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理解性默写谁知道?告诉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0 14:25:19
《观沧海》理解性默写谁知道?告诉下!
x|nkYݯ(j`R3+Y5[ ];Z[ ÍyrWŎP|j~0=Wnt23uisWfY6˔۵uYOi>%}Z4q_RJv;^>q4&+WGC=y[y29ZOLkabECi&s&RVQsd[&95q^Xç"ѭʎ'N>XX5H{ÂF8*>G8zz`$Itz:N3MX#͉+[ȹuK:{MS,sq~nչkI3>>rLoA uݯwO'95(S~nU^JoKpzq74rH"qVI[ߺɼ;Q1y s]NL$&sWs+q76W-8^O 71kGNqa8\kt̰iU:_/ُ"[6D%>#%¶$xD.Es*!lW0`' IeK LJLLz~yɏߺ[386/|^x[O|Ky[) yWmyt7*?,/HtaE|xh)7߳* ~N4Uz/a $F[ΪG0s4GJUU#z:% P~ȭbV,NYݸ kiR}Yo5p@3C+CyS`ȫq*dzZO@?Q1_RlW&say u:z>K`<tbY?It&dnKדSȩgrz.I˗GeԞn>Ⱥkԝ]qʍAkF`.rm52p$#N; P`D%՞6E{V6{L}%SXpXҤf&u0addArtYhg%/hn'pi8ާ]a?&D)oIzldc 0.4@BYƬH٢!إ5tk%\'J~)a7&Ⱦ8ӭLh"Z?&ZNo_ sz#?ooQGؑ-S"!XzHwGs߅!fG#NDEֳld=X Ǹ^zZ*lΗh.qv6"}vbKwI.v~"t?g hu].[xR` M}},|oy߁wѪVśLGлGBϱ ';;oaҩ=n5Vg0D0nf kc-OӏY!bG;:SH1g:r^bjs=j0av_7LTM[Dj˳,n:HƻVת٘|_r5f]Y[(}t#i:ӂ905~A:jo`DuI,ޛ wS3-}/X *d>U!}JZkL7ukY80r0|a0$;|j)M &d?̈́=PCqO!H8i^\*fG-ޒ&eA" "zYJlYόI<9@K64LQ l:ՅH8#seOfxӂ?x D'$# G,?~  ?Òb=5>H[N*C*?πiNd71 P+xH'`7V% m|H! Z23=0+èF(kIײdG$|GUM_XūB'{فB?;QTĺ<Í0F0ׂad\>CefPn)/D@Vpˢ6o0ؾAܽ'!DB{LYKФf7*aA2*:{+)f?(rRsFqs'v<B!?ۥ{y!dmq]԰MR(ϲygl备!7"!LTWPYkxŰ# +({vh,v:yq35PH)`*4geh/m=ITɀa4B&``񬜦9Y\B֙}tO٨X(89ӫ7 |)gTF{ܓ5?ɬӆn9ËMJ_Ct*@xoε;nBIࣈ5Lc#<|c}7u rY tGNs?CF7kJgyg9M b'‰@*E_70(YpG8/QtNw^)͇O}^vM$L20!i5_5Lb3@H ЫuHxB ưR35~x6ô5Y9ݘEk* q3/9M(\!<{87](ςkomf=! 9_2Y3s7woV` :S{wbU ZEss/^$Va5N;& 2tZy.Lafz,naf>hs1ZC38&A:T-ۗ&!"/9ɑ/|ߞUlOWY Q;mE<4O3swH<'ri7ٍgXF fN^lVeɝȁ~`:)Qڵij',3kc?u*n$~Gkkb_׋C+B9Յb^鿝0lH 1^+۳'Q'=h?ΪLKѮ ^ӍO]D5N Lس&`vMg?hZ1ֲ!y Tdgފ.Xp獏B\J ?bv'a[z1\kwxk =o&0?RF| UW(V n%0;uNPȭ3 Q; S`z~N?Nm3׏c$ν2<4qDⱨ{13)"cX4z`>+6vZ-17k~bNVc<+}+ 31MEhSҟ=͠srOu˩3cеGɬ ۨԭtEcp7 OORc0KT},Ofs{jbEgˁb'0ч2Li܉ڍ-TYtTWדð{6+yJIS,閒9p-Qi`jy=SȍPqM$DGB]=VnFKS:úJyaAq=ob#-̑>A}*b`E0%qnOtND=sŞ3vEAobGKHjT'm1#+6J5tf3Ug+^J,k2 g5ynS3[t`-m e [L+$!