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攸关的烛光中心思想急需答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5 07:10:59
生死攸关的烛光中心思想急需答案
x\n+u;cA!A:p܍؆;5~n-ÒNln?wSʍjfTyWO^{݂NV.mjLG:UT]cwj2ϖ}ZVvnUl[-\kGR8Ju-kCXË#e;qnױ7<}9"޺/!<,S ybơ&t9U"q4{!Ģ1M`Uc[ZuN]H,6vtwV?WV3 :!6OtrE[!D,06_kbWWuxHlՉtNKo0Ӎûz5^_+z/Qknr{3PK zR5;%[ $:,>**$`#C'8:Vqb,3@^A|or tHub*v YK.,' \`B<(lJEo!^=-v!Kk.AGGlܞ:֎Gh[Yў 8F"k^8U;F=WՙX}!ahVU}DMw!]hZV,Xoes-o#!|Ap}V%Kv[6T\iE^ح,?*TF ,K%ӭU)s8؀ d(4VrXv$q?"zE 7r·4!Ueu:7QwMђ¾SbfV]$ K<|3qN?G\kzo{AXՆmU9̡ {m B̩ԩ⢽t]w!j={A!dYŶ>,p7$3\yb xYԹ>Pw9_Paя}B ?1ww1cA@bn! Z4lC3QkqZX6cVTΒhR0 j%V #'N i-f٭M*ymmfu6 lo{ބcN6#ġe?_ҰM $1 ܌(aA({g?xiYng?SVT7cW3'KUzweSAD6a@=,"ʵ{\_VZޫ]o6q6лgXZv), *sJTyz4 u-ul0 YL0 gF1Xn/XCA,uVhXuOhK1 "{"LY-:|M-jҩp_:x2hB-bXeǍ n(qpnSN)를-2!hwTdg'૿T K o҄.[*b/; $uM}`crALK89Uk{Oirn,f\CV) i_p߆da(fa7{؟[ xĎ D͸cW鰵sD`FԱQCu 5Q %`"Qņq)z9[3P1p;%T T -𼑏}UR=zܒɑ~Q- +i|gJԒ_ɴI;! rB2+C(]?r !:Fn2C'~ aW%y5 ߆Iiox6w.)QѢ1Uk!A0-EVK :o?4!ם䅓؛5S ױ:ѥֲ,cYk8R!֤;%D~΍'XY5C+"J;TjX¢qNۣh&Ƅ00?U5Ja,4j/rFPFǖ]Q}埡ka+v:yImVs,$ B]׊2D.V #[w7rr2<$;x@}/`Y4%b\@ؔ%/鏋f ߌ|)QUdzmIk#lQ-<=B765 HU#XeToV~dt7HY2ݲY`CJwT_"'Q/W6ٿMz9[-v+mpw49ZJ:ۨ`Lih U`xl*#ґ7 9ި'ĦGDV!6h>݉yacŸ9=M>4 n:?hb֊V0^dڹLֽTv4YϺa\P޺^N "8j$)%1"RxK۽uXg0la9 Y8;&&f*M9^dۃ}nٻ\4ʿgm6$١KKϛ7FILl.1X:Ք͌Ր~,g? E*5\ 4hmżv{ot}wWx}o}p&Hʂ}j薿ߺP Զ<-ΙfY3yx'HRcˤn >ZN#ipBnweI;XjyyB>\Dpm"omxߧro&SAƒ׺Uqf^mp u}?[G&aPۆ!+!~kDc:ݕ:*b[zj)a/lM4hFJty2Qs]2B%|S{9ܤ[CgBc_㻐KBx][ f2kpX+ 6] sC+sJ[J"d5;31] JIy9bI-{;:Pv7BfL˱a¦ɻah9=Tpa&Qii#,~f\&P/Ktw&qfh" F?~mnŸmF041. @vvVF},y`)5--N\cW!qC41p f|WHA6{0/绫`|oaIX׃0u.BGsn=j5n9ٷ\L wmPZvԴnMp J5ޔTj-s梼!rFb"̞-C;oڬH0iHY;q)T>Vp{j AnOt>@<A-nr?dӓ-1M@we)bЬZc%}6~6tH1Wޏ-ZS j3Rn39=_1~u N$r~&2 &cp[ED3kw-wfn 0-U0!\a|0U-3jȆ|\Ygx ǝI`9t&I`9t&I`9t&I`9t&I`9t&I`9t&I`9t&I`9t&I`9t&I`9t&I`9t&'}ï#,RӞqY.F&JF.<桧y ~ zc_ / /ן4=Pw(f2V?r,#@I&Rf Lݳ#l_`T b p ΀XxQ&noELxfP3y\eL_ڻ_s'^QlaVqxxUqjY;ÀBn}x<9S@fPOgPVOE3( r?y><࡞=08}@x1g|Mt\|G7a&t.Sla :|/þ2#qRJ^`Wd&ps|U yfrRKqA}L,B'M+yX: 8 ^(ɧ$ƨ?̩07c.20+$׼[14Qv+DP1, ZzcAy"sYxL  qPtâD 8r1օH{vޅhUp/LF{>_/(Í)q0lfgaj!ܳ01gbfLl 9T>l%N y+ 8!TSk$0^ڐj /G^A%>!ua .ocx sÕkp7< sa18s8Wq_1OcrxZ\&Q6꿏z5F9:oed)쎗9,x#w;fz_0VႠp8n6e}Gt~3m1s ^yhpY e<ϋǘ ưg 8<ErB#v>r܃)`=r܃)`=r܃)`=r܃)`=r܃)`=rܿ֔{0#{0#_`=qF܃`=qF܃`=qF܃`=qFgq?Z׫7C_qX

生死攸关的烛光中心思想急需答案
生死攸关的烛光中心思想
急需答案

生死攸关的烛光中心思想急需答案
http://www.edudo.com/ziyuan1/uploadfile/0709/20071023142240.asp
生死攸关的烛光
一、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生死攸关的烛光》这篇课文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晚上,一个法国家庭的母子三人为了保护一份秘密情报,冒着生命危险,竭尽全力与德军周旋的惊心动魄的故事.表现了母子三人热爱祖国的品质和不屈不挠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赞扬了他们三个人的勇敢、机智、沉着、冷静.
