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的寓意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0 04:34:45
两小儿辩日的寓意
x}n[Yxi;CFfv"!zEw/VBժzE(q$J"ylqd3=2x\KJv870g?O?q;7Yko¯^7?nX/t1ozͬ@?|団9b&^~\Mr?6/ yN7^# b>L1WA"7Jo'š)Ls4KA2د,|cZfN0EX .? R6}ox_. {Ssڞʼn՚ia?{!;̍7p+h LMִN1*|S߸?lx X:?oG{c?޾v7{uFX}^t˪C> j*~ïRؘ:$_m?";EՌOMaWYa0߻*B8uSw^EH=snZ:V^.e7f+:4N\DfmN䀛n|x!7x?ЗK^E6H2K]~`d@A-^+ e{_-¹N_ GvD7fe"zPs~wg2U5b2ؾbY`aύsAmט_\͵YRd7|8;Xd$Jx;} t̃L-Th۞Lf-G)t^[c8r:x]v9S}TAOK ;wi@\pNW EӚSa`:|uӊ˥䘧p$L΂LϷ;+sP|R(ԔO#&A]>g}Xs|aަm>c9"b? , eϲ}ŔzP.UM!( WJP2)qTH{23(TLޥ'љy(kƁ1/7)AzĴGp_Ϣ2/B *C鵋W[LD(bE)+GC1ᒏ!Ɣ@e ;!xxKi{o\8ʑM !` =o5T:]̹Wi (6`|i3V?< 8z^_7νuN;@@g5ZaGۻv^)B=;4(F,s} W'_VȢ.͍J7_QMoX,q37) υ9 =V_ >ļzke^3Us3=DH@|[OnJ@wЦ藦qO[eC3R3q ړ ߌhe*n D7Q7BZSQLNEZxt$2b+=%,t]e 2WC{瞢K+- *oejtJB4j NvM!kZwn0 eK xkŋa:,m.Y٘?,hћ~:PU,KFfsfU<'?kQE8=WB\jUD9RPYYuW?=S|/8)`v3hV̻|ƒC˛P 픒4kQW6! tE-52J6,X(}j. CSR4Mz+ǧ~ ҂"8;:`Rr^,g w>@ͺ$#(l=cQM"-H./+y, zB1G\jɉit6~"Տ扲M=owP;q~xhzkĵS#kJy" _@O`?X%^PbS_Sy ۘVUS^EI$4KK H \&F H٦s)fDX^CM3X eH1Cʇ/F) `,LYVHaV[0ƎOڷ2Q8dyl\1I(;^-$$8D.R{0M:*W5 >)~LۘT'Nd́ Z 'lC$<.:OzݴxNE%P*59^JMr9sU2}᥌M/3"6(JDbӭeҸ*H-~*ee瑪al3@{.ܵ[2">:R1/gYwsmsqEȤ[bs >s]z:*øHA:vLwlzCQvw 3-ëglxʄQqSW :B"Xۀ)~E ðc()ҡ5'L ʧBqQNJx 7sj&]6 {k Z. O9kfFm,^?6C}K `/fndGCG _̯ EaN&b% ZP=gկDʬSZ}3=xhe4Kt+T[:kX 2(u[Lʹ R!_DJQ\lV|x&[<0 רsJP=$[WiĒ.bPu[Z) N+4%SL եg4ge%E)^TDiKehʉUX3UsHwdՃAxM;N^z#]T~%8 }b6Q0IâI4P޺|SKwfZ M3ޙj0j%F[ R[tZ0h>׀jMVK:nS/(nUOUiM?2Eipd2qZ N?K{ LU'aNUaB֩ϵZ*nL: œﳐom$aς(Lf1 A,/U.xER`У+lj|Gϵ_hD7Ԏ{2vQxAl)wsm.&x8Jl ېus?2[-?Ӻ2N[3MO^nũK0N՜Qܴ6]M%y,A:-yܖ\O>_zR:x^GK^^)_U'y/σW؎J1#u/R͕Rz;o_TEP޾5Q*o_h!}X9_[\@$gpw#wz!zT' ?{h2*/5*EiiU[q&\93Z[ޖk.a1M[_HYEfр!3F#s1"8K2ÄO\ ]Ի[?@lYU{^ ]dOilƽdh7JD_BĢy,tLh۠=0!l~D=w1)E+M&߈J>%r~OhۂGDlQAWwEZO4r$ +9?j-i؈IW ͊FphMer%]n;یv`pXΏs;PΘ!R'yING#t԰)HZQEz~q: Wz ?'f4lUϔqnC[\Y6T"C[xi4l @kE4bޟh <x35? QD/og0 Խ.HhT9 kX8+mQאӱw(gHFYn6-)m${h Me}3gN-=m|`u]HދE\!ڸ%%AnMUz $CWed"vTtGyW|H.|,KDcjb_Rx o[;"?VewhKe3P}ߢ,BpՉb\S S/ ?FuB@*k+3A܆[] ;KNhAan ],tDci(}1YHӺV:t E-eDlLqMڊ ĺ/t3r iD}z__nk=VWBuFV{>3J"73`+Jϵ"Rs\+f=r0+1ge D^ROJCrM㴚~cz RS)*3ZSǣmaU}" Nia}C62 jʫU ey:qʦ殓a^ *8!߈P+:a'6d]WdwsBCZz˪tBH3++ ")T=#6)d( n4(`Gbܷ44ЛWPHsBFӥ594Hj+ F)Ժ}>K=t p%Fc?Lݶ9Ӳȫa 5 B :xhV$ܪCOL*i՘P0 5RnNB{&mRrY;kgP؜ rPiŀ$ikՋ%"XmQVIpt&.%fN zOؔzqjɕV߄۪gP[Bb{0Ť+D5Չ49Nu`4MnNaGآ*C ֆM7L*$^qNBxAۮEJ}d# z-2bp+$ $G)GE6qpu:5$6Oj?f mĬlйoԇ960(ՆA (l_1K_:ve)K^cMe\s)?.uI6pK`wAV_V1kx[qq_[s4{m^mohG ')FL;tQiw<5@IMJτu_!G5= 93WOhi( ڏ:Lɑ;\˴@0~2rOaRbhًh\j-YTRۧEŤdnRض~|.3BٓpU^4<+*ˡrºTQҭo^}Lһ&7okenLvWg2q~f&lhER4j.