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科举制度起始于何年?何时终结?科举之前中国的仕途之路如何?科举制度一般考的都是八股文,是否有过以诗歌为命题的科考?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6 12:54:12
封建科举制度起始于何年?何时终结?科举之前中国的仕途之路如何?科举制度一般考的都是八股文,是否有过以诗歌为命题的科考?
x}nk˕ޫg\cmy yo(C⠁)H ȣï j7smhۧUWZo?ьfdirƻ _L`֋c3 ǯ\0'|q="hgQmhnv0O דT{S.ӡ܇;m$|ʮgpXg)`"VET':O}1MƁ:3z0]u#y3Oa fp3?ɰw&֓)AAVTJo^5=A߿.Mis.& Ki`_XwZ5u?ҞBolg`O ~I 2a:X矖,Y,}3}]O?ho~_tN#y[=⓬/ޚܾHϺQ<[{(1N u~`,H:?prb;2f8E}ü}K̾Pu/sGw σ:~(gضٵ'J5 v"}J"/0>@D٬c)pE=S84I7w,fZL6W/YG@(?jn8~3/)h&sޚc{ fFǭݯ]o=?5kLbC(&$!zQ2z@x%ýa вmy zpM:iAZg<fJYQoL-<s0_ z`YG]m a$ݞ%}+`e0vF'n;^7i б 00O_Kf_մnڃIAe"[DNL1J'l:~\lkZVkQoݙwλWSQfV137w^4NEpuF?-ApTIU5OSYvp襷'̣JiE;$a^T!ȁ>Y6Iw, ʵ I+[|̠uh Bd iZyh5FE8xUU ;:F8 R{]Rfk"7qI CTkV^/ZT0Z`3}NSQ勛PWjʁOFj| 䀤+MWn_N);]d1T6XÝ!po={:oPx/4uc߼ЙᅨU0LӴ@\-l."@u!k^\vW܅vqe:'x#~4/qt#$B`NzA^O#pAAVd384Kjf,Cjێ*J4cyN !Cృ~k~ TşTB tӹæChruҕ63pXꀪ%@?jR%H 3PXN g2 :@ձQ#/6vrᱜbӾeڍc%{)qbӪjUAu>lAvv?0ĒE0C!l1Q黴~8rdH:V?`kQ2bWJ8G[`denVǜQMQFP):ti)@SXvF۰h0 dJ<i ޑ~",J!~5Oɖq,j f:׷FeJUJCC0㙛dxQRodrL$<<f9݄д[ɳtIadr$^!^ػw¬cѢ܉a ~3-t_;A^ikB -EKB콲/QΆ'w&0CXtkFiYFUEDe;m@cS"),x Nxd 6ZDI5Wj!賶;SN?$ ܆S&ܘ3 S]=q"1)&2e" oɛ't51+ {pB ;2N: P3.r0@'&*tH,;_2z^ ȃ*:j0~HCguw!~H|x5 3Fc_x :kƺQb/Qw#/Aұ.Q+LI+\,s"JiStUˆCË.Δ8gn9z0OPEzTcxā_+E9 yj(7-D+{}zb`7\;SNĪab5ph}tex J*Z^HMazY2zP/Q$IjZabL'BH:`E_l[I B]MdҋUsmV cPݲ5tᆀiWG.' xm ֝"l{`r[)H1%d9V(,Oƒn+{Rq yռT/T{[ _Ft3AA8ZNֳpɛG} Gplo" GI؟aȽLS%y8~w:I9xB-*dez {I8u O[E< GjY[@('êc)4!9ADs`ޚ~?-Tw"vիЀ á`&y(Z=C'Gp.aR'uo" _Ccq0WTb8 Go!LaUhK tyO;*ITP{qӤz2]Z?AaUcx#q7)!>:-I 萂IZv:pʊ(R<@ ULv ujv|6.5= @TO~Gl|mk0Ak 94IbG ܜϐTmcS}9+3-""2`,Т!ft z=2{ ]b&cQt9 ˜41q43M7\$va:qP%M|ڼ2_bF:Zl ,2H}Kξ0ʖ0v$L0X1{_Tt!.QGe58i"˲isTI8c?=#e*hs,\bB L@ũ!bFtS'I5Y]ZfTh anbv  0U Os!9Avm_V_P}\ EG|kcG59.> tCOcCp݆MT Kb[MQiѣ4*FWgTPҍseBns4)@ JhISHr^] 4`$A}Ն lUΐk;gNi]CS'FFJ ES@hХ,NoTs>!.|9C!]Zo:0<^29, _qxꏗь$N0D#c<(= ? <m;׳.YD9jm YD-[4I~S\jޫV vGW̄:V2yZIoeVbR(a=ccԅӼ!qĖ{7OT@\MUO\KMկqy,+nO&T?bM jbajET@x<RPGsbǭ,{c^wv |U ӓ&R C!+fp]L# lsoî}]DC =uUL''6>+YV@}0+@mZ, :}Wf zF HEyʥxhջ!aQZדNS3!^/' a:i'or B3"$p  6{Eb8 C۸$.N Fwm+/z.:;Qz\$U&,~$ӪOYX蘏#fsNEkAU B^x99Jf }bHh77Դý4tb^tg72YH:4kjJgv ) 31:bU5[f LQ jĩ82VaMj-O8d0$ T±6NԞK]y=V-O"ZY;zHym8)atÇt+?jO[s=ɠxbk{(2O̬I2^ybؙQ&;7z]Щ+*x b#h14T 0NB3-{yB5V I,t\e>3lО!^P;P];H |X a6@NWmTǾ룙c#nIc|cj| ; ܯġn [!x[\Eр*и (!8FP@gBCSIPhX񙉞º5A[ʳ>$! nMy͵p$* 섽=yWfM4 !֖4z oڨ;2^1]>xJnnr7t(A9\%*xp"j)ꪸNjk/Q@tR$\[^IS9SxS荘 SDRln]w S=s҅sW,]t ,T2 ZXn=2̧6C$k[Jԑ[t`bٻqO*]kFB]Y2Ɍxiҿlkrsi9JRUj:;jtupI dry- k4X6eA2U#A&f8ñb)&A=Zhu˻ @nC^;h8baOHq6o͗N'i16*˔w+hȡ Hٶ/yO[ֲ$U!9]q344 soFe|Ka@ÌuȽQJG~=N_kƴQr'" FJpv fu67K%j yP ;(0D Vۛٝ_8Z{Dc!8^klz]_تܐ1Hi`eMG<(R}5Ėe=)(Li+DZG(֘u@2${jsOiMѓW HvfJ:/fInk5A.mPt|AR;e-K`hy5iZ6 L& );XȒ2pjxRLvy;'RH'v{<'ɶ&G_fM]s%fs'$whZ 7.