二、分段:
文章是叙事的.
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写.
(一)(§1)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一个法国家庭里的母子三人都参加了当时的秘密情报工作.
(二)(§2)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任务是把秘密情报安全藏在半截蜡烛里,等人前来取走.
(三)(§3~6)伯诺德一家三口在危急时刻,用机智和沉着,与敌人展开不屈不挠的周旋和斗争,最终成功保护了秘密情报.
三、文章分析:
文章的开头介绍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发生的背景,接着写出了事情发生的原因,然后围绕“蜡烛”中的秘密就要暴露的“生死攸关”的时刻,对主要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等表现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再现了当时惊心动魄和机智沉着交织在一起的斗争场景.
文中母子三人转送的绝密情报,显然是从敌人内部不断“收到”,并且被不断“取走”的,敌人的行动一定连续遭受到重大挫折和沉重打击.所以凶残的德国法西斯怎么可能轻易地放过任何可疑目标?!伯诺德夫人情报站的蛛丝马迹同样会引起敌人的怀疑,所以才会有这天晚上突然闯进三个德国强盗的惊险场面.
藏有情报的“蜡烛”就摆在敌人的眼前,“蜡烛”秘密是否暴露,不但决定了母子三人的生与死,而且决定着情报站以及其他地下工作人员的生死存亡.
在“蜡烛”被德国军官无意识点燃并且随时可能熄灭、暴露情报的危急时刻,母亲试图用油灯换走蜡烛的方法保护情报,可惜没有成功.大儿子杰克试图以搬柴取暖为由端走蜡烛,也没有成功.此时此刻,面对急剧缩短的即将燃尽的“蜡烛”,母子三人已经到了千钧一发的危险时刻,母亲再次行动显然将引起敌人的怀疑,儿子行动失败了也不能立刻再连续行动.就在妈妈、哥哥几乎绝望的最后时刻,小姑娘以超人的智慧,以睡觉为借口,她的可爱打动了少校,军官因为对自己女儿的思念,所以准许杰奎琳拿走“蜡烛”.当这位小姑娘“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杰奎琳终于用自己的勇敢、机智和沉着赢得了机会,在最后时刻挽救了情报,挽救了情报站,也挽救了一家三口的生命.这是多么令人叹服的举动啊!
课文此时自然结尾,事情的结果不言而喻已经都显而易见了,给人留下无穷的余味.
四、文章的表达特点:
通过对典型人物的行动描写来展开叙述,再现危急场面:1、写德国军官的行为是为了突出敌人的凶恶残忍,没有人性,这是为了渲染母子三人处境危急、生死攸关.2、描写母子三人从容不迫前赴后继保护情报的行为,是为了表现他们在凶残的敌人面前勇敢、机智、沉着、镇定的优秀品质,歌颂他们不屈不挠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
五、理解句子:
1、原句:一天晚上,屋里闯进3个德国军官,其中一个是本地情报部门的官员.
理一个“闯”字可以体现出德国强盗的蛮横无理,凶狠残暴.同时这句话也告诉读者,伯诺德母子三人早就已经被敌人怀疑了.上文提到他们的家被“德军一次次严密的搜查”,而这天晚上几个德国军官同时闯进来,并长时间坐着守候,这一系列的举动一定事出有因,这是他们在怀疑却又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惯用的手段,所以这种情况,使母子三人面临了更为严峻的考验.
2、原句:情况十分危急,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她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
理这段话是对伯诺德夫人的心理描写:她当时是十分紧张、恐惧和担忧的.
当那个德国中尉随手点燃藏有情报的“半截蜡烛”时,伯诺德夫人立刻就意思到生死攸关的危急时刻.保住“蜡烛”,则情报、情报站和一家三口乃至更多人的生命将会平安无事;保不住“蜡烛”,则情报、情报站和一家三口以及相关人员都会落入敌人的魔掌之中.所以,作者写“情况十分危急”.
3、原句: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松地把“蜡烛”吹灭.
理孩子脸色苍白是因为恐惧、紧张、害怕、担心“蜡烛”.而伯诺德夫人此时此刻其实也是“心急如焚”!但是她却故作镇定地端上油灯,这个举动不仅是想用油灯换走蜡烛保护情报,而且她也在给孩子们作表率,告诉孩子们要镇定、要勇敢、要坚强、要机智.所以说伯诺德夫人是个机智勇敢沉着的了不起的妇女.
4、原句: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理“似乎”二字用的非常妙,说明危机并没有过去,更紧张的时刻还在后面.这样写,体现出故事的一波三折、惊心动魄、惊险紧张.
5、原句: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为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理“烛光”在这里已经是一种带有象征性的东西了,摇曳着的不仅仅是微弱的烛光,还有母子三人的紧张心情,还有情报随时随地可能暴露的状况.这摇曳着的烛光就仿佛是危在旦夕的警钟.“最可怕”:本来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应该是德国强盗,可是现在却成了蜡烛、烛光,因为蜡烛随时可能熄灭,情报随时可能暴露,一暴露,就会丧命并且殃及到整个情报站,这怎么不可怕?!
