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方法有哪些?论据的性质有哪些?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7 21:34:11
论证方法有哪些?论据的性质有哪些?
x[Yr*K]KQ_Yt/{ yH$@hb REDf~-9I{_uWǏß׍_vN]/U݅?~~+3 O,|Q{~,MYMgfr>¼įj:|Em[gΟQNN3l$+?60^~ODf7 "q]>:nx%*%W;GO^o|ܷbZ ͨ6B *:ZkϽRlljc1kd0Jwzd?^B]-Uʯ"j|Qx?LTK^y)};99';Rj R3,v Edh)SטKü?yu16 +bo/KeҪ<ׅRSWtp`wiPd)ں*5?pދ_CC-`{\漎$7,񳜹V;!WXB0s@[RVդ1<$~5bp'(Q_EEg+j{a-c֍_i.=׎To/`pqe˩ȨQ.`CxU٨ʓ0my?_ _s+3a_پ-tst.ɝ7nl¯Bp;9[7 $T]|b?ܨu ;V;ө`ϥ\q\\Wk3$ |Pw+7ը_WٷU#h`Tэp.AӥW%[jKi7kaOd_۟^ףx3$&au><‘xIQ^Sfl˘+x6D=N ;ވ/NR _)D|5!$ıj`9!'awZS7n*sAPa}WRku_aL$kb۰V̟\uR }֟=1+Ȼ,eE`8@p6Uȯ[\eۈy:բ7sΥXz5SYWCHkgPP98X+CUt2{jdh~zU|irؠMi K/.8bE9^ătz1o4GA<:[q %1yL 8R|" _DR6AҠ3ºӚnVev8O6HU[>N:& XaCyz[s ^UҬW4tyեW"0${@d >m֋n}TߗX5f*;.K ':&x.^UY?3%4 K3f9U"KajSmaˢ(u<ـN,*'oXnĖ{ (:@,Ay@pal-Xv>JjǦonN,.2 y o|;OAD(]Mmmjy1B0/( u a2.th5-iL%|S/Aϑsms/,}8rg` bҪ8)8l\8  '۪tꦽ 1x^ Kh! yNY@L[R#LXDwzFˏSЍ2UjHT-BuqD@ivب]|q Ì?ﴶϽ7؀H胃H82HE>RU)Ieφ67W}!LTwc,qZ;jCn*)AKm}TlsV:7DްFU ACVv[ ?i q[ż^白Rfち)pkI=^}FJM5aRBA&WBowվ9K5S6t.g}y0N`;?=ƭHb`5P^"@vfe9 s\6Uqe=Ӷ +(<@2*?x]OD(UAS`@C3^z *?Xy>mRj:lP8_ǟ^T`=gͰx΢j Gvnq㈅^P HOEn.@i:m[M׌󇌁%xb9GꮁHwkQNWY{_''! s&R/K FkJ @c;HF^P.i|pm^i1:͘h%]JWy18P'4ӈUh[F!w~:L@!0Hܨ>0V`wUg h&(n'M!G_Ndeα҇MRʨ=od5@YfՐ{UلoCڜ ;C3M 1ՓJȈȒ 2%°(W l$n2e*%l#?*Yv:MoMF1~,!7kC/1ČvkDC9qvNi` LY L'aF?JDNua`uC*â`Ed 1#2R;UffjQq.GS4gajy~PY܇%<#6 Bt{t]DKUA<Ė4TLEDuE`P(:L˝:2*Yamz.e?l_$6qgF*J@ u$bP2K"ƇhGMߩHȳ;Q%{G=spj~% d]Nk$aODb9&iV@uINLwQǿ`콘ᆔd4)h#V!u3npn\XPú9(^ñ \Y{qzp5U6,Jsx`-Ml%{bꔕ^ Y$_j<Ǐzg´ J/19r%^ -ĘZ[A<3& t鶛BHƞM`׎*Ls}ᭈ.hAOV ݢ$?5!cjۥTv:|pQՒBI8z֜XaSَz^(L:26,of\6 x001CݞMF֟Bt>C ֢ZlfT=0@H Y¼ذ`qQi?Cn Nѿ2A <3nr\BFYK @]z9 3[Þ!NtFRr\+j TxC j@A6$٪K%YLTf<{ ]("H¡g8%ѓd6&</1@IY7~C8l}!