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的生平怎样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4 12:27:00
季羡林的生平怎样的
x}n#Yݯeة.?\vÆII8JQ#5DI SxNLUWq/ЀPEOa=Ύu{fOᎽjTA3_s~7Ǎ+[S8͛/O_qKfjNZ*×Q/ʻ6fC7v;4lުBQ4Wْ^罷s82k*{z AǩmzqGɮ*v׬ag۾Ko9ڭsTu>wcu.Xt]Cv: ֣Sɹۥ^\PR;*Up]oL5}|2J}h/cxfbj{l80Q[i)],҅SzЁa;#[g#{Ϫ:Z{BN8$|Q;gt-<>zRkE]l^~uj!ꝧ~vtyj:r֠>bX]?fnK'T9[Ѳ]S`塅OK2*^ͰV͘Z!Uug^ճv JWwlh/; zR=T:qaLwdTSctLI>}3TVv7?d7hxцtZlF6jD$ҙ%7AXޭ9gv%$,5l|-ư ;a;*Aى7y]Uf-gaI3N8]'Z|؄^@[*͝ǜQum +`7*җwo؟+VhU:#sH4쇎6i 6!T쓊8OQ܁@NmGNgjxq(EuJ  aw"4o+ީh\h@qjb^rحчsN--7:WX~=fBf+\_FR\]NpmC~v orOe]ˢ*TzS $@.Ɲa+!]7v-u-۬cFhwy; vϱeM@Mt`t0a+5+E{g=fnշS'lww{S7u_hC*X\l9g߁['Tփ t~Eӈ*o7BceeeNW %; G!aӧMim鬪[rNtylJla/kRm NLತ ^e_Sv?!]^sZn6n|N6˪[uA{k?\bw"->=GP ]>fa{g >!;gT:4IÄS`O>z tOS̎܊)W/LGQdSpC:>eϰy@ ?\d$0x?#-_0Uzj S ~*#A[{wj3JWT-oKۢ1Q-mHN 1N(ơut˙1±-A!(OR?N9udyٝ\(>!g܆?4B2m}eq >0#3\hjpt戛aГ8f6z s#c4<1>*kZf>,؀_}0k`!l)|\/];/kcߎ=g,`N^+NE5 ̔bQ{󜾎g=DlJ#3T܍S㞐э+\ `W2~+:SͦJT9Z $6F;p-e1N/)#2q[S]Pm߂"@#58RS{ϖ|U0x۾8x +1Yvm-%tvPԶh]ޱ{j.}s}N 6Vۅ4uR4c?+!(9 xqq2 $f*vֵ^IgW%ܫsrk4m̈&n;y|g `33\F[[hL.Hep{ƾkq+*wV$*KqRa HhÖ^"!h<*Tn'TouLǁG7{*E:Y8Ux'l]n%Ct6"3CSy[QU+Q|gzɩUR?0SB ! -LvUJL#8u&4lߣ3L`7NΖpq0R@pX5ZOStCv)@PTI-\mRAs+K&!숊&40#v60 h찝:1V"PHO9ga3ownb|j>FDD$d쐱:Ӂ, oI aXҗd̺Xy)?5pJQs[ک tc_e;4#tg"Steh^E؆V?6 qy0>MNY b`k>N;iB3b"5)ULQL:Yr]hǬ,|ҙ 'cxtIkYf*ذ=? $j9J o5B"rC`~KR([}WBPRPtL^lЉ2EO|;g͠*VPS+7phw'hH)"h5rieq2Sڭ?#g+؄jN$T]oqfs,2=B6WW]l[wU:ƨf@Rlˇ &Y- "4Ib&:6 v{bVDC~?JcY jܙ(jf`~VgeΩACm^5L ܊$XLq8uf?6eh[,}Svy1:\Y)& ʟdؕߣ&Gggp§\q)My֓Hwu> M ;?_ &/1 F%?vsFC^÷5M>K*qB=S[uU4tf@Ka KwA^C\^L1 !Z:Wq1 ns6':πrGzSQ0 q':ܱNcZ _aܡɩƢ2PY#ģ m>Ű}\H*47ԉ .:Ѷ~"^b^WvCNMv1Ϣwf1찵+'31t9a?HnծUTUW23Ċ[UC6~_wO15k{&LtaNFʈ N)x>JR>tG;Ln(]HEF9~a6aSE37sւ(9x3o?i(}E"Lv6ddgfgƠόDJϾK"t8$48q$3Frԇ'![Pq ɒ-gZoؠv5|5L``zI9-f OcB\] ɟ#-&8.0&&e2&/}}bxSяuk[ ~LLÛwoC rbҙ=[{LGaUYH98EdF#Ny,e^axIOg@$f0Q D5%'+JaȳG)UzS;\5G|h}l2Ѧ再p>;QZJ viTDNŒ'[7Nbމig^W7#Px8נYLT>x<5l 3lLYRFNRfϵֹ;A$0I<VdG+[4l1gu.9*4FY/&qhjN}hDۀ ; ZwR,zB])fŘ9b pާs,9_7'iװLLEo.