6、原句: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都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理这里是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心提到了嗓子眼儿上”表现出伯诺德夫人此时此刻,既紧张恐惧担心又憎恨仇视敌人的复杂心理.眼看金属管就要暴露,她心急如焚.“恶狼般的眼睛”这个比喻写出了德军的凶恶残暴和心狠手辣和令人可怕.(事情这样发展下去如果没有丝毫转机,那么将产生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7、原句:一旦这个情报中转站暴露,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理不堪设想就是后果严重到无法想象的地步.“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是指:不仅三个人会丧命,而且情报站其他地下工作人员都会牺牲,更重要的他们整个儿反侵略的斗争就会遭到严重的破坏,这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所以说是“后果不堪设想”.
8、原句:这时候,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了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下来了.……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了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
理从“慢慢”“从容”“默默”这一系列词语中,可以看出儿子杰克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和临危不乱,这是很了不起的.这个孩子当然也意识到了情况的危急和可怕,他当然也很紧张恐惧,但最让人敬佩的地方就是,杰克能在母亲拯救情报行动失败之后,而且自己的行动也遭到阻止之后,依然表现得镇定自如,依然去搬柴,完全不动声色,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其实,杰克的“坐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坐以待毙”,而是等待机会,他没有放弃转移蜡烛的任何可能性.这就是所谓的“镇定沉着”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9、原句:突然,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一把拉她到身边,用亲切的声音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么大的小女儿.来我给你讲讲我的路易莎好吗?”杰奎琳仰起小脸,高兴地说:“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司令官先生,和您聊天真有趣,可是我实在太困了.下次您再给我讲好吗?”“好吧,晚安,小姑娘.”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理杰奎琳对少校说的第一句话是“因为上楼睡觉需要照明,所以我拿走小小的蜡烛”,她的理由非常合理可信.这是在妈妈、哥哥行动失败之后的非常机智和勇敢的举措.她对少校说的第二句话是在奉承少校,既委婉又得体,非常聪明地拒绝了少校想和她交谈的要求.这个时候如果再多说一句,都可能使蜡烛的秘密暴露,所以在时间上来说刻不容缓.这正体现出了小女孩在敌人面前的大智大勇和沉着镇定.
10、原句: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
这是一句德军中尉的反问句,从这句反问句中可以看出德军中尉的蛮横无理、凶狠冷酷.如果改成陈述句:你完全可以不用蜡烛.(加上“完全”可以强调语气.)
六、回答问题:
1、在与德军周旋斗争的过程中,母子三人分别是怎么做的?
答:(1)伯诺德夫人试图用油灯换走并熄灭蜡烛的方法来保护情报,可惜德军中尉把它重新点燃了,使母亲的行动没有成功.
(2)大儿子杰克试图以搬柴取暖为由想端走蜡烛转移情报,结果被中尉粗暴夺回,所以也没有成功.
(3)可爱的小女儿杰奎琳以上楼睡觉要用蜡烛照明为借口,打动了少校,最终,成功挽救了情报,挽救了情报站,也挽救了一家三口的生命.
总之,他们三人都具有热爱祖国、爱憎分明、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同时都是在危急之中表现出惊人的勇敢、机智、沉着的品质.
2、为什么说文中的烛光是“生死攸关的烛光”?她们一家人为什么要从事那么危险的情报工作?
答:(1)因为这“半截蜡烛”里藏着事关国家存亡的绝密情报,它极其重要,一旦暴露,那么情报、情报站、母子三人的生命、相关人员的性命,都将毁于一旦.从德军中尉点燃蜡烛的那一刻起,从烛光亮起的那一刻起,惊心动魄的危机就开始了.烛光不尽快用人为的方式熄灭,就代表情报一直处在危险中;烛光时时刻刻在摇曳,就代表母子三人的生命总是处在千钧一发的危险中.这样的烛光怎么不可怕?所以说是“生死攸关的烛光”.
(2)因为他们一家三口都是热爱祖国、憎恨敌人的人,他们的祖国被德国强盗侵占了,为了捍卫国家存亡、保护家人安全,哪怕面临危险和死亡,他们也不害怕.所以他们在接受这份危险的情报工作之前,他们一定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该文章转自[中国语文教学资源网]:http://www.edudo.com/ziyuan1/uploadfile/0709/20071023142240.asp生死攸关的烛光
一、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生死攸关的烛光》这篇课文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晚上,一个法国家庭的母子三人为了保护一份秘密情报,冒着生命危险,竭尽全力与德军周旋的惊心动魄的故事.表现了母子三人热爱祖国的品质和不屈不挠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赞扬了他们三个人的勇敢、机智、沉着、冷静.
二、分段:
文章是叙事的.
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写.
(一)(§1)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一个法国家庭里的母子三人都参加了当时的秘密情报工作.
(二)(§2)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任务是把秘密情报安全藏在半截蜡烛里,等人前来取走.
(三)(§3~6)伯诺德一家三口在危急时刻,用机智和沉着,与敌人展开不屈不挠的周旋和斗争,最终成功保护了秘密情报.
三、文章分析:
文章的开头介绍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发生的背景,接着写出了事情发生的原因,然后围绕“蜡烛”中的秘密就要暴露的“生死攸关”的时刻,对主要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等表现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再现了当时惊心动魄和机智沉着交织在一起的斗争场景.
文中母子三人转送的绝密情报,显然是从敌人内部不断“收到”,并且被不断“取走”的,敌人的行动一定连续遭受到重大挫折和沉重打击.所以凶残的德国法西斯怎么可能轻易地放过任何可疑目标?!伯诺德夫人情报站的蛛丝马迹同样会引起敌人的怀疑,所以才会有这天晚上突然闯进三个德国强盗的惊险场面.