ⲧ⦢9һ0B>7j}^DXgFa@ZGErL Pm65im>;RTWf^Ұp]l_ "Rmq)S:So 5GXl2(0<]dDiKOa[_*%:ຟh >=-`]_N0bh::4Hbj6$4Ӓe~R<hM+v5Xr*ꉨ7mx0P;1֋  fD& 2m /3߼oAR nޝVHX࢛eKk[oŃ#uJ6˽=Rх"o]bkW-ŭ-9.lp7Y@a-P4W_nNFpJ|EϷ/ Ѭ懥o@"fd#P[LIA˫I-TtW-5yß?mt&ӎLfymkSafܝ^p3}W+_$Q<4AVY`$)?!O3{jk}|NFeq~ZG\4ܵWA~A@H0w?d4vԴVЭ8?6d@CF o Bu=q6jɤT>1̆k{AmxPGoi[},^PJ &ҏPҪڛLE&;T`\y6ޑRPs?K!Ȗ[]0|Xw}=eJNfÇ q )4%&Tl-CZ'$;~n)x~6rI:Em#O+MѾ޿$.lGoMD󒴙w\ JxմDʯ|z7RT4ΠKt*Qv?/

两小儿辩日的寓意
两小儿辩日的寓意

两小儿辩日的寓意
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二、 要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明白了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  三 、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结论就不同.  四、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1.两小儿:做事时要善于动脑,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
2,孔子:做事时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宇宙无穷,知识也无穷,孔子也有他不知道的东西。

编辑本段文章简介
  此文已被选入九年义务教育制六年级上学期人教版语文讲练测和练习册中,六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第9课,苏教版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试验班6年级上册。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

全部展开

编辑本段文章简介
  此文已被选入九年义务教育制六年级上学期人教版语文讲练测和练习册中,六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第9课,苏教版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试验班6年级上册。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注释
  辩斗:争论。   以:认为。   去:距离。   日中:正午。   及:到。   车盖:车篷   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阴凉的意思。   决:决断,判定。   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汤,热水。   孰:谁   为:通“谓”,以为,认为   汝:你 知:通“智”,智慧。   游:游历、游学
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说(或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询问其中的的原因。   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近,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儿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而到正午时距离人近。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盖一样,到了正午(中午)时太阳就像一个古代盛放物体的器皿,这不是距离远的东西小而距离近的东西大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让人感觉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正午(中午)时就感觉像把手伸进热水里,这不是近热远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决断(判决)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见多识广呢?”
