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语文素养”理念在试题中如何体现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0 23:24:14
新课标“语文素养”理念在试题中如何体现
x|n+Y寨fQYvJ 3@?E#GR(G#= dy_>ս٨NyɈcfmsի һhWz7ޞ]s^G~y/ٷ{{&>޽zXOr?O즭0L1f(slr}8?>{_z5,^f]K8^bώzZvմ]lcx.F{t\&{&/~7u&zWiup`u@R<θ-vJ횩/wҎ7{8|+*ۤG^#,SB?= }^sLA=lhq{<Sz?X9Ё³tП5Wڼѭ-=ݝah7c֓VÄ$Nx/R_umW*b/A"e0Jy;^L-,&W*=VG#! .ؠeUR6GO7 kʖwKeopV31$8 ),"^@w4ձwNIU]9fP%2U»;wOX9 (,о~]+B^ꍃW93vZd[QUKBkI4jZ{\؟r=9'0yd#L8 {((֋"%Sh%鹵ݧ.38slMY[OT#H`e=Qd+v{wɋvILLjLG<;hm#NkwGPXO.GO@uWMxc./}1zge]mJUTI|~|i==.z~ϮJPc^@xՄhaՋtu֋Xl˶(ѫ?FzcSMd*}QώW!Vly, T?1ugAo7(Ahzh鄍RыI ~띶xËWM"JMm|:0z4JSNl`׳/3 E4a(Ok[*krq{J˄ߘSZNiI,Lbtw_)@B͡(Dʻw ò9&k~ vAR38+^”N ɊG"ĬxGOB7%('a-.jq)L*0 -< NJ3x4Ym={&1Yz .Qz쿔>=ww(wjI4cs@y5PvJ▪2aJR|IxEy(`Py|rNL1'+s3SUά-:E}9FcO΃W?t5RdAmPxއWJXi]'wl'W\o s4-߮U. tVLyBGoAq99j ̚EǴ-GÈADK: Q&J @\ ȓ("8H~乛fvCup6`졦1,4_9/W ˚j)88e4{spp} 6eqWφVZyk~-Wh\ÏWШ|YKe\]<؁Bń匩Z(63 R,&+:PNwECQsKI ;q"A>%eӒ'AyC*^:bb A:ޔӾAY<|foNݝؠӡBV߁J=À;n cE/B[]n^3FgޥGxhtl swNJ&*6OHAb^xǧ dTTvSj1\IQ7^hco?Tl?L[Y XF/J2EC]Hw=-B]Vg a*{; i8?2ȢY3ἝDPKʷv3S:`nٶ3A:bw5$a6KZ~c,ރWBos!R$݌^"\2an A XBノy#`0S&zK!hwdXjH[znO n+v,B5\T2:`i:h1# ,Ʃu9<Еd*؉Ww,}1R2tq`@c =L`*03(,) V@n8 m{E (5 'Dô%;j_M{jU_DUAHsQsxrxp 60kaXRZBIij 6S0]+XZx[ʉi{ӋHKlƱwtǻI3BOU^<52:-Slo}D~ ,C8|#.b{F[㸙*%ōﳥߚ~X0T0kS=V5Kܶq#B<խ-UZ LiS $|Bl߿9I#Q_I1.|PF;qFc&{GJWV}e rarNUkABx$ >'VAݳ:{Mԃ&S4H/هK\? O" -(*daR?LHSfN?Й>`OӓyfXjTbӲU$md uGU2AպXZC -UElXj i.͚H9ȆX$Ueu.\#PAIV'FCyKy ?m)7} }p?]{08 r $:jn~;)SxMiIs!TK` z׋%z9Gf:o$81:d )w^/lS{Wp2st#`,f;mlO>Ě@KT'wSBxV5gK`)AlaL@ - ]^w20`xb:C|Om'} QR{Ҙ|Cg$n΅9i'nL^#*1{ ]y9ۦG'!dDtjFq\܋d"ub+G 9i]*zgAKBs,RcBHԢiDҁPsFу:4 ffor'rTEaZC*{* ?7[tYIb6S z-@CIՐ)HqpcWƤ,99͜8Ǔ "ĒC9tkAaA6Ȥ&syD% _gMC+trm-͘xL7Cw rw '(W٢:5Y9} \L\ߨЁ/: hاΟ ( S̎%+A<ό@50ָ#W8X.S94oiByb oC7m"|{SG𘂮NvkksOجI]6Z8ήk\ <؇Y_5#mQilHǰ\=u5]嶅LIƛZ+*SaFεU4?;. B `^S8Qda%({P~? @Z)jGtQ4 iЌD}m6hM\.cE8ω;pc ,“^.7zho@ST` kYdxsAbJYq:_Ar=8-pPjML\5ZfeTSR)i}ī OR:gZO.Qb_kW 0 Melp44?7hLTj(}eX0eS|lNb`2KKZa$hQt Uz{ǎ9SD܆2=1 'ޤn. γ!dVQSP//sRzq"xtb(l?Oj(G#jE5Vu[3ުDUGwq]$BU9Yg\T_kj+ŹcMT/qN䚶C,FVu1 8b.i$Ѽ*^<&8)JN~;SI *FfPeq 7´? ̂#͵$ف?-u` V@ :%m%gTx8*@+YYM #$'Nw-@˖I$9th|4ad'+]:nрq$TSlx'^&+}KK۽AQS 5Ƃh.VJ79;hD)){l7ղ-x}1{ HrHI+`6ˇNɨ;=.uF TM[G+,G8; TE > Cޖ}b[d[dSGD@$gtqWHHYKŒ`W Y.HqK.J-1J8L0> J6sQE"2hջҺWJ(QȄ3v JS,G$YRVy. .