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起者和参与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9 18:29:17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起者和参与国
x}[o#ٵ_8jzz;1 $Apyr<1 83/ lRS֝ԝԭ%(wwUiBo]"bmk_^o]֯kjԊWG֦73775ɏ%͇)/oQ~꥽z;kvknq+酯 --O}fiCyr^ͻQ?R֤&y`FMF,ꮻ$Mq“IF?Hxg,~Oj[ML}[ f/icqS|Z˟}c'}n ~C?yqvGu._&Wn14H|ydН7(!jP:kd&3-!AoU;qf &"]Ia73't;Xuʦj8^_ {sv[|<.A SL;l;s+1辣%콈0[|y;t K"/gԔzk]Lw*mz̍yO^ dn.%˽Q'7>:\:5ja+xT2`_8~m-S#i,KhaJiKF)§""a_& Aa7q%Ҏ*(M /{wOrw|<6gErs ۍx Hݿ>R"FׯOZ)ǀ{T/Mmg?"lDtÓnCO~"ҽ-|Ah|4RӤ`ZkXML!ͳVV'Fþ;7Dž(OxF 3:o^UsYvz#7G.7A萹}2۹*lv};i+2ID>;h{P~|pJ2}1jnSNWy x f@Y[?bhDݹYtM|g^fŔnFg1I٦U@Mؘ鹌r2(a4TY6Dgɘj*x'5ܽi`+߼~yO^-Ũukr5'H!vOm5kY^cy+vP`8vϕM#콩2w~b= QC@$ew Qiú{5xK4ċDqQu˨?|7F*sXUs+|զ,l>#O7rk4`c14Ä.L`:nW]zכi"@!t%V#bb -Xe'p_DV X"Hޮ_9иBܕ[l`r֤NF ;cX]LCnC)7۳['Aζ (b:Z/j鄴W`-b-Czdu2YG&F@`i`h«dv?; 6 B'Q=} k mt[A"eg3)n"I.X&{^TEa Swߥ6^M&Hgхo_9SjTO9nf^n]oV{+Ǣ?T6 Ǥw7 5M_zjºoB/X(L`Ko_|=3e?s. g5h*w0>jg'&u; uy_Z 튽s〷9N.Rd7:QnȨ{;w zIL;7tn!o Pڢ֧r>~Δ*r<^)a;D^R fۺ"e* [*M钮l;oOf2&{noݔO4nC:4_c7k&OG1 ;5m/Y/8|ҤMm{3POOYԑn$ꅻK_q,w8Y漣f#E+;Ć>"oY]>4 ;,mX#j>Xʭ)S(O^x"~JBk94S)gCS|Lata L`Ðpt(dyxƱCw(pC{E7/=rh)v3&W߼Ceu?y!_v@Qx_Pzc%#U٣4@Nyw鐵 \ENɎ ĊCSN4YSֻe~H' i݌?|@pӛ7o4~3_ZN|@4I>~İX}ElA!K([y}ӿ>jX\.yY,[S~"+kYbT1hJxnWvJ?90wk MX:F\6o,0Q7-% v_3 -755ӃgrŎPW0, C뽫C*m+r=E6hdfn5  ǁ| #aJw-=J`EgnlڏOho]] & xGWl~/ˠTx 2b0!p[&K {2>Y7ãٺB_t`e3 ]D=eAY!0"'WrNÎiþC uw*J^]dtn>̕R[걧ԴR]?Ӂ:N;fu  O!1Ӎg>+bDB b"bF-59z)2S5zp-5T=mG$L! Sr9p՜/ҜxC Cf۫ FK1 @0&<&l)W}A1d &—$C4D*D^.ZH}Uty:IS/xP/.>9FoØa6_:n DL5y>\z0fKח`PdɇQ*<:2(K_WU53L3^z)Z5rd8 B~mdUu&f5 f>>v. ,~Sc*3-RllNPU~Ѩ|!9NݍӉ1>0xjV A 7\t?Qr%8⊶hS@$- @_:ah_+RɻXoKR P@#=@0:v<\Z0>*8c1psS6po4;iOѹ~¼FP`&|)` ;r>`(/ӎTK+A ?18Gm ph܌bGjSkc>(ooo]&ҷj3}IԧtSS(ĨjvI9U:~3k+C͟>!9hS ). ϲgZLyLuJq<57pZ$ᾬ)GS6n7Ȣ\zk_r#"5鎻d\#5YyteQ68K q̜5FNlKsv/'p 1nBг `RצjqO+76 `SY 2?6ɂ>4m]g>4{JQ+שeXòEFs+y5sHH [U{5bʳ?.#d9?^q&pa+TbKShavjsԩ"ݴ}3I?dr|z15qvYBN98ՙ–3uh`u1v]Rd//- k=́x{10@jvt7 ^NF pmA~&RU;~,1A/$[3 k#v&a )dQz0p)$Xϊ(򚠡}o:Jd%$\[EVmj >uʯ"D Ɩ6S0+\xchc$qRdIO8`@~4]:1 l83 \ f ₄fdeܒn3.Xf.FL[v\l(;:"!0(hܢuփyQSG^C^he<jSHjf;VY`AsSƭW!a^ғ]4ЄEٖ>?B{;fMvS(Y'^ކ"i`JQc6Nd+tV^ *гYvB8FQ̻tIv7֨?6j;3 $`P^hX^̔Ôx%&Bj!