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由来?各个民族都过中秋节吗,风俗习惯上有什么差别?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3 02:15:05
中秋节的由来?各个民族都过中秋节吗,风俗习惯上有什么差别?
x}ir#KUJ%8=-HI؈$H+vt.D. >DrzURK6t=0{?rq/^n=p+GSXoS-əH7r5rt${aidr1/]ǿo?zdM}fJ3Nmwvid._ؚS~{ݾ77~s7ES5u^lZ7N[֝lj]}f7M/v]̔2AϺ]__KŖrrMSgnmW^m{p߸01rrc%eH}trmtiMT11_qIg 3k?Y }uU<1szS)=_rZ3ӊrKi]%S, ?^vetHpqtEp7kkݘ$zɕoLLIg9U13znr~m:}4fʷQvMhk]S+ 2N2fv@fy~ZWw1alTfMxzN&toq=$f\ s6 n.etVA=L;ámn4NjzZǾB?$F^掄xyN;ʺ^l9[tM*LNgz+wa˪n0?:ym9):O ̬.+' JfJzUSj.Ȑ[5Ng鈗pނP[4=V36!tٍܺSmcC@B1}}r:]k.ڱlkaO+:hF 硎ItD(vιՅLJ!]-Tqy>qw5Uťm{qEd_dcǬ{~oOIXS<6qГ~lv1^_4P x3ba{ګx0Nخ&-Tҩ^26ELDrrNsжn92Kݪv^ɏiTLםcTv9+`P1OO 稡q6\y 7o,RDd&r]{{/7NB5w|;:&T~w<Ĩs~̝`I#!IU¹WaL}f֔Ղf؀q&/mH6G .=AspWE϶gϦ~̙N9L>/2Ӊ;s/3B/ڰlm 9'#`SwuVs]+!B m7,G \L3Cly Gz03ǖkn Cd  ot/[Ecbzl+!mX74\Eb^! 10 -0N KtUu·@qbQ=+)P5$>0POYNu)] Et!.Qbr#uE(gnqӷ)\?F{7jIP/5+T'E)VFv j(x[p5͛֞&2*\،1opj ݜ1s)ݲr(TWJ+GNfR7@w:)BƽC.3JӬ&{] Ƚ*0@O }}5(OFr|znkk _0XLo?pJ ,d&!3^S R⋴n‹b |-8b̩AuPנbh]+ZSH™iBոBteA `ENU@`fl܇} \O*w^!]kJ?zsMɜBj\2[`" WFg+ 92gMN! 8DH1a¥'G3.s >:`aF LLX+NYDjag,JC>]JvDk^% 1KMW?ayCrT 0R*A`ʥ5I/:'/Qؼ>Wf1=d]]ZԻ[nʭoBPZc!f;f60*[S3` P ?p>zl/bg.E'̫nDy0zW{n2 y%33mKmunVb~sU,/hI?@y/s`* fMhRl_^szoDNj`+S[dýOh$ce 0OA2Û1nm~u߿!az)̭U Æ?24R<3Q ,fd`6y2 `DxԬy|Qߒ!cކT^ǯG:(:k l3bQA-vGk@Cʐϖ{0%RW^%J)Jhqn&nj"9->2G1^x{a-Ր!CkGF]x2?8y֗KOs ǃb[[?7 nMAP; X->}3`n} %0LUzr22_:mn#=ek#[Kx*s$tQs׳1ܛ T .@p9j_XjBHMT89t+eƐ,shb>?EVh…"H$7tvp%?v<;ݧ;DuL$M2d0O>x\#X6XaTN9C m@ZѤM:[B(5gh_qhR\T|n/\V^lx(sn;D{oBՙa sicQEwcާ"\(FZhNM!zv :'{R۾UZezSC7r\;y|w!v+2)t G `BeO3ߦ E6V޴a';V ąyeDæ0h@{6[L۫), UiL/>:4mQeN~vdT[f#.%yiһL`Q;ŽJ:7I.퇘[.7vj'fq3Sl#Ƙldz/ A5vE +~h DݏnY9SB}:q OH +g_LLjiiBzz)*u\ly;C `@@#_rvn-4\J3~=Ѐ[K`yX ~ G+ p=S34.w,+)ۿ WĥW~bf㠥-\PbmU;ɢ4-wt: J;Y\)`bppDvGn:>sh]q#{S={yf+)sFe4J!*3?]C31PCgB!"?6}S:@;k%O̡RP:?׭hdMO66SX[1j0)K{eJ7P?82d\C}OzZڡ b6_Ex4M2Xf%Y3~ӎgܻmߛ̤y+9utّ"8su[\p t+%BVzϘ7_t"vCabjnzp) 8v טeUgd%g;5 ۼ$ytI"t}8FyedOB1r?~#Ly:ނRIBv1(_9o2]FEqؿ/cbC3ZIB :3/0P R򒓄އ2Q ēFGTkO@ M} s v*_uvHʼn;J\b;%9/YAٹ:a1vn);O}j` l-cC㎲+/r2 jH ˂#Wyr ; Wt,,ID~PD4 1 iRVdIUw5_;mOMO T@QsӼ"۴`Im29b& #';>"q/ !ς+A dEq-:ڧuA- X$X~:J=2k¨So{۳a9uƕ~61 :,&l'q1esu2=zgCڜ[aA !3"Z5!fq~Rh~\w:uzqS;i,hU!x&f10=pt>0~)3STzFRlL# &_ i9m1xxxDr WY{*ӥamSIWuT֜Lg1Nx3tC?;8[JE *:0\z/a8%aHI F]k]?Q eCw:ᕠ0c)%!Ǣ*Ǎ,oӌs_f,߳"}T{51db]"!p*U&Y2}Ik/# v(D8ٶݗ]-Ͷ){&猛KC QMG~K(SpM(JaP -A8Ûk4wdVƽGn {A5u%v@<|&Ha()\(e`J}*8)h07%}c I)4SF2KOt oQ˘;h;uK ^=blP<>DǍ$o2|qBBy[Љ/cXۗ Oܵ..ُ3w0gk41`sP={;Y $.ΪM#hUAt0g09tV 2:_3OkZG b2Ѓn b9@{q3PGpDдCb?Nwq"FF bl,cd3҉Yosh:CB?~$҇O:B&lÈ 6<ɐEWLEdz-ڎ-%!rmCB3+.`$OBOoߍoƛT[(oHےδ˸W+OOHD"nȉ_^kcrsa9tYXINش_/bLI\ɩkd:F3A.NMA_^'c Up(Dcbӳ}\ի3|IvC*oB$zpkrqwG!Y DWfJb?'bQN;=#@RD gjcЄ;obв>Bs>C -EGbmt9S(EBT zuezWO싓e&7^MG&xMRHy6c+/a z(^[H㲙á)?+(ñMiu4~^ABȿYwݘC`{m:tɼ3j~&b7{)mH+4cn<|bF`Eq,6NZ{,)B Kص a'aH8(߂l a$@H;X~ M$!JdnQXCD]bKh$|XJ 9i\EQ'9;!aG'2dV;ꎰڅfk՝{ƛ** ሳCϣaME{dhG`[>H [ON\d_%?FiiIij2\tQ?TnJpU?YVP8RY!