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解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7 15:33:00
《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解释
x|Ncٲ~,S魖J|KQkՒ1a@&|e\O =F iȬ)Lך#FĜ3~~YɘsV(ƒ3",pݽ:%ҿo"Q[cN:&6uޑO_Im_UMgѝiMMp:L{iboOm9&7[Lmh֩F꞉'->A36v'gctt2|椒v1`.dcwqOm)HΞphW}~r L y(⑟>hg !O ,J QR(X Ma1{ߗ]r)=6l/~26F2IWk!KJ69jDoSG2L{-9 R#1sq8sZ\eAmCnmgl9a߉%VrnN84iftf[;FciL#vn~nCzB164rs:ʆiTlGoC`6X̚B ms x"鷘O:&mF f.On+(haP[f1+uL2WgODe9o>MS,I o/>}{FAP`ᩝ)a.L=4r.\2A;'U :;MMhMR37Ց}Hh㉕(,r.Ɂ&&!=r><0ê{gfr`Trmb~V Y$ʩ(d`QΘ]ics9YTiTNTOC%BγhBns?27tZT Q\MLA@j pD:ѮSKѬRW}OeoSDX V_y'|r9 ͠S$Nӝ$qS&Bd{vwīMpLr=_S5}h}Ja6u2&ޚuaMA'HBvm<09SvMsoV_#ęltߜv'< inEڔ>13;7ocl@DFn(ϟ$7OA}Bpd%g[i3z:H+Y0ÈiFMw eC%(-N 1"V +=^Eb r^HAS^UG5O&(Ɔ*Xц8m~a(~sbp,Y`:푛1~M f]Ҟ^衩Th3bfkbJV85XVdM#. >Qgz chpҠ_;WM7q ރS+~6h٬v;*ɻvς^Ta&?N6wgw V2CU-X%Z^ n&xZA^x=TfbWNLDXA8WuԍEM.c/7S1sdHֈjG)O9tn #RnP"DL>mQ}ަ>>:\^χ-^q1-o1Uִ"3 gA. Zc=5U۝CO>*3, +b$hK<  bl@p߹Qwvo(D?dZ, 7 wx֞<@^.mrO(H@r)g>B[>BXHK6m˕ShM9b+b(:l|v8ʂ=~Mԭg:EMw6M#(>qc4 Io㨉?uctk G n"VRכ-b,E]JoH  –}Ub)7a4!ypx 1QXG)IUR "d'Ew0;+jgX{C3&BL #n`]fQx<7+]sWIi* 15۝:ԗ`3?z`Nݦs˷˦~8f^8z$unӄj{|rm3.D| n/0|N{'QIxL@3͢krl4M'w [nڅsa ꥰX+K7wa` xoL=9or? u0Dz6} AwI` R,~u<p!3):mC0ئ2Nb̽-<$R 樁D`$0RV{ޗpR4~%~%R4ǞU<}A )/ ȜMd a;]tc؉נ5r;rO!?`UpB|OAR7vI(BDde0֣(Ƞe$_Emm<กBMEJ`8G82tm٭jLO PU/߼ۜ%LihSH ܜN[Fg!eDCnnCK0^8=Լ O~u [8&$ὶQ8Cb=QC5 D\1$ď{0#dJ@I7CP+iI ^DLa0tν!It7Jf_r6ϫo!sI B6bV?:;߷k|tȌJ%: rH&dJqp6E _Aùl e;X2Fhx,h)HQP15VkX'qkI~ًl&S>&¥RO;0М2E%#))1 7{mf^&*4mU=Y^" 1Bhy eP; f\$'+@Q/A'.$.4KxIyr5򈃾4{eɬi"^KZ`ʝ١zr]r{e%[5Ph=A=3Eb`Bo9i6h,r8ЭuwB'Mlz VQWy$,]e/Vɝn N/\ [NM 3'{Q|2$V%NX zkl Hoܩ&M >nA<UkJTfrbJJ]:@L=|:ѹz5Q[4m9>9ɺXFn4uZը2v+]\!څ+C.$'{`S^D$`MNoMdHz_s#1[];qbeXK[nsP<.='@i$ssC/efady*d`R=n·:{y ̞53)G< IO8uiL%榹j4KeB(#!Z`7)ÛNRoEaEZ !"H{>`ߒv8trGCExoDF") .u0>JBG_dwkoa v+ؒ<VQ>$Ar9Qx s>Л6j1aGXʛYXaZonsJ3p]Yo:WMCpk* yHjV Q v?Gj/:a˟IT4,#!F|daɤAJ d'A4z^ u$jSӵ+!SƐ{bma>Ƚ3&Ye;)t`1w7 j8bɐ RjUI2li GFl B|CJɱB+@iff>CYؖ-b=mLޣnL*&P4Iۨ;N0^7v7=B"!s0sPW Ю5¾?