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两首苏轼的词和赏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6 09:59:25
要两首苏轼的词和赏析
x[ncIr~ϋҘ($R\QD-$JI2̛~D\]1mB8qݬߞlѭW^ $^ןސ?/?yliǗ&_AH}ck]zpS {bZ䆕,ћ)keL>cn*|j4"2O^olj13x$SsiJ?~'NL~bNzzi:6ùwiv%ȋ>bqp7Q-j/ԿDJ 9_[o &d2~6^}@MeL/6f1[-ž'Os-?A7?y7{]5C;=p۩;VP 5lg'3KŦG?vLӯK-nUČ1ךϦBƏD}H 7&kr4#lo'yw. m1,ЅMҞ%Ce/ILι[Wvg(?Ÿmݬ7KW Da'^nsI/pq}xc:y7Z[ԏH6UB9/^h0+z]3)3h FP_B\yҿZΛf J`scwH0n0p'8d^=eħ)#|i'Kwfp[<Z#>dڼMH]4P=~ BP4eM~Rɝ08SISLP0/e7OItiE1j/&E {sH1ϟ~ wc#wfh_ @MmxFw5m#to067V2ݚInj~:)ؘ{t@v 路ьZM!#!x>0PHx؁X!Q&m3}@?F4lƍpE ?ԋY@i}E ; fׯҎ?,*UVv:^T\+ݡ)Sa%VwpRouo6Q_,"0AXoVG&_xl%ꝽZM#3P['~7tčN9t\ fRm <]ͼ F((v'^/hTQ\==9#=2\Ps9/q#2[[Brɸ첀슩O{sO:O zЙz?= 9lkefB JRTP$4n&˹~hO-!G`P_,fnNXkR Y[x~0g=|6q~?pGcZ;Hdw,ZxWguݐż~eTӜԴ{&څ2-ҏfb3W*AvԤ`.=uۦ')q1a%GL7ҼJNSmf4G(*-va}-z\4') h2d o/g@d6|LJ 4sk=ó5EA36.~6 ps !d,zQ;H;=h{qĬ(s DE'>a 4pO*bH\.殮Kӥ.L&,=cK!*NCI Vh"H$A%$bW .[~ME zrɀm~2GvWZzӕHdtw:DOBֶhn9ɱEL nL< 02 =Ѿ<ǟVt@6g6WPtlKz dTHnDu]я?QcC1flީVKpΉ=#xp)_.>$ċ}y; nVҞBxйzk\w6{xFk+ 7أpom<Ub<,ZB|r%+ oYXt~3$DVfSylNl}h^^bZgD?Ij:ȼfPB66ZhQѵ.Mܧ Ώ|>1]=^ٗ ܏ ZM(tN"GHRڡOY0]|)'~ +& Ȝa l׎㏺IcQvKB;R.n?uVL_2]s39ﲿ&F~~o3mEffkJ^nR T>\#5 g*]iLlmv؁V}=B{b޲Z`(bof7&w q#w7q)dR5'M0(cFj`娟`>D:8LT.Ӓt}@PgbJ-Q0㲷6w~G(8j|`T4"{=1n\wN[E}?.P9_g$|7W5,T=9?˿.S!8/&r;1pfGm4%ұsoHu"ch %C &w!.ꋲhぇR'sjLmh$VY5ѝ+qSl1 a桋A5"ɽ=a666'k;uhάJ%[VCP6Dx~(I4wzxd4xҊjt )8^2v& =; VDx,~ ď!O|JDZސˌnңE*@}yl&R=[Bo^f,ꄷDDOQ0%r[B&8̫QHֶ%nekJnA슭".˳b JC8dSoKАnҚ^90όЊ ,C!цGQJdWgo Yg1QX$GLDežn ^.È|Jٴ755sT`F$4r}~.LD[΅y@'lH nsou*ſSmSv9x@r< ؉ؗ~}4+ PoP_*!ĊVϡB] uiMDgw^L?ȆYqGH5IOkO/N[Z,g%BX=JƤ>\Aa3)lPxb#AoTH?zF9!T NY'%xH2 !%OuNJkk@rbՖ_cC?(m. ,*0sÓ@΂zx\*bYMcrXƐFK%Lѝ~k * {GyECG}$%3 N|98ng ?QLFH9$k w!