~nKq\r {KK1k%ZxgLt7͜9/Oe#NV5p:Ղ}zu^N޿[?EQLl8&H&!X&5T]-Dܳ4T`Ia{ C=OPHKPI.ETUsItJ j̨N TzdsBVoF5~% Xsf43Y움 ^i6|l5%vX֏1Y2p"{ ݀qnhurQLJc~xbO~ a8w(.?/ΪpJ_+l!DR~IlAW'-7,W1)Eݖg@QW$lmJ 3썄BHR2Z#*J|OS2@X IPOACAHʛun'T;qZwKMmn,8h+ v()!ZJ]pC*Q T~')&E2p+RC.S䤨ٸ@Bs3} Yƿ9m}65sYMmSוt,5x`-'$;ѾkNpQtt00phU1~v,lZ5˞;I~[GvfbVʈQZhiUUa.r)xJyHGmIQ5>,tI[{o{]$t>ʄi:gW.ZB\WRxHC_|Lqm[QuqzyO&Du7FP UHM 7eI^?C^*0H› j9U^}B0ƿ"9X5]v>WWg/R۠oYűƄCCLzl]!J/$)kf cuĮBsui9#qXC)hR{3Ac9*]H #__DW5`j*c^)#-RHlU9`Im7fdIʰRBV3IԍDD 选 ftoq m%ڼKQ"7(4zY.=yfݯ^q~NWڼg ,;'IuuD5_'(@Xj \^[IRd#UIєvvPHZFsۦOAźd`y,5qTРol=.$Jhk= >_%G*1egkLX,e(GQ[C٢kV7wlnxQ>?9gJ7kss4*B YkE^R"W[*YluTR [Z͇} +cEw|f2>ߦQJhX1,鋔 yrxSG$a;+vU{N|ORo9pvDbX#7$߷I${} @| d Xwɞ _,F|WR+CU/Eoe oAXS7 ! LzUgdüfrb~X"^LYZ&^@A`6'eMtqh#ХG6hpPGz DS1qX`Ldp'7:Q9Ft{p!5xQ21kH&6݊$y.*K%`q>}\NC&<6%*\w< bMsc'F|^\y R1JdZ+zsUfcΫЀxټmjcY.REʭayDm@E&Aeܢ*P3 4.`x'H' ۗ\vn ܃՚y\a'S$8Ӄ>#zR7Ôb%꥜GP.Ҕ!ζPnv,b7}ؤYŷIH g`H0KOB|&hl=t`}j(`;](V6k ΄P>Lla~@.($IuST zV/UxEz4#Bt#L RE%X TȊSVdE-.\lB _uUq! -FN a!-iDoDp`Iu$pJOJgR[bӰgn38wQE/0ĜGV=+9 RԦ` P^WaSv~ۑtrwrPv0-Z==ZYٯ,XlTcjau,Ԯmg6Brm]0qaUeө%C'x}tryXнm;pxGM#2&$+x9uM]%Lwտy4Egs^%EUWj C.SreǗxƢwO&P9<Ț+nsӋ5>b,#okwfC N6wîRC܌/Lqi*X}t!I\V őtx{c[.JIX nOZĘju(z6(`oqYPQۉTA wVI5;WO!#{|Z>$WsѣE.d`s'rẓYDLK͘z96txq,zb]ٖT ^t-HJS}z#VkߐRIt6`=n וK3)j3(0S~N#:of+#6,k`-h,';*27kg{p[h uQ-.T2 #z)T:'.a$M)W΂Smt2c&^\Ro鷰m]7`a) tVcN˝(J;1SNoAH",ҹ;iRk¸W̚Gz@ 육ZHdK1zlMEEoUJg2Qq' P+ùZSY<ӠQ ˌ&rxW#=zbXrZ3?C}5.zK4&n/'\VZ`cdqlB% Yw֣cuy/觷}a]w$ Nٕ҆xʂ^OŹvݍguILcUyʼn<Ε,=_4tz=ve5m<]`<@E<0 U\GљgM7ʩYT`ZwLqT`=Q{Yڴf'wlYiuBHuVs\oGn5,G87R#E6hb2!vZe >lw:me^3rٶ|X2Hc3Sh`"u7إr^g|SvHz"%*Iy]&N ^} *d tY0@ЌGLD=5bp,m s a͂S6–~W39err?4-]7w`LFD<(Z,7(C{ZDn4aשf (gL Oٮ38u$-'FkYWUA,w[u'E$盳xb=OMB*sZq% a  ܭ}[r^T3+8Sjoa[ =@Wh-ً5ӊPv1Ϭ2F+9rGh937y=j%^+F#F"VQ~ۭ 괍)j٘4~MFv:s;]h}B&םkٻH7%/kR2)YHlg}):Xd*pV֔ݵz7"UEBmo~kɧ3Z0_( 0G5ko^n8mTá֖zyžHqRu,n)CdsO5OXUqYqh<dX_ughvh˗_ ˮJu|i9ݧw/_>Z\˝  kۃ_K[#*7F1h!'QIu${ZTI脄ѲtDOR_tk&/YrٺDavVMHňfР)Q~6qZNC}0RQj>Y :uo: o6qs+1}]Q){h0J^6nD5(ȱSAMk,'!ca=:}cDžL58Ȇ2G7%#:'Up!sߥw.ɓy2gNxg{+m :1aLkwkZ&a<9 P;GkȱɪDa h$rx(h{- :-> K"&;"kEM:`[^3VY^;o{:aꪞ/+ۈ aČ܅,4UvVg i5Ӗ⚗YH#- SlE6J'|`ڟH5;-fɉD@(E~ۦ b/)'XZN~ = hWUΠ?UuatYX9Ɔ0)!#;6k<>7 -'0Pyd}-^5㖋#svMP~|ZbNn◒qzԵ\U&LdRIz7ъ}&$F 6a VuY*wj=-Y1q;*auҵWpzZ_ьK;iVסmA+$ mޱwaBo97dhYr`FTG 쌕b6l1ȲnOD=yL^)SBʒ,N杽tR +p?R ]nJDp[dVg%8X_h͸^| OHH0Mݦ'<jhҿՒLw RB3=)NnSJ-$ D#gy 9DmUHf hY Vq[Ȓr(iyHzpb?H{ i|RY1cl;=7'ސ ֑BZPJToHԓ#Á&~&Sth-ThJnͧYƑ@ J]̣[:3 3PrJ;UXYT"} Wnʌ9 qx{7HOSbd=^qõM6ÌyOn }Up-,Ou~Pǭ+AnMx˥nFO6X8wLqHx$DV-uIf{NjPUÂPԒрRf-:NuQW>NDȞ@ٰ~ֆ 3YΊI:"|H~} p.yˢwxV`_OYԻeeGޱ!_XdlcSkZArz.[ oRޞ2^"_Ӓz* tNl_ Vo@\qG= B&$p/h\q6l^=8֡ʬHS;#g3(bɗ尵_:;SJ>Vtrq)YGR@H+7MABϫRXZ#A "H-$ jwzR8 U4pvRAS-L4E7s hkdҐ@67MIN=j-OztRJte!§e&-K5ùT.zuLa4n.?w*swRIY-Uk7܌a쌽P4RH8-[װ [49ߋ$_f^.}8|~>?ϯV_/G{zAr>1ԟ?C;nWEz :5)

