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昆虫的问题我需要一些描写昆虫习性的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8 20:32:26
观察昆虫的问题我需要一些描写昆虫习性的事
xiocW&W4@#到.Ԡf340hBciNΙHJ/Z)VjHjN`~JϽ/﹇Wn`0 l,y>87]os)غ'`K-O8>n݊W,-}fb'xr?}_~(/j?Mb{m,>ռL4Lj6᭦|m\mz`a׽jlr֜wn 6nw1wizw])LjxԷG95Xڸ]ILֿ ,&5'|pel6?JfMc3݋q;c b)lfO]6&`~g/o2Λda`^;3¸wp4F!V]3ZX ssxm6r.h<^>>cx4I2祳zdw K{K7LoW%lr{xQfJi8ZuL#au NdP_&% '[xP5,b릺fٿw0u1kjPئ~o+=nL3]=Mq}=kjP{~mot`!.U~΂&֫]{J>m-.1sN ͙oqqT?#/ 'qt|5 8^JpI7рGW+E3`$ SxBP|#?3GI?OZ- THO9nd|eoMjun|mK{9Lt$Nh͔p2foi[{T'?u>k}eqD%8S38qo4TD^횭S.5K4;ٖ=788Y5=I?0;'U{ ؋X|ίf@eZʎ?W}ɋ?s 2Ŕ)'ۈWnNjG1`̜WM-8RA#֤+09 A0 dfMxd-Ǹߋ+p|ΰoc )DϤzOݺ/04=S~ bb'Al dg G#^i>%RxJp"@;I,̚d惻S⑗=Ɲ,F d]Jl 6@V1H\Z `YiDZAjV`T wTrL;DYw^c`$L,Hw(M9ry S#aJ8P06xH2>2s. Z(zfԫ&( ew m\ +wA6C!S4Me澍gD6x6 BZ1U|k/֓m'C-,0FޓV(z ˠkBx! _HC~((<]tMfIKQR5 W@p^Yp`[&LL>:g=/=vҼ  6bC?-6/ <rl1 X8Ƹ.X)R*;ʕ R ES ϼARO0SoOth4v5IMaV lzḿH@گo'q0 "*pvP2kNzeG4aB/6`By8oB6DhSH=`*U62RYUlۋg^r>;갉G89&=m>p6lP+L & B˷P&`!G`e:юIս{=-=Kho԰7gx+2*-q }ŴdcgƜ耇bD% q5YIYdr+d@9S:']MK_rf#MIJ˦8 (na)UݤzP "ᜱ >]NjgfyQtԓ, AL@MAjgv]~4AsiĦ7V3~;9(9JGGո {(AWL25W6}]ZIN+grzsisMWGܯr3sug>/.h{5)UB !)5d &-]Ҡq٭crxmﯵL*h)>{)D\lN#`qH $!ɮN8&wpqwr5G T%^D7AkDj8cN gtqE i$m/N  +AZjBRYS Z)$htM_9b*?Jz p?.VaF^v5_F!*'HDmyx}VTKL o2潟riN!5ack„jHewJb ˔9z9厠Yk&y.(3 zA*XͅOy#% CNg!us<.zqd@+^g$f[ڦEH) sF 0= D=h] `-mލwy@ ̠ o]7eoN5ua^bLk1aYH2E']%^~W\'dd0'&˸3+$8Gx^IIL=@3 Eku%'!`6ؙǦ('PK=HdOa»aIS{1O@uq`MLL@#^z;J! q/6`}ts"0&tn1%IC旁z5< 1+}{EoDd Ƒ[(X鋝3,ƽ]y,CF209,Q{4@C8,.X äՃxIL&'Q )</Qq5@ 'Wݤg_5ҫKgaL)M)g%5Ov6aNzN3rA͇Uz2,4Y!lpK'+'~QUWQ<98XS;> #Tv.m Cpl (t-p]t0rH$D>U, 0aaxR}E%GzG@;t8y5 a`\S ŒjQ 7Ng#{ӣOT)#z%X+X)S-?W ;T+=SaRѣ9 xD!+. Cu&NSA`ԟgiH44sp  *rs&SP!,,^_t)\dFsjC~8f™_٠fodHx(QVN ǝz^"m\֡ʞѽ__qrJ[ DCs1 a˃9hAS;ڍ'Ni57: d(uj Rмyl/Ӫ8qN|ak, v׬{1_8XZ4%ȓ/RQ+MI8@ |Ysuǻ]b~ '+SR鴐1ˤ6?aүB,IhV03.iS\}T)($itU {jxO 3筷@K"΃fJvN;Dn-SAReŬz3:8(/԰! N@/Wo3n {ЧZtL 8ABh᪨eWõ5,<8,ę_W³R l.6FTd{K- 8OVz%vɏߛGzzȸҕ٠Z߂xSUtNRkG0׀a]fBb<Ąz(AKX vלK_mR`?.LGg&tQ45 *3>`P]e'@PjI~Uo6'[2 `lka-f$R +RCJ9 =5zUT & %jӡIhWo'f"6F01Tm~GMN1ȏ bU?2x'LT /PDu F@*P܇Mc@ ӏ_mp'_,O)~i"R$Oq~N#xbDs"Y̟?q>N4?ATLx ?y<2H.+?%=2Կ H^ }onl$T} :rx?:Kg.Y"8쑈t򷓕IiN7^bN]"]zpO{ϼo7d1;wPPJ. "CeӸU N4@LEBLQph K,O@cѽ6x7[^J!.[ oQ,5XڸwcEZ"~ Sl ʐq?}7_ܿHuO2',ȻxEX\V}g^rԕO&Wk:x/0I5Pc[f6BئFY5@"}!L^j1"%(Cp\LknLظEO8X~屔RD42G0֚)n1SaбE0[Bu&L& U3Kt/J! ʦw%l+CX&<2&!L45ӦaiW*^"v2=uB/33lqLwZ23r.tTJ]6xKA:6 *v<`\JG)2LaЅ1*2& G8Bsw98+ʤ ~\V0ѲyU%VΧs+ϧd%rIo9` B[ _ ̅s :YITa[um-#qݺ /~W3{p-$,|Cޘ+̩'֪m(XGj_$ gǜ_S ܫ:+' I: tn: &;",*r>68USz3)y@LϻÅL@C2Z9̂;֋"(;bQVعĵLo`Uz-Z͉4 AS&yXRO;WJ&Ļdz !U# U Q4Txsf0<0,ѴBp"$ yXsEυ˙,%(IW6Ŷ$ Bt!&أAlPbpţ<s+]Pr|ᘩvR Ƹ]T$8Ԃѳ~A*FI +;QMo֢vxIeX>7sI!]Coap߃Lۥ:] أ>Lj3nwx%yBg ҁ3b,[f20~x䩦.T[ځq :w3I[y;օ 9:Rkdl~M5ՓZL2WuyܖjG1n+fbdS&;To&UMf F%$ ؝aܼcn"3JL{i4w 46ש U o.C2įpcڲ@@5Lk$ȩBttg~.89 9r۷Aʚ]鱫Ĵ }s=jaAᑡ9ϊ`ZL `I`w֙#!o7@HVP~a*4!CQbdR1'Bu5䅌tdaנqelb ;]0F_*jTLOG\06s[8s5טPfQ:\x7qڵj5Hdz$LT0c]?5սEPva@dR5vuCvTZ0d4UpJj,Ωa,dW,@~ú}YGʦ^97\E䉴>#ͅat$Yj{RFg<AC$&j)G~^xAF7Aert֦&bO9I%yKy6Ug1%mYLT>+>-v\A9(\[|)wW?|__/^}o?__믾o^|z9^Nj 4w2E}{C24R7:-nu[ Bi'{1+ M&GuvD'{nA_?\"cBOƫkGU\trPrK >\σ@q5욙_ Ǭ6V!GӒm(4*it4'"oŧ۱3f{y_}rpN<>ab !u1y+WxؿI+^jP$09l I5FջDݤ7Le(ۏfp:33> Y*>䩗s3Ry57™A['ӿA?sq3~k-P3#D/cbz3;7`<-Ky W|Dq-%ςϼ*F {g\yN/#G,(\_"k3eX8μZ'G|B hv?!ļwdiِA=} C} BتAssb7^oT?S&dXWSw.ya'i5 I66Zzwo}U$C-(&S{脭5|;{M7LF9u[aL[İcXiT o[3qM,| Սv-Uwʴ1+T1d!O\ 0 a1sp~ hXLHx*@bo aΐï{[LvE|UB_ yQڨ{Pe&e8̼Rm!- ũ\ᛯgVS|7~*\^Gް! pXϛbR W!sAO@ ܓD~ԅԯjU)awdD> ɇ/D|+[ W([?HψeՖ"F7̝4)hgaݤA'̟G_J&?^ނ]5Z&CѼWه:`cŗ^m OvnqlS:hEƮ趎.؁ RQ~,Š{lf7!6 KO'Ccgyaܸ`?FmZ$0, Pi7oWr'Rix:oBM "ti@-\CA>\0my$^b.†LQ3'>9uY=i@ JbܚZ;O#^R`` Zճ`c\d vcn!AXXW;pe2^C>X vL=/;oV<- 7- H1`uJQsmsW:ڷ}[t0O=tI`VdJ(q;)_k]64{H1XH3b5GUxÛLlKh>pu'^8ٺblZU2 y߻S>(+~4Tm5!vhc$ B1y[UP?ʰwߠgY>^p0q]gt2yjaǩF96BZ?zb.t=<-\}Mi+uzލ4uPUt%8x*zǽMƢ:9LqoU2%]GAldUjMT*VbnSg׃hΌkdGL(iLu ٚ 4ӳpfn&שe8wzmmX!'Hs' CQH1jt'iM:;q8o9<_ݝ]F5~g#&qJ2bICլ% 0܉FK5Iﳫr9xYbIy^rh1PM`Ps4+V4:H'E".ubU%9͟K4#)GD` I>qPq`*݂3 o }07B^c0mRm1N\⑈,%ԉ1|~,L튝8f`,muo."}$1nSԩ˂āB[֍+eVZ.y㪧$# }G MRyA㦣i5QL3w+v1@/}R!$,z;?'gܱA.Xt^w摒SDE28^+3]A:fLI,5Ѵ{beCIw+BqOqaoeS'%S,MҧJ }'Ei&7~٧dC Qe[P)U^hḞq&;@Ѭ"]Sڮ梑Zȼh[ Y~gWbQ~.+zR FˬJ R8>$:AbD'OV~wRK-Okd ;e16)z;fid1[ڰz>ϻ'9Q<'KWl/b}ܴTzJcAE6L&Ov[zfn ƾ {nh*Wv܊SIT͢X)V6BҺF;jjK*HwgH mok排$lrcޱ!r,g#jJѢ]m˜̪ҡ%o"piU T{TB's4BB DL>Qt6zTY@RJRDV69UTލ/)%.