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KKKKKKKK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6 01:34:57
KKKKKKKKK
x}iRcɖVW\juo@4 !FI2d+w+!ȡڢ,*~_@?7mI`tЃhEO跡;3oc0\U&XzOРtɻm?A)TJ룂͑{Ml1~1ؙvm9b0{7ކ[7@؍5+B3^#,_#D"Ȝ8O?Pow\K;[h\L%oE\X.n(1(A)ӟBSڰko S(r[PV8ٹ{prtT67/'枫 $}n*2„iNW! `@h8;ND-9+9)nz-l^$On` ؼw\T3뇬~n}MON:J9iOi"VdbBgMJ@c?DaC@/3awW0*iz_NJE$bgsr2}@ZQG>/S3˞ޮ>}5i=I}#_Ohr*F>tluUזsnmսeG̏\Gn.u ! Idbh!AB֪~0oR#u ڋ{G\ 3<\ZPM9n]k ~HT{RXIKC~I~4V d-h.H|F0I, $o|H rq}#$0Jnǩ|3l,6/ v w@_ z $:W|. i^E\X3d8 !)r?7 i8iPEa >s8iڇK 8_P !@rʅFYv8\.Pp})dv=h×J|/ s WCїÿ +tv+tp:*F_ 3 sX'֗_C""Ⱦ섐X*vۗï۹/iT}98 Z /폄ߗKX+WC˾?OW__BVZ0^tĸB~eH{%_y'%Th^ ΋8<aW$ ҋ[WP}фzp}i~V^C1hׅ;a# GJ`^}qvm>X{;w;wolߣ)'wTJC'Ⳝ{=-7]ڻk 44a.FZ_QÜ{8׋Q<8"X#4K5SțAPhgFRjpQ -pD,l7?ctnĮ> |Xg*.By1.q_5F:HOEվEվE~^TÐD$ g/]L| U5)#xp0U #qC =aB8)tJ (`ͫ`Ža"9ؼꌡ4nfV gLMe,DنDݮ>o4HocsDMl歺sEu}.~.~.~.~.~.~.~.~.~..QFe>{ee'adrShO]׹t:}1n-oi6;yJ%!?D-0\6uaEo1[_F{TsKo"'0{;T/i1j}oOM|cوW-$|o>k fֲ l)I?>ymWۉB%zs讈}&%q;4ߐnFV>Q`IADHԆ񝞊=gFmg[$y| ʴN wqdf7mPsҏZ(#xjb>L١@dvՇ\WĠAlxݣeí̖ x dV^C-eLwǕGWF!I cp,U'XT҉XQKK-+4ӞFT'0_.ݛ^@6ORߴh{Zex@],=Jf]7(\pB&{]_ wE`Ѳ'q26M۰f2ĪiEP] Pz(n:C*DB ʕVwUƐ$3T5zye9a-֍9SH~ap[+o(KcοrG\ˆh ;_@2 (!%Ӕm(vI5rtC8yB+(+V*N/ FPk.(|0c$8esl/^=me;8X opN[v8]s~l G90tB[F>9-Gm)LjQ UDJЏnD\{Cz"FDG[}Kw#w1Z6{P BG&5=/lm8{Aϊl.%TOuǹ;ӆ5XW' eʈd`)^_ўK"نF)7Ve7q;^r"No>)J>RD#Kˏa#Յh۪ X' )6vUQ`ÿ&W7Mw!:ݺHtŠuMկy2\{JެȺ pqͩ3bҳ}ޱomh|SRګ.QLvtFl/"='|Qt>47 5yVRgFI>AW\0X's@,B 5Jhm,fkY1V0ƽwva_/F9!j*E,FBG1y_+*;Vml#_QTkQ:RTvhL>A(UfT窫A 4NabMqI"iZFbz#:Nz*ZjZ_Xhk `2rM6 FF;P ]ASL?b'7v|%Γ;kAΓsێA`:Q ?OSY BX~AS뎭T>y<9Rx$Ÿ ZwVm&Mrd;Q}`__%% hyMV1DnL+izM{~t}u{L~o07$ lb)7?0)ݺQ̸0v~&ת&u?4.rIl|1J$&4yW܋tB]/si6}M#=4[xQA˹o?>0:-a*z_S'Tob,q$%j"ܫۨ{zXuk}%q`ЉyTz/1K^VYˤ7/RYՖxV\.{V7q=gJEox$~rb`Lr=LQW;BW5ْU1]`+@ȩwEVC"߄+icĤT%?L#REF4MNzXDt5m: JI~|5}?&_"Yh׳1d8a05-^/Y%O{]l=(+zR cC#b>Y94<5)H~SE$jk8K`lA#E+\ڍmm0j9HЗK8iyFzR_yRhi0~Z_L v"nNOo;][UzS)VT\֘MG)\6.8y@= QJ2k&j2d+λ~ܭ b@sk RbG"΁-ѓ*hz^y 7y3V䙃G3]8BD%u7[{8oRm V(@o;9y%nTcѱ;SԺ&{)bPY(Mjg*KCKWqVKN -qY Rcv xRA6΅՚[@`M*4Cp3WS4ASe5R5Uj9;˯Zί+mp&z> a>)jpw\d5g!U`UZKUeJMF)㥱8 Y"2,`ߪ)C~w빎zBQXϛPcji {S *[T (DhVj?