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三绝是谁,如何评价他们?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6 01:59:25
三国演义中的三绝是谁,如何评价他们?
x|Wr+˱T;B˻xoAxK$Gp$Hc.N᭕Y0>Fl@w̕+Mf1]T6fğ 2w} &Ic3fTK'Uu?af>'$M1iJo~m{mф_Nn'ȍf63O5<_F!l^7`1w/4dfkG36mu=JN=T1gK"-[6)m6Ӷ)őY&MQ:`P0 np3K4X6Əm0&7Ӝ'"X[MA +/h{1f2q_idm3a?qͶ׃+U܍@r|;:"un>u((|u1nST?U? rT, ~33ST\P%1,UolypÐv7jR33AL'~5a{s~R.B,F,IdbP Vqϻ*WFY Mz6q`9~/{A9i+9-Umeq~i$0b7>M|C%d wfw܂I{hU)\C)SӫV6&w4Ɇ) wM"($f2WC=Ƨݵj̴gIݣNEPBhʮ=cƊ*-ʀ,ϰ,qy}gŔx*M_ j @%QD1>60Q<)B&ifxոK|N4ѰL7cNFX)?iS] @&$ mSԇ R9כuŶRćEճy04<NnVbd >ˎڛI Pƒ-'$;#OV0Jot4GC!̠&~#30H=9̙֤<&z@8Tōޛrz֕5tҞj vR K:Y?9.6NU5Mt+܍'wai6#r.k]mx3br2(Ӽ't uid<ϔh()%~c*;Y{BIBo*2'YʘV(s ya-F~ŏ?뫠ܥѨ_[I˴":.~"= QS"nEϕ{6[xӓDQ^LBkܞ^;(~Qwxv- $z08Kw&zb8W#f&SJ&."qAfw▭$tb$SA tHK`-9xOViNSFea9y6wrjMq%gJ_>BB.q5JQŔX?f&R>q4>\548)a.XEJ$BA:"0s?NUS^bu8߃lf7H񾉤Wz[?e?/M§W}:0WhүhURQ><  dR/4,;RhGaDБW(]Gu#`-**pk.S QFK9<µLe n(`$澦őkc]W s7UbMjEEb4h} 9Hi-F)3 Kn&dN"{ 8U *咩U5*VΙڡnHAu#ÌE z} 2=ּ.7B&E $C`, 6JGYe3d@9@_ᤂZY%#W&"4RJfAA+.*L&+m!:]-$&*qmv sNdg,&ܜk w5+"Oĩx2b`-Ig=Mi|pūkO9L69=)kLN7U0ĞbQI-[H-)Kغ=7膹Q? HЈ#gs?4K4FTh8B/n5/. iiƲU`@UQQWdKIL~JnjXXHof'gn9Lp26*`XƷDlMqnaF& h@V{2& Cd+RU>CޜĎ3 W_): `0ng[XlQTZ&c3v1֮ONRh/ 亳)8 9 /BkXX׊hȹ*t9:"X#eM/.wYd=#9,>,YR*INOaDZOxdE6kc<0m:9ͤe/J9vw'!@1gxY\P=+Wj~M{,H+&Jf[H&(PRuFf< oXN?57"u}r x+L&\pѝIqAb6@ V?:RB`bb)(a<6 S0)1/vQB/15E/XR%EӾ">z1婽;v{'yAa7B>.LN@k"D$3Y|Rz/9%pf/8LaQWWxǧc^d Wi_Qlp :ǞfidxlV_,Ǻ-5x c՗nƕ đB. D oSîC4AN̶l>(R !R Rwo)|C AhlN[i:el~$nN1` ]/Zlڿ8&1ӽHR" kq kkɦ}x۝V@M)KЉj;RƦf`: gK>ށ|v@hC䣺?HK/sɃ~apS4y!Wd&AGJa_ 7YkC0 Cfvt6ڕHp.~phoJJqN b&'} QMA=rq3$vh2Ob.aLBϰ=_$]# Zǰ?TcHwǦNנxlc qQ1fpFLyhŨvJ\U*:JHml~v'YyZ0DC6 I>آ$ U;`d|*$-yiJ4=AǡADt9~BV Р1iixڵCmTB*2-qq L-|s+)Ffۚp_@ ?fs:'//&M$t]05 Ve)w؋!Qm l!ޯ \/KWٶ2wZKt z)]lLi@.]afg<7.hC95lu?_0 X b<\s[,8^RdE;WԪb#z1Q@L]4鑍7 T~HE: KYt\;%s$]I&d_HΆKnҗ}W?yAmAR\&Y'J)MC;Ƴ:͙%FM3r .)j)W(̻]?