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哲学思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9 12:42:04
老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是道家始祖,是我国古代的大哲学家大思想家.由于他生活在奴隶制没落、新兴封建势力成长时期,反映在思想领域中的是重民轻天思想的高涨,作为担任过周守藏史的老子,虽然一方面笃信天命鬼神,另一方面又以极大的勇气,废黜了天帝鬼神的神圣权威,提出了一个新的宇宙本体枣道.在他看来,“道”是“万物之宗”、“象帝之先”、“为天下母”,是第一性的,宇宙万物是从它派生出来的,是第二性的,道于是取代了上帝,成了宇宙万物老祖宗.
在老子看来,道是经常无为的,但它却能创造一切,统治者只要听其自然,无所作为,实行较为温和的政策,人民群众就会服服贴贴地服从统治,出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第三七章.)那样一种局面.显然,老子的“无为而治”的实质,就是要维护他所向往的理想社会秩序,不愿看到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为了真正做到“无为而治”,老子一方面反对统治阶级“有为”而治,以为“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老子》第三章.);奉劝国君“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同上.);反对各大国争霸和兼并战争,认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老子》第三一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老子》第三○章.);另一方面又主张实行“愚民”政策,认为“古之善为道者,非所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老子》第六五章.),只有实行“绝圣弃智”、“绝仁弃义”,才能收到“民利百倍”、“民复孝慈”(《老子》第一九章.)的效果.他还鼓吹:“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老子》第三章.)
“善人者”和“不善人者”是相对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复归于同一,这就无所谓教育不教育了.一方面是“使民无知无欲”,另一方面又“不贵其师”,这个社会“虽智大迷”,却得其“要妙”了.老子在“无为而治”的思想指导下,又进一步提出了“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蓝图.这样的社会,车、船、军队、武器、文字等等都被废止了,人们无知无欲,永不迁徙,老死不相往来,所谓“生而不有”(虽生产而不私有)、“为而不恃(虽劳动而不据有劳动成果)、“长而不宰”(虽有长者却不拥有权力),一句话,“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第八一章.),完全回到氏族制社会.可见,老子目睹现实,深为纷繁的社会关系所困扰,看不见社会发展的趋势,最好的办法还是回到原来结绳记事的时代中去,这与“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是完全一致的.
应该说,老子不满当时奴隶主贵族统治的残暴性与虚伪性,指斥他们为“盗竽”,是有进步性的,但他又看不惯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所作所为,鼓吹向后看开倒车,向往人类社会的开端,则是一种没落的阶级意识,完全是行不通的.老子的从“无为而治”到“寡国小民”社会的描绘,是他所处时代与现实环境的产物.除了春秋时代这一大历史背景给老子思想以深刻的影响外,老子的故乡陈国,地处中国,一直为楚国北上争霸及其他中原大国争夺的焦点,人们深受其害,统治者也惶惶不可终日.在这一特定环境氛围下,老子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以及厌战反战、“寡国小民”思想就不是偶然的了.老子的天道观虽然是唯心主义的,但却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因素.老子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看到客观世界变化无穷,认识到天地万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并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如他所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老子》第二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老子》第五八章.)等等.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老子还进而提出了“柔弱胜刚强”的思想.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老子》第七八章.)又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老子》第三六章.)要想制服对方,自己则先让一步,以后发制人.无疑的,这一弱胜强思想,大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兵家思想,具有积极的意义.
但是,由于时代的限制性,老子对事物的认识是有缺陷的,如他认识到事物的转化,却无视事物转化的条件与质的区别,事物的发展和转化,只停留在循环往复上面,“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反者道之功”,最终导向了形而上学,为相对主义大开方便之门.同时,他还强调“圣人不行而知”,隔绝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说什么“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老子》第四七章.),显然,这是一种唯心主义先验论.老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宇宙观的哲学家,且思想丰富,给后世以深刻的影响,在中外哲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