&U?J~]0tJ|N>"IR'_ m!UJA"<>:ievD66'"n -.&by`IC=3%pucJ~T7gkvo Tm e*7ȈxuP .J|t")x>tτ 5׉3mmPxJ/Swiⶅ ] ;_h {t-vqPlg[j栗w顶x?$~I`0x Η)7cLgØPnlʭ^}N:n_ Ϳ,|%c\!J!a"IX?\)* gpFG~=*^l`ރ]ƒ.5E.Gn4xRUg3l'9~r#'&;5#͉hrۨzKӛOҒqcE ~͒Ju;d7g,*F<"40^|*U}G݅%5샛23ɭ%կz>5VԸXBƯNgNɈp4ipޱkV0 |r| T*/E{+֯LkXzI69mvRR @Đtvdq-"m-!, ; FR)13(Fp jWTt?4U")"N7ЗheHR,Fc[?ceL)XRo09~=s-/{QœIDug}Lg}%<]~dYU &M,$nfiDz((⻉^dOݟ\ wybG^) Pk&?Fƿ~1?CAڟAFiFykb[$wl`HL ؚ=˺yk .lqj*|Vi6šktsg.>2 d>!}G$}tYpKcW`=ZOkC˓zgӗ?#Vb>,RBSMIÄa[;u _>WfS]3{Z<I-7¢~7qݸrkcYD婼YzS1j !g%U6J=ESp t%agYda2N-z#H.nX>!;Y%u?: dI\I$;mYRzEV={/t}<.u'x@ؑ5:&>QRzKeUFu, 7/0 x7fjSx mX!3O\'l$y҇F3{-/naUf$G5Cm'-}_7vUϬSS,}MBskJ'NֆTs0z/-!h҅joy$ Uof3d"aRZ҇SL,Yz4j@(Hf<'? YjX}w[Sdo`q'|衴oRްOW}#`a/0R>uD [l؍c3A`/{ߺ7#>cj؝o1(z*Xrz(4G/>a%DoՈcsCltϹnܓ.ɉBmr޺Jɖ^Syz:lN ũ6M4)r")nUG0~:[WGOz`FӾvsԬh IˮoS߹8@|T: $R!B Tj0ڇ p3hніYc'r}g$FvLE8m GPѽ1J QW H`jaJntQ>b`H2moRcz/$|˒/GePlXwd`,hԌ;|9&mMe65N]p,u:gW޽?mS\NpvcD`H=×?X[MgpIY)̚ڊolz{-PlGvF+:⳥yTص|έ+Ir<}{Yقa(:Z6DwSbz ӏ#\IV w;GXO(5 `ΧFvΧhh+y-3.k R"m㿏(|Ă g:m'Vp`A<.U9ӂrvŋa,L>Axy43a'Z;4.\ځW@|Z[/$7JpBIq(sk{1umI${V/⏳YR[ꑏ%MH2!FRj㾫f PޛT9NL,>{P˳n,.DU}g 'N[x]ctq̸@L֨ XV:jU~cdL ɸ{|bkI"N-2A) CSNeBޚ{ ߸yŹ\?>A!ߩK  go- 2E$/BZ-Y ,dŦzAk~lkjk5F{%>+}VRN6h/+f!c !VFх Gf2zL$E ZN`q&1ȔTkXm8Mo:_VKz;a>WdDnQ;-_G&*WT|D {yC*Y<ԇے*)LOު >…:;sHY'M ";yA2 \3jH&Щ㛈fcf*]e K8ρy1)KY>R7k)9,z0G㉮I1]#^[eYI=.Y'SP!V_F!f *N1br è60vvO9$H9O 9Uزc7!J~\x;& scQW# ¼hu5&Ƴ=OX>u2G-|hktһa{& f0 zq#qo6\%̐X}u,PaK9bwzBtƼ`2 ;~,ᾪΛ9؂ԧ=1 U]{| α^Z8ƱԲuǁ-t:yLֵ"7F19>ajЫ[![QKxX!j䥳:IX]98;0`BTΘ`L>?>qq!u6$HyS/ͺ|'|&.KxuELgNy7$!LTBHh7j|Q:_M*? U>|JԲw\α]HoUMQxtg@.X靇~hd&7X/4_^_)x7N}ss^ʗ}̍J>+( .nKuT*ҫQ52H1\l^GÙnדID)*]#KwR%LL#M͜_M#N/P)nO) T㏾CHTn4A"'T^&*^tؤOؿKr/Ӫ%V_MR^Mr/ӫV|5Lr Zq6 +Fi׹+%_qd! ؀Az sze:Gĺ{,/ݣ5[tl@!d9]CR 3.-kkىYLP"YrYVO唾Ig2iD11UK+Z.6H[m;3SW;AKLč/SnH\!O7ŽҝsLEJjB>r]W>ҧxΒh^ѧD/5{˥#{iz^ڸ!|%D"}ZW1Hrm q5X\XRLi_E";~ "~t-ew0 b80{2,=3q@@{<&MUL͐ŔF.sx>oe="clU ?

