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问: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和意义?我想简洁一点的,但是又能把重点列全的那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2/02 14:09:48
我想问: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和意义?我想简洁一点的,但是又能把重点列全的那种,
xWrkK<tTC{  @ѡAxK$G EnTS{<^nM|d//nMwXLk{z뮟?q}yv6ErXUqw8,9mڽJOn|>Ȕpd&Ƀ7,9w;zIj'x܏ޛMc)3^S3):h=֯|Tvgn)Uܫ)^Ex֧n$M6e6}{,m}ö󗆃˽zÉ7haQ:aê9nV/u߷Mg*gfvAW!o%#:ϖ|׃Lצf"6=Za^ow4Zםф3'cB ǗbQu8!x]THm{u Пթ/}*YbfD) ./;[Zo=f ?r5rO"7p',o}rjFPo*yS-`YYNkn;gR\рWy,)]M0yӫi=/^6:x^cnp.9YV:M)aZ-PY{wכk^a"$(Hn1Okf6ٌZ`K;hI@,KzصɕkswXr*Vڏ&;|3qpN~^&&'flr*bGQ=,aNx5hAyE`m2Gv-wͰ`a f_UۦoI2{: Mf~9-f~p~ 1>62 3Y~+ɬ1W-Udܓ;]s?T Bс.oJUqG>lV$*~ܷܷ6:Zf9b b8d7o]Ph Z,d~,E rؤ'AeUגRZCŭݷ5:r?;sON{c о*]IʷZ,Vude?RQxkvb]G sVqvXV~&0\]=}Gƨ1F='˵{1WmJ;*POA&>tX F8^Z/Xn|(:>;*Û( -Vm,[U+*wsB:C8xh?Bo@u@o]2g"YNX%1_mRW:{& QCtC2kQ æWEhr8!dʅ [»Ԗ`mуAT^9;7G ;1PD"6= s(% hǽ(/#xLM(]#H[CeZ:5yK) U _TbK -~9S\`&DD.$Ԋ~!5>F9;kvm31=Fnm`_ٟ3F ;RI헇@l%biwsU /3MwegwW saZsj9};vGh'j~ˌ2M;f-UɟՀ+ L!hCc&& č̼mt|n0ŴFUl/0f^F{D*ݓݺ"~v/HUwV^cebCB׬^c 9TN*|KOiZ:B.:y2kX3hL9zb]U7b*UidoToLщz[sB nrh3 ?n ?&pN~+_Syt+nh0|e. e^]=>'9Zg:wߖAjF(My޴ KHZ$ؿ" `77| A ҴbFO r+_M6MFyO{Gm?d"oxo|"XQ]ԟd Ɛl}6@xObfV50s[Ͻ9s'ć+/x=ʇ :d-buh ?Bj#\"E u=i VKmz]NN@m:KzSy,p* @łNW#|%dgց€&@Ч15(^U@[23e_l3w2ph ĂLRp>jSP$N^k :BŞWKa7tCh#BֽJk* ` 6 5&kZ7%|?r%W(kްRT#o =ӻc1as[ ,,.ؠNqe7 ]mm4)p1XhJeү\.iщ?3f新H:ܞ ó@UA"}/m}<9?,*z΋?wި|fo-0: Buq6 hZ S+ё::ǫCz8 v $\Tkm\[KiP^qqD7rV]<^Qn;z %h>+E0/D$ƫ}Vºdz^QqX6ɞƏ{r gi\΃>t @ݪHF5Jn n`s |ޠ(*+hH+:J%X9VJLEVN(O:W|gKfCtXH=zJi~)T ֆ˱Dō nB!,0`׀qqMċ.r'̪(! #x A9΍܁-V*2'N$T䵪$~ЪTMJ޸n  ;R#0F8o pO☇1KcKrmf7Nj`\dt+{ugt :^A-9cSuʨE\#gՈjT:HS0pp.6`[Baۦ.& ĩ7'% a vǽW~uH=:-3x$iuWS>B(+kh=?ށyqTsp7ށ[I&+Ԅ8bݣ[spnCz-}߆~^{}L$\/ISPE;ȦuiU7[R%{jO?4\.{lRڢkf}0Rtb?`ZEz>(%펵(u}Kں`7Ϙ?ƟkШ)U(:Y)mxě?I.+?c@ZL?IbsmS DjUpCn]xW vDz(kHu .EB!3 e*r@(^,QO Vsd6Brï-L:<hQ5羑`&y5`>J%&"qy$.-o %C Fa=4&´רc85z,cYhHSdw}M7"u_mjř4$.} %"Acmk;g\ ug'0YXc6o 㶎IEwFW{L+@fr\н1{OGHzNnc  5YA6۷qPʘu.