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庐山瀑布》《望岳》《题西林壁》《江雪》《观沧海》写作特点(叙事,抒情,句式方面)快!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7/15 00:12:29
《望庐山瀑布》《望岳》《题西林壁》《江雪》《观沧海》写作特点(叙事,抒情,句式方面)快!
x|n3ɒݫLʼwƆg Ę oZ(IQ )E%,.<ʽZ~+dRwx OdUVfdĉK?{YW?~jfɿ ɛ;w]3 k'l>鿃7{ӤU_Jc(8^KSeŻ1??| o.o϶>43zmΟ-zo1/S9&_ҴҎlAʻwÑ)]Eo?xev;?1 V`OffFc3123W9&;.],voczeOЛMιY׼_ ^ΪfTZ9[>ogvHfÌ\3U& 7OA ļroǭr%<:k"mgh4LVAG&W2ml5fPn@,EX&~-֖-zDZKÖ8:2׾5祐 b>*>Cbf5 ?B.ax#8}cY{sk=Fx?b8$Wf:0-?#z.k9A2~ŷnt;bʜ@H Q*߭SA( y>4`hН\)av3)xsT(,O8S(YxM~_%'aQ88ERH%isf)(‡ ¾ Â^U *p=07ڱ0k%RN]b"ב)ԦDHaapհ.>)XEmĈ_]XZW9Q2A҉B57zAY0EIAB 8X޳ܧW!p]Jw^9' F@#|pf+IγĂN~To;/ pH_p$ULbN]9^oLp4PǩѦ uZԄښRd&55{$#~_  mc1vſ#B|xRUmC uKl`ͤrs5j,{HGl.<P:h%$qG) 0&"tIBŇa*^5HKo:!-_}T欨8^6ci=^b"ü v< R>1T-5{ 1t~уT,ZWnv+LkA_#rE29g6OL!Az:%"S=]r <"ҵq^lXc& ԃ{"Q ܰ)V3|<We2oЁ__}B;N.O:y5Ú>W\afՄ`xCږ"Tx2hugspc~ū{?L~BKMeu^ꂴlf@}9yc^S,`2gd4o>{cKƻ+]2Wc*IBT7v() u KD`[y6gx9 'dvcx2cJS3>Ũklq4!w=n sGb81I8I gJVR&m6"'XNY_qz]s|lNX+IA8vxGW}ADَ Dov ` A0nIoޫ vݾiR_sZvlT{i:a)N"MZfj ^Iֽ\Ah%aJ5ƒ(_N($NxDÿ>%E㬑r'H/K jaY+LZk-!n!Ud+n>R y \4Nnk;gj{@ޤ81yzMȄs­sKGCUsw>27q.2= ¼TD1R@cGKWQ#+Njlcp|%9H`\7S`ԭ&W6T10=,;eD~㊩WM8&&zml"+5L0N-FSZǁb7a"JcHTR@E`o6+FtmpK{Q?GF.)T%4y| @8}NLTmѝ±o~hVgᬳxŏ!.NP^Ha@~| 擳⁡lt-׿,xVuw~sH+Y0Cَfuo}н.Sp$MJ»'a|OAV5U Hq@S*e.35~}uɁ} #;7~vY֍+e5;ۉ<8S~>oq;GziU)JMxW Qi,~` IBxN$z &1y[yw ĺ{ =^?_"ޠC?:yJ O.|gIUBOA{03h-蓦1w݂?fпmP@AI!ܘL`cOij֜Lԋn~\~ǁr #@xwΫ&f3&$RqAY^FdۑB7D ޚ[XuHjNƀI fx䶅FdȞJI& WьG4&K,wu).2˅̚k8D̛5\֍3"34E6 /;H@(f*䛰96yEZ\!OP-)B)̰yYĞƛfllz2y0 nnߚW7ks},k]C:N,x{ʩc@]}bbݾ;u,H8 bJX>V_2 _A4| 9Q`Jc/adI_k Kzњ FMP( a0ݰi#jof ~r=ȫ,ĺt]frGзV5ݼ}@$.۷%)6>R-RM0X ?