\']ΆU;:)-`yi3jX<hC5kAVsc&sl]Ӣ-~Bx]zQ{L*w tG sݫfP ݻ!%wuu,aDxfaW"!O$M>zQȕ)G<ҥĎO7 2nc] DuMNT X*q#nbU,nb9Y?u-@-No FM+yy¨_tF򼳮i2ߦU8,i@ !YR ʭ]w PAZFaM'1Ve@ӛ62]Iq7pCDZϝ>8aytީI"B61[%%Rl[dy:IƁxkhH ܖ*U=AG,n(tdݽTd h <#w, 4v.)S=G S[!H7m,Z5;93NkJ> JL٬֒hj#]W#D oֲtb1,- j'I &c$NhocVse8@E-xiWqM?]"Nx="U!Tbl7MRDzK) xdPͿ!*37,SlޞȞrzω A(̝؞M#r [W.^ ˺_ ;_T&'rU5 \h(`k]! û5u DXؑ`87[p.̄,y$LQ"*pGu0/_L5m)9f_P AXѬa&$o hBx,C2 g,tTX:W; MF3h6tEe!$  /g:,+Ϟ l;d^Dsq~bQyPL~BЯ% ;oڰFəN%cU HbUPR=b zqq4$}#Yޜ)a1H[3qH;w|]}|rռEzؙ oToaQӭR=rFT+ 'N*;}nN;y1(∩G˾ ^ º4v *ňMέd^wam(E3ǒ/ҏ΍HL!!1%rǷox7s</gJl搼^Hzʌ! %c`x㝔J锽hn TԚS^>G</ pg@ nKJ Q諦yGfLx &HWƗUz 9?)k#d;ptb`L* A%xg\2_D99Vr<ո; ܄> :aF19CSD_ر, #-.ӳ0̘Ъzb,W Huz߼F=v$ŸBWBi%6ajJq2 zs>yU:H.H0ʗ T85MOJyՋ{}$7oU/=;Q/dȕ8Aکc=O 1)MƿX]lYE1W<Ǽ`B&LDMW̆Lp]l[%vlVQLl0IZnɢ`>5kC"X,Th*{+7,E;=U"22x + +h2)6*1o ~#\EAZ^Br ) ,9j E o)hpӟ~"Ƭo <9,@j \!bGִ&V\=M#27N[c p2LN*#icd`#IR3OEK=?[ͯZطREh䕆bEӈ ٗ@r[* fp.7Z?gF-:)P–L `~ϰmuGM#: ')+s$Mdz]ld?IYs5Ou+{Ӭ-M~sRQÄ ,:HV0U+Gzm@o`,t7[Mvfi ҭ3ӿ5i,lp#QdK(o=\m20,W߹4 'fl ӊKYjtuIoj(1"Vku64+Su'M&.%QftT$tǕrufҧ ƽs%´r3-pUg );@Eր %R.y¦)ږU}%|%6Z2s0+Vs"1 ޒ:jR2{|s?wK3*6\vְ-~V(Mg$W1Z=[1l[4N{"J3)-J/,/uWxkzNgԒ 9NuPzHW!=`(!rGÄgGE4~IE/BMun깫7=0۶Z`gOޞ6 k|; w96pN{W`KYݿ\z\QZxR-gcڍ߄WLsCXiI9 bQVy4cVZ'R{wDK,cfYÒTY慦V,2h_9dXCQwŸ Y ,_h,!lf?[$צ.'N}K3y6<`z6L^EUR^[NpgXO~d7 7  0)+ys}_M~ۿ|=wR'L\ٚb`ZuW(Ri8UsoZF/˜JH7VW <%oCYCZCY ]bp!ӹ" hPˢH$--X7#aTJ&jxf.pO#OC]g7&\NTBa@|%=,gVHHݜ{؞PN E)MYS@z櫓Xڙ3L^48j7rB ċ,>-<ʺ.`df➇]'8N O=FG%xU^z~J႓:fevzT >d\g*SzIRWM.* 3wK[pLk: bnVƱ iZ72ڲwa%GFINƧ;q3ۖr?Lnm L {o#mh#[IIHÆ6m 娬){Ғ^L;5%$*N{~ ,x]:sV\Rpg S'z7wo^֦_^- uOR9M1-aG*!(rnLz~αĘ7/3:<{ѣdM/z1'Rګ7aW10a{<07Jّjebz%,m /24*+^ OAac,okLz$u L"ɠ3֬8zt ŒWCAwM |ә\Эn_ۅmwU0C<]$̀\ gk~$l//b2)=p)s9XM6v~CSu X\mw4#S5KWx4O*ަR z"0ߴ;8͓QE@2L/\@+ i [{BN(W3$*Z*ă`Vp˟{z82J*ę?#B8af *Zp[1)`VRz!wAJ@4_F -b:L [lUa,׬Yj^^OҜ_oۛlˌtFW`;m$)LμS$Dq^=l*PId@]n@&7vF[<b+yi9"VGxotGUסgx@^y2V,pJKҫQ&_&{Nt5B 3i1w-忿K6^KO~dv/f2&ZE<&EۺP˦\1MS*m @E3ӭ?p}OWkpk?|?fY!