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哥哥姐姐可以告诉我 关于海伦凯特 《再塑生命》与 安妮 莎莉文的一些事 是八年级下册 第五篇课文海伦凯特 的生平简介 《再塑生命》的写作背景 安妮 莎莉文的介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7 20:07:02
哪位哥哥姐姐可以告诉我 关于海伦凯特 《再塑生命》与 安妮 莎莉文的一些事 是八年级下册 第五篇课文海伦凯特 的生平简介    《再塑生命》的写作背景    安妮 莎莉文的介绍
x}Yocە_)%/4-MC^K~A}Np w'y"%qK(LIJęOqs|ZRIQA(H^{5_rV0;-)udnIW>r\tIu?IJ&Y0gzb*ɘXg/n/帾>8]5;n/9pMy9.gNl9}_L`9kx[yˋ4IΝ~p?կ?[42|kӫ8ILmΗ{suHֽV3R,>u:? 0!X?x0[)o1XJךl+9.X3;[#Nzϋ%n?f\9jt~$/Wp)߻ͱ{s:9wobr2ix=ufЖ~9:CCrRtD ц7ּXy̘0o>LfJ_54?";%h;q?U/Gݼ΋c8q `3L+(0Yl9T9䁹C,dr;Ry:Sg`Hs'tu&oc:[Ym:v(2Fڋۍ;}NicY.LOqzXű\DLW`(}Lk8QRq?Y@zU"6_p]Nb7dLik$7ךq;Wh곈I 9X!o>DŽq9_Fܞ} F}3hmϱ#ε)|ln"[xʩ$2!a#x+HIqwa 羅l,{{ks+e;ϦLA$0dU+$wgV`a$TO@S1(&Λ&{E=2cfÏ̢`RI+vNkBi9By&n: `'X.ŠAAjЧWeQ|xޣ>&w&f߮9:4ӱAqnie8~ImhxQ;s6dI3 ď\-"L7 ^h·̱ױf;ۜF s>{@_j]/@^9^e]UxG@$g߂qqg_@8ŌWAԬf @5@rvĎ ;I^ F$pD\k 0[F?;&4֑[Lՠ<:)DÙ5hk4 @Wx[AQJX:a5@Wh rt'f'V2QSt*'6PL6oM 9lftLKV@axulBHx8X kO \J'O7 D+CC@̀nԏ_QH|]d" "-_[W~Pm P$ 7%vt߽Xc9XpޤSXYmn'6ӟro)IYQ 6#0æ"rNww9awgc~~$qA4ʄ( ɂb݅EVuwrL&3S<"^!=5کӭ7f1q%#d_P{؍n-ō #UfUK' )݃Jظ?:- Eol֪a϶, bp AJACvIq!:4G칉%MjCLAN亳NK`+"(ğHClzh|Z T7QExՔp&5WבbE?~_YQc$ҬFO<&!Ȭ٩`N؀" y{l77IߒKET<|ϟ 9{5ldul0C r*#0` o6So&)t5w ])I \[[i9XlҏӴ?^NOӑSr9 K/P'ugu;ê8|=2 IJotbRXQB)aQߞF  ^[j2$z-Gi۽p婢ksg+㶛u IXhd}:ԽMf:gXlĶϭ.DNorIv>}  å~4X~sқYQ&t.>x&hD&V)(b3#|0CBRpkݘ&;γVʃFl܁}K@qR-i9YIz&s:;7oR6'N :FP}N_4x+ <2 c[Dż.;= ;'%{=<0F8(VtO]d#>݃V'ß{4GU#1z(TU @ KS' H}A/xQ]s~TyN-ӥxfʅ s`/ʛ)dGe%vp4.yA dŜL1ɷzܩ|@h4gKs1Ʉ錈2u66%7)UPrv+eF|,p\Xy-SSp**V4A/S%N5X1E/cvP㞴nJ7*&]I"?ăvG(Jr!^9;o{)ъ74K>IqceC'S1OSG< 3uhv3Ҳ}"׼!-u{= S갋$&2&=߀HWrVWMC.01;Wk e!7)m?0.8G'0cQEP|=+f; *'QQ]"B':wsN|1G\G_}LDA"^tVvŽtzt-Gt̮{FfUYI_j]@Ͷyd >!6ig8 5LTF )sy ذB=c8M{)ڤW`+ i=3I$z+{C9lUaͷ=B:#8QSj,Gt4$aW{ׯu*A#B/sk0Eİ9;ʢ +YyE8 +3-,S<b?Oʧ+Fݸ!(ҪuOX_ʟTK|!sW;=2Ń| , d nAslǷ\!o }7\$]E Dr/cZG-g;Õ[I#>1oPĘzUn(;(}:$J/7, +;DAح>zs.gN`Lʬ;" T;kdlhϔ(o2F]+ݣT6'q;S^;/#l Y *y4r'pszΘ KKIJ8P;DTb~P@4$eGMj'&_mxFT !bQHTڪQ]{Q wbqD"tHA5b~#$DTjf1A<a⨥:!_H*O*{1̬Z(gϷ.0U)XF2* m"f?daE/5C|Ovr8e0lwĔ{=mvubTDcEL$&8lcM,e6n=НT+6'2{Zo ?\*ֺ̟~]| :Nn*V 8*ӊa 7Su~\~iR"g0# =Qx}(&ﶎMs̤ 14[O .K,i皦GI-W0L*oI/Ѥ^ۇg1]H)ǟxcK0mM@fJk8pP`E! HC2/v5WW~:uK1!4ċ]kw|qu;5қ^&&^NmJ8QfaH3#"v ۖ B{ֱOq3^;e'vN=Zaǣ9dUhW Ʒ}B^qA~4Lsir>$땆c'6]ӝЖ(hooɘxAw3ْT)~G}o6qnlMj}&V(7caΒQd?Bn:T[s3!'`0kb+iTAgWr-bkX g4)Z!,qdX 1q̙+m5 駿`okyvnP͙DIPc@˅M 7!MaوWlSZ݅%(f6g!FEJan[L_}_}Gk->TVIwroAG/oҢ/~rq0% [_ᓽ JcsgO= X^8&K+{)\:A#Z&I\ې]9UDEQ8T9X܅ ˉBM2)lhX}=fG2[3^5 lu&I7UuWH~,VL ɔ ŏO zwd :t4b@Hżu59% ēټdMb1oLS50Tw`i9C$Rg{(+Z<7z$nK=YuJr@S'dM*Zu[}wT|ȨآOO$} ؙ.L;3cэGؗoBWVS55,1񵼾g׹|-PrDUU4-W3QM"gPknw؄4Sζ+rS]"Ӂnw=ڼaZؑ5+r)i6>!Aa~yyG\rdX[rBs} (1DMIDÿ(Jؿ1uo(Zh?v":033B[ rF5Ws?:"f;$)@6}ِUna_x3ǰ+]07l3d;0sЍ";o裿{$Ÿf=x=coF?obyƆ$֊#3JO/{ڛ9!e@vىݤ$R\ tlqR鞐ݓN1mmdvb0NvNB\g`Kp^Z9\GLr Ӧ׀6Q4qvm6Ujtgێя/W,Z$mNx*f"uC4SJ R q1lfnv=Y/Ӈ&Vj]bQt{].`Cd/0cᕞd}R\.Qn`D5$wuw@WVC th- M/|fP94Î^`!T<ڄ8f,tqi_˳J\yl2!A;{ɆQ=zw*R @ K ?s9 BPts Eq?/6 e 0y\oU 5kxK''XVWj ѓ~ :@n(k$hWIrcԦ֩% -&^"ZJ<$x6՝9'<:8v "ރND"Ms^GZCY5]ԇNto(ẹ$K in^`L lYͤI..qsI(ES#7w}v菕#ϡ&} Nlݪ+Lr|5錜.fLԮQSW"B] l`teuft̐jvwRK @ڄM~ %/~5cK\ɑ;+@͏q ~p L[:K #u[ȖPGdhb$Qn2I@*[k¦_Wn W~r'!i3ٱ6߹ϴbDyѴh1 IooLE}zB0 9:Ֆ(Xek):x 2h߭]=Z3;!YŌv)F 'x/~aw 2qfDbvKa7[q52dL‹, 5XaXiX+f8ah[?4ss?u 3n&i*IѭŭM%ұ6r?