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和实词的用法!我想要高中的文言虚词和实词的用法,那位仁兄帮着找找呀!最好是高一的,并且还有例句和例句的翻译,最主要的是虚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9 10:28:02
文言虚词和实词的用法!我想要高中的文言虚词和实词的用法,那位仁兄帮着找找呀!最好是高一的,并且还有例句和例句的翻译,最主要的是虚词,
x|n#Id,6>dh)"EQDQE))QjGSž ^`UVٱcY]KFpa][;RA':bw"z~ ݮ,bjܷ.:ğ*j/i,Bjչ'˴ʷѦ\~*z< ߿=w/[8pg.~2__+?ښ#=ǁ'NInYj]XݬX/ȯ'TT;qVƖԕ7\OhN: \'pYu0&1p.Nֳ*T BI}N;+~12iOXzU9]O㣮NCv$\,8py싈ۙ\^mFO%yD9:Sz}ta'rDz=8WOޜR 6ko )݈~btV.Q~}%]Z1Yϯඟ5s_U]3jh2vn &fZWS˘xTTWM`dq:*]`iZGc|B0 sYsKU0\MK!Q?L i ~6*[LbkekZh,Tl>T؎!^mAC h=Q٭t^0 59 # ]yܢPPq!`sˤA[Ivn /E꾵{[/U+k+vU*j\(شm82+/*gϼyҁtORʁ_>Ul>NًjUZh >}/e^h>D^ȸsh+vw`؉Sc=K[/f== 8a3ZнփJ}H"8=Q, 9!ly|K3tTqX73E+^$ELTxo:_.B;Jhp_rN>sյ=}Tu @)ۼ/Ў*u*2,!q,hnEߐuu=q/pƷGTlY>z=khٞ 7 )5bwodmO3`[ )lJ?ۃSZ(n$ݩ] ZF;Џ.d+P|г"bō46S1HX.o2]6d#R& "㷟?}(;rHW:!L~e*zCBp.O2yX49ަ2 PgqaC*S"1aRU.mB=!V(@wJ>jd4;Q  [@.vf}oQ}B!ɁNaNMЗ90(O.ѽ)vT~%oz^1qQh=Ss}NƄ$u~ӝ}Seܻ-1>\6SogUw Z,͕?@oϻ+! iGy-"{4ևFӒ@ 3'UsjnR7M0*%zY[m+0j=9ԵJ>)cHUY:#Dܪ0\t8v7$ 77*u.e6cP ҵ~7u5Jd) ӛ dP/m\0q3IUOrۙƠ *rfPqװx2 xq>[T? 'LDvE8b}0Ӆ Sɨ,Ɉ3*5 (Xa곁=AbL:*r.5? KQB<$`L 0QY@#Պ,h=JDhj:8v7fM^NySE|;Ar^Ӻ\cO_*]0 0 <q,s/MmQ30s;$LP̿;$E)1Q L`" >1@*:̇ S/\Z~Æ(њ8}tm^ ,(r?; rW*|b/v4Ҥqa=4b泒ە6(z#\b6sg]}ֲQ7$qDag!A* $ 굢Q;5¦=SJ;xPa!]v&j#faux _gC#> K{#MMQT5/Sso SBP3Y˅?ZADpᩯVo[dp P'nKP52GwhN Uzt:>j=vtq'[C?4| ww0g֘5߬vV9tz@BCyW z(C@?өI tDIjAl!g'wjqfxar ׹9Q+ghq={>yTΗn$B%y~3$ȱ_;-ޙUgƇCp_sdF;OS #+ =%⦜PBnZyp*RQyѭ-|CGB7PhrwOU7a2d&\peJG3F㩑TX$ŀ(`ujFv^MkXAK܍l!WzT1pSWgCVjB2P@٠ÐwlW@2²$w3M.H\Đ~)v}!qU7[L@+Wu|:|snE,so5Z;4ʴ,-.>}kDSΞ ` xep3zN-n1t偁CRHG&nǧ΍z4OXp?ͷ&.U[?XӰf`vZ̷&'bʶ+#w":m"tGL|(ԥzihAr oRSuHU 7sL(k#`ͺ!=x {' 6,jkU€v.;fRҰ7t-~l:o^R9$0DNӣ233Yހ;ro)LLm?.G!,T}J_LH@;\5N;;f,tE6ߏq]YM1KtG- `=Mny T2A' ,bX=2ɱl}Î[ԩS;RGpn~ۤ)֝HQ&l&G1_e{h76o @I)i0$"F7wf\|-kΕDL- L*bG돞WK u6P%,XLyd9u}Uoo=8 3 wy"=@ߢ,X0 l߉}a^^p0fm7ft7c]#/r!g$$Mp)l/''v婟_`1Y5 }mxxSjlB+}`U1{|vȿ "TeP,ɴ.M6peG^3C+=?r;(0o~1=ܭeN<};G2Ӑy0 9 a*Uda V^us/y*

