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个红军长征的小故事.(外加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0 09:33:31
求一个红军长征的小故事.(外加读后感)
x|Yr*[T4s#uјE%keiU!N HB+qBqxf89Ͽ$KmG+Owͨf2Y)EM"^sQ_ͬ?1[?IU.L{MM~Әqϙ׹yy4푙\'+ӻ'Iq=)I~ӻ [7z1zR nR١-<4冩9s1̸j^񔙾z SzYwP2}6VL Ւg_V=|hU|0Y v.g:$bxHs{u'2x{B:&V`RW,ߘN?5gQ`=?=cnx7s6 g%Q!-ޛd X<LN2q灜{Lr4=y7i/>_M>lr"s$Rظ !iWGqr$Sa]0 ݤ]asWûǠ .\ԎMnA|< n$m{arߟpovp>aԗAmw^{ J׉"&gmDf**3[ZAͷߒtNMK:#aNl [ӬU'U0pF$bye-k/ݰ1/ LN0靮y$7Ճ9*~ې~B@tKxq+Xʠ ]m*x @̰wެއ.Ouh|`G':l$Z,DL   6hT ?VrO|cl-b?ȱ#&2Tma[)]%t0gM!&i~ c"inJyxZER6'MTEªef_az=Ύvrax Inl/XbGxmFgx;m~9-@MeZ!He13G*,o[ɽ9)Owf-S<3Gd>`AThtxRpFɼ'3Gam-Ӊ%ד'[c?;Fo@}\a܇yp>WG~!?0UGlq,BZ5Jn\1ap<zVn@ީ_Ox_0-T/ ^v_N0$ryTϩ8yLx0~`K iнJB5 *C !t3i;VtmX*I*%efՀѓRY98Y/~+&mttRV9Px!AjO,.lڧ+qxEE@6 |0E+PEd5nQ\퐗^io%3_ S;ro37'8"!KzpKk;/Yh%6Hչ[AJwx6}"8' FbcP?Slqu| vRfF7iZ#s=:P&!뛕fn*cki:pH+y_IaTPl/{7*N9)"攂HƵwb5Z#,C6zu8u=95gS|[a ͈dE`fwIVUL0N~BLğR#!&r~0E" i!j((_9`Uv*"D:âޒ<Ɋ@ CE APK4UĜXOTD*~FPHtv``m{<&4v );@ModJfńNx2 (`o2s<[_\OA]G$HR&;$my0 ,M M/϶sޑ'O9 =Wy?g>أ:u2t4 -xUZՓ( -.+Jv=æ3 {_SxR`c ru{.Ԑ( JxN'KZs '3O"ܔyެjl OvB$h ͓sՙ>vG?_tm6;LK+)2x 43t˫X hia mՂ<4-?דK*ǟPwV׌Q'dٴ!VKyC7$x)4U '#+y[ϷOm?b[x /50:Tܜ,xoޯ>lQA+\D=iKjd_>_~6z1l~5^fA)<ޒ7<,ix޸3(sOL_0~Sh[{6M#~35ZazSDgpDFea& ֹ=r1LaͭhB%<,qa:C'lHD Ch.vL6cjxe>Gi08\DzX?gL %J" krb]u⧟^>5>b%`RqҜ{Alk1dF *D>lP2M= ?^΀F?])S`%E[r89&sMx0SQHvʦ n1&DQb#Z,: iz-F< iy|6ic\jAȝN fF5s\dJQ=~)pV{UG8_1ĿUoA"5|fongCHn$qŮIW,f!Ālq"ʉ0~>b0; &hp%fPfb[8I2-GyrAzK?/deV5 Ug$KŠڨ&se9ޱbxrVOA*A>`JȠ0oŢ/mJE &%% _O%NlZkx1"MsjVYyےYg4"\aUw=-8O)p k,Z1܂ 2{yω\n9~ eX)!&gg~7)BY˼^pZ%yŶY9(ӓbT!Nām- s>(4 ΂gGBc*l*6IVik,/oCJ(I3 @`)hMrŷ21,?h{n3 QTZc,;ˋ,I/G񺒝̈7MMfMңiU&#A}>S|f^!ʇ`0> fEY y Q-|\`lԾ].=0a KSś] r `;u$~tIhd||:l?BƁg s"}xub= tSe[x)%Xdi/U¹q¥X</<]i=<$iOcjs(q͵_<:6DÖfGCqbpy.5`9}ˆN Vbl&⪬1+XT FxUe`""3ّoٹlط:`9ȚƵN~ԛc4v18 ,6J)ψT7#C)q)79̏f 19JZr\: 2>%E2=_ XTӴHk'Xd:lx-<sC B[I^DkE$xB;I>"U|9_TmQx!dnb| 8\SAJ΅CAgB]Kc-#A"} @^'R{x`#3J ӟң'x .