中秋节的由来?各个民族都过中秋节吗,风俗习惯上有什么差别?
中秋节的由来?各个民族都过中秋节吗,风俗习惯上有什么差别?

中秋节的由来?各个民族都过中秋节吗,风俗习惯上有什么差别?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月亮的礼俗,据《周礼》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农历八月中旬,又是秋粮收获之际,人们为了答谢神祗的护佑而举行一系列仪式和庆祝活动,称为“秋报”.中秋时节,气温已凉未寒,天高气爽,月朗中天,正是观赏月亮的最佳时令.因此,后来祭月的成分便逐渐为赏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渐褪去,而这一节庆活动却延续下来,并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在中秋节的演变过程中,古老的礼俗与众多神话传说及中华传统文化中其他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内涵丰富的重要节庆.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围绕着月宫的一系列神话,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唐明皇游月宫等,它们给月宫挂上了七彩霓虹般神秘绚丽的光环,使之充满浪漫色彩.唐代中秋赏月宴饮之俗已颇为盛行.从流传下来的众多描写中秋的诗句中,可以看到当时已把嫦娥奔月等神话与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了.唐朝初年,中秋节可能已成为固定的节日.不过,当时中秋节似乎还是以赏月和玩月为主,还没有在民间广泛流行.
  中秋节的正式形成尤其是在民间盛行应是宋代的事情.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赏月、吃月饼、赏桂、观潮等节庆活动蔚然成风.明清时期,中秋始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每逢中秋,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准备瓜果月饼,“向月供而拜”,所供月饼必须是圆的,瓜果切成如莲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月光纸,上面绘有月神和玉兔捣药等图案.祭月后将月光纸焚烧,所供的果饼分给家中的每个成员.中秋节是合家团圆的日子,人们互相馈赠月饼表达良好祝愿.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中秋在即,普天同庆,阖家团聚,其乐融融.那么,我国各少数民族又有怎样的中秋习俗呢?
  土族的“打月亮”
  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将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后,人们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
  藏族的“寻月”习俗
  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蒙古族的追月习俗
  中秋月下,蒙古族男女老少跨上骏马,披着银色月光驰骋在草原之上.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西方,他们则朝西放马奔驰,紧紧追随月的足迹,不到月下,不止“追月”.
  鄂温克族的供月习俗
  鄂温克族同胞过中秋节以合家欢聚、供月为主要内容.节日期间还探亲访友,互相宴请.中秋夜晚,人们聚集于篝火旁,欢歌曼舞,直至深夜.
  广西侗族的“行月”习俗
  中秋夜临,各山寨的芦笙歌舞队,踏着一路月光,行至临近山寨,和那儿的寨民相聚赏月,赛歌赛舞,彻夜长欢.
  广西壮族的“祭月请神”
  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或中秋夜,人们便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个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及上天的梯子.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此外,壮族还习惯在河中的竹排房子上用米饼拜月,少女则在水面放花灯,以测一生的幸福,并演唱优美的“请月姑”民歌.
  布依族的偷老瓜煮糯米饭
  布依族人会将偷来的老瓜用红布包好,再一路放炮到缺子女的人家.这家的主人收下老瓜,必须要请送瓜人吃酒消夜,据说这样可以给这家带来子女.对于这被偷的瓜,被偷的人家也不会在意,相反,他们会认为这样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好的收成.
  德昂族的“串月”习俗
  对于云南潞西的德昂族,每逢中秋月明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塞尾,便会不时传来一阵悠扬动听的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槟榔、送茶订下婚约.
  黎族的“八月会”(“调声节”)
  黎族称中秋节为“八月会”或“调声节”,每逢此时,各集镇便会举行歌舞聚会,每村由一“调声头”(即领队)率领男女青年参加,互赠月饼、香糕、甜粑、花巾、彩扇和背心,成群结队,川流不息.入夜就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饮米酒,开展对歌演唱,未婚青年则选此良机挑寻未来的伴侣.
  朝鲜族的中秋习俗