>PJ6o^|/ ԞcR˪bsE-]X6hQta<ؒrpWبײUԓ'-5?)OQVSUgT8LJ2!vUSא&8BIW6Sv‘'f_e|MeS8[{h~}а]?2G=rg֡3zp1]LF+&mN*CJ/^-[~{K_|;ZP߫ig"krV`!g@r̛D=[kJXl z'uPiV/;xaiRͲ(|"ҋ{48F,Hq&Y2UvH54!?,#rh $뤛6U9T0hSP?]R19?^Q6H\;Hh "lk_P;] \k|x]4/_|4$7A3NK$8gz[>eޒV'-LElQ%Ԕ^j@P]zEx/?=w9Yձ+g6wk.Mb%]!_͗3_oeʈ˘d?櫏ݛ/ȸ훯)k^;%ip| 8f=Tt۟au|ś~߾՟V_/9~kX L* ? r3&1 SF0!z># 1-1|SI[?`hW4 ^BZh9ҥU*?O_S~|Vntk~:ZzR?RGpD_ݪJ'E:/ݯA8,A-\7ئfnY/I-@ĨwY5Dŵޜgm1r݄yLvyMXGGZ4}aOXލTS7BRz 9gW튘}Zl: ̼ū~ E|VU:!'>y>W^rw}Iue@8VZz=4$" Ȇ@-&!߆Z-04}ĎMw[y!T.Ml@/>{7yɧ,tg8s;m6BmNx-:+c./v.+ ~W\:"dHCƀ /-֝Ol x0h vCit5Շ܃FW_{>> g/_C ;cu<.? ..fM{``Pҁ튦sdY)N!ud^/u#ި2Rտ"{0Ѧ?̌x$hq{Yžzk^zo.?W^h6xm]̄kB+ -`NQ_`T\H|fvgt_|֊X?*4w̫I- ?/_ri4Ipq6S5U{tLh:Ȏ'Jڀᝫ~/홥4frWT۳MM^1c KAXWWW;{ SHĿ3.kL7۩~)wl.5CTqMKWTzJ:a/jƆ9ommM76fVN$bYIaDəTV=Z3,Eb?XwtnzД{E-ﵴBϏG&>o,bii xaYG2PV\PJesn - 'CCxi;0by]PK9/V`T"2D9 "}"]5/̮1JC,}n58hU CI&~^>-|t4T[jd='. =.ӞAsWn/;5 vU :[U%'c)gmj‚-ItPd>z&5J7<_3uF-.2vhg\k՚^Qƫ/N«%X=^ bovVtaO*fκUDvm"|N!;Uĸ+wJ.K!K )oe${/])mx5v+t ] LSY$8kκ%LbzRA6Pϰ‰3C 47$^\aj=\/[3z&CSķB{2'ict媠0ZA^?[6ȅ s"et魏9k#ROW|;*P$O:3, z&6*EwNeĴ*e#R=1U]6o̐yJzo9r'} SЭ=#{Ԑi^#kKO :v6Au]d` z.&ֽKXA!L bvYw!BȲ͓NǦ|ai^.6ee FGoTDdA1\MlF 8.as$gTWr@DQG̐޹VBY)6?U+kq [/ q1O:UNG\Q{gMj&^Լ~cpu닖)'hQ6%ݵI{;M^;S 3{Iҧ-L' <=>' ЛgF+K.͢x.3h`h1;5SL?dP#L,xyM6`n@O0'UWThD2NOb}t0˶1X< ww?#( ʠˑ$d9dT3W3Qɻ@MY@u^]Ӽ`;Yi$޲CcՊW%A&8Ut]yަHn \vow\hfdaD/qlc S⪄-_ cbEdk6楠-'N&C)?-톥;r&CZ'7->6O>Ќ?C'Gv;YvZFa=QQkU&ׂ540 XlY3k%vg}5mW{ms?젲vj6%ְ~ʹwaiwK= QWW8n=JmP5[P.[)V+n9q]2׶\m<ngT6rhJ7b*Y{KQ wgJSxv?b Ԓ&FT*$ed7+RڵW/.zBr[Ԇq"+sUE|kfKiWt'X{Rnđ)3C J#*w?3OK[Yq߂솶2+@ H)DMZ& >$ƙd&e[Ԙ"hYBNtt^WV <wo%ASX <#]D9MGԴ0c*:8²%mFݞx;'%i .AB6Ib 4DcROj͊e)0*H)oJ~5 : h]~"y`ԽyuF PGΑ\E%`6:b{aܰ1"?b2R~~g]s@`ڶn9. WػEHVG,%6GwzJ$&g7pk."0'5f[~Z0=]LnS$[.[m iqh/dMe,xҿkfvaER#"Z܃D5pQ4w޺cӘEp*;5ܩS$#zL_iBNa9 SzkT;T'[lʹBrl2Ϊ-kةf @Nn4YQ)mW`I Sߗi[~,w0}"t7:ⶮHQQU \Yei:;Y+>%HS+Cu܆-Ghһ_U/1IͲ՘ ՈV cMH+);luU.JbxnM>Tse"M{K-& 3z1RYϐW[--IO:nXW*W!oPh{TfR`߬"0\ =U K?N&тFB£|ʑ?,Lꥨ8xdeSxПBC-dtb=#kBH򲯷^)ꯥ(:=^)ܤ4TCs$wGAH+ vEph+lW$$3Ѭ?Mi/'k(Û{[^w?PPPx;@u||E:$ZdsȚE8GYJӆm\C-MvBXV(뵳w2b]?>#_`).Clr#$R*;5ɋ:+S-w|LUn~:"R[VdR:i#:&༮AV COG}R3(<$>~ f&vWьr_я"Kvr1TA[ ,_ObxR%09/[ѽ0y@Ϗ-(KuG#$;x 4P7Vt#,&zXke *qHWPSC9OjX\*03PsY`|kX7Eg]Yj{!/ۉ#]gtN$yIV,o?Tb1c$+Յ9$b`.)` ]SHkT0ϓ^0m/?oYq=)1u7¸xB疗Ag1F5׏WTYdb=(3Xgrt*e.]iA{l C`p̫ ѝQ̤tS\[\FܘՐ^\]l3ZJ>#RnH JlW]܌vefsۚlתLs6ҞQ}<Ƀ]?+&1am%Qbq|=bSΩh}%g㩽au~;ߋ:˹HExz2T <9Nb;J*wQ Bj[? kk;/͎Ѿ<A)4;gŵTC$襂rH9wu[] lfvf(3^xeMVRkJm:Oty l_+x%EImqaWUS}Y2DkTY=n{4ekY!bP.L\d2D3y]"\ ^ƀ"uz#5cQi&,COeXlŽ*'q{j9|Pbf~Qv67[DӨ϶R]B__-L&$6}p n ,SR0a̮.J׾9fcF3B%YކP>՛TǺJt.H.<wJ}9>?u?>Rʉf gPršVex:]P:= 鳭zg=u;oM7Zժ#LUWꆲDևV"xx+_Uzy}pR@9I%Ҥec!ʾxwQ#vkwh, ݄ٯ)>PLBT|≠qL$ȹՒ V7l +sLH rYϺHͲfAC-N "n@VJ.3k~uc g#:VCuA+ɣ2&QZ'4$i ȗyʍ3#wk =!{Yk,ɮa@&2(i&_I8Cy Iatc[mgpF.[`vn1 O|3X%dxgI␮bݦ 4@*C3uFO)J?0;Z鲙B"$O\]С7~XŪ'}WyH-SOEz\ ؜8뇷i`NpkF}iLGk:t/K[. *OQs9\"IMbf/-l>#5Zo6%Udiz;5a@~OBPRp^ppߔ-_ݐ)8㵖UM /ϮrKҔ.LU?dZ:x:32MR'+b寝ys]g  ٱᾗXwi*¬_<p@Yޞ8>E Yo4 6CuH@Vu卲*jA9^0dLcJ P}J\F83Y[UDsx8u[Y VS$Wmŗ NKnrZ%Uʅ wjQY2;n\ L^b\ qK YI0:S=eŲ-,)qŤ]s2G*Kr'FkPi f:7 jGtג4 ʨCM&Zz{{DdK^~#z;Sg2!H7Y.)ңɩYOFu&Zqk;%,qݞpMOE}z[Zn}\fFKսCc.9GP]5p|=#oA]=IWRo]TbLcdq-ɋȝC|8 vcf݌ݔ.mT}!]lE4mRWQw Gn-m ך0u6)҄2CWxekoPA <n82#e D[d ɵmZOmoM +@ϘRvǓFvkCJV4v36Q+}UxWY+H E hLwJ I;T.m^(=GᬺMM"C-l2㧋:Cy=[ޥ'4~/Eg[{S].%_ssxb7XҏU w{;ak_Mk"ӡ?EN/.kuQP S;d]!լrՇ;\a'5 Be[Q$n]HMZzkWLVRI@4= 4!~bGS`asQgg0sJ^bevjJOwcA*%Pw0dM.^^Ohz|KrL\ixfV{ `a2qOJ3d|ei)[G-w{rW ^5nՓzb-/j^o9Q+@ lno10Î +ExǞKSCv:.&\BV3:D\sEb@]F8/+)F*y`Ot*ZiGŘZNU/%Mvh@gYsy5(hQ[$-c 18WӸ{{O@bDT}ꊢD&Nlͩ~6-O/3x.!#?H5${ig'{ 6$L&[&{Yi0;%f}Z,h%eGHv{X0羬6ah} ִ}&0RNs7֤'9 @$k6*, 6UMca t>;vLZȩa/.yՊ6;æ:f+*p%^gL vgױF! lws-Q9_XTS#@|~&׷ZjvʲYUkުǪȰ=sFAXB%JR#o*6äʦt)^amϏ|"c?g{*69RT87atM٠wOBz|e*$2kj15lwfbk*tl? AA1 `L̍of"5*9M[TŗP4@ Y$R#TolFdpkXy]ٽbzy֘}oC@wkidV%@aKbAjEn,Η#EXE\SJqOSBR< --HvY?)cya' ]+2yZUbpEMdZpWs[P\X!5(2"C^ziEpO']DD(ThV%P\l M;--Plt <*jT q.F!U=CЪݡ۞k@'4շ<8ȫ :+B ~HXPXK7-7l'LQ^,_f{OCt, lu4P}jS >š҂٨yٴ'"#ᢥ M!o,8)޹kSq"**5|ڻ/2rsck㲑_Ȏ%^rxqnZM)euI&%U)g"4"52 g:毥h\сM_Ҽ3 81J-c'fY{D<+C1,Pp] E^Le"ǓX hPETkVK@Vn*o=>'=:ȶ*\:W ftg ]o>W0`+8Pi[YH $cVulleۺH*If+bGqJC.Au-X8˖PkņejEO]_:O3w8x6uה劑Zjcx}$v`lQ:'0-#**MqPDՏ3X|ix Ôڦ.JDﳱ5Hf>vBUBWv4+ǛI_v[(-lgZN'j1M^uCth3bR;Ov0Q:!JW&$EJXM VA