Ӆ֩ijA^JI2=n+q@;J T"]|2ٜ$b͋i6\-7t;m|g6}8b[9gD\Ϸ )9S {8ݧsS%3[;u .Ri|t.i#B\%I*=Nltݺ9?1`0R(Elv 8w[}O0[ hxQ &շ4\Ϣ&UC@[=n0MD5[nW6Fuv>R4)'hZ4ܫ,O<rŅ05NUhTTm*PXEX7k>ie*boK=NLxq>ۿCF_En}y`Ƴ5SM,ѻ'$s0edpM4۶RG^OA@2V]U=h8ӊN{-OfhA$ǧ -|)S)B٪06-PCj}!ZS&҅ɻTh/ݍ/h4{gnpP'AsyoѥȺ5DD"mjN'v0"I=bhab2;مT,^5DYK=`ou>J6lΏ0a2VEϴqPUᅁ'i9m.<]3*~a[ٺnK JINѩCI w i;j=߉SY)#Ss!4\ȭ㣪3 ;ɒ}TJjq rMݤ( ݂n" ˀ&ocFHI@?H,a)y6]mv}F'zqz_5R-3+mOJh|j{-tv3"?A> x%6uưf᱕^?g&0I/ mcwU#΄^ [hBx.Js4Kޝd90M< Hl̏,(i LWY?'!1wO|Ҽ*J 4bc IZ0jqq[p^z\[BO3TbJ.?큽DrdES-{8#^uhsq-13}rxUmYBOAM Vjt4yrڋB;zAs dIk?lm?^)W9'=#QӠVF4Mձ:G~ˊȼ<.p$fBN>x jE+:<}lNdǢH=ŕ8KKn]=(! GMRw/ c%*oٵ[hzs/bU[}l]bM6egޖ(uֻxR:xB.GN'W ):OdV2#F䒻IRXgGrJ=UI';Z˂ju,DVv͚Ų8c +҃?ڗi8RzrsIw"jZo5oCk.C헾.XIlp|9}:uAgb\AY;KYvuZC/u h/P%jQoF`+\4Wu0L-|zZBķ]^+Ռ]kL*P굊zpvo_^/s}oC/,ry~RWo~]~+I~\~znk{Kx~ vdp [K蝷 zt_rw^@}jrHοRMֿr_cnB?G]wy@kYjZO} 7W_+hpzM>B^ ze]$}Z@4BzT `H^+āZqJ;P/NP1fG = koT?- y *b/\KA_Kj Gg/Wr,k YRU@+W* H6X]`!@}'*qj ʀ%uJrKj CU 迡ހV8By^s}cZtg T}˰J ~c OY͒J4e|T}RO?^@\jxyU%P]Z@a 'KkP>NU@_bZMX`Se V@4oV+PRۥ5 /W-u |z^~K 'V^@~4W0ؓZ|*)=p"+T22PK| 9\6}YM!ӋbrZ@}_mMk |{}E`eKk'U|Ku*Б-uxwo9^w'0^x #[OϪxXZ@Z{sa\o~et_1?*`\E#TB@;߳r5QaN"0響 Gut3|ZO~cuO8ߩ>*$|s﨑'_N穀zVx7TKk$I IfwwMjQ<]k'0 V*VwZ jݲ* ?#*);j)P>RMA]N bOk*YTUC yc0 lq} $Pa +UIeuwfYw_:J@K-.P\XtrՅU.^yTWX/,zY5hf* Dy/TbTJ4' ZBMϫ2uxZA AiX%Xa[3l\aaJ/h\* ioRa1gx\ Z5,^yblX>y\au|rB_ԮwWoXlTA7Up 0\AĢPǁo*9xy-ه]9^*SgEo qIU/r蕺z>n~mow*P݁j ;*?J?\O PG ^G % ~xS  QG'@_f.

《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解释
《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解释

《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解释
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译文: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
3、默读《示儿》,想想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l 画句子.( 表达诗人情感的诗句 )
l 体会情感: 《示儿》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统一国家至死不变的爱国愿望.