藏有情报的“蜡烛”就摆在敌人的眼前,“蜡烛”秘密是否暴露,不但决定了母子三人的生与死,而且决定着情报站以及其他地下工作人员的生死存亡.
在“蜡烛”被德国军官无意识点燃并且随时可能熄灭、暴露情报的危急时刻,母亲试图用油灯换走蜡烛的方法保护情报,可惜没有成功.大儿子杰克试图以搬柴取暖为由端走蜡烛,也没有成功.此时此刻,面对急剧缩短的即将燃尽的“蜡烛”,母子三人已经到了千钧一发的危险时刻,母亲再次行动显然将引起敌人的怀疑,儿子行动失败了也不能立刻再连续行动.就在妈妈、哥哥几乎绝望的最后时刻,小姑娘以超人的智慧,以睡觉为借口,她的可爱打动了少校,军官因为对自己女儿的思念,所以准许杰奎琳拿走“蜡烛”.当这位小姑娘“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杰奎琳终于用自己的勇敢、机智和沉着赢得了机会,在最后时刻挽救了情报,挽救了情报站,也挽救了一家三口的生命.这是多么令人叹服的举动啊!
课文此时自然结尾,事情的结果不言而喻已经都显而易见了,给人留下无穷的余味.
四、文章的表达特点:
通过对典型人物的行动描写来展开叙述,再现危急场面:1、写德国军官的行为是为了突出敌人的凶恶残忍,没有人性,这是为了渲染母子三人处境危急、生死攸关.2、描写母子三人从容不迫前赴后继保护情报的行为,是为了表现他们在凶残的敌人面前勇敢、机智、沉着、镇定的优秀品质,歌颂他们不屈不挠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
五、理解句子:
1、原句:一天晚上,屋里闯进3个德国军官,其中一个是本地情报部门的官员.
理一个“闯”字可以体现出德国强盗的蛮横无理,凶狠残暴.同时这句话也告诉读者,伯诺德母子三人早就已经被敌人怀疑了.上文提到他们的家被“德军一次次严密的搜查”,而这天晚上几个德国军官同时闯进来,并长时间坐着守候,这一系列的举动一定事出有因,这是他们在怀疑却又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惯用的手段,所以这种情况,使母子三人面临了更为严峻的考验.
2、原句:情况十分危急,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她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
理这段话是对伯诺德夫人的心理描写:她当时是十分紧张、恐惧和担忧的.
当那个德国中尉随手点燃藏有情报的“半截蜡烛”时,伯诺德夫人立刻就意思到生死攸关的危急时刻.保住“蜡烛”,则情报、情报站和一家三口乃至更多人的生命将会平安无事;保不住“蜡烛”,则情报、情报站和一家三口以及相关人员都会落入敌人的魔掌之中.所以,作者写“情况十分危急”.
3、原句: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松地把“蜡烛”吹灭.
理孩子脸色苍白是因为恐惧、紧张、害怕、担心“蜡烛”.而伯诺德夫人此时此刻其实也是“心急如焚”!但是她却故作镇定地端上油灯,这个举动不仅是想用油灯换走蜡烛保护情报,而且她也在给孩子们作表率,告诉孩子们要镇定、要勇敢、要坚强、要机智.所以说伯诺德夫人是个机智勇敢沉着的了不起的妇女.
4、原句: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理“似乎”二字用的非常妙,说明危机并没有过去,更紧张的时刻还在后面.这样写,体现出故事的一波三折、惊心动魄、惊险紧张.
5、原句: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为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理“烛光”在这里已经是一种带有象征性的东西了,摇曳着的不仅仅是微弱的烛光,还有母子三人的紧张心情,还有情报随时随地可能暴露的状况.这摇曳着的烛光就仿佛是危在旦夕的警钟.“最可怕”:本来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应该是德国强盗,可是现在却成了蜡烛、烛光,因为蜡烛随时可能熄灭,情报随时可能暴露,一暴露,就会丧命并且殃及到整个情报站,这怎么不可怕?!
6、原句: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都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理这里是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心提到了嗓子眼儿上”表现出伯诺德夫人此时此刻,既紧张恐惧担心又憎恨仇视敌人的复杂心理.眼看金属管就要暴露,她心急如焚.“恶狼般的眼睛”这个比喻写出了德军的凶恶残暴和心狠手辣和令人可怕.(事情这样发展下去如果没有丝毫转机,那么将产生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7、原句:一旦这个情报中转站暴露,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理不堪设想就是后果严重到无法想象的地步.“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是指:不仅三个人会丧命,而且情报站其他地下工作人员都会牺牲,更重要的他们整个儿反侵略的斗争就会遭到严重的破坏,这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所以说是“后果不堪设想”.
8、原句:这时候,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了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下来了.……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了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
理从“慢慢”“从容”“默默”这一系列词语中,可以看出儿子杰克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和临危不乱,这是很了不起的.这个孩子当然也意识到了情况的危急和可怕,他当然也很紧张恐惧,但最让人敬佩的地方就是,杰克能在母亲拯救情报行动失败之后,而且自己的行动也遭到阻止之后,依然表现得镇定自如,依然去搬柴,完全不动声色,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其实,杰克的“坐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坐以待毙”,而是等待机会,他没有放弃转移蜡烛的任何可能性.这就是所谓的“镇定沉着”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9、原句:突然,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一把拉她到身边,用亲切的声音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么大的小女儿.来我给你讲讲我的路易莎好吗?”杰奎琳仰起小脸,高兴地说:“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司令官先生,和您聊天真有趣,可是我实在太困了.下次您再给我讲好吗?”“好吧,晚安,小姑娘.”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理杰奎琳对少校说的第一句话是“因为上楼睡觉需要照明,所以我拿走小小的蜡烛”,她的理由非常合理可信.这是在妈妈、哥哥行动失败之后的非常机智和勇敢的举措.她对少校说的第二句话是在奉承少校,既委婉又得体,非常聪明地拒绝了少校想和她交谈的要求.这个时候如果再多说一句,都可能使蜡烛的秘密暴露,所以在时间上来说刻不容缓.这正体现出了小女孩在敌人面前的大智大勇和沉着镇定.
