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陨石的来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06:42:21
常州陨石的来历
x{r#ّhà*ud&^722V = @Ib#A poD~aqfcV Důo?¼͡{r[;0㯿_~˟qSRs϶rc֚6MWL{cӿg3oaA|52_D#u{6ykj&/VUOvoјsE츙ekb߉z71Ǐ]ʻ= s̸ekKS]{>WX_0lev$w=9o@߯yA#%t&1/7˹3;߯pt`gSȚnt;34!Iͱ~9C?ۍBsJɓ)L\ݙQMgNf x6[b P Suk.` o oto FoUu "3^|m޸#fU3XfZy~q#1)}:M21hؔD*aSjYWgw$G:SPS {j;۪9f''jSi^ZNo%c3rK8t]-a;}|\x愽v+rk #>Ụ̊$.vT][@0MbQln9b2{-N 7ޯovnᦸX}@nN0tQT0P8=P1fHu:}1yŪTΐU#ꊽ;L2z`ӱ@p^8 'YD}w{m[ES.iOCVfZgS-!:Cw!v⮿}_Rkk;ؔ=*d:B:v0;~5gIH7\KQs_i=s壭NEhL0oԌ&.o m:K:U m tͅc%=|Yt"2DG>",B`)İ27;J0f6zxZ8No]ŪmݶJ78%J؜$0*BI$7~"#gsj+hWZ6 mݤ 7vԝ1l- r3`IwA|*LK)g ;AOh;=D{n/zDS=BIݺ݀h6[]ݘăIĩjo77mQ4Q0B@"7_:UNE;V3o@B a8X+o W_Lδ_g1:F4նtV&jE@ ؆5a;m K-z1QA}{|  m|7T?q1I\OO(J\:i #~c箓d>;^s NWy\hz7vRZwunf>č!:_RFD˹ aih…d`tjKF׈i_@a0 AwP` fombQ+d, +\;€WA! 2](IҤS"!  #RV`3t/ǶK }ߌvS-DBT]Sd|]KNr%ѸGE9QgQ{17P^)"4Gm@%c5gP-(&f2/;*{E bv8B8#pzb98ᯬNq&R0dUNzs$N̋U?l^!L A'`mOjJrʌ4e| SX, I5yeh|,+qŒ<ɽEH1\/zhG?PV:\,xIKQ0\jt-K)C.Dm@?w21FbYw2G2U,\ABѯVzm#ʒ٬I,2nsKFQc>CdAy4 <apMy_N t¼~ QWFogPدr6`}1 bơKt6J62' W[@ܻU3L"E'F5A ЛL&S+!7X>c96IBGB*q[`ګAe")=!*at>K9W)_B?H*NgfU1Id$"ӊk,*|sbԇ3VyD0t[7$$R}*BGT4Hj/Y =RM (~YBt[jAHEMnn$_"aC5Y-4فٓ͒(t3bkYr'%CX}pѵJ)# ]Ky͝}x*k@t 25Jt"݆ZNɃrw2́Ց:BZQUV,Fxd7Ab 3'&p]#gaj|ΒI`8U[)a-5zQN\WN H&I_ݎ /2wsAu8HS"C}|v@ xe󡾴W!&-5 hJ:&t܄/ȠCa8~SZ%GzCPR橷h֦k@{ i/?ir.@冻8O?<prl=?UQ`:?C]Sbe ,9a˃" W."/3,S,f R.5LLJ4Zq_X2+mZ>C<~}Ly14t c krZQrJuʡ'iqA;uбEw\B[ʆJ׷N *D+S-T*,x;_]Tݻ0MZLMb\;0kݽh`-ox}w~w/`eOu^&<OP?`OZ=Q'm %N3c$> ٟ~O&)0,4B-aѩnj$l"h?>[^bCg ba.Dӂ~~<}LۏSf u//UJ#!3Eϔ'l!|g; wKj?;R; u |<$G#a/_LrK}6-TCJ'Pp 4$#NSO~T?B(CѨmQɁFheۯfSWw @32+),Ⲽlu+FRo ¶"b#{PaPf A_D% |P]H/\ .E󴍄T]0\FZ^?fg3 4+|7TȀ@롼B\K$LZ# 4EI26y"Rzl~q87A+A']F7&m'6 9 3]t0ڗȝKBJ)NhٶL'rX ,u PP4 uŷfRPKpAAOs$KZ}gsʐous C&{}F{ 5丷/J&]kuɵxeZ`v/7 !.