陆游(1125一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串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他在临终前写的《示儿》诗,更是一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老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十二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权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他们在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陆游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于幼年在敌人入侵下仓皇逃难,以及家庭和亲友的爱国言论的启发教育,陆游对当时的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复仇的种子.此后无论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陕前线从军,直至晚年在绍兴老家闲居,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挺干、开花,虽然不断遭到风雨的摧残,却也不断地成长壮大,并且终于结满丰硕的果实.清朝诗人赵翼的《瓯北诗话》中有一段话,说得十分概括,他说:
放翁十余岁时,早已习闻先正之绪言,遂如冰寒火热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义而论,亦莫有过于是者,故终身守之不变.入蜀后在宣抚使王炎幕下,经临南郑,瞻望鄠、杜,志盛气锐,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后,犹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后,……是固无复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旧事》云:“乞倾东海洗胡沙”,《老马行》云:“中原旱蝗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则此心犹耿耿不忘也.临殁犹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则放翁之素志可见矣.
当然,这里所谓“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统计,而且只是从数量上、表面上来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见陆游的“素志”是一贯的,是自少至老历久不渝的.尤其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历代文人,凡是读过《示儿》诗的无不为之感动.早在南宋当时,刘克庄就有一首绝句说:
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
这是1234年金朝被蒙古族灭亡之后,南宋政府从淮西调兵进驻开封城内,并从开封分兵收复了洛阳之后,刘氏在兴奋之际,想到陆游的子孙一定会遵从他的遗嘱,把这个好消息祭告“乃翁”的.但是好景不长,那个歌舞湖山、奸臣当道的南宋小朝廷连暮气已深的金兵尚且不能抵抗,更何况这“方张之寇”的蒙古大军呢?多亏广大爱国军民奋起阻击,才使得这个风雨飘摇的政权又延续了四十多年.这时南宋遗民林景熙写了一首《读陆放翁诗卷后》,词意极为沉痛,其末四句云: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这是说,陆游临终时以不见“九州同”为憾事,现在他的孙子们却看到了种这局面,但是统一中国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兴的元帝国,这样的消息在家祭时怎样告诉他老人家呢?以上所举两首诗,前一首洋溢着“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激情,后一首抒发了“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悲痛,一喜一悲,都是由《示儿》诗引发的.他们的爱国热情与陆游息息相通.
其他评述陆诗而特别提到《示儿》这首的,就我所见,不下三十余家(请参看我与孔繁礼同志同纂的《陆游研究资料汇编》),或者说它有宗译“三呼渡河”之意,或者说它与杜甫“一饭不忘”的忠君爱国相同,也有读后叹息泣下的,也有作诗同情寄慨的.足见这首诗情真语挚,感人之深!
但是以上诸人,大都是受了此诗的感染而引起共鸣,却未暇对它的内容作细致的分析.值得参考和向读者推荐的,要数当代朱自清先生的《爱国诗》一文.在这篇文章里,他把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爱国诗分为三个项目:一是忠于一朝,也就是忠于一姓;其次是歌咏那勇敢杀敌的将士;再其次是对异族的同仇.并指出第三项以民族为立场,范围更为广大.他认为陆游“虽做过官,他的爱国热诚却不仅为了赵家一姓.他曾在西北从军,加强了他的敌忾.为了民族,为了社稷,他永怀着恢复中原的壮志.”因此在历代爱国诗中,他特别推崇这首《示儿》诗,并对它做了具体的分析:
《示儿》诗是临终之作,不说到别的,只说“北定中原”,正是他的专一处.这种诗只是对儿子说话,不是什么遗疏遗表的,用不着装腔作势,他尽可以说些别的体己的话;可是他只说这个,他正以为这是最体己的话.诗里说“元知万事空”,万事都搁得下;“但悲不见九州同”,只这一件搁不下.他虽说“死去”,虽然“不见九州同”,可是相信“王师”终有“北定中原日”,所以叮嘱他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教儿子“无忘”,正见自已的念念不“忘”.这是他的爱国热诚的理想化;这理想便是我们现在说的“国家至上”的信念的雏形.……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见《朱自清选集》,1952年开明书店版)
朱自清本人也是一个深情的爱国者,新、旧诗都作得很好,所以他对陆游其人其诗的分析是深具慧心的.他从《示儿》诗中看到陆游“爱国热诚的理想化”,换言之,也就是陆游爱国思想的进步性和它所达到的高度.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略加说明和补充:第一,陆游热爱祖国是和他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紧密结合的,既包括对“忍死望恢复”的中原“遗民”的深切怀念,也包括对“岁辇金币输胡羌”的南宋老百姓的同情与哀悯.其次是他对祖国不可分割的北方大好河山的系念,如“三万里之黄河”和“五千仞之太华”,以及“两京宫阙”等等.再则是他对民族语言和整个民族文化的爱护,惟恐在异族的长期统治下遭到破坏与同化,以致“东都儿童作胡语”,甚至整个第二代都“羊裘左其衽”,改变了汉族的生活习惯,忘记了自己祖先的传统(有关例证,详见拙著《陆游传论》下编第四章).这些才是他“但悲不见九州同”和热盼“北定中原日”的主要原因,也是他爱国思想的根本内容.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其中包括对家乡、对祖国和对自己的人民、对优秀传统的爱.陆游诗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正是这些.因此朱文声称:“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这个评价虽显得过于强调,有抹杀他人之嫌,但为了指出特色,我们应该承认这是十分中肯而且公允的.