{boJa>w𞅲PO( i %wHz1d\ؼzEB=?- ZӤ%ϟy% TM* #y^(K lЅ{оN%4zݼcCWo5o<:L!O#A۬[؈ԑcTlyQUƈZsxQ*xn`Ci} 6MMr,$&B59!($5?RN!`U_bG44SϔIb,&xԧTو43tLl.߭Zh\jZc0:o ZK造HՐhf>%tW(UaT}CGTenPxWS.%(<"+Z NiomDJGeFzl<&IÞ,KRF{tPq?O[ @=@j~ Ӿ%te+T#X3@" #T Rҽc^ 6.WRK-tXEQCߍBf<:Ƃd{^!Ѡk?9xGnQK;ΉsqM"@Ns/?u3=L"!=[AV|Ʃap'X<<@)3+\?nC^*vˌ3 Ѐ,JG*q={uaB" Hxe,xĈ 7գ{CHPh'33> 6/m䫶uFm8 .[A+Q~|GsZ^3zI2$Ue~,DNi~;`h}Ld6}FKm>_Ko-=D Ilʌ#~]Sw%C3KR\ơR=`oyPA"JB! @6ғ#*|l m3eW/@oi zgMį2W&Ӻx{/&&74nMR6tٮe@H<ܔæJ2SiCJ ߕѸ:gOy'PX

要两首苏轼的词和赏析
要两首苏轼的词和赏析

要两首苏轼的词和赏析
望江南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简析】
春也未老,人也未老,于公务闲暇登台的知州,心境是否也一样"超然"?风儿以"细"状摹,可知正吹得轻冷;柳枝以"斜"勾勒,愈见得飘拂动人,漾映眼底的,是一带环城的碧水;辉照满城的,则有缤纷竞放的春花.而后看鳞次千家的檐瓦,迷蒙在飘飘洒洒的雨影之中.那情景,能不牵萦一颗"游于物外"的超然之心.
和子由渑池怀旧
【题解】
见《东坡七集》.嘉佑六年(1061),作者赴任陕西路过渑池(今属河南).其弟苏辙送作者至郑州,然后返回京城开封,但眷眷手足之情难遣,写了首《怀渑池寄于瞻兄》寄赠.此诗为作者的和诗.
【原文】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今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诗的前四句,苏轼对人生发表了一段议论.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那么,在冥冥中到底有没有一种力量在支配着这种行为呢?.
人生有着不可知性,并不意味着人生是肓目的;过去的东西虽已消逝,但并不意味着它不曾存在.就拿崤山道上,骑着蹇驴,在艰难崎岖的山路上颠簸的经历来说,岂不就是一种历练,一种经验,一种人生的财富?所以,人生虽然无常,但不应该放弃努力;事物虽多具有偶然性,但不应该放弃对必然性的寻求.这就是苏轼:既深究人生底蕴,又充满乐观向上,他的整个人生观在此得到了缩微的展示.
纪昀曾评道:“前四句单行入律,唐人旧格;而意境恣逸,则东坡之本色.”所谓“唐人旧格”,大致上与崔颢《黄鹤楼》类似.作为七律,本该对仗,此却一意直下,不作讲求.苏轼此时的第二句,也可算是对仗,但其文意承上直说,本身也带有承接关系,所以是“单行入律”.“意境恣逸”的意思,就是不仅字面上飘逸,行文中有气势,而且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不求工而自工.这正是苏轼的“本色”.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东坡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赏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笔颇有气势,从长江着笔,巨大的空间;千古...