تU-$R]2.̸mwNBz„y6׾_7鳔PkTy;.5Էr43F(̱Ґ5_ic)IgOċ%999`{+Є>C.|f+&?tװh] r*ZfRR d[ŽGiȴg 2 PKI]h]pfWtP6'j;T)) y%Ťӆ?(zD" P弻9b@9m6w% ,"7HGjۙ#xH=V_j;"ݒ0xRL0$j~U'|mڗaC0"L<ޣyyFi ӽy,PDa:. { DRPKDleji?;trn%\dq@S&uTXY>Glϰi4˪a~cs4J͒(K8V3!XE$}aQTw|0Aq!6`2p劙tS]SexSLw5Ze~ܢO`*~|Mo2"Gᄓ]䲐J&3AX99CJgTQW=@D̩ns4d2st %znŃ Ȇ%.[H o\ P7ate0"a8`6Ԛ 9B?>ElFlQ8z_]cyfMn9S1[ų J(ZЭ2lg,ao-Nl4C85" 5d 9wR@fFuL T6KʕEtI$R[O'`ݜLL†3Пd0y?anIKɪ *MH2=1LLXd:g5ni0Äͧ٤Pb >䥗ЎIM*"l/V\{ &*u>=f4+PAp=K^ak-< ?.rQ u&m?C3X-rVOpI7;=:~TtNZ?WC1y4oNYfv<}XR֜ɺVW&(i aTE^X:IZf'OLb=c3{O.B!}@woe*y쎻N_|=X"_.Re΃zE?8ޅ-ڒB쳓1ItZv):6RL( p`"@BonKp[L)ַ#ΐLiեNc$;&19\i1=(A;rꂁ/.:8=.>7/: @k. !և@ ).bM_P ۽Ii\\am6.fF;5vc^D-g8nziXrZ m// hX fqN:'@0H_ΏfYvTnP$Y\#P͹hmyuL,;w0 [쪽$*)I+*f]32)YdD;AApۀP̴i^BbPc+QϢXO, y859ѫq )i VD#f<(q3~AUI\i’n`=Tl }1gdfW޵1F !_dkU i$CZ#i~Dt-'Y(2@ ,B XV>&hѳf=O`+[!΀?.SlWm9]x1 ZΓ@QVIZ&8/iɂ'ҹ~CyQ\kzGҘo2bLl/Ч?Qwg7֓`3^7;9%!")\$f`ya=нO9;@霉Ufsb @=F!.j_b&yT6@M7#MÈ'qЛoI%"Ņ'rnP)pi &!sL:Lr<&b=+i HyZ&6xVP, Jw WVE=3LP 5ƽqx]8+C0:k(W,IhJS,2t2`NWځ2VN^X@YjWTMb>RE=iY*XЄM7|&I}N{UL$Z.6:`Xs`j J@PǖN9+Fm @-Jb\/Z$D+t:7SԣSS;klI='V`1,޼c쀙Ș5Sqhz(;5F *ܛm_m=_%I^Ÿ_/REZv"3|R.)n /eLtXNkN窲Wk@Bo|{+qI $6՝^[iON(cml1T6nmz7ed{C)$bA . HW};k2¥Pӈ_\a񳳁Yr&yC L#iҟ/$J,ǏLvtFdNMJ+iGB2џx-[Xk).0;tɲ !~xҫR #V,hF:(v! ܌deQN1Hv0c\ik&p<EYFsN""7cB)-5jE ~΂WW=N~tm(#c^ETA@x".ڏOoR>@.G3nj +M.3ŊZ$c *${jbtKs-tuWt$Z09ʰTNQ KYڢ+K D7$6-eAWM#÷VmE 6^y1ٴtWjKbR߶S[ZVi*Or,FJ`erU'ј4ҍljPTWTZHV鼚b.thH>~ K=&5[.-̈E{3}465t29ᡝ"jCHs\+im& F}dh7"#+>@5f`^Bȸ'}H/}O OZA/yus5"i`c!͗v 7˺AFp ָETof Z%Z#hlz3u廐QsqU .i]Zs,`XXC7}q:3;,t{g}.<=Sۥ8"kq:]͕cb,k9u#"nN7u/ =aJ= `[4 :$<_b9%uJR-E+b*Jإf@u(rtO 18F%m<6y l ʾ׭@5 =`S)H@U ,\D8=ϿOS~g??}ǿ_ѿ?ÿ_ك~-cXҝ's݇&V : e M`fFCUwԋ5uݵ cAt'O?,IC:o{+j<2&x6OkrntM 6+RTSɒ7<;qVf#)a +?NOlt "]oy )$*?#7HiRۡJ!+(SܽҁJ~-a Tx;twT- y¦kP6ξh4%&^axgw&_c2礵nBbv' e?.'.}ˉވ{K2ʼn%:DVmZqne}9[3=yJsM7S7f20Y, ÷xC&ӝ]@K^_Ѫ/^&9'ݚL5Gaad-ꊾ Xhkn*wL6褠}i},Nv[ ZX_ċEƯ^Ioz.TRrX>5SWH+3 ^t׬\PU>til QJ׵3s&vR2{k>46iDfZ= yMZJC=!у71^ yy9mv h-nQ3f>9Y/YԴ|]Y m"Z5%JFlb@i!wܝݱr_@N -#׹jr+[D8/+^9ijJpU{tvn$[ @~+Z[$_O"XmCɘzIт-n-\:Ԍt  ͯRR_jLWzqEpͣNQJ"eiX[# h*ϵ%"լTj H4 OLւ:RsB:I9_*-u\'=y=QY2-inJcf"yr$`0ݙz`$򨾯lȚz~=US`ZADjZ{SBrjx0=Z2[ںg~$N^}|]ŷ-ٵ3V#gRR>9>_AG?qE'lA/mvO0AQ C<ϱ#o/iON+~a'_8oL=yRR,M5?~GxpM9}L6÷D?6ݰ9s,p&/>_Ղ.9S5h.~ t̗me(B͖h!&m$8`0'\Z4,;@˵dm{sA*jI#pT%sA2aD03 dT3@m%h1,OZ`IG?L\8sm=K -~M*7|b;rSg#aX^hLd'KVр@ȆV)Au_K#۫>{)pyAs;$[JշO #.4+G:zt7Lp7o.IS_ʤAnYR@N+̲;.-E}%ue .$zv6 ?ؠ*ԃW}z\كV`{yblݜZYXFjWnwq>e }Onln=JS$AqϋT{PIAA Rkk0]'gULZkz\:4 'vW"):74y+!0).'g^t` S\x d jߒj,p_õAɯ ((B7?({hPML lv?Tos(_/UQYAᕐ)T6=p8k#pzoY#Ȏ@ajy)ۓbGGax,i1:Hby[+JN4S8jta4Z8la*WzjR}KFʱv SZE|dxCubc'zT+vY]r01 "=7ZWВ LN}mK d;˨k 75Vȷu% tOxQXpVAI[=9@t-*Þ*n8*G+gma63-;$ce6\?(8[Q>/F Fͯ6 6;B8 N[Z3ٵ}᧲IH@Gv4`|hp_M׏" ~mH-4 ЉvUsd-U;_b/1R4dI><3h؆lNe/ ,ŘRzrjD2}^d ' N&6 XsH S_B@@䂐 ՜%Za!sYKU̹ɵ˴C!qV_J A{{{^;_dyIyIyIyIyIyIyIyIyIyIyIyIyIyIyIyIyIyIyIyIyIyIyIyIyIyIyIyIyIyIyIo%ʧg

哪位哥哥姐姐可以告诉我 关于海伦凯特 《再塑生命》与 安妮 莎莉文的一些事 是八年级下册 第五篇课文海伦凯特 的生平简介 《再塑生命》的写作背景 安妮 莎莉文的介绍
哪位哥哥姐姐可以告诉我 关于海伦凯特 《再塑生命》与 安妮 莎莉文的一些事 是八年级下册 第五篇课文
海伦凯特 的生平简介 《再塑生命》的写作背景 安妮 莎莉文的介绍

哪位哥哥姐姐可以告诉我 关于海伦凯特 《再塑生命》与 安妮 莎莉文的一些事 是八年级下册 第五篇课文海伦凯特 的生平简介 《再塑生命》的写作背景 安妮 莎莉文的介绍