(˼` D2__NNƬj"4a(оMץ1^L^>rbNٮBT* k A`%;j%ԬGZV׸y2b/5R > c>j3 )󍅂YT$(DNu2М{A遏TT@F;K F&/Raw1*H))$.)!<+,.a=i2VwōӲł\^lOVI,M; )8㖍2:>% 4bF 8Qn5saZ偦][@ܯ`jD6+1pMgПhFw'LgD\=@Z*YbdUݬ7x$altr4~ߵ~#vmߎ&Dt!ͨkS֯ fnޮJwibEK<2GdWZ]߲ZkRVKO6> YC| )7OKCM4gΗrXY:+fJ}60$΂^]W(I`P`NͲWLn}Ԯ7b0MQqh^ J rC#sXV?dy}6=HìZ$=n1?D ^-R1?NKAY:kVkx fwռ!_Yv@ \za?'K {S7@fxOLڭwMãz6f8jCS(#6^4l{'§FdFXv-ĜWk0x1,I=xUN 횘hW h|*ͬ+`ﱂ3y5wt06qۻf@NRݷ_19*X?ܰgqHxJ1$P9'! Lj"i¨XneF(ͪ"Iko7o?7{Tä {$p4W<1c˜d5Me8.O̰ A(jyw~ I(,֋7-u4mLn?Lyۖӓ][QClћF2yiEvu{0O8+X.bS_fZ(A?gyOg8')r)ib3&0tòA 3@ c^wUIzjzI(w3ΚJK.=] +Rj{f[O=3%1c0S9+%HGo3+¦)QD+15A,ĭ W 5߿д Np/P`0 ܈#VZ[rcYT^V %} u{OMɪ􈊕*1[AVOIӢ:ioZ+u%p74HSYʕ g増P,׭>cޟ@aȦ,M l:mƘ?n|/Boi5ܿG/Nf

新课标“语文素养”理念在试题中如何体现
新课标“语文素养”理念在试题中如何体现

新课标“语文素养”理念在试题中如何体现
语文素养的内涵是什么?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研制专家,对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达成了一定共识,总结这些要求可以概括出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 1.语文基础知识的培养.这不仅是掌握语言文字文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还要形成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意识,具有较丰富的语言积累、良好的语感和思维品质. 2.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即养成较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3.养成自主学习能力.包括:恰当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的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能力. 4.形成开放的视野、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 5.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 6.形成一定的文化素养.包括:具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底蕴、较高的文化品位;积极吸收人类先进文化,尊重和理解多样文化. 7.科学素养的形成.包括: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养成;具有基本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能力. 8.社会主义道德以及公民素质的培养.包括以下三方面:爱国主义精神、乐于合作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民主法制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较强的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9.具有自信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以上九个方面所涵盖的“语文素养”内涵,比较全面地表明了语文课程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培养目标.前五条与传统提法相同,属于知识与能力目标,但是从其内涵来看已经丰富了许多.