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7 12:51:33
巴金的《月》
x|n#[ݯd@nuu (T~7nRJ$%QRDԔ)qL D ^ ^kAIQʼ@^1D>?u_ v]+_/Q?ilNq'9 ⇩iKvG3ַSƽ;z&Usrf׬~85ڛ7{oJpkV{ͅ`|6L]0\*z쒿SZ+f_6{]hjzU\•({/gƺhNm~V'`|ؾ4jVV\=]zAk/Վ\R6%k ½na+<,6d Uumjhd |k۞Vl<` M+x ^~7 762k!ǰP2a7fqzPL;oZgL>uY2g3al0Վ#RĈ=w Lćz~+uV-RknKfe*Av}仚YS^ ,a5XhLnW_u2CfǠ+^X\ʽ)h]szE153'_r'88 ϋ^]2Kn%nx/}-5tIϱ^L6Om[ vЊC~{E1[֭+ART*&_~e'2OM_haEرc{9ڨx?s׭㛜^s fa4W.Ȭ|Xb'2Ϙ! J/dz[xmK 7X|^+G[T.~cڭ^3{s]Ӝ.Ք|ը dH|nϱ0) FS @_G |ϘFh毲•.df 8S/ fyTzT8 *Q[HPA4 O+h*R1UoCp_f-?bgok XZqslkԜ냽ð~mVFl4s1穿Ek1,݇esB[~UiK0[5ŕKҊY *U~C L(AxL`N>a`δڡ ~_TzôT8N D 2Kpa S$f4[MaNwC6O{se=DߣnGtA3W^F{k;%_5!r]]g$ aN;h>bNL56)4h{33. _=IF_kv&~?11=ts_&&4J?SƱFkAo` z ͌ff)+Vы<:)30׽&}M㬺 zWCX;k]Q,/JXDz׺$\{rm2^ԞlPCє+ B1+PhI_BAY.7 q9!.' hiTWW)mٌ([ْ R"E{ \_sLZ ]~UeHiM)e}:@-"(ڍmvX[nū`! ;ۦ5烽[%m?92LL=BX| 7`duP V:j$xb ;ɂDpPQgh1c!ocBQ2@=ڐS aCKj{ f$!\dFQi/F wbrEY!d& hIhnBf ,P GoSe)/S:w@2 ]B(o0v4PmۗI)i) ǻpko29b쒘[t]]?r%V(ĬscD[ .CEU蒂trYPV@y L^"ºa2u1.?5׮Y%SNVN{IG倝K~= 1\iP=ҀbOĢ&?G<2Zs ME}^)ơ騕@3T)H-(Lp[jD46VM ;\Ǵ{azEToxry7&n~ՇM!3oD-Sx+xdiQ]2\ AUFlau|h4&`h1 Ht1D[zsH%`vIZʻ?_*sIgꩺ%ۆ~E~ b|c8PzldSux葃2@]z W97eU=?Na:o3B" SȨp2{ Ɣ^0rXRLJ^Y,^wbS04y9;ylXxܯy֞?_0[),X8; Y*>޻߆2 =2ܸA{bHHxuFGH9>^TEYbGX;H;g ce`zu B{F7ef y64@R?¥ջ>ї,=@{@gd'ZצaL"aTg~k) !h{hnHYl'1PY}`PL^{0C4>T$Յausw6+Zە;1;310BG^I aPքib>oJG<2N3 RT2FQMϹwXl3-G|rB`yUnQ7o`M-eԔE`̪-ic,[|n3v/loN6Waz͵hsxV+=iWe7 4HT`^JI)7טD|! r'VvG(C˘mU{#]0|':Fo0)tc^T@OIZ(#"QcNq셿yaNvk-j$L#E>~A&*y"y~Ә7{ЉaQW-wpO-'> {UgRa/w_-}8<# nOv,-S0ƫ\2k%A;֑~{n.jԅ=ukhO V?F9yre@ L.{J_/5 0M£Lr#8y.31t+$@Th=Sſ^3/J/حkEHځO+lJ!?[ ȯ:G&n{6!7GTq)Ʌ>zOG{r_DQ5<\\ٿ_[|:([n^ؽ\kS$@͹]]3&`O݊6t[2eSnAu B^#{8˿ -9}f|9\dGPd;٪B g6;DXMMAfلh]XJt?_q_^C5I @ X?"7?6.XWtAgǬ\4^FpBIp"q^Y>Qx;Ьvޒ-=h0W׌_ vP`x 9 /v_]5#Cق_KN5hlm,Pk}6=z߃j##w 7w? s8?X_aNؐ5hZ ֓;{ebZRwYфüSf0^M"ix+.R>)uSyjß%M)A&ȇUgs0lF[5.8tog򎵁wjG; !hi~%+f^\2t?8+Hԙ!s?bby[~mEre$橮}ON?S}șbQQ77ak m>nu0+22SYT0'^UI)t\ꛢUy3a8ja`MCȤ4[eWZ}i{.@=T®/~1`/5t4[Z?TUR]{:Ĺ;#v[ .AbQnϝqzHLop_! xaͪi0Uvt3/ n]6? $ AH~929]9u1c4RRѤxV>UӅ({(]\7e\qE4]?@%b#\䖞3)Yb/p>x EGi ` 𷎝d,O%ddwMKѧ?nbQK-)K3"J;Iu Y_M3*+keuP#vNȬcLh-EP8= oLhveP)ڟ"{.2Pht+l[CtJ"ڛ{`ՍC*OoT>)_lv Wɯɋ$ p흧s4[DR[lte 47YT̴<meWa9qWP5ottkSh!of7 ,{r%zDk:A9؉<7k[BNY=',mJg>׎&C?]WzyYSw3ysVҵS-X5܏4<;Hy9`MtmdM]\(X!PEMM2Q"[ru U:Aq],֙nI||PfW7Ե]]Sq5HD )&~ljFeV\Ee#Bp$a5USV +o@sV.