̏ƅFX2'm22D;cDC9 nٮM4xNLER#{uXvrE?T1Zp ՎA:Rﺏm?j3X_" xiF7/pÒdn\{ md qBn%]œxmc=lQ`tP;},aj}Um rII$vbuqVJ)6##sL4`/’!d|; ^M70uT_H'\w?#Ę{AT$W{LΚ}Cn1vj T{nM wR.n9=~ sszhh:-c<~_Ќ|qKIll4_.36v0&s9`37{zEksGsO3 ^ 1 (ktX>~n#4S,DBl#;%RnJd3(ƊekZXL?t)_UVsJA"?<(cAT ٳi#^İG $<1 w a' Ca~,_(@#=KCa)})6E(C}nUM_* Hy2!|JnH#%(A?bM_-1_WW¨L&m?Hl!)nW=47:-6uLf`rK.+k9w=ncNwN*bपoӵ i֔t.d }!!{ ,#. GMI\(q._ v&{N#3smA'[zuH]rL=13PbriY,?Fj>:CYFw;zoχ#W߂#a?]{-~`gVmZ,m}W ڠplO܅*L!f*l>ɍ}epN6ɲ'_Y.HE>ꝒKם6mʶec؊O@+kVO1CȲ19Dw"JIܙN2hcee+XNW>{z!b$=>FB1},Y#@K} @i9+cf62gMtH ۔v Fܸ.ShMrq]}ڏ$}L2 23@j-{`Z?2,Ӣ/%{% L+֌upśC =>GoW 1,zL,^4yW.;!gn&WLՑ0LCV';f«7lL8~p)1@7oϑD\djj mԳyY),}mTw& *FKaMCollຜ]tmmU3G[v`Q^YxI'YDA{plU*\\%z3+q!G0'dɳW3k MG&? lkumm亐9N:>>x < yJ׸ .&vCI85Y]-r! UKG^x/bIXQYRno_JxZmyz}{hr3*N'2x'%\W'fJʘ~٬-ݸ5|5=8@.D.t*QaŚ0|oT+H>YqwN;2kuPyr/']+)"fZ!,96fJ}*5'ٽ6%Qߘ[CZɜa=ww$.œ8k/5z5kwƚu7AoQ/mA"V`gzk/m DfִeWAuW3ZO0H]Kkvsia%WL$~ F׽blҺbG? 4GAS5)S'2F,u/}G_F6cްY3ɺ"&韼;mh"i3<^krfgAFEQ2j*Z9U=^^޷u ʷ5V(?FwKj}

三国演义中的三绝是谁,如何评价他们?
三国演义中的三绝是谁,如何评价他们?

三国演义中的三绝是谁,如何评价他们?
曹操:奸绝
关羽:义绝
诸葛亮:智绝
分析: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亦是一部歌颂作者理想中的英雄人物的长篇历史小说,是一曲明主、贤士和良将的颂歌,唐宋以来,很多诗人,尽管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动机也各异,但在他们的诗词中,都表现了对这些英雄人物的敬重与仰慕之情.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对诸葛亮更是推崇备主,他一生写下了许多感情真挚赞美诸葛亮的诗篇.今日再谈《三国演义》,感怀《三国演义》中的“三奇”、“三绝”.所谓“三奇”是说诸葛亮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关羽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曹操是“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所谓“三绝”是指诸葛亮的“智绝”,关羽的“义绝”,曹操的“奸绝”.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位被大书特书的人物,从某种意义上说,看《三国演义》主要是看诸葛亮,在他出山之前和他病死之后,作品的描写都是比较简略的.由于诸葛亮是刘备集团举足轻重的人物,罗贯中对他的出场作了精心的安排.首先作者从水镜先生的口中说出“伏龙、凤雏何人也?他只是笑着说:“好!好!”,这就构成了一个强烈的悬念,使读者想见其人.接着又写了徐庶有力的推荐,这样,读者的心目中已经有了他的地位了.但作者并不急于让诸葛亮立即出场,而是用大量的笔墨,详细地描写了刘备虔诚地三顾茅庐的曲折过程,一直到第八卷《定三分亮出茅庐》这一则中,才让诸葛亮正式出场.在这以前作品中从来没有过“三国”字样,唯有诸葛亮的出场,《三国演义》才正式点题.