>zӤIL0i?߃wЅbd>YP2.(ˆm.5nf0~R6ªkh%~ݍVb8 3!kur0LLpG x_gmu7j>/2%`*w`7T=t%obvjhb,BCgGB䓗۔RcH:}!1<$(橮>RR\opA==:ʷ7" KfFgP|Yco@3U:u^cTpW%Z8s+Wɔ{N̨/@x [FD T.נI*k wW:)xzxˁ)|tIބTZI1v4hkQ'aw LgSGBjx Kz;2%o9UVG;EG zywu3{ Hd1 oz=3^pC='w"=x39&biشC&SאSlv s6˗T,[DV)צ77#lZL2h1NnݛO&Bns{xܜP9$ $[Pm) {z}syMgppV1͗gRfRAԔsˬt'{[f[~3ۢ JjYh-$ |wʑ.Owٰb`{oٰU XqTSFc':dř=6i 5} yco&@ޤ7VQ$0{z 1c H*W >8NsD[( c;0ĉś3n̹~vU4`1Fѥ*OJ@R1?ߢl4s5^[L.H:OlOYBHפ3iWo~of\UT iҘEv-O[o.iX'^7ڣ>7[NnLV+tTO[ IU<#Xv4c ~6I5Li:jf"onyLɮ.v|S8#'YJL倛[76= bX'U WL-96&jpD?;V~=}wS T 0T@2'vYS83mH]O7;øm.\TG6@z2/[~*1;&O0(nmѬId\E}=_j B23Ζ&T(x~kʹJQ,ʿ 6儯UyR<ULѫx7ߙB4*)1 ܣG9DJ&*{0l`yX6:9ڵh)\w(ps=w\( &ULrHfjy볼aKL-:*hìq Y?G$&[fӸ(Hb8,!Yf^ՏG_h{/s6]y T~ce*FHD2'7. 7WXL9o@/ALy pN_r%;T?_hZ&hI W|o^MDv4s3@Ȩ4U=C` ̷1:jPM\84 SX"P8BކM!$ì9d@`ޱ+tn祼x w ̘[95H5"#տ o X!WȩvEع7J(́U`4T"j/u믲TsYpN^ YŎeD iWSDS1XSj\7MO$#n૜T\e1*j$Y!䜝AF2A 3 %͞?a`yY ѩ<MSă_vKxlN#^ke,=@;7lȚ$y-; ֛5/]B|ls<4\3KcGm0\Agx)T~[~%C2QnJ<ɋIq_ns'o`wҩk%:>.u$]ƷF&64R흿uε؄K*|nc_<,7WAؠSfH1K!~&# \<30p]8|!.DIv=c. ٗ#x jGyw0 oum$|UDznJCyIeθeyK4Gx $ݣeR!qFSO[]K/"H<䰜NCrMyTèA,R_i,!c}3WXleZe+=pN.Ţ1'j|D"P|`۠zAΟ.ﶞ̲uS:߁w1\ Y^| w^Ik/05}~*K*(c{M @g ,a?,O[pAbC&uPlrZ;QK؝/A@o!!/ו|(f!.2BS|+o5`9]y9wݸ9*ta5ܽi}-B->Ce-O4Cm JiKXF*7҅"9J-Q 'o[&~Xe>uaAl.//tVCـ#V.nq[3U[Y\wԯ$bgoyƪ>Uc[\B꽏I]w} qfzNkf2 Ô|=P r0#j#Q.c&@?K!|3lqx*ʹ70nJG$ \qG؃,[~y{TN$k,+u!N%BS}>ח ֤FAnvٷWsWþ 1I=%Zn_:YYE֍z KLJgnib@l0 w*4g/'$_=NO_%xꫂ1^ufkKoP/-

文言虚词和实词的用法!我想要高中的文言虚词和实词的用法,那位仁兄帮着找找呀!最好是高一的,并且还有例句和例句的翻译,最主要的是虚词,
文言虚词和实词的用法!