^nx98oXujKg7 ;KN7{beO|Z' BLbJoEkR Pl(!ϝfJh-DClx P0k1oSkNezp$,H VU>+O %W*@% ;C1g9>(028(GQ_RsnVr"tDbA.bF?B?Mg Xo|2GN]C4=Zޔ]kFs%"ۚ3ǽKO- -$ݷ?p I>91jnb# ,xཐTz[ݤmjݖWUOj8$/=@+Gt:Z}zK?m =B*ʍmFpRqeYrNgk$u|z"l~rDI G-mQ08J2y0Xs]%nPm&Ps_4yC_xRwtǝ_KE +cjߓhF騁u! [)-nÛ6l=V&?v$]C\{XGGDI]o&9Qbh&ryK@m0/ؗacMʚs{JO"\`b3^\vx͜KP㙅C~ѝ.[/nkAd&Ebpi҇zWa>ظ,,Z)B2f[^"yܧ4lįfl' &mrC|}wfv4-ȷ*;.MJt9;֡Mf^*!=ey(O;kڥٙ3OsӘGz@Jƅz2fҤkReᗋ ,/uHGԃ`bx) .J桖֍/+K?XFݞ;HJmzgJU -K*}P 3t|PVqH6^suWkϋ9H539-5+ U: jEe}MF *LhɃR$ [s2mᄅm3L;zm0,Tl~.q9k4gҴv];#NN ކ;oMK54bxk ZbyOC:%YrIeD+NA ZK>.^Tw凞,ۮ!]mJpT\JM t]8[/Yvv9ܕܡ3 M3dNIVc݌# ܒ.*iwz^d K$`,OMr6 We=В07K̃`[V+MCp*.|!3 a'7cmb2q,iw`.fs =dg[*Qe Nqެ9WjhS6DEw\R`0\銣F`+'seLAmՉΖ@ 4jj= /z> 'w9[!M&Y#~\fG䃁Kc| rvX bf,`e~Ae_ELPџdH tfjXN=s8<]% i5-?Ds!*q,MJMq>Z" ܵ"Vtװ:d/cXRG<>@hdK查0ri,Wailsj;ꢉD5Ґk9.&QL̏a}' $C_xzJc )ex.M)Kx<|9ǣr߃ǫw4u%,d2Ria㬦ʘvWUzc7+Ay1\QN/$`&59"a "_@zxO!&\ g9>2q_Xtmd+Κ?xngyj GDLhaG_kKrz˳;pIܥ%кz(cԊ9=Le@UDuq,=.ᄊeOXBo"P-j.ɛZEv+hA\eyGFj~A w+ʦ6HZf|nk`I,V$V]c׷HA=OHmP&%fr_6.8.8iqEe iqcLcӔF8@8D )U{aӽ 4%Kj~L5e_^^đ'*TgJSxlW+ܡШcyaOXUzG"WMٝW U$iV/!Z2U~blUqHUZ􉄫ֺ?GOtur>KMG9%*8ER~_UpT)4]4 X%b2V|UP.)tu4-+ĬjVj9 JNGʅ(Z7UdV &dVm0|Gj;5eI[u /mc5Q?uk&ouɋ[91|aU2S$+7z:0ʕi)%<&tJJW(RWQz}2?+ _G/%xK5L񪋘$y:yd'zիBd#W3E:bRRԆfc_e }g41 }lJŧ'T%h`)`5@} !2XA74xBXd%NҴ)1xaӪ)9,~"=lTrzSrIbibqw*Xm7*VvÞ!W9-aH$XXA#hcEKm<ۿ X ۧ eS|Ykv_E!+ώ Q4"TT 2Yz掝.UJYV6bYݝTjYFeόM$MG1h2d6Aĝ!kGQ&9l6)f _)g^H:մ܉xϏI%-B Z,] -&heT$&y1!-UkRRZ -m=~˨iArZ2=A-LV<(Zv:ZKjcCzZ ǒՊ{ ]OOYL&GGw85m"iku~ umyZ}-xnC#C $Gx*[WQl68:[^Ehˮ=Ckk! >sԶ=Gn t{6e,~?mhn52=ѭMe-d.6V߄6єt>vpķԷlza.]D\g~(inj:~h'΍G]ԹMG;YGn7(6L+wZ]xnY*]tH+m^pA)u5;ixb]j{.Lו&ؕubWE$iPս&Vt ]Ƒ>%ʉJrpU I;ݧZb4n]\%3 x#ljAtqW 0I/3fizUNW {U¦J+'Wrh$}i7inv/[NMQzDaoCu5C6M(:7D#~g$ݯzg ]7_Oۏ^N,^ Q.ӓ>ʋIi+OC?Œ/"VIS=E[ :`::SQx1'Q)>|izT0 8 {^y% a`U4QzG$ӟ NnQ0ƕ(91 '8X9$%GyiRI<Ƶ35%yiaD"~!n,vbL3'S9X{/Z2SVIu'8\KQ coP(~K1?H;Xg9f1~BS*+`2_eLf$[u1<4~w qj5Xcfc>)ncn$[ߘ .Zcϰ?'5XLg9M/a;+|p8<[2ca'9{0|.%}ُ]1u2 [ @dYcywSLO41 YzbJNLCVO3"e{-ȒQ3É4ȩ*'q$?KnF1$LJ9BY#<Ɍcd @J0ŖۣleɶcHJdFp'''ׇٓd H. GG(vۋ\ʔl.9O91r?c3U)6K*ife˭@{JveE+;|:İ>DZDzkczeiY2(ezmYRqYiDN9uIc]~>^QD-1q\

