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珠江三角洲的区域特征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27 19:58:33
有谁知道珠江三角洲的区域特征哇?
x}ncYݯK*)B݅~0 ~DeɑO$N'J"%%RERę@}JϽO ^kKjF{x, 3@]{}p9W GЦ.8Q+?;͆jstf2?~+~5—^jO+&7;OzAQ'o[y7M2;^x;>sZ7 8[3g3tχ0jx(o ?ZM=Fd>19S]1~!;}U.L㻝9Jro=Ѩ3:[׏0>iԡ|Wrky=55g1'4a'+I 3&[NDu/o@%}wK9r; lr(I›Q+jڷN$Wm`!^-ϛ> nإI^--}6 sH:uNM䥷_ ڜ+pWWOٽqH<$Nr'ːKI| ZASz[n|\ꨵ;޻siGz}1ӸHuEL}ܘڗ?NJX ӉC;{hG}wڴ$ԶLp/GhzԪD3axnbbnh=7q ]|tΝ}[^Sa> n;0+~1ƨujn>v$vݔ;";M/N>Lpi.-1L߂^x0>94uW֎۹x7tO5d>n2Q7ewgD־[Pjl׿Q*Nl,mdM&LQB?jws%C| &~SݢWs"pzwN 5^-2R n%jp>XGQu9 D3p=`$x'Bv.)OGMkvBDʫNȗ@((6^Bvf- VL#E/k|BXuJ g*m8&a AqVcny3h8ڠL\oCñ|llRnXn,L:[C5Wӹ_7 4tN>xݯQ,Ek37ucWՆɆ) t)l9 tF-B~Q6[f yH\"=`mz{sn146L¢~}AV e sg=g# )| Oi:&SV2Ctx/CLK)ZUNº5\?16ԾrqeRȆ ˸%XL}9 $ 6mʁqH;5ɴ@(0 X*s/W3zkYZ{i;lj U @SN$wqAGjF8I4CmM琲Q–:t'k<ɮaB:!`g WfVʭ:rƄt*nHe&NM \:2;Y 7,U}| +cb-Ķۇ]C_Oc+/9Y,Լ>3Kgh&wjRE{@ӗi9[Sem ԰@@YXq!{ sn:&zWh0pw `cL'o^1AR50p!l9zŢuOsSw& (XJNd݃ଜdȹ>%C\;K^H"^3өpꡳXD93MҡMutjn9܀3N+<7b#pb t[lA|;^gNm*Y GԜQCx˻n43~*-V#ɏ_x] ^ fyJEX6ua)LgmnH+Cd^,x#9rgP>Ts [n=>G:}.l~ݛ]'v -{_LU'LHʵO!%M[0+(+@5oPX'gb &hVXG}zעcHtc8Ӷ |R uख़(1H`A20G1S+PT#p`6ڷثqj-4AzNU:7LJ;%(` pkpskcddM]MtOxǍ7u\Ab( Aaи]ZxȅR:!#e/G/ ĉ SeP!S9*-nZp2pK:Su Aaԅ' 8^^m4E7QES_Px>i@gO}XX;Τ5Q"Z]9|ת=hV' aqc+ur@;6"q>܀V#P։ +N7HsEhN~5[fQm'޻v~5^,qn+n:$ju{f xH|/!s&Y:ͮFOcխ5xQB,6H QL:iQ{,pdJ[ NSi;A Vü'B D;*Wn<&5j@>viqxkuRTn*1W@¤@<80N+l98v`rǩw㕗E)zÐvf`pëx;:3yg0KSZ Ӧ.݁D+(ÿg+sjù )wfB߉hUUC@/O$y5k O7~wFn<173(٤%ӞǹHH bU =!YB;u2{6ݎ|$"B!qa7׼c 9ɢ}L|(/'%:_zO.U7r+o%n` ]ٽqRO xfbɨ)3:pWnQ2aɨ΁%v(XSǔ Y$wL~ O8팉`i&xO("1/57*=o)=exK56IB6t+o} zW>sni v4A:!wSx;%`mT !ioAي[K(i eȻ@)03Yc`h*SUŇN~ qt2ZeYy?=8?%}sMo{a x鞭z#{-^1\بbX_ƈVK ר…be2:F4P ]RdhΖ)ݕ;>K\p,i /M*"IdTuPTCU1U +Aip oDgz}\7toަ֑srm,IhlomYc Tqn:"N~VƜnb'CZיh߸UtzE#!CNt2KՒ~-Z=g"МGׯ&_ nFگ_4G~_}_[V=LT4_GGffʎzɮ MH9{^& 6QkF}xط~GLT+3C@r@{&r}\A0ykKCKԑ Fѻ_d61_`g-ֽlZ_, ?