏制地平经纬仪,将台下所遗元明代旧仪器,尽作废铜充用,古代法物一扫而空,诚为我国天文学界一大不幸.
郭太史生于公元1231年,即元太宗三年.卒于公元1316年,即元仁宗延佑三年.
王恂
王恂〔公元1235-1281〕字敬甫,中山唐县〔今河北省唐县〕人,元代数学家、天文学家,幼年在家随父学习数学、天文,后与郭守敬一道从刘秉忠学习数学和天文历法.至公元1276年奉命改历,和郭守敬一道组织太史局,王恂任太史令,负责天文观测和推算方面的工作,在《授时历》的编制工作中,其贡献与郭守敬齐名.
徐光启
徐光启,别号文定,生于明朝世宗嘉靖四十一年,就是公元1562年.这时倭寇年年作乱,国势日衰.到了徐氏入主翰林,授礼部尚书,入阁参政时,满州独立称帝,流寇大乱.这时已进入明末的时期.
文定公从政后,对于农政、国防、水利、财政、建设都极为关心.认为农政乃民生大事,着有一部「农政全书」流传至今,他肯接受西洋文化,其中以改革历法最为重要.
当十六世纪与十七世纪之间,西方宗教家来华传播教义,输入了西方优秀的自然科学及应用科学.最主要的是历算之学.而中西方最先接触的人,就是徐光启和利玛窦.利玛窦是一位艰苦卓越的传教士,他深知中国人对历法的重视,就献其所学,博取华人的信仰.公元1600年左右,利玛窦写信给罗马教会,再三请求,派遣几位天文专家来华.利氏自认对历学所知甚少,若有专家来此,必能大开中国门户.
徐光启是典型的中国读书人,而且见识通达,笃信宗教,与利玛窦交谊甚深.认为几何「几何之学」,西洋确有远胜于中国者,所以急于与利玛窦合作译书,以其精心杰作之「欧几里德几何」原本六本为重.徐、利二氏深知一切自然科学,非几何立其基础不可.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五月朔,日食,钦天监推算又见失准,而光启推算应验.于是九月十三日由皇帝明令徐光启修历.徐氏立即设局于宣武门外,专事翻译历书,保举龙华民,邓玉函参预修历.汤若望、罗雅谷授制仪器及演算诸事.徐氏授命修历之后,对于翻译十分积极,其时由洋人主译,而由华人笔述,既定计划后,立刻分期完成.自祟祯四年(公元1631年)正月起至祟祯七年(公元1634年)十一月止,分五次进呈皇帝,总共137巷.其中最后两次进呈时,徐光启巳不幸病故,由其指定继承人李天经递补.书名「祟祯历书」,题名徐光启督修.本书内容:分太阳、太阴、恒星、五纬、交食诸事、各有历理,有历数、有推法、有算表、有星图,并兼有几何测量应用之法,可算是天体力学兴起之前最完备的一部历学巨著.不久明室倾覆,改历之事,没有正式实行.至清朝统一后,采用新法,定名「时宪」,其实就是徐氏所修之历法.时宪历法虽以「历象考成」为底本,其实亦不过「新法历书」之改头换面而已.
李之藻
李之藻,别号振之,字我存,又号存园寄叟.明嘉靖四十四年(西历1565年)出生于浙江杭州仁和.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时年三十考取举人,三十四岁中进士.万历三十八(1610年)十一月朔日食,钦天监推算有误.礼部因奏:翰林院检讨徐光启及南京工部员外郎李之藻.,精通历理,可与西洋人迪莪、三拔等人同译西洋历法.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之藻改御南京太仆少乡,是年先生上书推荐庞迪莪、龙华民、熊三拔、阳玛诺等翻译历算书籍,以供修历参考.之藻译有「新法算书」、「几何」、「天学初函」、「同文算指通编」、「浑天盖天通宪图说」等书,又译「名理探」一书,为各学之最新译本.祟祯三年(1630年)九月二十七日逝世,享年六十五岁.

中国古代著名天文学家
羲和,中国远古时代天文历法学家。
甘德,战国时代天文学家。
石申,战国时期魏国天文学家。
贾逵(30~101),东汉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
张衡(78~139),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
刘洪,东汉末天文学家。
何承天(370~447),南北朝时代天文学家。
祖冲之(429~500),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

全部展开

中国古代著名天文学家
羲和,中国远古时代天文历法学家。
甘德,战国时代天文学家。
石申,战国时期魏国天文学家。
贾逵(30~101),东汉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
张衡(78~139),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
刘洪,东汉末天文学家。
何承天(370~447),南北朝时代天文学家。
祖冲之(429~500),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刘焯(544~610),隋朝天文学家。
李淳风(602~670),唐代初期天文学家、数学家。
一行(本名张燧,683~727),唐代著名天文学家和佛学家。
曹士为(生卒年不详),历法家,活动于唐德宗建中年间。
梁令瓒(),唐代天文仪器制造家。
苏颂(1020~1101),宋代天文学家、数学家。
杨忠辅(生卒年不祥),宋代天文学家。
郭守敬(1231~1316),元代天文学家。
王恂(1235~1281),元代天文学家、数学家。
邢云路(),明代天文学家。
徐光启(1562~1633),明末杰出科学家、天文学家。
薛凤祚(1600~1680),明末清初数学家、天文学家。
王锡阐(1628~1682),明清之际民间天文学家。
梅文鼎(1633~1721),清代天文学家、数学家。
李善兰(1811~1882),清代天文学家、数学家。
中国近现代著名天文学家
高鲁(1877~1947),现代天文学家,中国天文学会创始人,参与紫金山天文台选址;
余青松(1892~1978),现代天文学家、紫金山天文台创建人;
张云(1897~1958),现代天文学家;
李珩(1898~1989),现代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首任台长,名誉台长。
陈遵妫(1901~?),现代天文学家;
张钰哲(1902~1986),现代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首任台长。
程茂兰(1905~1978),现代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首任台长。
戴文赛(1911~1979),现代天文学家;著名天文教育学家,南京大学首任系主任。
黄授书(1915~1977),美籍华人,天体物理学家;
林家翘(1916~ ),美籍华人,现代天文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星系密度波理论创始人之一。
王绶馆(1923~ ),现代天文学家,中国射电天文学开创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第二任台长。
叶叔华(1927~ ),现代天文学家,中国天文地球动力学开创者之一,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第二任台长。

收起

羲和,中国远古时代天文历法学家。
甘德,战国时代天文学家。
石申,战国时期魏国天文学家。
贾逵(30~101),东汉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
张衡(78~139),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
刘洪,东汉末天文学家。

比较有名气的:
张衡(78~139),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发明地震仪和浑天仪。他认为天地是想鸡蛋那样的。
刘洪,东汉末天文学家。
祖冲之(429~500),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他把历法就是公转的时间更精确了,还精确算出了圆周率。
一行和尚,他精确测得了公转日期,所以制定了《太衍历》,在现在来说都是很准确的。能准确预测日食。改良了浑天...

全部展开

比较有名气的:
张衡(78~139),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发明地震仪和浑天仪。他认为天地是想鸡蛋那样的。
刘洪,东汉末天文学家。
祖冲之(429~500),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他把历法就是公转的时间更精确了,还精确算出了圆周率。
一行和尚,他精确测得了公转日期,所以制定了《太衍历》,在现在来说都是很准确的。能准确预测日食。改良了浑天仪等天文器材。
沈括,宋朝博物学家,他在各方面都有成就。
徐光启(1562~1633),明末杰出科学家、天文学家。他对天文有比较多的认识,主持编写了「祟祯历书」,比较系统。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