=ZS+zk@0_.Y3=ѵ-%bKVK#Vgx\gG baV -8Жƍ@ojw;.V9F7t1\p=`7/y$a{M!67ɵ}99ᤌ'P> nE}G;5=bwUԵ$ 2Tz]/FFcz@cO{6z\CNx1'_-Ӗ7Eڐ׍]km C`0"vGyN PS;2!cl.yaLZ 3w͞z.ϮYLc&rzlI@;u_ppaP l+ k}Ky8- C(xcc:1ب .Jz8Xc@#1Z1meф€($qć# R<$º+*HwrhԭUc@YQ4~[$MW׃7VIp۱\aҭVy3EA( "?Z,/x<*c +eǎ#6k6fm45x~#{;K; s[1Z[XÅkS^rao돬U?^bS\"lUl9a1厯U=_Fxig  DR8ĦRO>I_Ж;ҁw=YVRf@(qwJ9G2{'!aZ2R^U&Yc]V)5w~ho%Qrp{|,FG03%勬~M.7dS}QU6!{Sy{go󠙸Bo{Mb1iP{(^Vk]{p&ܘ>7PH%1/+@8fIH 8l9VF(EYzd!0 t,ș#!%9++wFx( 0󺎗;?β(HS|^xGk,^ks&)molI!3[ ѵ=0̱=#d4zWRN\ 1Pw3>_>@|uibϮUΣ޿T_:xÈ_|A`Q2 L%&S/ lZet$F7C36{m2L%~g9&JRHo_fLtZ/[OBB

常州陨石的来历
常州陨石的来历

常州陨石的来历
考古发掘和古文献资料表明,我国是天文学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从原始社会开始,我们的祖先为了采集、狩猎和农牧业活动的需要,通过观天象、定方向、定季节、告农时,逐渐积累天文知识,萌生和发展了我国古代的天文学.
早在六七千年前,属于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遗址中,房屋的门、墓穴和人骨架的头部都朝着南方,江苏邳县大墩子墓地积有五层墓葬,晚期的叠在早期之上,但方向仍大体一致.①这种一致性表明他们已能辨认方向.对于原始时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古人来说,能够赖以定方向的依据只有天象变化,特别是太阳.
太阳给大地以光明,给人们以温暖,它在新石器时代的出土陶器上,就有以太阳作为纹饰的器物.河南郑州大河村仰韶文化出土的彩陶上,中间为红色圆心,四周有彩色光芒,显系太阳的图象;山东大汶口龙山文化出土的灰陶尊上,画有日出于山岗之上和日出于山岗云气之上的图案,恐系“旦”字的象形字.稍晚的文献《诗经》中则有“既景乃岗,相其阴阳”的诗句②,表明在山岗上观日影定方向,另一篇《邶风·定之方中》说:“揆之以日,作于楚室”,这些观太阳定方向的描述,正是古老习俗的遗留.
日出和日没不仅指示了方向,而且形成了白天和黑夜的循环,昼夜交替使人们产生了日的概念,昼夜与太阳都用“日”字表示,日显然是同太阳联系在一起的.为了计算日子的流逝,原始时代就出现了许多方法.我国解放前后尚处于原始社会的一些少数民族,有的在绳子上打结,有的在竹上刻划,有的在竹筒里放石子,这些记日方法显然是很原始的.在出土的殷商甲骨文中已有完整的干支记日法,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夏代末期帝王的名字就已采用了十干中某些字,如孔甲、履癸,说明它们可能产生得更早些,支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字,用十干与十二支相配,得到甲子、乙丑、丙寅……癸亥等六十个干支名称,用来记日便是六十天一循环,这种记日方法一直延续到现在.有一块武乙时期(约公元前十三世纪)的牛胛骨上完整地刻着六十干支,这可能是当时的日历.在甲骨文中还有旬字,殷人称十天为一旬,这一名称也一直流传到今天.
月有圆缺,这是夜晚可能看到的最明显的天象变化,从月圆(望)到月圆,或从月初见(朏)到下一次见到,或从月不见(晦)到下一次不见都差不多是三十天,月的圆缺变化产生了“月”的概念.阿细人的跳月,藏历的定望都是原始时期的遗留.望、朏、晦比朔更早被人们所认识,最早的“朔”字见于《诗经》.