观察昆虫的问题我需要一些描写昆虫习性的事
观察昆虫的问题
我需要一些描写昆虫习性的事

观察昆虫的问题我需要一些描写昆虫习性的事
筑窝造巢、保护家庭,这是昆虫生存本能的最高表现.法布尔为我们展示了昆虫们在这方面的多样化本领.在母性与本能关系表现方面,最值得重视的是膜翅目的昆虫,它们身上凝聚着深厚的母爱.一切得天独厚的本能才干,都被用来为后代谋求食宿,正是由于心中怀着自己的家族,它们使自己成为身怀绝技的行家里手;有的成了用细叶编制篓筐的蔑匠;这一位当了泥瓦匠,建造水泥宅室和碎石屋顶;那一位于脆办起陶瓷作坊,用耕土捏塑精美的尖底瓮,坛罐和大肚瓶……在母爱丰富细腻方面,能够与以花求食蜂类相媲美的,还有那开发垃圾、净化被畜群污染的草地的各种食粪虫类.尽管它们干着与粪便打交道的营生,却荣享盛誉.一副好身材,样式简单但光泽很好的外衣.奇特的服饰足以使它们光彩照人.畜粪的香味刚刚散开,食粪虫便闻味而动,全都奔向粪堆,收集储备食品.长长的肢爪,僵硬地做着充满爆发力的动作,仿佛是在腹中机器的驱动下行走,一对橙红色的小触角,张成折扇状,透露着垂涎欲滴的焦急心态.看!刚一到就撞翻筵席上的宾客,它就是圣甲虫(又名金龟子),食粪虫中最大最负盛名的一种.月牙儿状顶壳前沿排着六个细尖的齿,既是挖掘工具,切割工具,也是插举,抛甩粪料中无养分植物纤维的叉子,而巴还可以当耧耙,把好吃的东西统统搂过来.为后代或自己储备食物的第一步是选料,剔除杂质,收拢成堆,之后清理出一块场地,制作储藏的粪球,接下来,它要干的便是把储备食品运到一个稳妥的地点.在这项行动中,金龟子令人叫绝的技艺表现无遗.更令人惊叹不已的还有金龟子超常的消化能力--只要在住所里昼夜守着食物,它能不断进食,直至储备食品全部消耗干净.(卷一《圣甲虫》)
对于技能造诣最高的膜翅目昆虫而言,幼虫在许多事情上指望成虫,但这并没有促进父亲练就一身高超的本领,能力低下得像只蝴蝶.但西绪福斯虫是个例外.西绪福斯虫是滚粪球虫类中身材最小,热忱最高的一位,它手脚麻利,跟头翻得惊险,下坡滚儿打得更是迅猛,从难以行走的路上掉下来之后,每每总是不顾一切再往上爬.这些绝活,没有谁比得了,在生活中,父亲和母亲同样出力,参加为一只幼虫准备食物的取材和模制工作;他参与运输,尽管角色只是辅助性的;母亲去寻找掘洞地点时,他看守面包;他协助挖掘工程的施一l上他把从地下推出的废料清理到洞口外边,最后集这些品质于一身的他,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忠实自己的配偶,这一点在昆虫社会更是不多见的.也许正是由于两性共同承担了家庭事务,才使得他们能维持很高的生育率.(卷六《西绪福斯虫与父性本能》)
而人类中最美好的婚恋和家庭在昆虫社会更是独具特色.沉默寡言的朗格多克蝎,与其接触索然无味,其习俗蒙着浓厚的神秘面纱.《朗格多克蝎的婚恋和家庭好卷九)为我们揭开了这本神秘的面纱.朗格多克蝎长尾(实际为腹部);大弯度的蛰针,一对钳子从口伸出.四月,布谷鸟初试圆润的歌喉,而一向安分守己的蝎子,此刻却发生了一场革命--它们开始恋爱了,它们载歌载舞,互相认识,看那一对:大肚子、颜色暗的是雌蝎,相对较瘦、颜色苍白的是雄蝎,都把尾巴盘成漂亮的螺旋花,挪着颇带分寸的步子,它们正沿着墙根散步.这样相处几天后,这对情侣便在一处隐蔽清静的场所订婚、交尾,一幅纯美的田园诗,但悲剧终究不可避免:瘦小的雄蝎为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已化作亡魂--雌蝎残食了自己的情侣.一段较为漫长的妊娠期之后便是雌蝎产卵,幼蝎出世,雌蝎独自辛苦地哺育儿女,直到谈婚论嫁的年龄,儿女们各奔东西.
与朗格多克蝎相比,步甲虫处理爱情事务,真可谓简便快捷.就在众目,也无需酝酿感情,一只过路的雄虫扑向一只过路的雌虫.雌虫被他按住,略微仰起头来,表示乐意接受;于是那骑士便挥动触角,用指头儿抽打对方的颈背.事情一于完,二者立刻分手,双双跑到餐桌那里去吃便餐.然后,它们又各自另结良缘.新结成的夫妻双方也一样,事后又你我另寻新欢.一顿大吃过后,一次粗暴的交尾;一次交尾过后,又是一顿大吃.爱情既过,同类相食,甲壳缺损的步甲虫被兄弟残食,雄虫也是任凭雌性摆布--手术做得于净利落,没有弄掉任何一部分肢体,但肚子却被掏空了,在这一点上,金步甲与朗格多克蝎,螳螂相类似.(卷十《金步甲的婚俗》)
装死--昆虫社会中较为普遍的一种习性,但作者的观察告诉我们:僵滞不动,根本无什么心计可言,更不是装出来的,那是一种真实的状态,复杂的神经紧张反应使它们一时陷入某种动弹不得的状态.仟何紧急的情况都会使它极度紧张,而另一种情况却可以解除这种状态,特别是受到阳光照射时.生性粗暴,肆无忌惮的残肢刽子手--大头黑步甲、浑身黝黑的烟黑吉了乐于装死,而鞘翅昆虫,如象叶甲虫,金匠花金龟、瓢虫等,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便恢复活力,还有许多昆虫,如闪光吉丁,断然拒绝装死.换个话题,传说中的白蝎自杀是真有其事吗?而作者的实际观察却告诉我们:其实杜撰蝎子自杀的那些人,是被它突然失去活力的现象迷惑了,蝎子身陷周围都是火堆的高温之中,怒不可遏,痉挛至较然倒卧.这场面欺骗了他们.假如他们不那么轻信,早些把蝎从火圈中取出,就能看到,已"死"的蝎子又恢复了活力,它全然不知自杀是什么.
谈到猎食,我们不得不提到一副祈祷姿态的刽子手螳螂和麻醉大师荧火虫.螳螂,身着一幅宽大的绿色薄膜,一双前爪正举向天空,活脱脱一副祈祷的姿势.但这静默祈祷的神情举止,掩盖着它残忍的习俗;这擎举乞求的一双胳膊,其实是劫持的可怕家什,它们不拨念珠,却要结果身旁过往的幼小昆虫的性命.安详的整体外观,却配上了有"劫持"之称的前肢凶器,二者形成强烈的反差.如果捕捉的是灰蝗、白面螽斯,螳螂就拉起那恫吓、威慑的架式,双钩相应采取一下子钩住不放的办法.接着,捕狼尖一个闭合,夹住惊呆的牺牲品,叫它连招架之功都没有.蚱蜢和无翅则更容易制服,攻击这些风险系数较小的猎物,不必拉什么架式,也无需多少时间,一般情况,只要甩出双钩就够了.用同样的办法对付蜘蛛也绰绰有余,只管拦腰一夹,不用担心有什么毒钩.
再说险恶的萤火虫,只要螺旋的防护墙有一点空隙,就足够它钻空子了.萤火虫那纤细灵巧的工具轻轻一咬,蜗牛当即陷人麻木僵滞状态,接下来便是食蜗牛者不声不响地悄悄下手.但萤火虫操作总是极其谨慎,它以轻柔的动作处理自己得到的牺牲品,不能使对方有丝毫挛缩反应.因为蜗牛只要作出收缩动作,就会与粘附的物体脱胶,萤火虫可没兴致去搜寻得而复失的猎物.(卷五《螳螂猎食》、卷十《萤火虫备餐》)