基础知识不再只是字词句篇的掌握,更重视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形成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更不再死记硬背所能达到的,需要学生对知识深入领会并在日常运用中体会.后四个方面进一步完善了语文课程的培养目标、文化素养、科学素养、人生态度等,不仅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更是个体全面发展所必需的.归根到底,高中语文课程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是着眼于学生个体素质的全面、终身发展的. “语文素养”理念在试题中如何体现 1. 加强对语言文化积累的考核 积累不等于死记硬背,积累也不等于八股训练,不能把语言文化积累的考核简单地理解成只考查语言文学常识,做一些识记性的填空题、选择题等.看学生的语言文化的积累,关键的一点就是看他们在文学方面的修养和典籍方面的修养. 由于我们习惯于强调标准答案,加上语言文化方面修养又不像单项知识那样易于检测,导致语言文化方面修养的培养在实际的教学中长期不受重视.学生少读经典,甚至不读经典.这对语文教育来说,真是致命的一击. 语文课程标准既然推荐了许多课外阅读书目,规定了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为什么不运用它去促进一下学生的学习呢?它很可能对语文教育起到治本的作用.至于语言文化积累具体怎么考,方法一定会多种多样.如下面两个例题: 例1: 学校里开展“阅读《三国演义》(或其他名著)活动周 ”,请你为其中的一个活动拟一份海报. 例2: 1.以《三国演义》中人物为例,说说古代中国的名和字. 2.“三国”的历史形成了一系列的文化现象,请选择一个角度,拟一份讨论提纲.选题举例如下: (1)从历史到文学艺术(评话、诗歌、楹联、小说、戏曲、电视剧等) (2)从人到神 (3)起源于“三国”的谚语、歇后语 (4)有关“三国”的习俗.2. 更重视主观性试题 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考试中主观性试题的编制应该是主要的.以文学作品的阅读测试来说,它的重点是作品的形象、意境和语言,以引起感情的共鸣.文学形象的多义性,决定了人们对文学形象及其社会意义理解的不确定性,因此不能简单地用一个统一的固定答案评价学生,限制学生的思维.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要鼓励学生不满足于一种结论,提倡多角度地探索事物的本质. 如果我们习惯于用一个标准答案衡量学生,或者采用编制选择题的形式让学生选择,那他们永远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思想.在以往的语文学习中,为了与高考的试题模式和阅卷评分相适应,模拟试卷的答案追求标准、固定、惟一,阅卷评分尽量“客观”、具有“操作性”,因此评价采用大量的“客观题”,尤其是选择题.学生只能在命题者提供的有限的几种思想、看法中接受一种,而不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更谈不上创造性阅读.这样的考试方式不仅违背了阅读鉴赏的本义,也不可能全面、真实、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 主观性试题的本质特点就是注重过程,注重语言应用,因此较之客观性试题,它更容易检测学生的语文实际水平.比如:通常我们的一些试题喜欢让学生回答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其实,这样的题目远没有让学生用这一修辞方法造句,或者按照某一句式仿造一个句子来得好.这是因为懂得某种修辞方法只是名词术语的考试,而造句、仿句则是语言的实际应用,是对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测试,它较之理解修辞方法的测试更能显示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因此,测试采用主观式试题与客观式试题相结合,更应重视主观式试题,它更符合语文实践性的本质. 以前,社科文阅读均以客观性试题出现,省必修模块调研测试中出现了主观性试题: 阅读王则柯的《钱》),根据文段,参考下面补充材料,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钱”的看法.(要求有观点,有理据,有分析.120字左右.) (1)做金钱的主人,关键是戒除对金钱的占有欲,抱一种不占有的态度.也就是真正把钱看作身外之物,不管是已到手的还是将到手的,都与之拉开距离,随时可以放弃.只有这样,才能在金钱面前保持自由的心态,做一个自由人.