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上的一粒微尘》的短文中提到陈景润后来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这指的是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7/04 07:27:19
《明星上的一粒微尘》的短文中提到陈景润后来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这指的是
x[[sY+y %_4p1//4Q;H H $$qs'dQ²l*B9y22~Jܯ#K]lD.^]\^}lrOޜ|Vda_>XU':OiU: EYQw~A{+b2o[b~+nJWectoϞŁ;AzlV,#*wc^L䮰R(|F\Qهm魢v0o\wh" =OH;/LѼVT>]~rg hY̰4:buG{j7M?EmQ ovՋgb<۞;ɊW:*Ёk':{7Sݝ`u2?kR;' ':qDLVJbRe1ȋgt;"#"}vky#Q3LXΪ!' (\󧍶Uu{1tI]aXgjF )XCG6\;|'F#I,D1K1{c5 g;VdzKR9$U=d1E\؎;RK4?[["^{#+@$;k"yl6'%lҫe$&$#m,:P;ɛ`w\/{zRSMӢt&Nj2qT: R!1vk,aɶldBR^u2^ 3kvzD/B n a|_D5&bQY1թ|Q$ _3YnĪ7@1bUf-=ltN: @QUkA(R)A&$o4: Lvg1rjl3#tHT9TCvAhJ֠Y/27jIcb/- r2HL$=WF*1Q ħ}Mx6Gg<[q h<]4B"N+0U2V'@yۖҞa\wMh )_4 ӧUE(DfX 1n<-b TUh% +B!PS6 O."w[X2sP2&΀I5!Z[Nm2u <]VdENi$&q)]6~# 5'` ı"gC0Ri8D@4Ύr؛yî"{E=h:,5%ФP,lp0DTE.3]~_!GzSqN]DqwV'Nv'a? asr-dq;``bV 98lv.Bj!5$s10ZqN4-eQ43_rE5Tvƈok}ߡ2IS"KkH~4g0S*;mdClj\b<SSDG%2ҍS9Prѯ<:@3S|gD0oM1`a:DAhÏ Bat8Dm^仪՝uH3pPZׂX-{wrewk>r& FA~ gir )k,2^f ã9Wh.L«NJnav(Q-ה[ ^oRVE^ޒ۪E#J7^i(|& .l\#8yg9NC#a aȂF,E4,om =Ms!Qs/Uqyp&ly0zNIH\զ9r2 (^H14hFB 4I8Q8 Sk2뀐4r2́߷CLwq-j5mP-ULO}u z>'}C&'+@R];@lk]q¦X].z:{28`d+/zqR20VcaL*ð1v~y"XqX(9FDOy1wrNth+9$@!g1:U"68C LV&@~߯'Lcp7 Lu+v@aV>i2p`s뭾K"iA\pru=C " j;⺏-<EwA G#wӏoؼ6_f,uШdc㡁wImR ?[ wA~VETijLc9UM! ^b5LqF &Ԋ!Y+rMQK.[XUZ& b|$ (MP/'0K]M67{c|w,xea_;Nt6 ֶS{D{_RHSѡ9 ɧ}l0Bi -]إNw(gUyw X6ET7P1=lɋguu[uIj!%ǥա8g(ХNi<0kx^ u5ܠ‡ qGx}+@uZ)fTq_,"x|(*[ϪD<; sGs.#XJЉO},(w\R+&ښm]rHyc8]^G|pgEՋ< 6dX񜺾/@D6 @Ĵ 8jG!娃+g慸M v|rsJ .ox"IpH<@$i TI[d%Dw ],G+:"NS 1*ϝ:3gx;V_My[`qM܆ފւhDgݾIs- 8Y)fUQ+uT(q{* bETGߩi$t V|0*o-K< *#)6h߆,Mqr2!HH@\bjn'|{|Y \Դ,IJtzo~jUbv$y6dgO6$_?$Z>I{sڽ{:_k,O)/O &[z ƯX_xIwbWt.88@%&ԋ!3lYcڱhӻt7%6z+,0jzoA\3-}' ,2qs[3ufp=M=@EDod3?DeGc`׵DzϏ1K1x/=h_5ҒD2צ β0;%c2&j$[,gMe]8ĿǏ ^="7ol~%}aRi['CJ$E>k,s!+|A;3:!tT0_vc֞HhJM/X?-G߯շ;vx;<;<~% b/WD$XMl:FBZp8RoLWsr eW݅ =j3JJ&lNI2W!`"_ Y/BkݩSΔ>c 

