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古诗1.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3.岑参中的“参”怎样读?4.提供一些广为传诵的描写春天的诗.说明:第1与2题需要写明原句、句意、中心以及写作背景.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7/19 20:35:53
查询古诗1.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3.岑参中的“参”怎样读?4.提供一些广为传诵的描写春天的诗.说明:第1与2题需要写明原句、句意、中心以及写作背景.
x}r#ɕd՘ECݒTߢڦ[6zhy$ $+vx_s:H dV[dT<ܯ^8K~2e!ՇfD57F[:vO_?ʬrO /ځo:+;rԺq.t8Oz_t&;FSP!NLFE' y{};t?g~1]i.L3Kڨ[Q$ƌEomS/vo>Xf|0_eV5[0ͯM[Gd8G^ppx[ez-3KrJ& nfIo_-ASo79}vZ??6N]hh*Aٽ܉J54¯3{!vuE*U[ڍ*s*jQ飊 9/Iez>^z4\WvjΖ: ~TvKdVHּت*4G]P}s5jo@Cؒϫx_.%p2qx/`xQ#<d^/8CVkS–z[Oy;Z"0~hCU;KфR!jrc) ֌nX K8|9\#UL> _GC!©p'G$+{_Չ!2S*dթfi}{ fx>N+3Q0p& cX^Xe Sb:{sWiI/b<5/X[G 0K[~0znQ$Gx lڂ!BtnȘz+ M%y^nw ׎ǿ-"psLavdk&HFӟ"«E(lœ:8ꤡZ(bɾ<:M ~\cLϨڙW],s!nGk;vue-7dwzR{:"W5.=@zc= 덬>wܫ Q%U,OGKֆInx@'QXG&n)6 PÓl[tP9eWf1F*`t:t JOmo^/3EUz2 \װ qWTi l:RoQqj#wiEE"!|!#Qiƚ;EC! && O^l#U\}' /Ղ0r$cFi D|I+Q"D qqH }cmDQ5R6v1Y1ai'tMXw4KrZ(qJtB톉d3jPFǤ҄ʀW&,SNKdrB e4/|tNvK\KqSpI'M9L,:Em:2>z^.;u&)EP#u>Ba`2j+ZE _ūpsT~|R妌1 \ u@؜T!:ꯞL phѼbu7MX5YRQQTo7نU<0L;1^ը[3f"/ W(hoCo=V{f&ԩ%YЇظ SBvaK"FAv.Uڀw FN-=9P; gHL?x>uܥ13Řm+@Mf܍ќDjZh u|j )ܤٞ Z&}x~çT&, $7#仹”^ޔvr_'@˔,c5 3WJq(> C!"+^za0eI--AhRYc;Å/J (b+1t}*y]vf)f:[3NPz@1t-U93_iz-$xۀ^֭. sT5~U)v$}6NlDգ~!JiST#)*&܏Fu6/'{lnV;6gLucjbTCZCe4)9by_cv&Vsw?M2l z6y?2 FL|9ww- E43dmu^ńq[n SN$$P@UGF&.&Tj7I[M'Wr j S[1ጿ !oKI 4xIhs9Z4CEgm-).ghމT41:r;s =v2V0lux+>IOBlp ͱԴ) b;迨='H4h"aIjPFThQ듭YFHEYӞ :T&lujfb(Fи5{~D#4\ըը G#Wf Z?p{,jx%m]?6Oz.c'LɭLjqbچ{UvkT ]ͺR}lNQ i E1㇑\iP /:<ǤN^`딯akZ@eœ\keD8Gmgͦq){+!X#Rɲ (S*%2dn6 [a6a$}{bclQHɥ2vK-נƃG'hǀE~u`8]FH}ƭT]dB3ۘ v c{L9("+bbׂAi>Fp\XRe]'njǜ 򗬢l:J۸;9<HՂNAg|~5n0uM9R=Sga%Cz`8G6mNN0H#ɛ88|ܘ k `lW.r!uܫsٍzґRoLBg׫W|ș5҅oRHqѫ Nr*?m*[!Y@`FźG¥9*=(;uʚqS{Qk~7#A{7lR|ڷmA\"́Y8eIMzz"7?@ 3*3؅Kj<8LZ+",H± 'NU|%dNVǘQnG*M|Ml!j_"$T=f;gf9QD`q7up߽@ZήЈhnގRtj2R - ۲'. B?b3?