&h`F|x@cEx}2+:7䏬 -Bao)XϹ~k6;&ט_fl'8l}jq/`=E yW$Ls{XO8PP': caaWF S0cSl6S.l< U4BjCvJz܁$k֟ުER=!!Oʹ`(ܚVլtj'&^۞)9ʤ]oO1 1%)rw3^1PP'ꟿJƸc O6O7 " a) ˚9"& 6^ic3cۘ7YE(ՠR2mCG]$+(t1W'k6#gF]VbڴhKhM*ȞC6nVikNgWSyD cΐ{o4hz{*Kx) S;ns?01 Ud k:@ s)OK N?UQc<,I/c3t E=:ͻ1*Wd馆geAy23vm(󎝎jq;5a$9ayᡒ?N;_%w9+rhW%HQ2"=4R> {w(b6{tٳQ8)p .YZ'pOL a֗ ڣF C%n8h=t8p `'M7%xzm{t&dזml 1mlѐO^x?sl-zf>aR[Jc7~JⳎR'g(]Z*u6u@*0'iio7ÀN<ڴM$ng.@NNۡ2/걄nN(<>34v?R:+ۮd Y3j5U`> nO;e_ 4Ay2EKfyKɭ䯆Gj~`~sF5(6`2hWaBekA?q$dexs8ڕRdl(m;[65]:"PAW+ BT~qVDC,Pj .X?î}6Ձ\1,"kREY"a4V0e'{[bI1m&qaH&Ś!(7wN.8. vp;8T;fZ:}KRlI9Zo- :m$'e6qUϫ^fCf3GhcΘN^Md)PVl vwaǠto4M*u|_8t1iS;Mǯj0/C]'`DU˱`8Eb?o_.0! gyyആ*F~4FlT; AH=v ger ?ҕֶ%PRvl>2׃:ۀ>F5:ڊ8|-Qd4ҝc]չ ݮ;Aq˟e+Rb{/:x\n$ͿJ-8.ub=mtB,DzU-%iLb &j}]8P[eNAN=x-7Tz5=Z@nZ߾G)A|eYZD׆ OrcNL?aulHf_~ gГcw8|оOMq2̰]Lwԫ'{έ"f]`Lse]ňq\EC'ȢHTBqj?{뚀v'JKG gew`\ߨH&6CH!鷂oWfܶC= WINy<cEYkM ]vGe즕5+jP-RG<{ARؿ?>H$(Oz#V.yw$LaRrk7KbHM7mXbHABMMgM 5bOf ccVX1"2c]5Ac'-$ձhkJ2Ϳ*M^E% &p"$nWY2-*$iDoegӭl{&.RrʤKz괅]Z}lD$*&=oT_߯u92U.C%U h:J>l*c?M1ӌ |W~6~yDqu_H]L;TO 1== -:6e^QHɏ"47Ѥ̓ǶqD5գՈCx# |k'3{ܑqFIZc--8o|#rl%5dÐ:S)˧s eIl _슑FrZ:kWNDj(l?KR`ϷtzWV[/$aM|_N+1ybj ΚA7l~vʃ|J;}"c O{z5"MB}L)xHM|d Wt}Ǿ[:o,ƥpJI7k $]wI~v ͉ H_-<p/P Sw46f"Y,F*禹vg,TGXU5n[2G3Q7^B5N|70R:,ڸ<1k'?AV@LFw=Ao\.D hUv:ttF_DUӉ؁&!.l&L$h5E~ﶃ|1SΨ-#F2zrO[ÒӲFm"/xVy.\d2MFDMVquߛj!"0%i=u3>1qlwm X &bUGHW؃lɡIHζdrQWct=9X/(UI|pk;R,|vlXuGTųoN((@US* N#0ve <k7Em lxb`eo`?S'|Sﻶ!ؾ^6 #R0.A?h*!ؿ8&ke HK޾]#~|ƭr\F7YITYWJ}xӚ_)M̚N_x"QڛL4@(FKE}3K|~pYwKwizW5|$m_A;06503u=i5.|+xo2B&2"puo)&xշz aq|]?qS8N$}O(c D4yF*?=>)oк1gi37[B4Ҿs$o% pbo1{YrzŒFdž?# he}1baluaNb= fDγڗAGDE'<{27<3;0q·Tv<1db{bOzBK=[uc4~;>|rɫX.bH?+=)3 .L4$&u!_L's򷮥?A d#zزUX!- w#܏lX{4l..bʓEo`CMj*Rz3{E5_=֗׌vv7'u}+q_uky͹w^ܲ}+ր?yѻ ld#swg:9k9z?g77SؔM=hTþ<$BX(~b=:]wo@_1 㢰fq z}\v˱+2SJ~ >I<ű#/bzVvL9&bJst9j_e߇TfBWA͜e.匬vJob Dj<g_B9\ <IICKJ~YfϤErBK]v*IOUT"K&4"J:,:j-Ifbgc9[ kTbּ^Cc  wϖľGrq^SN0]vvYcVyP7vwrLgM _;3̩ۮXFY6_ chc LkU9ᕭ&^tzq07KVws5St4u#Bչ#b0*gg  4,x$_~ߟkG=o˯5-MK&0):x'4DmGDe]=cjN#+>[QBRf#\*ѓ<Iݫ;>F4A% 5YT˦,y$q6뛔ъ$(nC$gk `؃0!