巴金的《月》
巴金的《月》

巴金的《月》
追求日的赤诚,月的宁静
——巴金散文诗《日》《月》的教学

杭州十三中教育集团 徐社东

上课开始,投影展示巴金的散文诗《日》和《月》正文,背景音乐为中国民乐《彩云追月》,营造抒情的气氛.

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7月21日

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吗?
圆月犹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吧,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月的光是死的光.
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么?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
7月22日
教师:今天是2005年10月25日星期一,我们学习巴金的散文诗,在这个日子里,谁愿意为我们这一节课说一句话?
学生:用这堂课来悼念巴金爷爷.
教师:你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巴金先生去世的?关于巴金爷爷,你能说得更多吗?
(请学生回答)
(请另一个学生到黑板书写:谨以此悼念巴金先生.)
【定下这课堂基调以后,正式开展学习,了解人物和作品,体会文中情感,理解语句深邃的含义,领会青年巴金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基本设计:整节课用“读”来贯通这些环节.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也是很适合进行抒情朗读的散文诗,出现在人教实验本8年级下,编在第二单元.这个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散文诗,其中《雪》是鲁迅的名篇,《雷电颂》是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中的一个片段,是一首激越澎湃的内心独白.《海燕》是高尔基的篇目.《组歌》是纪伯伦的.五篇课文的教学,都很讲究诵读.】
教师:(问一学生)对这两则散文诗,你在预习时,是默读,还是放声读了?你读时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我是默读的;我体会到了日的光耀和月的清冷,但是,都有人要上去.
教师:(问第二个学生)他的回答和你的理解一样吗?
学生:我体会到了巴金对着日和月产生的情思.
教师:他们从不同的方面,说出了这两首散文诗的价值.前面的同学只注意到了作品本身,后面的同学还注意到了作者的状况.(问第三个学生)你预习时读了几遍,对文中语句,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如果现在让你大声来读,你觉得读第一篇和读第二篇,感情上应该有什么一致和不一样的地方?
学生:我读了三遍;我不理解的是,巴金爷爷说“生命是可爱的”,但他为什么又要赞美飞蛾和夸父?还有,月亮和太阳,到底谁是巴金心目中的理想?我觉得它们是相反的两个事物.
教师:好,你提了很多问题,也暴露了一些认识错误,不过没关系,我相信会得到纠正的.……现在,请大家来回答我的问题,《日》、《月》是巴金在抗战时期创作的散文诗,那时,中华民族大敌当前,当时情境下的我们中国人的主要情感是什么?你能把这和日、月、飞蛾、夸父、嫦娥等建立起联系吗?……请大家思考一下,也可以讨论.
【学生活动】
学生发言后,教师投影展示:
《日》《月》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日》表现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追求理想的人生.《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姮娥为了一个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姮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这两篇短文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
教师:今天这一节课,我们要在一起深情地朗读这两首散文诗.先请同学简单说说,按照你的理解,什么是朗读,什么是朗诵?如何才能很好地朗诵?
多学生:(回答.略.)
教师请一学生整理:朗读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大声的读.朗诵则是对作品进行艺术化的处理和表现.要想朗诵好文章,要有充沛的感情,要能准确地理解原作精神.
教师引导:那你如何领会文中情感、理解语句深邃含义,领会青年巴金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的?你觉得朗诵前又要准备什么样的充沛情感?
【学生思考】
教师:巴金爷爷的这两篇散文诗比较舒缓,可以自由地读,大胆地处理.文中的语言比较优美,含有哲理,内蕴丰富,有些名言警句要牢记在心.……现在,请每个人同学自己揣摩,放声地读一读,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看看该怎么读.等一会,我们请个别同学站起来,朗诵全文.
【学生活动】
(教师请单个学生起来朗读.找中等水平的同学.)
(教师请其他学生指出该同学朗读的缺陷.)
教师总结:看来朗诵还是很有讲究的,简单地说,首先要很好地理解原作,其次要具有一定的朗读技巧.下面请大家看投影,为了更好地朗诵这篇课文,我提供了许多知识卡片,供你们翻查.如果你们需要什么方面的相关知识,可以来点击该项目.但你要思考:你为什么要了解这个项目,它对你朗诵课文有什么帮助?
【学生活动·集体研读课文】
教师投影展示如下内容按钮:
1.巴金其人 2.写作年代 3.生字生词 4.朗诵方法 5.表现手法 6.引申想像
每一按钮都链接了相关知识点.教师自由点击相关资料.
1.巴金其人
巴金于1904年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反响.
2.写作年代
这两篇作品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1942年,其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侵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3.生字生词
旸(yáng)、姮(héng)、皓(hào)、浸(jìn)
一撮(cuō)灰,撮,量词.
一瞬(shùn)间,一眨眼,转眼.
寂寞:孤单冷清.
倘使:假使.
长空:辽阔的天空.
皓月:明亮的月亮.
咏叹:歌咏.
舍弃:放弃.
甘愿:心甘情愿.
凭栏:依着栏杆.
飞蛾扑火:飞蛾扑到火焰上,今比喻自取灭亡.
4.朗诵方法
常用的表达手段有:停顿、重音、语速、句调.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可给听众一个领略、思考、理解、接受的余地.重音指对某些词语进行强调.语速是指说话或朗诵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句调,在汉语中,字有字调,句有句调.句调又称语调,是指语句的高低升降.句调可分为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升调(↑),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降调(↓),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平调(一),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曲调,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如笑语、颤音、泣诉、重音轻读等.
