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叙事节奏有何特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2/01 12:21:41
桃花源记叙事节奏有何特点
x|r*IcFuegU}+yB!Z&!w="~+99AYi} D[*ezZzUY/s:ELU7=q&܃_{4O^u7ZOdN:ʹOOiE*_zuI'Ɉׯӟ㩷)zߣy0W?Y˂,0[:uw9[U)&f G؇TR%^ܗYOƥ*t͝?}(B}˩ީjrqb^B3^4V 3縟'%PT]wTO(9244b oxJNɽ^$}~>h{v^AoMݫx$^jVFOJMDԞi;1zՏ!ioI2~3+mmٟ>T/N/ 7{:w Xj'%*9"Z:Tl+Ļ4}fŢW {W03'Lc=M3^OnHM$>,‚f[7Z ')&ؑ&h{~aoRn_jLz!Ap^ů{-pX+䧑0À-` |ά_`p>2 O#P?O` Dj ^g Z~-x?G/g*0ܙ_\%R0 ZVtU/# ԽR-ռ_d9Lb7>f!Ic0Vl 6P~i8(S'M75XOs={' Qc9h{`06ċ _sg,)hwQ]& ۟<] k.\\ xspM/??!Np*p4z o9э%o^uE_xF¡;7Z/_+nU_ֳ$_U?^*'aC„[s;'nꍖ}"}75xÇpEs1T𞓑aZ``ݘW/雞Z"|.:cAxp+ziGO`qNc BaV˜ 035(bѼ%v +*SX>^!n\'Wt$hZ|Im396g9ϣc A&ĐAcgglꨩ"#٭ ̘vt*J.DD"(p ]F)_tK ͍KĐp1UJX\CŔx>(~K鋘Qƥ;E!"Wӂn1Ij*uNOFP[Nog0Ɛ- ^=)]Y)]ZtA}'RMTV=EϟF(ly+x!5윣9{xZvUqQ?r Y zu)b7UXi1&GلGKcBk390( P 4a`YМ>&tK\ZJ EF \f#⻴ r^Gnt[y/'5xCosFVD0S#ȅ# pdB-?zD7aVaSk:ʫbMjeGd@rU$8YA^6[X 0(o~ @]YF6"_tƿx Mʗp"Xp[ɣO+#(\f08f˛ǧbpb~G.c>:1̱+Kxp㔷jxW9D#^0x`^1,6E8SN~ r+wtuqHţ|IL;Wwo>bWި\ Mz@7a~b}Vު x3|$vaVd\h=DuŴL^+ R6١:km$~4 ;2ZO Iw M+~u8ԣ|'3&T/0NA=#Ţ0ְ[3QfbWFFIfaёd $C@y/~2#ҾB<׆Q4ݬet]}!WתsfU5x)`=Iό!|sKzyn gŏ۠L0Z#xApjHn)F4r:/c(N+ $V"ɵK7. n$A^c8ouUnJ 0:P,?ɢ²uY^|GJmٕ%`ЖX񢀀_F˳7sCޅ|}0"|Y_V$*xD0E. @?LL ' H=JRy5@:iY$n8A䰹>C;{. 1#g$mh$p{I Q{KPgN/sgE*ro=IlG@1h+'8 P49gG{N|(fl0aKiveD3m'1f#1X6W )()#fY/;7FxW8ɜÙWKD0#`^I-\Ͳ`=##Q ^\ ɤ.3Ey>v=}TYVtɄq]gϾ8A5clcuc1|!%KU]!E,Q_* aILcFW&x0M؜\`ȔnX2FLŋb&X3+tQq9 *cR=B2(g_ ދ9NĭIN1)f exPD4\P yFA p=(dyVLjwƍ0Aꈠ:#{QB&&L5>>08If:Sc7"! o_@C n{*R8koL ..[paL<9jk( p7˲y} V|Ι鉽ZJF}MM5HޮMƭKj WHT ׋*->nONdުS!+2YYO8+kfSLgc|5Y: )=;a4 11 *ژYE9{ """vSuȆ~YnɲKN0X!aYE1e#03sOcdRѤ &ISAW1)on>g: أ<Ձ[_n2Cwv$s¡u3c٨T'-BH$= `,6#%3h&'sMP'g|*$bBl%}ŏqf؇'Ev tXوAeK`9rAfްTD)e_BC(t&+mN~ێxMA,`z(_Musk& ȭ,D,_\QS;=H/8A+(18c6D$rbzX4E)Agy$E L 4"%?ǭ,RE dQo4094t*=X }z) 0! aPH{ѴxxabjÎ򳪉RȫL:#UMx6 e'wm5:eI{a|) ӎ-VB#݄pqKk>w-2v2 T"A۞ZNmzTxҼpm}?J+AdzPjn CR;I0ɒ)1^62ij:NcFD"Aig$%6yH~[J&GSJ{Gôߢx1x?!cj.cQ Uzb Ĉ  33^5ޅ(NԂk lm,Eȵ%KT$wD;W=fB&9l9;{EWS- mP:Ϻw3~Ӏ/b67CJ5O& %r`fvE٧Ŝ EG'EM)9dj 8G mZ:BMc[{)iM+̝IĆy 3I BM^O&LBMҚ 1bJբ=,Sr!dF}4F[NtA DmyDx}ϩ^5"SH}wÿw!G j?}1ewR¦%`d0 5ZV.L4 |) f%v%tُay z#['u2-'i5 la4Y!d]HW 'FxDq`A%pjtDh?o#C5@eZ`UJIXO!4:}Cb;$GtW-biΊdLÔ~=6x%m7zFTFU_ΌCs XG3'Ǘb4;OiڑhֶN^C즏q$`&oۦk Ypb?!lc~wI;oٜjq1W $t)g(!+b׍UYOy#\6D4)@䃤v'X=sPêF &S{IV.fhLFOA~׎6A6 'nlίg wRu=L\Qtܢ"P6"~1ۢ_M7>_nCI #P.6z2i 2Τ=@U0=ض}饪7$"VfP3u@51 /|42d@) 06͖d-۴k}oNG y墴!4{W0 Ge @bIhcslO78 0q%xҥ~&@G>)Dh a7G|0*^<ֺ9gwfaY8 xW7uem|oQpCDdN$ȊeF\bqt; @=`+5f0rLdi،1 h5Y|,l5mpcO/N* ʩ+`{J)x j9ߦ?