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入海流”的全诗是什么?赏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5 20:53:34
“黄河入海流”的全诗是什么?赏析?
xWR"[󾃎9}e&:@!7@QZ(K[YYўC-3W\~aVΟ|N:*KHO9B+ V??w>}Z[DfoE_E}-jOI^DRhv"sժF[O[u,n/ Q,{{h^#[q%{?`(u-Z]e|4liMxE^l0cד> Ծ~_4i 1rҰ@"%[WC5#wd_gvN.1MY᭛K` YU' 8ଠ!^rs>GVP : ĊUmU6 NE f@~CeUn 7J/pG)9 0[|n.=f' q֨ "-}:2 2aY-:Q$@xD˼)䤤c"ٷMFU) 鎌 Cv4JlokP dZ# N6@oLT${w

“黄河入海流”的全诗是什么?赏析?
“黄河入海流”的全诗是什么?赏析?

“黄河入海流”的全诗是什么?赏析?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作者】
688-742,字季凌,排行七,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五世祖隆迁居绛州
(今山西新绛).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谤辞官,家居十五年.晚年出任文安
县(今禹河北)尉,卒于官舍.为人慷慨有大略,善作边塞诗,与高适、王昌
龄、崔国辅等唱和,名动一时.靳能为作墓志,称其“歌从军,吟出塞,皎兮
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中”.《全唐诗》
存绝句六首,皆历代传诵名篇.
【注释】
①鹳雀楼:在蒲州(今山西永济)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故
名.楼高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为登览胜地,唐人留诗者甚众,唯王之
涣、李益、畅诸三篇能状其景.此楼后为河水冲没,因于城角楼留匾以存其迹.
后人或以王之涣所咏鹳雀楼即蒲州城西南角楼,殊误.
【品评】
一二句写楼头所见的壮阔图景,气象恢宏,有尺幅万里之势,而此楼之高
迥,已见于言外.首句写西望,以“依山”作“尽”的状语,表现出随时间推
移的动景,时空叠合,情景交融,“依”有“依傍”义,也有“依恋”义.遥
望白日依傍绵延起伏的群山西行,似乎依依不舍,不愿沉没,而终于半沉、
“尽”沉,这就赋予白日以深厚情感,而诗人留恋美好光景的襟怀,也曲曲传
出.次句写东望,以“入海”作“流”的状语,表明黄河此刻未“入海”,但
她奔流不息的目的是“入海”,这就赋予黄河以崇高理想,从而也表现了诗人
的宏伟抱负.看吧:晚霞映照,河面上飞溅起万点金光,这条黄色巨龙,咆哮
着奔向遥远的大海,诗人的目光,也被带到遥远的地方.当然,大海还是望不
见的,而诗人的心,却早已飞向大海了.如果能看见海,那该有多好!于是水
到渠成,转出三四两句.
题目是登鹳雀楼,自应先叙登楼,如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之
类.然而这是五绝,只二十字,必须字字挥发出最大效应,因而一开头便写楼
头所见.所见之景已极阔大,但诗人犹不自满,因“欲穷千里目”而“更上一
层楼”,登楼之意亦顺便点出.构思何等精巧!此楼共三层,从结句看出,首
联乃一二层所见景象.特留最高层继续攀登,读者的精神境界亦随之继续飞跃.
至于“更上一层楼”之后视野如何,因二十字已用完,不能再写,也无须再写,
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
后两句既切鹳雀楼实境,又出于诗人的真实情感,兴象玲珑,非抽象说理,
却蕴含深刻哲理:站得愈高,看得愈远;为了眼界更宽,所见更远,就得层层
攀登,向最高处迈进.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诗:“四句皆对,读去不嫌其排,骨高故也.”
说它“骨高”,当然不错.但四句皆对而不嫌其排的真正原因,乃在于两组对
句各有特点.首联属正名对,以严整的对仗展现雄阔的景象,形式与内容高度
谐合.然而次联如果仍用工对,便无流转之势,必流于板滞.作者改用流水对,
“欲穷”,“更上”回环呼应,一气旋转,余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