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野生动物的数量、分布范围、生活习性、生存现状、猎杀情况、保护措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07 17:32:53
介绍一下野生动物的数量、分布范围、生活习性、生存现状、猎杀情况、保护措施.
x}ndyPG\v[044yR.Jn J.If&scqI5\z)#9W }GL[Ōo ]'KD9y԰6ׂմg^+,zcdAVTsO.-~}uT~/]LrD/E~eGs~/1ˠUNğ.5sܟVW'S*[x}Nk *?߼OkM~cZڇA2FuX.ܚߥ__xΰzU41ezz^޿{囯GϪS/?@~W~_~39J5> {/<W~?>7WA~Y~jP<| + yaؼ;Ҏ]W['TN;l{wsJwTL6K[(m~v7KຄU}]%"L6vK^Wm~PnUz)_ԑc?%Sz>9Ӫu;Ue[=\ܾz W1ҠV^'*|GTmA3^Ƽ.0 ҂]SAuY YdLΰq[a31D)ey꫊ʦUe?*,*Ioz$U9WrT^eU?wzNDzzz*Z [ANa*8֗v;MqիYCc]>vbT^pVsvzqAh97!&f"Jc^dn^e>:vhl9lZMo<ӰjcμԥH21T}<2>M4f"NsǠ?DJJDU"ak -9ᅴaY!v *C3,|꒰;xrQ!dP*2¦?@*v9ag[dVAmS-6`p ,,ϑ!B>UiAih+ުXݲ3X=\xLN $wIwToC1{W깐E/`IX:wUbߕ&ӖV>.Jppݺ߾=]+zI1hR jw5{7*svg]i7Denhuao}`x0F=OG zuuWjXFk݂,;ԖNr_/3Akbmc}sDȦ{ rrA}O. 4Wלa7%x#k-4^;ʻz<]ď]E?u/^C K2$SZƨ6z5̙ҏ߫ j8&3s0@(L\Hp:Y 47+ij?,`0ާ~DxOnG?I(P^Op"5q)4r uֶzòt"U*Ưq{nͶyX-r;骄lJh›TGUd͝ G}hG̹_Nƌ|捽q6ܽ-R΋߫ф 5!{k^} ! HͅY./ shĎ.b~gOIƍ2`?IJ[I\&!$.`9d]\ܽG*(CѓPYzJg>~2S%CDNJwR7jkv 2As+KtB/ y>b%Q0h ҽU}\k(waG6Awxn!Wkо!Aҿ^Ʊx>GVQk(J:`m#P~ `u87mN3Pݑo'H,8p>oP떝X ∦НtZ7;D'l Pic4. /*7] Ty2u2d{"#3 19|Z|9=҅KTha]15vC F# - Czlx`pV$(vZI#л/9S }codZT6˯)E1ɉcC.fXmrZ(πUnZxl3F`SweȒzN+rB<">. D`9ZZK:gq 1AḌeD&GdJðU ֻ88@f`9Ӆš2joqFOfЙ8~`E!Zyk6P)=%kA@(<[gps%gޮ,%u%XE-wW%A.Ċl9j#`6Рk ۠ߞS V@t)"_^yx3f8 Y’ 5 k.)sov _9()/yÌ߿~oz=S^?Iho+N1|bxF(pnzZ^rE"qtgwX~:LOЅT(ק_H3ZM STzkhjWGm)X]SW/Y0z%6BS^p.nn\ڂNT%7ᄄS|XΔ(rOa1֋㐀p~P73: dȦkgк:wv__1f&vL;tcpQ"r-`pVhV5n)PnmSb΍P;a-bQyfz3E$EcU~7"ʲ GwY9JhOh9,ӻ yJµQt2z)ʘ+,Ო́gĭKƿ'Biޛ\Is.Qi`Xk h^3x3ums_c?t$0(A&XNOfK?]Y٣=1:b04F737͸Q}8‹!˄̇BlzqU,KLd캺n2`X%؂1֭..ç!]$=!qpt $WYa^#0!hWwUMEc#1zAZ sQ 0,ٴCo6|F;}E?la=AAyQHz$ΕHA*ah3u~wϮAB'eyP]Mԟ32'$\(umy lbm1CcK]^2Se KTdl  pUX$GDID7Fӎx?*ʦ8*DsK`P^ɨ^ȱ?]V5ވJ뎷MmIW30 xGx _=gz ,?3w|ؼep?F#,Vc*6u5LO$ k5B^I ˬcy*q%3I5Z(l! \m& OҒeP0esvā_⯧|/&cj".;NerRc&_{wn31Q4x2mD`ذt9h-ppWѺ*z{ndN.C k<fNKdqUؔUQ] w2 >d7@oe &*i~j*33^Qcعt<vnuέD)Ԟ-I3~5FmO˅ְ%w?p aUQ~l7Vc?9KƋYCU-&e?3/F1``kk7:ps%8&3k4 rtU:W7k> hN2lޖN<Wɥ$aWځUi)HcmCu;#a`GlG[@h,#-.6 㭦6 ۱Ju:^g 3 $W\wk_qXֺ%bG~y6Jp$:6nIx}z6naލ_ޘaf种5T,fSLޮf@TE+ aeVF&Ym#+udA 2?m1D +TՎ-;-O?0LaJ{s 5oULi61#Bʲc4bdJB {aQ nݯ\bN9SVn1OЊ2poöq!