=b"ټy\\e}aKF;c 3ZҨwy(l; ͐l2|2,qH[`;ٶi hrCǑVkS"cW fi"3a kGz޹^ ?ܳL_MoK]Jl3 r螅+ 5Jt+}+0iT+ӬVj;o:uO2iqݠ,;5@+'E?jbABf}i8ZEېr#Fl=DRҵSl_hMgƲ[aY<݃bnJR .Є kgzAJTwb/sX/zL֛m#]J_,v8JbSgW"-@BKL=cg`%"o3HΥva>3 [yg_=mԓ΃$ƕElX5 |+Se[פ(|~sϟ4rv>|-tפ5/RX'vhB.5e&3QcA!ylSw\fAy" ]ٽ3Ұҩԓ'u2kWX\3MbnzqtPbO{[>crI%8N]NI.&kUj{Κ}u j>-{~^6C\ɖ\gRʖHO'1;]|4X e&4*kr9CFӽS)]Aꗉ%i~ ELm;YLbׂ&߬^s_^vX2oH8NS**kI *`z*S+ޕ)`eMX4ѶJx%W}4:%ʒ4+2m%ղW,p]o򣫑u5M=~mJ _*qA =Hn^Ho߶+.U4%\ds u4@<mWĖqdor&Uf.V`M.1$q%pIuO{]Ƞuj!YaS:苬CCIuVܖxU+Z/2"^QK> O&-5Eݦ[asE/ȬП!KȜpn?%Ön895g*TP[? ?j~ƒb74Xq$׶C88tlHM|+J/bNp xɂ E ;C &(0mz8.'fH3ׅ #$s-R1D!^ojz兣{20AF`"Ȏ%čD[.Da, H0lN8d2QԂDmaXp{cI3a|⭊}HE/m{ 6fµְV0Y>6 s}'n;|n|B—W-^9g"6rM~T3E:!g7̏Ϙhv8yQ#6ΣpK0*Ztć6<NggmUs&IIi\%QND:%ro0?ؿoa"4 6 aśw304!%ߵ9ahudO87-)v lDB2rh^ĘF D$[Ei kf\OpN96;B7)R .\BGc3b {r@}"JᡘpC^^UU:Ņ<^!۶Jg._E#"(=֦*p[C/]⥴(o6K[Qڳ{srʮ u*G]~|[e#<#DqD(ut}h]r_߄aTs3mvR6܅\fqU n:|oJ4s;A2 /vҐÚ}깖MWĘmndtyrwa>-Z8zB6YaqIx.kxbF6g.<& e/q%*j\WD4(>. 3܄`|p^ir0,]V [$ߩ,N'11|;唞sB|XL$ɳ2U ejDy5  ?\f[?ɉ=Rzf,90o#MNr 40*8 =D Ol c&\2U3uV i )l(C^C 8k,'o-LݲQz.)06`ktT}Q8wa+44g1ɏxpHQUMIܵ]*Dg:X]H9FAx-(I'k%6'm%}Wib'\>7N@³Pҩ1,>z, iaKxm>ސ#'2  8pɏ1)E>fȏ!1M${w9MZ~Q;I(']JޗCf>K0@qz'v bMo(԰vG{#9udj#zSA6bCS3EHNToir>"jӬX@I'0G}s*$.ͭ2uϠ*W5/O[bM.l'*z~`Cd_NfɡtKӸ֋Klk߾)M5rGr},W!ГPbsiIpWuu[7^T7O&Ed$76x!i). hsj*Uų|Ywmxt{ݬJmϼcΉW{qց\mIN:ujYAz3QTjL c.KOGIt>ِOZ֋-6w,+uX&oW+Տvő{~ " {:+ko4Hh4Xd4):g|e U&܀3XH!M1C@ՃR/5*ra)rbHv^͎38 z%A[~YL*Ӂ^su"ORgO8\!ӊ$Y}v]0ȝ&1;G݅rۦɻ(ӕ}Jў-V߭VT݆k%s"\T):e]nK5b.kM/@/I: bPdM ^=B}gL  u=[ 6n׋1f) !=e5(tH8 &ܺ llKjhqAߘgvMlU~%ABIu7_ŧ^ K[{'TWp .EWJ׀CoŠIK]x!l+g\ea*Gun03K0z|'ɾe $)z=吏ع7!PTQwTx1cMI&yǘ\K_݆?y

求一个红军长征的小故事.(外加读后感)
求一个红军长征的小故事.(外加读后感)

求一个红军长征的小故事.(外加读后感)
红军在爬雪山、过草地以前,进入到一个崇山峻岭的地带.那天晚上下着倾瓮大雨,大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往北去的山路,崎岖不平,又特别滑.