}r ϼ9P<2D _D٤xv,]3k'Th`F0!q>"/N\f;񪶯q|C )/<% qFAMY>d,@-k<䐞$-?4x %:NZ7#:ovSRcNp0[0 MKBS66ԕR`Ϸ:奆i?B f$xV$G3d :^uX"?/60uI1V Yh]Dƾ/1 rB_e|Aҍ+E٩g+gMh>^nn&+&͟Vml>ŁY"  WC}td"2H٘-rn+c[7)]J(\}*웩NY)z@׷j?qc AWr, \ h>X#Z#8 =(S]i|*G\ e:n'nt kZp2u GTΞt^%UI`oqU ^̶xsnMyROcuh"*À[ If1^tSƿ1@16AA⛖j Pۇ=dClKd˖] eܰy#F8d%sU`m3,@"̀1FOtMC^f@[@ }'ԙ Z&dnd4=Hh?`Q\+@b`&ElVപN:tBiX$?,D4ިD-bKI4頀 갤Wf YЉ̃+U&m.y4x/EUBԄ`[k|{jsT1  Ϲ4UY1൒3+]ǤB#d~Uy oY,A]V6sVѨT*dD3L2BXsKr}`j[}; kOg\QRy«: ^f0;+; #b`Hl6P m9ai.JeR4 R 4DBd1:Y:0b?sdσƂo vZ;pՍWALKJfA=xsrPg9o$xM㦬^lh̓~[q SJUkr GtmtϫL~7Ӌ``7 C٬~߯. OR`ib-u)'{ Ɨ* ;F*i[sÂN])#<2lG608=YH\t4߼d'bR= J("/l@iixN+GX# $N-,FwE re]~9Va/O|G^cEduԗ6*!Yt.O}[Lj9otCJq#i.?4FwW5LM?%g/#gG䊊%KE9 ^'0ks56AYL)g!s8iM'[PqƧ*߁ڬe>7?")H7T'!aRlR*^T5+C*j0uW+'rK/} + ^37#LC`-9@R)^!">˪Ddyl} H_хZ%R^ٜ׳]}25@L"Lr_*1E`Yar`%MX*@B(^gX<ӿ<񘶟p6UaC \ WzH.²aQWG7k޼=AexTf?'[PLlO;m^{uZMXdQ,$qiذBz r9^n]v@ z/)alc7i6*5XU֢Z1Jw!/(&w4Faxo8@|ɗ#b RЇW/fyS KknFs5 ]A-8BOS#FI>q ƂMujS.oμ,Yv0ڍ0yMz1>aL* p =)!_"Ӊ'xMC /dD[ vm.M7fz\0u*YI ،`MT_nՀ6Ik46H 1-Q8}\SՏ=_*27 ACnO; Xd6 q(9"[]Ah@zwY =/9 _ҳA\ыKS>23 ]XxebmI&F g3[0#SƸU8;'(!98Zk5j6j* 15LEl6-WV_lbĞ,]r4g^‹<d?4Z;(fkJ]ogpw; C Zq8_R3u|?+^& E UɁ{M躌:_*vTsՇxe3ҐpjSPIx|IBF}_O`ԨٛLn<᳇؟-]Fٿex!>OʈeNpT 51lMnPO7gX@njx}vao'KAGXXq?ԯ#i' =@̕Lq> ҒoT;y60_0 >:_}03

论证方法有哪些?论据的性质有哪些?
论证方法有哪些?论据的性质有哪些?

论证方法有哪些?论据的性质有哪些?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举实例说明就是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引用名人名言或谚语等属于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运用对比就是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运用比喻就是比喻论证
论据性质:
无非就是道理与事实两种性质
三、正确使用论据的技巧
  技巧一:引用、举例相结合.
  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既讲究理论论据,又讲究事实论据,事实可以直观地再现情景,引用可以借名人之语增强议论的力度,二者的结合是议论文常用的写法.
  是爱迪生吧?他一手持蛋,一手持表,准备把蛋下锅煮五分钟,但是他心里想的是一桩发明,竟把表投在锅里,两眼钉着那个蛋.