_"11Ts/dPY) P'-GY =l0^ cTy[~fzn?5O?i)vpķ`ƣZ?Bk0 +6ҁWz\&96?SGcrp2o.d>"zer; i5'xkfZνdze ʧoX= i:=lY}R3G 5^] BR"l7kF69VLSc}䥄nX  c- 5K/G%)!9^= uh`gsT: !r)X`*>}J0=_:*ܻP  Szm㱅tgG}??X+|U046`: +*la4HK珫QgmbEE㺳 S2񖮲Hu[&垦4l]I Gj]4z7avEx٤/n_5c'5~0^Q80ЭVnTbU: |lŸ.*RF{l#I#q1< CcD;ucEBI$#,M^OUN ۛ !3aF㳐9`3ﱩ6~)X0p?cdbȩxig|-]c!^P/ޮhu? ů4dձ ƒktMm9s:pS?{M1.afmLmtR36lCvMy&L uu# <Kz'0Xd:RbJ+CG&.>P~ G7%ls.I!̤T}ZmIoZgGAyolj*K%E±~bͼ9}L7{ zAe;jAODG;VMOV;cA(U 7E&Eb[Ü*ǬGV\t7RHAav|.Z_ o$[%k*@kB;,3ލʟ1Y0[{‚\ٸ`3țhkAE+c2T6M{{ zdԩC]ߔ 8e5vo3&ϩS/\ jefE;[h=IHv~l3§JÑ°NT&_ITxmb`6pۂ/%wUqnɲ+7Kw Qv|4NEy5D X@'&0,Pk@$pp2ԭFJoQڬ~"7Ӭ]2BLbR! Њy=1<)Ìs41]Pާn0 8B7{IZ3ݖμ+y/K 9T)5€*~,H049hܐ&\Z0{]DAw[f1GƁy>fqAU*QTbp4К Y7(;>`8RѕϯKvT zlo5`pϦ*UfR%a;YJE esΝ^Zqj'!',n`WXtz2& 8b]>0M怳DalId5{!oʫMq$,7,kod̾@[N{#`%#mFA^C +?-{/lb$ߣY^Z MSG0K)o'*#&`9D[c*M+wi ^PB[I$vU"6Xe,m/;lՉZwtցE/ ʰ!G Ie/y'~뷟D_}o>׸5DȠ{ 3m&CEn6L9mAc,{j]1t\S&WwJXJ&Z.߳:ڰlsWG ) .rE4Eܗ5Bgm?@;ڋ+Q<+Yb{5绹{/o,ko7+z7TX-.?a"-rDn7܆d 9#hz:۱ 0'J"N2[֣'P\z/ooxMVnI!0KL6:@ B ',.c.l];TI.7oޤb*<4M}\PWY+smo AKeS& YY#uU”!~[E`n… @"GB&Mi<+։CB۶ {$1ڿ22p,Tux{Qe_hh0<ڭRM%ԏ2)ض} *M`qvNlmlwb !iH%Dbٕ 1̸JӹE&9QڬĪt~aU[R+ {,}oMN؀ylNarn*y61f;Q۷A/x܄5 ,9&+:Q~*z TMa1' ʦXOw)=͙gLUNOOK"T{ _ ޮ3τi\ H#[AAHN}pͱ:!&ff0^&|ڔe>5\7C ƮzXj)/xJgvYe(d[+zvm t&\sLj `QTbcl&DY[ %b ݼdr^ֵ n铥fcwJ-F*ˆ#B^zϫ\@cUgr*&L3V-/٣"^n+T+e6]ޤZƟÄd1]mؾȮ[͖I[r5豘cSQ2Gđ[:QRC8[ ;Ġkzl m6)Ak\X~7\8W*ŔΛ\4a!vƮiYM} i؝V *U͘sW$D Q?]< Gf 7?,ѵ20U3٢Ȧ)?sM>,qM Bs(v*Rr!uU.} LݛXʆ VWTeU؝0M2_sDdƌ(^op>@Z ڴ%7~qO[Po;\ oi*nx$f!1Ѝ ]Oe,xP[ǚIxEu}DJm{iq?]Ɵw?F9rzǠrÀUm߻6dQbɇX *+p^Э_sz*g@ KR;nxE<\t Bh8p;|חd! jj lK CՊqW1oxYe /Gpx9'=W'*c"}j(TuXUd5Ex񏤤 UblpߔT7* 5lgo̖jô[$m;X_ܔȾCR~i>/WUyliU7VBQK.>KT6$OT{pti* p~!i=>5||H5;@.nuKx_}o~=~_w;Ȅ>o4v oo3TҸʙAI5^>ᤜ=g;RK8xd>PީOmarJVKʞ^40&6?'Ŝ)S-.3c*>'+#07#6JMGԘ#m3IR-;M,נQm_{̑fO615Iҧ'S>fݓ*wo7YMCpG/2ë|NZLj9ak?_) hM}VrN/<"~˩\qxT 3z?y=~{>z?z4G&Ɯ,hno/_f_5qXH79UnwR9VI }P|<+[|'_MG|W_~itVc{jGB]}(d¡+!