《再塑生命》有关资料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海伦·凯勒——人类的奇迹】
海伦·凯勒好像注定要为人类创造奇迹,或者说,上帝让她来到人间,是向常人昭示着残疾人的尊严和伟大.她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使她昏迷不醒.当她苏醒过来,眼睛烧瞎了,耳朵烧聋了,那一张灵巧的小嘴也不会说话了.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进了痛苦的深渊.
1887年3月3日,对海伦来说这是个极重要的日子.这一天,家里为她请来了一位教师——安妮·莎莉文小姐.安妮教会她写字、手语.当波金斯盲人学校的亚纳格诺先生以惊讶的神情读到一封海伦完整地道的法文信后,这样写道:“谁也难以想像我是多么地惊奇和喜悦.对于她的能力我素来深信不疑,可也难以相信,她3个月的学习就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在美国,别的人要达到这程度,就得花一年工夫.”这时,海伦才9岁.
然而,一个人在无声、无光的世界里,要想与他人进行有声语言的交流几乎不可能,因为每一条出口都已向他紧紧关闭.但是,海伦是个奇迹.她竟然一步步从地狱走上天堂,不过,这段历程的艰难程度超出任何人的想像.她学发声,要用触觉来领会发音时喉咙的颤动和嘴的运动,而这往往是不准确的.为此,海伦不得不反复练习发音,有时为发一个音一练就是几个小时.失败和疲劳使她心力憔悴,一个坚强的人竟为此流下过绝望的泪水.可是她始终没有退缩,夜以继日地刻苦努力,终于可以流利地说出“爸爸”“妈妈”“妹妹”了,全家人惊喜地拥抱了她,连她喜爱的那只小狗也似乎听懂了她的呼唤,跑到跟前直舔她的手.
1894年夏天,海伦出席了美国聋人语言教学促进会,并被安排到纽约赫马森聋人学校上学,学习数学、自然、法语、德语.没过几个月,她便可以自如地用德语交谈;不到一年,她便读完了德文作品《威廉·泰尔》.教法语的教师不懂手语字母,不得不进行口授;尽管这样,海伦还是很快掌握了法语,并把小说《被强迫的医生》读了两遍.在纽约期间,海伦结识了文学界的许多朋友.马克·吐温为她朗读自己的精彩短篇小说,他们建立了真挚友谊.霍姆斯博士在梅里迈克河边幽静的家里为她读《劳斯·豆》诗集,当读到最后两页时,霍姆斯把一个奴隶塑像放在她手中.这个蹲着的奴隶身上的锁链正好掉落下来,霍姆斯对海伦说:“她是你思想的解放者.”博士指的是安妮小姐.海伦的心中一阵激动,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情操,隽永深沉的爱心,以及踏踏实实的追求,都像春天的种子深深植入心田.海伦从小便自信地说:“有朝一日,我要上大学读书!我要去哈佛大学!”这一天终于来了.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以特殊方式安排她入学考试.只见她用手在凸起的盲文上熟练地摸来摸去,然后用打字机回答问题.前后9个小时,各科全部通过,英文和德文还得了优等成绩,海伦怀着热切的心情开始了大学生活.
1904年6月,海伦以优异的成绩从拉德克里夫学院毕业.两年后,她被任命为麻萨诸塞州盲人委员会主席,开始了为盲人服务的社会工作.她每天都接待来访的盲人,还要回复雪片一样飞来的信件.后来,她又在全美巡回演讲,为促进实施聋盲人教育计划和治疗计划而奔波.到了1921年,终于成立了美国盲人基金会民间组织.海伦是这个组织的领导人之一,她一直为加强基金会的工作而努力.在繁忙的工作中,她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先后完成了14部著作.《我生活的故事》、《石墙之歌》、《走出黑暗》、《乐观》等,都产生了世界范围的影响.海伦的最后一部作品是《老师》,她曾为这本书搜集了20年的笔记和信件,而这一切和四分之三的文稿却都在一场火灾中烧毁,连同它们一起烧掉的还有布莱叶文图书室、各国赠送的精巧工艺礼品.如果换一个人也许心灰意冷,可海伦痛定思痛,更加坚定了完成它的决心,她不声不响地坐到了打字机前,开始了又一次艰难的跋涉.10年之后,海伦完成了书稿.她很欣慰,这本书是献给安妮老师的一份厚礼,老师安妮也为此而感到无比骄傲.
1956年11月15日,竖立在美国波金斯盲童学校入口处的一块匾额上的幕布,由海伦用颤抖的手揭开了,上面写着:纪念海伦·凯勒和安妮·莎莉文·麦西.这不是一块普通的匾额,而是为那些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突出篇章的人们所设立的.的确,海伦把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联合国还曾发起“海伦·凯勒”世界运动.1968年6月1日,海伦·凯勒——这位谱写出人类文明史上辉煌生命赞歌的聋哑盲学者、作家、教育家,在鲜花包围中告别了人世.然而,她那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她那带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却永远载入了史册,正如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所言: 19世纪出现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就是海伦·凯勒.
(黄伟根据吉林省教育信息网有关资料编写)
《再塑生命》研讨与练习说明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一、通读全文,把握文章,课外再搜集海伦·凯勒的有关资料,讨论:为什么海伦称莎莉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
设置本题是旨在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扩大阅读视野,进而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但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本来,“我在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但是,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这里的“光明”一词是用其喻义).是莎莉文老师让“我”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莎莉文老师还教“我”懂得“什么是爱”.正如作者自己所言:“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从中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无比的敬爱和感激.