《明星上的一粒微尘》的短文中提到陈景润后来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这指的是
《明星上的一粒微尘》的短文中提到陈景润后来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这指的是

《明星上的一粒微尘》的短文中提到陈景润后来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这指的是
“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指的是陈景润把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推进了一大步.
在现代数学史上,陈景润的名字与哥德巴赫猜想紧紧联系在一起.被誉为光辉成就的“陈氏定理”将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推进了一大步,使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上居世界领先地位.
1953年,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由于他对数论中一系列问题的出色研究,受到华罗庚教授的重视,被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后来就有了“ 罗庚慧眼识景润”的佳话.虽然当时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在仅有6平方米的小屋里陈景润坚持埋头于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经过无数个日夜、几度寒暑的艰苦努 力,终于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然而,陈景润付出的努力也是惊人的,用掉的演算草稿纸可以装满几个麻袋,并且积劳成疾.即使如此,躺在病榻上的他,仍锲而不舍 地耕耘着.陈景润在数论中其他著名问题,如高斯圆内格点问题、球内格点问题、塔里问题、华林问题等的研究上也做出了重要贡献.陈景润是国际知名的大数学家,深受人们的敬重.但他并没有产生骄傲自满情绪,而是把功劳都归于祖国和人民.为了维护祖国的利益,他不惜牺牲个人的名利.
1977年的一天,陈景润收到一封国外来信,是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写给他的,邀请他出席国际数学家大会.这次大会有3000人参加,参加的都是世界上 著名的数学家.大会共指定了10位数学家作学术报告,陈景润就是其中之一.这对一位数学家而言,是极大的荣誉,对提高陈景润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大有好处.
陈景润没有擅作主张,而是立即向研究所党支部作了汇报,请求党的指示.党支部把这一情况又上报到科学院.科学院的党组织对这个问题比较慎重,因为当时中国在国际数学家联合会的席位,一直被台湾占据着.
院领导回答道:“你是数学家,党组织尊重你个人的意见,你可以自己给他回信.”
陈景润经过慎重考虑,最后决定放弃这次难得的机会.他在答复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的信中写到:“第一,我们国家历来是重视跟世界各国发展学术交流与友好关 系的,我个人非常感谢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的邀请.第二,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唯一能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利益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 分割的一部分.因为目前台湾占据着国际数学家联合会我国的席位,所以我不能出席.第三,如果中国只有一个代表的话,我是可以考虑参加这次会议的.”为了维 护祖国母亲的尊严,陈景润牺牲了个人的利益.
1979年,陈景润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邀请,去美国作短期的研究访问工作.普林斯顿研究所的条件非常好,陈景润为了充分利用这样好的条件,挤出一切可以节省的时间,拼命工作,连中午饭也不回住处去吃.有时候外出参加会议,旅馆里比较嘈杂,他便躲进卫生间里,继续进行研究工作.正因为他的刻苦努力,在美国短短的五个月里,除了开会、讲学之外,他完成了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一下 子把最小素数从原来的80推进到16.这一研究成果,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在美国这样物质比较发达的国度,陈景润依旧保持着在国内时的节俭作风.他每个月从研究所可获得2000美金的报酬,可以说是比较丰厚的了.每天中午,他从不去研究所的餐厅就餐,那里比较讲究,他完全可以享受一下的,但他都是吃自己带去的干粮和水果.他是如此的节俭,以至于在美国生活五个月,除去房租、水电花去1800美元外,伙食费等仅花了700美元.等他回国时,共节余了7500美元.
这笔钱在当时不是个小数目,他完全可以像其他人一样,从国外买回些高档家电.但他把这笔钱全部上交给国家.他是怎么想的呢?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我不能只想着自己享乐.”
陈景润就是这样一个非常谦虚、正直的人,尽管他已功成名就,然而他没有骄傲自满,他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的高峰还没有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

华罗庚的错误

指的是1+2 caixiang

陈景润纠正了华罗庚的错误.