# A)PĈ%E VwUl\oUӿ1 ~3uKQ A%c~_`1oP0YajuGyOm^]2#"c,d ϝfR&:^;6g aafW}Rou,!\HLv}v{ԓC \ҼD h!4b/eVqMY]ZtyQegZߨ[Nh}9;vyP@RSI.*s!(}'1_ɠ¡8W ᳴[wB+^ 4yDe;z(ȫc 0!7, ejpGTBegh)] Ocѭ`yY&&Tŭ?;*1T?oH3@ wV|-L3Simm Kwmڝqoa6ShbX}gS!#h. co-*PO{OlЯIѩ';H>֘K-^:Yh0*=j[" _J$ JYܿBTdp81X/ eo1wm#>o24s h̾y9p cP6z^3J刘&KnȪ^[r[7i4i#rP(Quk(nSsTDtP;e8cp957kTx4,m5>Eq5Y.z9؆-Sn#TE+{p/ Ivڽ; Pm UP I9 ҄#0LM^ܻhbt6"AtE#,шESٞ* Ɉ#hA4ܳ^@WG-ov9u,iY\ua0k pʵz)AE+H#8^MbC:e*$qkzwRfb77+3RU EI-r_DR0T-jMʯZaٱ̀`aI%`%1yAix~wR D tg@t݅2/=d|'y *7sOT^NXPm:&IgR:?̯.N*s"تfIb{N<;),}!H~ #th}5wkaR@d\c^1AoG\ؒZP1Zh1F&^ps֝uKʿ\Gݓ L:1]AkI!Z-}J\֌J24x2f9wNNGAI2Gڜwy+{&^rbtդ$JJC?`%zw<[Jۖ> ׀? 0qhHZ^q;ԑ=unb#QHC츛h_ugS@d~m6?ȴn[aUиWs Sc4q<ǸIو7~Ld!mQxGQxGQxGQxhEܖ)Ap)Q0 M7oq0OR[gx[N[)9* U1z) WQLb{WpӾct_tpݞ;_Zl!?Lh3A5jֵ'|T%TW >b>3*96IK. s*dx}$J=Y l:Z+,h}cV4Y Sk0?Y;$ gpx? Z _Yhg: ͯ,ZqO>v%#5Gqͨcى ӡu4f"-y1c!ɘ|h֍'Se*S2=FDJMX#gò![p3%+ &fZdb(&>H(nԞHch**z :qU1}gЭFpϒGdlAHp. .܏MpDdeX.(Ogdqfi ފ|}7yd$вȑ9JC Z3Ǫ0VZqEt2?-&LGLv<^i (ȭw xw e׊j @~uq|psg6iÛ_zI-;9lE $Cܵ:duhZK߱ENzn=⤰Ck8A>"ٛ_3FM ky|[?q7~WKNYrZ&;T^nOѴ"Cil+svRKe"wUe̗> <16ZqN[Qe+BhawKt[͘U0S3@TWqcQѷi Ӛ&hעEFZ[ A]?@A{8#?ܗZ2 _{E=0su=r9-}+)Ғ?t"{XOݔl7e|68V2ˌz #3tfzL}y[nIOM4~$IؙH|aY`S#@4YժX<9TB~RnڽφdU(*-2, :Zjp{"Yݶf]kXEP̦rwJLFy'r&FcSX Z!q|VOq 0U[J `6j. Vu$ [ [L(Y p U1KLOQWknn*R-CFǎ;ٝW[k(tl]S/Gjp8`;)S}Ξ^}< "2*COs[VnUٻyO`'ksz85CΥd'¶.'3sk;E%'FMmYё;14<'a}eEKt "TYzqY/HSnӁk77Gib͸﷝iQSem5Rbf˒w]TbZ4 WVzQI9Ify'L.7IOw&}+6+GbK ;b8b޹ wDS+x[ !jR_ EGV]I:Zs4Q>8jz#3pM>T;ah7 \훦#[ : nX60{?0^ԥ&͉ZUMFw=qPMAY"`V{]+rK}:} Ζ"| p?xRA"C e+İG ǖel&z!VQ߇In{ `Omǔm7ܳ j9ea@ Լ]{ KFC8~/h3@L`]f=߆@9OBg7\ ꨭ΄8G '&3կ4* ?6\X3'l8b) K^ ~ѡ![qYmE%a݉چA-5wY)tbNnah(P.h65jqsKؕ oQ-߾ſˡ_~c܉}G*tAU pv\ 6|Pq0 c_أpͤ>fb"v;w܌hmaqQcTNy. Nq«d[m'h@0+],R3DWoc#>o!3 #Ok+{ôGk 3{t4ZoP7Y;t3IKi8tw/TY]4٭!0RoWIљh7L%\LUoxlxP~$x00S6ا-S>,_/p 

我想问: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和意义?我想简洁一点的,但是又能把重点列全的那种,
我想问: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和意义?