  朝鲜族在中秋这天宰牛杀鸡,烹煮佳肴,用新谷制作打糕和松饼等节日食品.松饼是把米面蒸熟后打成粘团,再擀成小片,或把米面和好擀成片;用小豆、豌豆、芝麻、苏子、栗子、糖等做馅,包成弯月形菱角状,入锅蒸熟即可食用.大小如花生,味道似汤圆,别有风味.入夜时分,朝鲜族人用木杆和松枝搭起“望月架”,先请老人上架探月,然后点燃望月架,敲长鼓、吹洞箫,一起合跳“农家乐舞”.
  傣族的拜月习俗
  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三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曾率领傣族人民击败了强敌,深受傣族乡亲的爱戴.后来,他不幸死去,变成月亮,升到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光辉,给黑暗中的傣族人民以光明.
  每逢中秋,小伙子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姑娘、媳妇们则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他们都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老阿妈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来,点燃冷香,全家老少开始“拜月”.之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后,阖家围坐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阿昌族的特俗习俗
  云南省梁河县一带的阿昌族,每逢中秋都忘不了给狗饱食一顿.
  相传从前稻谷皆自生自长,而且高大如芭蕉树,人们因此养成好吃懒做的习惯,并把吃不完的稻谷都糟蹋掉了.一天,观音娘娘见人们如此不珍惜粮食,一气之下刮起一阵狂风,卷走了所有的谷子.不久,人们一个个饿地嗷嗷直叫,观音听到狗叫,想到作孽的是人不是狗,于是就朝狗叫的地方撒下一把把谷子,人们把狗撵开去抢谷种吃.一位老人劝阻了大家,并把捡到的几粒谷种播撒在河边的田里,从此代代相传,人们不仅学会了种谷子,还懂得了生活要靠辛勤劳动的道理.为了不忘过去的教训,也为了报答狗讨来谷种的恩德,八月十五这天早上,家家户户都要用新收获的大米煮饭喂狗,而后走亲访友,欢聚娱乐.
  高山族的托球舞习俗
  相传古代,大清溪边有对青年夫妇,男的叫大尖哥,女的叫水花姐,靠捕鱼度日.一天,太阳和月亮突然都不见了,天昏地暗,禾苗枯萎,花果不长,虫鸟哭泣.大尖和水花决定要把太阳和月亮找回来.他俩在白发老婆婆指点下,用金斧砍死了深潭中吞食太阳的公龙,又用金剪刀杀死了吞食月亮的母龙.然后他们拿来大棕榈树枝,把太阳和月亮托上天空.为了征服恶龙,他们永远守在潭边,变成了大尖和水花两座大山.这个大潭,人们就称它为“日月潭”.
  所以,每逢中秋,高山族同胞想念大尖和水花夫妇的献身精神,都要到日月潭边来模仿他们夫妇托太阳、月亮的彩球,不让彩球落地,以求一年的日月昌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苗族的跳月习俗
  据苗族的古老传说,月亮是个忠诚憨厚、勤劳勇敢的青年.有位年轻美丽的水清姑娘,在拒绝了来自九十九州九十九个向她求婚的小伙子后,深深地爱上了月亮.此后她又经历了太阳制造的种种磨难,最终与月亮幸福地走到一起.
  故此,苗族父老为表对他们幸福爱情的怀念,世世代代都要在中秋之夜,沐浴月光,载歌载舞,并称之为“跳月”.青年男女在“跳月”中,相互寻找心上人,倾吐爱慕之情,表示要象水清和月亮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白头之好.
  另外,云南的阿细族也有在中秋夜跳月的习俗.
  客家中秋习俗
  客家人称中秋为“八月节”或“八月半”.每逢中秋圆月升起时,客家的人们早早便在庭院、楼台,或屋前的禾坪对着月亮升起的地方,摆出月饼、花生、柚子等果品,准备“敬月光”活动.
  拜过月后,一家大小在外面赏月、吃东西.赏月其实是大人们的事,小孩子一般不会端端正正坐在那看,都是在皎洁的月光下追逐嬉戏,这时正是他们的天堂.对于吃东西,是有些讲究的,往往先吃这些祭过月神的祭品.这是华夏祭祀文化的传统,就是在神主享用后,祭者常常会把祭品分吃掉,这样整个祭祀礼仪结束.我们分吃的过程,一方面接受了月神的赐福,一方面履行了传统的祭祀文化.梅县客家人的说法是,吃了这些祭品会更“乖”,更有福气,更吉利.
  在梅州,除了月饼这个传统的、带有普遍意义的中秋食品外,柚子也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食品,品种有金柚(沙田柚)、蜜柚或水晶柚.而中秋吃柚子也是有一定含义的,像剖柚子叫“杀柚”,带有驱邪的意思;也有说剥柚子皮是“剥鬼皮”,寄寓了驱邪消灾的愿望.
  湖南侗乡的“偷月亮菜”
  相传古时候,中秋月夜,月宫里的仙女要降临下界,把甘露洒遍人间.这甘露是无私的,人们此时可以共同享受洒有甘露的瓜果蔬菜.侗家给这种风俗,取名为“偷月亮菜”.
  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着花伞,选取自己心爱后生的园圃,去采摘瓜菜,而不会被人看成是“偷盗”.她们还要有意地高声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来,她们这是借助月宫仙女传递红线呢.如果能摘到一个并蒂的瓜果,这表示她们能有幸福的爱情.因此,成双生长的豆角便成了她们采摘的对象.嫂子们这夜也同样到别家园圃里去“偷月亮菜”,不过,她们希望能采到一个最肥的瓜或一把活鲜青翠的毛豆,因为,这象征着小孩的肥壮,毛头的健康(毛豆的谐音,指小孩).而小伙子们也有“偷月亮菜”的习俗,因为他们也希望月宫仙女赐给他们幸福.不过,他们只能在野地里煮了吃,不能带回家去.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新唐书·卷十五 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中秋节也称为 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也是...