&/<&;@RNH\ dx|4Sw4<9ڳM3OwXw#s$A0y7熅FX`&C +kN;Zm:WO^NOI6|RKM1}ү:DN]Ly퓙y9?-;ҙf&gMED'yEecY1ac8f{;%+MIP|ĉRDO1rul)i7O;]c>VV+6 GYC\cC|7x#Iy=zH#A!'SUO,HF~! ߪiw,xH(-w~0,5ZɾH8ӔvwrlеgOtRڣd룦M)(WrJ9,ePjg,j{B3P+H.yR+QeA(9@ zw JP51Tj3s3u 7OVE̡~ Q9 E?vWN;X:,iol<*a=UZ ;6bLÒ8/ dF£<#0[}#0 -Ͳl/4O1N A&O1XA+8&R=JwM`' ZF#ןf*xM}6ncS~13_G!O{6=,:şKgxv ?s?:Ǣ4`N&.9 ogmg?y1˗)*ΡGf0`/\X_7>#UPz=q"'Su/)$a5lBĥj:z'w&)A'`;k`?7;͹ϦâZM0θ3̺ ?AU{O~dC7v`m})]_{Rvlix|,.WhGIͽG7a3nsO9굁IKHUZ|9.'PϞOnjٵ[M(lb{sD`j?Ğ Ν}`˾~ Oxk+

介绍一下野生动物的数量、分布范围、生活习性、生存现状、猎杀情况、保护措施.
介绍一下野生动物的数量、分布范围、生活习性、生存现状、猎杀情况、保护措施.

介绍一下野生动物的数量、分布范围、生活习性、生存现状、猎杀情况、保护措施.
鹮科——朱鹮
朱鹮
学 名:nippon
英文名:Crested Ibis
别 名:朱鹭 红鹤 鹮 日本风头鹮 朱脸鹮鹤
分类位置:
鹳形目Ciconiiformes
鹮 科Threskiornithidae
朱鹮属Nipponia
濒危等级:
CITES濒危等级:濒危(E)
IUCN濒危等级:CITES附录I
国家保护等级:一级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濒危等级:濒危
朱鹮是稀世珍禽,过去在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曾有较广泛的分布,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至本世纪70年代野外已无踪影.我国鸟类学家经多年考察,于1981年5月在陕西省洋县重新发现朱鹮种群,也是世界上仅存的种群.此后对朱鹮的保护和科学研究进行了大量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果.特别是饲养繁殖方面,于1989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孵化成功,自1992年以来,雏鸟已能顺利成活.至1995年,我国的野生朱鹮种群约35只,饲养种群有25只,为拯救这一珍禽带来了希望.
朱鹮又称朱鹭,是世界上一种极为珍稀的鸟,素有“东方宝石”之称,被世界鸟类协会列为“国际保护鸟”.它过去曾广泛生活在我国、朝鲜、日本和前苏联远东地区.现在在其他国家早已绝迹,日本只剩下笼中饲养的3只,我国的朱鹮也失踪了20多年.直到1981年,人们才在陕西省洋县姚家沟重新发现了7只朱鹮,当时曾轰动世界.经过悉心保护,数量正在增加.朱鹮长喙、凤冠、赤颊,浑身羽毛白中夹红,颈部披有下垂的长柳叶型羽毛,体长约80厘米左右.它平时栖息在高大的乔木上,觅食时才飞到水田、沼泽地和山区溪流处,以捕捉蝗虫、青蛙、小鱼、田螺和泥鳅等为生.朱鹮天敌很多,乌鸦和青鼬常来争巢毁蛋,伤害幼鸟,所以它对巢区的选择非常严格.朱鹮一般是一边孵卵育雏,一边扩大加固窝巢.它5月产卵,每次产卵三四枚,雄、雌朱鹮轮流孵卵.大约一个月左右,雏鸟破壳而出,仍由父母轮班照看,共同喂养.小朱鹮一个月后羽翼逐渐丰满,开始学习飞行技术,不久就能独自外出寻找食物
外形特征:
中等体型(55厘米)偏粉色鹮.脸朱红色,嘴长而下弯,嘴端红色,颈后饰羽长,为白或灰色(繁殖期),腿绯红.亚成鸟灰色,部分成鸟仍为灰色.夏季灰色较浓,饰羽较长.飞行时飞羽下面红色. 虹膜-黄色;嘴-黑色而端红;脚-绯红. 叫声:粗哑的咕哝声.朱鹮是一种中型涉禽,体长67—69厘米,体重1.4—1.9千克,体态秀美典雅,行动端庄大方,十分美丽动人.与其他 类不同,它的头部只有脸颊是裸露的,呈朱红色,虹膜为橙红色,黑色的嘴细长而向下弯曲,后枕部还长着由几十根粗长的羽毛组成的柳叶形羽冠,披散在脖颈之上.腿不算太长,胫的下部裸露,颜色也是朱红色.一身羽毛洁白如雪,两个翅膀的下侧和圆形尾羽的一部分却闪耀着朱红色的光辉,显得淡雅而美丽.由于朱 的性格温顺,我国民间都把它看做是吉祥的象征,称为“吉祥之鸟”.