我想要高中的文言虚词和实词的用法,那位仁兄帮着找找呀!最好是高一的,并且还有例句和例句的翻译,最主要的是虚词,

文言虚词和实词的用法!我想要高中的文言虚词和实词的用法,那位仁兄帮着找找呀!最好是高一的,并且还有例句和例句的翻译,最主要的是虚词,
一、【而】
1、连词:可连结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作 “和”或“及”或“又”.如:
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墨子•尚同》)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韩非子•说林》)
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承接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作 “就”“才”“接着”.如: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4)表转折关系.可译作“但是”“却”.如: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5)表假设关系,可译作“如果”、“假如”.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6)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不译,有时译作“地”.如: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译作“因而”“所以”如:
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一般译作“来”,或不译.如: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9)为下文提出更甚的事情作衬托,译作“还” “尚且”常与“何况”“而况”相呼应,表递进.如:
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淮南子•人间》)
夫禽兽之愚,而不可妄致也,而况于火食之民乎?(尸子《明堂》)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通“尔”,一般作定语,译作“你的”,也可作主语,译作“你”.如: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若欲死而父, 即前斗.《书博鸡者事》③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④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3、通“如”:好像,如同.如: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罢了.复音虚词,表示“限止”,语气助词.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 尺而已.(《口技》)
[而后]才,方才.例:①三月而后成.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庖丁解牛》)
二、【何】
1、疑问代词
(1)单独用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 “哉”“也”.译作“为什么”
“什么原因”.如: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2)用作前置的宾语,问处所或事物,译作“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如: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用作定语.译作“什么”“哪”.如:
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
(4)用作状语,常表示反问.译作“为什么”“怎么”.如: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副词: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词前.译作“怎么”“多么”“怎么这样”.如: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其三》)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3、构成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1)“何如”即“如何”,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译作“怎么样”“什么样”.如:
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2)“何以”即“以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译作“拿什么”“凭什么”.如:
何以哉?(《曹刿论战》)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3)“奈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谓语或状语.译作“怎么办”“为什么”.如: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三、【乎】
1、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译作“吗”“呢”.如: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呢”.如: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3)表猜度语气.译作“吧”.如: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
(4)表感叹语气.译作“啊”“呀”.如: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美哉乎,山河之固!(《史记•吴起列传》)
2、介词:用法相当于“于”.如: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九章•涉江》) 生乎吾前……(《师说》)
3、作形容词词尾.如: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四、【乃】
1、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作“就”“这才”“于是”等.如: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译作“却”“竟然”“反而”等.如:
而君幸于赵王……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译作“才”“仅”等.如:
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译作“是”“就是”.如: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作定语或主语,译作“你的”“你”,不作宾语.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今欲发之,乃肯从我乎?(《汉书•翟义传》)(发:发兵)
五、【其】
1、人称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作领属性定语.译作“他(们)的”“它(们)的”.
