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数学史如何研究π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0/05 23:45:48
古代数学史如何研究π
xTNG~.cuL@>M)im06P)^#œٷș-!jVڋٝs|gW6V!F-ZBkf?"B+ CrIv _u!+1?(&f&lL]ŝW> f`d݊u0 Wo_o-uwk/4]Gg׶_Zxoމ[5x.~M&KɴDWH'/n$z9#;삱҄ 'jCMyfAbfܓS#Z" 1/1 i2ZSXGW@>?zg -B mzRAMN?Ruw ~[ @v|C/hmpe:ځy&Ͱh0Izt(xحuKK35W {'"na\YbZ,yfܩ %$u+֡`} EZ9`[ MkXL8=>tbjn/ɗ2D"?DbOѪ,7cu? , 98Dez,Vo0x+AHI{` *NYʃ>wHgYRRU QY`ؤCpׇaU?@JZTPʈ. uLT.0r4e*Mƍ9;#=.O0E."n _4`<E?z:Zc%[bɤX8o". Gs]޷z!k1]yu4d Ew¿nbd-HL+W+o

古代数学史如何研究π
古代数学史如何研究π

古代数学史如何研究π
圆周率的发展史
在历史上,有不少数学家都对圆周率作出过研究,当中著名的有阿基米德(Archimedes of Syracuse)、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张衡、祖冲之等.他们在自己的国家用各自的方法,辛辛苦苦地去计算圆周率的值.下面,就是世上各个地方对圆周率的研究成果.
亚洲
中国:
魏晋时,刘徽曾用使正多边形的边数逐渐增加去逼近圆周的方法(即「割圆术」),求得π的近似值3.1416.
汉朝时,张衡得出π的平方除以16等於5/8,即π等於10的开方(约为3.162).虽然这个值不太准确,但它简单易理解,所以也在亚洲风行了一阵.
王蕃(229-267)发现了另一个圆周率值,这就是3.156,但没有人知道他是如何求出来的.
公元5世纪,祖冲之和他的儿子以正24576边形,求出圆周率约为355/113,和真正的值相比,误差小於八亿分之一.这个纪录在一千年后才给打破.
印度:
约在公元530年,数学大师阿耶波多利用384边形的周长,算出圆周率约为√9.8684.
婆罗门笈多采用另一套方法,推论出圆周率等於10的平方根.
欧洲
斐波那契算出圆周率约为3.1418.
韦达用阿基米德的方法,算出3.1415926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