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送东阳马生序这篇课文的几个题目一.说说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能够这么做?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的词(1)家贫,无从(致)书以关(2)既加冠,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5 02:00:57
关于送东阳马生序这篇课文的几个题目一.说说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能够这么做?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的词(1)家贫,无从(致)书以关(2)既加冠,
x}ncɒd2|QC?! -7=, 7ݽ((ΤJEJ%QHJrX; }JW U2!܆cfMa>*|P0?zߙ)oͤ惫xϫ;|RcISpVwnxʤѺپj Ν]wcV̹|0;0'&洁w|矟|3)0= ?)|~{ߺS;?lF<1os/R@{ - AepOM· O>?+TA?L+9#w&97&ᮕ̬4'3\b[Oz>(|Pp < Nڔ*nWA$@y>zO"r6z)'ۘieϵ0|xv*_N2wKbh=9fZܾ5]|Zh;7s??[?t7nqlcW2q /34k/}gZ_b퇕ŞMd݇eWt@W#bA*:·|{?0qSD$ÊW@[7vĎD:[yL>#FưM;Ů=;wMLv<q쒛ˇ?7$stfvT7-^QK޽&E0w;fMn+$6`7kfM`BM{:&A=7̰ѕʠW\. MAܯFF, W X < <=M4t"/>O9.U6}bi:ezVL$<,?MGCJx>wN0<1nfT:|pljtb``aӄ]U`rhK:Ҟk^aU`@?~ӊ?=3d8lDz߻6I҆Iv|9u@E74Cmɹ.–2u|ԏ^>?n>=bhi.CZ}u仕Llqy[wʼnm>HP'tIŇsZ`Wc>O/O"-M[d/tA4R{0wXR&X5Uy 9YvZzG7X.f-y㊷Ls$*'WO O:[fo^ad4C_%ObQ3lQ&01yh2S>q\q?"<('+s'3_j#j%nn/{.c ^bۧJ^L{lcg;^1l%iF|W髼>i-}V#+^B֞HdL>Xv%.`Y39.;\QϭS 6O(EiG"ZObWF%`EO+lb f6{)4(La z z ]̨YLKqf{Q>qS9WY`&|\~oE>UYaߜ\©-߆Ol|PT1<ơӕ/H 0OK侢Fџmsi d<~WV vfGˬ)nfiBaR0^224TtJ8JPM.{`A j'm1ywP>Iv+fجAwd;Q@{~!g$ɥhw7SW \8Ktƣv'|t/!GN֌WœG쒛CUe\©xЙk%BsvYR6`܃'㷛nE5>cll] π0၅ocg)lJS_zs25_)):p#3;'XWJPdF *bKSn'.w]O\Fdր}Hq>il>:lr0 s` o7~͢'z1$3>g\ x Wtj1?c$:qyc?!6z9#t ofi3o*Нb2A4 gS齝2;_sn~~VĎcZHߏIdZ $Mh:Rm;AO\M`5_~gMYe4޹qoF)R $ Zȋ;L߄@/莊ɘN ZCJ~aީfFBh֫b^()t8wf̓)}  |nXz]a8.GXPx6ݷ}N6~|>x5 $αz8Auw;;B'3CQySdL5|G#=>S>qM \u^=63kyPrsm阉C r4%FDE[ c[:|SqUVuN4w 3Yy)RyW:1xEmlbn ӷ^iQRf:/bvDI"w'7=`Hrs>qӛuU2p>-X}zu}uAXc-xd/J6*hTYU}*+XnX+s-IFL>A2*u?ji yjd>Y 2'02NI~㹹݈C|$r݁n<Öx1=zMM׼,d=8!L;A튜ӚԑLqî+c׷!,f$dR^&Tf/H,o0( YA59Ov)vHmtLPU&GH/y/DkΝ* FU~߼s ٝ;7l[D5a״ dju9pi)_0gkq" 8DSqypwv?#Ft"PP~,nQSoS0!f8KD7itUQ# y x%oiY$')-6& WP{v3+-v3T.Qy78^dw6션!4#D<~7datxTS%I0,ߑH(oNr>A0 f 4jḀMD*_ ?hq&@u ؞;$fz[C?PIJ~27,+8ٯ@lM ɅW^U`8q76X 'fU,N\ӗĮ:ĮpeB G/BC=Hv[вcQ g%`,t/y /_  &}O+L& V0@yuzՀOq@uļɱMzX dQzfjxLLWtJbBcyp0\c ӐP4<VRT1b @pbrMet6p&n/wn\4IaĐUvSDD4*/!o D HCp`l)bX&@gH$k2 5y;@+ٕ/Pݵ 87u0‘Y/1ʢj.