/bIKyTvdo}fE 9Lmc%"<*_b,2K_/tY~6Dic6YQl~4 ^ʍO 0+sxO\Nt֔ypM;@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起者和参与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起者和参与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起者和参与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1914年8月 - 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Triple Alliance)和协约国(Triple Entente)之间的战斗. 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Austria-Hungary)和意大利是同盟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帝国和塞尔维亚是协约国.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战场主要在欧洲.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英国、法国及俄国与意大利签订密约,承诺给予意大利某些土地,结果意大利加入了协约国对抗同盟国.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0,000人参战,10,000,000左右的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左右的人受伤.
  战争的导火索是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对德作战)和南线1(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作战).其中西线最惨烈,著名的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摘要:
  日期: 1914–1918
  位置: 欧洲、非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东
  结果: 协约国获胜
  死亡 (约数)
  将士: 9百万
  平民: 7百万
  合计: 1千6百万
  主要参战国
  协约国
  • 塞尔维亚王国
  • 俄罗斯帝国
  • 法国
  • 比利时
  • 大英帝国与其殖民地
  • 日本
  • 黑山
  • 意大利王国
  同盟国
  • 德意志帝国
  • 奥匈帝国
  •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 保加利亚
  战雾弥漫
  普法战争
  1917年,法国上莱茵地区的情景.更多的照片可于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彩色照片处取得
  普鲁士为了统一德国并与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于是在1870年 - 1871年与法国爆发普法战争.这场战争以法国大败,普鲁士大获全胜,建立德意志帝国告终.而普法停战的和约极其苛刻,和约规定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予德国,并赔款50亿法郎.结果使德法两国结怨,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远因.
  互立阵营
  普法战争后,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担心法国报复,因此他采取结盟政策,围堵法国.他本来使德国与奥匈帝国及俄国结成“三帝同盟”,可是后来俄国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因巴尔干半岛问题,与奥匈帝国发生利益冲突.德国最终在1879年选择了奥匈帝国作为盟友,与奥匈帝国缔结秘密的德奥联盟.此外,俾斯麦转而与因为与法国在殖民地事务上发生冲突,在1881年争夺北非突尼西亚失败,而面临孤立的意大利结盟.因此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与意大利王国三国缔结“三国同盟”.