*HRr7lAGs$5M'" dX쟕Y]BC. 9AK~CZ{?T3Ls#OljJW;]^ ^á`:( VJ>J35=@ԔLJPj^S$}kb7iJД( n,Ç5MWz8LT)1qO/>D&|kggOhln]FS#!x0:u՚z>J0A96E)R(;y]t[xKdNwC\]eDm;wk薩ZXGE1ڡIqL)|(} 7[e,@8rƇVt}bAc3U;\*d2MVdVg(c/~),PJ$US\ϺX.JfAR^= ݤ1X؁0Ce&Ex-tQ ͒c!CCTڝ6%eieHO`+nBt̮h: 2O aYOU'q4b鉌 :*@ MdP`wDMz9 C|  gчS&MhQjMJ(jUľSxdNkc*ν'P0O汌{ϖr-d\9(h9%]8\!F2aZm(ޭ-P%thMP!IsM,[LށoeD*jo=L, Xu+R}26bXo*b,T"tw_?-S_~ WːPK`<^0ʚ.Mwv˶=4]:Z6+<'Ϻ݂3^t*vJj cRC|2{p&758;YF?}0b_!#=BZM/TғWDYFaEi,swRo*.Ea`LK2#_Cո]iRHh!aunҌK|3kpk$̌&&Rhz߿7]Bid *\ ŷ9LguۖPL22̇:xzYͣ& u:g KyBNrHdZ `A[W^QPMu?;yLƧ׈b %Cgck(`N ]4wrZ,!Qk=Gmmp @fa:O 7ayVݮJC=0X-UB|Kr K:$R O(/_-M2EoEJg$LnVDIG}l_y+Y>R:0h"OU'7_ditƪTحD[(|ѧ{|8 h1y@ fUқ%jJA]9:_ 3*l-0 e߿ŪħUI̩Ǖ|xj9 x\R1=jWHpYXl,dɷLJga/VZH4{|oen9C8ܦr mr UTM'*UE?Zw$Nj9."{<T߮#{' z f\^,Z&mvve&[ƻU؁ \@x=u*` FU&T*p=/'fkI0+EauIN 19֊IфNklt K`׃ҪXʽkfb.lms!+.N|m|5'G/?l-ErKfU-E` (>frit}`b壽Z(FȤI3v܊<$t+TDT G琸> AVG<Ѣd5r~ph5zB+1{xx0w%=LԅBNwW5Md^.,ʻNZZM9y+=+Ij%{YI\ n9Q&9ޥ{ƉL_0'guOB&ro)F팬yGi (!Y4%g+{)vco7n%S Exe7'S)ONZ[:[mj39U4a'p:Nhg`qJgY1묜MS+|Z+`tPRgwnb,-ix>UmeM9(6>㋟d-ٝ7 eMA FFrg7&}ZgS%Zː _g,l0 [Z{b &3G20y6;Ю^TmQRX A٘ ]FxBt rE$**G_=:Xve %ӻu)Amy;gfJ=ԾWj+)(8xeV>[Ie<7a,cps*J7#xMG04+1g#jYmB78dx\"Xp_Qח:i/Qx cvm}mĥ8§fjD3x{'p{v rb3~&T ZʋaNW֛?gU=ėO}hQ;]G"4Y!ΓX`I k c"|J]Jsz";kKГg `c]Nc5J@[i'JvJj"Wbb@ό97Ѵ.)&mfkXr5GM.0`{̐DWUͪǚоk"Ʒ XQS( ym sc.re֦HBT&o fxT^G}loB*`RC-{"Q[j֤4`"Wǹ ҰG>೤khʴZnpŃ >IV?ItkR3e#d&#kӚ*\fu4(iKmǫg׸oj{V\\r'7[E%KHtDRS+EΕT{' ~ɩP,LA˵6{%R)MSqeCëDKOQpDjˠJ}-G $24-.ǔΖ"9@^=gSz qiG$*: 7īI2+g&O:[ 2S99"kcI/]2s߰Nq;Gqv_dSd|Ƭkj޽KMF{K|snBɛ\L- !1ouL,L$߮f(~^2``'\NLQ3cy^Z{cwwz闭Lwu^//ͽ ?u|5$E_a{^e4>A N>=T"P y?R"==w *+;>U l?a7N¯z@Uu62吇Rk|e}#Cƾ_4Ǩ3 0LDY"fijvwVw<)gSB^(ֆ#j26Nohs%`f~޹ԭbiiGTZYoH'su eK+!kz=&-u+lTuHQBv/w4Km3!WӔ[Odc([Jb*e0HOI$|ve )/Ky\Ӡf1l'֊6+]"{;cԤY j+:zS@2s Ӵ}wԡ)Ű},\ӗ.{7OH*EZDy%¯פ%3:aӨEx gt$NïTS2 J9Ο>@o+莐rM *~ȽrIŮ-1CںsJ:@bsU 0)FZM;[̦[LGǧt{'ls|\-dfLlq @3|-UMM<Ks"*-MMoukף٠v&ƅBQW8L r{αzCird,[׼bG^L +ԽN,C@ z\n rBI5ɂh%3Ph ߽ФtCQlai`Q&|e#`#R'#,}7DQnX3;Qf惒Y=.fxJLEn( ɻuppO.