[LI;d6baS%s0^wJF2Z^ 2Eߜ!T) KN@")Wkf>QD&'˦˧Ё+IW cc 10 g..^k򀇌qߞҷ_c*u|i]S2ia@N;wn9tx=xۋ+'Tprfng48ޅ v4pO9: 9;A4HUIP[WܝqjPQAB䛛y_{NsNDq&0(vcEX_~tr`08P\~d7la " ~,)vvHJxR|0od]UkL`[iQ2O"mf3:CVpJUl/6 ӜU=`>>S@F(&,X-){κَl7aŠ4Ņqo%tҿ3̗/ƭ_jA&U:G __sM@]iߞG闕Š#-60{s⮞ܒ[omy.IH)~nnP0pWԖ Mk"j֫!P֫.qa4jђ upժӥHk#Tq,)XCbHftRApp)5mʆdD}1 {|"/3Wƀ :H#Daߢ[q D?+Ńx?_!5*GP_"Su TCJ-jyXUܝ?P@)ȼneA(W_¶6w*GXBHUby \h~Y 42 *"(ky5wDwyf] /gtf^ Ա'ۿ/u ꡕqdo6^'s?sVZ D)QL zt+(d0Up7>.#>G>Oҭx+t7„q;CtAܿr8\nckD#ۻn %#~H^ɤi>ԮF%݃y 7ڭ]n"-Ѻ?&0"Z씄nḊ1evPꝗ˫1H_~j1BEEВEAE#L9rn QjH$cKӹ᫪}~t?ejꄦhٹ Rp<onmօL`6y `*ܽ)gW'@!4]HY('Y^GvHL; ?iwX5VDuMrխ;;VCK܃3S~g_tC{{ LHSUK813ιUUGz@٢I]ϨFefbMT:  `YFX( SXm6ҐJwiBd¹)7\Y@BU? MeQ ;B/̒Xmi@$d{R44؁BŒYmԾΜ3䴠%]uѹyAcz!:b|܃M Sjj>6kx)O 'aUA(2 &S`=9$NϯGLLKww1Cp,'|k+0FA1EApy8C^xm.BZO ^k7(73<ϡ Ǐ$F% A?_s r26=eh %HWMq6wNŨ8Nld=2'bwS_Bkcp烌/WsOȼ{h>,`YP븏pa&\M?G3ڜa[GҞBtܦao0Lpa| $.q7뺇INABNAQQ^zqB8`;(5x9*褥jA xր^ĺ}~6Ró+ӿ#+*/y$ީݟeVq^O&w$3nu5OX;G!P;IyO* (ל\1Hq}}a]I`8 sI!֯s]|\FעmUᬢCH4YPWks_6XJ@ĮY;аLX C'Np=^{\x]bcܲ8FAinX[6ê@q;E*rv/Č ~GTovgK--m BG?Rd kJTnN*w^͊bf U.:ts74T@ ̥Mu!Ӫ;g>YTR)/Q]9/<{'^É?eH0NOdLFzVI8F0G/5tw`|vD$ <]Ѝwٍ;Q{|clSg[EdB Y4|THEӰ%htۃ(AA# b.G&uA uKĿ"g1YMw}MD=(0,?eت%I pzfCډ{'LWv nR+xǬ[YgM-ݻCN83w- RmUrGQJ&ԝU,v>(qeA%0AoQ<0$.gc Ѕ :Y9lݕ#Nr WWU:qmLq#Md-=`.ꮕD67,Wm4@#+̄&껻KojhuFԷ׮ٞj4d3X{5DU7ws!?Fhn/.6 fts)*)ᩳ%W "ّ*9`>5U$mK A$jn!׉h)[ .x;`R^&ƷxBw;I=}m6>v.&q莖An,ֈzA-xGrjO_e3y9辺+4$m+!Q«<65a\&၃ߓCZC$#M_sbM7=hɡ6aM ,zgFӊRu&~Blɦy.RLΦD `l>m;6 y k4OT9}]ٯbW Vnqb?mTi+[W+oV"fOB ϡN֞Ӗex֣έFO[пe$P {w `a@:v]R+h>/| P%3GA1Q<-)Іr7J8d}[3n8<2gFuwNUlx.qz:rHLRّEZbK7@k!l/2XXrEtrgv#M(YxjGEܞPFlHR.6XWэs[Y~+16l/lP0n!y2D$-ʔ\gYF9q|j7Zh|^cajymقyQe V>߶â5qQf "oɉ. ~l(y Y>;&c2oڏŖ&b!B By+ZVB &a7:HsX$eNX!/3@LVJb[5OKFj/8jj.au&z zgLQ@0L0XM~BmI~gE"LuC5}}5\ګ'Wg*>Ccϒ .URnMN(qwz{rt蝻d$|W;M, \ ̨PP$rkL'[~냃-FѰHrHD,J!x0vb}-\j խ-S1ۇ~y+i"`0Ŧ-O5{L2UH3i|wwyq[AN.)vYt8x'3R.Gx 0b=z㰒vax?ƍޘY( D))yG>ȁ +ޥ-@Rw8Lg_S Ժcjy(Y9SĹ I !pRIn, ]2Y3\iSj=Zܻ^$u6<컕[~e%d`r9]ԪUaf)P@n+*Ph`B}> GS7UO'mx1ڦΐ HxL)> ]5;P8o']~>{-m>z&4yN6(TlwD LzAnt-,ɴʍ7D]H8B GTtHI8N^(IwvY6&FAKw&K"WXxꕅP}=OJQ`Т0,wwsYz\9-s33Ƀʊv#U_Yعs5 vyrL,W,3{m *ATR8Z Lh$hm@"bw??