*%;  Y{bBYV DkqQ:oU&45Bz`=nwBa CWCΕ*V$k`LKXIW h+|tl\ގpcIםY_:=O}\ | B]ß iwO3̯9sC m-5]8tbݵeP+8k1;իe [)3ySrj31Q -Ce сr5;89>qkbpR;ŮOJr~U{Eê ז+?KR|GC*h6aXKsܫfo(xg„-Ybܗ~نBlu$ 6Jb"~Pc\[o+cкXʑ|i5IQNV ,Iwf9ҩ]FXp&T9od_3y uf0agWlf8߂ UK׃E̳(0Mgʺk=pL9Ja?xf>J;|hZnoYwLUIgX:L[!v!¿@.AȤic;R1Hh W Q[H[XeA',R9]y*M.5J1y2DS=~9B?}-ד w,M=/~,(M9Wѓ;^1Kw-YtS~$f* /ub)aKN{w;mS`s0O]muz uU2kڧhX̛ÃsRj:ܖمse6 a8v.,q,|n&f 3} Gy~E+ƒ7,ia83YRB#o*mhBg_RM&DfAxWD>xzDo^.c:I9j-&R|νsd=<+bFA{bZ C7rhnh1팹5 #<ގ[&Hyrφb&zS^ zJ)qY07P+NK=_}tإ.ؿ)P67oBK> 1ㄭ YJ @ˣRJLRfL;m,x`@NFR.3ǴvxM}(gs.'@!⫋QyV?1 W~1yÝɘ9fj` * Ւ0[X{!sgglqR]y3=)2*l FHgJ`;F (fB=S{3f[B'wJ龺 f:a%0KA"ah,:0)hL;)=,ozE`ۣq~g_n6x2z'@ņi:Yއ8'1ˋ)[TaIl\9܆+d2۹gHn'Фx<閽ٖi}sR &7/~45 FzFДzv0W[VYƳyۇ#C]&5Cw|0RJfB㨰ܩ dߛ$XA(du +OUx+&a5$x ?, LaMfI1^"6̼ĞM|`NlǏ_Y'ȩw5m U0zD/좻-iJ VFO^qJQ|I!9\'~ ]} Bqi˗>.MPb*"6 = l7[a(s:27(*Bs ~z )6|SH]\;!.iN3? meOD5\9~͠׫z ܔ=?MЯo#gzOCQ+ zԴԶĻ)Q7g{+HUr[lm]VD&hS`1{5r3Д5~kb dT|g%p$/+X?>ʹsU*@^̩)z{NQbzHkcnc7i5{Q6`"jnj]MOF#mvy5G,3`R}2QJ'ڴ@|E0|q7験ls 5,8vth&#E6. `Nu)|{}z5N2rC[ ?>=#k򤲺+s{y}kE*Qƈ׶be.̫VA?Z{ͪY;v@ȄLm#^a2u%k8Jȍ̎Pnd}+:t>^ tx"y|H*> {\J#^wAjJF N% }rLet.m CP"Uviȍ[e~1sCF40?H&&&`F9">ea&_eU4pvRR*-cY0.>,~0c2yϝpup7+AZ{8s7waF4 lZ@Ov4zI5oh,DgX-r8ۉ:ӯک?߽trS {)2Z< ک/ր&aywL+K(ϯ?xr9:޸pϭ_^8ME+ք ;U[# cooiZ|=2+%9lN[LNn=Yg"I \w KLw"'ZeLO"&rbK5-vZbTS9[N{a8??obl\$~28woEQdhx'9C?⎪7@1FޝN X%0n9նB#㻜qjEZ Q^ Gi+}Ac,WHÚVjY qaƴ7իlG^!07cuGc<»c˹Sts%?*foübZ sşG:=(1Ue Ցؽ \5"мzGmC;x3 ےդcRc)a)m΋9N2ZW{9ۂd0K\Z65Qd8X>Z?x2~ؗZN^,7ۢϔfH`g}fM]ӓ˲@UWB:9V5( W36%92c T9ե!,D~amݻt!ާՔ#ufw68Uコ=qځ{ռ2 ^,CBү?)'z_\͹shJB_%-{Sqn{g1ԋY$XקIԛ5 F\2~lVvE-<>>fjU#/k3Lݠ:w~^ֹh{8.v\Җ,3"j~ SR%-5N"ʋi^o H3V{Nɘ Yu/- _bd%@iTHµr&i,^a'#)Oej̅Pi3e<ďl Ǫp۱f}?هiI] haRHnٞ Y 诀xydQ;z #%Ҿ4Ũ ׶ q~_Ik3:k/P'XN@ybV%*/kKҮD.y)?x $w_3y=AЦvu z=rc=pzo?K$F۩( ciY*ч,>K}fLPJrPMa&zh&y?6/Gz;Q Q# "/=ԣ`VNq,^*''sA܁"-,QJ)h寲?3"J%h3colz gw A3 v: .t ބ^.D-2`- jj{}#MԼxQ2uկ]IXh!͜qO ņ ȦV۰?FVQDĜ(=ӳ#NB|mMy15=!+/}+%jOTJ|\XLPs+VZӨ"+:r ޙ#ut6/W4&WMRϯr7%V']djXwSrGN.'-T_kjjHЬX8Xi~^=ܔ6rh9of΅Yg>\p+I4<[o i-jHui;W#Xn5>DMx^b1ü~Ax`D.:Mj[=29 Bє[X@EawZ@\&?hj<+?ŻVjJKPtwݦq|={Z`e/ ^gIT< ewRۀ(T/ѓr2Q+ &.CU-ѲZ2{`sNstY#%Bo=j5˰L&}vO4C?.AB o)pr\[<A=C*I- ni?1)M^ҞPƏiywJ⃙䗳N< %3s]R.~i-p@lJ'9^ X[A}$!-&fb6_=b!,>+rG jijyfңXN%E>kq`1{nPElפ_ʭ>"Q ip$w̞/q%!@xg;JH0T+䪮e:j/O6ZMh>Ҙ0;ys:zmL xމ Û4<z >p KkEϭwffVnѭʀ%пw'BcxP Ǚ"n=gteQ{Ioq/'=s_YY/Gʝ5΂fV37刞ub_b

