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谁写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8 22:25:06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谁写的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谁写的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谁写的
荀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两千年以前,荀子曾在著名的篇章《劝学》中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教导弟子,说明“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的道理,希望弟子们能够坚持不断地学习,以达到更高的境界.
恐怕,荀子自己很难想到,两千年以后,后世的人会引用自己曾经创造的文字来赞扬他.实际上,青,是指靛青这种颜色;蓝指的是可以用于制做靛蓝染料的数种植物.荀子的原意是指靛青染料是从蓝草中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草更深.而后世一般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来形容学生胜过老师,与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意思相似.
荀子早年可谓出师于儒学,他继承了孔子“礼”的思想.并使之得以发展和完善.另外,荀子并不排斥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学说,而是批判地吸收了百家学说的精华,成为诸子百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子成为了战国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经辅佐秦王嬴政统一六国.而荀子的另一个学生李斯,也成为了秦国的宰相,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成为了中华大帝国的国家行政制度创建者.
难怪到了后世,梁启超评价说:“自秦汉以后,政治学术皆出于荀子.”谭嗣同说:“二千年之政,皆秦政也;二千年之学,皆荀学也.”毛泽东也认为:“几千年来,形式上是孔夫子,实际上是按秦始皇办事.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学生.”可以说,荀子的思想为形成两千多年中华大一统的封建帝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荀子关于“礼”的思想也是其影响中国政治以及社会制度思想的最关键部分.荀子提出与孟子相反的观点,强调人性有恶.他认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在他看来,“礼”就是先王(周及周以前的帝王)制定的用来调节人们欲望,避免“争则乱”现象的“度量分界”.“礼”规定了人们在政治、经济上的等级区分,可以使人们在社会中各安其位,从而避免了战乱.
从社会安定的意义上看,荀子的“礼”保证了在当时极端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条件下,生产可以顺利进行,社会财富得以积累.也正是在这种“礼”的影响下,战国的纷争时代得以终结.这些都为华夏文明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础.
荀子的另外一个重要观点,是他关于天论的看法.秦朝以前,人们更多的人为世界是由上天主宰的,人的认知与行动都是有限的.早期的天命观和迷信思想在那个时期十分普遍.而荀子在总结了百家学说之后,对人与天的关系,有了一个客观的评价.
荀子认为“天行有常”,“天地合,而万物生”;天地万物的形成、发展、消亡都受客观规律的支配.他提出,只要人们把握这个“常”(规律),按照规律办事,就能获得成功.这种观点大大增强了人们追寻规律,了解规律,利用规律的信心;也大大增强了古人改变落后世界的决心.
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荀子在教育上,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可以通过积累而提高的,学习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他十分倡导学以致用,非常重视实践的作用,强调认识的目的在于实践.因此在各科教学中,教师要身体力行,教育学生在学习中,注重实践,知行一致,学以致用,从而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荀子提出,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与思考能力,主张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依靠学生学习的内驱,循循善诱,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独立思考,这和现代教学论中强调的课堂教学要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一致的;他主张通过具体形象来晓喻一些道理和事物,引导、启发学生主动探索,以锻炼才能,启发智慧;希望教师尊重学生的独创精神,慎重对待学生的提问,掌握恰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点拨.可以看出,荀子的很多教育思想对当今的教育问题仍然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
荀子,作为从那个混沌年代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穿越了千年时空的阻隔,却依然值得后世去肯定,去赞扬.也许他思想的珍贵之处正在于——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超凡预见性;也许他的成功之处正在于他包容万家之言,却又不失去自我思想的宽容与自信.
荀子写的 出自《劝学》
荀子《劝学》 原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青出于蓝而青于蓝"这句名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语出荀子的《劝学》,这几句话演变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谚语,用以比喻学生胜过先生,后人胜过前人。
荀子,本名叫荀况,又叫荀卿,战国时期赵国人,是一位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的杰出代表。他把一生研究的成果,都保留在他的著作《荀子》这本书里,系统地反映了他的哲学、教育和政治思想。他的教育思想,今天也有借鉴作用。
"劝学"是《荀子》三十二篇中的第一篇。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学习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对人们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 "学不可以己...
全部展开
荀子,本名叫荀况,又叫荀卿,战国时期赵国人,是一位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的杰出代表。他把一生研究的成果,都保留在他的著作《荀子》这本书里,系统地反映了他的哲学、教育和政治思想。他的教育思想,今天也有借鉴作用。
"劝学"是《荀子》三十二篇中的第一篇。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学习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对人们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 "学不可以己。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意思是:学习是不应当停止和废弃的。青色是从蓝色的染料里提取出来的,可是它比蓝色还要青;冰是水结成的,可是它比水还要凉。
在这里,荀子以青与蓝,冰与水的关系作比喻,说明学生只要通过坚持不懈地刻苦学习,就能够有所提高,学生一定要有志气超过自己的老师,一代要比一代强。
"青出于蓝而青于蓝"这句名言,最早就是荀子说的。
后来,这几句话演变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谚语,用以比喻学生胜过先生,后人胜过前人。
收起
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589080.html
荀子的《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
荀子
荀子《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