中心思想
  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二、 要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明白了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   三 、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结论就不同。   四、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编辑本段科学解释
  原因根据不同感觉来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并不正确。   《两小儿辩日》里的一个小孩说因为早晨太阳冷,中午的热所以早上远中午近 另外一个说早上的太阳大,中午小,所以早上的近中午的远 而且事实的观察的确如此,那么如何解释?到底又是怎么回事?   初升的太阳看上去比中午的大,是因为早晨阳光进入大气层折射角比较大,我们看到的是被放大了的太阳的像,看上去比中午的太阳大很多。[原文:看起来早晨的太阳比中午时大些是因为眼睛的错觉。我们看白色图形比看同样大小的黑色图形要大些。这在物理学上叫“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四周天空是暗沉沉的,因而太阳显得明亮,而在中午时,四周天空都很明亮,相对之下,太阳与背衬的亮度差没有那样悬殊,这也是使我们看起来太阳在早晨比中午时大些的原因。]总之,在早晨和中午太阳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所以其大小也是相同的。   事实上由于中午的太阳辐射过于强烈,用肉眼直接观察太阳的大小是不现实的。这可能也是造成了在人们的印象中,中午的太阳只是一个明亮的点,而日出日落的太阳是可以观察到的一个圆形。   还有,中午比早晨时热,是不是因为中午时太阳离我们比早晨时离我们近呢?也不是。那又是因为什么呢?   中午时比早晨热,是因为中午时太阳光是直射在地面上,而早晨太阳光是斜射在地面上,可以看出太阳光直射时,地面和空气在相同的时间里、相等的面积内接受太阳的辐射热较早晨太阳光斜射时多,因而受热最强。所以中午比早晨时热。   而实际上,天气的冷热主要决定于空气温度的高低。影响空气温度的主要因素,是由太阳的辐射强度所决定的,但太阳光热并不是直接使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因为空气直接吸收阳光的热能只是太阳辐射总热能的一小部分,其中大部分被地面吸收了。地面吸收了太阳辐射热后,再通过辐射、对流等传热方式向上传导给空气,这是使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   总之,每天中午较热,早晨较冷,并非太阳离我们地面有远有近之故。   在学习的时候,可能老师都会说是一样的距离,但真正的答案却有2个:相对论我想大家都知道,就是以一个点为中心,在一个点做对照。也就是说在文中应该有2个中心点,一个就是地球,一个就是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如果以地球为中心点,那么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不变的在早上还是中午时都是一样的;如果以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为中心点,那么就应该是中午的时候会更近些。都知道太阳和地球都是球体,那我们先把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假设到地区圆行的正上方,而太阳就假设到地球的左边。这时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看到的太阳就是早晨的太阳。而只要把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假设到太阳的正下方,那么这时的太阳就是中午的太阳。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时就可以很明确的知道在以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为中心点时,早上的太阳比中午的太阳离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较远。而文中当时的两个小孩根本不知道地球,所以他们是以自己所在的地区做中心点,这就能判断出谁对谁错了。   《两小儿辩日》今解   《两小儿辩日》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文中需要解决三个问题:   1、日出时太阳离地球近,还是正午太阳离我们近?   2、为什么“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3、为什么“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首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日出时太阳离地球近,还是正午太阳离我们近?   大家都知:地球绕着太阳转的轨道是椭圆轨道,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一月初日地距离最近,七月初日地距离最远。因此一月初到七月初是早晨的太阳离地球近,正午的太阳离地球远;七月初到第二年一月初是早晨的太阳离地球远,正午的太阳离地球近。   那么,为什么“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这主要是参照物的大小差异所造成的视觉差异。日出之初在天边,参照物是范围小的天边、山、树等,这样太阳看起来就比较大,如车盖。日中时太阳在正中天,参照物是范围很大的整个天空,太阳看起来就小,如盘盂。   最后来看第三问题:为什么“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因日出之初太阳光斜得厉害,太阳高度小,地面单位面积所获得的太阳辐射少,同时太阳光所经过的大气层更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所以“日初出沧沧凉凉”。而正午太阳高度大,地面单位面积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要多得多,同时太阳光所经过的大气层比较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比较弱,所以“日中如探汤”。
