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几本史书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7/30 09:53:18
中国历史上有几本史书
x[kr"I 6k^JAx$<( yx$zkdedf<<=>#׿յ(?vNv"s+O_5?7κ ;~^O4sцYHۓ3i^܇DNk_b2o<6[ߚc7\d.v'~d'1mWwQ)EbCvo_HV5lYnc$hb?V.ͽW v4{ʟM'hlzѱUl+jWbZq޻bܖ'm2-hv,pZշPSoJ^kgVW&3{NTAL_N'*6w" -u&1Ɨ\9OM|N'i4_ܽ&x quz@yN#)xjcT].m$\} ^Md}Xy8Y:6ShλWr؟ĻAqWyQ)b w] }甽Eu^;-=lNL-lе

BtHiK ohY8*2}}Beԏ a(rb^= w%t RE#"/ !Re'b@]LbfCZE ?1mĄJr4n{zrQv֟-!p.!e7v QYfӿR_~Y=g"FA0$ f[?І3oЪt+]?>tJX+(XضkŬ`@(uiׁZ+2!{ЏzF~v-3t$sq<»ER1FwyE"wWSZ碔ĢEq FiB3~ Ш 4$=os7mc~Yuᆣ}PB&j۳xv@A\CT |⎱0)2k4C*T?v2rLVXDVŲ΢qWpCV^D|+צWc[yOom^%wˤkӲRPP6421q!Q1!vnlj 0_BJX}d,.\Ť9X8N© [{}8U΀$zF?Fo0ClY5y8@6 y4Ehu Vp$v a~! M^Sa #_hĻ/,Q`r٥0ٓU1UE @x@!5; =FZ}uGmy(Ӫjg^\ft GQlt8 DodmIhhS+D\d0(/?@VM<׮t0(Qސs1F%ĮBY`6C<dc\?wumz5y:-`񂬮S=m/X7ӺױE,G |/ѱhy *~j櫸ʾQjԴ<2*rq|;&ov (I%P^wb{mpC=wW^R߳ؔ}k[}B@k،EgjRPLMxv$eݜEZ^)@'.Ft"S!vV|UE8/oY@`Ω掠sU,2ng%3(TL!'SƧ~@&@ 2 ļ}Z{gMEb1?`$ٷQQʆ $!iA%pY&шv n+ҮL@mJQeDN >@7Hg>'eJWzМl_i_D"cPY7bP9rĄ_<7s[XH6ĺ+m/{޳p/Ύ,a-ŕVob8K-N!מT1bn.mc BNQrb &p(-C4s%\ xکSǵ'   0_ 6%vfE#ŖX$y7qu}3QiUX*eI=y;P79ELbGUJsN_&zD`䰃D:ṷ|Q,Do(K?fFg ùq ꆬb$H4{J5G幜.-"sQT(-hV!aגh?uni aj@gf _Gm Nͭle!!`P`u2BQP;^zMT˟$%ܕy22ؠ1$N4qzH$Knl 5@%=S.Nލ٪Cf9c@ 9#FtU2#CU =qӆo} \aASG8%ȥ>!1; " )3*_wfʬ!PzTU)2w'x PQ,P|LuXJ-Ȭ@J,ʏ,)-lesʨbВ(E+`{6vA]<` 3|lQӁUE[іc,&^tU' Y*xԖ43xl6fp1:X1 /m,*+KM|GK\tI[ΪH̲|) Y='*1[gYr"`bg@H%.CuUi]?7Neu̾NF;o. u"Pbh WlP(UV$!)+r<>!f::U"D9kRG$[$#s>xօJ@ZxʩmZc1{/.Ż%6TJRfQނU{K1R0x`ZӑyKZo^4ZW~!Sp'ィw~$h !ĐT:2_j3t6AO_L)U! ƅWΏ0n'a{W[`io\i!euؙFxҟ%HF{Uyr ;Zd2mɉW#oQgcPg 0wnjI=9p >Z]V/lMXռTF60g@(Dt꾧34kUJ} ͡i-M>H@[d Tj}0הxc ;je qgLl)9+N s*ўS1qryqqKPt[9E]_ߕJZ ,M2sZ66DqEևxF+ӷApթ|̝(uM2hAt77y)HTph)嬂ՔRڿ4*A/s2L*eM 6Xmޮգ*5YiF,v,8Z7|S,Y: iEyteQ=Ah*tҔM)*<`i?&yMH#u *PRxWxb$P9@|dih tFoĮ_PDa! ť*210W0*fYT0".?S.*<=-b]ZzcޛPrٖ'] ww%A1z@Њa?v_ZVk]ZQp.#eL547SEVV_<"Qew.|,TPG-zS^޶L"tH|q̜).'|2]+oHǕKUNx{ vO,ݶWN:̦_S!rPa48RzlzqB"'C~J($N21(i q;S/60$}]e.J1hL83b IxA(M1/ lMX ^ĆdgbT™XQ)?W ,_e0t'T() 7wb\"ԑ)#Eթce& /r,) :Å痟©ˀ̚@l+' S(v:W0p a=7}7|OȢJŒxA_SFAE4YMGkH0oUYY Y~qxKo9:h$:CPZV67qi,92z难5NvaaQd:#h .A kIMDuv'|Fzf>:V p*+EqE<;z<.Xt2JMg5"D|єپ w|| Gl (_dXIRU-~, qmRR=& *k Jxz8eq&{o[b)BoL @7t0}=pt!RtrZEn؏?W@-q~+Y]':sk0#Iz)ΠZ-m܅~^URWʵƨ98WorVYZYꋣ Kl{xb/}f^m>FIh>t\ G>\#} $Trf`Z iP;|Jb.!-zQva}SNV"ӽMrP \r nnΠB0eqnN9Y{w+:֌HŪg#xOb0A3Ϝ3͒ 6Js Ͱo7uי흮ts)za}KeXo_O ߇{c̔MVeWăn5#Q"GJ- Ч*R>L"'Hk89Bŷ"6 fr i9V.GDs}Y~rU5KMnh(o;^Β*yV\;3vQE7WQ)*[]d|PYX*ƈoUW v^fl]>lULb(SaPD?JG':P