我想简洁一点的,但是又能把重点列全的那种,

我想问: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和意义?我想简洁一点的,但是又能把重点列全的那种,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面列举的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题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 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凭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到汉代,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采,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
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这里所介绍只是汉民族的一些较大的传统节日,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众多的民族节日,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宝藏.
春节简介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一月一日:元旦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元是开始,第一的意思;旦是会意字,上面的“日”表示太阳,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线.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象征一天的开始.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公历1月1日,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元旦节.我国历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会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清明节前一天:寒食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之推.介之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之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四月五日: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
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这风俗已传到了国外.)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情人节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我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烘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阴历九月初九.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正是阴月阳日,故名“重阳”.相传东汉时汝南人桓影,听到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代,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代、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因“高”与“糕”音同,所以重阳节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唐代诗人王维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记载了当时的风俗习惯.由于该诗感情真挚,至今脍炙人口.)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节
(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要喝腊八粥.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传统节日里包含了许多民俗文化和传统人文观念,以及宗教因素,
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有一定的意义,下面
罗列主要传统节日,以饷对这方面感兴趣的朋友.
一.正月拜年
正月,又称元旦,或称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个
月起始的一天.《春秋传》上将正月叫做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
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因此,正月是从自有历法以后,上古就有
的节日.
正月有很多习俗,如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这项风俗至今还保
持,饮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但一些具体活动
现已废弃,包括汉晋时期,如周处在《风土记》里所说:“正旦,
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政府在正月
要举行大朝会,皇帝和百官要举行大型团拜活动,并宴请各国使节,
特别重视对辽、高丽使团的赐宴待遇.此项活动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法定保留的传统节日仅有正月,但改名为
“春节”,并将元旦放在西历一月一日,唯政府和民间都更重视春
节,人民共和国政府法定春节放假四日,但目前许多私人企业都不
同程度将春节做了适当延长,有的甚至包括周末算在内,延长至元
月十五.
二.立春祭农
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间,这是古代传统的祭农节日,按东
汉应劭《风俗通义》,祭农本在四月间开展,汉文帝改到二月,而
在晋时,再改到立春.立春这天,官员要亲自穿戴庆祝,坐小春牛
表示支持和重视开春后的农事,民间也相应有庆祝活动,这个节日
其实才是真正的迎春.西晋傅咸《燕赋》说:“四时代至,敬逆其
始.彼应运于东方,乃设燕以迎至.〔羽军〕轻翼之歧歧,若将飞
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仪形之有似.御青书以赞时,著宜春之
嘉祉.”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个传统节日.
三.元宵灯火
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热闹的一天,因为过了这一天,
绝大部分人们都要上班了.元宵活动盛大在有灯会和烟火活动.舞
龙舞狮,社戏杂耍,从白天起就开始进行,直至深夜.为了保持与
民同乐的姿态,这天金吾不禁,金吾就是执金吾,就是守卫皇宫的
近卫兵,金吾不禁指在皇宫门前金水桥一带不禁止普通老百姓参观
游玩.焰火就设在金水桥附近施放,以便于皇帝和嫔妃在皇城门楼
上欣赏.旧时烟火都是由扎在烟火架上的各种爆竹礼花逐次燃烧造
成的效果,我小时候看过,比西式烟火更精彩绚丽,但危险性大.
唐苏味道诗“火树银花合,金桥铁索开,暗尘随马去,流萤逐人来.”
生动地总结了元夕的景象.
元夕到来,许多禁锢在深闺里的青年妇女,官宦家眷都被破例允许
出来观灯,这就为青年男女的接触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演出了
许多爱怨的爱情故事,在明代白话小说里多所描述.北宋欧阳修词
《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画,月上柳梢头,人约
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写出了元夕邂逅,相思一年而伊人不见,此情何以堪.辛弃疾词“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心上人竟然从天而降,其
激动的心情可知矣.
元夕的庆祝活动至今在北方农村保持着,南方也有所恢复,多数仅
限于电视上观看歌舞节目.
四.三月曲水
三月三日这天,按照《荆楚岁时记》,“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
杯曲水之饮.”,“曲水”就是河流弯曲之处,水流速度减缓,旧
时,游人乘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