10、原句: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
这是一句德军中尉的反问句,从这句反问句中可以看出德军中尉的蛮横无理、凶狠冷酷.如果改成陈述句:你完全可以不用蜡烛.(加上“完全”可以强调语气.)
六、回答问题:
1、在与德军周旋斗争的过程中,母子三人分别是怎么做的?
答:(1)伯诺德夫人试图用油灯换走并熄灭蜡烛的方法来保护情报,可惜德军中尉把它重新点燃了,使母亲的行动没有成功.
(2)大儿子杰克试图以搬柴取暖为由想端走蜡烛转移情报,结果被中尉粗暴夺回,所以也没有成功.
(3)可爱的小女儿杰奎琳以上楼睡觉要用蜡烛照明为借口,打动了少校,最终,成功挽救了情报,挽救了情报站,也挽救了一家三口的生命.
总之,他们三人都具有热爱祖国、爱憎分明、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同时都是在危急之中表现出惊人的勇敢、机智、沉着的品质.
2、为什么说文中的烛光是“生死攸关的烛光”?她们一家人为什么要从事那么危险的情报工作?
答:(1)因为这“半截蜡烛”里藏着事关国家存亡的绝密情报,它极其重要,一旦暴露,那么情报、情报站、母子三人的生命、相关人员的性命,都将毁于一旦.从德军中尉点燃蜡烛的那一刻起,从烛光亮起的那一刻起,惊心动魄的危机就开始了.烛光不尽快用人为的方式熄灭,就代表情报一直处在危险中;烛光时时刻刻在摇曳,就代表母子三人的生命总是处在千钧一发的危险中.这样的烛光怎么不可怕?所以说是“生死攸关的烛光”.
(2)因为他们一家三口都是热爱祖国、憎恨敌人的人,他们的祖国被德国强盗侵占了,为了捍卫国家存亡、保护家人安全,哪怕面临危险和死亡,他们也不害怕.所以他们在接受这份危险的情报工作之前,他们一定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该文章转自[中国语文教学资源网]:http://www.edudo.com/ziyuan1/uploadfile/0709/20071023142240.asp

爱国,机智,勇敢

《生死攸关的烛光》这篇课文通过母子三人保护秘密情报的行为表现出他们的爱国、机智、勇敢优秀品质。

生死攸关的烛光
一、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生死攸关的烛光》这篇课文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晚上,一个法国家庭的母子三人为了保护一份秘密情报,冒着生命危险,竭尽全力与德军周旋的惊心动魄的故事。表现了母子三人热爱祖国的品质和不屈不挠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赞扬了他们三个人的勇敢、机智、沉着、冷静。
二、分段:
文章是叙事的。
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

全部展开

生死攸关的烛光
一、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生死攸关的烛光》这篇课文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晚上,一个法国家庭的母子三人为了保护一份秘密情报,冒着生命危险,竭尽全力与德军周旋的惊心动魄的故事。表现了母子三人热爱祖国的品质和不屈不挠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赞扬了他们三个人的勇敢、机智、沉着、冷静。
二、分段:
文章是叙事的。
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写。
(一)(§1)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一个法国家庭里的母子三人都参加了当时的秘密情报工作。
(二)(§2)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任务是把秘密情报安全藏在半截蜡烛里,等人前来取走。
(三)(§3~6)伯诺德一家三口在危急时刻,用机智和沉着,与敌人展开不屈不挠的周旋和斗争,最终成功保护了秘密情报。
三、文章分析:
文章的开头介绍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发生的背景,接着写出了事情发生的原因,然后围绕“蜡烛”中的秘密就要暴露的“生死攸关”的时刻,对主要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等表现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再现了当时惊心动魄和机智沉着交织在一起的斗争场景。
文中母子三人转送的绝密情报,显然是从敌人内部不断“收到”,并且被不断“取走”的,敌人的行动一定连续遭受到重大挫折和沉重打击。所以凶残的德国法西斯怎么可能轻易地放过任何可疑目标?!伯诺德夫人情报站的蛛丝马迹同样会引起敌人的怀疑,所以才会有这天晚上突然闯进三个德国强盗的惊险场面。
藏有情报的“蜡烛”就摆在敌人的眼前,“蜡烛”秘密是否暴露,不但决定了母子三人的生与死,而且决定着情报站以及其他地下工作人员的生死存亡。
在“蜡烛”被德国军官无意识点燃并且随时可能熄灭、暴露情报的危急时刻,母亲试图用油灯换走蜡烛的方法保护情报,可惜没有成功。大儿子杰克试图以搬柴取暖为由端走蜡烛,也没有成功。此时此刻,面对急剧缩短的即将燃尽的“蜡烛”,母子三人已经到了千钧一发的危险时刻,母亲再次行动显然将引起敌人的怀疑,儿子行动失败了也不能立刻再连续行动。就在妈妈、哥哥几乎绝望的最后时刻,小姑娘以超人的智慧,以睡觉为借口,她的可爱打动了少校,军官因为对自己女儿的思念,所以准许杰奎琳拿走“蜡烛”。当这位小姑娘“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杰奎琳终于用自己的勇敢、机智和沉着赢得了机会,在最后时刻挽救了情报,挽救了情报站,也挽救了一家三口的生命。这是多么令人叹服的举动啊!
