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六国论》翻译,不是苏洵!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6 02:43:08
苏辙《六国论》翻译,不是苏洵!
xZnȒ@p@[f>`И4oeYl-J,y-m.٦H-'Iaɠ(] F&3#c9q"Y?KX7ceÉ*[/|[SЋXoJWվɯ^8d\k*xhQ |/K7Ӕ| ,*i_5SvOhg\w%XݦB ]TU=|H9xn6Tm[P) sjR6T`_#4OU}Us|f7OoxeGwi/YMA[?25|\\U1w #(ѺJQ @EE+;$*IUbeE*QǾʋ0Tیqdž& g٭NU1>" $QB]8P[ ˙71Cnb]J]F_@]iZV9We_R _5ݚ3](8yUvB-CBwsCiY(:|RnEnsƹ"c:ԥOL .<WSz<(}nd[X׆@}T㏻L{ v#H@%Eɺ֠ͅCGT&5F?rtH6rv5(VYk-͜wkûU&EVl (D=ZdfA k 6Y@Ppv w) `;Cȑ(F.捂џ*qa}EguDm[7 r]ӧXor]obR>˹$c@/(F!a˶Vg:=FYF;j-Tik K#%% O89xx#LZg__q͹Ep\/_U\0Rap1 ۔8'5 hȹJh3i0U%W.}iS%ZJI@5E?&jQ+ȶZ{'3fyq35ʡwb:nJTpvn~G%=5Ev=WEEЅx!6 RuOblF[O}$dt^86g myhz׈ɐٱԤb.}A1zmsǗF.n&LE7AmJa&%59j<7M "T1 bnUմ8_h(GަէAow=W5Ϛr0. f)$KwI36K5ξ˱Ÿ_|q7 *5na_JjAf&hf|} JQlyx:Vxm P^.%XeAP.2,[QXSEFUL^3)f_?_c4}AhvcfD?kRq00\d iu!k1`D/I"qH sA5P8BG9@ #G6|[֙ VQL֨lF-{ I'2^S{@(/) 4Mi?$ "y{'ƱN^ib,T]VPWZ*Y R4$J3!  :_qbR^?8cpkv~/M\DK 61j1͌: &)p8VyAcfp1St5S9c/hqDmUGyfbg;ȷ0 z519_Wv"l$eqg0QzLnAU=rkӇ!YlOLOb񑔓]5F^ԻBINՋ: G6zg-rn,`%E$tȐ]d3[`.^qHpW^dX{%vwm3mussaV H125x4Y/G>2uM)q)?Q%\_8k Z%:vv 3\$ږ`?_k5 J~AW߻b+[؏K+* Lx^&u]|7]9nUӅ gyx㕿D&pJܧUZ*C 7V\r*!*@tV`Gj|ĪƷs97ACQNu#5@O1kd_ôa˼E7i<j`/:OӜ.uYΤܮ 'bs7BQ#)m7a:nqH7+#Ė) SYw|+QVlLվSH@cK^ os% `(}n(EQ^/P  NՑZ,pHa{3&#O7>7$Nle  ;|ͱC p< w#2|W ^ICbJ Qxe'ނ Ymm{S3Av=uo;QF )!6c3.+A4IЛ۽@a3/YZ]^˓JQrFi%T*F$^΄GkMS| Lc*\6}Տ/RMe)HWx̩ P9=DR*2yAEM,jLIqlGu䡞~ ??!X#?ňWu'mwwNJwkN24zEEI|^Ԡ.0i9VG$]pw)'䚺fx|>#[BkdI;D7 5"_cӱ$6t܂P"Q )-mi*;G'S`!I0%5Fm݅{M AC]-ue/m6_yBmJݽQssP n8D q񭾺N ػ`ټ  0GkUݚ[.5W8Yw=t:Ftt~w;%ը+AuJ@BpDmx#:8ҁcIWf19%7`CٽEu/BݮK/gG;gN|+}aʫ.~=y5ߕ]ز# `!YCIY  ^X(SY0ۘ4xq#`H&?zF" Kɀ 7;tf$>Wް1c_ btgm1'J0+QKL%΢;'oOHrcWc_==#.1M\rrRu<7L_ϠL[3 )Wt|OL3/o }** ~emBjgIQg2G*6CK9pnI[Pxr)b{5niJ4}4ҷ_cpnBcI1Lwx aܾ)PPueOoYi{"_֕%~tNSB:P9hI栩.xdCJMtDCI$F &\V= OB)"K}*? .ܔP[s&ađG; +$#f-歚3ҠIwTbo~-R"sɉyWCK1fk\xsWj'RP gu^p:HQ0:v@})9<&m0Um950:jzzoWz\R v ‹ ]MLrRo#3dZN=ߒ4HLPngFjz U_g}J Ҡ5;)|HKEfx3M=tn9Hv'c.S=+(y(FpjS|mZxIv]O,@[ %).T@~p|(R5[{qE>2Z=%O8\:\eA~'3*\&K:ef:\wΫ2ZЋʣH2^%Ǭ.߽iQ%F

苏辙《六国论》翻译,不是苏洵!
苏辙《六国论》翻译,不是苏洵!