@@nere=}ZVҫG@)=t#"s}l/B>A#{I-is(wdglsr~/PVnxht-/X6Bz[eJQ$XATHe *NU1?$D,|9DxRӾ\٣%XN?&V-!>蓞kԨ: 0zD{ƣzd}jdkXNw9?eU<wS{oȍZel1ŀ0F|iyh_bUEE` q,*&=66N骀0M˙[ ;9rW;A6N BFs#E_Hdz>xȳTZ$1fGƬUDK^MTiS@koq$`5\࠴kR /qV %;CyRdf trLݪG] pArbOTZGRYL9'ևh a*FEMXܧLjҏөgPN"g[dX .cQJ<(ν}1S CȪMoxWɑ";͘#^6c& Vf]K@iHjZt/*"tqʀ 5U}\DPGbL&4n21RTSx ,ESqA'ij)F9˳/4 2 >i9bV`B)TR+3Lw@i& daJħ)y~bm5L@OhI>\#D ZwO ! BGS!G&P}<)+`Ez]UWGXob^2TV9Eitr-3NA$ Kw`.iky PV"9#|)4 LG5>|=Š# tCÂR ʞ,q֭&eh I;VPhFݚbddta+1EʬzN;)s1]$ʝyʠsx V *Pr c#E/OZ kY⣇\4QE뢛ҋ7(ќ5>%&-zAٹ1S3P5Y;CU7yXX㤩>K'{$NG:3z#فwJ>{@<&duhϊMƵ4UG< %)FHG> fUREN:5ϫL^l=7”] 4~N#1ɒ e7PIt̍GXuP Ro3<.U k4s4  gLhWsIҭT:0#u3Pբ H83Gcw%x 纞]i`Ȅ2dӒ|8=;t8 2gL%7 LٲRg[=A"sy{*Sv ziRm_>Utrcӥ4u3=ymIIB_~H ׿ow8zv" ࡰtʦ$^DDVVف(DZq?^_8 e-'zflxO{ܭ< pTYʲ*>Nѧd<%r-p2/bV@UF/+_51G2I ,|%mC]f&UƊvĊ^kDE_O`} VwlhJkCy9Zmi4PM!g*%bg1_L/?< U:#k \poCM uٜekz< Su953遞6`?-#^ 'M!)Iɕ-eP7FJ;fT,2u7I޳j=y9Vh?|}О͉@t[`:z"b4py?N02Axot? E< c*عNw*X/_GzK{m¿N_7WJ^tJgKf*1Ua |Aex^=SFK <κ9T>RPZz3$F!ɔKAөZ1&EX IΜQ y6WQQ Ze(Y-L?:6 gIW]Ebt")7zR,wըfhkRDor.`@%OQϒz( jV^iTv ~]fߤ^$bn=PP(1gd0Ju3$s BpM&0'}c:i|$}O65 tz7cUuBF (e5T}Eoܚiwxw 1 qo<,T`4r%K׋GmƮSEb{?al}Fm@z_9>}@ޅ|E@Wac覣OmϷ;tHӬ'wIN@o<`i Թ? rZbc!E]VMOF 5Oט{hݳf4ԗb/j ׃Dw5T|&fg=%c~'p%\s+>^HkRD _ox/yȍٌ[_KFVhl& 8IUK.JZ)rrMF7ys?eK{v,Nk e™dq%t}JD;f MzUefqK46n@I,{M Ƙ@;'U೵fS/f3x`B?;S(KlIdoThvVeRG"]}[{+B&ÞM#ֳLȻ*9:T@iUMVL(ja_*Y$m:lO]A+ysrgfu%7GxK ՓzRIQxr^3D4p`SU3b^W>jujsTOFiF6r\rswTo.±VmfZj:ư9ynd|@~n@Sf>7܃;QP^3 \{} #IW&FtK|9Vv^{Nv`+Z鉼|u@Wn+bY:|I+!uMقVpLcoRDk| te.?.h~Jsz{ʋB hBW_n' h$^RJBe5DDSg̳ntځv_/(5hD!-#$gû0(WRVh߸߰j AmHԔMBPF#Jwno/_4rPF~6Q*NnJE'/O+PZx)08䑤 m:i8#\]l@ Y5Fe9661}iP L8/+yxNGM!xzY[3"sfF;ߤ}%p9D0>wY]e=\/mJjS5$oxQ}vr(=zn?މ6<1R_~{Յr'ArwvteWjs/|y$c*L$^ƃ r3d2KU9$^;C2xLL@`*"nZ:V5,/yGH\ uIoJp콐S꤁M#JST+}юmi55cf'~a=Gyux]&>;ժQ-ehkT>WOi#/jBZ聹J \C랞8+ڄe]-%zRxʀJ Mu BjG`i-gqy7A<5R "))GYP¦y,Nyz+J"Ltg$K\(F)b-'խ+y_=.1IF