\]7h`RW7CUGڲBrf!0^&-6m X]9Tl%H~L}}ԃ;ڎKSbD~6M79V[P:ʋ\ۄz+[ÂWq0I.)j+beh{_I*WY8jCBQy[ ڿRP*}Ҳo\APw]#a## t]+K7μcQH'}zԮt8#X^{!xP]?՚Qz{ :K.ۂ?oXLKU3OdTDN2w]ҭ$,`K }^+zp7Eg>-oRJӦ3$V R&wܮʇ7ekX[%ITŸ4$ݢfV@樦cI!IL"f:‚z9LI}:N/.&(44(I%쐷 bd$*V/~Mg9i=R1 )@[/- i m&E~']*s-fF ȕ[۸ $N:! OčjD;Z0x'@ߪUt uc& V^MdдZ%V5'^z^dE%PH/IJA؅^bTrfԹcYgh3GrK۝.RT&Q[w.t"Cu.7sw$j~ǗRBθ.m@Q'_ cx_Z N@8{hXU]eUK"Xg:&QPuKLyq7 >x~ZQzL.\fNXEG<]ƵNw9 #ӡT6u(ɆV" P Hސma#!PVf*)Sٸ浒-kk =)(9S5-=θr/o0d6uKxs|XΜx/<97c,wOxmٸ^A&8A}%WsA0p&Hi+SHvo/ud|UMsTdž79;}i Wu;ovM#EL:\_z%p D3zܨ/(D[#;tqp-ߎ#X}kbs lkS0 36GEx{ZgM3^g*g< zTгɛB)U;45Vwr:?bxdvU bGa\|,wvyXZhRM&@֭׊t_Nu#s48D_G ɒyɉd2D.鉩_ҤLC2'#Z0dE RP/#P*#u='>+ *=:bf7M07F@7~Ra8~Ό-Ӹk(b=R@zk5'lI55I8M$mK|_ iLrR~:#DbWHZOH$yhOFZt= zqٟ:L8rfFdc`>nzr|ʼʽd< (jIVOcv]Rg-ZTܚ{s=x5?VQ%(pgrx\SQr H鹿n-qsRtP[ӕv#kVu? +8,Cd/ ,iS/+p>Z7t`WpCo 'x"H{ZFCw|kin]"d^P{NhJp9yU.W6r}qM6bŠU:&! 0_Xdy-$fXGkWh~#|_4v~Ւ9XƉF#gI^Jgϳ\s`nA(XbZ׎yd>w'(l^1gwDO?(|Y~^7;Xe0<5G}_,xI^fIhu_ډ~ݤkT ʇ :fиtaut4)*.Bj/5 3F3s VG?d

关于送东阳马生序这篇课文的几个题目一.说说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能够这么做?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的词(1)家贫,无从(致)书以关(2)既加冠,
关于送东阳马生序这篇课文的几个题目
一.说说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能够这么做?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的词
(1)家贫,无从(致)书以关
(2)既加冠,(益幕)圣贤之道

关于送东阳马生序这篇课文的几个题目一.说说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能够这么做?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的词(1)家贫,无从(致)书以关(2)既加冠,
一:致书之难 求师之难 旅途之艰 生活之苦
用坚强的意志顽强克服的
因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用原句是: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二:(1)得到,取得
(2)益:更加 慕:敬仰,仰慕

[编辑本段]整体感知
[编辑本段]注释
[1]嗜:特别爱好。
[2]无从:没有办法。
[3]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
[4]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5]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抄书.“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6]走:跑。
[7]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8]加冠:古...

