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由来是什么?萧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他为什么被称为汉初三杰?后来为什么又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事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6 01:52:59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由来是什么?萧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他为什么被称为汉初三杰?后来为什么又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事情?
x|n#Kݯt 6p]bѰߍ(γD$)j$RgOVHJu6l?XUd;Ug*޺TF u;SozO9-᷾EVfֽF ^ ?<2]oOU)aEѝ?u"/Rs;r'+yVwXVoblʟ]Oیwv I{‰U:<{Pۍ粵&bY.zomsz eP`1>xۭV[U)n\ }UA Gp[MVM\=K* Jr{VɡX 2?vզ9uQX\||ӟEuf~%*])<pQyO*s OCDUǗ`yrm|OLJJ?!l|-* Ky.A6 4;sQɭ<ѥorEG :)xbK? "LV%de1jx? cr'J7q,*U{+a w8dk(\aDu*OcrHuE}\.l"-u 39;`2 USM2*0@wZc,cC6UM./MJe3׺pNfDG{ `!x,iB:([ ×H=[pk}~Se5DPrvoǰHo_щ[IUƇ#*At A8 ש)QۧáV*Wx쟜]WD!P.OJU2@1d735cPsr0f!N.ͅhKS=mx!㡀:SaoS8u4p DM$4WӖ2doO} ɿ9W锜'h*ʞptX*Iߤ>7uQ&!92hY U0Sٝ~;M62p3ǡ ދTӊ;?=Aeip5-ȳLA槍02L2vǩdF'+?l$G`$5 ^] 񖾺7dQcZzH3g izJ`;"HGJ83,eSB{Gn &`w`S!{D]xa{MoX|ugv cP $t-(c8G8|õ]H,^P>s=?Xf\J׾ m}oW鍥eHSFpa9~lCbp1{ԉHp+Cn/L?1`'#Hk{U#ގZxdR.!1>ݖĊpo0Rdž_߂|™9 PL@e`0>a9ʷ>6YY}Nd=E7#&CD|jh)o},Aپs_I"tLg$DF'rj0oaA&Y,mU1S *X983FJWpZZIH4!%! r*/t6'M@@uܵ}8 +GiK9, ǿ]"93 .r& F`NFGmNJp/?y ^bIz !$lLd En*,lU>A rLI )RAVώU hƒ>%xSK:ԻK֦:HbV5 I! &)ewy7w~54oR0iur&}?d6s׫5r}D(°ga*J4ūi:1I7ʙtR3) S?&ðB$kUvX 0P0$aS耡kƌ@8יIFEThDo{WnFW4pOfe~C HNv; =*/P7Lr! 6!mS'aB3b_zv °<*33/ŖBnWO 4#o3ı;=xcPľyw82C^U՗`ϑ?L! xw+K- mqUՅ4 _JA@2Kœ(Jj,I]VY@tYq$$=t;ei!6+F6E E,I,(li3@d +޹xЭI 0]YJEvheA:^^$3}:=[xw{*p&()OZa<?CNI?߼vK." wߺj> *63AjrQO0k8 lϭ Sˢ,Tև3E:o@1ưu; A_I/t ۑh’m1BYy+ZyQM3]<\H`h fs^Ce6N9|5i]UKˑ&W=rt+ʯ(d,$՛Dh*e~tsc}OsL`G'GS,C%R0N#aaKܹr^ /Sk$$(K3 jPG.q-5 p柽:zy=,"9o4+pI74SeU2L]"ڡ$2ct^;/! w`OVskLLezYv]\[\ +~2U%P[ht4pl3*M^loXs_%~uRRMcn6%aCSd C`tcGpPyVXy[ϡI82n&zHDUYڗOֻI1NoMS- ;61ڇ` մ,LWժ, 21:݊) <ZF9Ts,aJV{xy>%UǾ"{-lTXc26l Էi^ج^;1=SERSF6y~<{g%pk\Bܢ?;TA򈩺{"щ1oXAb>mu]-AeȈd42 cz5Q"[-ݣy0;YgzVUDŽ8H;RPza*zAY|D`f/-J@bːGgG v61Ȁh[ ȟ?T"a֎Xi,CXEPH)̇UEPbu{f`"Y<4dNȊ9$&;6`+aҴҀP[5Z6ƪc/p à |ɴX(Z.QX<b&&53)J8laNXüFX7gB}SNQWR18:jQ.m!yE9]*C8׮rXy91 ldj'gTOztN LWaJ_^ pqa{;>m[! WaΑa5#J`K%q&ũ<#Lhi\7"~6M~MѕYH~PW1P6&F*BEL}+ Q\D2[I=0Mq=a03ʿ`Od1#N"2tRnZƒ55$$';C*"G';1\B`[Ǖj]q=qoh1k6-vĚhdA{/4`)V%"\DoX]/ck(?