  俄国得知德奥两国签订了"德奥同盟"后,十分愤怒.但俾斯麦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为了保持与俄国的良好关系,于1887年与俄国签订了"再保条约".可是当俾斯麦在1890年下台后,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条约终止.而法国方面,则在法国财务支持俄国工业化后,在1894年与俄国结盟.是为'法俄同盟'
  而英国则在1904年与法国签订"挚诚协议".这协议并不是军事同盟.这是一项解决两国有关殖民地纠纷的协议.在法国的怂恿下,英、俄双方终于在1907年结束他们的殖民地纠纷,签订"英俄谅解".同年,法国、英国和俄国因受到德国在鄂图曼帝国的力量威胁,组成“三国协约”.
  欧洲从此分为两大阵营,因此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都有演变为世界大战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因为奥匈帝国皇储——费迪南德大公被暗杀而引起的.
  争夺殖民地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兴起.在俾斯麦时代,鉴于统一德意志帝国初立,故对殖民地的争夺较少参与.后来,见于国内商人势力兴起,商人要求德国政府争取海外资源和市场.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麦被罢后,德皇认为德国殖民地太少,原料产地及商品市场不足,实行“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划分全球势力范围.这触犯了老牌殖民大国--英国和法国的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和沙皇俄国的既得利益,这亦使得两大阵营的冲突加剧,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益加大.
  军备竞赛
  两大军事集团在战前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赛:英国和德国从1905年起争造无畏舰,到战前的1913年,德国常备军扩充至87万,法国达80万,沙俄也准备增加到230万.
  争夺摩洛哥
  德法两国为了争夺在摩洛哥的利益,引发了两次摩洛哥危机.
  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出访摩洛哥南部重要港口丹吉尔时宣称将会保护摩洛哥的独立及其领土的完整,使其与欲在摩洛哥扩张的法国关系变得紧张,这就是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1906年1月16日,欧洲列强在阿尔赫西拉斯(或称为阿尔及西勒)举行会议,达成了《阿尔赫西拉斯决议》,决议承认摩洛哥的独立,但是由法国和西班牙两国负责摩洛哥的警务.法国控制摩洛哥的海关及警察.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1911年5月21日,摩洛哥发生反苏丹的部落起义,法国借机派兵攻占其首都非斯.德国则要求法国割让部分法属非洲作为补偿,并于该年7月1日,以保护本国商人为借口,出动炮舰「豹」号驶至摩洛哥的港口阿加迪尔,战争一触即发,这次行动被史家称为「豹的跳跃」.英国因惧怕德国挑战其海上霸权,因此支持法国,态度强硬.德国被迫退让,与法国在该年11月4日达成协议,以一部分法属刚果为代价,德国承认摩洛哥为法国保护国.1912年3月,法、摩两国签订《非斯条约》,摩洛哥正式沦为法国的保护国.
  德国与英、法两国在这两次摩洛哥危机里结怨更深,而德皇更扬言不会再退让,这使战争危机益大.
  欧洲火药库—巴尔干
  巴尔干半岛向来都被称为欧洲火药库,当时巴尔干半岛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发生了两次巴尔干战争,并使得奥匈帝国和俄国的冲突加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伏线.
  波斯尼亚事件
  1908年10月6日,奥国以保护侨民为理由派兵吞并了原由其托管的波斯尼亚和克塞哥维亚,这激起了想获得这两地(因有较多塞尔维亚人)的塞尔维亚的强烈反奥情绪.因为塞尔维亚作为斯拉夫国家的'二哥'('一哥'之名由俄罗斯拥有),极度渴望统治全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人.但奥地利的出兵令其希望幻灭,因而反对此行动.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1912年3月13日,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与黑山组成巴尔干同盟,联合攻打奥斯曼土耳其.10月18日,巴尔干同盟与奥斯曼土耳其爆发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果奥斯曼土耳其大败,1913年5月30日与巴尔干同盟签订《伦敦条约》,宣布放弃除君士坦丁堡外所有在巴尔干半岛的领地;保加利亚则取得马其顿;塞尔维亚因为得不到阿得里亚海的出海口而感到不满,因此巴尔干同盟出现分裂.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1913年6月1日,塞尔维亚与希腊结盟,预备进攻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于其后亦加入塞希同盟.6月29日,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奥斯曼土耳其亦对保加利亚宣战.结果保加利亚大败,8月10日与各参战国签订《布加勒斯特条约》,多布罗查北部由罗马尼亚取得;马其顿则被分成三部分,其中瓦尔达尔•马其顿划归塞尔维亚,皮林•马其顿划归保加利亚;爱琴•马其顿划归希腊.这引来了奥匈帝国的不满,因为塞尔维亚在这两次巴尔干战争里获得的利益太大,威胁其在巴尔干半岛的地位,而俄国则藉由塞尔维亚插手巴尔干半岛事务,结果与奥匈帝国的冲突加深,使得大战一触即发.