%^Cx;3xɓ=SmQ޺TNᷰ'7|iFE@O~FybeŚ+i奇uI=VT_@G`T1G-Iғvos|ywzÂҭ.5i"+Mo-Gɳ妒\s}}<;TEGvOaNSY0 .)/j@?ϔӖ"2̤`\?oI]G=mJ a cfcȑyKBWU@R.2 +)|)W5;zd_^9fg?'߂j1%JcbG#`$W Ǧ^1i9!Vii kro5cvse;kX hSP<7}2||Mzq8L+wӕl%sfLdnݿ@2_E;wtk>"? ]6Ӄ>0q|e.u. }U^%4QOVGs]yB-4]UFҩhHCٶIPJѥc4ʂI9F+{SiqUN5~1cDeC6C%XcĂ<_I71)/jzoKXEtn(I+Lǐ7 3ECQ LQL$aN~_w{g1e_ԜNI?mV۾,J)}]YL|җ~KF|c*jf]8'`L!c  2(j,5wϏ;|O396/NRtؽX`cDQTJ;R.))1ƦN3QPPJOeD (FSm$'u:NNg:wȄ vqg{wجyHl jʥz!~OHGJ7\ך:jj6~gLPu =& ;#J,z[a(ʼn@V49;>5GbRO%?/hX

《望庐山瀑布》《望岳》《题西林壁》《江雪》《观沧海》写作特点(叙事,抒情,句式方面)快!
《望庐山瀑布》《望岳》《题西林壁》《江雪》《观沧海》写作特点
(叙事,抒情,句式方面)快!

《望庐山瀑布》《望岳》《题西林壁》《江雪》《观沧海》写作特点(叙事,抒情,句式方面)快!
望庐山瀑布
  香炉,指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象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这巨物“挂”起来呢?“壮哉造化功”!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你看!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象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比如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隐隐地把山间的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出来了.“挂”字前面已经提到了,那个“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很难设想换掉这三个字,这首诗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李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
  名句赏析——“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风景秀丽,香炉峰的瀑布尤为壮观,诗人以十分兴奋的心情,提笔写下了这首绝句.前两句概括地描绘了香炉峰瀑布的奇伟景象.首句从香炉峰写起,在灿烂的阳光照射下,轻轻的水气变成了紫色的薄雾,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第二句描写瀑布,一个“挂”字,生动逼真地写出了瀑布奔腾飞泻的气势.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集中笔墨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飞流”是写山高水急,“直下”是描绘瀑流直泻,“三千尺”是夸张瀑布的壮观,可以说字字珠矶,无一虚设.最后一句把瀑布比作璀璨的银河,既生动又贴切,而其中一个“疑”字率直道破是诗人的想象,令人感到意味深长.