\q$Ȗ 0r)|2ڻ_i73Ne%s3EwU<9]%L\uYܱXB7(-ȭ^ @խk/ULJ,eMYTN>P݇7Ĝ$u3R<W*ՠ5^oJ馝@Xf6ƖNm]K`q3ʦp*u襔W2йl^4b ԱMT&$l>Uۇ/i+; 6\rzoTe0 `Wj 5]wȁ//6'D/w6bYk霛Sa bhT":qȝ8^wPRIOabtRN DF,N;0},zztC. yb*_S!pV4:l`PB럕w{D f{`Z7S^ݯA;&k:& 7PFf/3|>zFCsiS?^Zڻ(x9G oUӵ^]8jk> -H0[Mj;R'y!¦%m԰W|<9\ l= %_*S{°"6WAz^nQ0IvxoҖb.&f<6ƅjo)}!"y"iSɄOMsʓܛ2rHY>9cs6=>d{2/9^N݋HŏfGi8N ?qomo2ܴbB$)٘qRl[s ƵI9NSM-E4b;`g ׾.'uš5y1C&QV|`{ \x)VnMC6H#";gcC~bCZoy@?:eʡ^,5fWeq&7wu)p{g%?th$u8P+˴C J%!+ '(Z*3߈+o8y ̅Us(&x֛vwy Nځ6SCblWŐoOxǔLLBES%I0"was99dLX}L ͓W'0-up3GUɹH{̽Ğez+<キl`hNotN]~&`.z&L$/Hʼ>;lŤ𧋚rG7*G%]4VC7; ĕyxબ3 ϗd=a~]8jU7~_Oo9¤`:w&;%B[=:z##mGg:7]##L0yu+<8(l.KPe5EX5wԌ⓷?6ʂ"a9ŎB>H]]@ŃKc㦟kô%B>TͷemkЉcO&z7U*3+kWj?0n+iSsAG L-RaTc؄q6a#!*\ I𙛌z ClQ!qs#.eݬHl4%8.{Y irVS(cA`~AuOTASZSlSnJU6 %*YWǿ>:36٦HDٵ:㱿9@SLfkɦ+6Ǥ.A*lSCQ(=ϒ現1&0g*Zd^EAѶvd6)$[@C8{ʛwM$q*zAj,(2cȟ3<˰SU &Dv›*z cu4H MZjӍNpE{; M-!4ŜMY&#MqgA@r

桃花源记叙事节奏有何特点
桃花源记叙事节奏有何特点

桃花源记叙事节奏有何特点
桃花源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这同他本人的经历有密切关系.他因厌恶统治阶级的腐朽和官场的营私舞弊而三次辞去官职.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老百姓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心情放松愉快.正是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
这篇文章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最后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得品味.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2.使学生理解本文写作的顺序、详略,体会优美、精炼的语言.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学习文言文得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来不得半点的偷工减料.同时,学习起来又不能过于琐碎、教条,还得动脑筋让学生在积累基础知识之余,感受到学文言文的乐趣.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的文章更是要在读中去体会它的美,在说中去挖掘它的美.因此,我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指导学生“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美美地听”,力争通过这些环节使学生感受本文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习的能力.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引出“世外桃源”)“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包含着一个神奇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是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来,人们便利用“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比喻生活安乐、环境优美的理想境界,现在也用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这篇课文是怎样具体描绘桃花源美好境界的?作者为什么创设这么一个理想的美好境界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2.板书《桃花源记》,齐读课题.《桃花源记》的主体本是“诗”,而“记”仅是诗的一个序言,一个注脚,原题是《桃花源诗并记》.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所以它不但独立成篇,而且比“诗”流传更为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
二、作者简介,了解背景
1.交流作者的有关资料(生先说,师后补充).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官.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2.写作背景.