二、作者说,井房的经历“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快乐和自由”.联系全文内容和作者生平经历,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你小时候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设置本题旨在让学生深入揣摩课文重要语句,并能够作一定的拓展,以扩大知识视野,加深阅读体验.
海伦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使她昏迷不醒.当她苏醒过来,眼睛烧瞎了,耳朵烧聋了,那一张灵巧的小嘴也不会说话了.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进了痛苦的深渊.由于对外部世界无从知晓,脾气也变得古怪,动辄大发雷霆.她经常扑倒在地上,发出阵阵尖叫;起床后拒不洗脸;吃饭时调皮捣蛋,关于小时候的这段经历,海伦写道:那时,我仿佛感到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地抓着.于是,拼命想挣脱这种束缚.关于这一点,本文也有描述:“当时的我,经过数个星期的愤怒、苦恼,已经疲倦不堪了.”井房的经历,不仅让海伦懂得“水”这个字表达的具体内容——作者写出了她当时的恍然大悟——“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这是海伦首次获得了事物的概念,这是思维的一次飞跃.所以,作者充满深情地说:“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啊 !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启发我新的思想.我开始以充满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回到屋里,碰到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生命.我想起了那个被我摔坏的洋娃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捡起碎片,想把它们拼凑起来,但怎么也拼不好.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三、爱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可视可触的事物,可是在生活中我们却处处能感受到它的存在.课文第三部分师生的问答中,有几个探讨什么是爱的句子,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含义,也可以模仿着写几句话.
设置本题旨在让学生注重品评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并在其中受到美好情感的陶冶.
课文中探讨“爱”的句子有:
“爱是什么?”
“爱是花的香味吗?”——在海伦看来,爱是给人带来愉快而美好感受的东西.
“爱是不是太阳?”——在海伦看来,“世界上没有比太阳更好的东西了,它的热力使万物茁壮生长.”爱能给人光和热,能使万物茁壮成长.显然,小海伦对爱又深入了一步.
“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你摸不到云彩,但你能感觉到雨水.你也知道,在经过一天酷热日晒之后,要是花和大地能得到雨水会是多么高兴呀 !爱也是摸不着的,但你却能感到她带来的甜蜜.没有爱,你就不快活,也不想玩了.”——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总是出现在你最需要的时候,有了它,你就快乐,生活就变得美好,没有它,一切都变得索然无味了.
四、莎莉文小姐以她无私的爱重塑了海伦·凯勒的生命.你读过的课文中,有不少内容都与爱有关,归纳一下,与同学交流.
设置本题旨在让学生围绕“爱”的主题温故知新,学会整理归纳,并用“交流”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从中得到教益.
(略)
海伦·凯勒用毅力之光驱散生命的黑暗
卢 勇
1880年6月27日,海伦·凯勒诞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北部的一个城镇.她的一生为人们树立了与命运拼搏的榜样.
海伦·凯勒是举世敬仰的作家和教育家.尽管命运之神夺走了她的视力和听力,这位女子却用勤奋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紧紧扼住了命运的喉咙.她的名字已经成为坚韧不拔意志的象征,传奇般的一生成为鼓舞人们战胜厄运的巨大精神力量.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第一眼想看的就是我亲爱的老师.”
在一岁零七个月时,突如其来的猩红热产生的高烧使海伦失明、失聪,成为一个集盲、聋、哑于一身的残疾人.由于聋盲儿童没有获取正确信息的途径,心灵之窗被禁锢造成她性格乖戾,脾气暴躁.7岁那一年,安妮·莎利文老师来到她的身边,此后半个世纪一直与海伦朝夕相伴,用爱心和智慧引导她走出无尽的黑暗和孤寂.海伦一生创造的奇迹,都与这位年轻杰出的聋哑儿童教育家密不可分.海伦在她的名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中深情地抒发她对莎利文老师的爱:“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第一眼想看的就是我亲爱的老师.”
莎利文到海伦家担任家庭教师的那一天,就送给她一个玩具娃娃,并用手指在海伦的小手上慢慢地、反复地拼写“d-o-l-l”(玩具娃娃)这个单词.海伦立刻对这种游戏产生了浓厚兴趣.她一遍又一遍地模仿着老师的动作,从此开始懂得世间万物都有各自的名字,开始知道自己的名字叫“Helen Keller”(海伦·凯勒).此后,海伦陆续学习并掌握了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聋盲却能掌握五门语言,海伦的成功被称为“教育史上最伟大的成就”.
海伦的“哑”是因为丧失听力而造成,声带并没有受损.十岁那年,海伦开始学习说话,因听不到别人和自己的声音,只能用手去感受老师发音时喉咙、嘴唇的运动,然后进行成千上万次的模仿和纠音.当首次像正常人那样说出“天气真热”这句话时,惊喜之余,她和莎利文老师都意识到,在她们顽强的毅力面前,再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海伦的一生中,在世界各地巡回演讲甚至成为她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她除了嗜书如命,还喜欢骑马、游泳、划船,酷爱戏剧表演艺术,靠着不屈不挠的意志,海伦学会了唇读,可以通过“手”听到马克·吐温为她朗诵的短篇小说,以优等的成绩完成了世界名校哈佛大学的学业.读书不但使海伦成为一个学富五车的学者,也陶冶了她美好的心灵.
她喜欢信马由缰地徜徉在森林中,也喜欢月夜泛舟,靠水草、睡莲散发出的芬芳来辨别方向.她还喜欢骑着双人自行车兜风,在飞驰中体会力量和速度,并像男孩子一样喜欢在国际象棋的较量中斗智斗勇……她还爱大自然,站在尼亚加拉大瀑布前虽看不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的人间胜景,听不到那震耳欲聋的轰鸣,却可以从空气的震颤中领略到世界最宏大的瀑布的雄奇壮观.
在博物馆和艺术品商店里,海伦就像用手指去“观察”写在人们脸上的喜怒哀乐一样,可以用灵巧的十指去感受古希腊雕塑之美,从那些变幻的线条中“看到”月亮女神狄安娜的清新和维纳斯的秀美.1937年,海伦访问日本时受到特殊礼遇,被允许用手抚摸皇室的艺术珍藏和被视为日本国宝的中国鉴真和尚塑像.
马克·吐温称她和拿破仑是19世纪最杰出的两个人物.
海伦师从莎利文学习三个月后,就开始尝试用稚嫩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写出了有生以来的第一封信.从1902年4月开始,她又在莎利文老师的帮助下,开始在美国的一家杂志上连载她的自传《我生活的故事》.第二年结集出版后轰动了美国文坛,甚至被誉为1902年世界文学上最重要的两大贡献之一.
许多人不相信,如此优美的文字居然出自一个聋盲人之手.虽有马克·吐温为此作证,还是平息不了怀疑.不过海伦平生的成就对此作出了最好的回答:她一生共出版专著14部.一个世纪以来,《我生活的故事》被翻译成五十多种文字,传遍了世界每个角落.曾有专家称其“就文学成就来说,和卢梭的《忏悔录》相比毫不逊色.”如果说海伦那种紧紧扼住命运喉咙的顽强毅力令人鼓舞的话,那么她的爱心更是留给世界的宝贵财富.刚开始跟莎利文老师学习的时候,聪颖的小海伦很容易就学会了拼写身边许多物品的名称,可是却理解不了“爱”这种非常抽象的名词.年轻的莎利文把她的爱心化作无比的耐心,使得海伦越过了盲聋学生学习中难以逾越的障碍,而小海伦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到了莎利文老师的爱心.凭着这份爱心,10岁的海伦为一个5岁聋盲儿童成功地募集到了两年的教育费用.也许从那时起,她就已经立志要帮助世界上所有像她这样需要帮助的人.
