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是谁说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9 22:26:17
xWYrFKQTY\@qwPED⦅E"nw/_!g J%U=ݯ_i}xV?B,/X]&:)lzjToò|<;}9c`n:SPfȮ6g!)yT#z Q ԮW& eǣ驎';Y_Fj4FV432XT~Ԟx ]ʗMت旔˰[5eH \HXD 5̅[ TeAFԘJ?>&)P(jH N?4ѸJ˹ڬdـأ~z j(obQ9I.:>likpIMegt23 iw@:=KrNeWE~> ǥo׶1@xXv{Z6pu1Õ0Etϰ8ޣjQ k+38"ըUͶTp3kmVQ¯FW{@ ,d"[qCǟV (8Hr{O體9Lq?za9Qce1iq su@x58cMA7xI5 t~j[e2O#[.ˏ2oS4)sv%#:ϙF+*(?bJ.'V5tjYAa]2RTk>huroL}XFgs%. o߹h.mgPbCȣdjZnq`p1#0+d˾d WX[揖XuDȝatڜAP27v@Obٴ@ak &{tA,My B}VE+%26o!t K 6 e{}w?ZjzƗ41hn瘦0d e3iA{Cܜ`O04T'E[9eXjx [GVGճfE'q/dZRֵ3޸YZ4RCs T/U].Td*_A em'g+v3-6,dLO z6CXtM%L$l59v ] kh@cT)/ON,+.A=3d_]3?gΨ1][-6 ]+H^21LcpYXǛɗqo# t6ۢ`ң̂gׇ;=H{ȷ\dW!\<S5@nz`"IpvJ}Nzֆѻ>{g7,i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是谁说的?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是谁说的?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是谁说的?
不对,应该是先读读万卷书,再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国古人的一种求知模式,亦是古人自我修养的途径.
  “读万卷书”乃极言多读书,“行万里路”是讲多游历,这是求知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要求知,首先要“读万卷书”,即广博地学习前人的知识,特别是研习圣贤之说.这实质上是通过博览群书获得间接知识,它是一个人闭门苦读的过程.孔子年轻时读书极勤奋,《论语》里讲:“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孟子少时发愤读书,浑然不知昼夜,遂通《诗》、《书》、《礼》、《易》、《春秋》等经.求知以“博览群书”始,实不失为合理之举,因为以个人有限的精力,万万不足以亲身一一发现、经历,且无此必要,明智之举就是通过博览群书把已有的知识、学说纳入胸中.
  博览群书有三个步骤:由博览致博闻,知各种知识或学说之详,可以“详说之”,这是第一步,接着通过认真阅读、思考,把握众多知识或某学说的要旨、精髓,也就是由“详说之”返回到用简单的语言表达知识、学说的精要与大义,就像孔子熟读《诗经》后一言蔽之为“思无邪”一样,如此又进了一步;在把握了知识的要旨之后,经过考察、比较,可知其好坏,进而“择其善者而从之”.在学习、研究年鉴、评说前人学说的过程中,有心得,有见解,可以发之,可自成一家之言.这就是“读万卷书”的较完整的意义,也是整个求知活动的第一个方面.
  但古人认为,只读书是不够的,“闻之不见,虽“必谬”,又“闻之不若见之”,因此博览群书之后,必进入求知的第二步,即遍游各地,亲见亲历,这称“游学”.游学很早以来就是个传统.孔子曾周游国;孟子闭门读书多年之后也周游各国,成为当时有名的游士,“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司马迁十年苦读之后,负起行囊遍游天下,竟依依不思归.“学”的益处大致有:一可亲见亲历,增长见识,谓多见而识之;二是通过游历可以印证从书上得来的“知”;三是通过亲历亲见可以考察事物的变化及其化原因,即孔子讲的“我之游,观其所变”;四是可在游历中将自己的知识和学说施之于“行”.孔子、老子、孟子都有游说列国的经历,他们极力劝说君主用自己的政治伦理学说,以使自己的政治抱负得以施展.“游学”既可获得新知识,又可验证学来的间接知识,此外还有机会在实际生活中推行自己的见解学说,无怪乎古人要“行万里路”了.
  首先“读万卷书”,获得满腹经纶,再“行万里路”,亲历躬行、参证精思,知识水平就会飞跃到一个较高的层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种求知模式原先为古代先哲所采用,由于它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就逐步为人们普遍接受,成为历代读书人求知的基本模式.参考资料: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