写作特点
  1、语言简洁,事中见理。   2、善于运用比喻。如写两小儿论辩“太阳远近”这一现象的时候,一方从视觉出发,用两个比喻“如车盖”、“如盘盂”,具体说明太阳形状的大小,结合“日初”和“日中”,就把结论的理由说清了;一方从感觉出发,以“如探汤”作比,结合“日初”和“日中”来说,也把理由说清了。由于作者善于用比喻,语言生动形象,颇有说服力,极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编辑本段作者介绍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列御寇,东周威烈王时期郑国圃田人(今河南省郑州市)。战国早期,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道家著名代表。那时,由于人们习惯在有学问的人姓氏后面加一个“子”字,表示尊敬,所以列御寇又称为“列子”。唐玄宗于天宝年间诏封列子为“冲虚真人”。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所著。御寇是战国时期道教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本来是列子(战国初期郑国人列御寇)、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约在战国 后期成书。秦始皇焚书坑儒,   《列子》被禁。汉初崇尚黄老,《列子》得行于世。汉武帝独 尊儒术,罢黜百家,《列子》散落民间。汉成帝求遗书于天下,刘向将《列子》编成八篇, 藏于内宫秘府。东晋时,张湛撰《列子注》问世,《列子》得以广泛流传。《列子·汤问》是列子所辑注,里面具有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有的人也说是孔子所著,到现在还没有定论。)   列子,名曰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继老子和庄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郑国莆田(今河南郑州)人,与郑缪公同时。今郑州市东30里圃田乡圃田村北有列子祠。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今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全书共载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列子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均以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思。   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瘦。有人劝郑国执政子阳资助列子,以博个好士之各,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再三致谢,却不肯收受实物。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现在我却常常挨饿。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御寇得以安然无恙。这样的列子遗事至今郑州民间还在流传,康熙三十二年《郑州志》也记载了这个故事。   列子贵虚尚玄,修道炼成御风之术,能够御风而行,常在春天乘风而游八荒。庄子《逍遥游》中描述列子乘风而行的情景“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返。”。飘然飞行,追遥自在,其轻松自得,令人羡慕。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隆基封其为冲虚真人,其书为冲虚真经。
编辑本段人物
  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尽管学识渊博,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值得我们学习。   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善于观察,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还敢于争辩。
编辑本段人物介绍
  孔子: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而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学名人。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是“至圣”,孟子是“外王”   据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商汤(东夷族)后裔,故为子姓。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夏邑)。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征在再下孔子。孔子的伟大思想与孔子母亲有很大关系,其母颜征在和他的外祖父颜襄对孔子产生了深远影响,颜征在的教学理念简直是先进了两千年。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伯”为老大,“仲”为第二,“叔”为第三,“季”为最小的。孔子字仲尼,由“仲”字可知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但是如果把姐妹也合起来排序,就以孟、仲、叔、季为序了,在兄弟姐妹中,居长的(大哥或大姐)为“孟”。所以孔子在家排行老二,字仲尼,但他哥哥的字是“孟皮”,而不是“伯皮”)。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其中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作《春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