  是牛顿吧?专心做一项实验,忘了吃摆在桌上的一餐饭.有人故意戏弄他,把那一盘菜肴换为一盘吃剩的骨头.他饿极了,走过去吃,看到盘里的骨头叹口气说:“我真胡涂,我已经吃过了.”
  这两件事其实都不能算是健忘,都是因为心有所旁鹜,心不在焉而已……
  忘不一定是坏事.能主动地彻底地忘,需要上乘的功夫才办得到.孔子家语:“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闻忘之甚者,徙而忘其妻,有诸?’孔子曰:‘此犹未甚者也,甚者乃忘其身’.”徙而忘其妻,不足为训,但是忘其身则颇有道行.人之大患在于有身,能忘其身即是到了忘我的境界.(梁实秋《健忘》)
  运用指南:在上面文段中,围绕“健忘”这个主题,作者精心选材,通过“爱迪生”“牛顿”“白居易”三个事例说明“健忘”的涵义、范围,之后又引用孔子的话说明“忘不一定是坏事”.这些材料事实确凿,引用恰当有力,典型准确,很有说服力.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典型的材料,说理怎能服众呢?观点怎能突出呢?
  技巧二:同类互补,深刻剖析.
  冰心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美丽.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细雨.”如果遭遇挫折,仍能以奋斗的英姿与之对抗,那么这样的人生是辉煌的.
  当苏武被流放到北海时,北海的羊群咩咩地叫着,似在欢迎这位坚贞不屈的大汉臣子.这十几年的痛苦如果可以当作是一次挫折,那么这次挫折无疑是痛苦的,可是这位牧羊老人从未曾放大痛苦,于是十几年后,大汉的丹青上书写下了民族不屈的坚贞气节.
昭君出走大漠,丝绸之路上又多了一串驼铃的丁冬声,“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不应该是她真实心态的写照吧!如果不赂画师,终至出塞算是一次挫折,那么是挫折换来了汉匈两地人民的短暂安宁.
  苏武和昭君的举动应该是对直面挫折、缩小痛苦的心理的诠释.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因此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才是我们的最佳选择.(选自高考满分文《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
  运用指南:如果手头有两个以上的人物素材该怎样用呢?可以将几个论据用排比方式组合起来,相互补充,形成集团效应.但要注意决不能只是简单的材料堆积,要注意对材料的共同作用进行深刻剖析,将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起来.上面文段以“直面挫折,化解痛苦”为中心,联想到两个具有同样性质的人物:苏武、王昭君,然后又对两个人物所蕴含的精神进行深刻剖析,从而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技巧三:正反对比,突出主题.
  贝多芬甩开了尘世的喧嚣,在音乐的国度里尽情跳跃;居里夫妇抛弃了名利的纷扰,在科学的世界中迈出了更深远的步伐;陶渊明忘却了世俗的黑暗,在自由的南山中悠然采菊……他们的人生轻松徜徉,嗅着人间的芬芳.而别里科夫被世俗束缚在套子里,葛朗台被金钱拖至了死神的身边,他们没有全力轻松地奔跑,最终被卷入世俗的浊流中……
(选自高考满分文《轻松起跑》)
  运用指南:面对同一个话题,总能找到正、反两方面的人物素材,运用对比手法将这两种人物放在一起做一个深入的比较,优与劣、好与坏、美与丑自然会更加鲜明突出.这种方法可以广泛运用于各种文章的写作中.如上面文章,将“贝多芬”“居里夫妇”“陶渊明”同“别里科夫”“葛朗台”进行对比,两类人物的精神高、劣显而易见,文章的主题也能得到鲜明地突出.
如以下文字,用周公、刘备的“兼听”与楚怀王的“偏听”对比来论证兴亡之道:
试想,从古到今,有多少帝王因为选贤授能、“兼听”,而开创了一个个太平盛世.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刘备三顾茅庐求贤才,终有三国鼎立;萧何月下追韩信,方有后来刘邦的强兵壮马.而又有多少帝王因为轻信谗言、“偏听”,而使国家走向衰落、灭亡.楚怀王亲小人远贤能,怒疏屈原,楚国不久就走上了亡国之途.——浙江考生《情感与理智》
技巧四:连续设问,强化论证.