她给世界以爱心,世界回报她崇高的荣誉.1919年,海伦的故事被好莱坞搬上银幕,由她本人出任主演.1955年,她荣获哈佛大学的荣誉学位,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受此殊荣的妇女.
从海伦童年时起,每一任美国总统都邀请她到白宫做客,还被政府称为全美三十名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士之一,荣获过美国总统亲自颁发的“自由奖”,并被誉为美国的高级公民.1959年,联合国在全球发起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海伦·凯勒”运动,以资助世界各地的聋盲儿童.1960年,描写她成长经历的剧本《奇迹的创造者》获普利策奖,并被拍成电影.同年,美国海外盲人基金会在海伦八十岁生日那天,宣布颁发“国际海伦·凯勒奖金”,以奖励那些为盲人公共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1968年6月1日,88岁高龄的海伦走完了传奇般的一生.
人类在发展的历程中,有着许多宝贵的共同点.世界上不同肤色、不同制度下的人们都能从海伦的故事中汲取力量,激励斗志,这是因为那种不畏困难勇于同自身弱点拼搏的精神,始终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海伦·凯勒为什么会成功?
起点语文网 编辑整理
海伦·凯勒这个名字大家一定都知道吧!在她很小的时候,因为一场病,使她变成了一个集聋、哑、盲于一身的人.如此平凡的一个人,为什么会被马克·吐温称为是最杰出的女性呢,甚至于全世界的人都如此之认为.她的信念感染了大家,难道不是吗?没有人会想到如此平凡的一个人,一个集聋、哑、盲于一身的残疾人竟然学会了说话,学会了写字,甚至学会了用手去看东西,不仅如此,她更学会了用心去看一样事物或一件事.我想问的是,作为我们,一个正常人,又能学会一些别的什么呢?我们只是把这些东西当作奴隶一般,让它们本能地去做一些事情.海伦向往的是假如给她三天光明,他会去如何把握它们.而我们呢,假如让我们失去三天光明,我们又会做些什么呢?只不过是一个个摆在那而的人架子罢了.我想可能三天都用不了,一天就足以让我们收不了的.可是又是什么让海伦坚持了一生呢?
那一场病无意就是海伦一生之中最大的挫折,可挫折却使她变得更加坚强.或许有人会说,这全是她那老师的功劳.那么我想问你,如果海伦一直那样沉沦下去,那个老师又管什么用呢?知识海伦的坚强,使她从被挫折打倒的地方重新站了起来,再加上老师的精心教育,才孕育出一位如此伟大的女性.
挫折或许只不过是成功前的一个征兆而已,只要有信心的人,拿下挫折一定不在话下,但对于另外的一些人,挫折的来临就像是噩梦的降临,对他们来说,这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挫折或许并不会被任何人重视,就像荷叶陪衬荷花一样,永远使挫折过后的成功显得更加耀眼.
如果说成功是光明,那么挫折就是光明前的一阵黑暗,不过这只是暂时的,不会永远笼罩这个世界,毕竟光明终将会来临.天使永远只会保护那些勇于战胜困难的人,而逃避就是一种堕落,只不过就是离魔鬼的方向近了些,离天使的方向远了些,不断循环,直至落入魔道为止.
海伦·凯勒的心灵世界
起点语文网 编辑整理
爱使我们的心灵得到真正的自由
海伦·凯勒说:瑞登博(Swedenborg)教导我们说,爱使我们的心灵得到真正的自由.这一点,我本人可以为它作见证;当生命被谴责似的孤寂感囚禁而不能挣脱或松绑时,爱具有拯救的本能.人一旦拥有活泼、自主的爱以后,自然而然地便能多行良善,帮助同类.爱,像黑夜派来的一颗星子,引领我们登上天堂,开启了那些隐藏在我们内心,无以数计、未曾拓展的意志与思想.于是,不论我们何时何地遭到考验、打击、挫折,终究可以从限制我们的困境中走出;人生因此变得安祥又有秩序.
这段话引起我们特别注意的原因是……海伦·凯勒乃是一位举世闻名的作家、演说家、政治家和难得的人权斗士.一岁半时,她因为一场疾病,变得既盲又聋还哑,然而,随着岁月的增长,以及逐渐地接受了疾病加诸于她肉体上的种种限制以后,她勇敢地站了起来,面对来自各方的挑战,终于,她成为克服巨难、得到属灵胜利的一个世界表征.
到底这位名满天下、精力充沛的海伦·凯勒,是怎样的一个伟人呢?写作海伦·凯勒传记的李查·哈瑞特与赖夫·马丁形容∶她是神以一种原本预留给制造圣人用的,坚实又有光泽的材料所制造而成.她的朋友兼赞助者威廉·韦德则称呼她为纯洁的化身.
海伦·凯勒的确一直都在为那些必须武装自己,以抵抗失望、打击的人高擎旗帜.而她和圣女贞德最大的不同处,在于她对抗的是一种内心的争战,即人类的心灵.她拒绝向内心的敌手屈服.就她而言,反抗绝望与幻灭,乃是她终生奋斗的目标.说实在地,我早已看清楚黑暗的真面目,她写道∶并且拒绝向那种令人瘫痪麻木的影响力投降;在心灵的领域里,我要永远地走在晨曦的光明里.
海伦·凯勒力量来源的秘密
海伦·凯勒不平凡的一生,曾经引起相当多人的注意和重视.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她那种坚实无比的力量源头……宗教信仰,竟然极少人明了.海伦·凯勒的成就也许证实∶靠着本身的精神力量,人还是很有弹性的,也可以依靠它来成功.问题是,人总是人,依旧会有脾气,容易掉进沮丧的情绪,而陷入绝望的时刻.为了克服心灵的软弱和无力感,她依赖的正是一种比个人意志力还要有作用的力量.她说∶我无法想象我的生活里,没有宗教信仰的存在;那就像是活生生的人,却没了心一样.
当她深刻地认识、了解来世的真实状况以后,海伦·凯勒找到了她的宗教信仰.她深信,人死以后,精神世界的生命,将由肉体的限制中解放出来,那时候,今生内心未能实现的种种渴望,将可以重新得到满足……特别是她所殷殷期盼的家庭生活.她曾极其忧伤地写道∶这世界上还有甚么样的慰藉,可以消除我命中注定没有丈夫,不能尝到生儿育女的欢乐,所带来的痛苦呢!每一次想到这个人生的缺憾,我心里的孤寂感,就像那永存的、广大无垠的虚空啊!然而,下一句,她随即很有个性地从内心的自怜、哀伤中勇敢地挣脱出来.她说∶还好,我一直有许多事情要做,而且和以往相较,我现在必须做的事,比以前的还要更多.事实上,一如过往,我对未来依然充满信心的;因为我知道,总有一天,在另外的一个世界里,我将耳清目明;今生所有的遗憾,将荣耀地被完全填满与补足.