编辑本段实词的运用
词类活用
  东游:名词做状语,向东
注释
  1.辩斗:争辩   2.以:认为   3.去:距离   4 .日中:正午   5.及:到   6.盘盂(yú):盛放物体的器皿   7.沧沧凉凉:清凉,略带寒意 沧沧,阴凉的意思   8.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 汤,热水   9.决:决断;判定   10孰:谁   11 为:以为;认为   12汝:你
通假字
  知:通“智”,智慧   为:通“谓”,说
一词多义
  此不为:这不是.....。为,是。   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知识渊博呢?为,通“谓”,说。
古今异义
  盘盂:   古义:过去吃饭的碗、盘子。圆的为盘,方的为盂。   今义:用来装痰、垃圾、人的排泄物的盘子。   汤:   古义:热水   今义:食物加热煮熟后的汁液。   去:   古义:距离   今义: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
课文讲义
简述
  忽略地球公转,只考虑自转,从太阳中心点到地球表面上的一个固定点来说,肯定是早上距离长、中午距离短。只不过这点距离的变化并不足以导致中午热早上凉,中午热早上凉是太阳入射角度引起的,不是“两小儿辩日”中讲的那个道理。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斗,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两小儿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接着写两小儿凭借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体会的直觉(视觉、触觉)阐明所持观点,以反驳对方观点。最后写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无法裁决而引起两小儿的“笑”。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初步感悟古文的语言特点,同时认识到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字、词古今含义不同是学习本文的难点。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去”为“距离”之意,与现代常用义不同。另外,“孰”“汝”等在现代汉语中很少出现,诸如此类的字词要让学生理解。   下面的译文仅供参考。   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小得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丰富呢?”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建议
  1.课前,教师可查阅课文中涉及的科学常识。也可布置学生课前就“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一天之中有无变化?为什么早晨太阳看起来大些,中午却看起来小?为什么早晨感觉凉些,中午热些”等问题自己搜集资料。   2.本文虽行文简洁,但古今字义不同仍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如在现代文中很少出现的“乎”这一语气词,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解决这一难点建议分三步。(1)学生在读通课文后,根据注释初步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对于学生不懂的,教师可稍作点拨,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2)反复诵读,理解故事的内容。(3)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这个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一下读了这篇课文想到些什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从多种角度有所感悟。如,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儿提出的问题,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   对于文章结尾,孔子“不能决也”,应让学生知道,许多自然现象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些普通的科学常识,但在古代由于科技不发达是难以解开的谜,所以孔子“不能决”是可以理解的。可见宇宙之大,知识之广,上下纵横,虽智者也不能事事尽知。孔子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因此,教学时不要把两小儿笑话孔子作为主旨去理解。   4.初学文言文,反复诵读是最主要的方法。学习本文仍应注重指导朗读。朗读本文可按以下提示读好句中的停顿。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的语言、对话描写是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重点。   