请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

筑窝造巢、保护家庭,这是昆虫生存本能的最高表现。法布尔为我们展示了昆虫们在这方面的多样化本领。在母性与本能关系表现方面,最值得重视的是膜翅目的昆虫,它们身上凝聚着深厚的母爱。一切得天独厚的本能才干,都被用来为后代谋求食宿,正是由于心中怀着自己的家族,它们使自己成为身怀绝技的行家里手;有的成了用细叶编制篓筐的蔑匠;这一位当了泥瓦匠,建造水泥宅室和碎石屋顶;那一位于脆办起陶瓷作坊,用耕土捏塑精美的尖底...

全部展开

筑窝造巢、保护家庭,这是昆虫生存本能的最高表现。法布尔为我们展示了昆虫们在这方面的多样化本领。在母性与本能关系表现方面,最值得重视的是膜翅目的昆虫,它们身上凝聚着深厚的母爱。一切得天独厚的本能才干,都被用来为后代谋求食宿,正是由于心中怀着自己的家族,它们使自己成为身怀绝技的行家里手;有的成了用细叶编制篓筐的蔑匠;这一位当了泥瓦匠,建造水泥宅室和碎石屋顶;那一位于脆办起陶瓷作坊,用耕土捏塑精美的尖底瓮,坛罐和大肚瓶……在母爱丰富细腻方面,能够与以花求食蜂类相媲美的,还有那开发垃圾、净化被畜群污染的草地的各种食粪虫类。尽管它们干着与粪便打交道的营生,却荣享盛誉。一副好身材,样式简单但光泽很好的外衣。奇特的服饰足以使它们光彩照人。畜粪的香味刚刚散开,食粪虫便闻味而动,全都奔向粪堆,收集储备食品。长长的肢爪,僵硬地做着充满爆发力的动作,仿佛是在腹中机器的驱动下行走,一对橙红色的小触角,张成折扇状,透露着垂涎欲滴的焦急心态。看!刚一到就撞翻筵席上的宾客,它就是圣甲虫(又名金龟子),食粪虫中最大最负盛名的一种。月牙儿状顶壳前沿排着六个细尖的齿,既是挖掘工具,切割工具,也是插举,抛甩粪料中无养分植物纤维的叉子,而巴还可以当耧耙,把好吃的东西统统搂过来。为后代或自己储备食物的第一步是选料,剔除杂质,收拢成堆,之后清理出一块场地,制作储藏的粪球,接下来,它要干的便是把储备食品运到一个稳妥的地点。在这项行动中,金龟子令人叫绝的技艺表现无遗。更令人惊叹不已的还有金龟子超常的消化能力--只要在住所里昼夜守着食物,它能不断进食,直至储备食品全部消耗干净

收起

蝉(English:cicada 有方言称蝉:蛈蛚 蛈蛚龟儿)同翅目(Homoptera)蝉科(Cicadidae)中型到大型昆虫,约1,500种。体长2∼5厘米(0.8∼2吋),有两对膜翅,复眼突出,单眼3个。螽蝉科(Tettigaretidae)有两个种,俗称为毛蝉,仅分布于澳大利亚南部,包括塔斯马尼亚。雄蝉近腹的基部有鼓膜,震动膜时能发出响亮的声音。多数北美蝉发出有节...

全部展开

蝉(English:cicada 有方言称蝉:蛈蛚 蛈蛚龟儿)同翅目(Homoptera)蝉科(Cicadidae)中型到大型昆虫,约1,500种。体长2∼5厘米(0.8∼2吋),有两对膜翅,复眼突出,单眼3个。螽蝉科(Tettigaretidae)有两个种,俗称为毛蝉,仅分布于澳大利亚南部,包括塔斯马尼亚。雄蝉近腹的基部有鼓膜,震动膜时能发出响亮的声音。多数北美蝉发出有节奏的滴答声或呜呜声,但某些种的声音甚动听。卵常产在木质组织内,若虫一孵出即钻入地下,吸食多年生植物根中的汁液。一般经5次蜕皮,需几年才能成熟。蝉虽不算害虫,但雌虫数量多时,产卵行为会损坏树苗。
多分布热带,栖于沙漠、草原和森林。除每年仲夏出现的三伏蝉——蛾蝉属(Tibicen)等属的种类——外还有周期蝉。最著名的周期蝉有17年蝉和13年蝉(魔蝉属〔Magicicada〕),隔一定时间在一定地区大发生一次。
有些种从鸣声、行为和形态上较易鉴别。每个种的雄蝉发出3种不同的鸣声∶集合声,受每日天气变动和其他雄蝉鸣声的调节;交配前的求偶声;被捉住或受惊飞走时的粗厉鸣声。
蝉曾用于民间医药,或用作宗教或货币的象征,也是重要的食物。人们一度认为其鸣声可预告天气变化。中国人笼养雄蝉以听其鸣声。许多文化的神话、文学及音乐中提到过蝉。
俗称“知了”。一种昆虫,同翅目,蝉科。多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寒带较少见。蝉的幼虫期叫蝉猴、知了猴或蝉龟。最大的蝉体长4~4.8厘米,翅膀基部黑褐色。夏天在树上叫声响亮,用针刺口器吸取树汁,幼虫栖息土中,吸取树根液汁,对树木有害。蝉蜕下的壳可以做药材。
蝉是一种较大的吸食植物的昆虫,通常大约有四五厘米长。它们象针一样中空的嘴里可以刺入树体,吸食树液。蝉也有不同的种类,它们的形状相似而颜色各异。蝉的两眼中间有三个不太敏感的眼点,两翼上简单地分布着起支撑作用的细管。这些都是古老的昆虫种群的原始特征。
蝉的家族中的高音歌手是一种被称作“双鼓手”的蝉。它的身体两侧有大大的环形发声器官,身体的中部是可以内外开合的圆盘。圆盘开合的速度很快,抖动的蝉鸣就是由此发出的。这种声音缺少变化,不过要比丛林金丝雀的叫声大得多。
蝉的蛹在地下度过它一生的头两三年,或许更长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它吸食树木根部的液体。然后在某一天破土而出,凭着生存的本能找到一棵树爬上去。蝉蛹经过几年缓慢的生长,作为一个能量的储存体爬出地面。它用来挖洞的前爪还可以用以攀援。
当蝉蛹的背上出现一条黑色的裂缝时,蜕皮的过程就开始了。蜕皮是由一种激素控制的。蝉蛹的前腿呈勾状,这样,当成虫从空壳中出来时,它就可以牢牢地挂在树上。蝉蛹必须垂直面对树身,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是为了成虫两翅的正常发育,否则翅膀就会发育畸形。蝉将蛹的外壳作为基础,慢慢地自行解脱,就象从一副盔甲中爬出来。整个过程需要一个小时左右。
当蝉的上半身获得自由以后,它又倒挂着使其双翼展开。在这个阶段,蝉的双翼很软,它们通过其中的体液管使之展开。体液管由液体压力而使双翼伸开。当液体被抽回蝉体内时,展开的双翼就已经变硬了。如果在一只蝉双翼展开的过程中受到了干扰,这只蝉将终生残废,也许根本无法飞行。
[编辑] 周期蝉
比较著名的蝉是“十七年蝉”或“周期蝉”(Magicicada)。原产于美国东部地区,这些蝉在地下蛰伏十三或十七年,然后破土而出。
根据他们出现的年份,周期蝉被分为30个“群”。群1号到17号是十七年蝉,群18号到30号是十三年蝉。一些群并不存在,但为了方便起见而保留。群4号已于2003年出现。而下一次的十三年蝉为将于2011年出现的群19号。群10号,一种十七年蝉,已经出现于2004年5月的新泽西州和北卡罗莱纳州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e/e0/Can1.JPG
昆虫在分类学上属于昆虫纲(学名Insecta),是世界上最繁盛的动物,已发现80多万种,比所有别种动物加起来都多。昆字原作䖵[1]。
昆虫的构造有异于脊椎动物,它们的身体并没有内骨骼的支持,外裹一层由几丁质(英文 chitin)构成的壳。这层壳会分节以利于运动,犹如骑士的甲胄。
昆虫在生态圈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虫媒花需要得到昆虫的帮助,才能传播花粉。而蜜蜂采集的蜂蜜,也是人们喜欢的食品之一。在东南亚和南美的一些地方,昆虫本身就是当地人的食品。
但有一部分昆虫是人类的害虫,如蝗虫和白蚁。而有一些昆虫,例如蚊子,还是疾病的传播者。
此外,有一些昆虫会对人类造成伤害,例如杀人蜂等
构造