季羡林的生平怎样的
季羡林的生平
怎样的

季羡林的生平怎样的
季羡林(1911.8.6—2009.7.11),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中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1].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幼时随马景恭识字.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10岁,开始学英文.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过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同学中还有胡乔木.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3年 .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在柏林和美国与乔冠华同游.10月,抵达哥廷根,结识留学生章用、田德望等.入哥廷根大学,"我梦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光荣而这光荣将永远不会消灭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这个梦.”(《留德十年》)
1936年春,季羡林选择了梵文.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许能有所发现”.因此,“非读梵文不行”.“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走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留德十一年》)“命运允许我坚定了我的信念.” 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选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为副系,并加学南斯拉夫文.季羡林师从"梵文讲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成为他唯一的听课者.一个学期 40多堂课,季羡林学习异常勤奋. 佛典《大事》厚厚3大册,是用混合梵文写成的,他争分夺秒,致力于读和写,"开电灯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言、英文考试中得到4个"优",获得博士学位.因战事方殷,归国无路,只得留滞哥城.10月,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教员,同时继续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这是我毕生学术生活的黄金时期,从那以后再没有过了."博士后"的岁月,正是法西斯崩溃前夜,德国本土物质匮乏,外国人季羡林也难免"在饥饿地狱中"挣扎,和德国老百姓一样经受着战祸之苦.而作为海外游子,故园情深,尤觉"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祖国之思和亲情之思日夕 索绕,"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941年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曾师从语言学家E.西克研究吐火罗语.
1945年10月,二战终结不久,即匆匆束装上道,经瑞士东归,"宛如一场春梦,十年就飞过去了".离开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市,再谒83岁高龄的瓦尔德施米特恩师,相见如梦.后来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46年5月,抵达上海,旋赴南京,与李长之重逢,经李介绍,结识散文家梁实秋、诗人臧克家.在南京拜谒清华时期的恩师陈寅恪,陈推荐他去北京大学任教,遂又拜见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傅斯年.秋,回到北平,拜会北大文学院院长汤用彤.
1946~1983年,被北京大学聘为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在北大创建该系.同事中有阿拉伯语言学家马坚、印度学家金克木等. 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先后出版的德文中译本有德国《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1955 年),梵文文学作品中译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达罗》(剧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优哩婆湿》(剧本,1962年)等,学术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1957年)、《印度简史》(1957年)、《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1985年)等.1956年2月,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1978年复出,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
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议组组长、第二届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第6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和《语言文字卷》编辑委员会主任等等.其学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对中世纪印欧语言的研究上颇多建树.主要著作有:《〈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1941年,系统总结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颂所用混合梵语中动词的各种形态调整)、《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1944年,发现并证明了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罗语的特点之一)、《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1985年)(论证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阐明了原始佛教的语言政策、考证了佛教混合梵语的历史起源和特点等)、《〈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1943年)(开创了一种成功的语义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语言论集》(1982年)等.作为文学翻译家,他的译著主要有:《沙恭达罗》(1956年)、《五卷书》(1959年)、《优哩婆湿》(1959年)、《罗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作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年)、《朗润集》(1981年)、《季羡林散文集》(1987年)、《牛棚杂忆》等.