*pP"BYQ6{.'tBN2(l*1sk8[=?5AR232-aݫM2 2qȶOn=JW e"QDX@yP'<*,O#R_c`{;p+(2xjI #aFk)"$"O۔645U#;Q"DJ \A2 Ug^eTSx]K7y U3Ivѡ_ң0Eǣt#@-lבiRae 15h3mnlj/ [\9|`T <7w}&\4_ev+ #x֫߈ߥP.:IwKz|{o]Q"0CwGZY-~n"s\~se!d2:䠀6'w{A֑3<ƽdTyy鳅/{䟭EZc&a5` rKIV  a? #W[HWMaޜO`&{mHY=6O^5!'˦t8vF]zU<.G5#`%+{b3o1$H*כsț22&7Te"=b @T"{C$.0/]^hu~'ms0L5W+x Lb 8V`Vsyk@ &+ 1g{ 0I?$,'id29G+k=L q@QgZnͦ{3-JJJצXw|=ЭP@M@*v1!\h^1323=S$6 WQ=%"Cڵ.o#>z-Iސocs%G? 'e^p bgl#({tJ8Jx+1à,TO]:Ft#n<s5wwdCȈġ:H}VMҷ:\S:% <+7]G yWU\Bxw 0qΎ  L0]_l?̺Wmb [bz{T$MߥԃMVV̟Iu{>°o;r%`%͵@o̶cEDJ6[a b86F!StOĄ7Ԯ/F1G?w+Oo0Rɟ[;Efz[ E6T'O2;sN)c_Ng3$ #_l9 r TvvPSSŻt>To.|yJNڨ/ݽdDGGva^XHPEAӭ]) sat&7hUI`k]f#Mid{{OIN8lY[jڝv/B|=4qYRХFp ڊ-%|_#hT[*֫^G.SU'L=={秢4; SmWث5#~NZ(/ҝ? L{\fc,B"ۭ2atwui׋oLsZvTO |;$B0u?:0B8OM%Ȓ[dHLݜA`5xF tR~ptJOVϰ!%dǻrgwWާ?_`rCv7Q_Oj&}/7Qo;;jv0ϽM׸G[ Lkx>=h4Ex? V-]!jk%s+f$d6)-jdNXeY6WuSb]8-HMs]oEb$XNh9|)R(ep7(!)t͵~,soEhoH}k|7UdQeҼPjKy"Y9 W 7T6(x4w/K&;%DH"IQ޻IĒU]XET^'[A{GxzDSUG6ZΙۏqi^SⓊOΥ\>/Y~/RXX0n$W/!TF59/ %PhK=xM~\@x `} ~w%/ kDv]yeD{K)ZF:׏4zo&stUDwd&jbkIFV)j{NWT65S0 7{bj [߬J.aGyi'X){Ua9 ԣD9D@}G=rg|ww^uJ``fnV{CruQNjD;,#s+ƕ%?Wz=nBَ`р;ytP1JdZG<Q/u;5(\=~`7?چVW `=qYʌʶ-;)Y{"o,9J?C T42eJzQvJl7S ˣH}KQp{ mK?`|>5 xL4{yᙈ>T"a. W: WB ϻM{ϻrr|kϿ)ߔhj s+\./\//Y{3/[^D.vfK3c+Na%PLdqLXG,d"( xfB"L Yiyk"PM&F ÛP3'ZAp@Nz|:2ԉQ ؉܉^@XZ9Dfx|B> '-'Ԋń˯@/B}(U@(P(Xe.1¡PUQb (oK2 eE_-(Rv#E |$ऐאR&:+߾b ^EL-fIH5_B)_b] z Ӓϫ*d*dσpT*I)<,`ogT@Toy+$ySE&T>2WNdY 4㪬Vb?WV䑗1VFYBwY,_CZ19֊eh+3X4 h^BPWL,J,E^be\Ee_ˀHp n*[ 8!eHA~bXq|/,jgY3_G3iH;aZdo bCPS} >%E)>tI悶͋`[nnBL.\aQІρ\440Sp.[:@ ?0$ˀ3_ºpkS.6}%^,x!`{煎5N`Hh/ҍ}+ 9⋤| 2eq_ ?# <80,17q`=lH0 G.FT7ƃ!2L<%wH. 'i$CKX<2;Gx<"a_G ۑyh1헯AY-3z=1y ǺNs>ڇ[T?˿?w}`>?Ŀe؊1ˏo~Kρ>_GUK7Q 5cG.'9g&|AB-m% J+>( *RS+H~7B7@ |6hVP.YcF?//Q?o 65]o?~/?GK|[zot3v>͸buKؑKXދwc|/]eiěv77V,_{3p0 gʹB,7ߌ/G ]o,Gώ38 +s1p·Dr|XO8߾g)߇c?Ϡ,'nw{p/sz