董必武和警卫员小王,沿着高低小平的羊肠小道,高一脚、低一脚地向前摸索赶路.小王不小心踏翻了一块石头,摔了一跤,当他爬起来的时候,脚上穿的鞋子不见了,只好光着脚丫子赶路.第二天清早,雨过天晴,大地像一座水晶宫一样,雨珠在太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董必武发现小王的光脚丫上有几条血口子,便从马褡裢里取出一双自己的旧布鞋,递给小王说:“要取得革命胜利,现在就要吃大苦.你光着脚,是走不出雪山草地的,快拿去吧!”
小王坚决地说:“我不怕苦,就是打赤脚,也保证在长征路上不掉队, 走过雪山草地没问题.”这是多么好的战士啊!董必武听了心里乐滋滋的,把那双鞋递到小王手上,说:“你拿着穿吧.”
小王说:“我知道首长只有这双鞋,还是你自己留着穿.”董必武把脚往上一跷:“这不还有一双草鞋吗?”小王说:“那双草鞋已经很破了.”董必武说:“不要紧,我们还准备了一批‘特制布鞋’.”
小王十分疑惑,心想从长征开始,就一直跟随着首长,这种鞋,别说没有见过,连听都没有听说过.小王望着董必武,眨眼问道:“什么特制布鞋?从来没有听说过.”“哈哈哈,”董必武笑了起来,然后指着马背上的马褡裢说,“那不就是吗?”小王知道:马褡裢里,除了董必武的一些办公用具和简单的生活用品外,其余的东两都是在行军途中捡的破烂.像破布、破鞋、破袜子、破麻袋、破棕片等.平时,由于工作忙,董必武没有给小卜解释.今大,他亲自从马褡裢里取出几块棕片,在自己的脚上严严实实地包扎起来.包扎好以后,在地上走来走去,一边走一边说:“过去古人作战,用铁甲做衣服.我们把这些破烂捡来做鞋穿,用坏了一层,再包扎一层,不就是特制布鞋吗?”
从此以后,董必武同志又多了一个捡破烂的伙伴,就是警卫员小王.这些破烂,在以后的行军中,特别是爬雪山、过草地时,起了很大的作用.董必武同志正是用这种破布、破麻袋、破棕片做的“特制布鞋”,爬过了雪山,走过了草地.
草地上,红军只有一点青稞面作军粮.周恩来副主席也绝不多吃一点,还经常教育战士要爱惜粮食.
青稞面越来越少,战士们每天只能用一点掺在野菜里煮汤喝.小战士吴开生已饿了两天周副主席知道后,立即让警卫员把自己省下来的青稞面分给了他两碗.周副主席看着吴开生蜡黄的脸,语重心长地
说:“这就是革命啊!”吴开生流着泪说:“我只要有一口气,就一定跟着您走出草地,革命到底!”
这天晚上,狂风暴雨,用被单做的帐篷根本挡不住风雨的袭击.战士们都顾了落汤鸡.周副主席命令战士们到他办公的帐篷里去避雨.大家怕影响他办公,都不肯去.他冒着大雨亲自来了.他说:“你们不去,我心不安.”周副主席的话像一团火,烤暖了战士们的心.
这样走了好几天,草地仍然一望无边.青稞面吃完了,甚至连军马也杀掉吃了.战士们只好煮皮带啃,找纸张咽.红军战士陷入了极度的困境.周副主席命令把自己珍存的半碗青稞面全部分给大家泡汤喝.“那您吃什么?”警卫员急了.周副主席两只大眼放出严峻的光芒,清瘦的脸上肌肉抖动着.“有同志活着,就有我.只要多留一个战士的生命,应付给革命事业增加一分力量.拿出来,分掉!”