  苹果落地在我们看来是最寻常不过的事,苹果熟了掉下来砸着苹果树下的人也是司空见惯的,可苹果掉在牛顿头上却“砸”出了震惊世界的万有引力定律,“砸”出了奠定物理力学基础的三大力学定理,为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你能说牛顿是因为比我们多了份机遇才有如此伟大的创造吗?假如曾经有苹果砸在你头上,会是怎样的结局呢?你是在抱怨今天真倒霉,一出门就被苹果砸到了呢,还是在庆幸自己真幸运,然后赞叹苹果的味道真好呢?其实,上帝给每个人的机遇是平等的,重要的是你是否用心去发现并珍惜它.机遇像一块粗糙的石头,只有在雕刻家手中才能获得新生.而你和雕刻家遇到粗糙石头的概率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像牛顿这样的“雕刻家”拥有执著追求的精神,才有伟大的创造. 
(选自高考满分文《创造源于执著的追求》)
  运用指南:在议论文写作中,运用事实论据需要同剖析论证结合起来.可以针对事件,从事件的原因、本质与发展入手,运用假设思维、因果思维连续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在“问”与“分析”的过程中破解事件的内涵.如上例,针对“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这一事件,连续发问,多角度、多层次探究事件蕴含的内容.说理有据,论证有力.
技巧五:层层堆叠,铺排有力.
所举事例在性质、层面、角度或其他方面无任何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加,通常这种简单的例举应尽量避免,因为它对论证论点的普遍性帮助不大.但在一定的情况下,这种方式会变得相当有力.如:
公子小白曾被管仲箭射衣带钩,自是对其痛恨无比.然而,当他认识到管仲的才识时,放下心里的厌恶,重用管仲,终成一代霸主.
刘邦不喜韩信的出言无忌,却委其以重任,让韩信统兵作战,征讨四方,终于灭了西楚霸王,成了天之骄子.
房玄龄曾为李建成出谋暗害李世民,李世民又岂能不恨?然而李世民不计前嫌,重用房玄龄为相,遂有“贞观之治”之盛世.
一一山东考生《勿以好恶论断之》
有意的铺排与盲目的堆砌不同,它能够使语言构成一种铺张之态,如以上这一例子,排比举例简洁充分,一个接一个,让人不能不信服其论述的观点.我们在作文时,如果所举事例是众所周知的,铺展开来则难以给读者新意,这就不妨考虑用排比举例.
技巧六:化用语句,信手拈来.
可以选择一篇课文,也可以是几篇课文.由于对课文的语句比较熟悉,稍加改换,即可为我所用,如以下这段文字便是:
以主观情感之亲疏行事,往往会造成极大的损失.昏庸无道的楚怀王.因宠信郑袖而信了奸臣谗言,放逐了屈原,因而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听信谗言,结果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最终都城被攻破,成为亡国之君.倘若怀王能不以自己情感行事,听信屈原的逆耳忠言,恐怕也不会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孰之过,岂一情字所能释怀?
——山东考生《怎一个“情”字了得》
本段文字恰到好处地化用了《屈原外传》中的一些语句,而最后一句又巧妙地化用了李清照《声声慢》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做到语言简洁而且内蕴非常丰富.
四、高考议论文论据的来源.
1.源自课本.
这是学生最熟悉的一座论据的宝山.它有两个特点:一是量多,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课文里,都可以找到鲜活论据;二是熟悉,学生看课外书如是走马观花式的阅读,留下的只是一鳞半爪的印象,而课本经过教师的讲解和练习的巩固,加上有些课文要求复述,有些语段要求背诵,课文给学生的印象深.请看以下事例:
古往今来,因感情亲疏而导致错误认知事物的事例不胜枚举.李牧一心为国,“大破林胡,开地千里,遁逃匈奴”,可谓战功赫赫,却因赵王的不信任而惨遭杀害,最终也断送了赵国的大好江山.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却因为对马谡的过分信任而误下军令,失却街亭,从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李白才气超人,“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却因唐玄宗的疏远而一生漂泊,壮志难酬……可以说,历史上许多悲剧的诞生都是由感情的亲疏引起的.
——浙江考生《“公正杯”中学生电视辩论赛总决赛》
例子来自《六国论》以及杜甫《蜀相》、《春日忆李白》中的诗句,这些例子可靠、典型,特别是诗句的运用,不仅有力地论证了论点,也陡添文采.这也从另一方面给我们一个启示,课文作为教学的范例,其地位不容忽视.有些师生因受高考不考课文的观念的影响,对课文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实不足取.