全部展开

[编辑本段]整体感知
[编辑本段]注释
[1]嗜:特别爱好。
[2]无从:没有办法。
[3]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
[4]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5]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抄书.“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6]走:跑。
[7]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8]加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礼,表示已经成年。这里即指二十岁。
[9]患:担心,忧虑。
[10]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
[11]尝:曾经。
[12]趋:奔向。
[13]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
[14]叩问:求教。叩,问。
[15]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又作德高望重。
[16]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学生。填,塞。这里是拥挤的意思。
[17]辞色:言语和脸色。
[18]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19]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现尊敬而专心)请教。
[20] 叱咄:训斥,呵责。
[21]至:周到。
[22]复:这里指辩解。
[23]俟:等待。
[24]负箧(qiè)曳屣(xǐ):背着书箱,趿拉着鞋子(表示鞋破)。
[25]穷冬:严冬。
[26]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27]舍:这里指学舍,学校。
[28]支:同“肢”。
[29]媵(yìng)人:陪嫁的女子。这里指女仆。
[30]汤:热水。
[31]沃灌:浇水洗。通“盥”。
[32]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
[33]容臭:香袋。
[34]烨(yè)然:光彩闪耀的样子。
[35]缊(yùn)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
[36]口体之奉:指衣食的享 用.
[37]太学:即国子监,设于京城,是全国最高学府。
[38]县官:这里指朝廷。廪稍:廪食,即伙食费用。
[39]司业、博士:指国子监司业、国子监博士,都是教官。
[40]流辈:同辈的人。
[41]朝京师:这里指去官后进京朝见皇帝。
[42]撰:同“撰”。长书:长信。贽:初见面时表敬意送的礼物。
[43]夷:平和。
[44]际遇之盛:谓好的遭遇。这里指官位之盛
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腰佩。)
手自笔录。 (手,名词作动词,用手,亲手)
古今异义
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义为热水;今指喝的汤。)
走送之。(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走)
一词多义
以:1.来 (计日以还;俯身倾耳以请)
2.把 (以书假余)
3.用 (以衾拥覆)
4.因为(以中有足乐者)
之:1.的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代词 (走送之)
3.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当余之从师也)
4.无实义 (无鲜肥之味之享)
1.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忧,忧虑,动词)
1.患; ~
2.无冻馁之患矣(忧患,名词)
~
1.故余虽愚(所以,连词)
2.故; ~
2.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特意,故意,副词)
~
1.益幕圣贤之道(学说,名词)
3.道; ~
2.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说,动词)
~
1.色愈恭,礼愈至(周到,形容词)
4.至; ~
2.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到,动词)
~
1.援疑质理(询问,动词)
5.质; ~
2.非天质之卑(本质,资质,名词)
[编辑本段]译文
我小时就极其爱好读书。(因为)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于是)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就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日子按期归还。(冬天)天气十分寒冷,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够弯曲、伸直,也不敢放松(抄书)。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逾越约定的期限。因为这样,许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而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当我)已经成年,(就)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后来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他(却)从不把言辞和表情放温和些。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积雪有好几尺厚,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到了书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用被子盖好,很久才暖和过来。(我)住在旅店里,我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佩白玉加工而成的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耀得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吃的穿的不如别人。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现在这些学生在太学里学习,朝廷天天供给膳食,父母年年送来皮袍和绸衣,(这就)没有挨冻挨饿的忧虑;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屋之下读着《诗》《书》,(这就)没有东奔西走的劳累;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任何问题得不到解决,没有任何要求得不到满足;一切应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这就)不必象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然后才能看到啦。(要是)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天质低下,而是(他的)心不如我专一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君则已经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贤能。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辩论,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的人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求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编辑本段]问题研究
1.本文的中心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阐述的?