指陈景润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牛顿
物理学家牛顿小时候看到苹果熟了,掉下来很好奇,他想,地球上的东西,失去了支持后为什么都掉到地上来,而不会向其它方向掉呢?后来,他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爱迪生
爱迪生小时候对什么都感兴趣。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总想试一试,弄个明白。有一次他看见花园的篱笆边有一个野蜂窝,感到很奇怪,就用棍子去拨,想看个究竟,结果脸被野蜂蜇得肿了...

全部展开

指陈景润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牛顿
物理学家牛顿小时候看到苹果熟了,掉下来很好奇,他想,地球上的东西,失去了支持后为什么都掉到地上来,而不会向其它方向掉呢?后来,他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爱迪生
爱迪生小时候对什么都感兴趣。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总想试一试,弄个明白。有一次他看见花园的篱笆边有一个野蜂窝,感到很奇怪,就用棍子去拨,想看个究竟,结果脸被野蜂蜇得肿了起来,他还是不甘心,非看清楚蜂窝的构造才行。爱迪生后来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发明家。
哥白尼
哥白尼慑于教会的统治,怕遭到反对和迫害,迟迟不愿将《天体运行论》公开出版。1543年5月24日,哥白尼在他弥留之际,才在病榻上见到了刚刚出版的《天体运行论》样书。
尽管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公布后,受到社会上宗教势力和守旧的人们的污蔑和攻击,甚至于信仰宣传这一学说的人也被残酷的镇压和迫害,但是哥白尼的学说,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哥白尼和他的《天体运行论》就像是黑暗夜空中闪烁的巨星,一直放射着璀璨的光芒。

收起

陈景润纠正了华罗庚的错误.

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他一生也没证明出来,便给俄国圣彼得堡的数学家欧拉写信,请他帮助证明这道难题。欧拉接到信后,就着手计算。他费尽了脑筋,直到离开人世,也没有证明出来。之后,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也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

全部展开

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他一生也没证明出来,便给俄国圣彼得堡的数学家欧拉写信,请他帮助证明这道难题。欧拉接到信后,就着手计算。他费尽了脑筋,直到离开人世,也没有证明出来。之后,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也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

收起

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他一生也没证明出来,便给俄国圣彼得堡的数学家欧拉写信,请他帮助证明这道难题。欧拉接到信后,就着手计算。他费尽了脑筋,直到离开人世,也没有证明出来。之后,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也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200多年来,这个哥德巴赫猜想之谜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从而使它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

全部展开

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他一生也没证明出来,便给俄国圣彼得堡的数学家欧拉写信,请他帮助证明这道难题。欧拉接到信后,就着手计算。他费尽了脑筋,直到离开人世,也没有证明出来。之后,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也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200多年来,这个哥德巴赫猜想之谜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从而使它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打一个有趣的比喻,数学是自然科学皇后,“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后王冠上的宝石!

收起

指陈景润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陈景润纠正了华罗庚(堆叠素数论)中的计算错误

歌德巴赫猜想
1729年~1764年,哥德巴赫与欧拉保持了长达三十五年的书信往来。
在1742年6月7日给欧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一个命题。他写道:
"我的问题是这样的:
随便取某一个奇数,比如77,可以把它写成三个素数之和:
77=53+17+7;
再任取一个奇数,比如461,
461=449+7+5,
也是这三个...

全部展开

歌德巴赫猜想
1729年~1764年,哥德巴赫与欧拉保持了长达三十五年的书信往来。
在1742年6月7日给欧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一个命题。他写道:
"我的问题是这样的:
随便取某一个奇数,比如77,可以把它写成三个素数之和:
77=53+17+7;
再任取一个奇数,比如461,
461=449+7+5,
也是这三个素数之和,461还可以写成257+199+5,仍然是三个素数之和。这样,我发现:任何大于7的奇数都是三个素数之和。
但这怎样证明呢?虽然做过的每一次试验都得到了上述结果,但是不可能把所有的奇数都拿来检验,需要的是一般的证明,而不是一个别的检验。"
欧拉回信说:“这个命题看来是正确的,但是他也给不出严格的证明。同时欧拉又提出了另一个命题: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但是这个命题他也没能给予证明。”
不难看出,哥德巴赫的命题是欧拉命题的推论。事实上,任何一个大于5的奇数都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2N+1=3+2(N-1),其中2(N-1)≥4.