KKKKKKKKK
KKKKKKKKK

KKKKKKKKK
原文
韩愈
世有伯乐1,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2辱于奴隶人之手,骈3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4.
马之千里者5,一食6或尽粟一石.食7马者不知其8能10千里而食也;是9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11,且13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13求其能千里也?
策14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15,鸣之16而不能通其意,执策17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18真无马邪?其19真不知马也!
作者简介
韩 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幼孤贫刻苦好学,德宗贞元八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因上疏请免关中赋役,贬为阳山县令.后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做过吏部侍郎,死谥文公,故世称韩吏部、韩文公.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与柳宗元合称韩柳.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重气势
注释
①、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善相马.
②、祗:同“只”,只是.辱:屈辱,埋没.
③、骈:成双成对.槽:喂牲口的食器,枥:马棚.槽枥:马厩
④、不以千里称也:不把它称为千里马.以,把,介词.称,称颂,称道.
⑤、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⑥、一食:吃一次.或:有时.尽粟一石:吃尽一石食料.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石,十斗为石.
⑦、食:同“饲”,喂养.
⑧、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之:(定语后置,不译.)
⑨、是:这样,指示代词.
⑩、能:才能.
⑾、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表露.
⑿、且:将.欲:想要,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⒀、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⒁、策:驾驭.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
⒂、尽其材:全发挥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⒃、鸣:马叫,之:不译(转接).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⒄、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到(它)的跟前.临之:到千里马的跟前.
⒅、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⒆、其:可译为“恐怕”,表推测语气.
参考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和能力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作者简介
韩 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幼孤贫刻苦好学,德宗贞元八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因上疏请免关中赋役,贬为阳山...