̽: xx^W=ZYxz{vR}s;5C9X{iY—5!FRHC[+dQۚ;O(ՙ= w3]0y7mlvyl˯plۥn+j^v>nUP&+Yx'ff[KU>K+™a߹o\^DD,6Ẹ6#udZ6js4KAp䡩LuQ=~PV_xnS}o׻VK3I=TP^7%9=\z33N7/қ6xw6%VoTs+' eW{ҺWZx ŁY⧱iH]/3_ăs3;^%["WEX%uP0_M=9>'"|݃-KTcxN$V_fuΝ¼: `YAJL߰@o&(z)](ErL:9go_̡QRmxwAo> ڊLۉ_UZmHYBwgu YXԭa,7|өeώٚU{:`C ŒBdCҋaKo0=~xsL ITOI{1&Bo,`^@ ulUD1i iܚ\@Z} Kt=()vP?1sԈ^&K ܗKa G{㎽a(J^֖c6@{F޽}).brpӿ汵ې/[M"$uwlܽ{ !c4~/ͽZH!/C~}6h*J%/tm%|w *{;W(ru{}w~rB#9`3єvmc_w?0,󲡄xn=rK6]]$i=M zE"z2}ځXv15$rȄ!Gآ%VѪmO1՜ǡ-?}|V3~~_>~W/0nj_SXЫGXQz ?}/~YO͇>}KMVv~#?`e_~w˔ PꁩriX.OE09bL{ɆTۙJ$ Ka >!_; Mt^DBO9>Ŕo/ڂdzXno+/eaȁpd=+\ʆy,- b ?Ds枲bE;4xۥt=w!ZoNwz=6 Ixx3yCQ@{P*ǃ0zі>H8ISγ87/Ñw|&.ܫ?} 篾!'V@4,0Mɛ)jGz\4@'7XN*ӽ98:@-a9ζr_qxGbR GH(G?+(hp0\X"0 SgI?lr^6>|\T9ݦ HtYKb'Nn|Pckr^O-3xnƙ̗|ugRC?0id.rZ$W8%p޵ hv#gfrlưhIHZ_] WIy|_/p^9}r\VȬOM2 @TepkީGW{ԑguF}V׋ZӨիM[\P+<3ypvxN!w=FΈ^K!Y ra,A9%M;.~l[F%tlכ\k "mBbpZ[Nm~ S%+6y}g1BJ(J# 2[2)(C hw6\\|Y!;)?hi;+YnRf.E&Ͽ`+.ɬS+;cޤR0!AİDK4/_^ZY*KLzerC$q2]p=Lmq\57YxUPtϖ eVZDS@`ǒE/\ڵάkr`B N)bR7?yfͯ` W:f1F.뵴Le^(u/vOaUQerYͫy+oп^B_2C2ևxTzk!`r+\6rN{ ç>~Hӏ~>}yEqi_ڛzQKu|aCݷ?Ϗ-HR)#z̮KB~8ynw?93 ,_MfqfA!MNTWB 9̗g.^ߋb$|%kTN@彥R#;5'WoBQ Wx^V\.{ן%aY*F' +e^B3֟Rѳ)`Ϝ}-j{Մf/B]9*a"ÍQ@+n%3LJ"pzm8緥L b%p/l{w߶u P$)89+rbY{ֺ^e0aR\<شG\Zn_eRGJ;zJ%MJ7%g 5--.@Ꙗż*]>y{aa^K݆i, ^)K͖​_sXo,)=c.K^wt"QS cU@)Λ09]ԫ3I}eretVbmN0l^5p@n$z:ѯ=qjBJ ?t쏎Mń{^$kOo DGv|EFK45C_SY ;k1i@+g+Qr<y2|{腇u?>9Ժh+ZtIb{5/㋖m=&&i$K!VINɤ9{~'Uk|U<\¶I{Βٔ'rmwWQ{S `ɵ(ukkxHbGoGT`rWxG-r&g {‡y?XׄXX\0g[142s[$r0{g-8{:7,UIm\p;gGNl$f҃I;?5 t .+/"o-jrf[|֫Eԁgn'[FC '4] VCbN

有谁知道珠江三角洲的区域特征哇?
有谁知道珠江三角洲的区域特征哇?

有谁知道珠江三角洲的区域特征哇?
1.位置和范围:广义的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中南部,毗邻香港、澳门.北回归线穿过其北部,濒临南海,为珠江出口处.它包括广州、深圳两个副省级城市,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五个地级市以及惠州市的惠城区、惠阳县、惠东县、博罗县、肇庆市的端洲区、鼎湖区、高要市和四会市,面积4.16万平方千米,人口2300多万,其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广东省的23.4%和31.2%,但国内生产总产值占广东省的70%以上.
2.自然特征:珠江三角洲是由北江、西江三角洲和东江三角洲合成的复合三角洲,狭义的珠江三角洲是一个发育在海湾内的丘陵性三角洲,海拔50米左右,即面积约为1.1万平方千米的珠江三角洲平原.其间山丘散布,河道纵横,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灌溉便利.这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丰富,生长季长,可一年三熟.春季阴雨连绵,夏季高温湿热,夏秋季台风入侵频繁,冬季很少严寒,四季变化明显.河流汛期在4~9月.