  萨拉热窝事件
  这次事件为在欧洲爆发全面战争的直接原因
  1914年6月28日上午9时正,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当时仅19岁)在萨拉热窝刺杀主张吞并塞尔维亚的奥匈帝国皇储费迪南德大公夫妇.这一事件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1914年7月23奥国在获得德国无条件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发最后通碟,包括拘捕凶手、镇压反奥活动和罢免反奥官员等,塞国除涉及内政项目外悉数同意.不过,奥国依然将行动升级.与此同时,德国知悉俄国的军事动员,德皇要求俄国停止并迅速备战.鉴于各国的强硬外交和对国家军事力量的自骄,战争已无可避免.
  战事爆发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7月30日俄国动员,出兵援助塞尔维亚.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接着在3日,向法国宣战.8月4日,德国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时;同日,英国考虑到比利时对自己国土安全的重要性,和早前为了确保比利时的中立,而在1839年签署的伦敦条约,于是向德国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8月12日,英国向奥匈帝国宣战.
  西面战线
  施里芬计划
  在战争爆发之前几年,德国总参谋长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已制定了以速战速决为主要特征的施里芬计划:先利用德国发达的铁路网,集中优势兵力在六星期内打败法国,然后将部队调往东线进攻沙俄.与此相对应,法国也制订了以两个集团军齐头并进,一举收复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德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17号计划.但战事的发展却出乎这些军事家意料,使得这两个计划皆不可行.
  德军进攻
  1914年8月2日,德军出兵中立国卢森堡,以取得卢森堡的铁路网.8月3日,德军对比利时不宣而战.至8月9日,德军成功攻占比利时全境,并在驱逐在比利时境内的法军回法国境内.8月21日,德军分兵五路攻向法国北部,法军失守,被迫后撤.9月3日,德军已进逼巴黎,法国政府被迫撤退至波尔多.9月5日 - 9月12日,德军与英法联军在巴黎近郊马恩河至凡尔登一线爆发马恩河战役,结果两败俱伤,德军只得转入战略防御,固守安纳河一线,战斗开变演变为阵地战.接着,双方爆发了奔向海边的运动战,结果英法联军被大败.德军成功夺取法国东北部的广阔领土,但始终不能截断英法两国的运输线.随后双方再爆发佛兰德会战,但双方均无重大成果,结果战事进入胶着对峙状态.
  战事僵持
  1915年春,英法联军趁德军主力集中在东面战线,发动了香巴尼和阿杜瓦两轮攻势.但因为沿用旧战术,而且欠缺强大火力掩护,结果被德军成功抵挡,己方反而伤亡惨重.该年4月德军反击,并首次使用毒气,使双方的损失更为惨重.结果1915年的西面战线,英法联军死伤百万人,德军亦死伤 61万人,但战事仍然胶着.
  1916年2月,东面战线的压力稍为降低,德军主力再次移师西线,与法军爆发凡尔登会战.结果在激战7个多月后,德军仍不能攻取凡尔登.而英法联军为了制衡德军,在该年7月初向索姆河一线与德军爆发索姆河战役,战况更为惨烈.英军虽然在这场战争里首次使用坦克,但双方在伤亡共约 120万人后,战事仍未有重大突破,并持续至该年11月,西线再次变为胶着对峙状态,不过协约国开始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美国参战
  1917年2月24日,美国驻英大使佩奇收到齐默曼电报,称如果墨西哥对美国宣战,德国将协助把美国西南部还给墨西哥,于是美国以此为借口,在 该年4月6日向德国宣战.1917年4月,法军于西线开展春季攻势,与德军在兰斯和苏瓦松之间进行会战,历时共一个月,但法军在伤亡10万人后却仍未有进展,引起了法国士兵的骚动.战事再度胶着,而法军因内部骚动,无力防御,只得由英军负责西线防御.在该年下半年,美国提供的装备到达欧洲,英军于是再在西线猛攻,但在损失100多万人后,仍无法改变战事的胶着状态.