让海伦·凯勒的心灵得以特别感到安慰的神学理论,来自十八世纪的瑞典籍科学家与先知∶以马内利·瑞登博.瑞登博在异象中所看见的另一个世界,使得她对人生有了新的盼望.我们这些眼睛失明的人,她写道,总是非常高兴地知道,在这个无边无际、使人困惑的黑暗里,有其它的人来为我们指路.而明了一位具有看见异象恩赐的人,也已经向我们指出那通往光彩、耀眼灵魂世界的途径时,这更是叫我们大喜过望、乐不可言啊!就她而言,瑞登博对于来生的见证就像是∶由神吐出来一口清香的气息.至于他革命性的使命,海伦·凯勒则称呼它为伟大的信息.她曾经如此写过∶它让我的生命思想有了色彩性、真实性、统一性;提升我对爱、真理、服务人生的观念;它一直是我克服身体障碍最强而有力的激励.
海伦·凯勒的宗教信仰
奥瑞登博深刻的影响,到底是如何进入海伦·凯勒的生命当中?海伦·凯勒并未成长在瑞登博所参与之教派的家庭.她的父亲为长老教会的执事,在教会中一直非常活跃;母亲则是圣公会的信徒.至于,安·苏利文老师更是来自天主教的家庭,而依照海伦·凯勒的说法,她根本不算是有任何宗教信仰的人.海伦·凯勒虽然从小受洗,却未受过特别的宗教信仰训练,十六岁以前她并未找到自己内心的精神寄托.
十六岁时,海伦·凯勒才发现瑞登博的著作,仔细阅读过后,深受感动,随即欢迎新教会(NewChurch)进入她的生命里来.新教会这个名词,是瑞登博用来形容神对基督教信仰精神的重新建立与加冕所创造出来的.稍后,根据瑞登博的教义,它还曾被应用在教会运动上面.虽然,海伦·凯勒从未正式地加入任何瑞登博的教会,新教会的教义却是她终生不变的信仰.
正如海伦·凯勒所了解的,新教会并不是一种主义学说,而是教导人以爱的方式来探讨这个世界.它是不畏缩的、有胆识的一种信仰;揉和高洁和谦恭,宣扬人类宇宙性的同胞爱,以及恩慈的神与人同在的福音.海伦·凯勒很早就开始为宣扬新教会而努力.尤其出版《我的宗教信仰》一书以后,更是不遗余力地,希冀推广新教会的理想至每个有耳可听的人身上.一九二八年,她在华盛顿特区瑞登博教派的全国会议上,发表一篇强而有力的演说,鼓励信徒从偏狭的宗教学派态度中走出来,步入人群,向大众传扬福音.
尽管基督教是海伦·凯勒选择的宗教途径,她信仰的基督教,绝对是属于大众的、有亲和力的,像她事奉的神向她环绕住的手臂一般.而瑞登博所强调的教义,支持、印证了她内心一贯秉持的信仰∶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极其神圣且重要的,而且,真正的宗教信仰,应该是让人非常有尊严的.随着年岁的增长,海伦·凯勒服务人生的观点和她深信的宗教信仰,愈来愈融合而一、不可区分.有一次,慰问那些因战争而受伤的人过后,她说∶当我的手放在另一只疲惫不堪的手上时,……我感觉到自己恍若正在参加神圣的宗教仪式一般.
海伦·凯勒最后的见证
就在八十岁的生日以前,当时住在康州西港镇的海伦·凯勒,要求美国盲人基金会的朋友们,在她住家附近的地方,替她找一位新教会的牧师.联络上属于纽约瑞登博教派教会的克莱顿·普立士特纳牧师后,普立士特纳牧师立即到她阿垦岭的住处拜访.在那次的探访里,普立士特纳牧师曾经为海伦·凯勒主持圣餐仪式.
七年后,逐渐走尽人生旅途之前,海伦·凯勒再次把注意力放在新教会.遗嘱里,她清楚地写明要以新教会的丧葬仪式举行,并且指定将由普立士特纳牧师主持仪式.然而,在她过世之后,海伦·凯勒的家人却违背心意,婉拒普立士特纳牧师的服务.于是,她的骨灰空运到华盛顿特区,丧礼改在国家大教堂举行.普立士特纳牧师在事后说∶内在的心意,比外在的形式更有意义.重要的是,海伦·凯勒生前曾经渴望以?新教会的仪式举行.至于她过世以后,别人是否遵照她的心愿,那只是外在形式,已经无关紧要了.
(摘译自《黑暗中的光……海伦·凯勒的心灵世界》)
参考资料:http://www.chinese123.cn/czyw/rjkbb/8njxc/k05.jsp

海伦凯特 的生平简介
1882年,一名女婴因高发烧差点丧命。她虽幸免于难,但发烧给她留下了后遗症-- 她再也看不见、听不见。因为听不见,她想讲话也变得很困难。那么这样一个在19个月时就既盲又聋的孩子,是如何成长为享誉世界的作家和演说家的呢?
高烧将她与外界隔开,使她失去了视力和声音。她仿佛置身在黑暗的牢笼中无法摆脱。万幸的是海伦并不是个轻易认输的人。不久她就开始利用其它的感官来探...

全部展开

海伦凯特 的生平简介
1882年,一名女婴因高发烧差点丧命。她虽幸免于难,但发烧给她留下了后遗症-- 她再也看不见、听不见。因为听不见,她想讲话也变得很困难。那么这样一个在19个月时就既盲又聋的孩子,是如何成长为享誉世界的作家和演说家的呢?