此文作于宋永初二年(421年),当时陶渊明约57岁.他拒绝了东晋政府的征招,又拒绝同刘裕宋政权的合作,作《桃花源诗并记》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诵读课文
(1)范读课文,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等)、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等),要求学生认真听清,仔细记.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朗读要求:①字音要读准.②句读要分明.③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3)指名读,学生或老师进行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桃源意境.
2. 感知课文
(1)文章以 为线索,以 为顺序,从 桃花源,到 桃花源,再到 桃花源(或 桃源—— 桃源—— 桃源—— 桃源——
桃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
明确: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发现——访问——离开(或发现——进入——作客——辞别——再寻)(意思对即可).
(2)请用简单的语言讲讲这个故事,并说说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
四、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1. 结合注释了解文意,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并质疑.
2. 重点掌握:
(1)书中注释及补充的重点字词
(2)古今异义字词
鲜美 古:鲜艳美丽 今:(味道)新鲜
交通 古:交错相通 今:指运输事业
妻子 古:妻子和儿女 今:专指男子的配偶
无论 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连词,不管
绝境 古: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不足 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满
如此 古:像这样 今:这样
延 古:请 今:延长.延伸
(3)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4)一词多义
舍:舍弃 房子 乃:于是,就 竟然
具:都 详细地 志:作标记 所作的标记
遂:终于 于是,就 寻:寻找 随即,不久
(5)同义词
具、悉、咸、皆:都 缘、扶:沿着 云、道:说 乃、遂:于是
(6)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鸡犬相闻、怡然自乐、无人问津等.
3.课文翻译,讲述桃源故事.
五、本课回顾,各说收获
这节课学到现在,相信大家都有收获,请你将本课所采摘的知识之果与大家分享吧!
六、布置作业 ,巩固迁移
1. 查字典,弄清文中成语的意思.
2. 用现代汉语把《桃花源记》改写成一个故事,或就其中的某个部分,加以想像,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
3. 练习背诵课文,能背多少是多少,尽自己最大努力.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陶渊明)
线索:渔人的行踪 顺序:时间
渔人缘溪行,欲穷桃花林(发现)
舍船从口入,欣赏桃源景(进入)
应邀得酒食,了解桃源人(访问)
既出说如此,不复得其路(离开,再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 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如作者、字词句的意思和用法、线索、顺序、故事内容等方面.
2. 展示背诵成果,此时的你,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二、品读课文
第一段:故事开端,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1.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豁然开朗. 渔人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他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 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 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3.如此奇异幽雅的环境,假如你来到这里,你会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断呢?
(学生大胆想像,尽情诉说.)
第二、三段:故事的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1.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作者的这些描写叙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社会?作者写这个理想的社会有什么用意?
(一个和平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 这个理想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
成了鲜明对比.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
作者明写桃花源,暗里却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3.你能用一句诗句来概括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的感受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这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相呼应.“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
5.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为何“不复出”?
(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不复出”说明桃花源人安居乐业,也反映了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对外界的战乱抱“厌而远之”的态度.)
6、村人“皆叹惋”,是为什么?当渔人要离开时,桃源人为何嘱咐“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因桃源不易被外人发现,加之桃源人“不复出”“与外人间隔”,故为世上的动乱黑暗、秦朝以后
的朝代变化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 这一句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了伏笔.)
第四、五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1. 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不矛盾,这样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 这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而更主要的是可能激起读者的惋惜之情,从而更加向往这美丽的世外桃源.)
2. 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像刘子骥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听到后,也高兴得想去探访,可见真实极了!这一节对桃花源令人向住和不可寻觅作了渲染,使人产生确有其事的真实感,增强了表达效果.)
3. 最后两段与前又哪句话相呼应? (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鉴赏写作特色、体悟主旨
1.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序,线索清楚,重点明确,详略分明.本文重点是作者借“桃花源”以表达社会感想,所以中间部分对桃花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详细描写,而对“忽逢桃花林”和归来得寻“遂迷”“未果”的传奇性开头、结尾,则写得清晰简略.
2. 课文在情节的安排处理上有什么特点?请具体谈谈.