《示儿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今,距陆游写出他的《示儿诗》虽已过去七、八百年,但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仍然催人泪下,发人深省.“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首诗里“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哀音,对祖国统一,认同回归,仍然是一个有力的呼唤!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原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今译】
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
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
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
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
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
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注释】
官军:唐王朝军队.
收:收复.
河南河北:泛指黄河以南以北地区,相当于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
剑外:剑门关之外,即今四川剑南一带.
蓟北:今河北省北部.当时为安、史叛军根据地.
初闻:乍听到.
涕泪:眼泪.
却看;回头看.
漫卷:胡乱地卷起.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春天.
巴峡:在今重庆市东的嘉陵江上.
巫峡: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
襄阳:在今湖北省襄樊市.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心情有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后人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此诗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如此等等,都是非常精当的评语.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诗歌开头第一句,表明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但他并不感到恐惧和痛苦。“元知”,即本来就知道,“万事空”的意思是:当人死去后,世上的万事万物对他来说都变得毫不相干,因而用不着牵挂了。这话看来平常,但在全诗中非常重要,他不但表现了诗人豁达的生死观,同时为下面的...

全部展开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诗歌开头第一句,表明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但他并不感到恐惧和痛苦。“元知”,即本来就知道,“万事空”的意思是:当人死去后,世上的万事万物对他来说都变得毫不相干,因而用不着牵挂了。这话看来平常,但在全诗中非常重要,他不但表现了诗人豁达的生死观,同时为下面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也就是说,陆游能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唯独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之心至死不渝。“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意思是:我只有一种无法排遣的悲痛,就是没能亲眼看到支离破碎的祖国重新统一。这一句是向儿子们交代他毕生的心事,下一句写对儿子们的嘱托和深切盼望。“王师”指宋朝的军队。“北定”指渡江北伐,平定金兵的进攻。“中原”泛指被金人占领的失地。寥寥数字,既包含诗人热切的盼望,坚定的信念,也寄托着把他呼号一生“北定中原”的心愿和未了的事业要下一代来继承,希望孩儿们努力奋斗,实现遗志,不要忘记你们父亲还在九泉之下等候着北定中原的胜利消息。全诗字句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诗歌以“剑外忽传收蓟北”为发端,直接叙写喜讯。蓟北乃是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蓟北,标志安史叛军的崩溃,破碎的山河重新统一。这对于多年漂泊“剑南”急于结束流落返回故乡的诗人来说,确是天大的喜讯,诗人通过写他的泪如泉涌、洒满衣襟的样子反映他那种悲喜交集的心情。诗的第二联,诗人的那种惊喜之情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带着欣喜的热泪,回看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他们昔日的愁云早已驱散,正沉浸在欢乐之中,亲人的喜悦是对诗人最大的安慰,他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随手胡乱地收拾诗书,再也无心伏案读书。这对于一位原是读书破万卷的人来说,是一种极为反常的举动,这种反常的描写,恰当地把诗人大喜欲狂的心态逼真地表现出来。“喜欲狂”既是上面初闻惊喜的结果,又是下面由惊喜而引发展望的原因。因“喜欲狂”故而纵酒放歌,遂生青春作伴、乘舟返乡的遐想,于是诗篇便有了第三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把内心的狂喜之情,作了进一步的渲染与升华。尾联是想象中的具体还乡路线,“巴峡”是出发之地,“巫峡”是必经之处,“襄阳”和“洛阳”是诗人的原籍和故乡。这一句准确地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收起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老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