刘备和诸葛亮第一次见面,草堂之上,略事寒喧,二人就纵谈天下大势.诸葛亮开门见山,宣布了他经地深思熟虑的纲领,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决策”.这个纲领,在《三国演义》上只三百一十个字,在《三国演义》中也只有三百五十个字,其主要精神是:
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本,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这是他对当时的敌、我、友三方的形势进行正确分析的基础上作出来的决策.诸葛亮在舌战群儒时,曾以医道喻刘备当时的情况:“夫病疾之极,当以糜粥以饮之,和药以用之;待其脏腑调和,形体暂回,然子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拔去,人得全生也.”诸葛亮出山时,刘备的处境很困难:“军败于汝南,寄迹刘表,兵不满千,将只关、张、赵云而已”,正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的:“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与刘备力量形成强烈对比的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二者都是暂时不可攻取的对象,因此他主张暂时避开强敌,光取荆州和益州建成自己的基业,然后徐图中原,统一天下.这种决策是符合当时的政治军事斗争实际的.后来诸葛亮把它概括为“北拒曹操,东和孙权”八个字的战略方针.为了贯彻这一战略方针,在赤壁之战前,他孤身入东吴,经过曲折复杂的斗争,与东吴结成了联盟,以后关羽破坏了这一联盟,刘备不听诸葛亮的劝告,兴兵伐吴,被陆逊火烧连营,兵退白帝城病死.刘备死后,蜀中元气大伤,诸葛亮独力支撑了这个困难的局面.他“七擒孟获”,稳定南方;“六出祁山”,北伐曹魏.诸葛亮便是这样一个在各种类锐、复杂而又艰苦的斗争中充分发挥着聪明才智的人物.
为了表现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三国演义》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写了一些陪衬人物.
在刘备集团内部主要写了庞统.庞统号凤雏,与卧龙齐名,传说“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庞统向刘备建议进取西川,又直接参与行军指挥,表现了他的见识和才略.然而没有听诸葛亮的劝告,结果在落凤坡中箭身亡.
在刘备集团外部,主要写了孙吴方面的周瑜和曹魏方面的司马懿.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重点描写的一场战争.诸葛亮是这场战争中的关键人物.他入东吴后,通过“舌战群儒”、“智激周瑜”后,初步结成孙刘联盟,对曹作战.作品在孙刘联盟的幕后,安排了周瑜和诸葛亮之间的微妙斗争.周瑜看出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辅佐刘备,对孙权是极为不利的,因此,三番两次地想杀掉他以绝后患.周瑜虽然精明干练,却显得气量狭小,目光短浅,妒才嫉能,不顾大局.面对周瑜的陷害,诸葛亮有理、有利、有节地进行了斗争,以孙刘联盟为重,不计较个人恩怨,使周瑜的多次陷害都不能得逞,而且还没有让矛盾公开化.赤壁之战的正面指挥是周瑜,而从旁操纵、掌握主支权的则是诸葛亮.当赤壁之战大火一起,诸葛亮乘机占领了荆襄九郡.曹操战败后,退回了北方,局面初步稳定,诸葛亮就主动向周瑜进攻了,针锋相对,将计就计,使周瑜处处被动,一筹莫展,终于“陪了夫人又折兵”.在他临死的时候,发出了“即生瑜,何生亮”的感叹.
在诸葛亮的后期,作品又从曹魏方面写了他的一个对手司马懿,司马懿老谋深算,见识和手段远远超过了周瑜.诸葛亮早已觉察到“深有谋略”的司马懿,久后“必为蜀中之大患.”曹睿任命司马懿提督雍州、凉州等处的兵马,曾经使诸葛亮为之“大惊”,后来运用反间计,使曹睿罢撤了司马懿,才向后主刘禅上《出师表》带后北伐.司马懿虽然见识手段比周瑜高,但指挥作战到底比诸葛亮要略逊一筹.他能料定诸葛亮的一些计谋而预先作好防备,等到诸葛亮因势利导,更出新意,他就穷于应付了.诸葛亮不仅善于根据具体事先作好周密的安排,而且善于面对突然发生的情况,随机应变,从容敌.马谡违反了诸葛亮的指示,失了街亭,使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很快逼近西城.这是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和二千五百军士.如果据守西城应战,则将众寡悬殊而不堪一击;如果弃城逃跑,则因时间仓促而难以脱逃.在这样形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诸葛亮镇定自若,沉着冷静地设下了“空城计”,终于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当时作战双方都掌握了对方的特点.司马懿了解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 ”,诸葛亮正好利用了司马懿对他的一贯估计,偏偏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偶尔来一次冒险,这正好符合兵法上“实则虚之,虚则实之”的原则.事后,司马懿只好承认“吾不如孔明也”.