昆虫解剖图
A- 头部 B- 胸部 C- 腹部
1. 触角 2. 单眼 (前) 3. 单眼 (上) 4. 复眼 5. 脑部 (脑神经节) 6. 前胸 7. 背动脉 8. 气管 9. 中胸 10. 后胸 11. 前翅 12. 后翅 13. 中部内脏(胃) 14. 心脏 15. 卵巢 16. 后部内脏 (肠, 直肠和肛门) 17. 肛门 18. 阴道 19. 腹神经索 20. 马氏管 21. 爪垫 22. 爪 23. 跗节 24. 胫节 25. 腿节 26. 转节 27. 前部内脏 (嗉囊) 28. 胸部神经节 29. 基节 30. 唾液腺 31. 咽下神经节 32. 口器昆虫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thorax)和腹部(一译:下体)(abdomen)。
[编辑] 头部
头部有着各种感觉器官。触角(antenna)除了有触觉外,有时还会传递气味信息。在某些雄性蚊子中,触角甚至有听觉,借助触角,它们才能听见同类雌性蚊飞行震动时的声音,以利于交配。而在另外一些昆虫,比如蝗虫,它们的听觉器官长在身体其它部位,如下体或者是腿上。
昆虫的眼大多是复眼(ommateum)。复眼有上千只单眼(ommatidium)组成。每只小眼会独立成像,总体合成一副网格样的全像。很多昆虫此外还会有两到三只单眼(ocellus),它们的作用并非成像,而是通过光调节自身作息生物节律。另外昆虫的视觉对紫外线敏感,但它们并不能看到红光。
在头部还有口器(trophi)。它们的上颚是有力的嚼咬工具。下颚主要是稳住和进一步细嚼食物。
但口器也可以有其他形态,如异翅亚目的昆虫有一个薄薄的尖型嘴,而蜂则有一长软的吸管。而蜻蜓的幼虫具有脸盖mask,“是由下唇特化形成的捕食器官,非常灵活,能迅速伸展,捕获猎物,其末端装备着一对能活动的钩子,锋利异常,当脸盖伸向猎物时,这对钩子迅速钳住猎物,脸盖缩回,钩子将猎物送进口中[2]。”
[编辑] 胸部
胸部由三个体节组成,由前向后依次称为前胸(prothorax)、中胸(mesothorax)和后胸(metathorax)。每个体节都带有一对附肢,称为胸足。胸足分成几节,分别为基节(coxa)、转节(trochanter)、腿节(femur)、胫节(tibia)、跗节(tarsus)和前跗节(pretarsus)。跗节通常分为5个跗分节,有时还带有成对的爪子。胸足通常会特化,以更好地完成如挖,跳,游泳或是捕捉等任务。第一胸节的背部被称为前胸背板(pronotum),通常会特别加固。另外的两个胸节的背面通常会各带有一对翅。在甲虫的前对翅膀之间有一块三角形的甲片。
翅膀中有分支复杂的血管系统,称作翅脉,其走向和分布可作为分辨昆虫种类的特征之一。前翅比后翅窄而有力,有时会加固,如鞘翅目,其前翅就特化为较坚硬的构造,称为翅鞘。
在双翅目昆虫中,只有一对翅膀发育正常。而后面另一对翅膀则成为平均棍。许多无翅昆虫应该是在进化的过程中失去了翅,而成为寄生虫,如跳蚤和虱。但是在蝗虫里面也会找到许多没有飞行能力的种类。一些古老,构造简单的古昆虫也飞不起来,它们应该是从没有飞行能力的祖先演化而来的。
[编辑] 腹部
昆虫在腹部有着重要的器官,如管状的心脏,梯形神经系统,胃肠系统和生殖器官。部分器官会延伸至前方,如神经中枢--咽上神经节或是脑部,和其他动物一样位于头部。在躯体中还藏着分支的气管,会直接把氧气送到身体的各个器官去。器官开口于线粒体附近,可以更快的利用空气。昆虫在体侧壁具有气孔(stigma),直接与外界大气接触,可透过肌肉的收缩而关闭,为一种开放式循环系统。
[编辑] 生长和发育

很多昆虫受到伤害的时候会吐出液体自卫坚硬的外壳使得昆虫的生长受到限制。昆虫要突破这个生长限制,只能通过蜕皮这一方式。这一过程其实就是昆虫将旧的外壳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更大的外壳。昆虫的一生大概要蜕皮5到15次,其次数因昆虫而异。褪皮后,旧外壳被褪去。但有许多昆虫,如蝗虫,会吃掉这一层旧外壳。
有些昆虫其幼虫和成虫从外部形态比较仅体型较大,此种称为无变态,如衣鱼,但其成虫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具有生殖能力和幼虫不同,也是从外部形态无法观察到的改变,而有些成虫的外形会与幼虫相差极大,其间的形变被称为变态发育。
如果成虫与幼虫生长的地方不一样,那么它俩之间的形态差异会非常显著,如蜻蜓和蜉蝣。相反,当两者生活的环境相似,则他们的形态差别就没那么明显了,如蝗虫科和臭虫科的昆虫。
如果幼虫直接发育成为成虫,会被称之为不完全变态。相对于此,若在这两种活动状态之间还存在着一个静止状态--蛹的话,则会被称之为完全变态。在这种发育中,昆虫会经过一个吐丝结茧,在茧内化蛹的过程。也有昆虫的发育类型是界乎于这两者之间的,如蓟马,其最后一个幼虫阶段即是静止状态。或者是蛇蛉目和毛翅目的昆虫,它们的蛹在成虫破茧而出之前是活动的,而且在最后一次蜕皮之前,它们会另觅他处。
昆虫的幼虫阶段,其实就是不断进食的阶段,而成虫的任务通常只有一个,就是生育繁殖,很多时候甚至不再进食。因此幼虫期通常会长于成虫期。最好的例子是蜉蝣,它们的幼虫期长达几年,而成虫期只有一天。金龟子的幼虫期为3年,成虫活不到几天。
许多昆虫的生命周期少于一年,但它们拥有一套内在调节机制,使得其成虫在每年的同一个季节出现。这对它们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有些昆虫的幼虫需要依赖某种特定植物,通过这种调节机制使得它们可以在每年同一时候找到合适自己生长的地方。例如某种蜂,它们需要专一收集某种花的花粉和花蜜,以提供其后代幼虫发育所需的营养。因此对于它们来说,采蜜期与花期同步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昆虫在静止期会经历一系列的构造变化,而静止期可以发生在不同的发育阶段。许多蜜蜂和野蜂在蛹期前9个月就会以饱食状态静闭在造好的茧中,而且可以就这样过上几年,才成蛹蜕变为成虫。许多昆虫可以在一年之间交替几代。在地球上非常成功生存的家蝇甚至可以在一年之间交替15代。相反,一些蝗虫和蜻蜓种类,则需要5年的发育期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0/0a/Robal.png
螳螂(学名Mantodea),亦作蟷螂,是昆虫纲螳螂目的通称。目前世界上有大约1800-2000种螳螂,世界各地都有分布。
特征
螳螂是一种中大型肉食性昆虫。其体态特征如下:
前肢长、呈镰刀形非常锋利,在捕食昆虫时能牢牢抓住昆虫迅速杀死它们。
它的体型修长,通常是扁平。头部呈三角形,可自由转动;
复眼突出,单眼通常有3个。触角比较长、呈丝状,由多个节构成。
前胸长,可自由转动,有时往两侧扩展。
翅膀4翼,覆盖在腹部,某些种类的翅膀变小或退化,特别是雌虫。翅脉复杂,前翅通常稍短于后翅,较粗厚。
跖节通常几乎5节,末端2爪,股节和胫节外缘有时向外延伸。
腹部长,呈圆筒形。
螳螂是一种不完全变态昆虫,生活史各阶段习性相似。雄虫飞行能力较佳,触角较发达,腹部通常有8节,雌虫则有6节。
[编辑] 寄生虫
靠近水源的螳螂的腹腔中常有铁线虫,能分泌特殊物质使螳螂口渴并投水自杀,自杀未遂的螳螂也会因腹腔破裂、内脏掏空、体液流尽而死。
[编辑] 人类认知

一只螳螂
螳螂卵鞘,内含数以百计的幼卵很多园丁十分喜欢螳螂这种昆虫,因为它们消灭大部分有害的昆虫。不使用农药的有机园艺 可能促进螳螂作为一种生物害虫防治手段。 因此螳螂的卵块在一些园艺商店也可以买到。
螳螂不会选择特定的物种作为猎物,基本上它吃所有可以抓得到的东西。尽管螳螂主要捕食小型无脊椎动物,但是有报道说大型螳螂也吃小型脊椎动物,例如: 蜥蜴、老鼠、蛇和蜂鸟之类的小体型鸟类[1]。自然学家Gerald Durrell在他的自传《我的家人和其它动物》记述了一场螳螂和壁虎的大战。
除了捕食其他小生物,螳螂亦有同类相食的自然习性,尤其是交配后的雌性螳螂,大部分都会吃掉雄性的螳螂。雄螳螂其实可以在交配后逃走,可是雌螳螂在交配后必须要吃掉雄螳螂,才可以确保生出健康的小螳螂。因此雄螳螂通常不会离开,而被雌螳螂吃掉。
[编辑] 濒危品种
只有一种西班牙种螳螂 Apteromantis aptera,处于低灭绝风险或者濒临威胁状态。
[编辑] 历史
在中国古代词典《尔雅》中首次提到螳螂(蜱蛸),在这部书中作者用富有诗意的描述总结了螳螂的特点(代表勇气和无畏),当然描述也十分简单。宋罗愿《尔雅翼·释虫二》:“螗娘,世谓之天马。盖骧首奋臂,颈长而身轻,其行如飞,有马之象。”随后在1108年的《经史证类大观本草》中详细记述了螳螂卵囊的结构,生命周期和结构甚至触须的作用。
18世纪,螳螂的生物学和形态学知识逐渐丰富起来。 Roesel von Rosenhof在他的著作《Insekten-Belustigungen》(昆虫娱乐)中精确绘制和描述了这种昆虫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4/47/Mante_religieuse.JPG

