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课本中的第二十六课《论语》八则的解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8 13:48:00
六年级语文课本中的第二十六课《论语》八则的解释
x\YoW+jlNC023/Ac~EQ"M%RISIIE-"0=@VaRĝ!ܳo7I4M{-{[[9tު{~>gL65xX63t}B'ӅÔiyNƭ5&I/UjQH8(G)؞!:ꕢA!海jnt;0]]\[Ox{.L׳J4K^;>)/~MS|}2xWt&N[7BL<0i\lQx> |!͚*.YF@) GtuN;q]^ Iɗr)k] ('= ;cS8!!o]Gn3NM^dCȟ/x%@,>,H ڠ-ɱ :M"b};uVy-OFkr ഼fNHǮD U*z Hb[JM=K" tH9*rB?SN_,A@i XDB 2N\?d Oר<{:/ciЈ_1>Kl,ZKq"EJ"Dz1<﫥v|n[c#G~1o:Ӻ^_.˱ǢыGrAӯ`ֈcz -ƆyV*64 -D(~#5[Y[_Rn%__h?_g%:if/c7op_l b aT;oL}ϞH!&Js6&}%4F1ڪQn&7O7_"$DH_ &[HkE7ס_\Lr _eLqxׯm)OR /*V槥EbR]֑Fnl !^γ)huî$"Kѽ:Ί~q-{V$^PKRʐb ǂSxiP(4S*'r ">!Ǎ!L1z1j{!n9,ʁ. rZ0F=n[Zw}yX߈Kŧ+l+}p (dnL-.%af1EAd$Ҩy.m¡\ByN;NIC> Д_/Ifq5WT\QL`5)k@@Ғ8(|HA3#.8˄j\VG&hYe(heQ"2TDһ>K0ݤRx^REaA슙TFa '!q' X2',wE$N`lg U %qdUB #Oq1*&R(%;"t)G yR߬6Jh9I5{w$`If *V$.4 :QML8AR#,t>.@ķWfe_dLF4: w/k]x(aY@d_6BD%lqj >J4țr}F^워$,m?w Ju|ol &JWVu_ Jm5eZW@G3yo 5>aq[bBUiѹ X܍ !/ֹp s՚/s6s@Zk f&[c!@kz_tnT{.dp v{ +;0Է S8T_)ROkb{wR\MUXOrqE, c Ճ;putCUfB2(9 e蒡ۻ$wqEWQ2@@.*)Iٛ!⳷L~sI~d_n>D^lSEiay@MH`,/7Ȥ^'x_!InGJ0M(:C7!`6kg\pS} '5EY=Qhv^D8iRRdu2Rg O >]^CRt6]ۑTyϰ}2W<-{f~zˌ6),69J Y{xEV^ kwDFj{7a!Ñ&Dy6 ԉ2ȠE}8{3xpSI'GC)Wܲb-劘ɥLjTڍm TDVYc w R0;Ùz0T)@v&GG(eU5T Mxу/1m9æBI%.( x'w!#v]g]jS">iUl&@M#[ûۥ<ut&'xS̽#Ip1*Fgu΁1fRP)uzI?f0 +jDhe%sRerR {Wg1RuqɯAߟ<;էġlWnyWu"؏( 7fA̠E̎Z?޸>Er \7u<bvRw49!? V0 +/'[kb)8_f34V(4,"[kFׇɘ}d)㬓`wJ/$҄9k;bzso\cś [X7Lj]Su\ѷGh38k:Gu?r6.O]>3X⭼▪CZg9"N nXCoQ 7S}jGe!0a5PωGv7i֑/6eK2>ԮS,d{n&bx GsfQit%2Qtcevf%_3Zhec︍w}0-,9tَQ?dچGf>E-L9Lk)f&=uEzJpc$Hc=}O#߈"a)AmW]X5$"Gt:8lH̶eDx6Z`#=tj}S Lq!A9mL7f^L{ҊTv(p/4htA=L+*nZ٣shl8u"+:>`=Ճ}nٓH=%ȫm] ?!tY0vD,}_&,w$r+A`y8s~C"b56Yӊ+hCyyڱf8@JP3+1ҡv æFdwńR*g5O006wP5[1{UCbCgtK%^o],ԗxw1X5R (j&&_@oQ>܇H\B;yM~vٱՂL[R+xA]RW}fl a7V,`<|Îi\Uϰ] oaKWCԫ0΀E&˖> XՇ3E?ZiCWG2\s;xܫYpγ(c}w=5@>XblgĽUS8TUY|RQ'$͵ tn:}÷opН)-uxcR: Qhf/:a.10vU[Զü4t&BKɁژ\F/:BѶTr%SR)2a*&@g՝Id+eD#I5@ Oy-Ae≮{v`KT݁y [Bo9kM~nBz`3A'.'NI %^_ȇx'zLcVirr?Wfa |`vQ>5 ~I߲{pAѝ!,JK7v.GZ2_2v[Y7,-HJ _v)G 3I_Df]A|$r7иpl!R/2 NX8~/GˬEj:7~ MG JvD|Ws2]PAWՐgHTI #vgiErmHp^OX|Kֲ3%.cm:r?)?A5