全部展开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新唐书·卷十五 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中秋节也称为 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也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民俗专家表示,中秋节是中国全民性的重大节日,不但汉族过中秋节,侗族、苗族、壮族、傣族、黎族、满族、朝鲜族、高山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也过中秋节,但节俗各异。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始于宋代,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不只是汉族的节日,很多少数民族也有各自有趣的中秋习俗,目前我国有20多个少数民族也习惯过中秋节。
壮族习惯于在河中的竹排房子上用米饼拜月,少女在水面放花灯,以测一生的幸福,并演唱优美的《请月姑》民歌;
朝鲜族则用木杆和松枝高搭“望月架”,先请老人上架探月,然后点燃望月架,敲长鼓、吹洞箫,一起合跳《农家乐舞》;
仡佬族在节前的“虎日”,全寨合宰一头公牛,将牛心留到中秋夜祭祖灵、迎新谷,他们称为“八月节”;
布依族在中秋节当天晚上有偷老瓜煮糯米饭的习俗。他们将偷来的老瓜用红布包好,一路放炮到缺子女的人家。这家的主人要请他们吃酒消夜,据说这样可以给这家人带来子女。而被偷的人家也不会责怪偷瓜的人,反而认为这样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好的收成;
苗族男女青年在中秋之夜跳起苗家舞蹈,这一风俗被称为“跳月”。男女青年在“跳月”中,相互寻找心上人,吐露爱慕之情;
台湾高山族同胞每到中秋之夜,都要穿起美丽的民族服饰,齐聚在“日月潭”边,在银辉的月光下,男男女女玩起“托球舞”的游戏。
傣族——拜月
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
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后来,他不幸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
每逢中秋节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姑娘、媳妇们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他们都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老阿妈则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来,就点燃冷香,全家大小开始“拜月”。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小欢乐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侗族——偷月亮菜
湖南侗乡的中秋之夜,流行着一种有趣的“偷月亮菜”风俗。
相传古时候,中秋晚上,月宫里的仙女要降临下界,她们把甘露洒遍人间。仙女的甘露是无私的,因此,人们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洒有甘露的瓜果蔬菜。侗家给这种风俗,取名为“偷月亮菜”。
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着花伞,选取自己心爱后生的园圃,去采摘瓜菜,而不会被人看成是“偷盗”。她们还要有意地高声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来,她们这是借助月宫仙女传递红线呢。如果能摘到一个并蒂的瓜果,这表示她们能有幸福的爱情。因此,成双生长的豆角便成了她们采摘的对象。嫂子们这夜也同样到别家园圃里去“偷月亮菜”,不过,她们希望能采到一个最肥的瓜或一把活鲜青翠的毛豆,因为,这象征着小孩的肥壮,毛头的健康(毛豆的谐音,指小孩)。小伙子们也有“偷月亮菜”的习俗,因为他们也希望月宫仙女赐给他们幸福。不过,他们只能在野地里煮了吃,不能带回家去。“偷月亮菜”,使侗寨的中秋之夜,增添了无限欢乐和神奇异彩。
高山族——托球舞
台湾高山族同胞,每到中秋之夜,都要穿起美丽的民族服饰,齐集在“日月潭”边,在银辉的月光下,男男女女,玩起“托球舞”的游戏。
相传古代,大清溪边有对青年夫妇,男的叫大尖哥,女的叫水花姐,靠捕鱼度日。一天,太阳和月亮突然都不见了,天昏地暗,禾苗枯萎,花果不长,虫鸟哭泣。大尖和水花决定要把太阳和月亮找回来。他俩在白发老婆婆指点下,用金斧砍死了深潭中吞食太阳的公龙;又用金剪刀杀死了吞食月亮的母龙。他们还拿了大棕榈树枝,把太阳和月亮托上天空。为了征服恶龙,他们永远守在潭边,变成了大尖和水花两座大山。这个大潭,人们就称它为“日月潭”。
所以,每逢中秋,高山族同胞想念大尖和水花夫妇的献身精神,都要到日月潭边来模仿他们夫妇托太阳、月亮的彩球,不让彩球落地,以求一年的日月昌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苗族——跳月
每到中秋之夜,明亮亮的月光照遍了苗家山寨,苗族男男女女全家团聚后,都要到山林空地上,载歌载舞,举行“跳月”活动。
苗族的古老传说,月亮是个忠诚憨厚、勤劳勇敢的青年。有个年轻美丽的水清姑娘,她拒绝了来自九十九州九十九个向她求婚的小伙子,深深爱上了月亮。最后,她还经历了太阳制造的种种磨难,终于和月亮幸福地结合一起。
苗族父老为对他们幸福爱情的怀念,世世代代都要在中秋之夜,沐浴着月亮的光辉,跳起苗家歌舞,并把这一风俗称为“跳月”。青年男女在“跳月”中,相互寻找心上人,倾吐爱慕之情,表示要象水清和月亮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白头之好。