全部展开

作者简介
韩 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幼孤贫刻苦好学,德宗贞元八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因上疏请免关中赋役,贬为阳山县令。后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做过吏部侍郎,死谥文公,故世称韩吏部、韩文公。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与柳宗元合称韩柳。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重气势

收起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

全部展开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作者简介
韩 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幼孤贫刻苦好学,德宗贞元八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因上疏请免关中赋役,贬为阳山县令。后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做过吏部侍郎,死谥文公,故世称韩吏部、韩文公。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与柳宗元合称韩柳。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重气势
注释
①、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善相马。
②、祗:同“只”,只是。辱:屈辱,埋没。
③、骈:成双成对。槽:喂牲口的食器,枥:马棚。槽枥:马厩
④、不以千里称也:不把它称为千里马。以,把,介词。称,称颂,称道。
⑤、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⑥、一食:吃一次。或:有时。尽粟一石:吃尽一石食料。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石,十斗为石。
⑦、食:同“饲”,喂养。
⑧、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之:(定语后置,不译。)
⑨、是:这样,指示代词。
⑩、能:才能。
⑾、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表露。
⑿、且:将。欲:想要,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⒀、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⒁、策:驾驭。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
⒂、尽其材:全发挥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⒃、鸣:马叫,之:不译(转接)。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⒄、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到(它)的跟前。临之:到千里马的跟前。
⒅、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⒆、其:可译为“恐怕”,表推测语气。
参考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和能力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关于"马"的成语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塞翁之马 脱缰之马 铁马金戈
天马行空 童牛角马 土牛木马 天粟马角 铜围铁马
乌白马角 舞刀跃马 五花杀马 文君司马 万马奔腾

收起

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表示气愤对统治者表示痛恨

原文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全部展开

原文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作者简介
韩 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幼孤贫刻苦好学,德宗贞元八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因上疏请免关中赋役,贬为阳山县令。后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做过吏部侍郎,死谥文公,故世称韩吏部、韩文公。是代古文运动领袖唐,与柳宗元合称韩柳。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重气势。
韩愈才华出众,胸怀大志,却不为当时重用,虽业精行成,却难以施展,郁郁不得志。本文借物说理,托物言志,以千里马的遭遇,讽喻当世不知用人,感叹自身怀才不遇。
注释
①、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善相马。
②、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辱,受屈辱
③、骈:成双成对。槽:喂牲口的食器,枥:马棚。槽枥:马厩
④、不以千里称也:不把它称为千里马。以,把,介词。称,称颂,称道。
⑤、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⑥、一食:吃一次。或:有时。尽粟一石:吃尽一石食料。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石,十斗为石。
⑦、食:同“饲”,喂养。
⑧、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之:(定语后置,不译。)
⑨、是:这样,指示代词。
⑩、能:才能。