(情节的曲折、跌宕.表现在:①渔人迷路了,会怎样?②桃花林又大又美,是个神奇之地.③渔人“欲穷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④渔人进入桃花源的道路扑逆迷离,引人好奇:里边到底有什么?⑤桃花源的景致为何如此幽美,人们的生活为何这般自由幸福?⑥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有什么用意?⑦为什么人们再寻桃花源却屡屡无功而返?这些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使课文情节充满曲折离奇之感,读者也随之兴趣愈浓.)
3.你是怎样评价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这一理想社会的?
(言之有理即可,如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一种美好愿望的寄托.)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 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
2. 亲历桃源:假如你亲身到了桃花源,请展开想像,描述一个特定情境,展现桃源之美.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陶渊明)
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景色优美)
进入桃花源:所见:土地平旷……怡然自乐.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环境良好、生活安定)
离开、再寻桃花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似有而无、理想社会)
《桃花源记》教学方案二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积累的学习古文的方法全面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
2.了解陶渊明,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感情.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主要内容,深度情感等写作特色,并能学以致用.
教材分析:
这篇传诵千古的文章,勾起了无数人的向往和追求,我们不仅要能够在这个虚幻的桃花源里欣赏风景,更要在此提升学生的心灵境界.由于初三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功底,具有初步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能力.只要课上老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做好领路人,让学生如临其境,就能和那些桃花源人一起感受幸福人生,也能走进陶渊明的内心世界,理解他的社会理想.故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1.利用学文言文的方法积累常用文言知识.2.使学生理解本文写作的顺序、详略,体会优美、精炼的语言.3.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新课标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认为教师应教给学生学法,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采用了诵读法、想像法、小组讨论法等,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我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营造美的意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桃花源,深入到文本的最深处,走进陶渊明的内心去理解他写作的意图,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让学生也来创作,得到能力的提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茂盛的桃林中,走来一位诗人,满怀愁绪、愤慨与无奈,曾经满怀豪情,胸怀天下,不料社会动乱,一片污浊.于是他独善其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好不逍遥自在;于是他归隐田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好不悠闲惬意;于是他寄情山水,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用旷达的胸襟去包容命运的不信与悲哀.
今天,让我们寻着这位诗人的足迹,走进桃花源,去聆听诗人对理想的诉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生说,师补充)
三、出示学习目标(2课时的总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四、稍作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1. 诵读课文.
(1)自读. 要求: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等.
(2)指名读,点评.
2. 了解文意.
借助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以及小组讨论疏通文意,注意落实关键字词的意思,将不懂的做上记号,自学结束后提出来全班讨论.
质疑求助——归纳整理
如(1)书中注释及补充的重点字词(2)古今异义字词(3)通假字(4)一词多义(5)同义词
(6)成语(7)句子翻译(8)故事内容等.
五、课堂提高,优化练习
请在“桃源漫步”“桃源上学”“桃源放牛”“桃源作客”“桃源游戏”等角度,自选一个展开想像的翅膀进行描绘,不少于200字.
六、总结得失,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内容回顾
1. 同学互相就上节课所学来提问.
2. 按照“捕鱼忘路——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渔人行踪线索,讲述桃源故事.
过渡:你觉得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美、乐、奇)
二、想像桃源之“美”
1. 朗读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开展朗读比赛.
2. 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 美,你看 ”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如: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教师小结:听着大家的描绘,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三、感受桃源之“乐”
1. 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男女、老幼、渔人)
2. 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
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跟学生交流,学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设身处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乐.
如(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
(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着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
(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
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乐在……
四、评说桃源之“奇”
桃花源的美丽快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 奇,那是因为 ”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讨论,交流. (明确:景奇、人奇、踪奇.)
(1)景奇.如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豁然开朗”.
(2)人奇.如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踪奇.如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后“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五、赏读课文
在投入的赏读中,神游这个美丽欢乐而又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
六、研课文,悟主旨
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存在吗?作者为什么要写呢?我们又该如何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呢?
(学生深入文本,领悟文中主旨,各抒己见.)
七、总结全文
桃花源不是陶渊明消极的逃避,而恰恰是他闪光理想的依托.毛泽东《登庐山》中的一句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面对着中华大地的千年变迁,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倘若陶渊明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八、布置作业
1. 课后选读以下诗作:《桃花源诗》(陶渊明)《桃源行》(王维)《桃源图》(韩愈)《桃花溪》(张旭),
可以摘抄文中优美诗句,也可以写心得体会.
2.千百年来,“桃花源”已成为人们在失意时精神的避难所,衍化成为一种“桃源情结”.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桃花源”魅力长存的原因.
3.请以“我心目中的桃花源”写一篇习作.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陶渊明)
桃源故事:捕鱼忘路——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
桃源之美:美、乐、奇
桃源情结:虚构的故事 理想的社会 情感的寄托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