全部展开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东坡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赏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笔颇有气势,从长江着笔,巨大的空间;千古风流人物,广阔的历史时空,无数的英雄豪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浪淘尽,历史长河的冲刷。是悲哀,也是一种通脱,通古今而观之的气度。
“故垒西边,人道是周郎赤壁”:如果说前边是一个气势非凡的大场景,那么,此时出现的则是一个细致精确的小场景,作为三国古战场的赤壁究竟在何处,历来众说纷纭,但可以确定的是苏东坡所写之赤壁与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赤壁绝非一处,对此,东坡有自知之明,因此在此处点出“周郎赤壁”在西。此句在文中作用极大,既拍合词题,又为下阙缅怀周公瑾预伏一笔。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集中写出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色: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总束上文,带起下片。前文为我们描绘的精彩画卷不由不使人发出“江山如画”的赞叹;锦绣河山,地杰人灵,如画江山必生光耀千古的英雄豪杰,三国时候正是英雄云涌、奇才辈出的年代: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
上片立足写景,为英雄人物出场作铺垫。
“遥想公瑾当年……灰飞烟灭”:在三国这个历史舞台上,英雄人物风云际会,而最令东坡向往的是周瑜,以“遥想”领起五句集中写青年帅才周公瑾,既然是作者的向往,必然要挑选最能表现人物的素材。史载,建安三年,孙策亲迎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建威中郎将”的官职,并同他一起攻取皖城。周瑜取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而后十年他才指挥了赤壁之战。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这一细节,以美人衬英雄,(西施、范蠡泛舟湖上)接下来从容貌仪态上写周瑜儒将风流姿态,大敌当前,谈笑自若,指挥镇定,强敌瞬间瓦解。
“故国神游……华发”:这里边有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振兴王朝的祈望和有志报国的壮怀同黑暗的政治现实和横遭贬谪的坎坷处境大相抵牾,思绪深沉、感慨顿生,仕途蹭蹬、壮怀莫酬,词人自感苍老,同年方气盛卓有建树的周公瑾恰成对照。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历史现实交相震撼,词人于天地之中顿生达悟,既然人生如梦,何不放怀一笑,驰骋于山林、江河、清风、明月之中,洒脱情怀于此略见一般。(坡仙)
本词极雄丽之至,大起大落,横绝今古。既认知人生如梦,又极写人生之辉煌,使人难辨其究竟消极还是积极,人生功业虽辉煌而终归于梦,但纵使如梦毕竟曾经辉煌,也许如梦的辉煌人生更值得珍惜,更惹人向往。古往与今来,哲理与人生,在雄长豪宕壮丽恢弘之中,隐然一种低徊婉转深隐幽微的情思绵绵不尽。
章法:上阙:高起然后低徊,平稳过渡后激昂慷慨至极,雄风浩荡,热烈奔放;下阙:抖笔荡开,长音袅袅,渐紧渐烈,沉郁过后,复归于沉静,旷远。
音韵:入声韵,短促有力。诗歌是韵文,讲究节奏之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仙境出现时由原来的七字句换为四字句,使意外、突变更强烈。另如“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四大皆空相!历尽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垒垒高山,滚滚长江。但见那寒云惨雾和愁织,诉不尽苦雨凄风带怨长,这雄壮,看江山无恙,谁识我一瓢一笠到襄阳!” 慷慨雄浑,激烈悲壮。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曲。”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这首《水调歌头》。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月亮简直被诗化了!苏轼是一个性格很豪放、气质很浪漫的人。当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着那团围、婵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犹如长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间自由地飞翔着。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上片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脱化出来的,李白的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我们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佑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教他穿皮衣。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然欲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互相印证。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已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一个“我欲”、一个“又恐”、一个“何似”,这中间的转折开阖,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在出世与人世的矛盾中,他终于让人世的思想战胜了。
“明月几时有?”这在九百多年前苏轼的时代,是一个无法回答的谜,而在今天科学家已经可以推算出来了。乘风人月,这在苏轼不过是一种幻想,而在今天也已成为现实。可是,今天读苏轼的词,我们仍然不能不赞叹他那丰富的想象力。
下片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这几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我看,“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可以互相参看。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