高烧将她与外界隔开,使她失去了视力和声音。她仿佛置身在黑暗的牢笼中无法摆脱。万幸的是海伦并不是个轻易认输的人。不久她就开始利用其它的感官来探查这个世界了。她跟着母亲,拉着母亲的衣角,形影不离。她去触摸,去嗅各种她碰到的物品。她模仿别人的动作且很快就能自己做一些事情,例如挤牛奶或揉面。她甚至学会靠摸别人的脸或衣服来识别对方。她还能靠闻不同的植物和触摸地面来辨别自己在花园的位置。
七岁的时候她发明了60多种不同的手势,靠此得以和家里人交流。比如她若想要面包,就会做出切面包和涂黄油的动作。想要冰淇淋时她会用手裹住自己装出发抖的样子。海伦在这方面非比一般,她绝顶的聪明又相当敏感。通过努力她对这个陌生且迷惑的世界有了一些知识。但她仍有一些有足。海伦五岁时开始意识到她与别人不同。她发现家里的其他人不用象她那样做手势而是用嘴交谈。有时她站在两人中间触摸他们的嘴唇。她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而她自己不能发出带有含义的声音。她想讲话,可无论费多大的劲儿也无法使别人明白自己。这使她异常懊恼以至于常常在屋子里乱跑乱撞,灰心地又踢又喊。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怒气越为越大。她变得狂野不驯。倘若她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就会大发脾气直到家人顺从。她惯用的手段包括抓别人盘里的食物以及将易碎的东西猛扔在地。有一次她甚至将母亲锁在厨房里。这样一来就得想个办法了。于是,在她快到七岁生日时,家里便雇了一名家庭教师-- 安尼·沙利文。安尼悉心地教授海伦,特别是她感兴趣的东西。这样海伦变得温和了而且很快学会了用布莱叶盲文朗读和写作。靠用手指接触说话人的嘴唇去感受运动和震动,她又学会了触唇意识。这种方法被称作泰德马,是一种很少有人掌握的技能。她也学会了讲话,这对失聪的人来说是个巨大的成就。
海伦证明了自己是个出色的学者,1904年她以优异的成绩从拉德克利夫学院毕业。她有惊人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同时她还具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上大学时她就写了《我的生命》。这使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而有能力为自己购买一套住房。
她周游全国,不断地举行讲座。她的事迹为许多人著书立说而且还上演了关于她的生平的戏剧和电影。最终她声名显赫,应邀出国并受到外国大学和国王授予的荣誉。1932年,她成为英国皇家国立盲人学院的副校长。
1968年她去世后,一个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组织建立起来,该组织旨在与发展中国家存在的失明缺陷做斗争。如今这所机构;国际海伦·凯勒,是海外向盲人提供帮助的最大组织之一
《再塑生命》的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选自海伦·凯勒自传《我的一生》中的第四章。海伦·凯勒就读于拉德克利夫学院时出版了她的自传《我的一生》。这部作品介绍了海伦·凯勒自己成长的特殊经历,莎莉文老师对她的教育,以及她自己对生活和光明强烈的热爱与憧憬。传记出版后,被译成50多种文字,受到评论界的普遍好评。马克·吐温曾说:“我让你的书给迷住了——称得上心醉神迷。”
安妮 莎莉文的介绍
安妮·莎莉文,1866年4月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5岁时因一场眼首长失去大部分视力,1880年10月进入帕金斯盲人学校,此间经过两次眼部手术,安妮的视力得到部分恢复。从帕金斯盲人学校毕业后,1887年3月,安妮来到海伦·凯勒家做家庭教师。
她用极大的爱心、耐心和毅力,在没有任何教育经验可以遵循的情况下,从尊重孩子的天性,引导孩子的兴趣出发,在摸索中成功地将海伦从一个心未开、任性无知的小女孩逐渐培养成一个知书达理、才华横溢少女,直到进入大学。
1936年10月19日,用全部心血培育了20世纪不朽奇葩海伦·凯勒的传奇女性安妮·莎莉文在人们的惋惜中与世长辞。
安妮·莎莉文在摸索中总结了自己的教育方法,她没有把海伦关在房间里进行死板的、僵化的、俗套的课堂教学,而是让海伦融入自然中去,从她感兴趣的事物中寻找教育的机会。
她的教育完全是启发式的而非灌输式的,她从尊重孩子的天性出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激发海伦的学习热情,使海伦一直处在对知识的渴求状态中。
在对海伦智慧启迪的同时,她还用其细腻的情感和善良的心性对海伦进行了爱的教育。在她的影响下,海伦变得热情、善良、富有爱心。
在她不懈的努力下,海伦的初期教育取得了惊人的成功。之后,她又陪伴并辅导海伦学完大学课程,并多次陪海伦旅行进行巡回演讲,直至终老。
海伦·凯勒笔下的莎利文老师
海伦·凯勒出生19个月就失去了视力和听力,不久又变哑。由于莎利文老师的教育和盲人学校的学习,她终于成了美国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我的老师》一文真实地记叙了作者受教于莎利文老师的情景。在作者的笔下,她的老师是一位怎样的人物呢?
一、"深深地爱着我"
海伦·凯勒回忆刚见到老师的情况后说:"就是这个人在我以后的生活中深深地爱着我。"文中几处记叙了莎利文老师爱她的情景,感人至深。如老师刚见她时,"拉着"她的手,把她"紧紧地搂在怀里"。当她在树上遇到狂风时,老师急忙赶来,"一把抓住"她的手,"扶"她"从树上下来"。当她把鲜花拿给老师时,老师"想吻她一下"。即使作者发脾气、出错误时,老师也深深地爱着她。如作者学拼"洋娃娃"时把一只洋娃娃摔得粉碎,可莎利文老师仍耐心教她,带领她"到温暖的阳光中去";当作者穿错很多珠子时,老师没有责怪她,而是"耐心和蔼地"指出她的错误。
莎利文老师对海伦·凯勒倾注了满腔的爱,这让作者深受感动。
二、"带来欢乐"
莎利文老师是一位快乐天使,她一步一步地让原来"感到纳闷和痛苦,感到疲倦和寂寞"的海伦·凯勒感到了学习的快乐、生活的快乐。
如老师教洋娃娃时,她让海伦·凯勒先玩洋娃娃,再在她手上拼字母,这种方法使海伦·凯勒"很感兴趣"。
又如老师教"水"时,她让海伦·凯勒把手伸进水里,拼字母时由慢到快,以致使她"似乎重新记忆起了被遗忘的往事而引起欢乐的激情"。
随着海伦·凯勒知识的增长,她感到她"周围的世界越来越多的东西给人带来兴奋和愉快"。
所以,作者写道:莎利文老师"一来到我的身边,就给我带来欢乐"。
三、"通过生活本身开始我的学习"
"通过生活本身开始学习"是莎利文老师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
莎利文老师教海伦·凯勒认识具体事物时,注意让她接触具体事物。如让她先玩洋娃娃;让她把手放到"水"里;还领她"穿过人们正在播种的田野"、"坐在河边的草地上",在"大自然中很自然地开始了"她的"启蒙课程的学习"。
教海伦·凯勒认识抽象事物时,如认识"爱",莎利文老师注意通过具体的生活的感受来解释:"你知道,你不能摸到云,但是你会感觉到雨。同样的,你不能摸到'爱',但是你知道人的温情可以灌输到每一样东西中去。"
莎利文老师"通过生活本身学习"的教育获得了成功。在她的教育下,海伦·凯勒"有了学习语言的钥匙","脑子充满了美妙的真理","开了眼界",生活变得充实、美满和有价值。
《我的老师》结尾写道:莎利文老师"给我带来爱,带来欢乐,给我的生活增添绚丽的色彩"。这既是作者对老师崇高师德的赞颂,也是对老师杰出才能的赞颂。

收起

海伦凯特 的生平简介
1882年,一名女婴因高发烧差点丧命。她虽幸免于难,但发烧给她留下了后遗症-- 她再也看不见、听不见。因为听不见,她想讲话也变得很困难。那么这样一个在19个月时就既盲又聋的孩子,是如何成长为享誉世界的作家和演说家的呢?
高烧将她与外界隔开,使她失去了视力和声音。她仿佛置身在黑暗的牢笼中无法摆脱。万幸的是海伦并不是个轻易认输的人。不久她就开始利用其它的感官来探...

全部展开

海伦凯特 的生平简介
1882年,一名女婴因高发烧差点丧命。她虽幸免于难,但发烧给她留下了后遗症-- 她再也看不见、听不见。因为听不见,她想讲话也变得很困难。那么这样一个在19个月时就既盲又聋的孩子,是如何成长为享誉世界的作家和演说家的呢?