3.经济发展:珠江三角洲经济的腾飞始于20世纪80年代,短短的20多年这个区域已从一个封闭的农业社会全面转变成工业社会,成为我国著名的4大工业基地之一,该区区人口占全国6%,而出口占全国1/3,与长江三角洲并称中国经济两大发动机.目前,整个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增长方式由外延式向内涵式、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传统工业向现代化工业、城乡分离向城乡一体化转型,形成了高起点的知识、技术密集型工业体系,高标准、大规模的第三产业以及竞争力较强的主体产业群.此外,在交通、通讯、金融、信息咨询、高科技、旅游、文化和对外交流等方面,也形成了比较优势和综合优势.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是地理孕育了机会,历史创造了机会,政治催生了机会.①独特的地理优势:这里有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毗邻港澳,有天然海道良港,对外贸易方便.②优越的人缘优势:这里是全国较大的侨乡之一,在港澳台和海外的侨胞达1000多万人,分布在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利于招商引资.③较强的互补性优势: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之一,资本、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丰富,但劳动力成本过高,市场容量小;澳门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但发展空间狭小;珠江三角洲的自然、人力资源丰富,其经济的快速发展又吸引了内地大量廉价劳动力和技术人员,加上其经济的幅射作用,从而形成了巨大的消费市场.④经济后发展优势:与港澳和发达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属于后发展地区.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而且积累了经验和教训.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改革开放20多年来,珠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翻了几番,同时形成了良好的基础和产业条件及对外开放整体化经济结构.⑤人才和技术优势:由于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较高的经济待遇,吸引了内地大批各式各样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形成了它特有的技术、人才优势.近年来,广东省获得的专利技术占全国专利总数的50%左右,其中80%又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利于高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但是,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可持续性发展进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由于我国政府实行了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非均衡战略,使得珠江三角洲的工业超速增长,社会财富急剧增加.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区域均衡战略取代了过去的非均衡梯度战略,各种矛盾和弊端逐渐显露出来,主要表现在:①技术应用型人才缺乏导致经济发展质量偏低.尽管相对其他地区而言,珠江三角洲区域具有人力资源和技术上的优势,但从经济发展来看,还存在着劳动者素质偏低、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缺乏的问题.
②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企业技术改造迟缓.用于技术改造和高科技研究开发的资金投资严重不足.这种投资状况不利于企业技术改造,更不利于核心技术的创新,从而导致区域经济在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层次上运行.③人才分布不合理,使产业结构调整出现矛盾.三类产业中人才比例大约为1:8:7,由此导致其产业结构总体失调,比例失衡.一方面,第一产业作为基础产业,技术开发和应用人才过少,影响其健康发展,削弱了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另一方面,第三产业作为优质产业,因缺少技术应用和开发型人才,导致产业含量不高,发展速度迟缓.于是,出现了一种“双约束”效应.这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④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能力较差,生态平衡遭到比较严重的破坏.由于过分偏重经济增长和眼前效益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经济高增长变成了以牺牲子孙后代生存条件为代价的低效益增长.⑤技术开发水平落后,产品技术含量偏低,企业的创新能力差.据有关资料显示,珠江三角洲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只有30%左右,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不到45%,前者只相当于美国和日本的43%和38%,后者只及发达国家的56%~75%.
4.生态环境与自然灾害:除了近些年由于工业生产发展导致的废水、废气、废渣排放引起的环境污染外,由于交通及石油开采引发的珠江口石油污染,以及珠江口的赤潮现象引人注目.夏秋季台风登陆造成的狂风、暴雨危害极大.受人类活动对珠江三角洲上游来水来沙的影响以及三角洲河道的快速改变,洪水威胁也越来越大.
5.基塘农业:①生态循环的过程:桑、蚕、鱼三者结合,可节省饲料及肥料费用
A.利用水患严重的低洼地,挖地成塘,堆泥成基.B.塘中养鱼,基堤以塘泥为肥料种植作物.C.作物又可作为饲料,如此塘基互养,形成良性“水陆互养”.②俗谚:桑茂,蚕壮,鱼肥大;塘肥,基好,蚕茧多.③分类:以基堤栽种的作物不同而分:桑基鱼塘,蔗基鱼塘及果基鱼塘.④农业:土地利用精密,可生产稻米,蚕丝,甘蔗,水果,花卉,鱼虾.⑤工业:因上述的原料供应无缺,故农产加工业发达.⑥景观的变迁:因经济特区的设立工业、城镇的发展,许多鱼塘已填土作为工厂及住宅,土地利用正在转型中.
6.城镇化和民工流:经济的发展极大的促进了人口的城镇化,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水平已达73%,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已形成了连片的城市群,人口和产业高度聚集,经济幅射能力极强,形成“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及港、澳(共9个省,两个特别行政区),城镇化过程中应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①是推动产业的整合和升级,加强地域分工;②是完善城镇体系,优化城乡空间结构;③是推动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化发展,实现共享;④是加强生态建设,改善城乡环境;⑤是建立和完善区域内的协调合作机制.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民工流,对民工输入地和输出地都有巨大影响.
7.历史与政治科热点:近年来涉及本区的历史考点主要有:秦朝灵渠的开通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影响;明朝时期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较快;清朝时期的虎门硝烟及太平天国的兴起.近年来涉及本区的政治考点主要有:改革开放,经济特区,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今年实施的“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影响.

珠江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特征
珠江三角洲是热带性三角洲,因为它的地理位置是在北回归线以南(小三角洲计),以大三角洲计,亦在北纬23°40′—21°30′之间,即绝大部分属于热带范围。从气候上看,则大三角洲亦属于热带地区(见竺可桢等《物候学》,1962)。地貌发育上也有此特色,植被景观更受其影响,发育为热带季风雨林植被。并且由于三角洲北面为粤北山区,对北来寒流起屏障作用,使热带植被能沿谷地侵入...