生活习性:
朱鹮生活在温带山地森林和丘陵地带,大多邻近水稻田、河滩、池塘、溪流和沼泽等湿地环境.性情孤僻而沉静,胆怯怕人,平时成对或小群活动.朱鹮对生境的条件要求较高,只喜欢在具有高大树木可供栖息和筑巢,附近有水田、沼泽可供觅食,天敌又相对较少的幽静的环境中生活.晚上在大树上过夜,白天则到没有施用过化肥、农药的稻田、泥地或土地上,以及清洁的溪流等环境中去觅食.主要食物有鲫鱼、泥鳅、黄鳝等鱼类,蛙、蝌蚪、蝾螈等两栖类,蟹、虾等甲壳类,贝类、田螺、蜗牛等软体动物,蚯蚓等环节动物,蟋蟀、蝼蛄、蝗虫、甲虫、水生昆虫及昆虫的幼虫等,有时还吃一些芹菜、稻米、小豆、谷类、草籽、嫩叶等植物性的食物.它们在浅水或泥地上觅食的时候,常常将长而弯曲的嘴不断插入泥土和水中去探索,一旦发现食物,立即啄而食之.休息时,把长嘴插入背上的羽毛中,任凭头上的羽冠在微风中飘动,非常潇洒动人.飞行时头向前伸,脚向后伸,鼓翼缓慢而有力.在地上行走时,步履轻盈、迟缓,显得闲雅而矜持.它们的鸣叫声很象乌鸦 ,除了起飞时偶尔鸣叫外,平时很少鸣叫.
春季是朱鹮的繁殖季节,这时成年的雄鸟和雌鸟结成配偶,离开越冬时组成的群体,分散在栓皮栎树等高大的乔木树上去筑巢、产卵.这时它会用嘴不断地啄取从颈部的肌肉中分泌出来的一种灰色的色素,涂抹到羽毛上,使它的头部、颈部、上背和两翅等都变成灰黑色.它的巢很像一个圆盘,十分简陋,外径73厘米,内径53厘米,深8厘米,距地面高度为5—20米.巢由树枝架成,里面垫以玉米杆、蕨类、细藤条、草叶及草根等,有时也利用旧巢.每窝产卵2—4枚,卵的大小约为65×45毫米,卵重70克左右,表面是蓝灰色或浅绿色的,上面带有黑褐色的斑点.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卵,孵化期大约需要28天.亲鸟在孵卵期间经常翻卵、晾卵、理巢等,孵卵时缩曲着颈部或将头部盘起来,有时站立起来舒展翅膀,或者抖动身体.但巢中往往只有一只亲鸟,不孵卵的另一只亲鸟并不在巢边护巢,夜间则到其他树上去栖息.雏鸟为晚成性,刚孵出时上体被有淡灰色的绒羽,下体被有白色绒羽,脚为橙红色.出壳后由亲鸟轮流将口中半消化的食物吐出喂养,性急的雏鸟们则争着把长喙伸进亲鸟的嘴里,亲鸟则使劲抖动着脖子,使食物尽快地吐出来.亲鸟在育雏的前期每天返回巢中的次数为7—9次,随着雏鸟的迅速生长和对食物需求的增加,后期则增加到每天14—15次.喂完食物后还要帮助雏鸟清理粪便,方法是叼走巢底的树枝,使粪便漏到下面去,或者把沾有粪便的碎铺垫物叼到巢的外边,然后再叼来新的巢材和铺垫物来补充.雏鸟在亲鸟的精心哺育下生长很快,60天后就能跟随亲鸟自由飞翔了.性成熟的年龄为3岁左右,寿命最长的记录为17年.
朱鹮是稀世珍禽,过去在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曾有较广泛的分布,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至本世纪70年代野外已无踪影.我国鸟类学家经多年考察,于1981年5月在陕西省洋县重新发现朱鹮种群,也是世界上仅存的种群.此后对朱鹮的保护和科学研究进行了大量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果.特别是饲养繁殖方面,于1989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孵化成功,自1992年以来,雏鸟已能顺利成活.至1995年,我国的野生朱鹮种群约35只,饲养种群有25只,为拯救这一珍禽带来了希望.
东北虎
别名:西伯利亚虎、满洲虎、
阿穆尔虎
科: 猫科
学名: Panthera tigris altaica
英文名: Siberican Tiger
东北虎是现存最大的猫科动物,平均体长为1.8―2.8米,尾长0.9米,体重227―272千克,最大的记录体重超过300千克.分布于中国的东北地区,国外见于西伯利亚.栖居于森林、灌木和野草丛生的地带.独居,无定居,具领域行为, 夜行性.感官敏锐,性凶猛,行动迅捷,善游泳.捕食大中型哺乳动物, 偶食小型哺乳动物和鸟.
野生的东北虎幼仔要和母亲一起生活2―3年,学会捕猎本领, 然后才独立生活.繁殖期冬季,孕期98―110天,每产2―4仔,3―4岁性成熟,寿命20―25年.
