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人生的困境”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14:00:32
如何面对“人生的困境”
xZ[r"I݊o,@Ok-p! %  ^<$eD&_{NxRUfX5J"<:Wy Ck]ZK}PGMVL1" [l Ys p"2>tDx"Jӣ] \.̫!~!)Ŀx޺hyCRmSG VxaDߛf4/}q/ Hd. lz_"p%j&' HVlJ` qB8+n?~yեqZHCPb7o]G HmX@õ/,>"m6rO/q"Qgrއp#d!Mqog\|S|G)3'h@x<4d4wI-J{268'dðpl}q=jX#u{o+hSCFaPzcEy*",!Im=" }"GpJD'aLncT C\GUa7W6D "o r,7 7{p+9B~P ETJ:zSα<a>Xe衔՝1CށH&]6 G V|PgUoLu!!Ru( W1jpTX"OԎ5{hT{.@W 3ڛ㣃)>EuS6ʼsNTwWy& @+ $i㨻YߞN/eb G=&VW^.(4A P2<"eˎDf5{d,ݡ*gy]A/R I= S h<׭>`P9kY&rF/W*cU8CohbB>PROUᲂD>:c_mJGn)J; X&#~xiAۨ`Wk'TxjjFBIoRys`흵ÌN0+jF`[toՠnoC=YzR6gA7Rl=t4ap ; bctl\pn [\{-8;xڌ%vzг.G.CtD5xb0.z$]W5mvD$C x[I~"l]U"O2!`Hz{WtWLj=9z#fB^r81x_ůEX@U|޽ S^#IYљ;o 2'G&}2 /N@RWCLYt15{QaN<$ue7>e&[T{pz_OG4LRy򒥲;Yj,Sq4VLy*qrG=VeygFe⑝A|N]Ơ0D$? gi ?݅(Pxh+O^O`-}&MG Xs؊;4WT9X2[ѠbA$9U{FM'(3pFȗ)â3L~H}^Sֺ( (Kz Bh6QqS>D11Dn\e>S:mU4ڔPFmiPx+. )ݸb_t/Ck(̺tCV56vwv?~`nek!fc]#PoMK z(E6U'"*%G&'q o:lW?v cD n/nelWl B$ &S~GpL9爻7g`e:=a_G2dA"Tz&]$ʂ6i5cCԡ$cMMj wg;ܚ{>EZO(6t)"sW~N&>'ҟQpXٍW =Fych}SO IaX祙vw՝Tj+4T֗k+x/^F7u|6W~S6 RM%d4F+cd8UCWv|jqce&/0Q}{*%=&i2^g2u4t KQ 3c?%L.>b;db+YEgBJ! Ca!M +Vj ]$Hf،/e$("v"KͰ ԀrѰ0%lP @q`!Qj/HtM:0ǧ jv0qD:Z SG+!?+lE[Dhvrʘ]j1T{F su]BH25pN|eWMQ;0j'͛7,_JhY/ N)F  uMwշj{OWRH3c 5Ls1 U$ 6G:z6AuFxnF(4Ygl(Mwɒ۽ 3b 2tM˾&3fa_|*Ȯh6LAuЉ_'NWٜ=C\ZGRj._̥({Oi y&u;;F$ʫC&:dl _8aM\vm6'끋k"L3S&˘#$)R6C5:m*s"1+ ɋ"`9bR$@"1/1I(2&(l. FAum bS!ɸd$TKIơ)NNj&\I n]h +\)Z=*[T;YJ6ƭ˛<[ eѰښ@k/pǸs y z󷟫SiJ{Nj-M5yV%,%0˿Igd8WO{K8R±+_V֔7%LHZy0D -0

如何面对“人生的困境”
如何面对“人生的困境”

如何面对“人生的困境”
许多同学应该都还记得联考前夕的焦虑:差一分可能要掉好几个志愿,甚至于一生 的命运从此改观!到了大四,这种焦虑可能更强烈而复杂:到底要先当兵,就业, 还是先考研究所? 我就经常碰到学生充满焦虑的问我这些问题.可是,这些焦虑实在是莫须有的!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毁了一个人的一生,也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救了一个人的一生.属于我们该得的,迟早会得到;属于我们不该得的,即使侥幸巧取也不可能长久保有.如果我们看清这个事实,许多所谓人生的重大抉择 就可以淡然处之,根本无需焦虑.而所谓人生的困境,也往往当下就变得无足挂齿.
出国时,一位大学同学笑我:全班最晚念博士的都要回国了,你现在才要出去?两年后我从剑桥回来,觉得人生际遇无常,莫此为甚:一个从大一就决定再也不钻营学位的人,竟然连硕士和博士都拿到了!属于我们该得的,哪样曾经少过?而人生中该得与不该得的究竟有多少,我们又何曾知晓?从此我对际遇一事不能不更加淡然.
当讲师期间,有些态度较极端的学生会当面表现出他们的不屑;从剑桥回来时,却被学生当做不得了的事看待.这种表面上的大起大落,其实都是好事者之言,完全看不到事实的真相.从表面上看来,两年就拿到剑桥博士,这好像很了不起.但是,在这两年 之前我已经花整整一年,将研究主题有关的论文全部看完,并找出研究方向;而之前更已花三年时间做控制方面的研究,并且在国际著名的学术期刊中发表论文.而从硕士毕业到拿博士,期间七年的时间我从不停止过研究与自修.所以,这个博士其实是累积了七年的成果,或者,只算我花在控制学门的时间,也至少有五年),根本也没什么好惊讶的 .常人不从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来看待生命因积蓄而有的成果,老爱在表面上以断裂而孤立的事件夸大议论,因此每每在平淡无奇的事件上强做悲喜.可是对我来讲,当讲师期间被学生瞧不起,以及剑桥刚回来时被同学夸大本事,都只是表象. 事实是:我只在乎每天二十四小时点点滴滴的累积.
