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当今的国学热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9 15:28:56
怎样看待当今的国学热
xZir"[vJ- ݞ/^8^!Gv"7Oǃ@E0rY'#緺aUELyu nsLqբH>;:=U.{X4[RZ4?W9$ˣ^PL* YyׂNjv.o(٠ glk/đDү{vI@h0AYz)-*AP%d/aqOU_ N9܍cYBf#e9^Uܫ4x@ԥ@1 #ta5jc H)BH98Cx:)(B̅G*_#VV"II]iFʺ  <\7~:BTe4ciC*@eyHO$iFz,]s8!~х8 f 5_U/@+/Zґ3:k݈a P_K?p^ù:ƥĽ{sl؆?^O0vU G8~GE56%5['{XʛsysJfZ#=$kN#НMC*y ioէ"1}PYcܱIJDO9 sS>"Ѷzx CVb$@Q좲<~EBc ٺ~`Si)HjƳ3}$a?ozZ\kxk.fd>pa]k OgEE+UFno$ ϫvS%\ן,GQ!7u_&Ln4 W6Vaj,a\/p AGC"I8kco<&qH"u5Emcw8)EqgQbA]qK, Ow zG)vy}-;cT ;ÑS.aX?HYmds;2ݯE}Qmƕc^y6"P0u"&FTp4qarGΞ5=A <Q=$t>'@=+J ʩ3& )hr^R}B>[Ic Rl3Uxey59쬋iPVniWLVHfj1B6ƚ{ ژ "6\OXD$1pk+y`sx,KaH1m/A"m H0'JR+(""ݝJ5[ꡃt+#uN7SLGjyD$3!8bOM& o`%jŊS=fȧbDrO.3D(KBf Ўb 3Q P-B~QJR ō;6RA=x %\%wf.q)%.X>:egԭ,Ql6 zLA a]ަcfPab5 [s`a-":j aR+n~~#q081aMgPwJ2#chJTARA3QSD勾0Be1;q[~4hlľ vnŻLjbGxJ[)]m0M) }M/m[6w{YvV-"j|mf_ 7[hҊXPVI؟=Ѓ؅LY]dޜ<-t~mUFvK9?K iq<pqtL/̚ †7=`9Gb;W$FuP:/UQc,*,.dkÒu}~ñ诣in@Sfy7V azzA)mnJ*7c5Շ-e&)Dynbf 0B7eotɻr6Vm2R~<Mq0_Ł~`h'W ;fc3@r[HhkA@,0R0!G(1BmF6ǀ?~~O@YwT= :`.!'RߤV5g&M̔ }J̵Cq޼? $0zۿ8d%L{F =:M bGLַYj84"\# !ho֑5ag~mny RrUgԖ =2glmByg*=VFQg\YU4Q.tW툄${[Ƙ`w =jaeפڳ>muZTp q ۫̆oPeu;0Y< :p,82[8H~rKYmLcyvepR GҐ&4C27o̼M&#v2h%UN'33λ Fs{I/H;:XE5E`S1N\Lz;Wv[*!oUPx" dFoHZjҕZ*Alxgyӯ'v.A0Ɂj{7LOs$jA|aEswi5Ү$/ XmN}]=yDmgy76ݟDMq+ *wfi L68xdMT4}TݦϜ3vT"8lv'n Ohq5Q`ڷEN7Oh$|gȈmzt#"ʻe[R?nƔ3*uqH"#E/L.[^he<ژq?j./|xԎcPE;Åff>_-1ۏ#_*N$@R*Eۤ# " _MҘ7z"CHT_ 4i[$=k#W&gov@x |s %X4?`4HfJܭ)%`sgzqЛ-9Hm c2 6oNS D N "ǣCW`뀗UPOݏ8cmU'>cnrL&qSLTn^q!3v^\j͑@7Q}䬘/{k7o`q6eVy/$t4$Axb5n|ey4}9yE$w5n6=7Gj&(Fo'7sard"7wI><xsX`Sa*J\djL&A֯sc5!tB^ɿ&U.qJ]Tsy*(?l0 b #

怎样看待当今的国学热
怎样看待当今的国学热

怎样看待当今的国学热
目前文化界一般所说的“国学热”,就其现象来说,其实是传统文化热.