课文此时自然结尾,事情的结果不言而喻已经都显而易见了,给人留下无穷的余味。
四、文章的表达特点:
通过对典型人物的行动描写来展开叙述,再现危急场面:1、写德国军官的行为是为了突出敌人的凶恶残忍,没有人性,这是为了渲染母子三人处境危急、生死攸关。2、描写母子三人从容不迫前赴后继保护情报的行为,是为了表现他们在凶残的敌人面前勇敢、机智、沉着、镇定的优秀品质,歌颂他们不屈不挠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
五、理解句子:
1、原句:一天晚上,屋里闯进3个德国军官,其中一个是本地情报部门的官员。
理一个“闯”字可以体现出德国强盗的蛮横无理,凶狠残暴。同时这句话也告诉读者,伯诺德母子三人早就已经被敌人怀疑了。上文提到他们的家被“德军一次次严密的搜查”,而这天晚上几个德国军官同时闯进来,并长时间坐着守候,这一系列的举动一定事出有因,这是他们在怀疑却又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惯用的手段,所以这种情况,使母子三人面临了更为严峻的考验。
2、原句:情况十分危急,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她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
理这段话是对伯诺德夫人的心理描写:她当时是十分紧张、恐惧和担忧的。
当那个德国中尉随手点燃藏有情报的“半截蜡烛”时,伯诺德夫人立刻就意思到生死攸关的危急时刻。保住“蜡烛”,则情报、情报站和一家三口乃至更多人的生命将会平安无事;保不住“蜡烛”,则情报、情报站和一家三口以及相关人员都会落入敌人的魔掌之中。所以,作者写“情况十分危急”。
3、原句: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松地把“蜡烛”吹灭。
理孩子脸色苍白是因为恐惧、紧张、害怕、担心“蜡烛”。而伯诺德夫人此时此刻其实也是“心急如焚”!但是她却故作镇定地端上油灯,这个举动不仅是想用油灯换走蜡烛保护情报,而且她也在给孩子们作表率,告诉孩子们要镇定、要勇敢、要坚强、要机智。所以说伯诺德夫人是个机智勇敢沉着的了不起的妇女。
4、原句: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理“似乎”二字用的非常妙,说明危机并没有过去,更紧张的时刻还在后面。这样写,体现出故事的一波三折、惊心动魄、惊险紧张。
5、原句: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为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理“烛光”在这里已经是一种带有象征性的东西了,摇曳着的不仅仅是微弱的烛光,还有母子三人的紧张心情,还有情报随时随地可能暴露的状况。这摇曳着的烛光就仿佛是危在旦夕的警钟。“最可怕”:本来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应该是德国强盗,可是现在却成了蜡烛、烛光,因为蜡烛随时可能熄灭,情报随时可能暴露,一暴露,就会丧命并且殃及到整个情报站,这怎么不可怕?!
6、原句: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都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理这里是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心提到了嗓子眼儿上”表现出伯诺德夫人此时此刻,既紧张恐惧担心又憎恨仇视敌人的复杂心理。眼看金属管就要暴露,她心急如焚。“恶狼般的眼睛”这个比喻写出了德军的凶恶残暴和心狠手辣和令人可怕。(事情这样发展下去如果没有丝毫转机,那么将产生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7、原句:一旦这个情报中转站暴露,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理不堪设想就是后果严重到无法想象的地步。“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是指:不仅三个人会丧命,而且情报站其他地下工作人员都会牺牲,更重要的他们整个儿反侵略的斗争就会遭到严重的破坏,这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所以说是“后果不堪设想”。
8、原句:这时候,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了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下来了。……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了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
理从“慢慢”“从容”“默默”这一系列词语中,可以看出儿子杰克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和临危不乱,这是很了不起的。这个孩子当然也意识到了情况的危急和可怕,他当然也很紧张恐惧,但最让人敬佩的地方就是,杰克能在母亲拯救情报行动失败之后,而且自己的行动也遭到阻止之后,依然表现得镇定自如,依然去搬柴,完全不动声色,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其实,杰克的“坐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坐以待毙”,而是等待机会,他没有放弃转移蜡烛的任何可能性。这就是所谓的“镇定沉着”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9、原句:突然,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一把拉她到身边,用亲切的声音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么大的小女儿。来我给你讲讲我的路易莎好吗?”杰奎琳仰起小脸,高兴地说:“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司令官先生,和您聊天真有趣,可是我实在太困了。下次您再给我讲好吗?”“好吧,晚安,小姑娘。”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理杰奎琳对少校说的第一句话是“因为上楼睡觉需要照明,所以我拿走小小的蜡烛”,她的理由非常合理可信。这是在妈妈、哥哥行动失败之后的非常机智和勇敢的举措。她对少校说的第二句话是在奉承少校,既委婉又得体,非常聪明地拒绝了少校想和她交谈的要求。这个时候如果再多说一句,都可能使蜡烛的秘密暴露,所以在时间上来说刻不容缓。这正体现出了小女孩在敌人面前的大智大勇和沉着镇定。
10、原句: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
这是一句德军中尉的反问句,从这句反问句中可以看出德军中尉的蛮横无理、凶狠冷酷。如果改成陈述句:你完全可以不用蜡烛。(加上“完全”可以强调语气。)
六、回答问题:
1、在与德军周旋斗争的过程中,母子三人分别是怎么做的?