  最后进攻
  1918年,东面战线因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并退出战争而结束,德军立即集中于西线,意图在美军到达欧洲之前,于1918年夏季打败英法两国,以扭转局势.1918年3月 - 7月,德军接连于西线发动5次大规模的攻势,头两次攻势在损兵14万后仍无所获.而美军则已到达欧洲,使协约国兵力大增.该年5月底,德军发动第三次攻势,这次成功突破法军的防线进逼至距巴黎仅37公里之地,但并不能歼灭英法联军的主力,而已方则损失13万人.在6月9日 - 6月13日这5天,德军发动第四次攻势,企图将德军在亚眠和马恩河的两个突出点接连起来,以集中兵力攻击巴黎,但并未能成功.7月15日,德军死心不惜,发动第五次攻势,但在损失15个师后,因无所获,己方军力反而消耗殆尽,只得撤退至兴登堡防线,从此只能作消极防御.
  东面战线 1
  俄国动员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因为德国向其开出“空白支票”,因此信心大增,与塞尔维亚断交并对其宣战.俄国则宣布全国总动员,以支持塞尔维亚,这引起德国的不满.8月1日,德国以俄国拒绝停止全国总动员为借口向俄国宣战,并同时在西线进侵比利时.8月4日,英国因比利时为其自身安全的关键,因此对德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
  德俄交战
  俄军乘德军在开战之初,集中兵力在西线之际,在东线向德军发起进攻.8月下旬,俄军进入东普鲁士,并逼向德国的心脏地带,德军被逼从西线线调兵回援.德国援军行动迅速,很快便抵达东线,并于科穆辛森林附近消灭数万名俄军,使得东线战局发展受到德国控制.9月11日,俄国的第一集团军再度被击败,德军进逼至俄国境内,俄军损失共25万余人.在南线方面,俄军开始时在加里西亚和布柯维纳屡次击败奥匈帝国的军队,但德国随后对奥匈帝国提供支持,结果到12月中旬,东线战事亦进入胶着状态.
  1915年,德军因为西线的马恩河会战失败,决定先集中兵力击溃俄国,逼使俄国停战,从而结束东线战事,并且避免继续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局,东线于是变成主要战场.1915年5月,德奥联军以18个师和2000余门大炮,分兵两路进击俄军,并计划将俄军逼至「波兰口袋」内歼灭.双方交战8个多月,德军攻占普热米什尔、莱姆堡、伊凡哥罗德、华沙、布雷斯特、维尔诺及里加,并逼使俄军撤退至从里加湾到德涅斯特河一线,俄军共损失170多万人.德军虽然大胜,但已方损失亦极大,而且并未消灭俄军主力,结果逼不到俄国投降.
  土耳其参战
  德国为了牵制俄国,于是答应向奥斯曼土耳其提供一亿法郎的贷款,以换取其参战.于是土耳其于1914年10月29日正式参战.并与俄国在高加索发生战斗.俄军初时作战不利,但于1915年1月发动反攻,土耳其的第九集团军被歼灭,共损失约7万多人.
  意大利转投协约国
  1915年5月,意大利因为英法答应在战后分得阜姆和达尔马提亚,于是投向协约国一方,对同盟国宣战.义军虽然实力较弱,交战初期即损失近30万人,但却成功拖住了奥匈帝国40个师的兵力,缓减了俄法的压力.1915年9月,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并出兵30万,配合德奥联军攻击塞尔维亚,结果同盟国很快便占领塞尔维亚全境,塞尔维亚政府及军队被逼撤退至希腊的克基拉岛.