查询古诗1.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3.岑参中的“参”怎样读?4.提供一些广为传诵的描写春天的诗.说明:第1与2题需要写明原句、句意、中心以及写作背景.
查询古诗
1.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岑参中的“参”怎样读?
4.提供一些广为传诵的描写春天的诗.
说明:第1与2题需要写明原句、句意、中心以及写作背景.
第4题需要写明原句、作者以及朝代.
说明:若不能全部回答,回答一项便可.

查询古诗1.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3.岑参中的“参”怎样读?4.提供一些广为传诵的描写春天的诗.说明:第1与2题需要写明原句、句意、中心以及写作背景.
要求这么多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面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怎能不使诗人万分焦急?“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我们读这几句诗,分明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法,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而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也不能不激起我们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节五句.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是不是还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呢?有的,然而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五字宜着眼.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当壮健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忍能对面为盗贼”,意谓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盗贼!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无可奈何了.用诗人《又呈吴郎》一诗中的话说,这正是“不为困穷宁有此”!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节.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发生危险,因而就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浇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怎能入睡呢?“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于是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儿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之不足,故嗟叹之,“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当我们读完最后一节的时候,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如果说读到“归来倚杖自叹息”的时候对他“叹息”的内容还理解不深的话,那么读到“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总该看出他并不是仅仅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吧!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某或即其前任.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岑参兄弟皆好奇”(杜甫《渼陂行》),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字.
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折”).“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以写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开端后,诗笔从帐外写到帐内.那片片飞“花”飘飘而来,穿帘入户,沾在幕帏上慢慢消融……“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转换自然从容,体物入微.“白雪”的影响侵入室内,倘是南方,穿“狐裘”必发炸热,而此地“狐裘不暖”,连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单薄.“一身能擘五雕弧”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平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护铁衣冷难着”.二句兼都护(镇边都护府的长官)将军言之,互文见义.这四句,有人认为表现着边地将士苦寒生活,仅着眼这几句,谁说不是?但从“白雪歌”歌咏的主题而言,这主要是通过人和人的感受,通过种种在南来人视为反常的情事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这真是一支白雪的赞歌呢.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这又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
场景再次移到帐外,而且延伸向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压冬云,浓重稠密,雪虽暂停,但看来天气不会在短期内好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将是艰辛的呢.“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于是写到中军帐(主帅营帐)置酒饮别的情景.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渐有寄情,以下则正写送别而以白雪为背景.“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这些边地之器乐,对于送者能触动乡愁,于送别之外别有一番滋味.写饯宴给读者印象深刻而落墨不多,这也表明作者根据题意在用笔上分了主次详略.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白雪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送客送到路口,这是轮台东门.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这最后的几句是极其动人的,成为此诗出色的结尾,与开篇悉称.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他想些什么?是对行者难舍而生留恋,是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名句差近,但用在诗的结处,效果更见佳妙.
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这很能反映诗人创作个性).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的称誉

厉害

两首春天的诗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下面这首大家都知道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楼主也太小气了点吧,这么多的问题才给人家10分!
我先去吃点东西再来。

就是就是

没搞错吧.这不是初中课本中诗吗?还来问?