⑾、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表露。
⑿、且:将。欲:想要,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⒀、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⒁、策:驾驭。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
⒂、尽其材:全发挥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⒃、鸣:马叫,之:不译(转接)。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⒄、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到(它)的跟前。临之:到千里马的跟前。
⒅、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⒆、其:可译为“恐怕”,表推测语气。
参考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和能力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关于"马"的成语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塞翁之马 脱缰之马 铁马金戈
天马行空 童牛角马 土牛木马 天粟马角 铜围铁马
乌白马角 舞刀跃马 五花杀马 文君司马 万马奔腾
五马分尸 万马齐喑 问牛知马 乌头白马生角 乌头白,马生角
乌头马角 乌焉成马 问羊知马 洗兵牧马 选兵秣马
悬兵束马 香车宝马 鲜车健马 鲜车怒马 悬车束马
下马冯妇 下马看花 系马埋轮 下马威 信马由缰
休牛归马 休牛散马 效犬马力 朽索驭马 悬崖勒马
鲜衣良马 鲜衣怒马 心猿意马 以渴服马 以鹿为马
饮马长江 一马当先 倚马可待 一马平川 衣马轻肥
倚马千言 倚马七纸 饮马投钱 跃马弯弓 野马无缰
以毛相马 意马心猿 一马一鞍 跃马扬鞭 玉堂金马, 心猿意马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燕昭好马 招兵买马 枕戈汗马 止戈散马
獐麇马鹿 招军买马 指鹿为马 指鹿作马 走马到任
阵马风樯 走马赴任 走马观花 仗马寒蝉 走马看花
走马上任 竹马之交 走马章台 竹马之友 蛛丝马迹
驽马十驾 驽马十舍 牛溲马勃 牛溲马渤 牛头不对马面
牛头不对马嘴 牛头马面 牛童马走 拿下马来 匹马单枪 单枪匹马
匹马当先 跑马观花 拍马溜须 盘马弯弓 匹马一麾
匹马只轮 千兵万马 骑曹不记马 乞儿马医 秋高马肥
千军万马 犬马恋主 裘马轻肥 裘马轻狂 裘马清狂
裘马声色 求马唐肆 骑马寻马 雀马鱼龙 求马于唐市
求马于唐肆 犬马之报 犬马之诚 犬马之疾 犬马之决
犬马之劳 犬马之力 犬马之恋 骑马找马 青梅竹马
犬马之年 犬马之养 敲牛宰马 轻裘肥马 青丝白马
青衫司马 墙头马上 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马 权移马鹿 人欢马叫 人仰马翻
人荒马乱 人喊马嘶 人困马乏 戎马仓皇 戎马劻勷
戎马倥偬 戎马倥偬 戎马生郊 戎马生涯 软裘快马
人强马壮 人仰马翻 人语马嘶 束兵秣马 士饱马腾
素车白马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神龙马壮 驷马不追 司马称好
四马攒蹄 死马当活马医 驷马高车 驷马高盖 驷马高门
杀马毁车 食马留肝 驷马莫追 驷马难追 司马牛之叹
司马青衫 善马熟人 失马塞翁 三马同槽 束马悬车
束马县车 驷马轩车 散马休牛 率马以骥 驷马仰秣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昭之心 射人先射马 声色狗马 素丝良马
声色犬马 识途老马 识涂老马 塞翁得马 塞翁失马
襟裾马牛 裾马襟牛 金马玉堂 仅容旋马 君子一言,快马一鞭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尻轮神马 叩马而谏 快马加鞭 尻舆神马 厉兵秣马
历兵秣马 励兵秣马 练兵秣马 历兵粟马 厉兵粟马
驴唇不对马嘴 驴唇马觜 驴唇马嘴 砺戈秣马 露马脚
龙马精神 老马恋栈 老马识途 立马万言 六马仰秣
驴年马月 驴前马后 龙神马壮 驴头不对马嘴 溜须拍马
临崖勒马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马不解鞍 马勃牛溲 马浡牛溲
马不停蹄 马尘不及 马迟枚疾 马齿徒增 马齿徒长
马到成功 马到功成 马耳春风 马耳东风 马放南山
马翻人仰 马腹逃鞭 马革裹尸 马工枚速 枚速马工
马革盛尸 马后炮 马角乌白 马角乌头 马迹蛛丝
马空冀北 马龙车水 马鹿异形 马鹿易形 马马虎虎
秣马厉兵 马面牛头 马毛猬磔 马毛猬磔 买马招兵
买马招军 马牛襟裾 马牛其风 马去马归 马前泼水
马前卒 马入华山 马如流水 盲人骑瞎马 盲人瞎马
瞎马临池 马如游龙 马如游鱼 马水车龙 马上得天下
马上房子 马上功成 马上看花 马瘦毛长 马上墙头
马首是瞻 马首欲东 马咽车阗 马仰人翻 马足车尘
马中关五 马捉老鼠 马足龙沙 马壮人强 泥车瓦马
牛高马大 牛马襟裾 驽马恋栈豆 驽马恋栈 驽马铅刀
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 鞍不离马,甲不离身 鞍马劳顿 鞍马劳倦 鞍马劳困
鞍马劳神 鞍马之劳 鞍前马后 鞭长不及马腹 弊车羸马
兵藏武库,马入华山 兵荒马乱 兵慌马乱 伯乐相马 兵马不动,粮草先行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班马文章 宝马香车 兵强马壮 避世金马
不食马肝 不识马肝 北叟失马 车尘马足 车驰马骤
车殆马烦 车怠马烦 车烦马毙 持戈试马 窗间过马
车马辐辏 策马飞舆 车马骈阗 驰马试剑 车马填门
车马盈门 吹牛拍马 车水马龙 车填马隘 车尘马迹
车辙马迹 车在马前 东风吹马耳 东风马耳 东风射马耳
斗鸡走马 打马虎眼 大马金刀 得马失马 得马生灾
得马折足 代马望北 代马依风 单枪独马 单枪匹马
丹书白马 短衣匹马 二童一马 风吹马耳 风车雨马
风车云马 非驴非马 风马不接 放马后炮 放马华阳
风马牛不相及 风马牛 肥马轻裘 风马云车 服牛乘马
放牛归马 风牛马不相及 风樯阵马 飞鹰走马 光车骏马
膏车秣马 高车驷马 弓调马服 归马放牛 谷马砺兵
狗马声色 裹尸马革 高头大马 毁车杀马 寒蝉仗马
横刀跃马 横戈盘马 横戈跃马 汗马功劳 汗马之功
汗马之劳 呼牛呼马 猴年马月 呼牛作马 横枪跃马