中国历史上有几本史书
中国历史上有几本史书

中国历史上有几本史书
二十四史总述
  嘉业堂《二十四史》书箱
  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即:《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正史”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正史”一称即专指“二十四史”.按《四库全书》的规定,正史类“凡未经宸断者,则悉不滥登.盖正史体尊,义与经配,非悬诸令典,莫敢私增”,即未经皇帝批准,不得列入正史. 二十四史总共3249卷,约有4000万字.它记叙的时间,从第一部《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到最后一部《明史》记叙到明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后历时4000多年,用统一的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二十四史的内容非常丰富,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
  编辑本段二十四史的发展
  商务印书馆百衲本《二十四史》
  三国时期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 历史上还有“十史”之称,它是记载三国、晋朝、宋、齐、梁、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十个王朝的史书的合称.后来又出现了“十三代史”.“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记》、《汉书》、《后汉书》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 明代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 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总名“二十二史”.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后来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钦定二十四史”.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武英殿刻印的《钦定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正史最完整的一次大规模汇刻. 1920年,柯劭忞撰《新元史》脱稿,民国十年(1921年)大总统徐世昌以《新元史》为“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1]
  编辑本段主要版本
  毛泽东点评二十四史
  明南京国子监刻“二十一史”(南监本) 明万历北京国子监刻“二十一史”(北监本) 明崇祯毛氏汲古阁刻“十七史” 清乾隆武英殿刻“清乾隆武英殿本二十四史” 清同治光绪间五省官书局合刻“二十四史” 民国商务印书馆印张元济辑“百衲本二十四史” 中华书局排印“点校本二十四史” “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
  编辑本段相关评价
  梁启超评价二十四史 梁启超在《中国史界革命案》中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 点校本二十四史评价 点校本二十四史,底本选择精当,点校体例谨严,点校确当,版式设计,清晰便览. 点校本动员了全国史学家许多学有建树的专家学者和古籍整理工作者,历时二十余年,于1978年全部出齐,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二十四史版本.