明确:见板书设计
(解说:本文以记叙为主,适当渲染描绘,笔法简洁,文采飞扬,气韵流动。尤以首段对“趋行百里,负箧曳屣于硕师名人求教;俯身倾耳,甘于粗敝为进德修身足乐”的记叙、描述;第2段对“被绮绣,沃甘肥,学有不成怎可怨天?书满栋师常伴,业有不精岂非不专”的记叙、描述,以及二者的对比,从而得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的结论,这样的写法更是美妙绝伦,学习时务必引导学生仔细品味。)
2.补出下列语段中省略的成分。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明确:先达、余、余、余、余
(解说:此题可考查学生的理解与感悟能力。)
3.作者是怎样写自己的求学经历的?
作者写自己年轻时学习上的艰苦情景,主要写了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开篇即点出学习上难以解决的矛盾:“家贫”和“嗜学”,由此引出了求学的艰难:常借书于人,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因此得以遍观群书。苦无名师引导,趋百里外,从师叩问。经过作者的主观努力,顽强拼搏,在付出了无数辛勤的劳动,经历了无数辛酸后,终于克服了学习上“无书”和“无师”的困难,获得了知识,成为饱学之士。作者特别渲染了从师求学的艰难:穷冬时节,穿行在深山大谷中,“足肤皲裂而不知”,“四肢僵劲不能动”。生活上艰苦异常,粗茶淡饭一日也只有两顿,穿的是破衣旧袍。但这些都未动摇作者求学的意志。在艰苦的学习生活中,作者怡然自乐,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作者最后以“勤且艰”小结自己的学习生涯,想必马生能从中受到启发。
4.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何在?
是为了勉励马生专心向学,刻苦自励。因为课文只是节选,参照后文叙太学的优越学习条件,以及对马生语重心长的鼓励和期望,作者的意图非常明显。同时,文章由自己的经历写起,读来也更亲切平易。
5.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占战胜困难。
6.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学为乐。这种求学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认识。
虽然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优越,远远超过了宋濂,但刻苦学习的精神却比不上他。因此,应该向他学习,不在生活上攀比,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
7.“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这种态度可取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无论赞同与否,言之成理即可。示例1: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示例2: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编辑本段]写作背景
自从明代开国文臣宋濂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写下《送东阳马生序》后,文中主人公马生闻名于海内外。世代学子以马生精神,刻苦学习,勤奋上进。
600多年以来,浙江东阳马生真名叫什么,是哪村人,有什么事迹,是一直为大家所关心的历史之谜。笔者查阅目前所存的各种东阳茂陵马氏宗谱,多方面论证、核查,认为马生君则(马君则)即为马大同公十八世孙马从政。
马从政先祖马大同为东阳茂陵马氏始祖(844-915),字逢吉,唐越州(今绍兴人)人。在唐代咸通五年(864)任东阳县令,任期满后居东阳松山(疑为今东阳市千祥镇后马至三联镇甘棠一带)。大同公十世孙乔岳公(安恬始祖,1084-1160,字山甫),从东阳松山迁居东阳兜鍪山(今东阳市南马镇上安恬村之双山)前。至大同公十世孙赞公(1206-1261,字光受),从西宅(浙江省东阳县后街村,在南马针安恬一带,今不存在)迁居上宅(上安恬村)。赞公为上安恬始祖。
大同公十八世孙(乔岳公五世孙)马君则真名和事迹见于谱载:“裕七,讳从政,字均济,号日济。赋性明敏,立品刚方。元授武义尉兼署义乌龙祈巡检司、金华府移文掌本县事。大明混一之初,圣天子崇文重儒,授正九品将仕郎、开封知事。赞政有方,升正义品承事郎、东昌棠邑令。考绩恩赐荣归,以乐绿野堂,名秩显然。”
在谱中(入谱人名按排行字母排列)马从政前二名顺序记载为:“良二,讳廷珍,字崇重……生于元统甲戌(1334年)十月十三日,卒于洪武乙丑(1385年)七月初八日。”接下来为:“裕大,讳如翁,安均璋。”如翁公无生卒日期记载。马从政之后的人物记载为:“裕十,讳锦,字舜。生于至正癸末(1343年)五月十七日。”
先谈谈宋濂与马生君则的关系。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原籍浙江金华潜溪,25岁时去浙江省浦江县义门郑氏聘为塾师,遂为浦江人。明朝初年尊为文臣之首。任《元史》总裁官、授翰林学士,礼部主事,赞善大夫等职。有《宋学士文集》传世。
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写道:“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宋朝京师,生以乡人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余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这盛而骄乡人者,岂在余省哉?”