当代的国学热提示着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体现了民族自尊与自信的高扬,开启了民族文化的自觉.

传统文化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药方,传统文化并不能解决我们现实生活遇到的一切问题
1 “国学”作为汉字词汇,在历史上最早是指周代在国都建立的国家官学.18世纪日本出现“国学”学派,以“国学”指日本自己的古学,以与来自中国的学术相区别;这种把“国”作为“本国”意义的用法,在近代日本发展出“国粹”派,主张保存本国文化,反对欧化主义.受此影响,20世纪初,我国学者提出“国学”的概念,总体上是作为“西学”的对照概念来使用的,其中的“国”是指“本国”,“学”是指学术文化.中国人所使用的“国学”当然是指区别于外来文化的、中国本有的学术文化,这是近代国学概念产生的最初意义.在此后的文化论述中,渐渐形成了三种国学的用法:第一种是指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即西方文化在近代输入以前中国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所创造的学术体系,所谓学术文化意指学术形态的文化,而不包括非学术形态的文化,如民俗等.第二种是用来泛指中国传统文化,其范围大于学术文化,一切传统文化形式都包括在内.第三种则是指近代以来我国学者采用古今结合的方法对传统学术与传统文化所作的研究体系,即国学研究.明了国学概念的三种意义,我们就可以知道,目前文化界一般所说的“国学热”,就其现象来说,其实是传统文化热,其国学概念是在第二种意义上使用的.
2 在经历了20世纪大半时间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否定,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确立,20世纪90年代中期迎来了第一波“国学热”.不过当时的所谓国学热,无论从规模还是从性质上,都还只是中国文化“一阳来复”的初始.进入新世纪以来,全方位的国学热四面兴起并持续升温,其中媒体的参与固然起了很大作用,而来自民间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需求成为主要的推动力量.新世纪国学热兴起和持续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90年代以来快速和成功的发展,及其所引致的国民文化心理的改变.从历史上看,后发现代化国家处在现代化工程初期时,多采取启蒙式的文化动员,批判传统,引进西方文化;而在现代化受挫期,更容易全盘否定自己的文化传统,反映了追求现代化而不得成功的集体焦虑.当现代化进程驶入快速发展的轨道、经济发展取得成功之后,国民的文化自信便会逐渐恢复,文化认同也随之增强.这在后发现代化国家现代化史上是常见的.在90年代中期以来的中国,与传统文化不同程度地隔绝了多年之后的人们,在文化信心得以恢复的同时,便急切地想要了解自己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促成了对国学资源的全面需求.从这一点来说,国学热的出现是中国现代化成功发展的文化表象,是有其必然性的.
3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几千年连续不断、有古有今的文明,为人类的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中华民族百余年来曾遭受了沉重的屈辱和曲折,因此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恢复对于民族生命的畅通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国学热使我们意识到,不能孤立地看待9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代化过程,而必须从中华民族整体发展及其近代曲折的历史来认识,必须把它和中华民族的生命力与生命过程联系起来,把它视为中华民族奋斗史的新篇和中华文明史的新开展,看成中华民族精神发展历程的一部分,从中华民族的角度理解它的成就.换言之,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的发展成就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归功于中国人民的勤劳与创造,归功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与价值.当代的国学热提示着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体现了民族自尊与自信的高扬,开启了民族文化的自觉,这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是有其重要意义的.
4 这也涉及到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命根源之所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是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滋养、壮大起来的,因此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形态及其内涵是不能离开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得以形成的主要土壤和环境.民族精神是一以贯之的,但其表现会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有时彰显而发扬,有时黯然而平淡.应当说,人们越有文化的自觉,民族精神就越能充满而完整地得到发扬.国学热表明,与中国在世界崛起相伴随,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已经或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正在经历从自在转变到自觉的过程,这正是弘扬民族精神的关键时期.国学热所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的开始.文化自觉就是认识自己文化的发生、成长、发展的历史,认识自己文化的独特性、存在价值及其普遍意义,把个人连接、融入到这一历史文化长河中建立文化认同.对于中国文化这一连续不断的古老文明而言,文化自觉是促进文化复兴的重要条件,文化自信促进了文化自觉,增强了民族生命力,振奋了民族精神.在这个意义上,当前的国学热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初级阶段的文化标志.