《观沧海》理解性默写谁知道?告诉下!
《观沧海》理解性默写
谁知道?告诉下!

《观沧海》理解性默写谁知道?告诉下!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银河、太阳和月亮灿烂,好像出自大海里.(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里用了互文的手法)
庆幸得很,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魏朝建立后,曹操被尊称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只要知道意思就行了

既然是理解性默写的,那你就理解着背,大概但不能太过简略.重点要突出,这大概就差不多了吧,再加上多多阅读.就行了!

您好!理解性默写首先是对古诗意思的理解与体会,所以第一步应搞懂意思: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全部展开

您好!理解性默写首先是对古诗意思的理解与体会,所以第一步应搞懂意思: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银河、太阳和月亮灿烂,好像出自大海里。(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里用了互文的手法)
庆幸得很,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你意思一句句弄明白了,离背熟古诗的距离就不时那么遥远了。
第二步则是对诗人写这首诗时的心情,你要领悟到,感受到。
如实在不行,你意思起码要背下来,再默写古诗,这样一来也可算是理解性默写!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谢谢

收起

观沧海曹操观沧海雕塑概述
《观沧海》是建安十二年(207)九月曹操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
目录[隐藏]
一、【诗词原文】
二、【注释...

全部展开

观沧海曹操观沧海雕塑概述
《观沧海》是建安十二年(207)九月曹操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
目录[隐藏]
一、【诗词原文】
二、【注释译文】1、解说
2、译文
3、注释
4、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三、【诗词鉴赏】
四、【后世影响】
五、【作者简介】
六、【创作背景】
七、毛泽东与《观沧海》 一、【诗词原文】
二、【注释译文】 1、解说
2、译文
3、注释
4、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三、【诗词鉴赏】
四、【后世影响】
五、【作者简介】
六、【创作背景】
七、毛泽东与《观沧海》
[编辑本段]一、【诗词原文】
步出夏门行 之一
观沧海
观沧海诗意图东汉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编辑本段]二、【注释译文】