5.表现手法
《日》这篇短文通过飞蛾扑火,夸父逐日这两个事例,赞美了他们为追求光和热的英勇献身精神,表达了自己宁可轰轰烈烈的战死,也不愿寒冷寂寞地偷生的战斗决心.《月》这篇短文,通过对寒冷月光入侵的细腻感受,写现实世界的寒冷和毫无生机,赞颂了姮蛾一样为改变清冷现状而不惜牺牲的献身精神的人.
作者用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托飞蛾、夸父,借这两个形象作为追求光明、宁愿献身的象征,借姮娥奔月,作为追求光和热、创造美好未来生活的象征.中国的抗战是非常艰苦的,整个民族遭受劫难,沉入没顶的黑暗之中,在这短文里,巴金既表达了个人心声,也表达了民族情感.他个人的人生态度,也在这些精美的语句里.
6.引申想像
在文章中,“日”“飞蛾”“夸父”“月”“姮娥”,你怎么理解他们各自的意象?他们给你的想像又是什么?它们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理想?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追求?
“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
你能说出“夸父追日”“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吗?
……
教师:现在,我要请几位擅长朗读的同学站起来,大家也可以推荐一下.然后,我们全班同学在一起,先帮助他如何更有感情、更有感受力地朗诵巴金的《日》和《月》.
【教师对学生的现场朗诵指导】
教师:朗诵整篇课文的感情,应该如何选择?语速应如何选择?
学生回答(由教师认定):感情应该沉静、内蓄,前一篇的激情也是不过分外现的,带一点悲壮,后一则凄清,优雅.语速,前一则中速,后一则慢速.
一学生(举手):老师,第一则《日》中间的“日”,是不是代表日本侵略者?飞蛾、夸父是不是不怕死的英雄?这里是不是该读得铿锵有力?
(学生喧哗)
教师:我们不要这种太概念化、太政治化的理解,散文诗是美的,是精致的艺术,一个文人的思想情操也是细腻的.直接的、露骨的表达,不是艺术的表达.这里的“日”,还是理解为一个自然事物比较好,它和后面的“月”对应排列,文中所有的意象都是艺术化的,这就是艺术散文的特点.……大家继续研究语句的朗诵.
学生:在《日》中,作者写道:“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这一句是什么句式?应该怎么进行朗诵表现?
另一学生回答(由教师认定):是反问句;应采用升调朗诵.
学生:“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这个长句应该如何停顿和强调?
教师请学生回答:应该这样——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
教师:很好,你再朗诵一下这一句.
【之后,教师请学生尝试朗诵《日》,再请朗诵者谈朗诵后的自我感受,再请别的同学进行评价.】
教师点评指导:……“飞蛾”,一种渺小而不美丽的生物,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路上,从飞蛾到夸父,他们为了光明,都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这里,朗诵时,随着语意内容的改变,两个意象发生转变,由低级到高级,这里朗诵者的声音应该渐渐高昂起来.
【教师和一学生耳语,请他推荐一个从不敢大声朗读的同学来表演.】
(同学鼓掌)
教师:好,我们继续深入研究课文,《日》这一篇表达的情感,重点在哪里?朗诵时,如何处理这重点?
学生回答(教师认定):应该在这里——“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真实含义,这才是作者所要追求的理想人生.所以,作者“甘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教师:在这里,朗诵者的情感状态,应该激情洋溢,在这里,朗诵者的声音的力度和气度,应该达到顶点.
……
【教师请同学酝酿情感,正式朗诵《日》,并配合有肢体语言.】
(同学鼓掌)
教师:现在我们再来研究《月》的朗诵,这里的情感状态,应该是细腻、幽静,平稳、抒情,清幽、寂寞的.巴金笔下的月是别样的,“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种感觉”,没有了前文对日的热情礼赞,而有了对冷的别样的独特的感受.……请想像一下作者写作时的真实情景:一个人踱步在月光之下,孤寂、凄清,“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了落了霜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此时的心情应该是忧愁、沉重的.所以,朗诵时,语调应该平静、冷寂,把冬日夜晚的月光的意象捕捉到.要知道,它代表的是死.
(教师请同学起来尝试朗诵.)
教师:大家对她的朗诵有什么看法?如果让你来朗诵,还有什么疑惑?
学生:在《月》中,作者有这样的话,“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月的光是死的光.”这一句,应该怎么表现?
教师:这句是写月的清寒部分的文字的收煞句,真可谓是寒意袭人,侵人骨髓!文章到这里,是一片死寂的气氛,简直没有一点生气,让人感到压抑和无尽的苦闷.这里应收束得干净、利索,给人无限的想像空间.……全文都是在这一种情感气氛里结束的吗?
学生:不.
教师:请回答理由.
学生回答:不;因为下文就要转折了,就说到姮娥的不怕寒冷了.
教师:很好.……接下来一句,和上面的清冷的语调完全不同,(教师示范)“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这里出现了一个重要的逻辑上的转折,“但是”这个词,应该有足够的停顿,加以强调.随后出现在这里的姮娥,和前面一则的飞蛾、夸父是相似的,她“妄想”改变冰冷的月球,改变冰冷的月光,她的这种精神是值得赞颂的.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青年巴金虽然用的是一些很熟的意象,但他的感情是非常纤细的.
【教师请同学朗诵《月》,并配合肢体语言.】
(同学鼓掌)
教师:我们再整体地看一下两则.关键性的词语,就是朗诵的重点.在文章中,“日”“飞蛾”“夸父”“月”“姮娥”,它们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绝寒冷的思想感情,都应该被重点表现.大家可以练习一下.
(学生活动.深入学习,深入练习.)
教师:“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怎么把关于飞蛾的语句读出赞美、崇仰的语调来?
(学生思考.练习.)
教师:可以采取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如颤音、泣诉等.也可以用你个人的方式.……等一会,我们要把两则一起来朗诵,大家看看,还有什么疑问?
学生:这两篇文章,是分开读好,还是一气呵成好?哪一则适合男生读,哪一则适合女生读?
教师引导并回答:这两篇文章,一篇写日,一篇写月,看一看写作时间,仅仅是一天之隔.将两则文章联系起来看,表达的感情也是一致的,并不是对立的.所以,两则的朗诵适合放在一块,中间只要作稍微的停顿,就可以了.后一则适合女生读.不过,这两则大家都可以读.
【学生深情朗诵.】
(大家鼓掌.)
教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再来尝试分角色朗诵,让个别同学的朗诵与全体齐读相配合,你能设计一下方案吗?
【活动:学生安排,大家配合.集体深情朗诵《日》《月》.达到这节课学习的高潮.】
……
【延伸学习.教师投影展示以下朗诵资料,请同学当场朗诵,教师从旁适当点评.】
朗读材料一:《星》,巴金《龙?虎?狗》中的另一篇文章.