高烧将她与外界隔开,使她失去了视力和声音。她仿佛置身在黑暗的牢笼中无法摆脱。万幸的是海伦并不是个轻易认输的人。不久她就开始利用其它的感官来探查这个世界了。她跟着母亲,拉着母亲的衣角,形影不离。她去触摸,去嗅各种她碰到的物品。她模仿别人的动作且很快就能自己做一些事情,例如挤牛奶或揉面。她甚至学会靠摸别人的脸或衣服来识别对方。她还能靠闻不同的植物和触摸地面来辨别自己在花园的位置。
七岁的时候她发明了60多种不同的手势,靠此得以和家里人交流。比如她若想要面包,就会做出切面包和涂黄油的动作。想要冰淇淋时她会用手裹住自己装出发抖的样子。海伦在这方面非比一般,她绝顶的聪明又相当敏感。通过努力她对这个陌生且迷惑的世界有了一些知识。但她仍有一些有足。海伦五岁时开始意识到她与别人不同。她发现家里的其他人不用象她那样做手势而是用嘴交谈。有时她站在两人中间触摸他们的嘴唇。她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而她自己不能发出带有含义的声音。她想讲话,可无论费多大的劲儿也无法使别人明白自己。这使她异常懊恼以至于常常在屋子里乱跑乱撞,灰心地又踢又喊。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怒气越为越大。她变得狂野不驯。倘若她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就会大发脾气直到家人顺从。她惯用的手段包括抓别人盘里的食物以及将易碎的东西猛扔在地。有一次她甚至将母亲锁在厨房里。这样一来就得想个办法了。于是,在她快到七岁生日时,家里便雇了一名家庭教师-- 安尼·沙利文。安尼悉心地教授海伦,特别是她感兴趣的东西。这样海伦变得温和了而且很快学会了用布莱叶盲文朗读和写作。靠用手指接触说话人的嘴唇去感受运动和震动,她又学会了触唇意识。这种方法被称作泰德马,是一种很少有人掌握的技能。她也学会了讲话,这对失聪的人来说是个巨大的成就。
海伦证明了自己是个出色的学者,1904年她以优异的成绩从拉德克利夫学院毕业。她有惊人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同时她还具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上大学时她就写了《我的生命》。这使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而有能力为自己购买一套住房。
她周游全国,不断地举行讲座。她的事迹为许多人著书立说而且还上演了关于她的生平的戏剧和电影。最终她声名显赫,应邀出国并受到外国大学和国王授予的荣誉。1932年,她成为英国皇家国立盲人学院的副校长。
1968年她去世后,一个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组织建立起来,该组织旨在与发展中国家存在的失明缺陷做斗争。如今这所机构;国际海伦·凯勒,是海外向盲人提供帮助的最大组织之一
《再塑生命》的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选自海伦·凯勒自传《我的一生》中的第四章。海伦·凯勒就读于拉德克利夫学院时出版了她的自传《我的一生》。这部作品介绍了海伦·凯勒自己成长的特殊经历,莎莉文老师对她的教育,以及她自己对生活和光明强烈的热爱与憧憬。传记出版后,被译成50多种文字,受到评论界的普遍好评。马克·吐温曾说:“我让你的书给迷住了——称得上心醉神迷。”
安妮 莎莉文的介绍
安妮·莎莉文,1866年4月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5岁时因一场眼首长失去大部分视力,1880年10月进入帕金斯盲人学校,此间经过两次眼部手术,安妮的视力得到部分恢复。从帕金斯盲人学校毕业后,1887年3月,安妮来到海伦·凯勒家做家庭教师。
她用极大的爱心、耐心和毅力,在没有任何教育经验可以遵循的情况下,从尊重孩子的天性,引导孩子的兴趣出发,在摸索中成功地将海伦从一个心未开、任性无知的小女孩逐渐培养成一个知书达理、才华横溢少女,直到进入大学。
1936年10月19日,用全部心血培育了20世纪不朽奇葩海伦·凯勒的传奇女性安妮·莎莉文在人们的惋惜中与世长辞。
安妮·莎莉文在摸索中总结了自己的教育方法,她没有把海伦关在房间里进行死板的、僵化的、俗套的课堂教学,而是让海伦融入自然中去,从她感兴趣的事物中寻找教育的机会。
她的教育完全是启发式的而非灌输式的,她从尊重孩子的天性出发,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激发海伦的学习热情,使海伦一直处在对知识的渴求状态中。
在对海伦智慧启迪的同时,她还用其细腻的情感和善良的心性对海伦进行了爱的教育。在她的影响下,海伦变得热情、善良、富有爱心。
在她不懈的努力下,海伦的初期教育取得了惊人的成功。之后,她又陪伴并辅导海伦学完大学课程,并多次陪海伦旅行进行巡回演讲,直至终老。
海伦·凯勒笔下的莎利文老师
海伦·凯勒出生19个月就失去了视力和听力,不久又变哑。由于莎利文老师的教育和盲人学校的学习,她终于成了美国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我的老师》一文真实地记叙了作者受教于莎利文老师的情景。在作者的笔下,她的老师是一位怎样的人物呢?
一、"深深地爱着我"
海伦·凯勒回忆刚见到老师的情况后说:"就是这个人在我以后的生活中深深地爱着我。"文中几处记叙了莎利文老师爱她的情景,感人至深。如老师刚见她时,"拉着"她的手,把她"紧紧地搂在怀里"。当她在树上遇到狂风时,老师急忙赶来,"一把抓住"她的手,"扶"她"从树上下来"。当她把鲜花拿给老师时,老师"想吻她一下"。即使作者发脾气、出错误时,老师也深深地爱着她。如作者学拼"洋娃娃"时把一只洋娃娃摔得粉碎,可莎利文老师仍耐心教她,带领她"到温暖的阳光中去";当作者穿错很多珠子时,老师没有责怪她,而是"耐心和蔼地"指出她的错误。
莎利文老师对海伦·凯勒倾注了满腔的爱,这让作者深受感动。
二、"带来欢乐"
莎利文老师是一位快乐天使,她一步一步地让原来"感到纳闷和痛苦,感到疲倦和寂寞"的海伦·凯勒感到了学习的快乐、生活的快乐。
如老师教洋娃娃时,她让海伦·凯勒先玩洋娃娃,再在她手上拼字母,这种方法使海伦·凯勒"很感兴趣"。
又如老师教"水"时,她让海伦·凯勒把手伸进水里,拼字母时由慢到快,以致使她"似乎重新记忆起了被遗忘的往事而引起欢乐的激情"。
随着海伦·凯勒知识的增长,她感到她"周围的世界越来越多的东西给人带来兴奋和愉快"。
所以,作者写道:莎利文老师"一来到我的身边,就给我带来欢乐"。
三、"通过生活本身开始我的学习"
"通过生活本身开始学习"是莎利文老师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
莎利文老师教海伦·凯勒认识具体事物时,注意让她接触具体事物。如让她先玩洋娃娃;让她把手放到"水"里;还领她"穿过人们正在播种的田野"、"坐在河边的草地上",在"大自然中很自然地开始了"她的"启蒙课程的学习"。
教海伦·凯勒认识抽象事物时,如认识"爱",莎利文老师注意通过具体的生活的感受来解释:"你知道,你不能摸到云,但是你会感觉到雨。同样的,你不能摸到'爱',但是你知道人的温情可以灌输到每一样东西中去。"
莎利文老师"通过生活本身学习"的教育获得了成功。在她的教育下,海伦·凯勒"有了学习语言的钥匙","脑子充满了美妙的真理","开了眼界",生活变得充实、美满和有价值。
《我的老师》结尾写道:莎利文老师"给我带来爱,带来欢乐,给我的生活增添绚丽的色彩"。这既是作者对老师崇高师德的赞颂,也是对老师杰出才能的赞颂。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