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政治思想与老子、墨子政治思想之间有什么差异?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9 17:32:08
孔子政治思想与老子、墨子政治思想之间有什么差异?
xYrIj:҂$@ @-b>Ů* sNޤ\Uy]=7T:]\vk`Or4.t5\P㮚WzaLVϪsQZ}ȈlUm@2.—C]ս')GV\iA֨FkwverXO<:XۋHXroO_Yǟ5(΂ҟ_:TK? u++6$oMu &j_Y!.t&fb>W^15{/j g W](c2 o2DB7A?Ik*q>)of,sxơJ]W 1|zx[̈Qqm(߬=hW)*R.(-FBѩxՉ`~I81NȐ,T__jOuDa (#Y]V?JPY2h`_-KY絇9f@ fTS,wj∙ N%p͠Fj̞t*){gO| AK<UOA>X>$u0k31vܰ{'jpcV$F[Iȋn*zaM?яv$LܠeDcş&9eІ  t;Hh*}La8~']7^V$ݿ̓A/zֿN UU>{Ԥ؋Eun]M*(2a TEB7Acl?p> x)PPS7 F43 qL2l,~¹޿1 Y: YzY lk=IS*8Ph{I{E0|Z3řV8؃uƌSz0:ٚn^B Ã~!Č* 栻^k1U~Do :*HMR" eFDo^}a{U.:bN5#rp]c; riCZPDQN_t"ҨTo_zx8Ye#6.%Y,j8˪X1̫*53 bԌ+hvKq% ½ RxzSm.: H3=8 S${dH=e1!+MhfuT@1f*_ŭsϨvo[|-@Z#.7~ YD!نlJv6Rۤ w5ũ]ܟ~@*W?zWjw0TE-"ir(I S.1XEB5}^ mWqJ!{~'0/@f X sKgsm=R$$k,a !'^Ygk lnH-;4t@JђxaOZ\9EA^TATMbLnd!VOzA˄@4 >#(feж05wxJلZ>gMZ΀0cޜDxK|ܹڹ !I)HNQ{ՅڈШQ#x|g2I{&ͦIXO?lx]T2ˋEZҘu:p/vFv=˳2U]J߶oe ͉\.mS",Y]j{G@fȭI%6ګɄOx됛o~_T \md\\2 LT%0M&oC_tQ1j[未|arE.+%A14s,U doG-oio

孔子政治思想与老子、墨子政治思想之间有什么差异?
孔子政治思想与老子、墨子政治思想之间有什么差异?

孔子政治思想与老子、墨子政治思想之间有什么差异?
孔老政治哲学之异
孔子和老子在共同的时代和思想资源的基础上,反思“礼崩乐坏”和大道退隐之后的世道人心问题.孔子强调礼治和德治,提倡仁礼并重,以维系社会,安定民生.孔子认为,在“礼崩乐坏”之后,需要人为地提倡、规定一定的道德规范.老子则认为应该遵循大道自然无为的原则,实行“无为而治”.下面分就两个基本方面对孔老政治哲学的不同之处加以比较.
1、政治哲学基础——仁、礼与道的差异
孔子的政治哲学基础是“仁”和“礼”,即借助伦理道德和政治道德的规范,抑制或缓和个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阶层与阶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家庭之间的种种矛盾,以求得社会与国家的稳定与和谐.
关于“仁”的概念,孔子以前就有,春秋时期人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都称为“仁”.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观念,并把它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仁”有一百余处,基本涵义有二:一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仁”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要友善相爱,相互帮助.孔子的弟子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认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实现“仁”的根本,并将“仁”与政治联系起来.如何为仁?孔子提出要推己及人.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就是“忠恕”之道,也就是“仁道”.孔子把它提到“一以贯之”的“吾道”,即贯穿一切的核心观念或孔学的根本宗旨.“仁”的第二个涵义是克己复礼.在答复弟子颜渊时,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克己”是自觉地约束自己,“复礼”是一切言行要纳于礼.这里强调的是人的道德自觉,人们通过克制自己,达到自觉守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同上注)的境界. “礼”也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周公就制定了周礼.不过,孔子是从多方面对“礼”进行论述的第一人.礼的含义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属于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规定.《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这是说,礼是治理和安定国家,巩固国家的制度和维护社会所需要的秩序.“礼”还是“王之大经也”(《左传》昭公十五年),是进行统治的根本法规,治国之纲.可见孔子所说的“礼”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二是礼仪上的规定,就是有关朝廷的祭祀、出征、朝聘,以至婚丧嫁娶、待人接物到生活细节,按不同等级、身份,都有不同的礼仪规定,这叫“仪”,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的具体形式和体现.孔子的思想体系,注重“仁”和“礼”的结合,实质上是注重了人道与政治的结合,从而对周礼作了重大修改. “道” --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 ,是其构建宇宙论、人生哲学与政治哲学的基础与内核.“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老子》第二十五章) --从而实现“无为而无不为”.“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老子》第三十五章)这里的“大象”是指“道”.这就是说,能够悟道,进而掌握了道,普天下的人们就会前来归往;归往而不相互对立妨害,于是人们就会和平相处,社会就会和谐统一.
在对核心价值的追求上,孔子主张“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仁”的实现靠的是主观的努力追求,由此奠定了人在政治中的主体性,强调了人为的主动性,所以孔子在仁礼学说的基础上建构的“为政以德”的政治理念也必定是积极的、有为的.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很明显,他认为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政治与伦理的结合是孔子政治哲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政治是伦理的扩大,伦理是政治的基础,孔子认为“为人孝弟”就会少有“犯上作乱”(《论语·学而》),忠是孝的扩大.儒家主张修身、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德治”在经济上的体现就是“富民”,孔子认为施行“德治”如果不能给百姓带来实惠,那就失去了“德治”的意义.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在富民的基础上要教民,实行“德治”的另一方面——教化百姓.
老子不提倡有为,认为“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老子》第二十九章)“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第四十八章)老子强调“道法自然”,他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老子》第三十七章)老子所言的“无为”,指的是在道的原则下顺其自然,不妄言、妄行以损道,不对百姓过多的干扰,让百姓各得其所,自化自富,因顺自然.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第二章)并进一步指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第三章)强调无为而无不治.在百姓看来,最好的是“太上,不知有之;……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第十七章)对于统治者而言,“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第五十七章)但是从“治大国, --若烹小鲜”(《老子》第六十章)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子的“无为而治”绝非绝对的无为,放任自流,而是遵循“道”自然无为的原则而有所为有所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