1978年~1984年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其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1988年,任中国文化书院 院务委员会主席.并曾以学者身份先后出访德国、日本、泰国.
季羡林季先生长年任教北大,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现在即使在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他的书,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季羡林先生备受关注的《病榻杂记》近日公开发行.在书中,季羡林先生用通达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的,他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70年代后期以来担任的学术回体职务有:中国外国文学会副会长(1978年)、中国南亚学会会长(1979年)、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 1980年)、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1981年)、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1983年)、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1984年)、中国作家学会理事(1985 年)、中国比较文学会名誉会长( 1985年)、中国亚非学会会长( 1990年)等. 1998年4月,《牛棚杂忆》出版( 1988年3月一 1989年 4月草稿,1992年 6月定稿).出版界认为"这是一本用血泪换来的和泪写成的文字.这是一代宗师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
2009年07月11日八时五十分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因突发心脏病病逝.季老生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5次前往北京301医院看望他.这五次探望的时间分别是2008年8月2日、2007年8月3日、2006年8月6日、2005年7月29日、2003年9月9日[2].
曾被“2006年感动中国”获奖人物之一
季羡林,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他博古通今,被称为“学界泰斗”.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
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季羡林的学术研究涉及的范围:
1.印度古代语言,特别是佛教梵文
2.吐火罗文
3.印度古代文学
4.印度佛教史
5.中国佛教史
6.中亚佛教史
7.唐史
8.中印文化交流史
9.中外文化交流史
10.中西文化差异和共性
11.美学和中国古代文艺理论
12.德国及西方文学
13.比较文学及民间文学
14.散文及杂文创作
这个分类只是一个大概的情况.
季羡林的学术成就
综合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张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10个方面:(1)印度古代语言研究--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的年代与来源的标准》等论文,在当时该研究领域内有开拓性贡献;(2)佛教史研究--他是国内外为数很少的真正能运用原始佛典进行研究的佛教学学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语言的变化规律和研究佛教历史结合起来,寻出主要佛教经典的产生、演变、流传过程,借以确定佛教重要派别的产生、流传过程;(3)吐火罗语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诸本诸平行译本》,为吐火罗语的语意研究开创了一个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对新疆博物馆藏吐火罗剧本《弥勒会见记》进行译释,1980年又就7O年代新疆吐鲁番地区新发现的吐火罗语A《弥勒会见记》发表研究论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罗文发现在中国,而研究在国外"的欺人之谈;(4)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国纸和造纸法输入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等文,以及《西游记》有些成分来源于印度的论证,说明中印文化"互相学习,各有创新,交光互影,相互渗透";(5)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80年代主编《大唐西域记校注》、《大唐西域记今译》,并撰10万字的《校注前言》,是国内数十年来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东南亚,以及欧、美、非三洲和这些地区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6)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罗摩衍那》是即度两大古代史诗之一,2万余颂,译成汉语有9万余行,季羡林经过1O年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译毕,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空前盛事;(7)比较文学研究--80年代初,首先倡导恢复比较文学研究,号召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为我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8)东方文化研究一一从8O年代后期开始,极力倡导东方文化研究,主编大型文化丛书《东方文化集成》,约50O余种、8OO余册,预计15年完成;(9)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9O年代,担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两部巨型丛书的总编纂;(10)散文创作--从17岁写散文起,几十年笔耕不辍,已有80余万字之多,钟敬文在庆贺季羡林88岁米寿时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80年代后期以来,季羡林对文化、中国文化、东西方文化体系、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21世纪的人类文化等重要问题,在文章和演讲中提出了许多个人见解和论断,在国内外引起普遍关注.
附注:季羡林: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奖项简介
“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由中国翻译协会2006年五届五次常务会长会议决定设立.这是中国翻译协会首次颁布的奖项,该荣誉奖并非常设奖项,授予健在的、在翻译与文化传播工作中成就卓著、影响广泛、德高望重的翻译家.2006年9月26日,95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成为首位“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季羡林,生于1911年8月,山东省清平县(今临清市)人.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主攻英国文学,兼读德国和法国文学,同时选修陈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课余专心于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及散文创作.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入德国哥廷根大学潜心学习印度学.1941年荣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系主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建国后,季羡林先后当选北京市第一届人大代表,第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同年起,任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等职,享有崇高的社会声誉.还历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议组负责人,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名誉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亚非学会会长,澳门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系中国翻译协会创始人之一,2004年11月在中国译协第五届全国理事会议上被推选为中国译协名誉会长.