凡是对钱抱占有态度的人,他同时也就被钱占有,成了钱的奴隶,如同古希腊哲学家彼翁在谈到一个富有的守财奴时所说:“他并没有得到财富,而是财富得到了他.” (周国平《谈钱》) (2)钱是水,它吸引一切,渗透一切,融通一切,无所不在.它自身没有形状,随容器走,在公家保险柜里就是公款,发到个人手上就姓了私人姓名;把握在老板手里叫资金,落到贪官手里成罪证,赚了不该赚的银两就叫暴利,付了应得的付出就叫良心.(摘自《散文·海外版》)3. 注重语感,知识的考查结合语境 语感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它的培养和测试离不开语言环境.事实上,语境是言语活动赖以发生和进行的前提条件.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背景之中,为了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而进行的.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的交际,实际上就是作者和说话人不断地适应语境,生成言语的过程. 结合语境考语文知识,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鲜活的.比如下面的选择题,就设计得比较好: 我们的小草,在那纤细弱小的身躯里,竟然蕴藏着多么强大的生命力啊!难怪古代诗人写下的咏草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载之后,读来仍然使人激动不已. A.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B.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4. 试题增加选择性 语文考试要面向全体学生而非少数尖子,那么试题就应该增加选择性.以写作为例,可能既有必考题,也有选考题.必考题立足于基本要求,选考题则侧重于让不同的考生发挥各自的特长.这样的选择在理科的考试中是非常普遍的,语文考试为什么不能一试? 再如,能否要求每个学生都带字典、词典进考场,这样语文考试就可以在真实的环境中测试学生检索工具书的能力,而不必像以往考试那样设计许多单项知识题让他们进行回忆和再认. 还有,怎样检测学生在阅读中有效筛选信息的能力等,这些都值得在考试改革中认真思考. 我们相信,只要根据学科特点,坚持用新课程思想指导改革实践,语文考试一定能够获得重大突破. 将来高考不可能按教材命题,而是根据以新课标为基础的考纲命题,基础是共同的,会有基本的统一要求.高中有选修课,那么,试卷中就会有选做的题,即共做一部分,选做一部分.5. 开放中张扬个性 阅读是很个性化的,新课标的阅读要求体现了全新的阅读价值观,注重个性化的阅读,重在个人的阅读感受,读书要读出自己的感受来.发展独立的阅读能力.文章的学习重在感觉、体验、发现问题.文质兼美的精妙,只有学习主体亲身体验,才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也要在个人独立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试题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学生尽可以张扬其个性,如: 阅读长篇小说《家》的两个选段,完成题目: 当年巴金谈及“鸣凤”这一人物原型时,曾有这样的一段话:“……我们家里有一个叫翠风的丫头.关于这个女孩子,我只记得一件事:我们有一个远房亲戚要讨她去做姨太太,却被她严辞拒绝.她在我们家里只是一个“寄饭”的丫头,她的教父苏升是我家的老仆,所以她还有这样的自由.她后来快乐地嫁了人.她嫁的自然是一个贫穷的丈夫.然而在我家里的人都称她有胆量.撇弃老爷而选取“下人”,在一个丫头,这的确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 巴金“家”里的“翠凤”快乐地嫁人了,巴金《家》中的“鸣凤”却凄惨地投湖了.对作家这样的艺术处理,有的人认为很好,有的人认为不好,你的看法是怎样的呢?请结合小说《家》或《家》的'选文进行分析. 此题既考查了学生的文化积累,又给学生的阅读鉴赏提供了广阔的展示个人阅读感受,张扬个性的平台. 现代文阅读中也会注重学生阅读主体的体验、感受,如: (阅读《那树》一文)文章中大树的形象,有人认为是生命力旺盛的象征,也有人认为是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象征,还有人认为是古老文明和传统文化的象征.阅读全文后,大树的形象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请把这种感受写成一段赏析性文字.(100字左右)6. 