收起

装死--昆虫社会中较为普遍的一种习性,但作者的观察告诉我们:僵滞不动,根本无什么心计可言,更不是装出来的,那是一种真实的状态,复杂的神经紧张反应使它们一时陷入某种动弹不得的状态。仟何紧急的情况都会使它极度紧张,而另一种情况却可以解除这种状态,特别是受到阳光照射时。生性粗暴,肆无忌惮的残肢刽子手--大头黑步甲、浑身黝黑的烟黑吉了乐于装死,而鞘翅昆虫,如象叶甲虫,金匠花金龟、瓢虫等,几分钟,甚至几秒钟...

全部展开

装死--昆虫社会中较为普遍的一种习性,但作者的观察告诉我们:僵滞不动,根本无什么心计可言,更不是装出来的,那是一种真实的状态,复杂的神经紧张反应使它们一时陷入某种动弹不得的状态。仟何紧急的情况都会使它极度紧张,而另一种情况却可以解除这种状态,特别是受到阳光照射时。生性粗暴,肆无忌惮的残肢刽子手--大头黑步甲、浑身黝黑的烟黑吉了乐于装死,而鞘翅昆虫,如象叶甲虫,金匠花金龟、瓢虫等,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便恢复活力,还有许多昆虫,如闪光吉丁,断然拒绝装死。换个话题,传说中的白蝎自杀是真有其事吗?而作者的实际观察却告诉我们:其实杜撰蝎子自杀的那些人,是被它突然失去活力的现象迷惑了,蝎子身陷周围都是火堆的高温之中,怒不可遏,痉挛至较然倒卧。这场面欺骗了他们。假如他们不那么轻信,早些把蝎从火圈中取出,就能看到,已"死"的蝎子又恢复了活力,它全然不知自杀是什么。

收起

看昆虫记吧

目的:探讨福州城区蚊虫孳生习性与分布现状。方法:调查不同环境孳生地种类与分布,捕捞幼虫计数密度(条/勺),以人工小时诱捕蚊数计算刺叮率(只/h.m)。结果:调查各类水体 33种 16257处,发现阳性水体32种45522处,阳性率27.8%。建筑工地、高层建筑地下层积水池、开放式排水沟和下水道口等环境积水是城区致倦库蚊的主要孳生环境,建筑工地积水池最高幼虫密度1065~2342条/勺,成蚊刺叮率1...

全部展开

目的:探讨福州城区蚊虫孳生习性与分布现状。方法:调查不同环境孳生地种类与分布,捕捞幼虫计数密度(条/勺),以人工小时诱捕蚊数计算刺叮率(只/h.m)。结果:调查各类水体 33种 16257处,发现阳性水体32种45522处,阳性率27.8%。建筑工地、高层建筑地下层积水池、开放式排水沟和下水道口等环境积水是城区致倦库蚊的主要孳生环境,建筑工地积水池最高幼虫密度1065~2342条/勺,成蚊刺叮率141.5只/h.m,是普通居民区的16.2倍。白纹伊蚊的孳生环境多达28种,主要为建筑工地和高层建筑地下层水泥池、阳台积水和水缸、桶类、轮胎等容器型积水。结论:城市蚊虫孳生环境与50~60年代明显不同,建筑工地、高层建筑地下层、阳台等建筑类积水和花圃蓄水缸成为现代都市蚊虫重要的孳生环境。

收起

最快的方法就是在百度网页那里打入“昆虫习性”搜索。又快有省力。

法布尔的《昆虫记》

法布尔的《昆虫记》 有详细介绍

昆虫习性2007年11月04日 星期日 14:20不用足跳高的虫
在昆虫大家族里, 不乏跳高、跳远的能手。跳蚤虽然身材十分渺小,却能跳过自身高度的100多倍;棉蝗身体矫健,它跳远的平均成绩,竟是它自身长度的143倍。不过,这些跳高、跳远“冠军”,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给养都有一对发达、强健,适宜弹跳的后足。
有一种善于跳高的虫,它跳高的方式却与众不同,它就是我们要说的不用足跳高...