[sqW 0|XB1#@?DgWdZm zC&"GtOY8E~4V‡]3}Eכ-ˋ|F2֤|==CXJ5([\YM&!/pީKTg7.Ѷ"?SۦO6 2Nݳ/}ΓF(4^SI\j#h%*=݋$Psyչ6z֋px悐dJ,X"WxO#U ]9;j(=;[%\5j<[D~QZDcxNv72CDj}4_{J;0ĝk?SH׋.|]Lj_G7lZ6lJ#^I%6U+oZEB<ٹ>kDbSoc"c~E!ʍ*qcY}%ȵt+ZD >Ed[e<{?cpJuUj=Ft`Kzydzh\O)tHip9+݅"+jAaUPxVZb.LQd/s~.}QL!` nA-lNRR >0S~Zh9$Y0a2~㰪,7Veyf%hԄoh nV .tJhYK8Kr$%roU ~Oy.E Whqi] `X"ΟNWz%I \ 4js)7Et~fe'`,bROV~%g a7ޑnت] TuvD,vsg8DeÊC#m\.!h6(bi%U`rL䊱[̘3^M/?ey5stZj8541ۦW*رHL0+,YT/u4'`bfA=ޏYT W^ W@zrQbq9\IQSəEV^IUAA$#ff]uE6ZE2Rȕq.^Ϥ1oY~;$Ćz^\HuC1+XFm4%Z@wLS8&v_+82H.3\×Ϋ7%S ,<+mo H2吀k>b)IZL|1$79O܅(@׸8U AVCVJ9r+h/C~Ǹم{ȕcyf~xu&3!{Q#WʰJuqfrx÷ q=Kobvb#A{- w(.kk|\E~R`.*T| ^F+@V2{\ Qλ 1z茲C (< kA`$c-JW&B$cdsXPMG™_처`k?AAad9D E]ٖg 7bmS/[mT,Eik'I!F=ȱIIM*Z 6SkQ*뗉i:Hm d;I:̱egdTp1ʎu0*sY5*:X !'v}$ݘ\`7-]X2.c39aE'd5Uw׳;}y'7k!~cΟ'\o8'ߊm)VkBTtŬdik݌5+,4jbvM$$JЊItͩoq@*c |}˦=%Q G8<r;.y֗ G p0pLQ}D+PYk=o',E@A>ϰN` zF K"7eDZɞ-Ө=SOդ 58B\c!! <1~2QuC&iɫW/ڪ:1j1#Zf!7Jr ɉ}cVO{s2n)7R MNjqa_/WK|?gg1Z~bea!eҟY8r}o+$%mK?o"o~X\4~1}Ir=tx5 5B7(`㕔(lqbWCmdZZ}by&7{xT=aʬ=J=q+E2mYFx:XK,18tDo)3B(e1P# ?KV-oEDxJҎեp4X"FO)xB|JxD kZ(RٳwYUs ԝ0CV^Dn'hc^Yu7d+[wɣ$sgk\Q gq1A`vxA~i|B=9)WN@/XSbyY7&p|_+7/yZ;DŽ9iTN\^JvY9+Ol m0!ε=P,qpSV?g{H9~駎Y=؍MTǦcSw!g^qZex`hQ}IKA@isF"&2<ȧ$}q%w\P(̎>@M.BܑH2J|1<җm(](z&Y!E9lQnY?W+_d]]4,v-]|oE<)(|)N@ (KDl.|}-1A8cT+y{{ej@iv8Z\T?vi۝ 䆹TGHt2|U(?ųpC:,/JE[k&E'/|0?M:K-ԝ :̰(Y~o(_ÿr_+?O|7;

封建科举制度起始于何年?何时终结?科举之前中国的仕途之路如何?科举制度一般考的都是八股文,是否有过以诗歌为命题的科考?
封建科举制度起始于何年?
何时终结?
科举之前中国的仕途之路如何?
科举制度一般考的都是八股文,是否有过以诗歌为命题的科考?

封建科举制度起始于何年?何时终结?科举之前中国的仕途之路如何?科举制度一般考的都是八股文,是否有过以诗歌为命题的科考?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有,唐朝时期,唐玄宗把诗歌作为科举考试内容,所以才有了唐诗的繁荣.
八股文是明朝开始的,以前并不是.

587AD
多简练!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

全部展开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没有过以诗歌为命题的科考

收起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

全部展开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历史发展与演变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据史载,开皇三年(583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开皇十八年(598年)七月,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大业五年(609年)正月,又诏令诸郡以“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膂力骄壮,超绝等伦”“在官勤慎,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等4科举人。这些虽都是临时取人之法,尚未形成制度,但分科举人的特征,以具科举制的雏形。大业年间,隋炀帝还曾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去士,这标志着科举制已经诞生了。
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
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时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
▲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