六年级语文课本中的第二十六课《论语》八则的解释
六年级语文课本中的第二十六课《论语》八则的解释

六年级语文课本中的第二十六课《论语》八则的解释
1 )学而知习之,不亦说乎?友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学得的学问知识,时时加以巩固,不是很喜悦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道来相聚,不是很愉快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也不是道德高尚的人吗?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对于知识)了解他的人不如爱好他的人,爱好他的人不如以学习只是为快乐的人.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人.选择其中好的人向他学习,把其中不好的人作为自己改正错误的借鉴.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
译文:温习以学习掌握的知识,学习接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足以成为他人的老师.
(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到了一年最寒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7)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则大事不成.
译文:不要求速成,不要贪图小利.想要速成,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8)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寑,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我曾经整日不吃,整夜不睡,(用这些时间)来思考,也没有什么益处,(与其这样),不如去学习会更好

[编辑本段]第一则: 为人处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老师传授过的知识并时常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到这里与你做朋友,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称得上是君子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

全部展开

[编辑本段]第一则: 为人处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老师传授过的知识并时常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到这里与你做朋友,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称得上是君子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编辑本段]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鲁国人 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注:反省。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编辑本段]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会贯通。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重点字词解释: 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故:旧的知识。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 为:做。 (直译: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成为老师。) [编辑本段]第四则: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读书,这是有害的。”"学"与"思"要结合起来。 重点字词解释: 而:连词,表示转折。 则:连词,相当於“就”“便”。 罔:迷惑不解。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有害的。 [编辑本段]第五则:学习方法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重点字词解释: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做法)." 知识点:“汝”通“女”意思:你 是知也的“知”通“智”意思:聪明智慧。(其他知不变) 诲的意思:教,传授。 乎的意思:语音助词。 由:仲由(子路)(前542~前480)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器重。孔子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初仕鲁,后事卫。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后任大夫孔俚的宰。卫庄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俚弑卫庄公,出公闻讯而逃。子路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毗尽裂,严厉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 子路性格爽直,为人勇武,信守承诺,忠于职守,以擅长“政事”著称。对孔子的言行,虽然常提出意见,但却是个好弟子。曾协助孔子“堕三都”,都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他为人伉直好勇、重友朋、讲信义,是孔门弟子中性格较为独异的一位。仲由后做卫国大夫孔悝之蒲邑宰,卫国贵族发生内讧,因参与斗争而被杀害。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卫侯”。宋大中符二年(1009)加封“河内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封为“卫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仲子”。 [编辑本段]第六则:学习态度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孔子说:“看见他的优点就向他学习,看见他的缺点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 重点字词解释: 思:希望,想着。 [编辑本段]第七则:学习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必有我师焉: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编辑本段]第八则:怎样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编辑本段]第九则:怎样做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孔子说:"(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树是最后凋谢的." [编辑本段]第十则:怎样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重点字词解释: 一言:一句话。 行:奉行。 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喜欢,想。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

收起

···你是什么版的??我们苏教版的只有二十四课···

1,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件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件愉快的事?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君子吗? 2,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态度 3,能学习知识的人,不如喜欢学习的人,喜欢学习的人,不如能把学习当作乐趣的人 4,三个人在一起,其他两个人身上总有我可以学习的地方,选他们的优点学习,他们的缺点和不足要是自己也有的话,改掉 5,复习旧的知识(指...

全部展开

1,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件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件愉快的事?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君子吗? 2,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态度 3,能学习知识的人,不如喜欢学习的人,喜欢学习的人,不如能把学习当作乐趣的人 4,三个人在一起,其他两个人身上总有我可以学习的地方,选他们的优点学习,他们的缺点和不足要是自己也有的话,改掉 5,复习旧的知识(指学习过的知识),由此获得新的知识(指未学习过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当老师了 6,年岁寒冷,然后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最后萎谢的道理。比喻中仍经过严酷考验,才能识别一俱的品质 7,做事不要图快,不要只见眼前小利,如果只图快,结果反到达不到目的;只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8,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说明下,这都是通常的译文,另外第5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个人认为还有另外一个说法就是 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可以达到做人老师的程度 你要是考试就用通常的说法吧

收起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

全部展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不到想弄明白却不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在教他了。

收起

论语八则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何有于我哉!”...

全部展开

论语八则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何有于我哉!”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八则译文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经常去实习(温习)它,不也是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知识点:“说”通“悦” 意思:高兴 2、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孔子说:“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4、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孔子说:“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 7、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