全部展开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老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十二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权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他们在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陆游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于幼年在敌人入侵下仓皇逃难,以及家庭和亲友的爱国言论的启发教育,陆游对当时的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复仇的种子。此后无论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陕前线从军,直至晚年在绍兴老家闲居,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挺干、开花,虽然不断遭到风雨的摧残,却也不断地成长壮大,并且终于结满丰硕的果实。清朝诗人赵翼的《瓯北诗话》中有一段话,说得十分概括,他说:
放翁十余岁时,早已习闻先正之绪言,遂如冰寒火热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义而论,亦莫有过于是者,故终身守之不变。入蜀后在宣抚使王炎幕下,经临南郑,瞻望鄠、杜,志盛气锐,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后,犹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后,……是固无复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旧事》云:“乞倾东海洗胡沙”,《老马行》云:“中原旱蝗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则此心犹耿耿不忘也。临殁犹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则放翁之素志可见矣。
当然,这里所谓“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统计,而且只是从数量上、表面上来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见陆游的“素志”是一贯的,是自少至老历久不渝的。尤其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历代文人,凡是读过《示儿》诗的无不为之感动。早在南宋当时,刘克庄就有一首绝句说:
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
这是1234年金朝被蒙古族灭亡之后,南宋政府从淮西调兵进驻开封城内,并从开封分兵收复了洛阳之后,刘氏在兴奋之际,想到陆游的子孙一定会遵从他的遗嘱,把这个好消息祭告“乃翁”的。但是好景不长,那个歌舞湖山、奸臣当道的南宋小朝廷连暮气已深的金兵尚且不能抵抗,更何况这“方张之寇”的蒙古大军呢?多亏广大爱国军民奋起阻击,才使得这个风雨飘摇的政权又延续了四十多年。这时南宋遗民林景熙写了一首《读陆放翁诗卷后》,词意极为沉痛,其末四句云: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这是说,陆游临终时以不见“九州同”为憾事,现在他的孙子们却看到了种这局面,但是统一中国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兴的元帝国,这样的消息在家祭时怎样告诉他老人家呢?以上所举两首诗,前一首洋溢着“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激情,后一首抒发了“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悲痛,一喜一悲,都是由《示儿》诗引发的。他们的爱国热情与陆游息息相通。
其他评述陆诗而特别提到《示儿》这首的,就我所见,不下三十余家(请参看我与孔繁礼同志同纂的《陆游研究资料汇编》),或者说它有宗译“三呼渡河”之意,或者说它与杜甫“一饭不忘”的忠君爱国相同,也有读后叹息泣下的,也有作诗同情寄慨的。足见这首诗情真语挚,感人之深!
但是以上诸人,大都是受了此诗的感染而引起共鸣,却未暇对它的内容作细致的分析。值得参考和向读者推荐的,要数当代朱自清先生的《爱国诗》一文。在这篇文章里,他把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爱国诗分为三个项目:一是忠于一朝,也就是忠于一姓;其次是歌咏那勇敢杀敌的将士;再其次是对异族的同仇。并指出第三项以民族为立场,范围更为广大。他认为陆游“虽做过官,他的爱国热诚却不仅为了赵家一姓。他曾在西北从军,加强了他的敌忾。为了民族,为了社稷,他永怀着恢复中原的壮志。”因此在历代爱国诗中,他特别推崇这首《示儿》诗,并对它做了具体的分析:
《示儿》诗是临终之作,不说到别的,只说“北定中原”,正是他的专一处。这种诗只是对儿子说话,不是什么遗疏遗表的,用不着装腔作势,他尽可以说些别的体己的话;可是他只说这个,他正以为这是最体己的话。诗里说“元知万事空”,万事都搁得下;“但悲不见九州同”,只这一件搁不下。他虽说“死去”,虽然“不见九州同”,可是相信“王师”终有“北定中原日”,所以叮嘱他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教儿子“无忘”,正见自已的念念不“忘”。这是他的爱国热诚的理想化;这理想便是我们现在说的“国家至上”的信念的雏形。……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见《朱自清选集》,1952年开明书店版)
朱自清本人也是一个深情的爱国者,新、旧诗都作得很好,所以他对陆游其人其诗的分析是深具慧心的。他从《示儿》诗中看到陆游“爱国热诚的理想化”,换言之,也就是陆游爱国思想的进步性和它所达到的高度。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略加说明和补充:第一,陆游热爱祖国是和他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紧密结合的,既包括对“忍死望恢复”的中原“遗民”的深切怀念,也包括对“岁辇金币输胡羌”的南宋老百姓的同情与哀悯。其次是他对祖国不可分割的北方大好河山的系念,如“三万里之黄河”和“五千仞之太华”,以及“两京宫阙”等等。再则是他对民族语言和整个民族文化的爱护,惟恐在异族的长期统治下遭到破坏与同化,以致“东都儿童作胡语”,甚至整个第二代都“羊裘左其衽”,改变了汉族的生活习惯,忘记了自己祖先的传统(有关例证,详见拙著《陆游传论》下编第四章)。这些才是他“但悲不见九州同”和热盼“北定中原日”的主要原因,也是他爱国思想的根本内容。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其中包括对家乡、对祖国和对自己的人民、对优秀传统的爱。陆游诗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正是这些。因此朱文声称:“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这个评价虽显得过于强调,有抹杀他人之嫌,但为了指出特色,我们应该承认这是十分中肯而且公允的。