野生东北虎现存数量只有400多只,大部分分布在俄罗斯,在我国的数量不足20只,朝鲜半岛已经再没有东北虎的踪迹.
中国Ⅰ级保护动物并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
白暨豚,一作“白鳍豚”,亦称“白旗”,属鳍豚科.
生物学分类
动物界 Animalia、脊索动物门 Chordata、哺乳纲 Mammalia、鲸目 Cetacea、齿鲸亚目 Odontoceti、白鱀豚科 Lipotidae、白鱀豚属 Lipotes、白鱀豚种 L. vexillifer
学名:Lipotes vexillifer (Miller, 1918年)
物种现状:极度濒危!尚不能确认是否已经灭绝.目前最后一次的发现是2004年7月在长江南京段搁浅死亡的白暨豚尸体.
白暨豚(bái jì tún),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又称白豚、白鳍豚.脊椎动物门,哺乳纲,鲸目,齿鲸亚目.原属淡水豚科,20世纪70年代末,根据中国科学家周开亚教授的建议,单独设立了白暨豚科.
为我国特产的一种小型鲸.体呈纺锤形,长1.5~2.5米,重可达230公斤.吻部狭长,约30厘米,前端略上翘.喷气孔纵长,位于头顶左侧.眼极小,在口角后上方.耳孔呈针眼状.背鳍三角形,鳍肢较宽,末端钝圆,尾鳍呈新月形.身体背面浅蓝灰色,腹面白色.
白暨豚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对或10余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处活动.白暨豚寿命可达30多年,雌兽一般在6岁达到性成熟,雄兽为4岁.成年白暨豚每年发情两次,分别在3月至5月,8月至10月.孕期为10至11个月,一胎一仔,偶有两仔.野生状态下,成年白暨豚雌雄比例为1:1,但雌兽怀孕率一般仅为30%,自然繁殖率很低.
白暨豚是食肉动物,口中约有130个尖锐牙齿,为同型齿.常在晨昏时游向岸边浅水处进行捕食,一般以整条吞食体长小于6.5厘米的淡水鱼类为主,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虫.呼吸时,头部先出水,然后全部露出水面,在水面游动2米后,再入水中.白暨豚的视力几乎为零,依靠回声定位了解环境变化的情况,在生物学、仿生学和生理学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科研价值.
1980年1月,湖北省嘉鱼县渔民在靠近洞庭湖口的长江边捕获世界上第一头活体雄性白暨豚,其随即被送往位于湖北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人工饲养,取名“淇淇”.科学家对淇淇的行为、生理、包括季节变化规律,血液学、治疗、饲养等方面的研究,一一填补了对白暨豚知识的空白.我国于当年12月15日临时增发T.57《白豚》邮票一套2枚,分别为“悠然自得”和“环游潜底”,发行量150万套.随着“淇淇”在国内外的名声和影响越来越大,在邮票发行整整一个月后,又发行SB (2)《白豚》小本票.生活在武汉的“淇淇”从此成为武汉的“形象大使”.1992年9月29日~10月5日,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在湖北武汉举行.同年9月28日发行JP.33《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大学生运动会》纪念邮资明信片,“淇淇”腰围绶带、鳍捧花束,作为该届大运会的吉祥物亮相邮资图.2000年2月25日,我国发行2000-3S《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I级)(一)》特种邮票小版张.小版张含10枚邮票和两枚无面值过桥票,其中第七枚面值2.60元的为“白豚”.当时白暨豚整个种群不足百头!2002年7月14日,“淇淇”离开了我们,白暨豚自然种群的命运再次阴云笼罩.
2006年11月6日~12月13日,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和瑞士等六国近40名科学家往返近3400公里,对宜昌—上海长江中下游的干流1700公里江段进行了为期38天的长江淡水豚类考察.这一迄今最大规模的国际考察活动,旨在找寻长江孕育的两种淡水哺乳动物,江豚及最濒危哺乳动物白暨豚.然而,令科考人员失望的是,不但江豚的数量大量减少,整个科考过程也未发现一头白暨豚的踪迹.1997年到1999年农业部曾连续3年组织过对白暨豚进行大规模的监测行动,三年找到的白暨豚分别是13头、4头、4头.此次考察的结果则是0.
根据化石记载,白暨豚于2500万年前由太平洋迁徙至长江.中国两千多年前的古籍《尔雅》中,亦有对白暨豚的描述,视之为江神.白暨豚曾广泛存在于长江流域的洞庭湖及鄱阳湖湖区,在长江中的分布最远至三峡地区葛洲坝上游35千米处,至上海附近的长江入海口都曾有发现.估计历史上曾经有5000头之多.但长期以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其种群数量不断减少,分布区域也在逐渐缩小.
IUCN保护状况变更历史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数据缺乏(DD)
1986年至1994年:濒危(EN)
1996年:极危(CR)
数量急降年表
白暨豚目前现存数量很难估计,但一般认为目前已经绝灭,或仅有数只个体存活.白暨豚已成鲸目动物最濒危的动物.