  望岳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摩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齐鲁青未了”了是经过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眼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
  山的热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一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
  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靡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句 解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泰山究竟如何?走遍齐鲁大地,只见一片青绿苍翠,一望无际.“岱”,泰山别名,旧谓泰山居五岳之首,为诸山所宗,故称岱宗.“齐鲁”,原是春秋时两个国名,在今山东省境内;齐国在泰山之北,鲁国在泰山之南,后以“齐鲁”作为这一地区的代称.因为是远望,诗人看不到太多的细节,只见到一片青绿苍翠,望不到边,故说“未了”.它生动地展现了泰山山脉连绵不断的形象,同时也有看不尽、道不完的意思.
  起始两句以设问提起,既包含着酝酿已久的神往之情,更写出泰山雄拔于齐鲁大地的雄姿,可谓意出高远.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评论这后五个字“已尽泰山”,施补华《岘佣说诗》说,这五个字“囊括数千里,可谓雄阔”.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似乎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和秀美集中在它身上.高高的山峰,把泰山南北分割成一边亮,一边暗,就好像一边是黄昏,一边是晨晓.“钟”,聚集或集中之意.“阴阳”,山北背日为阴,山南向日为阳.“割”字用在这里,恰当地描绘了泰山的奇险.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说:“岱宗如何,意中遥想之词,自齐至鲁,其青未了,言岳之高远,拔地而起,神秀之所特钟,矗天而峙,昏晓于此判割,二语奇峭.”这两句诗已经体现出杜甫造语炼字精雕细刻、语不惊人誓不休的特点.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细望泰山,山间云气生发,层层叠叠,令人心胸激荡起伏.诗人睁大了眼睛,极尽舒展目力,追羡那飞入山间的归鸟.刘勰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诗人目睹泰山的壮美而情怀满腔.前一句显出诗人襟怀的浩荡,后一句显出眼界的空阔.“决眦”,裂开眼角,形容极目远望的样子.诗人之所以如此,是山高鸟小,远望所致?还是诗人的神思随那鸟儿一起飞翔?这两句在写景之中,有诗人的不尽之意及神往之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由望山而联想到登山.由久慕其名,到远望近观,再到决意登山,全诗虽无一个“望”字,但诗人分明不仅是用眼在望,更是用心在“望”.他想象总有一天,一定会登上泰山绝顶,放眼四望,脚下群山是那样的渺小!《孟子·尽心上》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大概此时也是这样的心境吧.结句不但令全诗有含蓄不尽之味,更可看成是杜甫的自我期许,展示了一个青年诗人的雄心和气概.
  评 解
  这是一首酷似五律的五言古体诗,尽管全诗为五言八句四十字,且中间两联对仗,但句中平仄声调未按规定顺序演排,各句之间也不粘缀,所以历代选本都归入“五言古诗”.这首诗的结构,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一分析得极好:“诗用四层写意.首联远望之色,次联近望之势,三联细望之景,末联极望之情.上六实叙,下二虚摹.”
  本诗所写的虽是泰山,却也是作者借歌颂泰山之雄伟,兼写自己的胸怀,表现了一种积极用世的思想,眼下虽然未得志,但作者自信终能有所成就,攀越顶峰.全诗风格遒劲峻洁,气魄雄放,不愧是怀有大志者的诗作,所以《唐宋诗醇》卷九评价说:“四十字气势,欲与岱岳争雄.”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则感叹:“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
  译文
  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联绵不断看不尽它的青色.
  大自然把山岳的奇异景象全都赋予了泰山,它使山南山北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层层云升腾,跳荡心胸,飞鸟归山,映入眼帘.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眺望,四周重重山峦定会看起来显得渺小.