《示儿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今,距陆游写出他的《示儿诗》虽已过去七、八百年,但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仍然催人泪下,发人深省。“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首诗里“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哀音,对祖国统一,认同回归,仍然是一个有力的呼唤!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原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今译】
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
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
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
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
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
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注释】
官军:唐王朝军队。
收:收复。
河南河北:泛指黄河以南以北地区,相当于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
剑外:剑门关之外,即今四川剑南一带。
蓟北:今河北省北部。当时为安、史叛军根据地。
初闻:乍听到。
涕泪:眼泪。
却看;回头看。
漫卷:胡乱地卷起。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春天。
巴峡:在今重庆市东的嘉陵江上。
巫峡: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
襄阳:在今湖北省襄樊市。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心情有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后人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此诗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如此等等,都是非常精当的评语。

收起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诗歌开头第一句,表明自己即将离开人世,
但他并不感到恐惧和痛苦。“元知”,即本来就知道,
“万事空”的意思是:当人死去后,世上的万事万物对
他来说都变得毫不相干,因而用不着牵挂了。这话看来
平常,但在全诗中...

全部展开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诗歌开头第一句,表明自己即将离开人世,
但他并不感到恐惧和痛苦。“元知”,即本来就知道,
“万事空”的意思是:当人死去后,世上的万事万物对
他来说都变得毫不相干,因而用不着牵挂了。这话看来
平常,但在全诗中非常重要,他不但表现了诗人豁达的
生死观,同时为下面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也就是说,陆游能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唯独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之心至死不渝。“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意思是:我只有一种无法排遣的悲痛,就是没能亲眼看到支离破碎的祖国重新统一。这一句是向儿子们交代他毕生的心事,下一句写对儿子们的嘱托和深切盼望。“王师”指宋朝的军队。“北定”指渡江北伐,平定外族侵略。
“中原”泛指被金人占领的失地。寥寥数字,既包含诗
人热切的盼望,坚定的信念,也寄托着把他呼号一生“
北定中原”的心愿和未了的事业要下一代来继承,希望孩儿们努力奋斗,实现遗志,不要忘记你们父亲还在九泉之下等候着北定中原的胜利消息。全诗字句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
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诗歌以“剑外忽传收蓟北”为发端,直接叙写喜讯。蓟北乃是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蓟北,标志安史叛军的崩溃,破碎的山河重新统一。这对于多年漂泊“剑南”急于结束流落返回故乡的诗人来说,确是天大的喜讯,诗人通过写他的泪如泉涌、洒满衣襟的样子反映他那种悲喜交集的心情。诗的第二联,诗人的那种惊喜之情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带着欣喜的热泪,回看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他们昔日的愁云早已驱散,正沉浸在欢乐之中,亲人的喜悦是对诗人最大的安慰,他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随手胡乱地收拾诗书,再也无心伏案读书。这对于一位原是读书破万卷的人来说,是一种极为反常的举动,这种反常的描写,却恰当地把诗人大喜欲狂的心态逼真地表现出来。“喜欲狂”既是上面初闻惊喜的结果,又是下面由惊喜而引发展望的原因。因“喜欲狂”故而纵酒放歌,遂生青春作伴、乘舟返乡的遐想,于是诗篇便有了第三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把内心的狂喜之情,作了进一步的渲染与升华。尾联是想象中的具体还乡路线,“巴峡”是出发之地,“巫峡”是必经之处,“襄阳”和“洛阳”是诗人的原籍和故乡。这一句准确地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