害群之马 讳树数马 见鞍思马 鸠车竹马 金戈铁马
一马当先
文章解读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才能的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
文章一开篇就奇峰突起,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论证的前提。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实际上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但这里的“伯乐”是一个普遍概念,指的是特别善于相马的人。因此下面接着就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一论断,突出了这“常有”和“不常有”之间的尖锐矛盾,说明千里马的被埋没简直具有必然性。然后趁势而下,说到千里马的命运上来,用“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引人深思。这一段,从全篇来看,目的是提出问题;它之所以要强调知马者惟伯乐这个意思,则是为下文揭露“食马者”的“不知马”张本。
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不知马”。
千里马被埋没,在一般人看来,大概要归咎于它的才美“不外见”。因此,本段一开头就用“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点出问题的要害。“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夸张的说法,强调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常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是说“食马者”只是按照常马的食量来喂养它,说明这种人的无知。接着,先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再用一组排比句揭示这“才美不外见”,正是“食不饱,力不足”所造成的恶果;最后又用反诘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第三段,归纳全文中心,对“食马者”的无知妄说进行辛辣的嘲讽。
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食马者”的形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三句紧承上文,全面总结了这种人“不知马”的表现;“执策而临之”,写他们洋洋自得、以“知马者”自居的神情,“之”指代千里马,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竟然宣称“天下无马”,这是十足的妄说。两相对照,生动地揭露了这种人的愚蠢、荒唐。然后用“呜呼”领出作者的感慨:“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是作者对“食马者”的反诘,也是向读者发问,用来为下句蓄势;然后以“其真不知马也”作答,结住全文。
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贯穿全文的是“不知马”这句话。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已隐含着“不知马”的意思;中间先明确指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然后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说明“不知”所造成的恶果;最后更以“不以”“不能”来痛斥“食马者”的无知,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世有伯乐,后有千里马。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相关故事
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
汗明见春申君,候问三月,而后得见。谈卒,春申君大悦之。……汗明曰:“君亦闻骥乎?夫骥之齿至矣(能驾车的年头满了)服(驾)盐车而上太行。蹄申(同“伸”)膝折,尾湛(同“沉”)(同“肤”)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行动迟缓),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衣(苎麻织成的衣)以(覆盖)之。骥于是(同“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选自《战国策·楚策四》
《马说》赏析(吴小如)
韩愈是唐代散文巨匠,同时也是对宋代作家极有影响的诗人。人们对他的“以文为诗”(把诗歌写得散文化)谈得比较多,却很少注意他那更为突出的“以诗为文”的特点。所谓“以诗为文”,是指用具有诗的情调、韵味等特色来写散文,即是说把散文给诗化了(但这并不等于从西方引进的新文体“散文诗”)。我们说把散文诗化,或者说把散文写得很带诗意,并不限于写自然景物、抒情小品或对人物进行典型塑造和对事态进行艺术描绘;而是也可以用诗的情调、韵味来写说理文或评论文。韩愈的散文特点之一就在这里。
据说伯乐姓孙名阳,是春秋时代秦国人,会给马看相,善于识别什么是千里马。这原是《战国策·楚策》中一个名叫汗明的对春申君黄歇讲的一个故事里的人物。这故事可能是古代传说,也可能就是汗明用艺术虚构手法创造出来的寓言。伯乐的典故曾几次被韩愈引用(见他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由于韩愈本人命运的坎坷,对伯乐能识别千里马的故事是很有感情的。但平心而论,还是他的这篇《马说》写得最好,读者也最爱读,因为这篇文章写得太像一首诗了。