这掺上了一丁点儿青稞面的热水,分到了战士的手中.战士们流泪了.大家都知道,这热水不是半碗青稞面,这是周副主席的心血和生命啊!”
战士们又上路了,在茫茫草地上,进行着摧不垮的铁的红军
一渡赤水后,红军来到走马坝,适逢贫农方少周家六十九岁的老母亲卧病在床.由于家境清贫,缺乏营养,加之老病缠身,没有东西吃,家里只有青菜萝卜,老人已气息奄奄,朝不保夕,一家人束手无策,要医无钱,欲救无药,只有死路一条了.可正在这时,住在方家的一位红军营长得知方母病重,他主动进屋去看望病人,只见老人快要死了,不由想起他挂包中藏了许久给自己老弱多病的母亲吃的人参给了那位方家的老母亲吃.方家的老母亲服了参汤以后,脸色转也红润,晚上又连服两次,病情大有好转,全家老小喜不自禁,连连感谢红军,这位红军营长也露出笑颜.虽然后来这位营长走了,可方家三辈人始终念念不忘红军营长“赠参救母”的恩情一、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25日,一方面军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后,要用仅有的几只小船将几万红军渡过河去,最快也要一个月的时间.而国民党的追兵紧追不舍,形势十分严峻.5月26日上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稼祥、林彪、聂荣臻、罗荣桓、罗瑞卿汇报后,当即作出了夺取泸定桥的决定.其部署是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红一军团一师和陈赓、宋任穷领导的干部团为右路军,由中央纵队及1、3、5、9军团为左路军夹河而上攻取泸定桥.左路军由王开湘、杨成武率领的红二师四团为前锋攻击前进,5月28日,红四团接到红一军团命令:“王开湘、杨成武:军委来电,限左路军于明天夺取泸定桥,你们要用最高的行军速度和坚决机动的手段,去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你们要在此战斗中突破过去夺道州和五团夺鸭溪一天跑一百六十里的记录”.接令后红四团后昼夜兼行240华里山路,于29日晨出其不意的出现在泸定桥西岸并与敌军交火.
当时百余米的泸定桥已被敌人拆去了约八十余米的桥板,并以机枪、炮兵各一连于东桥头高地组成密集火力,严密地封锁着泸定桥桥面.中午,红四团在沙坝天主教堂内召开全团干部会议,进行战斗动员,组织了由连长廖大珠、指导员王海云率领的23名夺桥突击队.下午四点,23名勇士身挂中锋枪,背插马刀,腰缠十来颗手榴弹,冒着枪林弹雨,爬着光溜溜的铁索链向东桥头猛扑.三名战士在王友才的率领下,紧跟在后,背着枪,一手抱木板,一手抓着铁链,边前进边铺桥板.当勇士们爬到桥中间时,敌人在东桥头放起大火、妄图以烈火阻击红军夺桥.勇士们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烈焰,高喊“同志们,这是胜利的最后关头,鼓足勇气,冲过去!莫怕火,冲呀!敌人垮了,冲呀!”廖大珠一跃而起踏上桥板,扑向东桥头,勇士们紧跟着也冲了上来,抽出马刀,与敌人展开白刃战.此时政委杨成武率领队伍冲过东桥头,打退了敌人的反扑,占领了泸定城,迅速扑灭了桥头大火.整个战斗仅用了两个小时,便奇绝惊险地飞夺了泸定桥,粉碎了蒋介石南追北堵欲把借助大渡河天险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泸定桥因此而成为中国共产党长征时期的重要里程碑,为实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合,最后北上陕北结束长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有“十三根铁链劈开了通往共和国之路”的壮美赞誉,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其中就有七位元帅长征时经过了沪定桥.当时在激战后的泸定桥上,刘伯承元帅曾用脚重重地在桥板上连跺三脚,感慨万千地说“泸定桥,泸定桥,我们为你花了多少精力,费了多少心血,现在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朱德总司令在长征回忆中题词“万里长江犹忆泸关险”的诗句,充分说明了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的艰险与壮烈.