在一本比利时短篇小说集里,我无意间见到这样的句子:
“星星,美丽的星星,你们是滚在无边的空间中,我也一样,我了解你们……是,我了解你们……我是一个人……一个能感觉的人……一个痛苦的人……星星,美丽的星星……”我明白这个比利时某车站小雇员的哀诉的心情.好些人都这样地对蓝空的星群讲过话.他们都是人世间的不幸者.星星永远给他们以无上的安慰.
在上海一个小小舞台上,我看见了屠格涅夫笔下的德国音乐家老伦蒙.他或者坐在钢琴前面,将最高贵的感情寄托在音乐中,呈献给一个人;或者立在蓝天底下,摇动他那白发飘飘的头,用赞叹的调子说着:“你这美丽的星星,你这纯洁的星星.”望着蓝空里眼瞳似的闪烁着的无数星子,他的眼睛润湿了.
我了解这个老音乐家的眼泪.这应该是灌溉灵魂的春雨吧.
在我的房间外面,有一段没有被屋瓦遮掩的蓝天.我抬起头可以望见嵌在天幕上的几颗明星.我常常出神地凝视着那些美丽的星星.它们像一个人的眼睛,带着深深的关心望着我,从不厌倦.这些眼睛每一霎动,就像赐予我一次祝福.
在我的天空里星星是不会坠落的.想到这,我的眼睛也湿了.
朗读材料二:消息、挽联和巴金语录
文坛巨匠,文学大师,伟大的人民作家巴金先生于2005年10月17日19时6分在上海逝世.巴金先生的追悼会于24日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行.(教师点评:应语言庄重,感情沉重,表情凝重肃穆)
一幅挽联:
激流破寒夜,皆为真话
病室成憩园,亦守良知(教师点评:赞美、讴歌,短短几字,概括一生.)
巴金语录:
关于名人.“我最不高兴的是被人当作‘名人’,仿佛很了不起,其实空无所有.好像很多人尊敬,其实谁也不了解你.……”
关于写作.“我写小说从没有思考过创作方法、表现手法和技巧等等问题.我想来想去,想的只是一个问题:怎样让人生活得更美好,怎样做一个更好的人,怎样对读者有帮助,对社会、对人民有贡献.”
关于《随想录》.“这是一笔心灵上的欠债,我必须早日还清.它像一根皮鞭在抽打我的心,仿佛我又遇到五十年前的事情.写吧,写吧.好像有一个声音经常在我耳边叫.”
关于冰心.“冰心大姐的存在,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她是一盏明灯,照亮着我前面的道路.她比我更乐观.灯亮着,我放心地大步向前;灯亮着,我不会感到孤独.”
关于人生.“让我做一块木柴吧.我愿意把我从太阳那里受到的热放散出来,我愿意把自己烧得粉身碎骨给人间添一点点温暖.”
关于讲真话.“所谓的讲真话不过是把心交给读者,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
关于萧珊.三年以后,巴金把萧珊的骨灰捧回来,放在自己的房间里,沉痛地说:“她的骨灰里有我的泪和血.这是她的最后,然而绝不是她的结局,她的结局将和我的连在一起.”
教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率性的人,一个真诚的人,一个像火一样热烈,又像月一样安静的人.他在青年时期就有着纤细的情感,他能艺术化地表现自己的情思,他的这两则作品,既让我们觉得有现实意义,又有永恒的艺术价值.《日》和《月》是对生命、人生的思考,它也启发我们思考如何生、如何死.同学们,你们今天的表现是成功的.一个人,就是一本大书,关于巴金,你或许还想了解更多,那你就去更深入地了解他吧!好,再见!
(来源:原创作品)