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二年不定。实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誊录制度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宋太宗时,根据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宋仁宗下诏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产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于政治日趋腐败,此项制度也就流于形式了。宋代在考试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没有革除科举的痼疾,反而使它进一步恶化。
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熙宁八年,宋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苏轼等人的反对。后来随着政治斗争的变化,《三经新义》被取消,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
▲明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元朝开始,蒙古人统治中原,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但以四书试士,却是元代所开的先例。
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大体有四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官僚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监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别是明初,以监生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员的多不胜举。明成祖以后,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越来越少,却可以直接参加乡试,通过科举做官。
参加乡试的,除监生外,还有科举生员。只有进入学校,成为生员,才有可能入监学习或成为科举生员。明代的府学、州学、县学、称作郡学或儒学。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进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俗称秀才。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叫童试,也叫小考、小试。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学政又名提督学院,故称这级考试为院试。院试合格者称生员,然后分别分往府、州、县学学习。生员分三等,有廪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给膳食的称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定员以外增加的称增广生员,科称增生;于廪生、增生外再增名额,附于诸生之末, 称为附学生员,科称附生。考取生员,是功名的起点。一方面、各府、州、县学中的生员选拔出来为贡生,可以直接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一方面,由各省提学官举行岁考、科考两级考试,按成绩分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因此,进入学校是科举阶梯的第一级。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它官员若干人。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唐寅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师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经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许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
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庶吉士出身的人升迁很快,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
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格式也很死。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八股文也称制义、制艺、时文、时艺、八比文、四书文。八股文即用八个排偶组成的文章,一般分为六段。以首句破题,两句承题,然后阐述为什么,谓之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篇末用大结,称复收大结。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治的工具,同进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清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灭亡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族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清代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特,只考翻译一篇,称翻译科。以后,虽然改为满人、汉人同试,但参加考试的仍以汉族人为最多。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清代有府学、州学和县学,统称为儒学)。儒学和孔庙在一起,称为学宫。生员“入学”后即受教官(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的管教。清初生员尚在学宫肄业(有月课和季考,后来变成有名无实了),又称为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