收起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由来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中秋节食月饼这一习...

全部展开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由来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中秋节食月饼这一习俗的形成则是在明代。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收起

中国各民族中秋节习俗
1、蒙古族:在中秋之夜,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
2、藏族: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寻找到倒映水中的明月后,才回家团圆吃月饼。
3、赫哲族:每逢中秋节,人们要采葡萄、梨子祭月。相传是为了纪念一位聪明、勤劳的赫哲族媳妇。
4、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明月高挂的时候,村头寨尾会不时传来悠...

全部展开

中国各民族中秋节习俗
1、蒙古族:在中秋之夜,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
2、藏族: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寻找到倒映水中的明月后,才回家团圆吃月饼。
3、赫哲族:每逢中秋节,人们要采葡萄、梨子祭月。相传是为了纪念一位聪明、勤劳的赫哲族媳妇。
4、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明月高挂的时候,村头寨尾会不时传来悠扬动听的芦笙,男女在一起“串月”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送槟榔、送茶,订下婚约。
5、朝鲜族:这天宰牛杀鸡,烹煮佳肴,用新谷制作打糕和松饼等节日食品。
6、彝族:中秋时,每户人家都主动抽出一个壮劳力,大家一起到村子外面,修整道路,架设桥梁,疏通沟渠,以做好事为乐。
7、鄂温克族:过中秋节以合家欢聚、供月为主要内容。节日期间还探亲访友,互相宴请。在这天晚上,人们聚集于篝火旁,欢歌曼舞,直至深夜。
8、傈傈族:在中秋这天,家家先打扫庭院,把房前屋后收拾干净,将这一天视为全家团聚的日子。因此外出谋生或出门的人,要尽可能赶回家与亲人团聚。
9、阿细族:过中秋的传统习俗是跳月。入夜。该族各个村寨的男女老幼都聚集在山村中的开阔地,一个个束腰披纱的姑娘们和头缠布带的小伙子们以及老头、老太太、小娃子们都激情地载歌载舞,尤其是那些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对歌,仿佛月亮也听得为之动情动容,越发显得妩媚皎洁。
10、侗族:有“行月”的习俗。中秋夜临,各山寨的芦笙歌舞队,踏着一路月光,行至临近山寨,和那儿的寨民相聚赏月,赛歌赛舞,彻夜长欢。
11、仡佬族:中秋称作“八月节”,节前全寨要合宰一头公牛,将牛心留到中秋夜祭祖灵,迎新谷。
12、壮族:少女在中秋这天要在水面放花灯,以测一生的幸福。
13、高山族:每到中秋之夜,都要穿起美丽的民族服饰,齐聚在“日月潭”边,在银辉的月光下,男男女女玩起“托球舞”的游戏。
14、黎族:称中秋节为“八月会”或“调声节”。届时各集镇举行歌舞聚会,每村由一“调声头”(即领队)率领男女青年参加,互赠月饼、香糕、甜粑、花巾、彩扇和背心,成群结队,川流不息。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饮米酒,开展对歌演唱,未婚青年趁机挑寻未来的伴侣。
15、鄂伦春族:祭月时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扣拜。
16、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将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后,人们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
求爱·祈子
中秋节,因为有了美妙的月光而富于诗意,月下正是少年男女们踏歌觅偶的最好时光,因而又是追求爱情的节日。少年男女们于月下歌舞嬉戏,见到意中人便可成为配偶。到近代,这类古俗也仍有所存留,富于情趣。
抛帕招亲
福建省有些地区,中秋之夜有抛帕招亲的习俗。是夜,于广场中搭一彩台,布置成月宫景状,并设玉兔、桂树等。一些未出嫁的姑娘扮成嫦娥,在欢庆歌舞之后,姑娘们将一些绣着不同花色的手帕向台下抛去。如有观众接得的手帕与“嫦娥”手中的花色相同,即可登台领奖。有些未婚的小伙子在交还手帕时,若受“嫦娥”喜欢,则可以戒指相赠。此后,双方可以交友往来,情投者便喜结良缘。
乞月照月爬月
旧时东莞有些妇女相信“月老为媒”,凡家中有成年男女而无意中人者,便于中秋夜晚三更时,在月下焚香燃烛,乞求月老为其撮合。相传中秋之夜,静沐月光,可使妇女怀孕。在一些地区,逢中秋月夜,有些久婚不孕的妇女便走出家门,沐浴月光,希望早生贵子,谓之“照月”。
偷菜求郎
在台湾,中秋夜有未婚女子“偷菜求郎”之俗。妆饰美丽的女子踏着月光,往别人菜圃中偷摘大葱及蔬菜,偷摘到之后便预示她能遇到如意郎君。因此台湾有“偷着葱,嫁好夫;偷着菜,嫁好婿”之谚语。
侗族的偷月亮菜
湖南侗乡的中秋之夜,流行着一种有趣的“偷月亮菜”风俗。