几十年来,季羡林辛勤从事英文、德文、梵文等文学作品的研究与翻译,发表、出版的译作将近四百万字.主要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印度简史》、《罗摩衍那初探》、《印度古代语言论集》、《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简明东方文学史》、《糖史》、《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等.主要译著:译自德文的有马克思著《论印度》、《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译自梵文的有著名印度古代大史诗《罗摩衍那》(七卷)、印度名剧《沙恭达罗》和《优哩婆湿》、印度古代民间故事集《五卷书》等;译自英文的如梅特丽耶•黛维的《家庭中的泰戈尔》.此外,季羡林还主编过《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书.
获得的主要奖项有:
1986年论文集《印度古代语言论集》获北京大学首届科学研究成果奖.
1987年论文集《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和政策研究优秀成果荣誉奖.
1989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授予“从事语言文字工作三十年”荣誉证书.
1990年论文集《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获全国首届比较文学图书评奖活动“著作荣誉奖”.
1992年主编的《大唐西域记校注》获全国首届古籍整理图书奖.
1992年,印度瓦拉纳西梵文大学授予最高荣誉奖“褒扬状”.
1997年主编的《东方语言学史》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
1997年主编《印度古代文学史》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999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专著二等奖.
1998年德黑兰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1999年《季羡林文集》(24卷)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
2000年专著《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获长江读书奖“专家著作奖”.
2000年获得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学位金质证书.
2006年9月26日,在中国译协庆祝国际翻译日•资深翻译家表彰大会上,季羡林被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季羡林先生的品格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他的书,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季羡林先生备受关注的《病榻杂记》近日公开发行.在书中,季羡林先生用通达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的,他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本报特摘录几段季老的文字,看看这位97岁高龄的老人是如何对待罩在自己头顶的灿烂光环的——
图为季羡林和他心爱的猫.(资料照片)
■一辞“国学大师”
“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
现在在某些比较正式的文件中,在我头顶上也出现“国学大师”这一灿烂辉煌的光环.这并非无中生有,其中有一段历史渊源.
约摸十几二十年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大见成效,经济飞速发展.文化建设方面也相应地活跃起来.有一次在还没有改建的北京大学大讲堂里开了一个什么会,专门向同学们谈国学.当时主席台上共坐着五位教授,每个人都讲上一通.我是被排在第一位的,说了些什么话,现在已忘得干干净净.一位资深记者是北大校友,在报上写了一篇长文《国学热悄悄在燕园兴起》.从此以后,其中四位教授,包括我在内,就被称为“国学大师”.他们三位的国学基础都比我强得多.他们对这一顶桂冠的想法如何,我不清楚.我自己被戴上了这一顶桂冠,却是浑身起鸡皮疙瘩.
说到国学基础,我从小学起就读经书、古文、诗词.对一些重要的经典著作有所涉猎.但是我对哪一部古典,哪一个作家都没有下过死功夫,因为我从来没想成为一个国学家.后来专治其他的学术,浸淫其中,乐不可支.除了尚能背诵几百首诗词和几十篇古文外;除了尚能在最大的宏观上谈一些与国学有关的自谓是大而有当的问题比如天人合一外,自己的国学知识并没有增加.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借用京剧女角词)!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
为此,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学大师”的桂冠摘下来.
■二辞“学界泰斗”
“这样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现在却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这个泰斗又从哪里讲起呢?”
这要分两层来讲:一个是教育界,一个是人文社会科学界.
先要弄清楚什么叫“泰斗”.泰者,泰山也;斗者,北斗也.两者都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东西.
光谈教育界.我一生做教书匠,爬格子.在国外教书10年,在国内57年.人们常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特别是在过去几十年中,天天运动,花样翻新,总的目的就是让你不得安闲,神经时时刻刻都处在万分紧张的情况中.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一直担任行政工作,想要做出什么成绩,岂不戛戛乎难矣哉!我这个“泰斗”从哪里讲起呢?
在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中,说我做出了极大的成绩,那不是事实.说我一点成绩都没有,那也不符合实际情况.这样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现在却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这个泰斗又从哪里讲起呢?
为此,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学界(术)泰斗”的桂冠摘下来.
■三辞“国宝”
“ 是不是因为中国只有一个季羡林,所以他就成为‘宝’.但是,中国的赵一钱二孙三李四等等,等等,也都只有一个,难道中国能有13亿‘国宝’吗?”