生员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是廪生,有一定名额,由公家发给粮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额;新“入学”的称为附生。每年由学政考试,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参加乡试的是秀才(生),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后一般要举行复试。
以上各种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儒林院编修。其余诸进士再参加朝考,考论诏奏议诗赋,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其余分别授主事(各部职员)、知县等(实际上,要获得主事、知县等职,还须经过候选、候补,有终身不得官者)。庶吉士在翰林院内特设的教习馆(亦名庶常馆)肄业三年期满举行“散馆”考试,成绩优良的分别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原来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编修、原来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检讨),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分发到各省任知县。
“范进中举”这个片断选自《儒林外史》的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这一回写的是范进中举的故事。小说描写广东学道周进,到广州上任,先考两场生员,考完两场以后,第三场是南海、番禺两县的童生来进行考试。童生里就有范进,范进考完这场考试后就进了学,取得了第一名,人们称他为“相公”。范进进了学以后想进一步考举人,考上举人后人们就会称他为“老爷”。
中举是科举考试的一个过程,在我们讲评这个故事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
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分两个阶段,一个是科举的初步考试,一个是科举的正式考试。科举的初步考试有这么三种,一种叫童试,一种叫岁试,一种叫科试。童试,一般又叫做“小考”。凡童子开始应初试的时候称做“童生”,童生经过一定的考试选拔,在县里面选拔了以后到督学进行考试,督学考试合格就可以称做“秀才”了。范进是多年的童生,最后终于考上秀才了。秀才每一年考一次,这也是一个选优的过程,这叫“岁试”。每三年还要参加一次大的考试,叫“科试”。每三年考一次,主要是为了推举举人考试的资格,通过这个考试的提名,便有资格参加举人的考试。范进刚好赶上童试这一年也是科试的同一年,他考上了童试的第一名秀才,自然就有资格参加举人的考试。这是科举的初步考试。
接下来是科举的正式考试,它也有三种: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即在子、卯、午、酉这四个年中的八月举行乡试。乡试考中了以后就称为举人,举人实际上是候补官员,有资格做官了。按清代的科举制度规定,举人可以到吏部注册,可以取得一定官职,可以当县官了。当然这个职位很少,每年大概就40人到130人的名额。举人的名额很少,那么举人当中候补做官的人就更少了,这样就往往有候补官。这是第一种乡试。接下来是会试。会试是紧接着乡试,在第二年的二月份举行。乡试是头年的八月份考完,第二年的二月是春天,到京城考试,叫“春试”,这就是会试。会试如果考中了,称为进士,进士每年的名额大概有300名左右。会试考完以后还要进行第三场考试殿试,在会试以后的第二个月,大概在4月份前后。殿试是皇帝在太和殿亲自考试,考中后就是钦定的进士,可以直接做官了。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题目和写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后来又叫八股。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举考试中进士升官。所以在小说中说:“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汉”是指汉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诗,汉代的文章也好,唐代的诗歌也好,都不如当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当时的人们都一门心思地扑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开科举考试的大门。
---假如楼主认真看完的话
答案一切揭晓~~
o(∩_∩)o...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