苏辙《六国论》翻译,不是苏洵!
原文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yì)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译文
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十倍于秦国的民众,全力向西攻打肴山西面方圆千里的秦国,最后竟然不能免于灭亡.我常常对这个问题深思远虑,认为一定有可以使他们保全自己的策略.因此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那班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能明察天下的形势啊!
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目标,也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肴山东边的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
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魏国.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心以前,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范雎就认为是可忧的.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惮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了.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它,韩、魏就从后面偷袭他,这是危险的途径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任由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韩、魏一屈服而归向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到处都遭受到他的祸害.
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各国的诸侯卿相,都为自己打算,争着收养人才。那些谋士、说客和谈天说地的、修饰文词的,辩论「坚白同异」的等等,往下到击剑行刺的、力能扛鼎的、会学鸡鸣狗盗的等等,没有不以宾客的礼节去款待他们的。穿着华丽的衣服,吃着珍贵的食品,被招待在官府里的人,不能数得清有多少。越王勾践有「君子军」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等,都有宾客三千人;田文并且还在薛地招聚了侠客和犯罪的人...

全部展开

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各国的诸侯卿相,都为自己打算,争着收养人才。那些谋士、说客和谈天说地的、修饰文词的,辩论「坚白同异」的等等,往下到击剑行刺的、力能扛鼎的、会学鸡鸣狗盗的等等,没有不以宾客的礼节去款待他们的。穿着华丽的衣服,吃着珍贵的食品,被招待在官府里的人,不能数得清有多少。越王勾践有「君子军」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等,都有宾客三千人;田文并且还在薛地招聚了侠客和犯罪的人有六万家;齐国稷下地方聚谈的学者也有千人之多;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等,也都招致了宾客无数。以后到了秦汉更替的时候,张耳陈余的部下,号称人才很盛,宾客和供他们役使的人等,都是天下的俊杰;田横也有五百士人。这是些见于传记的, 估计不见传记的养士应当是官员的一倍,农夫的一半。这些都是役使他人来奉养自己的人,人民怎能吃得消,国家又怎能受得了呢?
苏先生说:这是古先帝王不能避免的事。国家有坏人,像鸟兽中有猛鸷,昆虫中有毒螫一样。把他们分别加于处理安置,使他们都能各安本位,这些人便都有用了;把他们尽数铲除掉,是没有这种道理的。我曾就世代的兴废考察过,知道六国的所以久存,和秦朝的所以速亡,原因都在这里,不可不注意。
要知道有知、有勇、有辩才、有气力的这种人,都是人民中的优秀份子,大多不能自己穿坏的吃坏的而去奉养人的,都是要役使他人来奉养自己的一些人。所以从前的帝王把天下的富贵分出一部分来,和这四种人共同享有。这种人不失业,人民便安定了。四种人虽然性质不同,可是从前的帝王却根据习俗来制定法律制度,使他们都从同一途径中出身。三代以上是从学校中出身,战国到秦代是从宾客中出身,汉以后是由郡县的选拔中出身,魏晋以来是由「九品中正」的铨授中出身,隋唐以至现在,是由科举考试中出身:虽不完全这样,但就大多数而言是这样的。
六国的君主,虐待他的百姓,并不亚于秦始皇与二世,然而当时百姓并没有一个人起来反叛。这是因为所有老百姓中优秀杰出的人才,多数都被当作宾客奉养起来,没有失其职分。至于那些努力耕作奉养官府的,都是一些愚蠢而没有什么作为的人,虽然想反叛,但是没有人去领导他们,是六国所以能够有一时的安定而不立即灭亡的原因。
秦始皇当初想驱逐宾客,因为采用了李斯的建议才没有实行。并吞天下以后,就以为宾客已无用处,于是便信任法律而不信任人才;说人民可以靠法律来统治,说官吏不必有才,只要能够遵守我的法律便够了。所以才毁坏了名城,杀戮了豪杰。人民中的优秀而有特殊才干的份子,把他们遣散还乡。这样一来,从前就食于四公子和吕不韦的那些人,都回到哪里去呢?不知道他们能带着瘦长的脖子,黄黄的面孔,忍饥挨饿,老死在贫苦生活中呢?还是停止耕作,叹息着等待时机呢?所以,秦代的变乱,虽然是在秦二世的时候所造成的,然而,假使秦始皇当初知道这四种人的可怕,设法安置他们使他们不失业,秦代的灭亡还不至于像这样的快。把百万只虎狼放到山林里去,却让它们饿着渴着,不知道它们将来要吃人。世上以为秦始皇聪明,我是不信的。
楚汉战争的灾祸,老百姓几乎完了,所谓豪杰也应该没有多少了。然而代相陈豨经过代国时,侍从车辆,仍然成千,都满载着宾客,萧何与曹参这两位相国先后当政,没有加以禁止。到了汉文帝、景帝、武帝的时代,法令已经非常严密,可是吴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那些人,都还争着招致宾客。这难道是由于秦代祸乱的教训,以为单靠名位官职不能完全羁縻天下的人才,所以稍稍放宽一点,使他们或者能够从宾客中出头吗?
像那古代先王的政治就不是这样,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指使。’哎,这是秦朝和汉朝能够做得到的啊!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