答:(1)伯诺德夫人试图用油灯换走并熄灭蜡烛的方法来保护情报,可惜德军中尉把它重新点燃了,使母亲的行动没有成功。
(2)大儿子杰克试图以搬柴取暖为由想端走蜡烛转移情报,结果被中尉粗暴夺回,所以也没有成功。
(3)可爱的小女儿杰奎琳以上楼睡觉要用蜡烛照明为借口,打动了少校,最终,成功挽救了情报,挽救了情报站,也挽救了一家三口的生命。
总之,他们三人都具有热爱祖国、爱憎分明、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同时都是在危急之中表现出惊人的勇敢、机智、沉着的品质。
2、为什么说文中的烛光是“生死攸关的烛光”?她们一家人为什么要从事那么危险的情报工作?
答:(1)因为这“半截蜡烛”里藏着事关国家存亡的绝密情报,它极其重要,一旦暴露,那么情报、情报站、母子三人的生命、相关人员的性命,都将毁于一旦。从德军中尉点燃蜡烛的那一刻起,从烛光亮起的那一刻起,惊心动魄的危机就开始了。烛光不尽快用人为的方式熄灭,就代表情报一直处在危险中;烛光时时刻刻在摇曳,就代表母子三人的生命总是处在千钧一发的危险中。这样的烛光怎么不可怕?所以说是“生死攸关的烛光”。
(2)因为他们一家三口都是热爱祖国、憎恨敌人的人,他们的祖国被德国强盗侵占了,为了捍卫国家存亡、保护家人安全,哪怕面临危险和死亡,他们也不害怕。所以他们在接受这份危险的情报工作之前,他们一定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该文章转自[中国语文教学资源网]:http://www.edudo.com/ziyuan1/uploadfile/0709/20071023142240.asp生死攸关的烛光
一、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生死攸关的烛光》这篇课文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晚上,一个法国家庭的母子三人为了保护一份秘密情报,冒着生命危险,竭尽全力与德军周旋的惊心动魄的故事。表现了母子三人热爱祖国的品质和不屈不挠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赞扬了他们三个人的勇敢、机智、沉着、冷静。
二、分段:
文章是叙事的。
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写。
(一)(§1)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一个法国家庭里的母子三人都参加了当时的秘密情报工作。
(二)(§2)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任务是把秘密情报安全藏在半截蜡烛里,等人前来取走。
(三)(§3~6)伯诺德一家三口在危急时刻,用机智和沉着,与敌人展开不屈不挠的周旋和斗争,最终成功保护了秘密情报。
三、文章分析:
文章的开头介绍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发生的背景,接着写出了事情发生的原因,然后围绕“蜡烛”中的秘密就要暴露的“生死攸关”的时刻,对主要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等表现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再现了当时惊心动魄和机智沉着交织在一起的斗争场景。
文中母子三人转送的绝密情报,显然是从敌人内部不断“收到”,并且被不断“取走”的,敌人的行动一定连续遭受到重大挫折和沉重打击。所以凶残的德国法西斯怎么可能轻易地放过任何可疑目标?!伯诺德夫人情报站的蛛丝马迹同样会引起敌人的怀疑,所以才会有这天晚上突然闯进三个德国强盗的惊险场面。
藏有情报的“蜡烛”就摆在敌人的眼前,“蜡烛”秘密是否暴露,不但决定了母子三人的生与死,而且决定着情报站以及其他地下工作人员的生死存亡。
在“蜡烛”被德国军官无意识点燃并且随时可能熄灭、暴露情报的危急时刻,母亲试图用油灯换走蜡烛的方法保护情报,可惜没有成功。大儿子杰克试图以搬柴取暖为由端走蜡烛,也没有成功。此时此刻,面对急剧缩短的即将燃尽的“蜡烛”,母子三人已经到了千钧一发的危险时刻,母亲再次行动显然将引起敌人的怀疑,儿子行动失败了也不能立刻再连续行动。就在妈妈、哥哥几乎绝望的最后时刻,小姑娘以超人的智慧,以睡觉为借口,她的可爱打动了少校,军官因为对自己女儿的思念,所以准许杰奎琳拿走“蜡烛”。当这位小姑娘“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杰奎琳终于用自己的勇敢、机智和沉着赢得了机会,在最后时刻挽救了情报,挽救了情报站,也挽救了一家三口的生命。这是多么令人叹服的举动啊!