上述评价马君则与马从政一生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人品、学品等方面都是相符的。
据上面谱文中记载,马廷珍(大同公十八世孙)生于1334年,马锦(大同公十八世孙)生于1343年,则马从政出生于1334-1343年之间。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写于1378年,与马从政的年龄相符。
宗谱中为什么无马从政生卒日期?笔者查阅东阳境内(包括磐安)之大量宗谱,发现其他宗谱中也有类似情况。原因很多,或相隔修谱年代较长(一般三四十年修纂一次)、或兵燹散失、或保存不好而散失等等。马从政出生在1334年至1343年之间,据上安恬村谱记载,最近一次修谱时间为元至正七年(1347)。下一次修谱时间为明弘治十二年(1499)。两次修谱相隔了152年。也许修谱年代长而保存不好(独缺几行字)的原因,就没有把马从政生卒日期写进谱中。《安恬马氏宗谱》首次修纂时间为南宋隆兴元年(1163),是东阳地区修纂比较早的宗谱之一,也是可信的史料。
马从政在历代东阳县志、地方文献中无记载,原因为东阳在宋元以来人物济济,例如任县令以上职官者达1086人(至清代止)。马从政官职只有七品县令,要本无资格列入名册之中,所以600多年以来,无人知晓马君则就是马从政。
马从政,字均济,号日济。宋濂文中马君则与均济在读音上相近。“均”原意为平均,这里批同心。“均济”可以理解为人人同心,都要勤奋学习,在学业上要去奋斗。“日济”可以理解为第天都要用于勤奋学习,在学业上继续奋斗。马从政字号之含义与马君则“自谓少时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意蕴相近。
从《送东阳马生序》可以看出马君则(即马从政)在少年时用功苦读,学习精神与大文豪宋濂少时经历相似,与宋濂可算忘年之交。宋濂鼓励他更加努力勤学,他看来也没辜负宋濂的苦心,至后来任职时期颇有政绩,受到天子恩赐。而其名则借宋濂传至四海。(马云鹿)
[编辑本段]读后启示
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
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主观的努力,与客观学习生活条件关系不大。
在学习中我们要有苦中作乐,以苦为乐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应该要好好珍惜我们现有的优越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努力学习。
[编辑本段]课文删节部分原文、注释和参考译文
今虽耄老⑴,未有所成,犹幸预⑵君子之列,而承⑶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待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⑷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⑸日有廪稍之供⑹,父母岁有裘葛⑺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⑻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⑼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⑽之卑⑾,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⑿在太学已二年,流辈⒀甚称其贤。余朝京师⒁,生以乡人子谒余⒂。撰长书以为贽⒃,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⒄。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⒅也;诋⒆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⒇者,岂知余者哉!
注释:⑴〔耄老〕年纪大。⑵〔预〕参与。⑶〔承〕承受,接受。⑷〔过〕超过。⑸〔县官〕这里指朝廷。⑹〔日有廪稍之供〕天天有米粮供给。廪,粮仓。稍,廪食,官府发给的粮食。⑺〔葛〕夏布,指夏天穿的衣服。⑻〔司业、博士〕官名,国子监的老师。⑼〔假诸人〕假之于人,向人借。⑽〔天质〕天资,人的智力。⑾〔卑〕低下。⑿〔君则〕马生的字。⒀〔流辈〕同辈的人。⒁⒁〔朝京师 〕这里指去官后进京朝见皇帝。⒂〔以乡人子谒余〕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浦江县和东阳市在明朝同属金华府,所以说是同乡。谒,拜见。⒃〔撰长书以为贽(zhì)〕写一封长信作为表示敬意的礼物。贽,初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礼物。⒄〔夷〕平和。⒅〔志〕意愿,心愿。⒆〔诋〕诋毁,诬蔑。⒇〔骄乡人〕在乡人面前炫耀。
参考译文:
现在太学生们在太学里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有皮袍葛衣送来,没有挨饿受冻的忧虑了;坐在高大的屋子里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去询问而不告诉、去请教而得不到指导的情况了;凡是应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才能看到。如果他们的学业还有不精通,品德还有没养成的,那么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像我那样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东阳县的书生马君则,在太学里读书已经两年了,同辈人十分称赞他的贤能。我到京师朝见皇帝,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来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见面礼,言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谈论事理,言辞温和,脸色和悦。自己述说少年时用心学习很勤奋。这可以说是善于学习的了。他将要回去探望他的父母,我把过去求学的艰苦告诉了他。