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2)作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译作“他”.如:
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璧”主谓短语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主谓短语作主语)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译作“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5)指示代词.译作“其中的”,后面多是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其一人专心致志.(《弈秋》)
2、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常和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表语气.相应译作“大概”
“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猜度,译作“大概”)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问,译作“难道”)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表祈使,译作“还是”)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可省去不译)
3、连词
(1)表选择,两个“其”连用.译作“是……还是……”.如:
其然乎,其不然乎?(韩愈《祭十二郎文》)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表假设,译作“如果”.如:
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如: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六、【且】
1、连词
(1)表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尚且”“再说”,如: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2)表并列关系.一般连接两个动词或形容词.译作“一边”“又”,如:
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
先生仓卒以手搏之,且搏且却.(《中山狼传》)
2、副词
(1)表动作或情况就要发生.译作“将”“将要”.如: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表接近某个时间或数字.译成“快要”“将近”.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率其党且万人降匈奴.(《汉书•匈奴传》)
(3)表短暂时间.译作“暂且”“姑且”.如: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七、【若】
1、代词
(1)、作第二人称.做主语或定语.译作“你”“你的”.如:
若入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鸿门宴》)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如: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
2、连词
(1)、表假设.译作“如果”“假如”.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2)、表选择:可译作“或”“或者”.如:
以万人若一军降者,皆万户.(《汉书•高帝记》) 时有军役若水旱……(《汉书•食货志》)
3、动词,像,好像.如: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八、【所】
1、助词: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
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
2、“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
⒊“所以”连用
⑴、表原因,译作“……的原因”.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⑵、表根据、依靠或凭借,译作“……的根据”“……的方法“靠他来”“用来”等.如: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察今》) 吾知所以拒之矣,吾不言.(《公输》)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4、名词: 表处所,地方.如: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九、【为】
1、介词:表被动时读二声,其它读四声.
(1)表对象.译作“向”“对”等.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涕.(《触龙说赵太后》)
(2)表替给.译作“替”“给”等.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3)表时间.译作“当……的时候”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为其贫也,使之有屋庐而多禄廪.(王安石《上执政书》)
(4)表目的.译作“为着”“为了”.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孟子•告子上》)
(5)表原因.译作“因为”“由于”.如: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天论》)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6)表被动.译作“被”,“为”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施动者,有时也可不出现施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被动式 .如: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助词:读二声,放在疑问句末,表反问,译作“呢”.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十、【焉】
1、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陈述或反问语气,用在句中,表提顿,相当于“也”.一般译作“嘛”“呢”“呀”等.也可不译.如: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庄子•秋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师说》)
2、代词
(1)相当于“之”,作宾语.如:
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2)疑问代词.作状语,译作“怎样”“哪里”等.如: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3、兼词.一种兼“于+何”,作状语,译作“在哪里”.一种兼“于+是”或“于+之”,用在句末作补语,译作 “在那里”,如: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礼记•檀弓下》)
集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4、作词尾.译作“……的样子”.如:
盘盘焉,困困焉……(《阿房宫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文言文实词与虚词的用法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常见的实、虚词的理解是考查的重点,考生复习时在这一块投入的精力最多,但失分也大。究其原因,在于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死记硬背或大量的机械性的训练上,没有找到文言文实、虚词的规律,结果导致事倍功半!
正如大家所知,文言文实、虚词都具有一词多义、用法灵活多变的特点。有没有必要将这些意义和用法都牢记于心呢?答案是没...

全部展开

文言文实词与虚词的用法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常见的实、虚词的理解是考查的重点,考生复习时在这一块投入的精力最多,但失分也大。究其原因,在于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死记硬背或大量的机械性的训练上,没有找到文言文实、虚词的规律,结果导致事倍功半!