“红小鬼”曾治
曾治,江西宁都县安福镇力元村人,1931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治是一个放牛娃,家里很穷,读不起书.从14岁参加革命那天起,他就把生死置之度外.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一个人连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那时他只有一个想法,就是紧紧跟着共产党、毛主席,革命到底不回头.雪山草地难走,根本没有路,红军硬是靠双脚踩出了一条北上抗日的路.过雪山时,他穿着一件单衣,在风、雪、冰、雹中冻得浑身哆嗦,牙齿打颤.但红军战士毫不畏缩,仍然顶风冒雪拼命往前走.苏区人民称红军的脚是铁脚板,是量天尺.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硬是让红军将士的铁脚板一步一步量过来了.曾志写过一首小诗,用以表达他毫不动摇的革命信念:十四从军红小鬼,举起大刀砍白匪.紧紧跟着毛委员,革命到底终不悔!
一袋干粮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多年以前,红军叔叔长征的时候.在红军部队的医院里,有个小红军叫小兰.小兰才 13 岁.她的爸爸、妈妈都被地主逼死了,她也被地主拉去干活,受尽了地主剥削和打骂.后来,红军来了,小兰跑到部队,说什么也不离开红军啦.红军长征的时候,小兰跟着部队走进了草地.一说草地,小朋友们准会想到公园里那长着绿茵茵小草的草坪,又平坦又好看.红军叔叔过的草地可不是那样的,那里荒凉极啦.地上除了野草就是烂泥坑,走几十天也走不
完.一路上看不见一间房子,找不到一个老百姓.只有几只老鹰在天上飞旋.这天,走着走着,前边出现了一个小村子.红军叔叔一看,可高兴啦.小兰也乐得又蹦又跳.有了村子就能找到粮食了.部队进了村,小兰把伤病员安置好,就拿着米袋找粮食去了.可村里一个老百姓也没有.小兰在村里走着走着,看见一个打麦场.场上堆着一堆麦秸,上面还有没有打干净的麦粒.她把麦秸捶了又翻,翻了又捶,东一粒,西一粒地捡起来.总共不到一小碗.这点东西能吃几顿呢?不行,还得找!小兰刚走不远,正好碰见一个大个子红军,扛着一袋沉甸甸的东西走过来.小兰一看,哟,这不是在我们医院养过伤的那个大个子吗?小兰忙问:“哎,你在哪儿搞来这么多的粮食呀?”大个子红军放下口袋说:“嘿,是小兰呀,我这粮食是在地主院子里挖出来的.你找到多少粮食了?”小兰把口袋一伸说:“喏,都在这儿呢!”大个子红军接过米袋掂了掂,笑着说:“小兰,听说还要走 20 多天的草地,这点麦子还不够塞牙缝的呢!”“明天再找嘛!”“来,把我的给你一点吧!” 说着,他捧着麦子就要往小兰的米袋里放.小兰赶紧米袋藏在背后,摇摇手说:“不要,你们人多,自己还不够吃呢.”大个子红军胳膊长,一把夺过米袋,一边往里倒,一边亲切地说:“没关系,我们每人少吃一口,就省出来了.”小兰又在别处找到了一些麦子,炒熟了,碾成了麦粉,放在了米袋里.心想:这些麦粉我一顿吃一把,再拣点野草野菜,能吃它 20 来天,走出草地没问题.对!还要省出一点给伤病员吃.第二天早上,部队出发了.小兰扶着伤员,紧跟着部队,小心地往前走.走着走着,前边出现了一条小河,河上用树干临时搭起一座桥,桥下的河水“哗哗”地流着.小兰把肩膀上的米袋背好,紧紧扶着伤员说:“同志,该过桥了,慢慢走!” 谁知道,走到桥中间,那个伤员忽然咳嗽起来了,脸涨得通红,身子直发抖,脚底下一滑,身子一歪,小兰连忙使劲扶住了他.可小兰肩膀上那袋麦粉却掉到了河里.