关注学生的人文修养 钱理群先生说,语文教学必须以“立人”为中心,即是语文教学要让学生由过去死记语文知识转到通过语言的形式去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塑造自己上来;由过去以传授知识训练学生为主,转到以人的发展为主上来.在教学中,利用教材选文适时自然地融入情感教育,既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发展,又可以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这也正是新课程标准所大力提倡的.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过去对阅读能力的培养往往偏于阅读的技能技巧,忽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新课标要求阅读教学从三个维度的角度落实和思考,把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国家、社会、自然关系的思考与认识有机结合在一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读书明做人之理. 如前面“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钱”的看法”就体现了这一方面.再如下题: 钱钟书把“苦中作乐”理解为“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最大胜利”.联系下面提供的材料,说说你对快乐的看法. v 1.生活就是不断提高生命质量,享受快乐的阳光. v 2.快乐是人类集体追求的终极目标,是群体或个人成长与进步的原动力. v 3.基因学家认为,寻求快乐是基因中为延续物种而设立的一种条件反射,其目的非关个人的利益. v 4.宗教是通过教义、仪式让信仰的人进入一种快乐状态,以至于超脱了痛苦,或解除了世俗的欲念. v 5.有钱不一定快乐,成功不代表快乐,名人不都快乐,权力不必然带来快乐.快乐往往是在倾听智者的呼唤之中,在走出迷雾、大彻大悟之后,在勇敢接受残酷的现实、缩短伤痛的时间之后.7. 语文考试会加强综合性 单项性测试指的是围绕某一知识点所进行的测试,一般不需要具体的语境,它的优点是知识点的分布比较广,命题比较简单,调节比较容易,答案比较客观,评分误差小.但由于缺少上下文等语境,掌握不好容易产生难题、偏题、怪题等.它缺乏应有的综合程度,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学生的语文素养是综合的,语文考试也会力戒过去考试中常有的东拼西凑的倾向,进一步加强综合性测试.一是语言材料应该具有综合性,即通常意义上的篇章或语段;二是测试的内容应该具有综合性,即使是测试知识和能力也不应是单一的,它应该包括多种知识之间的联系,认读、理解、应用、评价等多种层次的能力,听说读写等多个侧面,以及语言的实际应用和创新等多元的指标.众所周知,“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无论是它的内容还是它的形式都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考试加强综合性测试无疑更符合语文科的特点.如过去是语音、错字分项考查,将来可以综合设题,作文中出现错别字也要算在内,若整个试卷不出现错别字,那还不能说明些问题吗? 例: 梅花是中国人非常喜爱的花,有国花之誉.下面几段诗、词、歌、曲、文都与梅花有关,仔细阅读这几段材料,进行比较,然后答题. 材料一: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材料二: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材料三: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封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唤醒白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歌剧《江姐》主题歌《红梅赞》 材料四: 蔷薇露,荷花雨,菊花霜冷香庭户.梅梢月斜人影孤,恨薄情四时辜负.——马致远《落梅风》(注释:香庭户:指女子闺房.) 材料五:梅树干……或用勾勒皴擦,增强质感;或以墨笔直接挥写,以篆书笔法入画.老干多,用笔宜苍老;新枝多挺直,用笔宜挺健.老干黑色淡中见浓黑、焦黑;新枝则中锋入画,黑色宜浓宜焦,笔笔见书法功力.枝干疏密聚散,穿插交错,茂密繁杂,以“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美学原则,进行描绘,造成画面上的动感和节奏感.