2.源自经典名著.
名著范围广,包括古今中外,具有经典性.从某种角度说,名著是课文的延伸.每个考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都阅读过名著,教师在平时教学选自名著的课文时,无论是介绍作者、写作背景还是对课文的分析,或者做练习时,都会涉及到名著中的人物、情节.另外,读本中也不乏名著节选或梗概,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运用起来也比较熟悉.这些论据同样可靠、典型.例如:
孔夫子一袭长袍,沿路呼出“理性至上”;诸葛斩马谡,忍痛割爱,那是诺言,是军纪,是理性啊!海明威独守大海般的忧伤,梵高独具向日葵般的孤单,冉·阿让受折磨一生,最终顾全大局,为保全德国机密而杀死情人..
——湖北考生《捕捉理性的灵光》
例子源自中外名著,为我们所熟悉;用来论证理智战胜情感,十分典型.而且使文章显得深邃厚重,处处闪烁理性的灵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运用并不要求考生对原著要熟悉到多深的程度,比如,你不一定读过《老人与海》、《梵高传》、《悲惨世界》,但你同样可以将其作为论据.当然,平时在繁忙的复习中做一定的积累工作也是很有必要的.
3.源自报刊、媒体.
如果将教材喻做作文论据的河水,名著喻做论据的井水,那么,报刊就是论据的泉水,带着质朴清新的泥土气息,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这类论据考生较少使用,主要是因为这类论据需要平时多加积累,考生在使用时得在可靠、典型方面细加斟酌.例如:
看见过这样一幅动人的漫画:椰树下,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慈爱地望着吊床上并排躺着的三个婴儿,对上帝祈求:“上帝啊!我爱他们,请每天赐他们一碗饭吧!别给他们罪恶.”
这位老人就是韩国前总统金大.中.我们可以想像获悉三个儿子涉嫌经济犯罪时这位老人心中的悲痛.但他没有利用自己的职权为儿子开脱,反而勇敢地走上电视台向全国人民道歉.
——浙江考生《挥刀斩索搭桥渡人》
这个例子显然来自报刊等媒体,它让评卷教师看了眼睛为之一亮.因为这一例子不仅新颖,而且有力地论证了理智不为情感牵系.可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应该对时事多加关注.这样,在作文中才能左右逢源.
4.源自生活.
这种论据针对性较强,运用起来也比较灵活.特别是在考场上作文,储备的材料用不上时,可以通过对生活的回忆和挖掘,再针对论点进行设例.如湖北一考生在《莫把情云遮慧眼》中引用了一个年轻的女职员为了爱而贪污公款,最终入狱:一位母亲,抱着身患绝症的儿子踏上黄泉路;一个老实的农民,讲哥儿们义气,帮朋友藏赃款,稀里糊涂地便成了窝藏犯……
诸如此类的论据,也许是从报刊媒体上看到,也许是道听途说,也许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总之,它们有力地论证了因情感而丧失了理智这一论点.这类论据比较新颖,但在可靠性和典型性方面应细加斟酌,并尽量少用.
5.源自典故.
这类论据比较典型、可靠,但不易记住,在运用时,对典故的叙述要求比较严格.一般地说,储备得少,正好与考场作文的论点相契合的机遇也不大,考生也就较少运用.但“物以稀为贵”,人无我有,一旦用妥了,同样是取得高分的法宝.如:
《吕览·去私》篇载:晋平公让大夫祁黄羊推荐南阳县县令,祁黄羊毫不迟疑地说:“叫解狐去当,他一定能够胜任.”晋平公惊讶地反问道:“你说的是解狐吗?他不是你的
仇敌吗?”祁黄羊笑了笑说:“您让我推荐的是县令,并没问我谁是我的仇敌呀!当县令,我认为解狐最合适,他能干得很好,因此才推荐他.”果然,解狐很有才干,成为百姓拥戴的好县令……
——吉林考生《怎一个“情”字了得》
这一论据有力地论证了不因情感的亲疏而影响人才的选拔,十分典型、可靠,博得了评卷教师的好感,可谓以少少许胜多多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