第二自然段,两小儿针对太阳在不同时间与地球距离的远近摆出截然不同的观点,应该指导学生用肯定的语气读出两小儿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的态度。   第三、四自然段两小儿根据各自的感觉、体验提出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两段句式、结构一致,都以反问句式结束,应注意反问句的读法。其中“大如车盖”“如探汤”应重读,“如盘盂”“沧沧凉凉”应轻读,使之读起来有对比的语调,这样才会形成两峰对峙,争辩不下,亟待解决的高潮。   第五自然段两小儿见孔圣人不能裁决,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也采用反问句式,这里应明确两小儿的笑并无讥讽之意,应指导学生读出活泼、轻松的语调,以表现小儿的天真可爱。   指导学生朗读文言文应注意范读、领读。在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力争达到当堂背诵。   5.课后扩展。建议安排一次语文实践活动,表演《新编两小儿辩日》。活动前,教师提供活动构想:一现代少年穿越时空来到遥远的古代,遇到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请少年裁决。活动中,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编表演,然后在班上交流。
参考资料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约公元前450—公元前375)所著,其中保存了许多先秦时代优秀的寓言故事、民间故事。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留传于世。   3.太阳什么时候离人们近些?   太阳是在中午离人们近些呢?还是早晨和晚上离人们近些呢?早晚看到的太阳比中午大都是由于人们的错觉;中午阳光比早晚热是由于中午阳光直射,阳光在大气里走过的路程较短,热量被吸收少。首先,我们应该搞清楚在中午和早晚的时候,人们观测太阳的距离为什么会不同。原因很多:(一)地球是球形,不断地自转。如若地球除了自转没有其他运动,而且自转轴与太阳和地球间的直线垂直,则对于在赤道上的人来说中午太阳总比早晚近,也就是说近的距离相当于地球的半径6 400公里。(二)地球的纬度的不同,观测的人不一定在赤道上。纬度愈大即离赤道愈远,太阳在中午和早晚的距离差愈小。(三)地球不只自转,也绕太阳公转,自转轴和公转轴成23?5°角。自转轴的方向变化很慢。因此中午太阳在天空的高度一年内不断变化。(四)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形,所以地心和日心的距离逐日变化。(五)日出日落时间在一年中逐日变化着,同一天的日出日落时间又随纬度而不同。(六)由于地球自转轴方向很慢的变化和行星引力对地球公转轨道所产生的影响等原因,地心和日心最接近的日期并不固定。(在目前日心和地心距离最近的日子是一月二日,此后每千年往后推移17天半。)考虑到上述原因,可以推出适当的公式来计算中午和早晚太阳和观测者的距离差。必需的资料可由天文年历查到。计算结果如下:对于北纬40度如北京来说,目前每年从一月二十二日到六月五日中午太阳比日出时远,二月初远1 000公里,三月初远4 000公里,四月初远达6 400公里,以后差别减少到零。六月五日之后中午太阳比日出时近,七月初近5 800公里,九月中近达16 000公里,以后差别减少到第二年的一月二十二日。午和晚的差别情况大不相同,从八月一日到十二月十五日午比晚远,其余七个半月午比晚近,四月中近达17 000公里。……上面的计算于1954年所作。但由于第六原因在短时间内影响很小,所以上述计算结果对今后一百年仍适用。由此可见,一切现象必须用科学来解释,才是正确的。   (戴文赛《中午太阳是否比早晚离我们近》)   4.早晨近而冷、中午远而热的原因何在?   早晨较中午太阳看起来大些,是不是早晨太阳离我们近而中午离我们远些呢?不是的。   在一定的条件下,人对物体的视觉会发生错觉,一个物体在一些小的物体中间看起来就显得大些,而一个物体在一些大的物体中间看起来又显得小些。   同理,早晨的太阳,只有地平线上一角是天空,而其余部分是以树木、房屋等做它的背衬,而在中午时,太阳在头顶上是以大得无比的天空做它的背衬,所以看起来中午的太阳就比早晨的太阳显得小些。   另外,我们看白色图形比看同样大小的黑色图形要大些。这在物理学上叫“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四周天空是暗沉沉的,因而太阳显得明亮,而在中午时,四周天空都很明亮,相对之下,太阳与背衬的亮度差没有那样悬殊,这也是使我们看起来太阳在早晨比中午时大些的原因。总之,在早晨和中午太阳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所以其大小也是相同的,而看起来早晨的太阳比中午时大些是因为眼睛的错觉。   还有,中午较早晨时热,是不是因为中午时太阳离我们较早晨时离我们近呢?也不是。那又是因为什么呢?   中午时较早晨热,是因为中午时太阳光是直射在地面上,而早晨太阳光是斜射在地面上,可以看出太阳光直射时,地面和空气在相同的时间里、相等的面积内接受太阳的辐射热较早晨太阳光斜射时多,因而受热最强。所以中午较早晨时热。   而实际上,天气的冷热主要决定于空气温度的高低。影响空气温度的主要因素,是由太阳的辐射强度所决定的,但太阳光热并不是直接使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因为空气直接吸收阳光的热能只是太阳辐射总热能的一小部分。

收起

要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宇宙无穷,知识也无穷,孔子也有他不知道的东西。

事物不能只看表面 也可以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要从不同的方面去看待一个事物,从不同的方面看一个事情会有不同的结果,即使是一个人也是一样的

1、古人对认识大自然所探究的可贵精神,追求真理。2、做人谦虚谨慎,对待科学实事求是。3、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