收起

指陈景润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
陈景润纠正了华罗庚的错误.
自己选一个吧。

陈景润纠正华罗庚出的一本书的错误.

1956年底,已先后写了四十多篇论文的陈景润调到科学院,开始在华罗庚教授指导下专心研究数论。1966年5月,他象一颗璀璨的明星升上了数学的天空,宣布他已经证明了(1+2)。
1973年,关于(1+1)的简化证明发表了,他的论文轰动了全世界数学界。“(1+2)”即“大偶数都能表示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积之和”,被国际公认为“陈景润定理”。...

全部展开

1956年底,已先后写了四十多篇论文的陈景润调到科学院,开始在华罗庚教授指导下专心研究数论。1966年5月,他象一颗璀璨的明星升上了数学的天空,宣布他已经证明了(1+2)。
1973年,关于(1+1)的简化证明发表了,他的论文轰动了全世界数学界。“(1+2)”即“大偶数都能表示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积之和”,被国际公认为“陈景润定理”。

收起

陈景润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这里的意思是说陈景润教授解决了世界性的难题1+1=2,获得了世界上数学界的最高奖励,赢得了世界的认同。

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他一生也没证明出来,便给俄国圣彼得堡的数学家欧拉写信,请他帮助证明这道难题。欧拉接到信后,就着手计算。他费尽了脑筋,直到离开人世,也没有证明出来。之后,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也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200多年来,这个哥德巴赫猜想之谜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从而使它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

全部展开

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他一生也没证明出来,便给俄国圣彼得堡的数学家欧拉写信,请他帮助证明这道难题。欧拉接到信后,就着手计算。他费尽了脑筋,直到离开人世,也没有证明出来。之后,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也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200多年来,这个哥德巴赫猜想之谜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从而使它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打一个有趣的比喻,数学是自然科学皇后,“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后王冠上的宝石!

收起

歌德巴赫猜想
1729年~1764年,哥德巴赫与欧拉保持了长达三十五年的书信往来。
在1742年6月7日给欧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一个命题。他写道:
"我的问题是这样的:
随便取某一个奇数,比如77,可以把它写成三个素数之和:
77=53+17+7;
再任取一个奇数,比如461,
461=449+7+5,
也是这三个...

全部展开

歌德巴赫猜想
1729年~1764年,哥德巴赫与欧拉保持了长达三十五年的书信往来。
在1742年6月7日给欧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一个命题。他写道:
"我的问题是这样的:
随便取某一个奇数,比如77,可以把它写成三个素数之和:
77=53+17+7;
再任取一个奇数,比如461,
461=449+7+5,
也是这三个素数之和,461还可以写成257+199+5,仍然是三个素数之和。这样,我发现:任何大于7的奇数都是三个素数之和。
但这怎样证明呢?虽然做过的每一次试验都得到了上述结果,但是不可能把所有的奇数都拿来检验,需要的是一般的证明,而不是一个别的检验。"
欧拉回信说:“这个命题看来是正确的,但是他也给不出严格的证明。同时欧拉又提出了另一个命题: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但是这个命题他也没能给予证明。”
不难看出,哥德巴赫的命题是欧拉命题的推论。事实上,任何一个大于5的奇数都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2N+1=3+2(N-1),其中2(N-1)≥4.
若欧拉的命题成立,则偶数2(N-1)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于是奇数2N+1可以写成三个素数之和,从而,对于大于5的奇数,哥德巴赫的猜想成立。
但是哥德巴赫的命题成立并不能保证欧拉命题的成立。因而欧拉的命题比哥德巴赫的命题要求更高。
现在通常把这两个命题统称为哥德巴赫猜想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