  题西林壁
  简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在众多的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西林寺题壁诗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著名.但两首诗的艺术构思却大不一样:李白通过香炉峰瀑布一处景色的描写,烘托庐山的磅礴气势,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苏轼则没有描写具体景特,而是概括抒写浏览庐山的总印象,从中揭发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面对雄伟壮丽的庐山,诗人不胜感叹地说: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你再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现在你眼前的庐山,都是各种互不相同的形象.我们为什么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只因为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啊.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难道诗人所说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普天下山山岭岭,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势互不一样?宇宙间事事物物,又何尝不是立脚之点有别,观察结果各殊呢!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这就是一句格言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诗写得巧妙别致,深入浅出,充满智慧,我们读过以后,仿佛自己也聪明了一些.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因此,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中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这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并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警句.
  【简单的意思】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中.
  江雪
  [翻译]
  这两行的意思是:(在)孤零零的一条小船上,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独自垂钓.
  [简析]
  柳宗元的山水诗,大多描写比较幽僻清冷的境界,借以抒发自己遭受迫害被贬的抑郁悲愤之情.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渔翁寒江独钓图,表达了诗人永贞革新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
  开头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写雪景,“千山”“万径”都是夸张语.山中本应有鸟,路上本应有人;但却“鸟飞绝”“人踪灭”.诗人用飞鸟远遁、行人绝迹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寒寂寞的境界,虽未直接用“雪”字,但读者似乎已经见到了铺天盖地的大雪,已感觉到了凛冽逼人的寒气.这正是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的折射.
  三、四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东永济县)人.杰出的思想家、散文家.诗歌的成就也很高.
  《江雪》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的作品,历来为人们所称诵.这首小诗,是托景言志的.作者用极其洗炼的文笔,勾勒出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艺术地概括了当时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的险恶,表现了他毫无畏惧、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坚强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此诗大约作于谪居永州时期.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粗看起来,这像是一幅一目了然的山水画:冰天雪地寒江,没有行人、飞鸟,只有一位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但仔细品味,这洁、静、寒凉的画面却是一种遗世独立、峻洁孤高的人生境界的象征.
  此诗的艺术构思很讲究,诗人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千山万径之广远衬托孤舟老翁之渺小;鸟绝人灭之阒寂对比老翁垂钓之生趣;画面之安谧冷寂衬托人物心绪之涌动.孤处独立的老翁实际是诗人心情意绪的写照.
  诗中所写的景物是:座座山峰,看不见飞鸟的形影,条条小路,也都没有人们的足迹.整个大地覆盖着茫茫白雪,一个穿着蓑衣、戴着笠帽的老渔翁,乘着一叶孤舟,在寒江上独自垂钓.看,这是一幅多么生动的寒江独钓图啊!这幅画面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大家知道,在艺术作品中,绝不会有“纯粹”的风景诗或风景画.在它们里面总是要或多或少地反映作者的感情和现实内容的.事实上,风景诗中的极品,尽管通篇花鸟,满纸烟霞,但必然是字字看来皆是景,声声细味总是情.这首诗,也不例外.只要我们了解柳宗元的一生经,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观沧海
  《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就不必细说了.
  [特色]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龟虽寿》.从音乐曲调上说,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从歌词内容上看,四篇则可以独立成篇.
  《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汉时还在陆上,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状.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在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如今诗人站在秦皇、汉武游踪所到之处,居高临下,望着水天相连的苍茫大海和海中高耸的岛屿,想到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北伐乌桓也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北方统一即将实现,心情该是何等激奋!这时,诗人的目光注视着海上的岛屿,眼前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萧杀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其英雄本色;洪波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曹操在取得一连串的战争胜利之后,他觉得自己的雄图伟业犹如这树木百卉一样,生机勃发,也为这洪波涌起的大海,充满生命的活力.以下,诗人又展开其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的运行好像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像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请看,这就是大海的气魄,大海的胸怀.真是太壮观、太奇伟了.
  《观沧海》一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这是很精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