诗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诉诸形象思维,它的创作手法也常以比兴为主。当然,一首好诗总要比散文写得更加含蓄曲折,余味无穷。而从常识论,一篇说理散文,基本上总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的,韩愈的《马说》肯定是一篇说理文,但它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更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全篇几乎始终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只摆出活生生的事实却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这已经可以说是诗的写法了。更巧妙地是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不可缺少的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抒情诗应有的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尽管我们读起来是一篇散文,但仔细品评,却俨然是一首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抒情诗。这种“以诗为文”的本领,始自西汉的司马迁(谁也不曾承认过司马迁是诗人),到了韩愈、柳宗元,乃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至宋代的欧阳修、苏轼(尤其是欧阳修)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我们研究中国文学史和学习古典散文应该注意的新课题。
文章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可这个命题本身就不合逻辑。因为存在决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社会上(或说自然界)存在着大量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的。所以过去有人就认为韩愈这句话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义的。我们并不否认,从唯物主义原则来看,他这句话是错误的。但把它作为诗的语言,它却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万千的名言。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实在太少了。于是作者紧接着在下文从正面点明主旨,一泻无余地把千里马的无限委屈倾诉出来。正由于“伯乐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了无知小人的腌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作对地一群群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当然,结果更是死不瞑目,谁也不把这些有价值的神骏称为千里马,它们的死也自然是毫无所谓的了。“不以千里称也”这句话,包含着这样的意思:连同情它们的人都没有,更谈不上对它们的死表示遗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从文章表面看,作者说得已相当透彻;而实际上这里面不知有多少辛酸痛楚还没有尽情吐露,看似奔放而其内涵则甚为丰富,其实倒是含蓄不尽的(说他写得婉约,或许读者不能接受,可作者确实没有把话说尽)。这真是抒情诗的写法了。
作者着力刻画“食(饲)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既写出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千里马在无人给它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时,英雄无用武之地;或虽欲一展所长而有力无处使,甚至到了无力可使的程度。这样,它连一匹普通马也比不上,又怎么能实现它日行千里的特异功能呢?因此它的待遇自然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马”,而它的受辱和屈死也就更不足为奇,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了。不仅如此像这样连“常马”都比不上的千里马,由于不能恪尽职守,还会受到极度的责难和惩罚,往往被无辜地痛打一顿(“策之不以其道”,打得它不合理),当然在待遇上也就更加糟糕了(“食之不能尽其材”)。表面看“食马者”不是伯乐,不懂马语;骨子里却蕴涵着怀才不遇的人面对那些愚昧专横的统治者就是申诉也无用这一层意思。
文章写到这里,作者似乎还觉得不够解渴,于是又接着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意思,从“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层的刻画。这不仅使文章更生动深刻,也表现出作者的感情更为愤激了。作者并没有立即谴责这种不识马的“人”有眼无珠,反而让他面对着这匹千里马不懂装懂,发出了仿佛悲天悯人般的慨叹:“天下无马!”意思说,这样的“人”在主观动机方面还是自以为不错的,他并非不想选拔人才,并非没有求贤用贤之心,无奈贤人贤才太“少”了,既无处可寻觅,也无地可安插:“天下哪里有真正的人才啊!”明明是“人”的主观上出了毛病,却把这种局面的形成推给客观条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被作践得不成样子的千里马,却对它发出了“天下无马”的慨叹,认为这不过是一匹连“常马”也不如的驽骀之辈。这不仅是绝妙的讽刺,而且也是极其严峻猛厉的诛心之论。文章写至此已经水到渠成,作者这才站出来点题,用“呜呼”以下三句作结,把“无马”和“不知马”这一对矛盾(“无马”是先天的自然缺陷,“不知马”则是后天人为的犯罪)尖锐地摆出来形成一个高潮,极尽沉郁顿挫之致。古人说蹙万里长江于尺幅之中,这种凝聚浓缩的手法正是韩愈一支笔经过千锤百炼的结果。我们固然不能不为作者起伏回荡、感慨悲凉的情绪而倾倒,却又不能不为他简洁洗炼的笔墨所钦服。

收起

这篇短文是韩愈诸多散文中颇为著名的一篇。时至今日,可以说是雅俗共赏,有口皆碑了。究其原因,也不过是两条:一是文字表达上的通达精练,因而易于理解,便于流传;再是思想内容上的典型、深刻,一针见血,所以历来要引起大批自强不息者们的强烈共鸣与掌权握印者们的援引。
当然,伯乐相马的故事中国古来就有,本属“陈言”之列。古传说中把“伯乐”归为二十八星宿里掌管马匹的神只,原本反映出农业时期牲畜的重要性。...