5 同时,国学热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建设精神家园方面对本土的传统资源的热切渴求.社会转型需要一种与革命时代不同的意识形态,由此促进的文化转型,构成了当代文化景观的大背景.在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道德秩序和个人安身立命的问题日益突出起来.社会道德秩序的建立离不开传统道德文化,这已经是后“文革”时代转型期执政党和人民的共识.安身的身,立命的命则都归结到心灵精神的安顿,从而心灵的需求比以往更加突出.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与人关系的新的变化,也使得青年一代在寻找人际关系处理方法等方面把眼光转向古老文明的人学智慧.中国古代文化的宝库已经成了现代人待人、处世、律己的主要资源,与其他外来的文化、宗教相比,在稳定社会人心方面,传统文化提供的生活规范、德行价值及文化归属感,起着其他文化要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几千年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在“心灵的滋养、情感的慰藉、精神的提升,以及增益人文教养”方面,为当代市场经济社会中的中国人提供了主要的精神资源,在心灵稳定、精神向上、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6 国学热的另一个作用是有助于破除“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及其文化霸权对我们的影响.百余年来,我们大力学习西方文化,谋求现代化,这无疑是正确的,而且要继续扩大开放.但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也产生过全盘西化的思潮,对民族文化持虚无主义的态度,导致了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意识彻底失落.这既不利于现代化,使现代化失去民族精神的支撑,又易导致食洋不化,不能把先进文化的普遍性与中国具体国情结合起来,一切照搬西方经验和西洋原理,忽视中国的历史文化经验与中国原理.历史学家早已指出,中国有几千年连续不断有记载的历史,这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一切社会科学的原理必须接受和通过中国历史的经验的检证,才能证明其真理性.国学热有助于人们对西方文化以特殊为普遍的立场进行反思,对引进或移植自西方的学术体系进行反思,通过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来建立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平等交流.这种重视中国经验与智慧的努力,在实践领域尤为突出,如在西方管理思想之外,积极寻求基于中国文化的概括、提炼、引导的管理之道,已成为中国企业家最热门的追求.
7 就国学热与国学研究的关系而言,应当说国学热本身并不等于国学研究热,目前的国学热还是分布在大众教育和国学知识传播方面,相对于国学的学术研究,多属于文化普及的层面.大众教育和传播的热络并不能自然带来国学研究品质的提升和发展,这是要区分清楚的.但是这样一种传统文化热的文化氛围,改善了社会公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对青少年的影响很大.从小熟悉传统文化,将使这一代青少年对国学的向往越来越深,有利于新的一代人传承中华文化,也使得国学研究有了更好的文化生态的支持.事实上,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发展,并不是学术研究层面独立发生作用,在相当程度上是靠人民群众通过普及渠道所获得的文化信念与价值,在实践中坚持、信守、付诸于行为,在历史舞台上演出轰轰烈烈、可歌可泣的壮丽故事.而人民群众的文化信念也转过来影响着从事理论论述的文化精英.在这个意义上,传统文化的普及化,不能只从普及的角度来评价,要深刻认识其中华文化传承的意义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
由此看来,当前所谓国学热的出现和流行,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对中国现代化的深入开展,对社会和谐的实现,都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积极的,应当予以充分的肯定和支持.但是,传统文化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药方,传统文化并不能解决我们现实生活遇到的一切问题.传统文化只是我们的文化根基,在其基础上如何建构起适应人民需要的现代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体系,发展政治文明、持续经济增长、健全法制生活,繁荣文化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创造性的努力.同时也需要通过适时的引导,帮助人民分辨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分辨永久的价值和过时的东西,使传统文化的资源更能够结合时代的要求发挥其作用.