全部展开

昆虫习性2007年11月04日 星期日 14:20不用足跳高的虫
在昆虫大家族里, 不乏跳高、跳远的能手。跳蚤虽然身材十分渺小,却能跳过自身高度的100多倍;棉蝗身体矫健,它跳远的平均成绩,竟是它自身长度的143倍。不过,这些跳高、跳远“冠军”,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给养都有一对发达、强健,适宜弹跳的后足。
有一种善于跳高的虫,它跳高的方式却与众不同,它就是我们要说的不用足跳高的虫——磕头虫。
磕头虫是一种常见的小甲虫。虽说它能跳起40多厘米的高度,创出跳过自身高度50多倍的惊人记录,可是它却只有三对又短又小的胸足,这短小的胸足和其他善跳昆虫的强健后足比起来,实在是小得可怜。靠这样的足,只能用来爬行,根本不能去跳高、跳远,更不要说去跳过自身高度的几十倍了。
那么,磕头虫是怎样创造出跳过身高50倍的惊人记录的呢?难倒经真还有什么特异的功能吗?
要解开这个谜并不难,我们只要捉来一只磕头虫,认真地观察一番,看看它是怎样“跳高”的,就能真相大白。
原来,使磕头虫“跳”得高的秘密武器是它的前胸腹有一个像合页似的关键。当磕头虫腹朝天,背朝地躺在地面上时,它便将自己的头用力向后仰,拱起体背,在身下形成一个三角形的空区,然后猛然收缩体内的背纵肌,使前胸突然伸直,这时候,它的背部就会猛烈撞击地面,在反作用力的作用下,磕头虫的身体就会被猛然弹向空中,就这样,磕头虫没有用腿,却成了“跳高”的能手。
有趣的是,磕头虫的“跳高”姿势还很优美。当它腹部朝天弹向空中时,它便乘机在空中做个“前滚翻”,将身体翻转过来,等到落地时,它就能稳稳地站立在地面上了。
头长怪角的虫
牛的头上长角,鹿的头上长角,犀牛的头上也长角,这些兽类的头上长角,并不是图好看的装饰物,而是用来进攻或防御的武器。奇妙的是,在昆虫大家族里,也有许多头上长着怪角的虫,角蝉就是其中的一种。
角蝉的角长得的确十分奇特。它的角,不像兽类那样是从头骨上长出来的,而是胸部的前胸背板形成的。不同种类的角暗,角的式样也有所不同,中华高冠角蝉的角高高地向后上方伸出,就像是戴了一顶高冠帽;三刺角蝉的角贴着腹背向后伸出,就像是一根尖刺。角蝉头上的这些奇形怪状的角,可不像兽类那样是用来打架争雄的,它自有自己的妙用。
角蝉是一种喜欢生活在树上的虫,当高冠角蝉停栖在枝条上时,它头上的那顶“高冠”,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一截枯树杈。而三刺角蝉落在长有棘刺的树木上时,它那根向后伸出刺混在其中,更让人难以分辨真伪。难以置信的是,当几只、十几只角蝉停栖在同一根枝叉上时,它们还会等距排开,使人看上去就如同真正的小树杈一样。用这样逼真的拟态伪装,模仿周围环境,角蝉就可以轻易地骗过敌害,保存自己了。
独角仙也是一种头上长角的虫。它的体形较长,身披硬甲,头部一根向前伸出很长的角在端部分开一个小叉。因为这根独角是雄虫们用来争夺配偶、进行战斗的武器,所以仅为雄虫所特有。在独角仙求偶的季节里,一旦两雄相遇,就要用这根“令人生畏”的独角,展开一场激烈的厮杀。
眼睛长在长柄上的虫
昆虫的眼睛各种各样,有的出奇的大,有的出奇的小;有的是一对单眼,有的是由几万个小眼组成的复眼。不过,不客这些眼睛多么奇,多么怪,绝大多数是长在昆虫头壳表面的。然而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有一种虫的眼睛不是长在头壳上,而且长在头上伸出的两根长柄上。这两眼长柄的长度,竟然雪出它自身长度的1.5倍,不知道的人,看到它的这双怪眼,往往会误认为是它头上的触角呢。
这种长有怪眼的虫就以怪眼而得名,叫做突眼蝇。
看到突眼蝇长了这样一对怪眼,你可能会想:它的视力一定会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吧?是的,科学家研究的结果表明,昆虫的复眼越向外突出,视野也就越开阔。突眼蝇的眼睛远离了头壳,生长在长柄的顶端,真呆以说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了。有了这样的一双眼睛,它前后左右、上上下下、,四面八方都可以看得清了。不过,话又得说回来,突眼蝇的眼睛是由许多小眼组成的复眼。研究表明,组成复眼的小眼越多,视力才越好。可是,突眼蝇的眼睛长在长柄的顶端,不可能长得很大,组成复眼的小眼就很少,因此,它的视力自然也不会太好。这么一来,它的视野虽好,可却是一个戴着“高架眼镜”的近视眼。
还有,突眼蝇的眼和其他昆虫相比,离大脑的距离太远,影像通过神经传导的时间,自然要比其他昆虫长,因此,它对视野中物体的反应也会迟钝一些。至于突眼蝇的眼睛是不是和长筒望远镜一样,可以随意伸缩变焦,从而看清远处的物体,这还有待进一步地研究。
会孵蛋的虫
绝大多数昆虫是卵生的,但是和同样也是卵生的鸟类不同,一般昆虫的雌虫产卵以后,就什么也不管了,任其在自然环境里孵化、长大。同那些含辛茹苦地孵化、哺育雏鸟的鸟类相比,这些昆虫父母对儿女真是连起码的责任心也没有。
是不是所有的昆虫都不抚育自己的子女呢?不,在昆虫大家族里,有一种虫像鸟类一样,辛勤地抱窝孵蛋,喂养、照顾子女,直到子女能够独立生活以后,才肯放它们各自谋生。这种习性奇特、会孵蛋的虫名叫蠼螋。因为它的腹部末端长有一对坚硬的尾夹,所以,人们又叫它“耳夹子”虫。
耳夹子虫婚配以后,既将临产做妈妈的雌虫就用嘴和足,在地下挖一下8-12厘米的洞,作为自己的产房和育儿室。当洞挖好以后,雌虫便钻进去,用泥土将洞口封好,开始过起隐居生活。在洞里,雌虫将卵产完后,就像母鸡抱窝那样,伏卧在卵堆上,用自己的体温来孵化卵,为了使卵受热均匀,它还会不辞辛苦地用嘴翻动卵粒。大约20天左右,耳夹子虫的儿女出世了。这时候,雌虫将洞口打开,外出为孩子们寻食。为了防止不速之客闯入,离开时,它还会用东西将洞口堵住。当它找到食物以后,就用尾夹夹住拖回,咬碎后喂给幼虫。等到子女长成二龄虫时,耳夹子虫妈妈才让它们出洞活动,培养它们谋生的本领。直到小耳夹子虫长成为三龄虫时,它们的母亲才会准许它们离开,各自独立生活。
儿女们的翅膀硬了,远离母亲去生活了,可这时,雌耳夹子虫却繁育后代耗尽了心血,不久就死去了。在昆虫世界里,雌耳夹子虫真是一位少有的慈母。
会放“毒气弹”的虫
毒气弹是一种利用用毒气体杀伤敌人的武器,令人很难防御。有趣的是,在昆虫中,有一种名叫气步(虫甲)的步行虫也会用“毒气弹”来攻击敌人、捕猎食物。
气步(虫甲)是一种喜欢在夜间活动的甲虫。它身披硬甲,好像是一个古代的武士。虽然它的三对步行足没有那些善于跳跃的昆虫的足那么强大,可是交替运动起来,仍然使它的爬行速度很快。要是昆虫王国里举行竞走比赛,它是当之无愧的冠军。
气步(虫甲)整天忙忙碌碌地东奔西跑,到处寻找什么呢?原来,它是在找寻可能充饥的猎物呢?气步(虫甲)是吃荤不吃素的肉食性虫,它对各种植物不屑一顾,而对粘虫、地老虎和蚯蚓却十分爱吃。当它发现猎物之后,先是静观一会儿,然后上前用触角试探,随后便张开大牙猛咬。受到攻击的猎物拼死反抗,气步(虫甲)一时难以制伏,于是它就要用自己的杀手锏“毒气弹”了。这时候,只见它掉转身体,对准猎物“砰”地一声从肛门里喷出一股烟雾状的气体来。那气体不但有浓烈的硫酸味,还有很强的腐蚀性,如果接触到皮肤上,令人火辣奇痛。猎物受到“毒气弹”的攻击,周身布满了乳白色的结晶,疼痛难忍,不停地在地上翻滚。此时气步(虫甲)毫不放松,仍接二连三地对准猎物施放“毒气弹”,直到将猎物打得昏死过去才肯罢手。然后,气步(虫甲)就开始慢慢消受猎获来的这顿美餐了。
有趣的是,气步(虫甲)要是遇到了异性的同类,它们就会友好地分吃猎物。但是同性相遇,这们就会为争夺猎物爆发一场“毒气大战”,各自用自己的“毒气弹”攻击对方,直到将一方打败逃走后为止。
被誉为“蚜虫克星”的虫
蚜虫是一种令人腻味的害虫。在它们的大肆吸食下,庄稼很快就会枯萎,造成极为严重的减产。然而,每当有蚜虫为害的时候,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一种翅鞘鲜红,上有七颗黑星的小甲虫,向蚜虫发起勇猛的进攻,毫不留情地将一只只蚜虫蚕吃到自己的肚子里去。这种美丽、勇猛的小甲虫就是七星瓢虫,逞狂一时的蚜虫如果遇到它,就像遇到克星一样,难逃一死。
七星瓢虫俗称“花大姐”,是一种内食性昆虫。它不但变成成虫以后爱吃蚜虫,就连它的幼虫也十分爱吃蚜虫,而且十分凶猛。七星瓢虫的幼虫长有一对尖利的大牙,它一闯入蚜虫群中,就开始大口撕咬,蚜虫见到它,立即腿软身瘫,不敢再动,只有等死。七星瓢虫的个子虽然不算太大,可是食量却大得惊人,它一天竟要吃掉100多只蚜虫。为了使自己的子女一出生就能吃到蚜虫,七星瓢虫产卵时就专门找那些有蚜虫为害的植物,将一粒粒像窝窝头似的黄色卵粒产在叶片上,这样,小瓢虫一出世,就有了丰富的食物。
除了吃蚜虫,七星瓢虫的避敌本领也很高强。如果有人碰了它,它便会立即“休克”过去,一动不动地装死。直到危险过去,它才开始爬动。如果有人抓住了它,它还会使出第二招避敌保命的本领:从它腿关节中间流出一种黄色的液体,这液体的气味又臭又辣,令人很不舒服。就连那些爱啄食昆虫的鸟类,闻到以后也要退避三舍。
七星瓢虫是专门帮助人类消灭蚜虫的农田卫士,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它。
被称为“绿色世界魔鬼”的虫
蝗虫是农业的大敌。中外历史上,有过无数次飞蝗肆虐成灾,人民流离失所,饿殍遍野的惨痛记录。解放前,我国是蝗灾经常发生的国家,那时候,蝗灾一旦发生,遍野的庄稼转眼间就会被蝗群吞噬一空,饥饿使得千百万灾民背井离乡外出逃荒,许多人被活活地饿死。1944年,太行山区发生蝗灾,落地的蝗虫竟积有一二尺厚,使那里变成了蝗虫的世界。在国外,1889年红海附近发生蝗灾,大群蝗虫竟覆盖了2千平方英里的地区,据估计,这群蝗虫总重量有55万吨之多,需要用1万多节火车皮才能装下!
蝗虫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如此之大,难怪人们要把它称之为“绿色世界的魔鬼”,闻之色变了。
蝗虫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蚂蚱。它有一个大而发达的嘴巴,吃起植物来,就像是一把大镰刀,又快又狠。再加上它还有贪吃的食性和食量巨大的肚肠,所以,它成了吞噬绿色植物的恶魔。