追求日的赤诚,月的宁静
——巴金散文诗《日》《月》的教学

杭州十三中教育集团 徐社东

上课开始,投影展示巴金的散文诗《日》和《月》正文,背景音乐为中国民乐《彩云追月》,营造抒情的气氛。

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

全部展开

追求日的赤诚,月的宁静
——巴金散文诗《日》《月》的教学

杭州十三中教育集团 徐社东

上课开始,投影展示巴金的散文诗《日》和《月》正文,背景音乐为中国民乐《彩云追月》,营造抒情的气氛。

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7月21日

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吗?
圆月犹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吧,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月的光是死的光。
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么?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
7月22日
教师:今天是2005年10月25日星期一,我们学习巴金的散文诗,在这个日子里,谁愿意为我们这一节课说一句话?
学生:用这堂课来悼念巴金爷爷。
教师:你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巴金先生去世的?关于巴金爷爷,你能说得更多吗?
(请学生回答)
(请另一个学生到黑板书写:谨以此悼念巴金先生。)
【定下这课堂基调以后,正式开展学习,了解人物和作品,体会文中情感,理解语句深邃的含义,领会青年巴金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基本设计:整节课用“读”来贯通这些环节。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也是很适合进行抒情朗读的散文诗,出现在人教实验本8年级下,编在第二单元。这个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散文诗,其中《雪》是鲁迅的名篇,《雷电颂》是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中的一个片段,是一首激越澎湃的内心独白。《海燕》是高尔基的篇目。《组歌》是纪伯伦的。五篇课文的教学,都很讲究诵读。】
教师:(问一学生)对这两则散文诗,你在预习时,是默读,还是放声读了?你读时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我是默读的;我体会到了日的光耀和月的清冷,但是,都有人要上去。
教师:(问第二个学生)他的回答和你的理解一样吗?
学生:我体会到了巴金对着日和月产生的情思。
教师:他们从不同的方面,说出了这两首散文诗的价值。前面的同学只注意到了作品本身,后面的同学还注意到了作者的状况。(问第三个学生)你预习时读了几遍,对文中语句,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如果现在让你大声来读,你觉得读第一篇和读第二篇,感情上应该有什么一致和不一样的地方?
学生:我读了三遍;我不理解的是,巴金爷爷说“生命是可爱的”,但他为什么又要赞美飞蛾和夸父?还有,月亮和太阳,到底谁是巴金心目中的理想?我觉得它们是相反的两个事物。
教师:好,你提了很多问题,也暴露了一些认识错误,不过没关系,我相信会得到纠正的。……现在,请大家来回答我的问题,《日》、《月》是巴金在抗战时期创作的散文诗,那时,中华民族大敌当前,当时情境下的我们中国人的主要情感是什么?你能把这和日、月、飞蛾、夸父、嫦娥等建立起联系吗?……请大家思考一下,也可以讨论。
【学生活动】
学生发言后,教师投影展示:
《日》《月》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日》表现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追求理想的人生。《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姮娥为了一个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姮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这两篇短文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
教师:今天这一节课,我们要在一起深情地朗读这两首散文诗。先请同学简单说说,按照你的理解,什么是朗读,什么是朗诵?如何才能很好地朗诵?
多学生:(回答。略。)
教师请一学生整理:朗读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大声的读。朗诵则是对作品进行艺术化的处理和表现。要想朗诵好文章,要有充沛的感情,要能准确地理解原作精神。
教师引导:那你如何领会文中情感、理解语句深邃含义,领会青年巴金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的?你觉得朗诵前又要准备什么样的充沛情感?
【学生思考】
教师:巴金爷爷的这两篇散文诗比较舒缓,可以自由地读,大胆地处理。文中的语言比较优美,含有哲理,内蕴丰富,有些名言警句要牢记在心。……现在,请每个人同学自己揣摩,放声地读一读,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看看该怎么读。等一会,我们请个别同学站起来,朗诵全文。
【学生活动】
(教师请单个学生起来朗读。找中等水平的同学。)
(教师请其他学生指出该同学朗读的缺陷。)
教师总结:看来朗诵还是很有讲究的,简单地说,首先要很好地理解原作,其次要具有一定的朗读技巧。下面请大家看投影,为了更好地朗诵这篇课文,我提供了许多知识卡片,供你们翻查。如果你们需要什么方面的相关知识,可以来点击该项目。但你要思考:你为什么要了解这个项目,它对你朗诵课文有什么帮助?
【学生活动·集体研读课文】
教师投影展示如下内容按钮:
1.巴金其人 2.写作年代 3.生字生词 4.朗诵方法 5.表现手法 6.引申想像
每一按钮都链接了相关知识点。教师自由点击相关资料。
1.巴金其人
巴金于1904年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反响。
2.写作年代
这两篇作品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1942年,其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侵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3.生字生词
旸(yáng)、姮(héng)、皓(hào)、浸(jìn)
一撮(cuō)灰,撮,量词。
一瞬(shùn)间,一眨眼,转眼。
寂寞:孤单冷清。
倘使:假使。
长空:辽阔的天空。
皓月:明亮的月亮。
咏叹:歌咏。
舍弃:放弃。
甘愿:心甘情愿。
凭栏:依着栏杆。
飞蛾扑火:飞蛾扑到火焰上,今比喻自取灭亡。
4.朗诵方法
常用的表达手段有:停顿、重音、语速、句调。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可给听众一个领略、思考、理解、接受的余地。重音指对某些词语进行强调。语速是指说话或朗诵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句调,在汉语中,字有字调,句有句调。句调又称语调,是指语句的高低升降。句调可分为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升调(↑),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降调(↓),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平调(一),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曲调,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如笑语、颤音、泣诉、重音轻读等。