相传古时候,中秋晚上,月宫里的仙女要降临下界,她们把甘露洒遍人间。仙女的甘露是无私的,因此,人们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洒有甘露的瓜果蔬菜。侗家给这种风俗,取名为“偷月亮菜”。
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着花伞,选取自己心爱后生的园圃,去采摘瓜菜,而不会被人看成是“偷盗”。她们还要有意地高声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来,她们这是借助月宫仙女传递红线呢。如果能摘到一个并蒂的瓜果,这表示她们能有幸福的爱情。因此,成双生长的豆角便成了她们采摘的对象。嫂子们这夜也同样到别家园圃里去“偷月亮菜”,不过,她们希望能采到一个最肥的瓜或一把活鲜青翠的毛豆,因为,这象征着小孩的肥壮,毛头的健康(毛豆的谐音,指小孩)。小伙子们也有“偷月亮菜”的习俗,因为他们也希望月宫仙女赐给他们幸福。不过,他们只能在野地里煮了吃,不能带回家去。“偷月亮菜”,使侗寨的中秋之夜,增添了无限欢乐和神奇异彩。
苗族的跳月
每到中秋之夜,明亮亮的月光照遍了苗家山寨,苗族男男女女全家团聚后,都要到山林空地上,载歌载舞,举行“跳月”活动。
苗族的古老传说,月亮是个忠诚憨厚、勤劳勇敢的青年。有个年轻美丽的水清姑娘,她拒绝了来自九十九州九十九个向她求婚的小伙子,深深爱上了月亮。最后,她还经历了太阳制造的种种磨难,终于和月亮幸福地结合一起。
苗族父老为对他们幸福爱情的怀念,世世代代都要在中秋之夜,沐浴着月亮的光辉,跳起苗家歌舞,并把这一风俗称为“跳月”。青年男女在“跳月”中,相互寻找心上人,倾吐爱慕之情,表示要象水清和月亮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白头之好。
中秋夜,不少地方还盛行着求子之俗。这是古代生育 崇拜的体现。这是因为月属阴、属女性神,同时又有追求爱情的活动,故求子之俗流传于中秋节俗中。而求子之俗各地各不相同。
窃瓜祈子
在湖南的衡阳“中秋晚,有送瓜”一事。凡席丰履原之家,娶妇数年不育者,则亲友举行送瓜,先数日,于菜园中窃冬瓜一个,须令园主不知,以彩色绘成面目,衣服裹于其上若人形。举年长命好者抱之,“鸣金放炮,送至其家”年长者置冬瓜于床,以被覆之,门中念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受瓜者设盛筵款待之,若再事然。妇得瓜后,即剖食之。俗传此事最验云“.在衡阳,凡是村里结了婚没有生育儿女的人家,”只要人缘好,村里都会有人给他们“送子”。
在湖南的其他地区,也有以瓜送子的习俗,与衡阳类似、中秋节晚上,趁主人赏月不在屋时,要好的邻居就秘密地为他送子。送子的人必须是已经有儿女的人。他们先选中村里最恶的一户人家的瓜圆,从园中偷一只大冬瓜,在瓜上画娃娃的面目,再用一节五寸长的小竹管插入冬瓜腹内,顺着竹管往里灌水,直到灌满为止。送子人将冬瓜藏在主人的被窝中,等主人回房睡觉时用手拉被,冬瓜娃娃一动,水便顺着竹管流了出来,就像小孩尿床一样。而丢瓜的人家一早起来便骂,据说,骂得越凶,将来生的娃娃越健壮。如果第二年真的生了儿女,便要儿女拜送子的人“干爹”、“干妈”。
在贵州也有偷瓜送子的习俗。晚上偷瓜时故意让被偷的人知道,以惹起怒骂,骂得越厉害越好。瓜偷来后,要为它穿上衣服画上眉,装成小孩的形状,敲锣打鼓,用竹舆抬送,送到无子的人家,接受瓜的人必须请送瓜人吃一顿月饼,然后陪伴着瓜睡一夜,第二天早晨将瓜煮熟吃掉,认为从此便能怀孕了。
安徽歙县一带,中秋节时,大人们让稚童愉人家的倭瓜或者连娘带子的子母芋,泥水淋漓地放到新婚人家的被子里,弄得床褥极脏。用这种方式表示送子。有诗说:“送子中秋记美谈,瓜丁芋子总宜男。无辜最惜红绫被,带水拖泥那可堪。
走月亮、走三桥
吴地有走月亮、走三桥之俗,就是在月光下出游,走过至少三座桥(见顾禄《清嘉录卷八》)。上海也有此俗(见玉鱿生《海陬冶游录》)。所谓走三桥者,明显度厄之味在。
各国中秋节的习俗
1、日本: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被称为“十五夜”或“中秋名月”。日本人在这一天同样有赏月的习俗,在日语里称为“月见”。日本的赏月习俗来源于中国,在1000多年前传到日本后,当地开始出现边赏月边举行宴会的风俗习惯,被称为“观月宴”。日本人在赏月的时候不吃月饼而是吃江米团子,称为“月见团子”。由于这个时期正值各种作物的收获季节,为了对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谢,日本人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虽然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废除了农历,改用阳历,但是现在日本各地仍保留着中秋赏月的习俗,一些寺院和神社在中秋节还要举办专门的赏月会。
2、越南:随着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临近,商家之间展开的“月饼大战”、“玩具大战”使越南各地的节日气氛尤显浓烈。越南的中秋节是儿童唱主角。
3、新加坡:是一个华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对于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向来十分重视。对新加坡的华人来说,中秋佳节是联络感情,表示谢意的天赐良机。亲朋好友、商业伙伴之间相互馈赠月饼,借此表示问候与祝愿。
4、马来西亚:吃月饼、赏月、提灯笼游丅行是马来西亚华人世代相传的中秋习俗。
5、菲律宾:华侨华人非常重视的传统佳节中秋节,热闹非凡,欢度中秋。
6、韩国:称中秋节为“秋夕”。向亲朋戚友送礼亦是韩国人过中秋节的习俗,所以他们亦叫中秋节做“感恩节。
---选自中华国学网