米袋在水里滚了几下,就冲走了.小兰愣住啦,她小声地叫了一声:“哎呀,这可怎么办呀?”伤员看她望着河水直发愣,就问:“小兰,什么东西掉到河里了?”小兰连忙摇摇头:“没有,什么东西都没掉.咱们走吧!”这时候,看护长从后面走过来了.小兰告诉她伤员咳嗽得很厉害.看护长双手扶住伤员说:“好,到前面找医生看一看.”她见小兰好象有点什么事儿的样子,又问:“小兰,怎么啦?是身体不舒服吗?”“没有.嗯……”小兰把刚到嘴边的话又收了回去.她想:不能把丢米袋的事儿说出来.要是同志们知道了,准会把自己的粮食捧出来给我吃.大家的粮食都很少,我怎么能吃他们的呢?不,我要坚持!看护长走了.小兰赶紧拔了许多野草,放在挎包里,把挎包塞得鼓鼓囊囊的好象真的粮食一样.晚上,部队休息了.小兰怕大家看见她尽吃野草,就跑去给伤员换药,洗绷带.等大家吃完了东西休息了,她才煮野草吃.这样过了几天,小兰的身体就不行了.常常拉肚子,头发晕,两腿软绵绵的,一点劲都没有.有一天,她走着走着,一下栽倒在地上,什么也不知道了.等她醒来的时候,发现看护长正背着她呢.看护长是 40 多岁的人了,这些天来和大家一样,吃野草和麦粉糊糊,身体很虚弱.她背着小兰,脸上淌着豆大的汗珠,嘴里喘着粗气,摇摇晃晃地往前走着.小兰醒来说:“看护长,我自己能走,快让我下来!”央求了半天,看护长才把她放下来.小兰咬紧牙,坚持着走到了傍晚.等大家休息以后,她又躲到一边煮野草吃去了.这时候,看护长笑眯眯地走了过来:“小兰,你身体好一点了吗?哎,怎么一个人躲在这儿煮东西吃?”小兰赶紧用手遮住瓷缸:“我煮好东西吃,不让你看!”“好!我不看.”看护长嘴上这么说,趁小兰不注意,一下把瓷缸抢了过来,一看:“哎呀,小兰,你怎么光吃野草,一点麦粉也不掺呀?”“路还远呢,留着慢慢吃呀!”“你的米袋呢?”小兰拍拍挎包说:“这不是吗?” 看护长奇怪地问:“你为什么放在挎包里呀?”“米袋破了个洞,怕麦粉漏出去!”“拿来!我给你缝缝.”说着,看护长一把夺过小兰的挎包,打开一看,里面全是野草.她愣住了.“小兰,你的麦粉呢?”小兰看到看护长这么关心她,想说话,可嗓子眼像什么堵住了似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眼泪“唰唰”地流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她才把丢粮食的事儿告诉了看护长.看护长听了说:“哎呀,小兰,你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呢?我们一起参加革命,就像兄弟姐妹一样.你没了粮食,大家应该帮助你呀!”说着,看护长从自己的米袋里,抓出一把麦粉,放进小兰的缸子里.“你先吃吧,我马上去报告首长.”不一会儿,小兰丢粮食的事儿,像一阵风似地传开了.同志们立刻提着米袋走了过来,你一把他一把地直往小兰的挎包里装.小兰忙摇手说:“ 不,不,谢谢大家……”这时候,那个伤员拄着拐杖走过来,拿着一点粮食,激动地说:“小兰,你为了救我,把粮食丢了.我这一份你一定要收下.”同志们都说:“小兰,你收下吧.不管碰到多大的困难,我们也得把你这个小红军带出草地.”小兰呢,感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好收下了大家的粮食.这天夜里,小兰怎么也睡不着.想起小时候,在地主家里受剥削挨打受骂.要不是找到了共产党,自己早就死了.参加红军以后,得到了首长和同志们多少帮助和教育,懂得了多少革命道理呀!小兰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永远听党的话,永远跟着共产党走!