正如大家所知,文言文实、虚词都具有一词多义、用法灵活多变的特点。有没有必要将这些意义和用法都牢记于心呢?答案是没有必要。对于文言实词,笔者认为,只需要记住其基本义就行了,其他的引申义、比喻义只需要做一般的了解。例如“本”,其基本义是“树根”,除了特殊情况,古汉语中一般都采用基本义,这就是规律。实词的基本义与造字法有关,“本”在造字法上是一个指事字,“木”下加一点,指明是树木的根,这一点后来发展为一横。因此,从造字法上去把握或推测文言实词的基本义,准确而又直观,是一条捷径!
例句: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史记《商君列传》)
此处的“徇”作何解释?根据造字法,"徇"是一个形声字,左形右声。而形旁又与“行走”有关,因此可以推测,“徇”在这里是游街示众的意思。
文言实词的用法复杂多变,要把它们一一记住,是很要费一番脑筋的。而且记住了也不等于就掌握了,考试时照样会出错。因此,把握文言实词的用法的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笔者认为,文言实词的用法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遵从语法规律。对考生而言,只需记住现代汉语的“主谓宾定状补”,然后套用在文言文的具体语句中,问题一般都能迎刃而解。
例句: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事”作为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后面接了宾语“之”,因此它活用了,即“名词活用为动词”。“兄”处在主谓之间,是状语,而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能直接充当状语的,因此它也活用了,即所谓的“名词活用作状语”。
例句:
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天下苦秦久矣。
“苦”是形容词。1句中的“苦”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后面接了宾语“其心志”。我们知道,形容词是可以充当谓语的,如“江水绿了”、“枫叶红了”,但前提是后面不能接宾语。因此,可以肯定它活用了,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可以理解为“使其心志苦”。2句中的“苦”情况和1句相同,可以理解为“以秦为苦”,或“苦于秦”,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完全是根据翻译的情况来定义的。1、2句中的“苦”也可分别译为“折磨”和“仇恨”,则就是一般的“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了。
文言虚词是公认的难点。近年来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数量减了又减,但许多考生仍然摸不着头脑。其实,文言虚词比实词更具有规律性。我们知道,文言虚词都是由实词演化而来的,所谓“实词虚化”,就是这个道理。例如“之”,最初是一个动词,“到”的意思,后来虚化了。在文言文阅读中,怎样鉴别它是实词还是虚词呢?关键还是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
例句:1、吾欲之南海。
2、郑商人玄高将市于周,遇之。
1句中“之”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后面接宾语“南海”,因此它是动词。2句中“之”处在宾语的位置上,前面有谓语动词“遇”,因此它是代词(在文言文中,代词是属于虚词的)。
虚词和实词较容易鉴别,但虚词里的代词、助词、介词、连词等等,又该怎样鉴别呢?
例句: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犹且从师而问焉。
两个“焉”都处在句末,怎样辨别它们是代词还是助词(还有兼词)呢?1句主谓宾齐全,“焉”在这里不可能充当宾语,因此不是代词。而2句明显缺宾语,因此“焉”充当宾语,用作代词。1句中的“焉”可以理解为助词,也可以理解为兼词,完全是根据翻译来的,无所谓规律问题。
许多虚词既可以作介词也可以作连词,鉴别起来其实也很简单,只需看它后面所接的成分就可以了。
例如:
1、为了祖国,我无怨无悔。
2、为了祖国繁荣昌盛,我无怨无悔。
这两句意思差别不大,但1句中的“为了”后面接的是名词,因此它是介词,与“祖国”一起构成介宾结构,充当整个句子的状语;而2句中“祖国繁荣昌盛”是主谓短语,属动词性短语,因此“为了”就只能是连词。文言文虚词与此同理。
例句:
1、不足为外人道也。
2、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1句中“为”接名词,构成介宾短语作“道”的状语,因此是介词;2句“为”后面接的是主谓短语,因此是连词,表原因。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搞清楚词性是第一位的。词性不同,即使意义相同,用法也不会相同。而词性是复杂多变的,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句环境才能准确判断。因此,对句子的语法分析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