关羽是《三国演义》着力描写的一个良将的典型.作者主要是从“勇武”和“义气”两个方面来塑造这一人物的.
在“温酒斩华雄”这一则中,作者只用了三百字的篇幅就写出了关羽的神勇.后来,他“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更是所向披靡.“单刀会”又把他的威武不屈的气概、风貌,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了.
然而作品中重点描写的却是他的忠义思想.这方面的描写很多,其中与曹操相处的一段时期,描写的格外集中.第五卷《张辽义说关云长》这一则中,先写他中了圈套,处于困境.曹操派张辽去投降,关羽决意不肯.他大义凛然地说“吾仗忠义而死,安得为天下笑”!当张辽说他一负盟誓,二负刘备依托之重,三不思匡扶汉室,而以匹夫这勇相拚杀,是三大罪时,他动了心.但针对这三条,他提出三约,三者缺一不可.结果,曹操答应了他的要求,才使他暂留下来.在曹营期间,曹操对他恩礼交加,“三日小宴,五日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封官加爵,用功名利禄来引诱他.可是关羽丝毫不为所动,一旦得知刘备下落,便斩将夺关而去.他走后,连曹操也称赞他“真义士也”.
但关羽政治目光短浅,过于注重个人恩怨.由于他勇武过人,使他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因为他与刘备的关系非比寻常,又使他那刚愎自用的个性大有发展.马超被封为平、西将军,他心里不服,竟不顾不局,要入川与马超比武.他决断轻率,意气用事,又喜欢别吹棒,滋长了一种盲目的轻敌思想.他侮辱性地拒绝了孙权的求婚,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终于失了荆州,败走麦城,最后被擒而死.使蜀国遭受到巨大的损失.
关羽数十年来既为刘备立下了汗马功劳,又使刘备事业遭受了重大和不可祢补的损失.他就是这样复杂的人物形象.
曹操是一个复杂的多侧面的典型.
《三国演义》确实着力描写了曹操的雄才大略,他从少年时起就胆略过人,机警而善权术,且有除残去秽安邦定国的雄心壮志,刺卓失败后,他回到家乡,疏散家财,招募义兵,矫诏十七镇诸侯,讨伐董卓.讨卓失败后,他知道袁绍等人各怀异心,不能成大事,于是领军自投扬州,决心自己打开一个局面.在镇压山东黄巾起义的过程中,他招降起义军三十余万,号为“青州兵”,这使他站稳了脚跟,到后来权威日重.他又采纳谋士苟或的建议,继续打着举义兵匡扶汉室的大旗,入朝辅佐天子,从此掌握了朝廷大权,交建立了强大的武装力量.挟天子以令诸侯,从此他成了威镇华夏,纵横四海,叱诧风云的人物.他先后除吕布,破二袁,定刘表,纵横三十年,终于削平群雄而统一了北方.在这几十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中,显示了他杰出的军事和政治才能.
他善于用兵,常出奇制胜,以弱胜强.他懂得想成霸业,统一天下,必须先得人心,不能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程昱也佩服他有王霸之才.关羽封金挂印不辞而去,曹操不令追赶,作者于此处有小字注云:“此言曹公平生好处,为不杀玄德,不追关公也.因此,可见的曹操有宽仁大德之心,可作中原之主.”他又知人善任,识拔奇才,因此,在他周围聚集了很多人才,形成“文有谋臣、武有猛将”的兴盛局面.三十年戎马生涯,虽然最后他并未完成统一大业,但司马氐统一全国的基础,无疑是由他奠定的.在曹操身亡后,作者引用陈寿的话赞扬他:“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罗贯中对曹操的英雄豪气和巨大的功绩,是描写的很充分的.
北定中原是曹操英雄事业的顶点,也是曹操性格变化的转折点.中原 平定了.他要实现自己的图王霸业的雄心壮志,就得把矛头指向刘备与孙权了.曹操对付二袁时,看上去力是弱小,但二袁是腐朽的,曹操却进生气勃勃的.现在,情况正在反过来,看来曹操的力量是强大的,可是他的生气正在消失,而他的对手刘备和孙权,都有统一天下的大志,都是生气勃勃的诸侯.当曹操与刘备和孙权角逐时却到处碰壁了.这时曹操志得意满.在生气勃勃的对手面前,他恰恰犯了骄傲轻敌的错误.横槊赋诗时,他踌躇满志地说:“今手下有百万雄师,更有诸公效力,何愁功业不成耶!”他嘲笑刘备、诸葛亮是“蝼蚁之力,摇吾泰山之重”.很明显,百万雄的优势,已经成了他思想上的一大包袱.很多不利的因素他浑然不觉,他骄傲了,麻痹了.