雪山小太阳
故事发生时间:1935年6月 地点:夹金山.夹金山山峦起伏,白雪皑皑.狂风夹杂着大片的雪花翻卷咆哮,凛冽的空气中,雪山似乎也在颤栗.前进的队伍有些迟缓了.寒冷、饥饿、稀薄的空气侵袭着这支坚强的队伍,已经有很多同志在这片让神灵都敬畏的土地上永远闭上了眼睛.突然,风雪中传来一阵充满活力的歌声:夹金山高又高,坚持一下胜利了!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战士笑呵呵……歌声穿透风雪,驱散了寒冷与疲惫,给前进中的队伍带来阵阵暖意.大家抬头望去,山坡上一个小小的红色的身影跳着、唱着,挥舞着手里的快板,快乐的身影像一团跳动的火焰.“我们的小太阳又升起来了!”战士们笑了.这名唱歌的女战士是红军队伍里的小卫生员,谁也不知道她的名字.一路上,小姑娘把行进中的故事编成歌谣鼓舞着大家前进,成了大家的“开心果”.翻雪山时,小姑娘身体单薄,同行的大姐怕她冻坏,把身上穿的一件红毛衣送给了她.她高兴极了,穿着这件长及膝盖的大毛衣在队伍里跑前跑后,在山坡上唱着跳着,红艳艳的颜色在雪地里分外耀眼,大家就开玩笑地叫她“小太阳”.队伍接近山顶了,空气越来越稀薄,连呼吸都困难.很多同志因为疲惫和饥饿坐在了雪地上,这一坐,便成了冰雪的雕像.红毛衣也抵挡不住寒冷的侵袭,“小太阳”的脚步也越来越迟缓.突然,她停了下来,路边坐着一个受伤的战士,把头埋进臂弯里像在打瞌睡.在这里,停顿就意味着死亡.“小太阳”拼命地摇着他,战士只是含糊不清地说:“冷,冷……”队伍依然缓缓地前进着.有人突然发现,队伍里不见了那个快乐的红色身影.干部休养连的战士们到处寻找,在半山坡的雪地里,看到这个年少的卫生员静静地躺在山坡上,已经没有了生命的气息.她只穿着一件单薄的军衣,小小的脸上没有一丝血色.在担架上,战士们找到了那件红艳艳的大毛衣,它穿在一个受伤的战士身上.伤兵流着泪回忆说,困乏时坐在雪地里,只觉得有人在拼命地拉着他,对了,还听见了歌声,他说,很熟的歌: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战士笑呵呵……所有人都沉默了.伤兵脱下红毛衣,郑重地铺在雪地上.它像女战士快乐的微笑,舒展在茫茫雪地中.仰首望去,峰顶已经微现阳光,太阳红彤彤,照在皑皑白雪之上,映出一道道金色的光芒.穿过岁月的悠远,70年前,那许许多多美丽的壮烈的故事依然生动、依然鲜活.曾经有一个爱唱歌的小女孩,快乐地行走在这支波澜壮阔的队伍里,她唱过最响亮的歌谣,让疲惫的战士仰望天空,看到太阳;她跳过最动人的舞蹈,让受伤的老兵忘记伤痛,欣然而笑;她曾为一件普通的红毛衣欣喜不已、视若珍宝,在最危险的时候她又把自己最珍爱的东西,连同生的希望和力量,让给了自己的战友.她还只是个孩子.那一年,她15岁.
魂驻小红桥
故事发生时间:1935年春 地点:甘南.出征的队伍绵亘十几里,风萧马嘶秋冷,红军将士们行色悲壮.每次突破敌人的封锁线,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战斗队减员严重,而担架队却越来越长,任务也随之越来越艰巨.一个清瘦干练的姑娘穿梭在队伍里,像踩着风火轮似的,跑前跑后,安排抬担架的、照顾负伤的.这是她的职责,她是担架队队长.据说她是自己从家里跑出来参加红军的,英子这个名字也是当兵后她自己取的.20岁的她,已参加红军4年、入党3年
麻利、果断、机智、勇敢的作风常让人忘了她是个姑娘.因此在长征前她受领了队长一职.临危受命,意味的不再是权力,而是用性命兑现所有的责任.困难、问题、危险,接踵而来.担架不够用,伤员有增无减!有的担架员受伤了,雇来的民工逃跑了.十几个担架被扔在路上,重伤员血污模糊地躺着,较轻一点的伤员发出阵阵痛苦的呻吟.触目的情景让她心如刀绞,血直往头上冲.年轻的队长杏眼瞪圆,咬着嘴唇,狠狠地说:“背也要背着走!”她对担架员的任务进行了分配,尽力找回逃走的民工,尽量安顿好每个伤员.可安排到最后,再也匀不出担架和人来抬一个伤势严重、生命垂危的小战士了.看着前方的路,看着奄奄一息的小战士,英子决定背着他走.