1979年:中国宣布白暨豚为濒危物种
1983年:立法规定狩猎白暨豚乃违法
1986年:剩余300头
1990年:剩余200头
1997年:少于50头(发现23头)
1998年:发现数量只剩下7头
2006年:0头?
白鳍豚生性胆小,很容易受到惊吓,一般都远离船只,很难接近,加之其种群数量很少,活动区域广阔,所以在野生状态下对白鳍豚的研究十分有限.
白暨豚身体呈流线型,体态矫健优美.成年白暨豚一般体长约2.5米,体重100至200千克,雌兽略小于雄兽.至2006年为止,已发现的最大雌兽体长253厘米,体重237千克;而已发现的最大的雄兽体长216厘米,体重125千克.
白暨豚皮肤光滑细腻,富有一种特殊的弹性,原理与竞赛式游泳衣着中使用具有弹性的尼龙织料相同,能够减少在水中快速游动时身躯周围产生的湍流.它的尾鳍扁平地分为两叉,两边的胸鳍呈扁平的手掌状,背鳍呈三角形.这四鳍给白暨豚提供了优良的水中游动时方向与平衡的控制力,再加上光滑高弹性的皮肤与流线型的身躯,白暨豚在逃避危险的情况下可达每小时60千米的游速.平常它保持着每小时10至15千米的游速.
新生幼体体色略深,成年白暨豚一般背面呈浅青灰色,腹面呈洁白色,在阳光的照耀下尤其光亮.水平伸展的鳍肢和尾鳍上下两面分别与背面和腹面同色,这样的颜色分布恰好与环境颜色相符.当由水面向下看时,背部的青灰色和江水混为一体很难分辨;当由水底向上看时,白色的腹部和水面反射的强光颜色相近也很难被发现.这使得白暨豚在逃避敌害、接近猎物时,有了天然的隐蔽屏障.
白暨豚吻突狭长,伸向前方,约30厘米左右.其牙齿密密麻麻地排布于上下颔两边,共130多颗圆锥形的牙齿.前额呈圆形,向前隆起,好似照相机中聚焦的透镜,所以被称为“额隆”,这是白暨豚发音器官最重要的部分.呼吸孔或“鼻孔”位于头顶的左上方,呈小长圆形,启闭自如.平常白暨豚会每隔10至30秒钟突出水面换气一次,在换气过程中会发出“噗哧噗哧”的响声.
白暨豚的眼睛位于嘴角的后上方,小似绿豆.外耳廓已经消失,耳孔仍存在,但小似针眼并且闭塞不通,是一种痕迹器官.因为白暨豚长期生存于长江的浊水中,它的视觉和听觉均退化严重,在水中主要以发射声纳接收信号来识别物体.白暨豚的上呼吸道有着三对独特的气囊与一个形似鹅头的喉咙,但是因为生存于水中靠水发音,所以并没有陆地动物在空气中发音所需要的声带.用特制的水听器,可以听到白暨豚发出的“的答”“嘎嘎”等数十种不同的声音.白暨豚发出的声音常为两声一对,发出声音后会安静的等待着回声,从而辨出自己与产生回声的阻碍的距离和大小,并且考虑是否游向目标.它又会在收到回声后的不久发出新的一对声音,稍候又安静一阵等待回声.第二次回声收到后,它便可以分析出目标游动的方向与速度,白暨豚就是这样如人造声纳般的做回声定位.用这独特的声纳系统,它时常还可以在江底的淤泥中捕捉食物,也可以发出人耳听不见的高频率音波,与十多千米外的同伴联系.
白暨豚的大脑表面积要比海豚的大,大脑的重量约占总体量的0.5%,其中平均一只重95千克的雄豚,大脑重470克.这等重量已接近大猩猩与黑猩猩的大脑重量,甚至某些学者认为白暨豚比长臂猿和黑猩猩更聪明.
金丝猴
金丝猴(jinsihou)(rhinopithecus)脊椎动物,哺乳纲,灵长目,疣猴科.体长约70厘米,尾长约与体长相等或长些.鼻孔大,上仰.唇厚,无颊囊.背部的毛长发亮,颜色为青色.头顶、颈、肩、上臂、背和尾灰黑色,头侧、颈侧、躯干腹面和四肢内侧褐黄色.毛质柔软,为我国特产的珍贵动物,群栖高山密林中.以野果、嫩芽、竹笋、苔藓植物为食.共有3种,均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的区别是:川金丝猴(r.roxellanae)的脸天蓝色,两侧、胸及后腿金黄色,分布于四川、甘肃和陕西;滇金丝猴(r.bieti)的脸两侧白色,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西藏东部;黔金丝猴(r.brelichi)的两肩之间有1块卵圆白毛区,分布于贵州与四川之间.
金丝猴分川金丝猴、黔金丝猴和滇金丝猴三种.(还有一种越南金丝猴)
金丝猴是很美丽的:天蓝色的面孔上嘴大而突出,因其鼻孔极度退化,即俗称“没鼻梁子”,因而使鼻孔仰面朝天,所以又有“仰鼻猴”的别称.古人有人担心这种特殊的鼻孔下雨时雨水会从鼻孔灌进肚子里去,所以有古书记载金丝猴的尾巴分叉,下雨时用两个尾巴尖堵住朝天的鼻孔.其实,在陆生哺乳类中并没有尾巴分叉的动物,这种说法应该属于谣传.