̇B݄-k󞺝Ygg6/,b봠6'ldam/2I" !Xd1>GX:;ĉ}3FwU|t1Y);)/鷵-87T }[/Y<^Jń6? L<"h慙@mЮ:vBq.xȐL#fk?e@G!#6u$% !' Λsxؽ>vit;R(TCWUyvt[ع8e 2w-A)6a*QW HI,vpEp`4,&IRkf'`HW;;YS6]U 5*T9 cU8 xST6!OaȆ_6Y'83CQ/N9"򀈫e0}Lh1ւpƑ΂'R4sezCJBtdnKfť4cbEni"`R4}w|a50|(SuetuZ 6-gn5UĻ!&e| ͆әd,E_^NU1qnD(3c||?+7TQL;[|6pUG#qÖޥ!3} 8pI(9,n6BZXcCiwn138w5?\3ͳGDѦA(f[CQ4',mPxJ( */戮8"$m O=&{/S+ys+|GL"JGe~IiUfK`A3Gۍ} 幁5~r^YyoVN[sv|#X%Of8zAs^=Zx\LxL'fc՛ω*6!2UWN龛c0~/.׌:r v B~ OXAG$du.z =X7.pA}LvfsLXF鳘iռӮ[@wVr=Bv0ЂIf)fϛN+L.,W夢&fy[vG|E @e,!c Z{+|R,ycp%M e*txwMlj5R/zxjGge>ت9eE>c _+7dZ}>G w(Odix#0d lIGU%5y&bhޗS\YL`A&c}"”Th=,W)c"g ڍ)ƭߙ&kUC< hbbB :$$X&G&,j!_7 ³{o={XGjw|LQfa\Ng;L) w4]FQ;mTP'o&An0L+mIk88Ĥmz#'d\a{W7QtUpQ^:݀Mvk ;aeg35ϗ62_FsN Hx{["BcQ/G!BqyQv\]C2 4M  :U,nSV0|<5npHU4M,魎Dazi=KW!X4YzN/;0qS[N4]Tkq+;Y}5I,(phY0}= * c9_(wo`C4??޻z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由来是什么?萧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他为什么被称为汉初三杰?后来为什么又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事情?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由来是什么?
萧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他为什么被称为汉初三杰?后来为什么又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事情?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由来是什么?萧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他为什么被称为汉初三杰?后来为什么又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事情?
萧何,是汉朝初年丞相.谥号“文终侯”,汉初三杰之首.辅助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政权.
泗水沛(今江苏沛县)人.曾任沛县主吏掾、泗水郡卒吏等职,持法不枉害人.秦末随刘邦起兵反秦,刘邦进入咸阳,萧何把相府及御史府的法律、户籍、地理图册等收集起来,使刘邦知晓天下山川险要、人口、财力、物力的分布情况.项羽称王后,萧何劝说刘邦接受分封,立足汉中,养百姓,纳贤才,收用巴蜀二郡的赋税,积蓄力量,然后与项羽争天下.为此深得刘邦信任,被任为丞相.他极力向刘邦举荐韩信,认为刘邦要取得天下非用韩信不可.后来韩信在楚汉战争中的才干证明萧何慧眼识人.楚汉战争中,萧何留守关中,安定百姓,征收赋税,供给军粮,支援了前方的战斗,为刘邦最后战胜项羽提供了物质保证.西汉建立后,刘邦认为萧何功劳第一,封他为侯.后被拜为相国.刘邦去世后,继续辅佐惠帝.萧何病危时,举荐曹参接替自己,保证了汉初政策的连续性.但是他也帮助吕后 ,错杀韩信.留下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这显然在他光辉的一生中无疑是个败笔~!但同时也告诉我们,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道理.其实名人并不比我们的境界高多少,只是做了一些一般人不能做的事罢了,也正因为如此,也就足够了.