全部展开

这篇短文是韩愈诸多散文中颇为著名的一篇。时至今日,可以说是雅俗共赏,有口皆碑了。究其原因,也不过是两条:一是文字表达上的通达精练,因而易于理解,便于流传;再是思想内容上的典型、深刻,一针见血,所以历来要引起大批自强不息者们的强烈共鸣与掌权握印者们的援引。
当然,伯乐相马的故事中国古来就有,本属“陈言”之列。古传说中把“伯乐”归为二十八星宿里掌管马匹的神只,原本反映出农业时期牲畜的重要性。到了春秋秦穆公之时,人们便已开始把善于相马的人称为伯乐了。韩愈以旧瓶装新酒的革新精神发前人所未发,仅以区区百余言的一篇小品,便把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辩证关系,把“千里马”们的不幸际遇活生生地摆到了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的面前。终于使连绵不断的炎黄子孙在凡遇到有关“人才问题”的时候,都不能不涉及到这篇语势凌厉,悲愤感慨的小品及其一句千金、不容置辨的思想内涵。
关于这篇文章的写作年代,各家均未注明。但若从作者一生的经历看,似应列在第二时期——即应试求官的阶段中较为合适。韩愈此期三次下场,三次上书都被冷冰冰的命运挡了回来。于是在长安坐了十年冷板凳的他就有了《感二鸟赋》及《祭田横文》等“不遇时之叹”与在《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等文中流露出来的怨气和牢骚。
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尽管科举制为中下层知识分子开辟了一条参政的道路,但是把持朝政的门阀贵族们仍然坚持朝廷上的重要职任必须在公卿子弟中选择,而绝难让这些白衣秀士们厕身其间。所以,虽然韩愈一生经历了唐代的五位皇帝,但不管他何时发出这种对于埋没人才问题的呐喊,都是反映了社会现实的,都是带有必然性的。
对待韩愈的散文,后人多有评价,其中褒贬俱有不一而足。但是对于这篇“马说”却是一致推崇的。首先,这是一篇一气呵成的比喻文章,全文气势充沛,纵横开合,奇偶交错,巧比善喻。字里行时洋溢出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浩然之气。作者所谓“气盛言宜”的创作理论在本篇中得到了痛快淋漓的体现。该文通篇以马喻人,然而由于引得得体,用得贴切,便使读者从中觉不出一点离皮离骨的地方,反倒有一种人马合一,身临其境的感觉。尤其是使那些深有感触的读者们不由联想到自己“祗辱于奴隶人之手”时的种种不幸,产生出与作者之间在心灵上的迅速沟通。而顺势读将下去,更觉心舒气顺,意气昂扬,经日积愤为之一吐,阵阵快感油然而生,陡起凌空飞跃,万里急驰之心。一篇小品能够取得如此强烈的阅读感受,若非胸中广有丘壑的大手笔是无法达到的。
从结构上分析,作者利用三个自然段简单明白地表明了三层意思:一是慨叹伯乐的罕有;二是描述了未以千里称的骏马的悲惨境地;三是对于那些阻塞贤路的昏庸之辈表示了极大的义愤。全文虽不长,但其中有慨叹,有讽刺,有设问,有怒斥,具有七开八合之变与百转千流之态。开篇第一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便以其内在的深刻逻辑性紧紧地扣住了读者的心扉。其原因就在于这出语不凡的开篇并不是那样“一夜北风起”式的长诗之平起,而是一篇论文的提纲挈领之言。人们一般的认识,是千里马并不因为伯乐的出现与否而决定其有无,而伯乐之所以重要则是因为他可以发现千里马并使之为世所用。这里,作者有意避开了这种叙述方式,却从斜刺里猛地杀出这样一句,从而把伯乐强调到了舍之其谁的重要地位。如此,则既实现了引人入胜的行文目的,又从正面推出了作者名为论马,实则论人的真正用意。再读至“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读者心中便豁然开朗了。原来作者是在阐明一个道理,即必须先有能够识别千里马的人,然后才能在万千的马匹中鉴别出日行千里的良驹。否则,即便有了这种好马,还不是等于无吗?
韩愈的这篇《马说》之所以具有广泛的影响,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韩愈在写作技巧上所取得的极大成功。本文的逻辑性很强,一环紧扣一环,而且是一波三折,反复论证,具有明显的雄辩家的风格。因此也就容易让人点头称是。从行文风格上看,“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并未将前人的遗产弃之不顾,而是兼收并蓄,取其所长,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路子。在《马说》这篇短文里,他从正面立论,指出了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主次关系。然后展开议论,围绕着千里马一展雄风所需具备的各种客观条件进行论述。紧接着又从饲马人的角度进一步阐发,提出了策必以其道,食必尽其食,鸣必通其意的具体方式方法。由此,就充分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文学手法,取得了分析透辟,寓意深刻,笔锋活泼,层层深入的客观效果,形成了极为丰沛的感染力与艺术氛围。
中国文人自屈原起便经常使用引物取比的文学方式来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其中达到“切至”程度的名篇佳作可谓多矣。但是通篇只围绕喻体进行描述阐发而一字不涉本体的却在少数,尤其像韩愈的这篇文章,以千里马比在野的智士仁人,以伯乐比当权的达官显贵,用千里马的命运取决于伯乐的是否出现,比喻才智之士的前途取决于当政者的是否识别贤愚,所比之处都是十分熨帖而恰切的。因此,尽管作者不是从正面直抒胸臆,大声疾呼,但实际上却有如洪钟巨响,影响又深又远。虽然是借彼兴此,以表心迹,但每一位读者都可以从中体会到作者的真正用意与撰文初衷。一篇比喻文章可以达到这种毫无晦涩难懂,反觉韵味横生,主体丝毫未露,但说理透辟通脱,针砭时弊如此辛辣,且决无显山显水之嫌的艺术水平,确是我国古典文库中一件难得的珍品。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