  俄军反击
  在战壕里作战的士兵
  1916年春,俄国调集3个方面军共200万人向德奥联军发动反攻,在激战一轮后,双方各损失百万兵力,但俄军兵力较多,因此逼退德奥联军,并乘胜攻进加里西亚东部地区.罗马尼亚亦于该年8月向同盟国宣战.德奥联军于是决定攻取罗马尼亚,以夺取石油和粮食补给.结果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很快便失陷,德奥军队占领大部份罗马尼亚国土.
  进攻君士坦丁堡
  协约国军队为了解除俄国在高加索被奥斯曼土耳其牵制的困局,于是决定联合进攻奥斯曼土耳其的首都君士坦丁堡.1915年初,加里波利之战爆发.协约国先后有50万士兵远渡重洋来到加里波利半岛.在靠近十一个月的战斗后,共约131,000人死亡, 262,000人受伤,结果被迫撤退.这场战役是一战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当时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
  十月革命
  俄国本身为农奴制的经济体系,经不起东线持续的战事,结果其国内经济崩溃,工厂倒闭,失业率骤增,军火补给极度困难,士兵极度厌战.1916年冬,俄国内部各种矛盾加剧,首都莫斯科的罢工人数更达至百万人以上,结果在1917年3月(俄历2月)「二月革命」爆发,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但新组成的克伦斯基临时政府仍然继续战争,但又再被德奥联军击败.结果俄国工人及农民忍受不了,在1917年11月(俄历10月),由布尔什维克领袖列宁领导了一场武装起义,推翻了临时政府的资本主义政权,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史称「十月革命」.列宁其后与德国签署布雷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 ,并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盟国败阵
  虽然俄国退出战争,但德国的各盟国 - 奥斯曼土耳其、保加利亚及奥匈帝国却因持续作战,致使经济崩溃,国内各民族发生起义,结果无力再战,相继向协约国求和.最后德国内部亦发生政变,并向协约国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海上战争
  虽然英德两国在战前争建无畏舰,但在整次第一次世界大战却只有一次大规模的舰队主力决战,就是日德兰海战.这场战役的结果比较特别:一方面,舍尔海军上将率领的德国大洋舰队以相对较少吨位的舰只损失击沉了更多的英国舰只,从而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另一方面,杰利科海军上将指挥的英国主力舰队成功地将德国海军封锁在了德国港口,使得后者在战争后期几乎毫无作为,从而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而另一方面,在战争初期,德国主要依靠潜艇战阻止他国对英国的物资援助,但因为美国抗议而一度中止.但当英德军情势越来越差,国内的经济亦日趋恶化时,德国在1917年1月决定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即凡是在英国水域的船只,不论是敌方或是中立国的,都有可能被德国潜艇击沈,这大大影响了美国商船的航行,而且亦有美国商船被击沉的纪录,因此德美关系恶化,美国开始有对德宣战意欲,在齐默曼电报事件后,美国正式对德宣战.结果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反而招致了最强大的敌人 - 美国的参战.
  世界大战
  日本出兵
  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里投向协约国,向德国宣战,以获得德国在中国的山东的权益,并出兵占领青岛.日本的这种举动结果引起了中国民众的不满,并于其后导致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其他国家参战
  在美国参战后,拉丁美洲各国亦跟随美国向同盟国宣战,结果使这场战争的范围再度扩大.但这些国家大多在名义上参战,并未实际投入战争.
  中国参战
  中国 2 当时为段祺瑞统治下的北洋政府,北洋政府为了获取利益,于是便投向较有利的一方 - 协约国,对同盟国宣战.