1、解说
《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古乐府《相如歌·瑟调曲》。“ 夏门”
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
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
写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书 · 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
行》。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诗开头有
“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 《龟虽寿》四解(章)。
当作于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2、译文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银河、太阳和月亮灿烂,好像出自大海里。(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里用了互文的手法)
庆幸得很,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3、注释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何:多么
澹 澹(dàn dàn):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 峙(sǒng zhì):高高地挺立。竦通“耸”,高。峙:挺立。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日月:太阳和月亮
星汉:银河。
幸:庆幸。
至:极。
幸甚至哉:真是幸运极了啊。用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心愿志向。
咏:歌吟
咏志:即表达心志。
志:理想
海:渤海
若:如同
沧:通“苍”,青绿色。
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
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4、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沧海
“沧海”一词,可泛指大海,因为海水苍色,一望无际,故称。如葛洪《抱朴子·穷达》:“井蛙之不知苍海”。苍海:即沧海,大海。
“沧海”又作东海的别称。本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沧海”指东海。《初学记》六解释道:“按东海之别有澥(xiè),故东海共称渤海,又通谓之沧海。这里说的东海泛指我国东部海域,与今天特指浙江以东的海域“东海”不同。
澹澹
“澹澹”的本义是水波动的样子。本诗“水何澹澹”即用此义。还可以形容心神恬静的样子。如刘向《九叹·愍命》“情澹澹其若渊”。又可形容广漠。如杜牧《登乐游原》“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澹澹:形容天空辽阔广漠。)
萧瑟
“萧瑟”,是联绵字,用作形容秋风的声音,出自宋玉《九辩》“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本诗“秋风萧瑟”用本义。又写作“萧飒”。
“萧瑟”又可用来形容寂寞凄凉。如杜甫《咏怀古迹》之一:“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灿烂
“灿烂”是叠韵联绵字,光彩耀眼的意思,也可以用来形容辞藻华美。本诗“星汉灿烂”,灿烂,光彩耀眼。张衡《思玄赋》“文章奂以灿烂兮”,灿烂:辞藻华美。又写作“粲烂”。
歌以咏志
诗歌的附加语。
[编辑本段]三、【诗词鉴赏】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
[编辑本段]四、【后世影响】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龟虽寿》。从音乐曲调上说,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从歌词内容上看,四篇则可以独立成篇。
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汉时还在陆上,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状。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在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如今诗人站在秦皇、汉武游踪所到之处,居高临下,望着水天相连的苍茫大海和海中高耸的岛屿,想到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北伐乌桓也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北方统一即将实现,心情该是何等激奋!这时,诗人的目光注视着海上的岛屿,眼前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萧杀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其英雄本色;洪波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曹操在取得一连串的战争胜利之后,他觉得自己的雄图伟业犹如这树木百卉一样,生机勃发,也为这洪波涌起的大海,充满生命的活力。以下,诗人又展开其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的运行好像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像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请看,这就是大海的气魄,大海的胸怀。真是太壮观、太奇伟了。
《观沧海》一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这是很精当的。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和乐时加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编辑本段]五、【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汉族。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兖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留下了20几部作品。
[编辑本段]六、【创作背景】
1.《观沧海》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2.关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袁行霈)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碣石”,据《汉书·地理志》载,在丽城(现在河北乐亭)西南,六朝时沉入海里。“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头两句起得很平稳,“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说明自己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原来的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乐亭县的西南,面对着渤海。
3.关于“水何澹澹”六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澹澹”,是形容海水摇摇晃晃的样子;“何”,这里当“多么”讲。“水何澹澹”,形容大海波澜壮阔,其中有惊讶,有赞美,正是刚刚登上山顶的第一个印象。“竦峙”,是高耸屹立的样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我们都知道,同样是观海,站在岸边,坐在船头,或者是登上山顶,我们的感受是很不相同的。曹操这时候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自然是大海的全景。所以他从大处落墨,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给人一种坚定倔强的感觉。山岛巍然,一下子就夺去了诗人的注意,所以紧接着就写岛上的景色:“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充满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仿佛其中有无限的生趣等待我们去发现。“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随着一阵萧瑟的风声,突然涌起了滔天的波澜,使人觉得惊叹都有点来不及呢!可是等我们掉转视线,去看那涌起的洪波的时候,诗人却不再描写下去了。
“水何”六句是正面铺写大海。其中真正写大海的只有两句。虽然字数不多,但作者着重抓住了海水的形态变化进行大笔勾画,写出了大海变化万千的特点。“水何澹澹”是写大海在无风情况下水波动荡的样子,而海水一遇到大风,就会立即掀起轩然大波。“洪波涌起”仅四字就逼真地展现出了大海那种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这句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作者虽写观海,但并不单纯写海。如果只写茫茫无际、波涛汹涌的海水,即使写得再好,也会给人以枯寂之感,所以作者在描写大海时,又插以山岛草木来点染,有了山岛草木的点染烘托,就把大海写得生机勃发,欣欣向荣,使人感觉到,大海不仅浩瀚壮阔,而且美丽多姿。我们试把这几句联起来吟诵一下,就能体会到其中的韵味:茫茫苍苍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图画啊!
4.关于“日月之行”四句
面对这迷人的海上风光,作者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这是何等的气魄啊!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的色彩。虽然是高度的夸张,但作者还是紧紧抓住了大海气势磅礴这个特征来写,夸张是合情合理的。
诗人丰富的想像,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更加宏伟的境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寥寥十六个字,就写出了沧海之大,写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实在是壮观极了。“星汉”就是天上的银河。这四句诗的意思是:太阳和月亮每天从东方升起来,绕天一周,又向西方落下去,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样。星光灿烂的银河,斜贯在天空,它那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发源于沧海一样。太阳、月亮和银河可算是自然界最辉煌、最伟大的形象了,可是诗人觉得它们的运行仍然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种博大的境界在古人的诗里是并不多见的。
5.《观沧海》景情结合的特点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前面已经表明,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这种抒情方式与其他古代许多写景诗的抒情方式有所不同。古代许多写景抒情诗是情景分写,或上文侧重写景,下文侧重写情。如荆轲《易水歌》上句“风萧萧兮易水寒”,侧重写风水;下句“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壮士决死的感情。又如杜甫的《登岳阳楼》,上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侧重写景,气魄也很大;而下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则侧重写情。《观沧海》完全是把情包含在景中的,寓情于景中。《观沧海》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像,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

收起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全部展开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