——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丹青不知老将至》 题1 材料二《卜算子·咏梅》中,压韵的是哪几个字?请找出来. 题2 材料一《梅花》中的“独自”突出了梅花凌寒而放的形象.材料二哪一个词语有同样的表达效果?请找出. 题3 材料三《红梅赞》中写道:“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封脚下踩.”在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各有一个诗句所表现的意境与这个句子一样.请写出两个诗句. 题4 《卜算子·咏梅》和《红梅赞》两段材料都歌颂了梅花的品格和精神.请用包含深情的语言抒写出这种品格和精神,表达对梅花的赞美之情.字数在30个左右. 题5 如果根据前三段材料作梅花图,画面中的梅花一定是热烈、乐观、无畏的;如果根据第四段材料中的“梅梢月斜人影孤”作梅花图,画面中梅花会是怎样的呢?请你也用三个词语概括出来. 题6 上面五段材料都与梅花有关,但材料五与前四段材料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行文风格明显不同.请你试做简略分析.字数在30个左右. 题7 梅与兰、竹、菊并称“花中四君子”,与松、竹并称“岁寒三友”,它们的品格历来为人们所赞美,留下了不少诗文名句.请你根据记忆或查阅资料,在兰、竹、菊、松中任选其一,写一个诗文名句. 题8 人们常说“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的背景使梅凌寒开放、暗香浮动的形象更鲜明.如果你是画家,除了可以以雪为背景外,还可以选择什么了作为背景?为什么?请简要表述你的理由.字数在30个左右. 这道题,围绕“梅”,既考到了诗词名句、文化常识的积累,又考查了概括能力、诗歌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等.这种综合性试题能够很好地检测学生的语文素养. 8. 关注写作基本功和综合素养 新课程标准、新考纲都要求学生“要负责地写作”、“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要有独立的写作思维”、“要有时代感和使命感”、“要关注写作基本功和综合素养的培养”等等. 根据上述要求,可以看出,今后高考作文命题会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①回归人本,注重体验.作文说到底是“人”之文,写如何做人之文.因此,关注社会人生,关注人的命运,关注人的生活与精神,应是今后作文命题的基本指向. ②反映时代,关注现实,凸现地域性.作文应该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体现一定的价值取向.考生应该善于把关注小天地与放眼大时代统一起来.提倡时代感同样应展示真的自我,防止走入说大话、空话、套话的误区. 写作基本功表现在审题、立意、结构、选材、语言表达、文体运用等方面,其中题意、中心、内容、语言等项尤为考查的重点.综合素养体现在思想认识、知识积累与生活体验、感情积累、审美素养、思维活动、创造才能等方面.在作文评价中,“基础等级分”与“能力等级分”的主要要求分别指向“写作基本功”与“综合素养”. 因此,在平时复习备考中要注意以下策略: 一是要看准趋势、精选精练.比如体现人文性和地域特色的题目. 二是要善于扬长避短,重点突破.注意平时训练要写自己最擅长的、熟悉的、确有感受体验或真知灼见的东西.在选材、立意、选择文体、运用语言与表达方法等方面,都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力求驾轻就熟,最佳发挥,不必“邯郸学步”. 三是处理好求稳与创新的关系.很多同学看到报纸上刊登的“另类文章”得了高分,就盲目地把病历本、合同书、电影剧本等都搬上了考卷,岂不知其中有些胡编乱造、离奇古怪的发挥,不仅无关于创造性,而且恰恰暴露了基础能力的薄弱,往往会弄巧成拙. 因此,学生要对自己的写作能力有个清醒认识,既要充分展示个性,又要避免刻意求新. 语文课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总体蕴含着两层意思: 一是指全体学生提高而不是部分学生提高,二是指提高的是全面的语文素养而不是部分的语文素养. 如果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了,语文考试选择的余地不就更大了吗!所以,语文新课程考试的改革也会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也就懂得,课程改革与高考并不对立.“语文素养”是一个多元、开放的体系,将继续不断地得到完善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