课文此时自然结尾,事情的结果不言而喻已经都显而易见了,给人留下无穷的余味。
四、文章的表达特点:
通过对典型人物的行动描写来展开叙述,再现危急场面:1、写德国军官的行为是为了突出敌人的凶恶残忍,没有人性,这是为了渲染母子三人处境危急、生死攸关。2、描写母子三人从容不迫前赴后继保护情报的行为,是为了表现他们在凶残的敌人面前勇敢、机智、沉着、镇定的优秀品质,歌颂他们不屈不挠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
五、理解句子:
1、原句:一天晚上,屋里闯进3个德国军官,其中一个是本地情报部门的官员。
理一个“闯”字可以体现出德国强盗的蛮横无理,凶狠残暴。同时这句话也告诉读者,伯诺德母子三人早就已经被敌人怀疑了。上文提到他们的家被“德军一次次严密的搜查”,而这天晚上几个德国军官同时闯进来,并长时间坐着守候,这一系列的举动一定事出有因,这是他们在怀疑却又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惯用的手段,所以这种情况,使母子三人面临了更为严峻的考验。
2、原句:情况十分危急,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她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
理这段话是对伯诺德夫人的心理描写:她当时是十分紧张、恐惧和担忧的。
当那个德国中尉随手点燃藏有情报的“半截蜡烛”时,伯诺德夫人立刻就意思到生死攸关的危急时刻。保住“蜡烛”,则情报、情报站和一家三口乃至更多人的生命将会平安无事;保不住“蜡烛”,则情报、情报站和一家三口以及相关人员都会落入敌人的魔掌之中。所以,作者写“情况十分危急”。
3、原句: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松地把“蜡烛”吹灭。
理孩子脸色苍白是因为恐惧、紧张、害怕、担心“蜡烛”。而伯诺德夫人此时此刻其实也是“心急如焚”!但是她却故作镇定地端上油灯,这个举动不仅是想用油灯换走蜡烛保护情报,而且她也在给孩子们作表率,告诉孩子们要镇定、要勇敢、要坚强、要机智。所以说伯诺德夫人是个机智勇敢沉着的了不起的妇女。
4、原句: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理“似乎”二字用的非常妙,说明危机并没有过去,更紧张的时刻还在后面。这样写,体现出故事的一波三折、惊心动魄、惊险紧张。
5、原句: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理“烛光”在这里已经是一种带有象征性的东西了,摇曳着的不仅仅是微弱的烛光,还有母子三人的紧张心情,还有情报随时随地可能暴露的状况。这摇曳着的烛光就仿佛是危在旦夕的警钟。“最可怕”:本来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应该是德国强盗,可是现在却成了蜡烛、烛光,因为蜡烛随时可能熄灭,情报随时可能暴露,一暴露,就会丧命并且殃及到整个情报站,这怎么不可怕?!
6、原句: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都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理这里是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心提到了嗓子眼儿上”表现出伯诺德夫人此时此刻,既紧张恐惧担心又憎恨仇视敌人的复杂心理。眼看金属管就要暴露,她心急如焚。“恶狼般的眼睛”这个比喻写出了德军的凶恶残暴和心狠手辣和令人可怕。(事情这样发展下去如果没有丝毫转机,那么将产生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7、原句:一旦这个情报中转站暴露,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理不堪设想就是后果严重到无法想象的地步。“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是指:不仅三个人会丧命,而且情报站其他地下工作人员都会牺牲,更重要的他们整个儿反侵略的斗争就会遭到严重的破坏,这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所以说是“后果不堪设想”。
8、原句:这时候,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了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下来了。……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了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
理从“慢慢”“从容”“默默”这一系列词语中,可以看出儿子杰克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和临危不乱,这是很了不起的。这个孩子当然也意识到了情况的危急和可怕,他当然也很紧张恐惧,但最让人敬佩的地方就是,杰克能在母亲拯救情报行动失败之后,而且自己的行动也遭到阻止之后,依然表现得镇定自如,依然去搬柴,完全不动声色,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其实,杰克的“坐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坐以待毙”,而是等待机会,他没有放弃转移蜡烛的任何可能性。这就是所谓的“镇定沉着”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9、原句:突然,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一把拉她到身边,用亲切的声音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么大的小女儿。来我给你讲讲我的路易莎好吗?”杰奎琳仰起小脸,高兴地说:“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司令官先生,和您聊天真有趣,可是我实在太困了。下次您再给我讲好吗?”“好吧,晚安,小姑娘。”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理杰奎琳对少校说的第一句话是“因为上楼睡觉需要照明,所以我拿走小小的蜡烛”,她的理由非常合理可信。这是在妈妈、哥哥行动失败之后的非常机智和勇敢的举措。她对少校说的第二句话是在奉承少校,既委婉又得体,非常聪明地拒绝了少校想和她交谈的要求。这个时候如果再多说一句,都可能使蜡烛的秘密暴露,所以在时间上来说刻不容缓。这正体现出了小女孩在敌人面前的大智大勇和沉着镇定。
10、原句: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
这是一句德军中尉的反问句,从这句反问句中可以看出德军中尉的蛮横无理、凶狠冷酷。如果改成陈述句:你完全可以不用蜡烛。(加上“完全”可以强调语气。)
六、回答问题:
1、在与德军周旋斗争的过程中,母子三人分别是怎么做的?
答:(1)伯诺德夫人试图用油灯换走并熄灭蜡烛的方法来保护情报,可惜德军中尉把它重新点燃了,使母亲的行动没有成功。
(2)大儿子杰克试图以搬柴取暖为由想端走蜡烛转移情报,结果被中尉粗暴夺回,所以也没有成功。
(3)可爱的小女儿杰奎琳以上楼睡觉要用蜡烛照明为借口,打动了少校,最终,成功挽救了情报,挽救了情报站,也挽救了一家三口的生命。
总之,他们三人都具有热爱祖国、爱憎分明、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同时都是在危急之中表现出惊人的勇敢、机智、沉着的品质。
2、为什么说文中的烛光是“生死攸关的烛光”?她们一家人为什么要从事那么危险的情报工作?
答:(1)因为这“半截蜡烛”里藏着事关国家存亡的绝密情报,它极其重要,一旦暴露,那么情报、情报站、母子三人的生命、相关人员的性命,都将毁于一旦。从德军中尉点燃蜡烛的那一刻起,从烛光亮起的那一刻起,惊心动魄的危机就开始了。烛光不尽快用人为的方式熄灭,就代表情报一直处在危险中;烛光时时刻刻在摇曳,就代表母子三人的生命总是处在千钧一发的危险中。这样的烛光怎么不可怕?所以说是“生死攸关的烛光”。
(2)因为他们一家三口都是热爱祖国、憎恨敌人的人,他们的祖国被德国强盗侵占了,为了捍卫国家存亡、保护家人安全,哪怕面临危险和死亡,他们也不害怕。所以他们在接受这份危险的情报工作之前,他们一定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