5.表现手法
《日》这篇短文通过飞蛾扑火,夸父逐日这两个事例,赞美了他们为追求光和热的英勇献身精神,表达了自己宁可轰轰烈烈的战死,也不愿寒冷寂寞地偷生的战斗决心。《月》这篇短文,通过对寒冷月光入侵的细腻感受,写现实世界的寒冷和毫无生机,赞颂了姮蛾一样为改变清冷现状而不惜牺牲的献身精神的人。
作者用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托飞蛾、夸父,借这两个形象作为追求光明、宁愿献身的象征,借姮娥奔月,作为追求光和热、创造美好未来生活的象征。中国的抗战是非常艰苦的,整个民族遭受劫难,沉入没顶的黑暗之中,在这短文里,巴金既表达了个人心声,也表达了民族情感。他个人的人生态度,也在这些精美的语句里。
6.引申想像
在文章中,“日”“飞蛾”“夸父”“月”“姮娥”,你怎么理解他们各自的意象?他们给你的想像又是什么?它们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理想?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追求?
“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
你能说出“夸父追日”“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吗?
……
教师:现在,我要请几位擅长朗读的同学站起来,大家也可以推荐一下。然后,我们全班同学在一起,先帮助他如何更有感情、更有感受力地朗诵巴金的《日》和《月》。
【教师对学生的现场朗诵指导】
教师:朗诵整篇课文的感情,应该如何选择?语速应如何选择?
学生回答(由教师认定):感情应该沉静、内蓄,前一篇的激情也是不过分外现的,带一点悲壮,后一则凄清,优雅。语速,前一则中速,后一则慢速。
一学生(举手):老师,第一则《日》中间的“日”,是不是代表日本侵略者?飞蛾、夸父是不是不怕死的英雄?这里是不是该读得铿锵有力?
(学生喧哗)
教师:我们不要这种太概念化、太政治化的理解,散文诗是美的,是精致的艺术,一个文人的思想情操也是细腻的。直接的、露骨的表达,不是艺术的表达。这里的“日”,还是理解为一个自然事物比较好,它和后面的“月”对应排列,文中所有的意象都是艺术化的,这就是艺术散文的特点。……大家继续研究语句的朗诵。
学生:在《日》中,作者写道:“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这一句是什么句式?应该怎么进行朗诵表现?
另一学生回答(由教师认定):是反问句;应采用升调朗诵。
学生:“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这个长句应该如何停顿和强调?
教师请学生回答:应该这样——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
教师:很好,你再朗诵一下这一句。
【之后,教师请学生尝试朗诵《日》,再请朗诵者谈朗诵后的自我感受,再请别的同学进行评价。】
教师点评指导:……“飞蛾”,一种渺小而不美丽的生物,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路上,从飞蛾到夸父,他们为了光明,都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这里,朗诵时,随着语意内容的改变,两个意象发生转变,由低级到高级,这里朗诵者的声音应该渐渐高昂起来。
【教师和一学生耳语,请他推荐一个从不敢大声朗读的同学来表演。】
(同学鼓掌)
教师:好,我们继续深入研究课文,《日》这一篇表达的情感,重点在哪里?朗诵时,如何处理这重点?
学生回答(教师认定):应该在这里——“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真实含义,这才是作者所要追求的理想人生。所以,作者“甘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教师:在这里,朗诵者的情感状态,应该激情洋溢,在这里,朗诵者的声音的力度和气度,应该达到顶点。
……
【教师请同学酝酿情感,正式朗诵《日》,并配合有肢体语言。】
(同学鼓掌)
教师:现在我们再来研究《月》的朗诵,这里的情感状态,应该是细腻、幽静,平稳、抒情,清幽、寂寞的。巴金笔下的月是别样的,“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种感觉”,没有了前文对日的热情礼赞,而有了对冷的别样的独特的感受。……请想像一下作者写作时的真实情景:一个人踱步在月光之下,孤寂、凄清,“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了落了霜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此时的心情应该是忧愁、沉重的。所以,朗诵时,语调应该平静、冷寂,把冬日夜晚的月光的意象捕捉到。要知道,它代表的是死。
(教师请同学起来尝试朗诵。)
教师:大家对她的朗诵有什么看法?如果让你来朗诵,还有什么疑惑?
学生:在《月》中,作者有这样的话,“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月的光是死的光。”这一句,应该怎么表现?
教师:这句是写月的清寒部分的文字的收煞句,真可谓是寒意袭人,侵人骨髓!文章到这里,是一片死寂的气氛,简直没有一点生气,让人感到压抑和无尽的苦闷。这里应收束得干净、利索,给人无限的想像空间。……全文都是在这一种情感气氛里结束的吗?
学生:不。
教师:请回答理由。
学生回答:不;因为下文就要转折了,就说到姮娥的不怕寒冷了。
教师:很好。……接下来一句,和上面的清冷的语调完全不同,(教师示范)“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这里出现了一个重要的逻辑上的转折,“但是”这个词,应该有足够的停顿,加以强调。随后出现在这里的姮娥,和前面一则的飞蛾、夸父是相似的,她“妄想”改变冰冷的月球,改变冰冷的月光,她的这种精神是值得赞颂的。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青年巴金虽然用的是一些很熟的意象,但他的感情是非常纤细的。
【教师请同学朗诵《月》,并配合肢体语言。】
(同学鼓掌)
教师:我们再整体地看一下两则。关键性的词语,就是朗诵的重点。在文章中,“日”“飞蛾”“夸父”“月”“姮娥”,它们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绝寒冷的思想感情,都应该被重点表现。大家可以练习一下。
(学生活动。深入学习,深入练习。)
教师:“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怎么把关于飞蛾的语句读出赞美、崇仰的语调来?
(学生思考。练习。)
教师:可以采取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如颤音、泣诉等。也可以用你个人的方式。……等一会,我们要把两则一起来朗诵,大家看看,还有什么疑问?
学生:这两篇文章,是分开读好,还是一气呵成好?哪一则适合男生读,哪一则适合女生读?
教师引导并回答:这两篇文章,一篇写日,一篇写月,看一看写作时间,仅仅是一天之隔。将两则文章联系起来看,表达的感情也是一致的,并不是对立的。所以,两则的朗诵适合放在一块,中间只要作稍微的停顿,就可以了。后一则适合女生读。不过,这两则大家都可以读。
【学生深情朗诵。】
(大家鼓掌。)
教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再来尝试分角色朗诵,让个别同学的朗诵与全体齐读相配合,你能设计一下方案吗?
【活动:学生安排大家配合。集体深情朗诵《日》《月》。达到这节课学习的高潮。】
……
【延伸学习。教师投影展示以下朗诵资料,请同学当场朗诵,教师从旁适当点评。】
朗读材料一:《星》,巴金《龙?虎?狗》中的另一篇文章。