描写春天的古诗 :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描写春天的古诗 :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描写春天的古诗: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

全部展开

描写春天的古诗 :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描写春天的古诗 :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描写春天的古诗: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描写春天的古诗 :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描写春天的古诗 :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描写春天的古诗 :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描写春天的古诗 :
晚春(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描写春天的古诗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描写春天的古诗 :
春兴(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
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
又逐春风到洛城。
描写春天的古诗 :
题都城南庄(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描写春天的古诗 :
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描写春天的古诗 :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收起

求这么多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

全部展开

求这么多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面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故意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怎能不使诗人万分焦急?“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我们读这几句诗,分明看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法,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而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也不能不激起我们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节五句。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是不是还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呢?有的,然而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五字宜着眼。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当壮健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忍能对面为盗贼”,意谓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盗贼!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无可奈何了。用诗人《又呈吴郎》一诗中的话说,这正是“不为困穷宁有此”!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节。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发生危险,因而就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浇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怎能入睡呢?“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于是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儿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之不足,故嗟叹之,“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当我们读完最后一节的时候,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如果说读到“归来倚杖自叹息”的时候对他“叹息”的内容还理解不深的话,那么读到“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总该看出他并不是仅仅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吧!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某或即其前任。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岑参兄弟皆好奇”(杜甫《渼陂行》),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字。
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折”)。“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以写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开端后,诗笔从帐外写到帐内。那片片飞“花”飘飘而来,穿帘入户,沾在幕帏上慢慢消融……“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转换自然从容,体物入微。“白雪”的影响侵入室内,倘是南方,穿“狐裘”必发炸热,而此地“狐裘不暖”,连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单薄。“一身能擘五雕弧”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平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护铁衣冷难着”。二句兼都护(镇边都护府的长官)将军言之,互文见义。这四句,有人认为表现着边地将士苦寒生活,仅着眼这几句,谁说不是?但从“白雪歌”歌咏的主题而言,这主要是通过人和人的感受,通过种种在南来人视为反常的情事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这真是一支白雪的赞歌呢。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这又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
场景再次移到帐外,而且延伸向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压冬云,浓重稠密,雪虽暂停,但看来天气不会在短期内好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将是艰辛的呢。“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于是写到中军帐(主帅营帐)置酒饮别的情景。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渐有寄情,以下则正写送别而以白雪为背景。“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这些边地之器乐,对于送者能触动乡愁,于送别之外别有一番滋味。写饯宴给读者印象深刻而落墨不多,这也表明作者根据题意在用笔上分了主次详略。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白雪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送客送到路口,这是轮台东门。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这最后的几句是极其动人的,成为此诗出色的结尾,与开篇悉称。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他想些什么?是对行者难舍而生留恋,是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名句差近,但用在诗的结处,效果更见佳妙。
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这很能反映诗人创作个性)。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的称誉
回答者:古月千 - 助理 二级 10-6 19:59
厉害
回答者:fly10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0-6 20:52
两首春天的诗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下面这首大家都知道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回答者:十点水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0-7 18:35
楼主也太小气了点吧,这么多的问题才给人家10分!
我先去吃点东西再来。
回答者:阳光中的小雨滴 - 助理 三级 10-7 22:52
就是就是
回答者:zhaoweidong123 - 魔法学徒 一级 10-7 23:22
没搞错吧.这不是初中课本中诗吗?还来问?
回答者:wskaiss - 举人 五级 10-9 21:58
描写春天的古诗 :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描写春天的古诗 :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描写春天的古诗: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描写春天的古诗 :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描写春天的古诗 :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描写春天的古诗 :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描写春天的古诗 :
晚春(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描写春天的古诗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描写春天的古诗 :
春兴(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
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
又逐春风到洛城。
描写春天的古诗 :
题都城南庄(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描写春天的古诗 :
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描写春天的古诗 :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