季和年虽然比日和月的周期要长,但它的产生并不晚.因为,它比起日月来也许更重要,寒来暑往,草木枯荣,农业的收成,动物的繁衍都同它密切相关.农牧业生产的发展要求准确掌握时令季节,而天象的周期变化与物候之间有必然的相关性,通过观察天象就能确定季和年的变迁.观象授时既是生产之必需,也是最早的天文活动.文献上记有古代传说:“少皞氏之衰也,九黎乱德.……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其后三苗服九黎之德,故二官咸废所职,而闰余乖次,孟陬殄灭,摄提无纪,历数失序.尧复遂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而立羲和之官.明时正度,则阴阳调,风雨节,茂气至,民无夭疫.”①这段记述说颛顼时代已有了“火正”的专门官职,负责观察大火(即心宿二)这红色亮星来判断季节.后来由于氏族战争,观测停止了,结果弄得季节掌握不住,造成很大混乱,到帝尧时代又恢复“火正”之官,让他明时正度,造成了风调雨顺、生活安宁的局面.《左传》襄公九年的记载印证了这一传说:“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祀时焉!”陶唐氏即是帝尧.
尧不仅恢复了火正,还立羲和之官,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赴四方,观察日月星辰,以告农时.《尚书·尧典》曰:“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分命和仲,宅西土,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申命和叔,宅朔方,……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尧典》虽非尧时所作(学者们多认为作于战国初或稍早),但可能记有较早时代的事情.这段文献所指出的四仲中星,即不同的季节黄昏时有不同的星到达南方天空.按现代天文学来推算,鸟、火、虚、昴四星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黄昏时到达南方天空的时代大约是公元前二千年左右,与传说中的尧时相当.所以,《尧典》的记述可能正是古代观象授时的情形.
至于“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记述,更说明了历法的萌芽.年、月、日概念的建立是历法得以产生的基础,一年有366天的识别,又设置闰月来协调季节和月分的关系,这是天文学的重大进步.殷商甲骨文已有十二个月的名称,还有大量十三月的记载,这是“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证明.从甲骨文的片断记载可以推论殷代历法已有相当水平,它大体上是以干支记日,以月亮圆缺的周期记月,以冷暖循环来记年,一年有12个月,月有大小之分,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有13个月.这一阴阳合历的传统流传至今,成为我国古历的重要特点.
殷周至春秋战国,各诸侯国行用不同的历法,计有夏、殷、周、鲁、黄
它们的不同在于岁首,黄帝、周、鲁三历以十一月(子月)为岁首,称建子,殷历以十二月(丑月)为岁首,称建丑,夏历以正月(寅月)为岁首,称建寅,这就是“三正”之说.此外还有颛顼历以小月(亥月)为岁首,称建亥,目前由于资料缺乏,对这些历的详情还不太清楚.
天文和历法的发展基于天象观测,我国古代天象观测记录是世界公认最悠久最系统的.《夏小正》一书中按月分记录了天象和物候的关联,如“正月,……初昏参中,斗柄悬在下”,“四月昴则见,初昏南门正”,“五月,……初昏大火中”等等,该书虽然成书较晚,但这些天象记录如实地反映了三四千年前的天象.《鹖冠子》也记载“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这是三四千年前的天象.
殷墟甲骨文中包含着更多的天象记录,公元前十二至十四世纪的日月食记事,现在能大体定出时间的有四次日食,五次月食,无疑是世界上最早的.甲骨文中记录大火附近出现新星,它比古希腊伊巴谷Hipparchas(前二世纪)记录的第一个新星(公元前134年)要早一千多年.比甲骨文稍晚的金文中有大量的西周月相记录,如初吉、既生霸、既望、既死霸等等,虽然对它们的含义是指一个月中的某一天或者某一部分还有争论,但其同月相变化有关是没有疑问的.西周和春秋时代的天象记录在《诗经》中也有不少反映,著名的《豳风·七月》诗记载了天象与物候的关系,以及当时的历法知识;《小雅·十月之交》的日食和月食记录,引起了研究者的很大兴趣,据中外学者考证,十月辛卯朔的日食和紧靠着的一次月食可能发生于公元前776年9月6日和8月21日,但另一些人认为是公元前735年11月30日和12月15日,因为前次日食通过北极圈之内,中国黄河流域不可能见到.《诗经》中关于恒星的记述已有28夜中十宿的名称,还有牛郎、织女、银河以及金星的不同名称——启明和长庚.
春秋时代的编年史中有37次日食记录,绝大多数是可靠的,可用现代的计算来验证,并给地球自转研究提供参考.鲁文公十四(前613年)年,“有星孛入于北斗”的记录是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载,鲁庄公七年(前687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这是天琴流星雨的最早记录.战国时代著名的天文学家甘德和石申(一作石申夫)辨认并观测了大量恒星,测定了120多个星的位置,编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石氏星表》.1978年在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公元前444年)遗物上发现了完整的28宿名称,并和北斗图象相联.这些天象观测记录和所达到的天文学成就受到了全世界的重视.