全部展开

珠江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特征
珠江三角洲是热带性三角洲,因为它的地理位置是在北回归线以南(小三角洲计),以大三角洲计,亦在北纬23°40′—21°30′之间,即绝大部分属于热带范围。从气候上看,则大三角洲亦属于热带地区(见竺可桢等《物候学》,1962)。地貌发育上也有此特色,植被景观更受其影响,发育为热带季风雨林植被。并且由于三角洲北面为粤北山区,对北来寒流起屏障作用,使热带植被能沿谷地侵入北回归线以北山区。
珠江三角洲从地形界限看,罗平山脉是它的西面和北面的界限,即罗平山脉以西为西江谷地区,习惯上称为粤西山地;山脉以北为北江水系,或称为粤北山地。东侧罗浮山区是三角洲的东界。
(一)地貌特征
珠江三角洲热带特征反映在河网上是水量大,含沙量小,分汊放射河道多,宽深水道发育。但由于发育历史由中更新世后开始,下沉量又不大,故它和长江、黄河三角洲最大差别是形成历史短,沉积物厚度小,而向海湾推进则较快。珠江三角洲是在溺谷湾内的多河道上淤积而成的,故称为复合三角洲。如广州就有“三江汇总”之称。但面积不大,故发展潜力不如长江三角洲。
广州溺谷湾形成是受太平洋和印度板块作用影响,在广宁云浮隆起和河源惠阳隆起间形成坳陷所致。坳陷在中生代即沉积有三水、龙归、东莞、新会等红色盆地。四周为古生代地层所成的山丘包围。并受中生代花岗岩和火山岩侵入(如西樵山即第三纪古火山)。第三纪末夷平后,第四纪上升,即今三角洲四周山地的1000米准平面,如清远北大罗山山顶呈和缓丘陵地貌,称12丘,为反季节作物的良好基地。罗平山脉主峰多在1000米上下,如高要鸡笼山(1007米)、清远大罗山(1024米),佛冈阿婆山(1224米)、新丰青云山(1246米)、连平九连山(1279米)等。西江、北江和东江都是遗传下来的准平原遗传河。珠江三角洲的陷落,使其成为低平的丘陵、台地区。第四纪海进,大陆架下降,大陆上升,故第四纪阶地有向海倾没趋势,使溺谷湾基底有埋藏阶地存在。三角洲沉积开始在中更新世后(约4万年),突出海面的山丘台地成为三角洲平原上小丘,基岩出露处形成了“丹霞地形”和“石门”等遗传河谷地貌。台地或阶地可达5级,并且呈大面积分布。平原沉积物亦有向海增厚现象,由25米增加到60多米,最厚在灯笼沙处第四纪沉积63.6米,其中夹有海相层2,陆相层1,说明三角洲有新老两期。
三角洲平原向海发展可分以下3期:
1.各河下游三角洲形成期 西江在三榕峡口外,河道即分汊,东北入北江,南入高明河,宋代才淤成羚羊峡一水;北江出大庙峡后也即放射分流,形成北江下游三角洲,今天亦淤剩北江正干一道;东江出田螺峡(博罗东)后即分汊成东江下游三角洲,当时各三角洲彼此尚未连接起来。还有增江、绥江、潭江等下游小三角洲的发育,也形成于史前时代。
2.复合三角洲形成期 在历史时代初期,各河下游三角洲即开始联合,如在西、北江下游新形成的三角洲,已是西江和北江合作淤出的产物;东江下游三角洲发展,在下游又形成新三角洲,这也是和增江合作淤成的,今天复合三角洲形态即形成于本时期内。地貌上除三角洲平原外,还有按海面沉积成的“准点平原”,它与河岸泛滥平原不同,一是河道是双向潮汐河道,二是没有岸高水低的假阶地地貌,三是平原不显示倾斜坡向,河道弯曲,为三角洲主要旅游风景资源,开发价值高,如著名“荔枝湾”,明代已成为羊城八景之一。今天为农业主要地区,称“围田区”。
3.冲缺三角洲发育期 唐宋以后,河流干道多切过三角洲前缘口门山地。在口门外,河道呈放射状分汊水系,形成新的三角洲,如江门河切过江门丘陵区,在新会形成三角洲,即称为新会冲缺三角洲;西江干道切过甘竹滩丘陵区,即在中山市境堆出中山冲缺三角洲;北江干道在切过市桥台地和顺德丘陵地后,在番禺县堆出番禺冲缺三角洲;西江干道在切过睦洲丘陵地和叠石丘陵地后,在斗门县形成斗门冲缺三角洲。即今天称为“沙田区”的区域,为我国米粮生产基地之一。亦为我国主要大面积围垦区,因8大口门外淤浅至-3米以内的滩涂已有120万亩;1米以内的浅滩达40万亩,海岸线向前推进每年平均为60—150米不等,年淤高量10—20厘米。
丘陵台地地貌年龄较老;故风化壳多已发育为赤红壤,属砖红壤性红壤,只有较高山丘才见有红壤发育,有利于热带季风雨林的生长。
(二)岸线变迁
珠江三角洲由于基岩浅,来沙量大,故向海伸展快,使番禺、珠海、斗门成为田地增加的县市。岸线不断向海伸展。三角洲大致在大西洋期约距今6000年上下形成,当时岸线可由三角洲上山丘坡脚海岸地形如海崖、海蚀穴、海蚀平台及沙堤等定出。今天三角洲平原山丘脚下多可见到这些海岸地形,如广州七星岗海蚀崖及海蚀平台即为例子。故广州溺谷湾岸线基本上可以由山丘和平原接触线定出。三角洲即在这些海岸地貌前缘开始发育,如西江下游平原即已伸至广利附近,因该处蚬壳洲贝丘和屈肢葬新石器遗址年代下层为7170±140年,而陶片为5680±284年(热释光)、博罗葫芦山贝丘亦在平原上,即表示各河下游三角洲已有发育。按海相硅藻(咸水种)、有孔虫及淤泥层分布,各河下游三角洲区基本反映出大西洋期海侵范围,即距今6000年的岸线北达清远盆地、西达肇庆盆地(赵焕庭,1990),东达博罗盆地和潼湖。