然而奇妙的是,同样是蝗虫,有些年头,它们分散而居,对农业形不成大害,而有的年头,它们就会聚集在一起迁飞,四处为害。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蝗虫密度的大小。如果这年,一定单位面积内的蝗虫数量较少,食物丰富,它们就形成散居型,不再迁飞觅食。如果这年,一定单位面积内的蝗虫数量特别多,食物不足,它们就会在体内产生特殊的生理反应,产生集群的要求,形成群居型的飞蝗群,给绿色世界、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
在古代,蝗灾几乎是无抗拒的,所以,它被迷信的人视为“神虫”。现在,人类已经有了科学的灭蝗办法,这“绿色世界的魔鬼”已经不能再为所欲为了。
会用泡沫隐身的虫
在会使隐身术的昆虫中,有一种叫沫蝉的小虫十分奇特。它不是像竹节虫、叶螳螂、枯叶蝶那样模拟周围环境,以和周围环境十分相似的体形、体态、颜色来以假乱真,欺骗敌害,而是用自身粉泌出的泡沫把自己严密地包裹起来,从而使自己躲过天敌眼睛,生存下来。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沫蝉是怎样巧施隐身术的吧!
沫蝉是一种园林、农田中常见的害虫。它的头部有一根针状的刺吸武口器,可以刺入植物的叶片或茎杆中,靠吸食植物的汁液为生。当我们在植物在叶片或茎杆上发现有一滩滩像吐沫似的泡沫时,那就是沫蝉的藏身之所。我们只要把那泡沫用小草棍拨开,就能看到里面有一只乳白色的小虫在蠕动,这就是隐身其中的沫蝉了。人们见沫蝉总是躲在泡沫里,认为这泡沫是它吹出来的,于是又把它叫做“吹泡中”。
沫蝉用来掩蔽身体的泡沫是从哪里来的?是它用嘴吹出来的吗?不是的。原来,这些泡沫是从它的腹部下端一下气门开口附近的腺体排出来的,当这种胶质的腺液和气门排出的气体混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一堆堆泡沫。
沫蝉为什么要隐身在泡沫之中呢?原来,它的幼年时期身体十分嫩弱,如果暴露在空气中,很容易干死。还有,它不会飞,跳也跳不远,如果暴露在外,很容易被天敌所捕食。为了免受烈日的暴晒,躲过天敌的伤害,沫蝉在千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学会了这种以泡沫掩身的隐身术。这奇妙的隐身术,使它安全地度过了自己的幼年时代,等到沫蝉长大变为成虫,它既会飞,又会跳,就再也不需要用泡沫掩身了。
身穿“蓑衣”过一生的虫
在自然界里,有一种昆虫从出生的那天起,便开始为自己纺织一件“蓑衣”,并且把它穿在身上生活,以后,就是长大、婚配、产卵,完成繁衍后代的任务,直至生命结束的那一天为止,它一时一刻也不肯脱下这件“蓑衣”。
这种脾气古怪,穿着“蓑衣”过一生的虫,就是蓑蛾的雌虫。
雌蓑蛾为什么要穿着“蓑衣”过一生,总也不肯脱下来呢?这和它奇特的身体条件是分不开的。蓑蛾是一种完全变态昆虫,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在幼虫期,雌蓑蛾和雄蓑蛾一样,都是没有翅膀的小肉虫。为了保护自己,它们用吐出的丝,为自己织出一件外套,然后再粘上一些枯枝烂叶,把自己严密地裹在里面。由于这个粗糙的外套,很像是农民用来遮挡风雨的蓑衣,所以,人们为它取名叫“蓑蛾”。然而奇妙的是,雄蓑蛾幼虫长大变为成虫以后,长出了一对翅膀,可以甩掉“蓑衣”,四处飞行。可是,雌蓑蛾变为成虫以后,却没有雄虫那对令人羡慕的翅膀,仍然是一只没有翅膀的肉虫。为了安全起见,它只好终身生活在自己编织的“蓑衣”里。
蓑蛾的“蓑衣”也很奇妙。它可以随着蓑蛾幼虫的不断长大而加宽加长。蓑蛾幼虫只有在觅食的时候,才将头伸出“衣”外,平时总是躲在里面。这样,它的天敌看到的只是一小堆枯枝烂叶,哪里能想到里面竟还藏有一只白胖的肉虫呢!
蓑蛾幼虫成熟以后,就躲在“蓑衣”里越冬,来年春天再变为成虫。这时,雄虫脱去“蓑衣”远走高飞。而无翅的雌蓑蛾只好等待着雄蛾上门入赘。当雌蓑蛾同“新郎”交尾产卵,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以后,它就在一生也没有脱下的“蓑衣”里死去。
耳朵长在腿上的虫
动物的耳朵是用来听声音的器官。通常,像兽类、鸟类的耳朵是生长在头部的。可是,我们如果观察一下昆虫,在它们的头上,却找不到像其他动物那样的耳朵。是不是昆虫根本就没有耳朵呢?不是的。不信你看,当你轻轻地走近一只蝗虫,准备捕捉它的时候,它却飞走了;当一只雄蟋蟀唱起动听的“情歌”的时候,雌蟋蟀就会应声而至于。这说明,昆虫是有听觉器官的,只不过,它们的耳朵是一对不受人注意的“耳朵 ”。
昆虫的耳朵空竟长在哪里呢?原来,昆虫的“耳朵”可以长在身体的任务部位。像它们的触角、胸腹部、腿部,都有可能长有听觉器官。不由你信不信,这可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螽斯和蟋蟀是昆虫世界中的“流行歌手”,在夏秋的原野,我们常常可以听到它们美妙的吟唱。它们的耳朵长在哪里呢?经过昆虫学家的研究观察,发现它们奇妙的“耳朵”竟然长在前腿上。在它们的前腿上,各有一个长卵圆形的小缝,缝内侧有一层薄薄的膜,当声波传来时,薄膜就会引起振动,通过神经传导到螽斯或蟋蟀的脑子里,它们便可以听到声音了。科学家把它们这种奇妙的“耳朵”叫做“听器”。
蝗虫的“耳朵”不像螽斯、蟋蟀那样长在腿上,它的“耳朵”藏在第一腹节的两侧,是一对蒙有鼓膜的听囊,听觉也十分灵敏。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就会立即逃之夭夭。像毛虫、蟑螂等昆虫,对声音也有很敏锐的感受性,它们感受声音是靠它们身上的毛状感觉器。这些毛状感觉器,就像一个个微型的震动仪,能把声波振动的强度和方向传导给它们。这可以说是昆虫中最简单的耳朵了。
能在水面滑行的虫
夏秋季节,人们如果到湖塘或河溪边去,常常会看到有一种黑色的小虫,伸展着又细又长的腿,以飞快的速度在水面上滑行。尽管它们的追逐嬉戏中时不时地来个“三级跳”,在水面激起层层涟漪,但是它们的身上却不会被水弄湿,更不会沉入水中淹死。看着它人轻盈优美的滑水动作,不能不令人发出衷的赞叹。
这种能在水面上自如滑行的小虫叫水黾,因为它在水面上滑行跳跃时激起的波纹,很像油滴落在水面后扩散在样子,所以,人们又管它叫“卖油郎”。水黾能够在水面上滑行,是同水面特有的张力和它身体具有的特殊构造分不开的。水虽然是液体,但在它的表面,因张力形成了一层膜。这层膜如果不被破坏,就能承受住一些很轻的物体。比如,我们将一根缝衣针细心地放置在水面上,针就可以浮在水面而不会沉入水底。水黾的身体本来就很轻,再加上它细长的中后足极度地向身体两侧外伸,增大了与水而后接触面积,减少了单位面积水面所承受的重量,使它身体的重量不会破坏水面的那层膜,只是在水面形成一个凹槽。这凹槽就像是滑道一样,使水黾能够在水面上自如地滑行。为了适应水面的生活环境,水黾的身体和足上,还生有浓密的拒水性毛尾,有了这毛尾的保护,水黾的身体就像穿了一件神奇的“避水衣”一样,不会被水浸湿了。它们没有沉入水中淹死的后顾之忧,就可以在水面上尽情地追逐嬉戏了。
鼓虫是一种黑色的小甲虫,它有两对特殊的眼睛,一对生在头背侧,可以了望空中的情况;一对生在腹侧,可以观察水底的动静。它虽没有水黾那样的长足,却也是个善于滑水的虫。
能在水下造“房子”的虫
在昆虫世界里,有很多会建造“房子”的“建筑师”。有一名叫沼石蛾的昆虫幼虫——石蚕,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它能够在水下为自己建造起一座结实实用的“房子”来。
沼石蛾虽然是一种生活在陆地上的昆虫,可是它的幼虫石蚕却是在水中出生,在水中长大。在漫长的童年期里,石蚕要想方设法地躲避那些天敌的吞噬,才能够平安地长大变为成虫。石蚕既没有尖利的爪牙做自卫武器,又没有与众不同的游泳本领,它是如何来保护自己的呢?我们还是到水底来看一看吧。
在河湖或池塘的水底,我们只要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那里有一些用沙子或植物的碎枝条、碎叶子做成的小套子。这些套子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换颜色。秋冬是深暗色,春夏是鲜绿色。这些奇妙的小套子,就是石蚕为自己建造起来的“房子”,在这个既是栖身之地,也是伪装避敌之所里,石蚕过着舒适安全的日子。
水中不比陆地,石蚕是怎样在水下“施工”,为自己建起这座“安乐窝”的呢?原来,在石蚕的口部有一个能吐丝的腺体,吐出的线有很强的粘性。有了这个宝贝,石蚕就不愁建不起“房子”了。它先用口和足找来一些植物的碎片,然后用吐丝的丝将它们随意地捆在身上,做成一个临时的“避难所” 。在安全有保证以后,石蚕便开始精心建造起永久性的房子了。它认真地挑选出合适的建房材料,用分泌出的粘液,将它们逐个地粘连在临时“避难所”的前面。就这样,用不了几个小时,石蚕的“新居”就可以落成了。从此,石蚕的吃喝拉撒睡都在这个“安乐窝”里,直到它长大变成成虫,离开水面到陆地上生活时为止。
会施“苦肉汁”的虫
在《说岳全传》里,有个王佐断臂的故事,说的是宋将王佐为了混入金营,劝说金将陆文龙归顺南宋,使用了苦肉计,将自己的一只手臂断掉,骗取了敌人的信任,终于取得了成功。有趣的是,在弱肉强食的昆虫世界里,除了一些昆虫会采取各种奇妙的伪装术来保护自己以外,还有一些昆虫在生死关头,也会采取“苦肉汁”,像王佐那样截断自己的肢体,蒙骗敌人,以保全自己的性命。只不过,和王佐不同的是,人类断臂成了终身残废,而那些昆虫断肢以后,如果是幼虫,是可以再生出新的肢体来的。
在会施“苦肉计”的昆虫中,蟋蟀、蚱蜢、蝗虫是最为人们所熟悉的虫。当人们捕捉它们的时候,经常会领教到它们为了逃命而施用的断肢自救的“苦肉计”。那时,它们会自行断掉自己的一条大腿,然后用其他的腿迅速逃离。如果它们遇到危险不是来自人类,而是来自天敌的捕食的话,它们演出的这出“苦肉汁”,就会使它们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保全了一条小命。因为当那自动脱落的肢体吸引了天敌的注意力,使它还没弄清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它们就早已逃之夭夭了。
常在田间活动的大蚊,也是一种善于施用“苦肉计”的虫。大蚊虽然模样长得和喜欢叮人吸血的蚊子很相似,但是它的体形要比蚊子大八九倍。它从不叮人吸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