在政治上,曹操犯了严重的策略错误.当他战而下荆州时,刘备新败,孙权正在观望.他本该分化孙、刘、各个攻破,而他自恃兵多将广,忽略了他过去惯用的策略.经荀修提醒,他才发了一道请孙权“会猎于江夏”的檄文,这已大大落后于鲁肃、诸葛亮了.
曹操自以为实雄厚,变得不象以前那样爱惜人才了.早在赤壁之战前,他就杀了谏阻他的孔融.赤壁之战中,他又错杀了蔡瑁、张允,醉杀“多立功绩”的刘馥.他也仍想举贤任能,但识别人才的眼力却差了.他任用蒋干那样的庸才,他搜罗到的,则是徐庶、庞统、阚泽、黄盖这样的敌方奸细.他日益变得自以为是,文过饰非.他视别人为“小儿”、“村夫”,唯独自己智大才高.赤壁之战时,荀修提醒他防火攻,他不以为然.直至黄盖乘风破浪而来,他还迎风大笑,自呜其意.赤壁大败的主观原因,全在他自射身,逃到南郡,他却大哭郭奉孝,实际上是责怪众谋士不普谏阻.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由一个打天下的英雄变为坐守北方的统治者,并日益丧失了昔日的进取心,意志一步上衰退,终于走向腐朽.他“不以天下为念,每日饮宴,无事少出,国事皆在相府商议”.他拒绝了司马懿的建议,放弃了取西川的机会:还说:“人苦不知足,即得陇,复望蜀也.”他的享乐思想日益滋长,他的勇气、毅力也就日风消退了.这时,他在策略上的失误更多了,刘备取西川时,孙权想乘机夺回荆州,这时,孙、刘聪明即将破裂,曹操本可收渔利,可他心血来潮,引兵四十万下江南,把孙权的兵力吸引过来,给了刘备以取川的空隙.最后救樊城,损兵折将,却让孙权袭取了荆州.
曹操的举贤任能,本来是基于王霸之志,后期的曹操王霸之志消磨殆尽,什么人才,对他来说,也不象以前那么要紧了.最有趣的是见张松.曹操见张松人物猥琐,五分不喜;又闻言语冲撞,就拂袖而去.教场点军,被张松嘲讽了几句,他就喝令推出斩之.亏了杨修、荀 苦谏,才改令“乱棒打出”.我们还记得讨伐董卓时,二袁曾因关羽地位不高要将关羽“乱棒打出”,是曹操极力斡旋,关羽才得以温酒斩华雄;想不到还是那个曹操,只是因为张松“容貌丑陋,言语不逊”,而将送来“天府之国”的张松“乱棒打出”了.不爱贤相随而来的便是不纳谏,曹操后期所犯的一系列重大策略、战略上的错误,差不多事先都曾有人反对过,但他还是固执已见.荀或是曹操的得力谋士,在帮助曹操削平群雄,统一北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只是不赞同他自封为魏公,受到曹操的猜忌,服毒而死.“孟德无始终,留侯不再来”.这两句诗说出了曹操与贤士关系的显著变化.
《三国演义》在描写曹操的雄才大略及其消长变化的同时,小说对他性格中“奸诈“的一面也是着力描写的.
曹操一出场,作者就以“装疯诬权”的细节描写,展现了曹操性格发展的起点.这事情发生在一个小孩身上,无疑是一种坏品质.但是在那个时代,小小年纪,能想出这样的招数,敢于做出这样悖礼的事情,又表现了起平常人的聪明和胆量.正是这种道德品性上的劣根性和超乎常人的胆识,戏剧性地结合在一起,却成了曹操性格发展的基础.
接着,作品通过汝南许劭给曹操下了一个“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语,既是“能臣”,又是“奸雄”,作者就是从这两方面来刻划曹操这个复杂而又多侧面的典型形象的.