萧何之识
识,也就是见识,眼光.有见识,有眼光,也就能品评,会鉴赏.中国人推崇这种才能的传统,可谓源远流长.“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风尘侠妓巨眼识英雄”等等,便是这种传统的典型范例.魏晋时期一度盛行的所谓“人物品藻”的潮流,不过是这种文化传统的流风遗韵罢了.中国古人认为,人生在世,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就是必须懂得欣赏.鉴赏,而不是判断;享受,而不是思考——这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欣赏的对象包括自然、文物、艺术,也包括各种人物.而一个豪杰之士,所鉴赏的对象就不是一般的人物,而是凤毛麟角般的天才或英雄.对于这种天才或英雄,不要着眼他的现在,而要展望他的未来;不是盯住他的现实性,而是瞄准他的可能性.假如一个女子也具有了这种眼光和鉴赏才能,我们就誉之为“女中豪杰”.历史上这种女中豪杰是很多的,比方说卓文君、红拂女、武则天,还有刘邦的妻子吕雉.
说起萧何所赏识的天才或英雄,我们当然首先想起韩信.
韩信墓有一幅对联:“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两妇人”指的是“漂母”和吕后,“漂母”赐饭,保存了韩信的生命,吕后设计,断送了韩信的生命,所以说“存亡两妇人”.“一知己”就是萧何.韩信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与“生死一知己”的意思是一样的.由于萧何的巨眼识才,强力推荐,韩信才得以施展胸中抱负,所以萧何可谓韩信的知己.“萧何月下追韩信”与“伯牙摔琴谢知音”可以相提并论,都是千古佳话.
鸿门宴之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封地在巴、蜀与汉中地区.刘邦返回巴蜀时,韩信趁机弃楚归汉,随刘邦前行.刘邦“未之奇也”,没觉得韩信有什么了不起,所以不曾重用韩信,只是“拜以为治粟都尉”.主管粮草供给的韩信仍然“英雄无用武之地”.但“治粟都尉”的职务,使韩信有机会与萧何接触.几次交谈,“何奇之”,看出韩信乃是军事上的全局之才.当日刘邦返回巴蜀,为了迷惑项羽,采纳张良献策,烧毁栈道.此举固然迷惑了项羽,却也给刘邦的部下造成错觉.人人以为刘邦胸无大志,欲苟安一隅,终老巴蜀,遂起他去之心,一路上不断有人开小差.当时仅将军一级的逃亡者就有数十人,然而萧何都没当一回事.听说韩信也挂印而去,萧何顿时大惊失色,也顾不上和刘邦打个招呼,立即策马连夜便追.这就是有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有人报告刘邦,说丞相也逃亡了.刘邦惊怒交集,如失左右手.过一两日,萧何回来见刘邦.刘邦又喜又怒,破口大骂:“萧何!连你也背叛我!”萧何说:“我怎么敢背叛大王?我是去追赶逃亡者了.”刘邦问:“都追什么人了?”萧何答:“韩信.”刘邦勃然大怒:“将军跑了几十个,都没听说你去给我追回来,你说你去追区区一个韩信,谁信哪?这不是在耍我吗!”萧何说:“那些二三流的将军,随便一抓便是一大把,不值得我萧何去追.只有韩信,‘国士无双’.陛下若要终老汉中,当然无需重用韩信;但陛下若要逐鹿中原,没有韩信万万不可!”一番说辞,打动了刘邦.一番争取,又使刘邦终于拜韩信为“大将军”.