从新石器遗址看,三角洲范围在东江三角洲区基本上可以新石器遗址为海岸线所在,因东江三角洲中部无岩岛,大部分仍为海面,故东江三角洲四邻即为4000年上下的新石器时代岸线。西北江三角洲顶部亦已开始形成,因金利茅岗水上干栏遗址为4140±90年(C14测定),腐木层为3970±110年(华南师大地貌室,1988)、西樵山贝丘年代由6120±130年(同上)到4905±100年,出土石器达53000件以上(曾骐,1991),可见附近已有大片陆地。南海石碣海蚀崖下附生的蓝蚬年龄亦为4640±280年。即西北江三角洲向南已达西樵山、佛山一线以南(水藤淤泥为3997±190年)。
2000年前(秦汉时代),东江三角洲由东江、增江两三角洲合并,下伸至中堂(有汉代应堂庙),南面仍为海域。西北江三角洲向东北伸延已达南华水道之北(即东海水道)。因杏坛已发现汉代陶片等文物埋深2米(逢简村)。淡水马来鳄已生长在勒流,年代为2540±120年。石涌为南越相吕嘉故乡,故其附近当为平原。陈村汉代亦已成陆。
1000年前(唐代)岸线,东江已至东莞城,即东江三角洲顶部已发育。但大部仍为珠池。番禺冲缺三角洲顶部已发育,因《元和郡县志》说“广州正南去大海七十里”,可见地正当今沙湾、顺德间岸处。中山冲缺三角洲顶端亦已发育,因黄巢已在今容奇、桂洲、马齐等地驻军就食,可见附近已是大片水田之乡。新会冲缺三角洲也有顶部平原发育,如新会即为隋代的州治所在,表示当时已有大片平原生成。唐代地层多埋掩汉代地层,汉唐千年间三角洲岸线推进不大,可能与此期为海面上升时期有关。
700年前(宋代末年),岸线南进到各冲缺三角洲中部,东江已达麻涌、大汾、道滘一线(据族谱);番禺已达揽核、鱼涡头一线,西樵涌已有记载(1233);中山岸线在横栏、浮圩(今名阜沙)、黄圃、潭州一线(据记载);新会附近宋代已成潮田,礼乐、外海一线成沙;潭江则以双子、黄冲一线在此期发展较快,这是宋代时珠玑港南下移民涌入三角洲筑堤开发的结果,把潮田改为坦田,海平面下降亦有影响。滘为沟通两河水道。
400年前(明末)岸线,因宋代筑堤束水归槽,各冲缺三角洲加快淤积成沙,如中山宋初属东莞,南宋始入广州,因北宋时香山和番禺隔海三百里,不如去东莞方便。这说明南宋时中山冲缺三角洲已伸至石岐、港口一带,即东海十六沙和西海十八沙已成。番禺冲缺三角洲已至下横沥(义沙),洪奇沥口门初成。新会冲缺三角洲已达南缘九子沙,岸线由礼乐南移连熊子山(即熊洲)。东江三角洲大部成陆于宋末。明末伸至漳澎以东,南支流亦伸至厚街北面。明代三角洲岸线前进加速也是人工影响,明代不再如宋代筑堤护田,而是筑堤成田,还在滩面种芦、草促淤。斗门三角洲顶部已开始发育,即今大鳌沙已形成,睦洲、三江口亦已涨出。黄布、大沙已成,只在竹洲、粉洲以南才入海岛。
100年(清末)前岸线又推进,在斗门冲缺三角洲外缘磨刀门口,即竹排沙,灯笼沙东头、西头围;新会则进至三江圩西银洲湖岸,番禺海岸线是把乌珠大洋填平,万顷沙已到十涌。东江则进展慢,因狮子洋潮汐力强。
总之,珠江三角洲岸线不断向海推移,有快慢时期,在自然因素上,与海平面升降变化有关,在高海面期,岸线推进减慢,低海面期则较快。人为因素则为建堤围等,如宋代筑堤护田,使下游沙田淤积加快,明代筑堤做田,种芦积泥均使成沙加速。而潮汐作用和上游来沙来水亦有影响,如虎门及崖门水道淤积特慢,即是潮流强劲之故。虎门与崖门间三角洲区则淤积加强。
(三)热带性气候
珠江三角洲气候热带性表现在四季不明,三冬无雪,树木长青,田野常绿,霜不杀青。据竺可桢在《特候学》一书中称,热带为“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的地方,他认为五岭以南,即入热带。故珠江三角洲在热带范围之内。
形成热带气候的原因主要是地理纬度的影响,北回归线便是热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珠江三角洲绝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南,即大部分属于热带地区。这里夏至太阳正照在天顶上,是古代已称为“北向户”的地方,即太阳可由北面照入屋内。冬季太阳仍高,故三角洲热量仍足。但是这里和世界各地热带环境不同,是由于多了季风的影响,冬季吹北风,夏季吹南风。冬季北方寒流也能吹入三角洲,使热带作物受害,如荔枝、木瓜、菠萝、杧果等减产。三角洲夏至期间太阳正照天顶,太阳角度常达87°,冬至也达43°;白昼长达14小时(夏至),冬至仍有11小时,日照时数年达1900—2200小时,太阳辐射总量年均中山市为4541.6兆焦/平方米,深圳为5404.9兆焦/平方米,使年均温在20℃以上,已入热带地区标准。冬季广州1月均温为13.3℃,低于5℃日子只有3天,故珠江三角洲只能说有“冬季天气”,不能说有“冬季气候”。广州炎热日数不过6天(>35℃),反映海洋性气候特色,即夏无酷暑,与亚热带的长江三角洲气候不同。
