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研究格兰杰因果关系?能不能指教一下多变量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怎么检验?每一个时间点是向量的那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2/01 08:58:41
有谁研究格兰杰因果关系?能不能指教一下多变量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怎么检验?每一个时间点是向量的那种?
xWnW#I)X @ϛ(6ťIk"IQ -t~/̩{[R,쾷TS'+OE1vѶsz+R GHkz]ٽ49{KR-O7&7ı)[oYes꾷z윤=G&8V>mDE궛Ӷ4K1F[-NP;o@g04u4Nx i#v {8"٩͜0va햝V¶,*6iZ nަHnfyf2Π+Q{ti*,n'ojh3xzޝEcācdlPo# 2ӥ%Ju<|?3v| Atf[I{ph͜]k1 #B>SS Ҩ 4u3\{y?So[2GlS~h(*.u'(ZB@/xe2; O~F֨۠_ Nx, "H/hʓ0rO_)jĽSQ,+~N[ Mw5J__| }/)|F{9/~XSծ"rDJghyw YWK}=ȩg.V Pt`KŸO 'Cd(o#oK&ǀ3^Hhȍ9S.818e%?>˽Ӌl^swE&UadK'v"a ~_1ݷ{Fѹdݻ^iE*Mhh|sVzB@אNN(09uŏX'x ֮W۽:T!* ˢuTڰ6+&W(fR;%vXq7teS(CȳUUn-6Ś0G :u/mloqOâ nu(_k bzbB_yGJƸ}q~ ˊYxkUC;RvI%0qlW+g`fRG)֙VMJ{ϹMUf-h n},<)y H<27}]l9$dn֨7bӳ39܁Rj9w܋HgP" eYM̮O]D73G"Zz=7wzc9\d |ٗrV>Si;-}, (2ϳ7sCkOh>/疖COg/RPvA&1FH,H:$Y\BHEE{U|Aj6TXNt]Uɐ!F᱁Jӂk(~ߦ( \nNC0_ݛNޤN@ {GTy؟h@H5_{ c:S Fq^Y#\T0A}^ IY:ܗN߽DWujy`P?"䯉Uat@PlH Lv KN#{ At{ %~~ґs'kU~Ǖ/O

有谁研究格兰杰因果关系?能不能指教一下多变量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怎么检验?每一个时间点是向量的那种?
有谁研究格兰杰因果关系?能不能指教一下多变量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怎么检验?每一个时间点是向量的那种?

有谁研究格兰杰因果关系?能不能指教一下多变量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怎么检验?每一个时间点是向量的那种?
要探讨因果关系,首先当然要定义什么是因果关系.这里不再谈伽利略抑或休谟等人在哲学意义上所说的因果关系,只从统计意义上介绍其定义.从统计的角度,因果关系是通过概率或者分布函数的角度体现出来的:在宇宙中所有其它事件的发生情况固定不变的条件下,如果一个事件A的发生与不发生对于另一个事件B的发生的概率(如果通过事件定义了随机变量那么也可以说分布函数)有影响,并且这两个事件在时间上又先后顺序(A前B后),那么我们便可以说A是B的原因.
早期因果性是简单通过概率来定义的,即如果P(B|A)>P(B)那么A就是B的原因(Suppes,1970);然而这种定义有两大缺陷:一、没有考虑时间先后顺序;二、从P(B|A)>P(B)由条件概率公式马上可以推出P(A|B)>P(A),显然上面的定义就自相矛盾了(并且定义中的“>”毫无道理,换成“<”照样讲得通,后来通过改进,把定义中的“>”改为了不等号“≠”,其实按照同样的推理,这样定义一样站不住脚).
事实上,以上定义还有更大的缺陷,就是信息集的问题.严格讲来,要真正确定因果关系,必须考虑到完整的信息集,也就是说,要得出“A是B的原因”这样的结论,必须全面考虑宇宙中所有的事件,否则往往就会发生误解.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若另有一个事件C,它是A和B的共同原因,考虑一个极端情况:若P(A|C)=1,P(B|C)=1,那么显然有P(B|AC)=P(B|C),此时可以看出A事件是否发生与B事件已经没有关系了.
因此,Granger(1980)提出了因果关系的定义,他的定义是建立在完整信息集以及发生时间先后顺序基础上的.至于判断准则,也在逐步发展变化:
最初是根据分布函数(条件分布)判断,注意Ωn是到n期为止宇宙中的所有信息,Yn为到n期为止所有的Yt (t=1…n),Xn+1为第n+1期X的取值,Ωn-Yn为除Y之外的所有信息.
F(Xn+1 | Ωn) ≠ F(Xn+1 | (Ωn − Yn)) - - - - - - - (1)
后来认为宇宙信息集是不可能找到的,于是退而求其次,找一个可获取的信息集J来替代Ω:
F(Xn+1 | Jn) ≠ F(Xn+1 | (Jn − Yn)) - - - - - - - (2)
再后来,大家又认为验证分布函数是否相等实在是太复杂,于是再次退而求其次,只是验证期望是否相等(这种叫做均值因果性,上面用分布函数验证的因果关系叫全面因果性):
E(Xn+1 | Jn) ≠ E(Xn+1 | (Jn − Yn)) - - - - - - - (3)
也有一种方法是验证Y的出现是否能减小对Xn+1的预测误差,即:
σ2(Xn+1 | Jn) < σ2(Xn+1 | (Jn − Yn)) - - - - - - - (4)
最后一种方法已经接近我们最常用的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统计上通常用残差平方和来表示预测误差,于是常常用X和Y建立回归方程,通过假设检验的方法(F检验)检验Y的系数是否为零.
可以看出,我们所使用的Granger因果检验与其最初的定义已经偏离甚远,削减了很多条件(并且由回归分析方法和F检验的使用我们可以知道还增强了若干条件),这很可能会导致虚假的因果关系.因此,在使用这种方法时,务必检查前提条件,使其尽量能够满足.此外,统计方法并非万能的,评判一个对象,往往需要多种角度的观察.正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诚然真相永远只有一个,但是也要靠科学的探索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