韩信能够施展才华,功成名就,一靠萧何的见识与眼光,二靠萧何的动动嘴皮,发发议论.古人有云,“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萧何之赏识韩信,眼光是如此的敏锐,判断是如此的准确,挽留是如此的诚恳,推荐是如此的不遗余力,尽矣,至矣,不可复加矣!作为一个世间“不常有”的“伯乐”,难道竟会逊色于韩信这匹“千里马”?
不过,萧何所识的最大的英雄,不是韩信,而是刘邦.赏识韩信不难——除了萧何,项羽手下还有一个叫做钟离眜的将军了解韩信的才能,发现刘邦却不容易.西谚有云:仆人眼中无英雄.英雄的仆人与英雄太接近太熟悉了,觉得他与自己也没有多大的不同啊,哪来什么英雄气象!拿破仑曾说,他的妻子就从来无法想象这个一向对自己言听计从、让他往东他就不敢往西的丈夫在战场上居然能有什么了不起的表现.神与人太接近了,自身也要被同化为人.由此看来,老乡眼中也无英雄.萧何与刘邦是老乡,要识别刘邦可就难了.更何况刘邦早年实在也没有多少“天子气象”.《史记·高祖本纪》载,秦始皇曾经认为“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御驾往东巡游,企图以自己的威严,将这股“天子气”镇压下去,扼杀于摇篮之中,此行未果.这说明,那些精明干练的秦朝政府官员,根本就没有看清时势,更没有发现沛县小地方的刘邦竟是未来取代秦皇的“真命天子”.
可是,萧何偏偏发现了、认准了刘邦.
想当初,刘邦出身卑贱,连名字都没有,仅仅是沛县的一个“好酒及色”的小流氓,靠了种种不正当的关系,当了15年“弼马温”般的泗水亭长,在这期间,利用官职之便,没少白吃白喝.萧何居然对刘邦另眼相看,青睐有加,这不是很耐人寻味么?要知道当日的萧何,尽管只是一个“刀笔小吏”,却也不像司马迁所言,庸庸碌碌,“未有奇节”,而是一个相当出色的地方政府官员,以至于有人曾经推荐萧何升迁咸阳.像萧何这样一个引人注目、前途不可限量的人物,居然如此看得起刘邦,这只能解释为他早已预感到刘季这小子定非“池中之物”了.刘邦私自放纵囚徒,亡命芒砀山泽,借陈胜起义之机,杀回沛县,萧何毫不犹豫地响应刘邦,正如他毫不犹豫地拒绝咸阳一般.沛令被杀,萧何本是众望所归理所当然的继承人,可是他一力拥戴刘邦,使一个市井小人和亡命之徒由此成为驰骋反秦战场上的著名的“沛公”.沛公后来一匡天下,建立不朽基业,恐怕早在当初的萧何意料之中了吧!
⒋ 萧何之智
智,也就是才智,智慧.所谓“慧眼识英才”,眼光其实是离不开智慧的.眼力或见识只是内在的才智或智慧的外部表征.有才智,方能目光如炬,洞察时势,鉴别英雄;有智慧,方能认识自我,保持清醒,进退有据.会打战,当然是一种本事,一种才能,但这本事或才能仅仅属于“技”的层次;有智慧,则步入“道”的层次.既有才能又有头脑,方能“技进乎道”.萧何始终很有头脑,与韩信大不相同.韩信有时像天才,有时像白痴,需视具体情况而定;成功前还能保持清醒,得意时便糊里糊涂;既没有“大丈夫当如是也”或“彼可取而代之”的雄图伟略,又不懂“谦受益,满招损”的立身处世之道.所以韩信充其量只是有“才”,决不能说有“智”.萧何则可谓才智双绝的人物,只是他的才能表现在不同的领域罢了.