在中国,一提到“国宝”,人们一定会立刻想到人见人爱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这种动物数量极少,而且只有中国有,称之为“国宝”,它是当之无愧的.可是,大约在八九十来年前,在一次会议上,北京市的一位领导突然称我为“国宝”,我极为惊愕.到了今天,我所到之处,“国宝”之声洋洋乎盈耳矣.我实在是大惑不解.当然,“国宝”这一顶桂冠并没有为我一人所垄断.其他几位书画名家也有此称号.
我浮想联翩,想探寻一下起名的来源.是不是因为中国只有一个季羡林,所以他就成为“宝”.但是,中国的赵一钱二孙三李 四等等,等等,也都只有一个,难道中国能有13亿“国宝”吗?
这种事情,痴想无益,也完全没有必要.我来一个急刹车.
为此,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宝”的桂冠摘下来.
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季羡林(1911.8.6—2009.7.11),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中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1]。
■一辞“国学大师”
“环顾左...

全部展开

季羡林(1911.8.6—2009.7.11),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中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1]。
■一辞“国学大师”
“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
现在在某些比较正式的文件中,在我头顶上也出现“国学大师”这一灿烂辉煌的光环。这并非无中生有,其中有一段历史渊源。
约摸十几二十年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大见成效,经济飞速发展。文化建设方面也相应地活跃起来。有一次在还没有改建的北京大学大讲堂里开了一个什么会,专门向同学们谈国学。当时主席台上共坐着五位教授,每个人都讲上一通。我是被排在第一位的,说了些什么话,现在已忘得干干净净。一位资深记者是北大校友,在报上写了一篇长文《国学热悄悄在燕园兴起》。从此以后,其中四位教授,包括我在内,就被称为“国学大师”。他们三位的国学基础都比我强得多。他们对这一顶桂冠的想法如何,我不清楚。我自己被戴上了这一顶桂冠,却是浑身起鸡皮疙瘩。
说到国学基础,我从小学起就读经书、古文、诗词。对一些重要的经典著作有所涉猎。但是我对哪一部古典,哪一个作家都没有下过死功夫,因为我从来没想成为一个国学家。后来专治其他的学术,浸淫其中,乐不可支。除了尚能背诵几百首诗词和几十篇古文外;除了尚能在最大的宏观上谈一些与国学有关的自谓是大而有当的问题比如天人合一外,自己的国学知识并没有增加。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借用京剧女角词)!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
为此,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学大师”的桂冠摘下来。
■二辞“学界泰斗”
“这样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现在却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这个泰斗又从哪里讲起呢?”
这要分两层来讲:一个是教育界,一个是人文社会科学界。
先要弄清楚什么叫“泰斗”。泰者,泰山也;斗者,北斗也。两者都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东西。
光谈教育界。我一生做教书匠,爬格子。在国外教书10年,在国内57年。人们常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特别是在过去几十年中,天天运动,花样翻新,总的目的就是让你不得安闲,神经时时刻刻都处在万分紧张的情况中。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一直担任行政工作,想要做出什么成绩,岂不戛戛乎难矣哉!我这个“泰斗”从哪里讲起呢?
在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中,说我做出了极大的成绩,那不是事实。说我一点成绩都没有,那也不符合实际情况。这样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现在却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这个泰斗又从哪里讲起呢?
为此,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学界(术)泰斗”的桂冠摘下来。
■三辞“国宝”
“ 是不是因为中国只有一个季羡林,所以他就成为‘宝’。但是,中国的赵一钱二孙三李四等等,等等,也都只有一个,难道中国能有13亿‘国宝’吗?”
在中国,一提到“国宝”,人们一定会立刻想到人见人爱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这种动物数量极少,而且只有中国有,称之为“国宝”,它是当之无愧的。可是,大约在八九十来年前,在一次会议上,北京市的一位领导突然称我为“国宝”,我极为惊愕。到了今天,我所到之处,“国宝”之声洋洋乎盈耳矣。我实在是大惑不解。当然,“国宝”这一顶桂冠并没有为我一人所垄断。其他几位书画名家也有此称号。
我浮想联翩,想探寻一下起名的来源。是不是因为中国只有一个季羡林,所以他就成为“宝”。但是,中国的赵一钱二孙三李 四等等,等等,也都只有一个,难道中国能有13亿“国宝”吗?
这种事情,痴想无益,也完全没有必要。我来一个急刹车。
为此,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宝”的桂冠摘下来。
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收起

选你喜欢的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