金丝猴的尾巴和身子差不多长,瘦长的身体上长着柔软的金色长毛,最长可达三十多厘米,披散下来就像一件金黄色的“披风”,十分漂亮.如此耀眼夺目的外衣使它得到了“金丝猴”的美名.
这些美丽的金丝猴身价非同一般,它们与大熊猫齐名,被认为是中国最著名的珍贵动物.它们在国家公布的一类保护动物中名列前茅.
金丝猴生活在海拔1400-3000米的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几乎与大熊猫同地区分布,同样怕酷暑耐严寒.以家族方式结群生活,最大的群体可达600余只在灵长类中,如此庞大的群体亦属罕见.
母爱在灵长类中显得非常突出,母金丝猴无微不至地关心和疼爱自己的孩子,尤其在哺乳期,母猴总是把小猴紧紧的抱在胸前,或是抓住小猴的尾巴,丝毫不给它玩耍的自由.在这期间,朝夕相处的丈夫尽管向“夫人”献尽了殷勤:又是为她理毛、又是为她检痂皮、但是也别想摸一摸自己的宝宝,更别提抱抱小猴亲热一番了.母金丝猴总是抱着小猴,把背朝着自己的丈夫,丝毫不给丈夫抚爱子女的机会.
猴王在群体中享有特权.有则消息是这样报道的:有一天傍晚,一群金丝猴到寨子后面的核桃树、苹果树上偷吃果子被人们发现后仓皇逃跑,不巧被小河拦住去路,大金丝猴一跃而过,小金丝猴却跳跃不过去,急的“吱吱”乱叫.过了河的猴王于是发出“命令”,叫一只公猴过河接应.公金丝猴又跳过河,抱起小猴准备过河.由于心慌失手,把小金丝猴抛落在水中.金丝猴们一见拼命顺着河边跑去抢救,在下游把小金丝猴救上岸来.那猴王气势汹汹地走进那只公金丝猴,“啪啪”就是两耳光.公金丝猴自知有错只好规规矩矩的接受惩罚.
金丝猴的记忆力特别好.动物园里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只猴王脾气很坏,抓、咬饲养员.饲养员很生气,有一次惩罚了猴王打了它的屁股.后来饲养员调到其它单位工作去了,事隔半年,他回来看望金丝猴,猴王在众人中一下子认出了他,为了报仇急忙寻找土块作为“武器”朝那位饲养员头上仍去弄得饲养员哭笑不得.
金丝猴主要在树上生活,也在地面找东西吃.主食有树叶、嫩树枝、花、果、也吃树皮和树根、爱吃昆虫、鸟、和鸟蛋.吃东西时总是吧哒嘴显得那么香甜.
金丝猴为我们的大自然增加了无限欢乐,让我们行动起来保护金丝猴,保护大自然.让金丝猴成为我们人类忠实的伙伴,和我们欢乐与共,共同生存!使人类和动物之间更加亲密!
金丝猴的学名是Rhinopithecus roxellanae,英文名是Snub-nosed Monkey/Golden Monkey.金丝猴是我国特有动物, 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国金丝猴包括川、滇、黔三种,滇金丝猴远居滇藏的雪山杉树林,数量仅千余只;黔金丝猴仅见于贵州梵净山,数量才700多只;大家比较熟悉的当属川金丝猴.川金丝猴,布于四川、陕西、湖北及甘肃,深居山林,结群生活,背覆金丝“披风”,攀树跳跃、腾挪如飞. 金丝猴多次外借到国外展出,取得了良好的展出效果和较大的轰动效应.
物种名 黔金丝猴
学 名:Rhinopithecus brelichi
英文名:Guizhou Golden Monkey
别 名:灰金丝猴 白肩仰鼻猴 牛尾猴 线绒
【分类位置】
目 灵长目 PRIMATES
科 猴科 Cercopithecidae
属 仰鼻猴属 Rhinopithecus
【濒危等级】
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 生效年代: 1997
IUCN濒危等级: 濒危 生效年代: 1996
IUCN濒危等级: 生效年代: 2003年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濒危 生效年代: 1996
【外形特征】
体型近似川金丝猴而稍小,但尾较之更长.体长为637-690mm,尾长846-905mm.吻鼻部略向下凹.脸部灰白或浅蓝,鼻眉脊浅蓝.两肩间有一白色块斑,肩毛长达160mm.体背灰褐,有的具黄的色调,从肩部沿上肢外侧至手背,由浅灰褐渐变为黑色,下肢色泽的变化与上肢相同.颈下、腋部及上肢内侧金黄色,股部灰黄.尾基深灰色,至尾端为黑色或黄白色,胼胝周围黑色.幼体色淡,通体银灰,头顶灰色,四肢内侧乳灰.尾深灰至尾端为黄白色.
【分布范围】
分布于贵州省境内武陵山脉之梵净山.现在的具体分布地点主要在江口县的月亮坝、柏枝坪;松桃县的泡木坝、田家坝、白云寺、牛凤包;印江县的亚盘岭、淘金河上游和护国寺.