收起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中秋”一词,最早见于 汉服中秋
《周礼》。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

全部展开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中秋”一词,最早见于 汉服中秋
《周礼》。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为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中秋节从2008年起被国务院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节日起源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 嫦娥传说
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新唐书·卷十五 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中秋节也称为 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也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陕西省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门吹鼓,讨赏钱。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带礼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于校内聚餐。
与其他地方不同,陕西的周至县中秋不吃月饼。在农村,快到中秋的时候,舅家就要给外甥送柿子或苹果。如果是新婚夫妇,或者是刚有了小孩,小孩还没过周岁,准舅家还得做两盒子花馍给女儿女婿送去。送的时间不一定在中秋这一天。因为中秋这天可能赶上秋收,所以送柿子或苹果有可能提前。如果拖后了,就会选在在九九重阳这天。这都是周至人过去过中秋的风俗,现在的周至人都不这么安排自己的中秋了。
现在周至农村人也开始跟城里人看齐,过中秋开始吃起了月饼。但舅家给外甥送的大多还是柿子或苹果的,当然也有送月饼的,但比较少。月饼一般都是女儿送给自己的父母吃的。
福建省
浦城县女子穿行南浦桥,吃求长寿。建宁中秋夜俗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中秋,儿女多於拜月时请月姑。方法是以竹筐作为月姑的替身,如果有神降临,竹筐会自己摇动,以其摇动的次数来卜吉凶。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控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来自於月饼中藏有反元杀鞑子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拜天公用做成仙桃型的红 叫“天公”。拜月的红 则做成猪羊的形状,数目必是九猪十六羊。
山西省
潞安中秋节宴节请女婿。永宁中秋夕恭祀太阴星主。大同县月饼称团圆饼,大至二、三尺,中秋夜且有守夜之俗。石楼县中秋祀城隍。
江苏省
无锡县中秋夜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河北省
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县以中秋雨为苦雨,中秋节若下雨,当年的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江西省
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样子就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自十一夜起悬挂通草灯,以鼓乐迎迎之於 市街,直至十七日止。
四川省
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除了吃月饼 外,四川人也在中秋节打 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 将桔子挖空,点上蜡烛,悬於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 动,叫做“舞流星香球”。
广东省
《乳源县志》还记载,中秋节吃芋头,可治疥癞。广东中秋也有儿童提灯的风俗。灯的材料有红柚皮雕的柚灯,素馨茉莉花结的花灯,明亮的灯火带著阵阵的花果清香,使人爱不释手。东莞青年未婚者也在月下焚香燃烛,乞求月老为其撮合。霞浦有中秋曳石的风俗。曳石是戚继光发明的,以石块系上绳索,沿街拖拉,虚张 声势,用来恐哧敌军。
山东省
庆云县农家八月十五日祭土谷神,称「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於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
陕西省
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亦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请边中 秋有吹鼓手沿门鼓吹,以讨赏钱,例同端午、除夕。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携礼 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於校内聚餐。
安徽省
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於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之器具。夜间则内外皆点上灯烛,光辉可爱。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 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外,还有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
这是各省的风俗习惯,你可以自己看看

收起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被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

全部展开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被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为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中秋节从2008年起被国务院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辑本段节日起源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 嫦娥传说
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新唐书·卷十五 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中秋节也称为 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也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节日习俗
中秋祭月
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拜月
民间拜月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月光马儿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Ο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兔儿爷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 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刮打刮打嘴”,更讨人喜欢。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在几十年前的北京街头,大约六十多岁以上老北京都还能记得。一过七月十五,兔儿爷摊子就摆出来了。前门五牌楼、后门鼓楼前、西单、东四等处,到处都是兔儿爷摊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摆的极为热闹。
中秋宴俗
古时汉族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雅。如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清宫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技、芋头、花生、萝卜、鲜藕。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作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吃团圆饼”。清宫月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

收起

当然
!!!!!!!!!!!!!!!!!!!!!!!!!!!!!!!!!!!!!!!!!!!!!!!!!!!!!!!!!!!!!!!!!!!!!!!!!!!!!!!!!!!!!!!!!!!!!!!!!!!!!!!!!!!!!!!!!!!!!!!!!!!!!!!!!!!!!!!!!!!!!!!!!!!!!!!!!!!!!!!!!!!!!!!!!!!!!!!!!!!!!!!!!!!!!!!!!...

全部展开

当然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啊哈哈哈!!!!!!!!!!!!!!!!!!!!!!!!!!!!!!!!!!!!!!!!!!!!!!!!!!!!!!!!!!!!!!!!!!!!!!!!!!!!!!!!!!!!!!!!!!!!!!!!!!!!!!!!!!!!!!!!!!!!!!!!!!!!!!!!!!!!!!!!!!!!!!!!!!!!!!!!!!!!!!!!!!!!!!!!!!!!!!!!!!!!!!!!!!!!!!!!!!!!!!!!!!!!!!!!!!!!!!!!!!!!!!!!!!!!!!!!!!!!!!!!!!!!!!!!!!!!!!!!!!!!!!!!!!!!!!!!!!!!!!!!!!!!!!!!!!!!!!!!!!!!!!!!!!!!!!!!!!!!!!!!!!!!!!!!!!!!!!!!!!!!!!!!!!!!!!!!!!!!!!!!!!!!!!!!!!!!!!!!!!!!!!!!!!!!!!!!!!!!!!!!!!!!!!!!!!!!!!!!!!!!!!!!!!!!!!!!!!!!!!!!!!!!!!!!!!!!!!!!!!!!!!!!!!!!!!!!!!!!!!!!!!!!!!!!!!!!!!!!!!!!!!!!!!!!!!!!!!!!!!!!!!!!!!!!!!!!!!!!!!!!!!!!!!!!!!!!!!!!!!!!!!!!!!!!!!!!!!!!!!!!!!!!!!!!!!!!!!!!!!!!!!!!!!!!!!!!!!!!!!!!!!!!!!!!!!!!!!!!!!!!!!!!!!!!!!!!!!!!!!!!!!!!!!!!!!!!!!!!!!!!!!!!!!!!!!!!!!!!!!!!!!!!!!!!!!!!!!!!!!!!!!!!!!!!!!!!!!!!!!!!!!!!!!!!!!!!!!!!!!!!!!!!!!!!!!!!!!!!!!!!!!!!!!!!!!!!!!!!!!!!!!!!!!!!!!!!!!!!!!!!!!!!!!!!!!!!!!!!!!!!!!!!!!!!!!!!!!!!!!!!!!!!!!!!!!!!!!!!!!!!!!!!!!!!!!!!!!!!!!!!!!!!!!!!!!!!!!!!!!!!!!!!!!!!!!!!!!!!!!!!!!!!!!!!!!!!!!!!!!!!!!!!!!!!!!!!!!!!!!!!!!!!!!!!!!!!!!!!!!!!!!!!!!!!!!!!!!!!!!!!!!!!!!!!!!!!!!!!!!!!!!!!!!!!!

收起

中秋节有什么民族习惯吗?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 嫦娥传说
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新唐书·卷十五 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中秋节也称为 仲秋节,...

全部展开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 嫦娥传说
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新唐书·卷十五 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