队员们反对,劝她留下这个伤员.因为矮小、单薄的她看上去实在不堪重负,而且这个伤员伤势太重.可英子看着四周的荒山野岭,说:“丢下他,不就等于让他死吗.决不能!”于是,再没有多说什么,她背着他在崎岖泥泞的路上,迈开了沉重的步子……伤员的手无力地搭在她的肩上,微弱地声音说:“放——下——我,放——下——我吧……”英子充耳不闻,薄薄的嘴唇坚强地抿起.是奇迹吗?弱小的她,背着比她高、比她重的战士,翻山越岭,竟然走过了许多路程.而受伤的战士,也顽强地抗争着,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居然开始好转!一路辛苦,一路历险,一路化险为夷.担架队艰难而曲折地前进着.而英子却越来越瘦,她总是将少得可怜的食物分给担架员和伤员;她也越来越弱,她总是将金贵的盐和水送进战友的嘴里……队伍来到山里的一座小桥时,仿佛春天正好等在这里,娇嫩的小花与新绿扑面而来.劳顿不堪的战士们愣了一下,然后,都恍然大悟似地停下脚步,深呼吸……那个重伤的战士已经可以拄着棍子走了,也许是受了这美景的鼓励,他走到英子队长面前,说:“队长,我要编个花环给你!”英子笑了,那开心而生动的笑脸让人想起她也只是个孩子,她点点头回答:“嗯,好.”可接着又故意板起脸说:“但是,你现在还需要休息.”这是她一生中所说的最后一句话.为了给伤员舀水喝,她坠到了桥下的河水里.她坠落的声音那么小,她甚至没有挣扎,就顺水飘去……一去七十年!白云苍狗,世事变迁.很多事情改变了,但有些故事永远不会褪色.就像此刻——一个垂暮老人,站在小桥边,凝视远方.山青水碧、草青花艳,和平的阳光照耀大地.他的眼睛湿润了,半晌才说:“不一样了,但又一点都没有变.”过了许久、许久,老人又开口说:“如果英子队长多吃一点东西,可能就能坚持下去,可能就……”老人缓缓地在草地上采来缤纷的野花,用颤抖的手认真地编起一个花环,轻轻挂在桥头……
一门伴随红军长征的功勋炮
这是一门普通山炮.虽然从外表看与其他山炮没什么两样,但它却有着传奇般的经历.1935年6月14日,红军红2、6军团(后组建为红2方面军)以一部分兵力佯攻湖北咸丰县,打响了忠堡战斗.在对国民党“围剿”部队实行分割反包围时,红2、6军团遇到国民党军队的火力阻击,人员伤亡较大.情急中,红2、6军团用一门仅有的山炮和数门迫击炮实施火力压制.这门山炮凸显神威.红军炮手连射3发炮弹摧毁敌军火力据点.红军趁势发起攻击,在忠堡附近的构皮岭地区全歼国民党军第41师,活捉纵队司令兼第41师师长张振汉.
同年11月,在红2、6军团长征途中,这门山炮继续发挥威力.1936年1月,红2、6军团突破乌江天险时,又用这门山炮压制对岸敌军火力,摧毁几处火力点,并乘机夺取船只渡过乌江.因此,红军战士对这门屡立功勋的山炮钟爱有加.在长征途中,红2、6军团带着这门山炮,转战乌蒙山区,抢渡金沙江,经过藏族聚居区,进军甘孜,翻越大雪山,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在翻越雪山时,许多红军战士牺牲了,在过草地时,更多的红军战士倒下了,但红军战士们对这门山炮却非常珍爱,宁肯吃苦流汗,马驮人扛,必要时拆卸,过了困难地带,再安装起来,就这样,终于把这门山炮带到陕北,使之成为整个红军队伍在长征中带到陕北的唯一一门山炮.就是这门山炮,1959年军事博物馆筹建时,贺龙元帅点名将它陈列进军事博物馆.当然,假如您对这门山炮进行“政审”,也许它的出身并不值得称道.它原称“七生五过山炮”,1927年由上海兵工厂制造,口径75毫米,重386公斤,初速为280米/秒(榴弹),出厂编号587.它本是国民党军炮兵营装备.1935年4月,红2、6军团转战在湘鄂川黔边镜,于湖南陈家河、桃子溪战斗中,从国民党军第58师炮兵手中缴获了它.从此,它遇到了好主人,发挥了大作用.红军炮兵营曾用它参加多次战斗,消灭大量敌军.它是红军经过艰苦卓绝斗争、最终取得胜利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