和天文学从原始社会萌生的同时,人们也产主了对天空和自然的原始宗教意识.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宗教思想和自然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对自然神的崇拜为奴隶主阶级利用,出现了人格化的、主宰一切的天神,人世间的君主也是授命于天的.人们对天空现象的迷惘,尤其是异常天象的出现,使星占术得以产生.这就是古代许多天象记录同星占迷信纠缠在一起的原因.
① 南京博物院:《江苏邳县四户镇大墩子遗址探掘报告》,《考古学报》1964年2期.
② 《诗经·大雅·公刘》.
① 《史记·历书》.
第三节 气象学
气象和天文学在我国古代统称天文,其实两者是有差别的,气象现象是发生在地球大气层内的,天文学的研究对象则在大气层之外.气象同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活动有密切关系.为了生存,人们经历了对自然气候的适应过程,从穴居野处发展到营室居住,他们把屋门开向南方,又用兽皮树叶缝制衣服,抵御风寒.人们虽不断积累气象知识,而对其成因却一无所知,从而产生对自然神的崇拜.《山海经·大荒北经》提到,南方多雨是因为南方为雨师应龙所居,北方干旱是因为旱神女魃居于赤水之北(今河西走廊以北的大沙漠).古人认为风云雷雹都各有神,各司其职,而传说中的“后羿射日”则反映了人们战胜干旱燥热的美好愿望.
殷商甲骨文保留了大量天气现象的记录,出现了晴、云、阴、霾、雾、虹、霓、霜、雪、雷、电、雨、风、雹等名称.公元前十三世纪文丁时期的卜辞中有连续十天的气象记录①,这是世界最早的气象记录之一,也是后来传统气象记录的先声.甲骨文中对风雨有不同的称谓,雨有大雨、小雨、幺(丝)雨(毛毛雨),风有小风、大风,风(骤风)、大飓(狂风),可说是风力、雨量分级概念的开始.
殷商时期有关天气和物候现象的记录大量出现,揭示了我国大陆上古今气候的变化情况.二千多年前的物候现象比现今要早一周以上,黄河流域当时生长着很多竹子、桑树,种植水稻,还有大象,表明那时期黄河流域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古代气象史料可以用来为现代许多研究项目做参考,因而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在观象授时阶段,为了利用物候现象来判断季节时令,经常注意观察气象变化,促进了对气象规律的认识.《夏小正》中按月列出的物候现象,也附有气象情况,如“正月……鱼陡负冰,……时有后风,寒日涤冻涂”,“三月,……越有小旱”,“四月,越有大旱”,“七月,时有霖雨”等等,在《诗经》、《月令》等著作中也有类似的物候描述.随着观察的深入,感性知识增多,形成了一些天气预报的谚语.《诗经·鄘风·蝃■》曰:“朝于西,崇朝其雨”,意思是早晨日出时看见西方有虹,不久就要下雨了,这个谚语至今还在我国民间流传.《小雅·渐渐之石》还记有:“月离于毕,渒滂沱矣!”说是看见满月进入毕宿,就到了孟秋多雨的季节,秋雨绵绵,这是一种长期预报.《古微书》中记录的“月离于箕风扬沙’,也是类似的意思,指满月进入箕宿就进入多风的春季,尘土飞扬.《小雅·信南山》的“上天同(彤)云,雨雪雾雾”,表示彤云密布,大雪就要来临.
对气象规律的认识使人们对神的主宰产生怀疑,并进而思考风云雷雨的成因和本质.《庄子·天运》对风由神的呼吸而产生之说发出疑问,“风起北方,一西一东,有上彷徨,孰嘘吸是?孰居无事而披拂是?”指出风回旋不定,东西任吹,有谁闲着没事去披拂它呢?宋玉《风赋》说:“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关尹子·二柱》篇说:“气之所自生者,如摇帘得风,彼非摇时,非风之气”,提出风即气,气流生风,不流无风,仍是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这里借阴阳和相互转化的概念辩证地叙述了雨和云的关系.从现象来看,雨从天降,云从地升,而雨又是云形成的,故实质上雨还是出自地.地下有轻阳之气上升,天上有浊阴之气下降,互相转化而成云雨.《庄子》认为“阴阳交争为雷”,《春秋·元命苞》说:“阴阳激为电”,都认为雷电是一种阴阳冲突所生成的现象.《大戴礼记·曾子天圆》有一段总括性的话:“阴阳之气,各从其所,则静矣.偏则风,俱则雷,交则电,乱则雾,和则雨.阳气胜,则散为雨露,阴气胜,则凝为霜雪.阳之专气为雹,阴之专气为霰,雹霰者,一气之化也.”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氛中,这些记述力图从自然界本身去说明天气现象,具有唯物主义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