三角洲地势平坦,雨量较四周山丘为少,平均约在1600毫米,而外围地方可达2000—2600毫米。雨量集中在夏季,冬季较少,这种雨季旱季分明正是热带气候特色,和赤道带长年高温多雨不同,故珠江三角洲不能引种赤道性作物如橡胶树、椰子、槟榔、可可、胡椒、榴连等作物,只能引种热带性作物如剑麻、杧果、菠萝、香茅等有耐旱性作物。春季静止锋所成阴雨,长时间阴雨天气可引起早禾烂秧。夏季以雷雨为主,和赤道带相似,每天下午降雨2—3小时,成为年中雨量高峰之一。夏秋多台风雨,在三角洲地区破坏性不大,因四周有山丘保护,且对秋旱有助,这也是热带气候特点,每每形成三角洲雨量第二高峰期。冬季变性寒流经东海入三角洲亦可有小雨。由于日照强,蒸发量大,如广州雨量1600—1700毫米,而蒸发量却达1715.5毫米,故旱季(10—2月)期间。旱害仍可发生。侵入三角洲台风每年只有1—2个,1次为期只有4天,但带来的雨量正好可缓解秋旱。加上每年约有5—6个台风影响三角洲区,故旱灾一般比水灾要轻。如加上台风、寒潮等,则风、寒、水、旱都是三角洲的灾害性因素。
台风入境时最怕潮水顶托。台风增水和高潮顶托相遇,则形成大风大浪高潮,即风暴潮,古代称为“沓潮”,早见于唐代“岭表录异”中。文称:“当潮水未尽退之间,飓风作而潮又至,遂至波涛溢岸,淹没人庐舍,荡失苗稼,沉溺舟船,南中谓之沓潮。或数十年一有之”。台风能增水和减水,增水加上高潮即能冲破海堤,形成灾害。三角洲海堤长达1935公里,亟应保护。因三角洲是在热带内,热带风暴多,加上湾口呈喇叭形向东南展开,故成为我国风暴潮多发区。实测最高潮位1.8米以上,多为风暴潮所成,计由1848—1949年100年中,珠江口发生风暴潮达60次。增水时间只4小时,水位增高最大达1米,如与洪峰顶托则每成灾害。如计及波浪还可爬高,对海堤冲击更大,故应特别注意。风暴潮虽不常有,但同治元年(1862)7月初一的一次沓潮,“海水忽涸如陆”(减水),“平地水深数尺”(增水),结果是广州河面“捞尸八万余具”。1983年9号台风(9月9日)所成风暴潮冲跨海堤2129处,总长47公里,淹田184万亩,鱼塘7万亩,物资(船、粮、化肥、水泥)损失1亿元,死23人,伤172人。近年珠江三角洲海平面上升每年平均达2.08mm,预计将来风暴潮将较过去更为强烈。
由于三角洲广种热带性作物和果木,故寒害为患亦大。早春寒流日均温连续4天小于10℃,即可烂秧;低于15℃连续5天以上,早造死苗,反青亦慢;晚秋日均温低于20℃一连3天以上即寒露风吹扬水稻花粉,致空粒减产;冬日低于5℃即使热带作物受害,称为“暗霜”。
夏季雨量由锋面、雷雨、对流雨、台风所成,暴雨时发(日雨量大于50毫米)都可成灾,尤以前汛期和后汛期联合,使“龙舟水”和“慕仙水”连接起来时,成灾最大。
旱灾主要由稳定高压所成,如1964年11—12月连续晴天达43天,故同前冬旱与早春旱相连,形成灾害。
此外,龙卷风亦可造成灾害,群众称“屈尾龙”。1878年3月白鹅潭起龙,毁屋1500多家,覆舟死人数百,雾日不多,如广州雾日年均4.8天,因三角洲地面低层空气高温之故。
(四)热带性动、植物
珠江三角洲不生长赤道性植被,但热带性的却不少,虽然今天人工开垦使天然植被消失,但在一些村前村后的“风水林”和“杂木林”中,仍可见热带树种残存,如格木(Erythrophyleum fordii)、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等,表明古代山丘台地是热带季风雨林植被分布区。在山谷还见有海芋(Alocasia macrorrhiza)、野芭蕉(Musa balbisiana)群丛分布,林下灌木、藤本、草本植物亦以热带种属为主,每成优势群落。今天广泛分布的榕、木棉、鱼尾葵、凤凰木亦为热带树种。珠江口红树林中,有秋茄(Kandelia candel)、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等,沙滩上有海刀豆(Canavalia mariti-ma)、厚藤(Ipomca pescaprae)、海杧果(Cerbera manghas)、耐盐植物老鼠(Acanthus ilicibolius)等,在东莞、宝安、深圳、珠海均有分布,据1983年航片量算达5000亩以上,组成红树林植物达11科13种。