【生活习性】
栖息地的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活动的海拔高度比川、滇金丝猴都要低,多栖于海拔500-800m河谷阔叶林,夏季则多见于海拔1400-2200m左右的阔叶混交林.也偶见于村寨附近.多为群居性.一般约150-250只,一个群的大小在四季有分合的变化.活动范围大,最大群有400多只.为多雄多雌的混合家族群.食物为植物性的叶、芽枝、果实及树皮.雌猴发情季节为夏秋及初冬.主要天敌有豺、大灵猫和云豹等.
【种群现状】
梵净山的黔金丝猴,据1991-1993年考察有3个猴群,总数约550-600只,数量增长缓慢.据Eudey1987年估计黔金丝猴的总数不超过500-670只.1995年对黔金丝猴进行了系统考察,确认黔金丝猴现存约750只,组成20多个家族,活动范围约4万公顷(周晓农等,1995).
【致危原因 】
1. 在建立保护区之前,由于采伐使森林遭受破坏,尤以北坡较为严重,加上采矿等经济活动对自然植被的破坏,至今尚未完全恢复;
2. 在梵净山捕杀黔金丝猴的情况也常有发生.据不完全统计1962-1977年就猎杀317只之多.建立保护区后乱砍滥伐尚未完全制止(唐锡阳,1982).盗猎现象至今也未根除,如在1983、1984、1994年都曾发生过猎杀事件.但总的说来保护还是有所加强,每个猴群也有一定数量,这给种群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现有的保护措施】
黔金丝猴已被列为国家 I 级重点保护动物.1978年在贵州产区建立了梵净山自然保护区,面积达41300公顷,主要是保护黔金丝猴和珙桐等珍稀动植物及其森林生态系统,1986年又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建立后,保护工作有所加强.通过宣传教育,和贯彻有关法规,提高了当地群众对保护珍稀动物的认识.同时,对乱砍滥伐和盗猎者又绳之以法,如1984年对一起猎捕2只黔金丝猴(致死1只,致残1只)立案后,受到了法律制裁.因此,金丝猴的保护已做到家喻户晓.
【建议的保护措施】
需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法制,严格管理,对非法猎捕的盗伐者应予严惩.除了重视对它们本身的直接保护外,也不能忽视对它们赖以为生的栖息环境的保护,特别是猴群主要活动区域和越冬区域的森林保护,否则其种群将得不到恢复和发展.在其分布区内,还应经常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干部和群众遵纪守法,爱护珍稀动物的自觉性.还应加强对黔金丝猴的生态学研究,尤以种群生态、增长模型和动态研究,不断地给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但是,对于发展饲养繁殖包括保护区内,都必须严加控制.
滇金丝猴
学 名:Rhinopithecus bieti
英文名:Black Snub-nose monkey
别 名:黑金丝猴 黑仰鼻猴 雪猴 花猴
分类位置:
目 灵长目 PRIMATES
科 猴科 Cercopithecidae
属 仰鼻猴属 Rhinopithecus
濒危等级:
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 生效年代: 1997
IUCN濒危等级: 濒危 生效年代: 1996
IUCN濒危等级: 生效年代: 2003年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濒危 生效年代: 1996
外形特征:
虽名为"金丝猴",实际并无金黄色的毛.身体较川金丝猴稍大,体长740-830mm,尾相对较短,略等于体长,约510-720mm,但比较粗大.身体背面、侧面、四肢外侧,手、足,和尾均为灰黑色.在背面并具有灰白色的稀疏长毛.颈侧、腹面、臀部及四肢内侧均为白色.
分布范围:
分布于澜沧江与金沙江之间云岭山脉主峰两侧的高山深谷地带,面积约20,000km2,向北伸长达西藏境内的宁静山脉,包括云南德钦、维西、丽江、剑川、兰坪、云龙等县,以及西藏芒康县境内.
生活习性:
栖息于海拔3,300-4,100m 左右的高山暗针叶林带.是目前发现的居住海拔最高的灵长类动物.滇金丝猴的猴群不大,多为20-60只,尚未发现有150只以上的大群.为多雄多雌的混合群体,有社群等级行为.无明显的季节性的垂直迁移现象.活动范围猴群大小有异,约20-133.4 km2,其平均密度为1.12-2.5只/ km2.主食针叶树的嫩叶和越冬的花苞及叶芽苞,也食松萝和桦树的嫩枝芽及幼叶,5-7月还吃箭竹的竹笋和嫩竹叶.11月中旬所观察到的社群中,成年雌猴几乎都抱有幼仔,且大小都比较整齐,据其形态,估计大多是在7-8月出生的.由于它们栖息地比川金丝猴海拔高,故产仔要迟2-3月.
种群现状:
据中科院昆明动物所调查报道(李致祥等,1979;马世来等,1984-1985;杨德华等,1981;白寿昌,1988;王应祥等,1985-1988),滇金丝猴仅分布于滇西北,北起西藏芒康,南至云南云龙一个狭窄的高山深谷地带,猴群数量较少,一般仅20-60只,很少超过100只大群,估计种群总数在云南难以逾越1,000只(白寿昌,1988);西藏芒康约1,000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