[编辑本段]序
《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序”是一种文体。“序”有书序和赠序两种。书序比较早,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如《易序》《太史公自序》等。宋濂在京城建康(今南京市)做官,他的同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也在京城,就读于“太学”。马生回乡探亲,宋濂写了这篇文章,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道为学之难”,勉励马生勤苦学习。这篇赠序不是板着面孔说教,也非轻施谀词以恭维对方,而是现身说法,针对时弊以加针砭,因而写得事信、情真、理足,文辞流畅,其中所讲道理对我们今天也很有启发意义。
[编辑本段]讲析
《送东阳马生序》讲析(节选)(吴功正)
这篇文章意在勉励当时的太学生要刻苦读书,说理透彻,文字朴素,很有感动人心的力量。现在分几段来谈。
第1段记述自己青少年时期求学的经历,一共有三层。第一层写少年时代读书的刻苦勤奋。文章一开始就揭示了“嗜学”和“家贫”的尖锐矛盾。“嗜学”就是喜欢读书,家境贫寒却又无法买书来看,只好向别人借书,“手自笔录”,自己亲手抄写,这就成了解决矛盾的办法。“手自笔录”这一情景,初步揭示了他学习的勤奋态度。接着用寒冬天气抄书的情景进一步描写这种刻苦精神。“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砚台里结了很硬的冰,手也冻僵了。这既是指天气,又是指家道贫寒。而“砚冰”“手指”,是围绕着“手自笔录”的抄书方式写的。“弗之怠”,是说不懈怠偷懒。这是用学习态度和学习条件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学习的刻苦。作者从最艰难的严冬季节着笔,用来说明一年四季,天天如此,很有概括作用。“走送之,不敢稍逾约”的“走”字和“稍”字值得注意。“走”是跑的意思,这里指“赶快”。“走送之”,亲自去借,又亲自去送,而且赶紧送去。“不敢稍逾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这个“稍”字强调了他坚守信约,决不耽误,即使困难再大,也是这样。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乐于借书给他,他也才有可能“遍观群书”。从“无从致书以观”到“遍观群书”,这中间的原因,表面看来,是“不敢稍逾约”,实际上是“弗之怠”,是他不畏艰苦的学习精神。这一层是写读书刻苦。
第二层一开始,用“既加冠”的“既”字承接上文,“既加冠”就是到了成年。古代男子到了二十岁便举行加冠仪式,束发戴帽,表示已成年。前一层说的是学习刻苦,这一层讲的是求师艰难。写的是“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的情景。所谓“乡之先达”,是指当地有学问的前辈。“执经叩问”,就是带着经书去请教。“百里”,是说路程远,显示了求师欲望的迫切和坚决。这个情景是分三点来写的。第一点写老师的严厉。“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德隆望尊”也就是德高望重,这是概括性的评价,然后用学生挤满屋子这一情景进一步烘托渲染,说明这位老师确实有学问、有知名度。但是,即使是求教的人很多,老师也没有“稍降辞色”,言辞、态度很严肃,丝毫也不随便。这是用的反衬手法。而写老师严厉又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于是,接下来的第二点是写平时请教老师的情景,“立侍左右”,“俯身倾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第三点是写老师发怒时他求教的情景,“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态度更加谦和,以至于不敢出声。这里的两个“愈”字,相当传神。“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等到老师高兴的时候,又继续请教。这一层是写求师难。
第三层主要写求学的艰苦情况。作者选取了一个特定情景加以描写。“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明穷苦;“深山巨谷”,表明路途险恶。穷冬、烈风、大雪,分别从季节、环境、气候的特点上着眼。“足肤皲裂而不知”,“四肢僵劲不能动”,这些又反衬了天气的严寒和行路的凄苦。这是写行,同时写到了衣、食、住,寄居旅舍,穿破旧棉袍,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鱼美肉可供享受。这一切,都表现了一个“苦”字。而着力写苦,有两个目的:一是对比“同舍生”,那些住在同一旅舍里的富家子弟;一是表现自己“中有足乐者”,也就是内心的乐趣。作者连用这样几个动词,“被”“戴”“腰”“佩”“备”,着力写出富家子弟服饰的华美,勾勒出他们的形象,“烨然若神人”,像神那样光彩艳丽。这是个比喻,这一个比喻越是突出,下面的对比就越鲜明。“余则袍敝衣处其间”,一边是服装鲜艳,一边是破衣烂袄。这就进一步突出了作者的寒酸相。在经过这样的对比后,作者的笔墨开始转折,进入对精神境界的揭示,“略无慕艳意”,表明他一点也不羡慕,不自惭形秽。那么,他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中有足乐者”,内心有精神安慰和思想寄托,所以他就不会在吃、穿上和别人比较了。接下来作者用“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结束这一层,说明这只是一个例子,是一种特定情景,从而用特定来说明一般,概括了许多类似情形。