  编辑本段二十四史内容
  史记
  汉·司马迁著,130卷.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作者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大约卒于汉武帝征和三年.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候,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司马迁幼年时就很刻苦,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跟着董仲舒、孔安国学过《公羊春秋》、《古文尚书》.汉武帝元朔三年,司马迁二十岁,满怀求知的欲望,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到处考察古迹,采集传说.通过对历史遗迹和西汉建国前后的史实的实地调查,司马迁开阔了胸襟,增长了知识,为后来编写《史记》作了很好的准备.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这对司马迁编写《史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编写《史记》.天汉二年,李陵率兵随李广利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向司马迁询问对李陵的看法,于是,司马迁说,李陵投降,是因为众寡不敌,又没有救兵,责任不全在李陵身上.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陵庇护开脱,贬责汉武帝的爱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于是,把司马迁投进监狱,处以腐刑.三年后他被赦出狱,更加发奋写作《史记》.大约在征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编撰工作.司马迁死后许多年,他的外孙杨恽才把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诸于世.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史记》序中写道,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凿无疑的.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国策》、《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地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汉书
  东汉·班固著,100卷. 继司马迁撰写《史记》之后,班固撰写了《汉书》.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父亲班彪是一个史学家,曾作《后传》六十五篇来续补《史记》.《汉书》就是在《后传》的基础上完成的.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随从车骑将军窦宪出击匈奴,参预谋议.后因事入狱,永元四年死在狱中.那时《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成,汉和帝叫班固的妹妹班昭补作,马续协助班昭作了《天文志》.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的女作者. 《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帝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 《汉书》的体例与《史记》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史记》是一部通史,《汉书》则是一部断代史.《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 《汉书》记载的时代与《史记》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两书都有记述.这一部分,《汉书》常常移用《史记》.但由于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和材料取舍标准不尽相同,移用时也有增删改易. 《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刑法志》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口数字,有关各地物产、经济发展状况、民情风俗的记载更加引人注目.《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别派的源流,记录了存世的书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食货志》是由《平准书》演变来的,但内容更加丰富了.它有上下两卷,上卷谈“食”,即农业经济状况;下卷论“货”,即商业和货币的情况,是当时的经济专篇. 《汉书》八表中有一篇《古今人表》,从太昊帝记到吴广,有“古”而无“今”,因此引起了后人的讥责.后人非常推崇《汉书》的《百官公卿表》,这篇表首先讲述了秦汉分官设职的情况,各种官职的权限和俸禄的数量,然后用分为十四级、三十四官格的简表,记录汉代公卿大臣的升降迁免,详细的展现了当时的官僚制度和官僚的变迁. 从思想内容来看,《汉书》不如《史记》.班固曾批评司马迁“论是非颇谬于圣人”.这集中反映了两人的思想分歧.所谓“圣人”,就是孔子.司马迁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正是值得肯定的.而班固的见识却不及司马迁.从司马迁到班固的这一变化,反映了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已在史学领域立稳了脚根.
  后汉书
  南朝宋·范晔著,120卷. 《后汉书》九十卷,南朝宋范晔撰.范晔字蔚宗,顺阳人.出身于一个世族家庭.他的祖父范宁曾任晋豫章太守,著《谷梁集解》一书.《十三经注疏》中的《谷梁传注疏》就是以《谷梁集解》为基础写成的.他的父亲范泰官拜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是宋武帝刘裕的得力助手.他博览群书、潜心著述,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所以范晔有很深的家学渊源,一直以名门之后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节,仕宦不甘居人后,著述也不甘居人后.以此成名,也以此丧身. 元嘉九年,范晔在为彭城太妃治丧期间,行为失检得罪了司徒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范晔郁郁不得志,就借助修史来寄托他的志向,开始写作《后汉书》.元嘉二十二年,当他完成了本纪、列传的写作,同时又和谢俨共同完成《礼乐志》、《舆服志》、《五行志》、《天文志》、《州郡志》等五志的时候,有人告发他参与了刘义康的篡位阴谋,因此下狱而死.谢俨怕受牵连,毁掉了手中的志稿,使《后汉书》只有纪传部分流传了下来. 在范晔《后汉书》之前,已问世的有关东汉历史的重要著作不下十部,范晔以《东观汉记》为基本史料依据,以华峤书为主要蓝本,吸取其他各家书的长处,删繁补缺,整齐故事,超越众家,后来居上.所以到了唐代,范晔《后汉书》取代《东观汉记》,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盛行于世.而诸家《后汉书》,除袁宏《后汉纪》外,都相继散亡.于是范晔《后汉书》成为我们现在研究东汉历史的最基本的依据.范晔《后汉书》的记述,起于刘秀起兵推翻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载了东汉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
  三国志
  西晋·陈寿著,65卷. 《三国志》,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时期的历史.作者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生于汉后主刘禅建兴十一年(233年),死于晋惠帝元康七年(297年).他在蜀汉做过官,三十岁时,蜀汉政权灭亡,入晋后做过晋平令、著作郎.陈寿写《三国志》以前,已出现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的《魏书》,鱼豢(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蜀政权没有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搜集材料,编写蜀史.《蜀书》的材料是由陈寿采集和编次的.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可资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我们阅读《三国志》时,就会发现陈寿有史料不足的困难,内容显得不够充实.陈寿没有编写志.我们要了解三国时代的典章制度,只好借助于《晋书》.《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与陈寿同时的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认为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就毁弃了自己的著作.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寿可以同《史记》、《汉书》相媲美,可惜的就是内容太少.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一直流传到现在.
  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