拿硕士或博士只是特定时刻里这些成果累积的外在展示而已,人生命中真实的累积从不曾因这些事件而终止或加添.
可是,我怕当完兵又工作后,会失去斗志,因此考不上研究所.
那你就先考研究所好了.
可是,假如我先念研究所,我怕自己又会像念大学时一样茫然,因此念的不甘不愿的.
那你还是先去工作好了!可是……我完全可以体会到他们的焦虑,可是却无法压抑住对于这种话的感慨.其实,说穿了他所需要的就是两年研究所加两年工作,以便加深知识的深广度和获取实务经验.
先工作或先升学,表面上大相迳庭,其实骨子里的差别根本可以忽略.在朝三暮四这个成语故事里,主人原本喂养猴子的橡实是早上四颗下午三颗,后来改为朝三暮四,猴子就不高兴而坚持改回到朝四暮三.其实,先工作或先升学,期间差异就有如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原不值得计较.但是, 我们经常看不到这种生命过程中长远而持续的累积,老爱将一时际遇中的小差别夸大到攸关生死的地步.
最讽刺的是:当我们面对两个可能的方案,而焦虑的不知何所抉择时,通常表示这两个方案可能一样好,或者一样坏,因而实际上选择哪个都一样,唯一的差别只是先后之序而已.而且,愈是让我们焦虑得厉害的,其实差别越小,愈不值得焦虑.反而真正有明显的好坏差别时,我们轻易的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可是我们却经常看不到长远的将来,短视的盯著两案短期内的得失:想选甲案,就舍不得乙案的好处;想选乙案,又舍不得甲案的好处.如果看得够远,人生常则八,九十,短则五,六十年,先做哪一件事又有什么关系?甚至当完兵又工作后,再花一整年准备研究所,又有什么了不起?当然,有些人还是会忧虑说:我当完兵又工作后,会不会因为家累或记忆力衰退 而比较难考上研究所? 我只能这样回答:一个人考不上研究所,只有两个可能:或者他不够聪明,或者他的确够聪明.不够聪明而考不上,那也没什么好抱怨的.假如你够聪明,还考不上研究所,那只能说你的决心不够强.假如你是决心不够强,就表示你生命中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其重要程度并不下于硕士学位,而你舍不得丢下他.既然如此,考不上研究所也无须感到遗憾.不是吗? 人生的路这么多,为什么要老斤斤计较著一个可能性?
我高中最要好的朋友,一生背运:高中考两次,高一念两次,大学又考两次,甚至连机车驾照都考两次.毕业后,他告诉自己:我没有人脉,也没有学历,只能靠加倍的诚恳和努力.现在,他自己拥有一家公司,年收入数千万.
一个人在升学过程中不顺利,而在事业上顺利,这是常见的事.有才华的人,不会因为被名校拒绝而连带失去他的才华,只不过要另外找适合他表现的场所而已.反过来,一 个人在升学过程中太顺利,也难免因而放不下身段去创业,而只能乖乖领薪水过活.福祸如何,谁能全面知晓?我们又有什么好得意?又有什么好忧虑?人生的得与失,有时候怎么也说不清楚,有时候却再简单不过了:我们得到平日累积的成果,而失去我们不曾努力累积的!所以重要的不是和别人比成就,而是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功不唐捐,最后该得到的不会少你一分,不该得到的也不会多你一分.
好像是前年的时候,我在往艺术中心的路上遇到一位高中同学.他在南加大当电机系的副教授,被清华电机聘回来开短期课程.从高中时代他就很用功,以第一志愿上台大电机后,四年都拿书卷奖,相信他在专业上的研究也已卓然有成.回想高中入学时,我们两个人的智力测验成绩分居全学年第一,第二名.可是从高一我就不曾放弃自己喜欢的文学,音乐,书法,艺术和哲学,而他却始终不曾分心,因此两个人在学术上的差距只会愈来愈远.反过来说,这十几二十年我在人文领域所获得的满足,恐怕已远非他所能理解的了.我太太问过我,如果我肯全心专注于一个研究领域,是不是至少会赶上这位同学的成就?我不这样想,两个不同性情的人,注定要走两条不同的路.不该得的东西,我们注定是得不到的,随随便便拿两个人来比,只看到他所得到的,却看不到他所失去的,这有什么意义?
有次清华电台访问我:老师你如何面对你人生中的困境?我当场愣在那里,怎么样都想不出我这一生什么时候有过困境!后来仔细回想,才发现:我不是没有过困境,而是被常人当作困境的境遇,我都当作一时的际遇,不曾在意过而已.刚服完兵役时,长子已出生却还找不到工作.我曾焦虑过,却又觉得迟早会有工作,报酬也不至于低的离谱,不曾太放在心上.念硕士期间,家计全靠太太的薪水,省吃俭用,对我而言又算不上困境.一来,精神上我过的很充实,二来我知道这一切是为了让自己有机会转行去教书(做自己想做的事).三十一岁才要出国,而同学正要回系上任教,我很紧张(不知道剑桥要求的有多严),却不曾丧气.因为,我知道自己过去一直很努力,也有很满意的心得和成果,只不过别人看不到而已.
我没有过困境,因为我从不在乎外在的得失,也不武断的和别人比高下,而只在乎自己内在真实的累积.
我没有过困境,因为我确实了解到: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绝不会因 为单 一的事件而有剧烈的起伏.
注:清华=台湾清华. 研究所=研究生 ,作者是台湾清华大学彭明辉教授(原文来自复旦光华bbs).据说欣赏一个人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和自己相似,一种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里大概是第二种.他一路过来自称“无足道”的地方都击中了我的痛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