举例来说.刘邦奉楚怀王之命,西征秦都咸阳,先于项羽占据咸阳,进居秦宫.当时的刘邦和一干来自穷乡僻壤、久历鞍马劳顿的将士,有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不由得目眩神夺,意乱情迷,流氓和强盗的本性再也压抑不住,雪崩也似的爆发出来,并且一发而不可收拾.众将士“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好酒及色”的刘邦,此时只顾埋首雕梁画栋的秦宫之中,偎红依翠,浅斟低唱.萧何这时在干什么呢?萧何智慧过人,头脑清醒,目标明确,动作迅速,一进咸阳,立即带人冲进丞相、御史、太尉等“三公”的官署,把所有的图籍簿册律令文档席卷一空,一车一车地运往驻扎在霸上的军营中保存起来.这批簿籍,在刘邦随后以“约法三章”收买民心的过程中功莫大焉.据说这些簿籍中还有一批军事地理档案,后来在楚汉战争中派上大用场.明人李贽评价道,萧何此举,乃是天生丞相材料的标志.
鸿门宴之后,项羽和范增为了限制刘邦,美其名曰“汉王”,封其地曰“关中”,实则把刘邦“发配”到地处偏僻,交通闭塞,经济贫穷,文化落后的巴蜀地区.又把关中一分为三,分封给秦朝的三员降将,锁住刘邦进军中原的要塞,使刘邦欲动不能,局促如辕下之驹——这正是后人把今天陕西大部分地区和甘肃东部称为“三秦”的由来.项羽的分封方案刚刚出炉,便招来“诸侯不平”,刘邦更是怒不可遏.鸿门宴已经使刘邦丢尽脸面,现在项羽公然欺到头上来了,是可忍,孰不可忍!刘邦马上召集手下开会,准备豁出去与项羽拼命.樊哙、周勃、灌婴等亲信以为此举无异于以卵击石,自寻死路,都劝刘邦不要轻举妄动,刘邦盛怒之下,哪里听得进去.就连一向有本事让刘邦言听计从的张良,此刻也束手无策.
于是萧何来了.萧何独持异议,语出惊人.原来萧何整理研究了他抢劫来的那些秦朝图书簿籍,发现巴蜀并没有项羽、范增和刘邦所想象的那么糟糕.以为巴蜀地区是一片贫穷、闭塞、落后的蛮荒之地,不过想当然而已,其实乃是天大的误会.经过秦国百余年的不断移民和李冰父子建造都江堰之后,巴蜀已经成为秦国最富庶的后方,有如积累甚丰的大仓库.再者,先是秦并六国,后是群雄反秦,经年征战,烽火连绵,中原地区频频惨遭蹂躏,早已没有多少油水可捞了.独有巴蜀地区多年来未曾遭受动乱,其发展潜力着实不可估量.所以,经营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萧何并且引经据典:“《周书》曰:‘天予不取,反受其祸’.”上天如此垂顾于您,赐予如此丰厚的礼物,您还不要,可要当心惹出灾祸来!这一番雄辩的利害分析,战略策划,有如后来诸葛亮在茅庐中为刘备指明三分天下的局势,于刘邦好比拨雾见青天,豁然开朗,于是刘邦茅塞顿开,回嗔作喜.试问,包括张良、陈平在内的一班将士谋臣,哪一个具有萧何这等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因势利导、以退为进的大智慧?仅仅把萧何看作刘邦的后勤部长,未免也太小觑了萧何.
⒌ 萧何之量
量,也就是器量,气度.富有才智者,不一定就有器量.恰恰相反,正因为有才能,往往使人恃才自傲,目空一切,甚至不知天高地厚.项羽是这种人,韩信也是这种人.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已经很是落魄了,可是韩信不但不及时引咎自责,深自收敛,和光同尘,反而继续夸夸其谈,怨天尤人,公然发泄对刘邦的不满.刘邦评比开国十八元勋,别人唯恐落榜,韩信却说羞与周勃、灌婴之辈同列.有一次,韩信去看樊哙,樊哙受宠若惊,口称“大王”,送迎皆行跪拜大礼.韩信非但不感激樊哙,不以樊哙为厚道,却长叹道:“看来我此生只能与樊哙这等人为伍了!”好像樊哙同情韩信、尊重韩信反倒辱没了韩信似的!这就是居功自傲,目无余子,不能容人,没有气度.这等“英雄”的结局,此刻已然可以想见,料必被视为欲去之而后快的眼中钉,肉中刺,注定死于非命,无人同情,没准还大快人心.
萧何却是有器量的.常言道,“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话萧何完全承担得起.