在三角洲区常见种达500多种,也反映出热带特点,分属130多科373属(陈树培,1984),其中纯热带属占42%,连泛热带性属计则达53%。鼎湖山区热带属占62%,热带种占56%,即1291种,罗浮山冲虚观风水林146属中,泛热带属占91%(郑芷青,1987)。常绿季风雨林植被多为风水林及杂木林,多属次生性,是一种热带区系成分为主的类型(王铸豪,1982),面积不广。在广大台地低丘区多为常绿灌丛。热带成分为主的草坡,生长在砖红壤性土层之上,易发生水土流失。食虫植物猪笼草(Nepenthes mirabilis)等都是热带性植物。热带植物生态特征也充分反映在常见的栽培树木中,如板根、气根、支柱根可见于榕树,能独木成林;老茎生花现象见于杨桃,木菠萝;全年生花见于白兰、扶桑;锒钳叶见于杧果;衰颓叶见于杧果、荔枝;滴尖叶见于菩提树。这些热带植物生态特征和这里是热带季风雨林分布区相一致。其中如白木香(即土沉香)在明代曾广泛种植在东莞县,成为东莞名产,称“莞香”。这都说明珠江三角洲是热带性三角洲。还有,与此相应的还有大型热带动物栖息于三角洲地区,虽然今天已被人们猎尽,如犀牛记于东莞丘陵区。
三角洲是水网区,以沼泽、洼地和低平林野为主,故也栖息不少典型热带巨型动物,它们也反映出三角洲原来的热带特点。如亚洲象、马来鳄、孔雀等在古书即有不少记述,或更有化石为证。如三国时广州地方仍有鳄鱼生长,《水经注》称:“鼋鼍鲜鳄,珍怪异物,千种万类,不可记胜”,今天平洲渔民亦曾在河道中采出鳄鱼头骨,说明广州有鳄。顺德、新会且有成条鳄鱼骨格出土,大林的(棠下)14C测定为3020±80年,勒流的为2540±105年。东莞南汉还有象群害稼记载,作者亦曾在广州古西湖区采得象胫骨于淤泥层中,《南海志》(元)尚记有象的生存。孔雀则在晋代时开平、唐时新会均有记载。可见珠江三角洲自古以来,即为热带动物分布之地,其中象牙已被猎用,作商品看待,唐《北户录》载:“牙小而红,堪为笏裁,亦不下舶来者”。鳄鱼因吃人畜故被记录下来,它和长江的扬子鳄很不相同,与今天南洋群岛湾鳄(Crocodilus porosus)、马来鳄(Tomistoma sp.)一致。而象则为亚洲象(Elephas maximus)。今天由于三角洲不断开发,人口增加,林木破坏,它们已被猎食殆尽。
小结
从地理环境组成各要素如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和动物分析,珠江三角洲是个热带性三角洲,与黄河,长江三角洲不同,地貌水文上表现为多汊道的良好水网,广宽深水河道众多;气候上热量和辐射丰富;植被生长旺盛,种类众多,动物繁生,对工农业生产至为有利。从类型上看,珠江三角洲与红河及湄公河三角洲等热带型三角洲近似。在我国热带地区较稀少的国情下,应重视充分发挥珠江三角洲的热带性特点和潜力。

收起

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是由西江、北江和东江三大支流每年带来的2800万吨泥沙堆积而成的。从三水、石龙以下直达于海,面积约计10990平方公里。这里原来是一个岩岛罗列的浅水港湾,由于海湾下沉的幅度较小,虽然珠江的输沙量只及长江的21%,但三角洲向外伸展仍然很快,如磨刀门的灯笼沙每年外伸达80~100米,焦门与洪奇沥间的万顷沙每年外伸达110米。三角洲的冲积层不厚,一般只有20~30米左右...

全部展开

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是由西江、北江和东江三大支流每年带来的2800万吨泥沙堆积而成的。从三水、石龙以下直达于海,面积约计10990平方公里。这里原来是一个岩岛罗列的浅水港湾,由于海湾下沉的幅度较小,虽然珠江的输沙量只及长江的21%,但三角洲向外伸展仍然很快,如磨刀门的灯笼沙每年外伸达80~100米,焦门与洪奇沥间的万顷沙每年外伸达110米。三角洲的冲积层不厚,一般只有20~30米左右,而三角洲上的孤山残丘很多,这是珠江三角洲地形的重要特色。
珠江下游属于弱潮河口,河流泥沙受潮汐顶托后大多在口门外沉积,从而使陆地不断向外延伸,其速度每年约80~130米。人们适应这种情况进行围垦以增加土地资源,在三角洲沿江出海水道和海岸一带建设了一些垦区。这里的围垦方法是先沿着一条规划好的堤线抛石入海,使河口泥沙在堤线内逐渐淤积,不断地抛石使水下的淤积层不断加厚。一般成田要经过4个阶段:鱼游、鹤立、脊卤和草埔——先是看见浅水区内出现了小鱼;继而长腿鹭鸶飞来水里觅食;其后则死鱼的残骸露出在淤泥上;再后地面长出水草即可逐渐进行人工种植了。
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但也微有起伏。有的地方地势低洼,当地劳动人民因地制宜地把低洼地改为养鱼塘,把塘里挖出的泥堆成4~5米宽的基堤。基堤上种桑、甘蔗或果树。这种土地利用方式,十分科学,当地称为“桑基鱼塘”、“蔗基鱼塘”和”果基鱼塘”。如基堤上种桑养蚕,蚕粪可作塘鱼的饵料,塘泥又是基堤上果、桑园的优质肥料。这样,堤上堤下,农、林、渔各业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繁荣发展,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环境,真是一举数得。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