这篇文章中心意思明确,但作者不是板着面孔空讲道理,而是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而这种夹叙夹议手法的运用,又是通过现身说法的途径,包含着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因而显得情意恳切,语重心长,使人感到亲切。文章从叙述入手,表面上看似乎离题,实际上内在的勾连很紧。写年轻时读书、从师、求学的经历,选取的是跟题旨有关的事情,因而在叙述中隐隐地有着议论的意图。写自己的艰苦经历是正面教育,写富家子弟求学的情形是提供反面的教训。这一切又无不是为着勉励马生。因而,全文的结构紧密,最后推出题旨就显得水到渠成。
宋濂少时勤苦好学,元时曾受业于文豪吴莱、柳贯、黄之门,得其薪传。于书无所不窥;自少至老,未尝一日释卷,故学识、文才俱登峰造极。及事明太祖,凡国家祭祀、朝会、诏谕、封赐之文,多出其手。相传明太祖尝以文学之臣问于刘基,基对曰:“当今文章第一,舆论所属,实在翰林学士臣濂,华夷无间言者。其次臣基,不敢他有听让。”(《跋张孟兼文稿序后》)当时日本、高丽使臣来京朝贡者,每问“宋先生安否”,且以重金购其文集而归。著有《宋学士集》《宋文宪全集》并行于世。宋濂文雍容高华,醇厚演迤,而多变化。《四库书总目提要》谓:“濂文雍容浑穆,如天闲良骥,鱼鱼雅雅,自中节度。”刘基于其所著《宋景濂学士文集序》中引欧阳玄赞濂之言曰:“先生天分极高,极天下之书无不尽读;以其所蕴,大肆厥辞。其气韵沈雄,如淮阴出师,百战百胜,志不少慑;其神思飘逸,如列子御风,飘然骞举,不沾尘土;其词调清雅,如殷卣周彝,龙纹漫灭,古意独存。其态度多变,如晴霁终南,众驺前陈,应接不暇,非具众长,识迈千古,安能与此!”他在文学上主张崇实务本,“必有其实,而后文随之”;强调“随物赋形”、“人能养气则情深文明,气盛而化神”(《文原》)。著名篇章有《秦士录》《王冕传》《胡长孺传》《李疑传》《环翠亭记》《看松庵记》等,《送东阳马生序》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送东阳马生序》,“序”是一种文体。“序”有书序和赠序两种。书序比较早,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如《易序》《太史公自序》等。赠序创于唐初,用于临别赠言,如韩愈的《送孟东野序》、柳宗元的《送薛存义序》等。宋濂在京城建康(今南京市)做官,他的同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也在京城,就读于“太学”。马生回乡探亲,宋濂写了这篇文章,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道为学之难”,勉励马生勤苦学习。这篇赠序不是板着面孔说教,也非轻施谀词以恭维对方,而是现身说法,针对时弊以加针砭,因而写得事信、情真、理足,文辞流畅,其中所讲道理对我们今天也很有启发意义。

收起

关于送东阳马生序这篇课文的几个题目一.说说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能够这么做?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的词(1)家贫,无从(致)书以关(2)既加冠, 送东阳马生序的课文解释 送东阳马生序 课文 课文:送东阳马生序 关于送东阳马生序的题目.作者在文中谈到了他的求学经历1.请你用文中的字词概括其求学的特点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启发? 关于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的读后感 课文《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作者是怎样克服困难的? 《送东阳马生序》写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什么 课文送东阳马生序的文体是/?如题 关于《送东阳马生序》的题目本文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读完此文,你有什么感想? 《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回忆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 谢谢,告诉我关于高一向量的几个题目 关于送东阳马生序的题目及答案文章开头的“嗜学”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学有所成 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还能从古代汉语中找出类似的用法么? 这篇课文是《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的东阳是哪里? 解析课文《马说》《陋室铭》《活板》《核舟记》《口技》《送东阳马生序》要详细解析,回答好的给100财富. 《马说》的读后感?或者《送东阳马生序》的读后感? 送东阳马生序的文体关于这种文体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