在一本比利时短篇小说集里,我无意间见到这样的句子:
“星星,美丽的星星,你们是滚在无边的空间中,我也一样,我了解你们……是,我了解你们……我是一个人……一个能感觉的人……一个痛苦的人……星星,美丽的星星……”我明白这个比利时某车站小雇员的哀诉的心情。好些人都这样地对蓝空的星群讲过话。他们都是人世间的不幸者。星星永远给他们以无上的安慰。
在上海一个小小舞台上,我看见了屠格涅夫笔下的德国音乐家老伦蒙。他或者坐在钢琴前面,将最高贵的感情寄托在音乐中,呈献给一个人;或者立在蓝天底下,摇动他那白发飘飘的头,用赞叹的调子说着:“你这美丽的星星,你这纯洁的星星。”望着蓝空里眼瞳似的闪烁着的无数星子,他的眼睛润湿了。
我了解这个老音乐家的眼泪。这应该是灌溉灵魂的春雨吧。
在我的房间外面,有一段没有被屋瓦遮掩的蓝天。我抬起头可以望见嵌在天幕上的几颗明星。我常常出神地凝视着那些美丽的星星。它们像一个人的眼睛,带着深深的关心望着我,从不厌倦。这些眼睛每一霎动,就像赐予我一次祝福。
在我的天空里星星是不会坠落的。想到这,我的眼睛也湿了。
朗读材料二:消息、挽联和巴金语录
文坛巨匠,文学大师,伟大的人民作家巴金先生于2005年10月17日19时6分在上海逝世。巴金先生的追悼会于24日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行。(教师点评:应语言庄重,感情沉重,表情凝重肃穆)
一幅挽联:
激流破寒夜,皆为真话
病室成憩园,亦守良知(教师点评:赞美、讴歌,短短几字,概括一生。)
巴金语录:
关于名人。“我最不高兴的是被人当作‘名人’,仿佛很了不起,其实空无所有。好像很多人尊敬,其实谁也不了解你。……”
关于写作。“我写小说从没有思考过创作方法、表现手法和技巧等等问题。我想来想去,想的只是一个问题:怎样让人生活得更美好,怎样做一个更好的人,怎样对读者有帮助,对社会、对人民有贡献。”
关于《随想录》。“这是一笔心灵上的欠债,我必须早日还清。它像一根皮鞭在抽打我的心,仿佛我又遇到五十年前的事情。写吧,写吧。好像有一个声音经常在我耳边叫。”
关于冰心。“冰心大姐的存在,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她是一盏明灯,照亮着我前面的道路。她比我更乐观。灯亮着,我放心地大步向前;灯亮着,我不会感到孤独。”
关于人生。“让我做一块木柴吧。我愿意把我从太阳那里受到的热放散出来,我愿意把自己烧得粉身碎骨给人间添一点点温暖。”
关于讲真话。“所谓的讲真话不过是把心交给读者,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
关于萧珊。三年以后,巴金把萧珊的骨灰捧回来,放在自己的房间里,沉痛地说:“她的骨灰里有我的泪和血。这是她的最后,然而绝不是她的结局,她的结局将和我的连在一起。”
教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率性的人,一个真诚的人,一个像火一样热烈,又像月一样安静的人。他在青年时期就有着纤细的情感,他能艺术化地表现自己的情思,他的这两则作品,既让我们觉得有现实意义,又有永恒的艺术价值。《日》和《月》是对生命、人生的思考,它也启发我们思考如何生、如何死。同学们,你们今天的表现是成功的。一个人,就是一本大书,关于巴金,你或许还想了解更多,那你就去更深入地了解他吧!好,再见!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