  大战结束
  在整个战争期间,协约国军队皆在战壕里作战,但是生存条件极其恶劣
  德国革命
  1918年8月 - 9月,德军再损失15万人、大炮2000余门及机枪13000余挺.不断传来的军事失败的消息使德国国内的矛盾加剧.9月,兴登堡建议在德国议会提出要「结束战争」.但德军的最高统帅部却仍死心不息,意图用剩余的海军舰只与英国海军进行最后决战.结果德国水兵因不愿送死,在基尔港发生起义,并迅速蔓延到整个海军及全国.11月9日,德国首都柏林亦发生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只得宣布退位,并逃至荷兰,社会民主党组成临时政府,宣布成立共和国.11月11日,《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签订,德国投降.历时4年零3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
  巴黎和会
  战后各国于巴黎召开和议,称为「巴黎和平会议」(简称巴黎和会).会议的重大决定由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Woodrew Wilson)、英国首相劳莱乔治(David Lloyd George)和法国总理克里孟梭(Georges Clemenceau)主持.虽然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主张宽大对待德国,但法国却因为复仇心作崇,主张严惩德国.因此,诸国与德签订的议和条约 - 《凡尔赛和约》,因应法国的要求而加入了极其苛刻的条款,向德国强加了巨大的割地赔款及限制军备条款.但同时间,并未向德皇威廉二世、兴登堡元帅、鲁登道夫将军等战犯施以应有的惩处.结果为德国在20年后挑起规模更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
  其它和约
  战胜国与其它战败国亦分别签署了条件苛刻的和约,战胜国与奥匈帝国的奥地利部份签署《圣日耳曼条约》,奥匈帝国被划分为多个民族国家;与保加利亚签署《讷依条约》,保加利亚失去爱琴海出海口,并须赔款4亿4500万美元;与匈牙利签署《特里亚农条约》,匈牙利领土大幅减少;与鄂图曼土耳其签署《色佛尔条约》 ,彻底瓜分奥斯曼土耳其的领土.后来的土耳其共和国只剩下伊斯坦布尔、其附近小部份领土及安那托利亚的部份.
  以《凡尔赛和约》及其它各个和约所构成的战后欧洲及国际关系的新体系,就是所谓的凡尔赛体系,对战后欧洲及国际关系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影响
  民族国家
  战争给人类带来了重大损失,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沙皇俄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四大帝国覆灭.而巴尔干半岛与中东地区的民族国家则随之而起,如南斯拉夫、匈牙利及伊拉克3等
  英国削弱
  原来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国,在战后虽然领土有所增加,但其对领土的控制力却因战争的巨大伤亡与物资损失而大大削减,而其经济亦因战争以大受影响,出现严重衰退,从此其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让给了美国.
  十月革命
  大战期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美日兴起
  这场大战削弱了英、法、意;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世界金融中心也由伦敦转移到纽约;日本也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并侵占了原属德国势力范围的中国胶州湾及山东半岛.
  德国复仇
  《凡尔赛条约》将发动战争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德国,从而对德国实行条件极为严厉的经济与军事制裁,德国失去了13%的国土和12%的人口,德国被解除武装,德国的陆军被控制在10万人以下,不准拥有空军.德国虽然在一战中最后战败,但德国的元气并未受到过大的伤害,工业体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国本土并未受到战火的波及,而且《凡尔赛条约》过多考虑战胜国的利益分配,完全没有考虑战败国自身的利益,加上条约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夺本质,使得德国国民对强加给他们的条约有极强的抵触和反感情绪,引发了德国民众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骄傲的日尔曼民族为了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桎梏,各派政治势力、各种政治思想在德国你争我夺,显得尤为激烈,这为德国成为一次新的大战提供了条件.结果德国在希特勒的纳粹党的领导下,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五四运动
  凡尔塞和约条约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做法成为中国五四运动的导火线.1919年5月4日中国北京的青年学生及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广泛参与了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而起因正是巴黎和会中,列强肆意践踏中国主权把原来德国的山东权益转让给日本,即山东问题.它和较早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一并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庞大影响深远的政治思想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迄今之政治、社会、文化、思想影响甚巨.
  军人待遇
  美国的一战军人领到每人每日1美元为薪金,另加25分为每日在美国国外消费.后来由于1930年代的大萧条,退伍军人、其家属与其它有关团体向美国政府要求实时索取战时服务的酬劳金额不果而导致1932年美国军方介入的流血酬恤金进军事件.
  国际联盟
  鉴于第一次界大战的伤亡与物资损失巨大,英法等战胜国于是发起了一个用以减少武器数目、平息国际纠纷及维持民众的生活水平的组织,是为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简称国联).然而,国联却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联合国取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后出现的总体战、闪击战、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等各种军事理论的出现,都是从不同角度总结大战经验的结果.
  统计资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里交战双方军民的死亡人数的比例,协约国士兵占36%,协约国平民占20%;同盟国士兵与平民各占22%.请注意战争里平民大多是死于西班牙甲型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