东汉未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东汉王朝一方面受到农民起义的学生打击,同时又受宦官、军阀的严重危害.在这种形势下,曹操积极参加了反对宦官和军阀的斗争.当满朝大臣尽皆掩面而哭时,曹操挺身而出,愿借宝刀入相府刺条董卓.刺卓失败后,在逃跑途中,他双杀了吕伯奢一家,这两件事情看来是矛盾的,但是,我们研究一下曹操干这两件事的客观环境和曹操的主观目的,它们却在曹操这个多侧面的形象中得到了统一.曹操是一个仍着强烈功名事业心的人,在后来大铜宴雀台时,他回顾早年的活动,曾自称:“专欲为国家讨贼立功,企死后得题墓道曰:‘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使不辱于祖宗”,就是这种个人事业心的堂皇表白.当汉朝廷还有相当号召力时,他必须附在这张皮上,才能博取功名.所以他一手镇压农民起义,一手讨伐贼臣.当人镇压农民起义时,曹操个人的目标便与朝廷的利益有了一致性;当他讨谋私董卓时,又与人 民的利益有了一致性.罗贯中既有忠君思想又有爱民思想,所以对曹操采取了褒扬的态度.所以刺杀敬董卓事件,在作者的笔下便成了英雄行为.但曹操又是一个极端的利已主义者,他的刺卓是为了个人的功业,因而保命是第一位的.所以他行刺前便作好逃跑的打算,逃跑途中误杀了吕伯奢的家小.自私、残忍的曹操,为了避免遭吕伯奢的报复,索性斩草除根,以绝后患,连吕伯奢本人也杀了.行刺为了功名,献刀为逃命,杀吕伯奢也同样是为了功名性命.刺杀董卓的曹操和钉吕伯奢的曹操就这样在曹操的性格中得到了统一 .
作品用了较多的篇幅,描写了曹操的残暴,譬如他为了报父仇,兴兵血洗 徐州,“所到之处,鸡犬不留,山无树森,路绝行人”.但与此同时,作品也写了曹操某些“恤民”的德政.“虐民”与“恤民”也能在曹操性格中得到统一.
乱世的人民,受战乱之苦,向往安定生活,而民心的向背,往往对群雄的胜负,起很大作用.曹操要衽图王霸业,就必须争取民心.在攻打袁绍的过程中,他以“为百姓除害”相号召,颇有一些“恤民”的德攻.官渡之战后,有士人簟食壶浆以迎王师,诉说“袁本初重敛于民”,颂扬曹操“吊民伐罪”,袁氏虐民而败,自己恤 民而胜,这是对曹操活生生的教育.曹操听了父老的话,大喜,当即号令三军,不准杀人鸡犬.在这里,恤民、害民看来显得异常矛盾,但是此二者都是为了实现他根本的目的服务的.他在仓亭大胜后与他部下的一段堂皇的对话就透露了这种信息.当时有人劝曹操急攻袁绍,“操曰:‘冀州粮食极广,宙配又有机谋,争未可拔.见今禾稼在田,功又不成,枉废民业.姑待秋成,取之未晚.’众曰:‘若恤其民,必误大事.’操曰:“民为邦本,本因邦宁.若废其民,纵得空城,有何用哉?”这段对话就透露了曹操恤民的真谪.其一,所谓民为邦本,就是他自己建立功业之本,打仗就是为了实现他这个本;其二,他不肯进兵,首要原因还在于当时的形势还不很有利,冀州“急未可拔”,所以他不肯“枉费民业”.若进兵有胜利把握,在他看来,纵废民业,也为枉.正是基于这样的盘算,恤民与害民在 曹操的复杂而又多侧面的性格中统一起来了,在冀州恤民的曹操,正是徐州屠城害民的曹操合理发展.
对待小民百姓的态度如此,对待他的部下也是这样,一切都是为了建立他个人的功业这个目的.如前所述,曹操是“尚贤”的,为了建立自己的王霸之业他千方百计地从各方面罗致人才.如果分发觉有人阻碍他这样做,那他便会毫不犹豫地加以迫害.荀或是曹操的主要谋士,曾为他多立功勋,边连曹操自己也说他是“吾之子房也”.可他只是劝曹操不要自封魏王,却被曹操迫害而死,他先后还条害了曾为他多立战功的谋士.他借许褚的手杀了许攸;借黄祖的手杀了辱骂过他的祢衡;以“鸡助”的罪名杀了才高于他的杨修.尚贤与害贤,又在曹操的性格中统一起来了.
通过这样的论述,可以说明曹操既是一个封建社会中的明主,又是一个欺诈、残暴极端利已主义者的多侧面的复杂的典型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