汉三年,刘邦与项羽两军对峙于京县、索亭之间.刘邦一边在前线打仗,一边担心后方局势,多次派使者慰劳萧何.有人对萧何说:“如今陛下在征战沙场,餐风吸露,自顾不暇,却多次派人慰问阁下,这不是明摆着有怀疑阁下之心吗?我替阁下拿个主意,不如派您族中能作战的全部奔赴前线,这样大王就会更加信任阁下了.”萧何依计而行,刘邦果然大为高兴.
汉十一年,汉将陈豨谋反,刘邦御驾亲征.其间吕后在朝中用萧何之计,诛杀韩信.刘邦听说韩信已经服诛,派人拜萧何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并且派士兵五百人、都尉一名,作为相国的卫队.满朝文武都来祝贺萧何,只有一个名叫召平的,前来报忧.召平,原来是秦王朝的东陵侯,秦亡之后,沦为平民,种瓜为生,他种的瓜十分甜美,世人誉为“东陵瓜”.召平就以“东陵瓜”自号.这个“东陵瓜”的脑袋,倒是一点也不“木瓜”,他对萧何说:“恐怕祸患从此开始了!皇上在外征战,而阁下留守朝中,明明不必以身涉险,却无端加封阁下、为阁下增设卫队,这是由于淮阴侯韩信刚刚在朝中谋反,皇上因而有了怀疑阁下之心.增设卫队保护阁下,其实并非恩宠.希望阁下谢绝封赏,把全部家产都贡献出来资助军队建设.这样皇上必定高兴.”萧何依计而行,刘邦果然大为高兴.
汉十二年,淮南王黥布谋反,刘邦再次御驾亲征,在外多次派遣使者回京打听萧何都在干什么.回报说:“萧相国在京安抚百姓,拿出财产资助军需,和平定陈豨反叛时一样.”于是又有人来对萧何说:“恐怕阁下离灭族之祸不远了!阁下功高盖世,无以复加.阁下当初入关,已经深得民心,十余年来,百姓都已归附于您,您还要孜孜不倦地争取百姓的拥戴,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啊.皇上所以多次派人询问阁下所作所为,就是唯恐阁下控制关中动摇汉室.现在您不如做一点强购民田民宅、放高利贷之类的事情来‘自污’,败坏自己的好名声,这样皇上才能心安.”萧何依计而行,刘邦果然大为高兴.
总之,刘邦曾经三次怀疑萧何心怀异志,三次将萧何置于极度危险的境地.然而萧何深知伴君如伴虎,居安要思危的道理.开国皇帝莫名其妙地怀疑功臣,乃是题中应有之义,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处理这种事情,只可忍气吞声,不必愤愤不平,更不可急于“辩诬”,诉说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所以萧何三次都做到了处变不惊,不动声色,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直至将刘邦的疑心消弭于无形,从容化险为夷,居然幸免于难.对比一下当初刘邦怀疑韩信时,韩信那拙劣无能、紧张兮兮、小里小气的表现,萧何的处理方式,何止高出一筹!没有大智慧,没有大器量,这样的结果简直是难以想象的.
萧何的大气或大度,不但表现为对待刘邦的态度,而且表现为对待曹参的行为.曹参本是萧何当年的同僚,两人始终同心辅佐刘邦.在刘邦评“元功十八人”之时,两位元老有了一些矛盾.但这只是“人民内部矛盾”,而不是“阶级矛盾”或“敌我矛盾”,所以无伤大雅.萧何与曹参的关系,从来没有发展到誓不两立,不共戴天的地步.正相反,萧何对曹参一直十分器重.萧何晚年病重,汉惠帝亲自前往探视萧何的病情,当时问起:“阁下百年之后,谁可以接替您的位置?”萧何说:“知臣莫过于君.”惠帝问:“曹参怎么样?”萧何立即叩头说:“陛下得到了最好的人选.现在萧何可以死而无憾了!”
萧何,见识不凡,智慧过人,器量如海.萧何的话毕竟有理,“知臣莫如主”.想必汉高祖刘邦在九泉之下,也会认为将萧何列于开国元勋之首没有什么可遗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